新的一年如何干好自己的干好本职工作作监控

您现在的位置: >> 事后监督工作情况报告 >> 银行事后监督工作报告
银行事后监督工作报告
来源: 时间:
【事后监督工作报告】银行工作人员关键字:银行 事后监督 时间转逝, 银行工作多年的我无论是在上还是在日常工作中 都积累了工作经验,这为以后的更好的工作理清思路、加快发展提供 了捷径。通过对事后监督细则的不断学习,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我取 得了长足的进步,也有着很多的感悟。一、事后监督工作中对监督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需要掌握非 常全面的业务内容,这样才可以认真审核每一笔业务。因此,强化业 务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认真 学习省联社下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其他会计法规法则,在 理论的指导下, 运用于实践并不断的总结工作中得到的宝贵经验和解 决问题,进一步指导下一步的工作。开展各种学习和集体学习的 培养我们的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我们本着应知应会和缺什么 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全面学习,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习内 容主要包括:储蓄、会计、、信贷、保卫等基本专业知识和 技能;各专业核算、 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学习各专业业务操作流程; 学习金融法律法规;学习上机操作技能, 二、重点监督特殊业务,作为一名事后监督人员,认真监督基层 网点的每一笔业务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我的职责所在,围绕上级及银 监局风险排查方案等精神,我们主要是在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大额授 权、抹账、挂失、联行等特殊业务上加大监督力度,将风险隐患控制 在最低。事后监督要把好会计核算的质量关,监督业务处理依据是否 合法,账务处理手续是否合规,并且纠正会计核算中的差错和问题。经过我们事后监督人员近几个月的努力, 基层网点的账务质量有了相 当明显的改善,而我们的工作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明确,那就是紧紧 围绕总行下达的各项文件精神,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中心,认 真按照领导提出的要求,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坚持把监督工作 做好,监督好工作中的每个细节,及时处理和反映工作中的问题,及 时纠正工作中的差错,防范风险事故的发生,保证网点工作的正常运 行。三、加大制度建设完善力度,全面规范操作规程。强化执行,完善各项制度,认真阅读学习上级文件,严格按照上 级文件指示规范操作。随着银行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要求我们作为 一名普通员工也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要学习新的知识, 掌握新的技巧, 提高自己的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业务全面的优秀员工,也让自 己的职业生涯没有遗憾。当然,在一些细节的处理和操作上我还存在 一定的欠缺,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时刻以银行的理念 完善自我,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指导和帮助中提高自己、更加严 格要求自己,为银行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银行事后监督工作报告】转眼间, 来到行里参加工作已经一年了。一开始在营业厅的我们用最快的速度熟悉了相 关的业务制度和业务操作,在这期间的工作和学习中,我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也为我 以后在事后督检中心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事后督检中心工作的这时间里, 通过对事后监督细则的不断学习和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 让我对事后督检中心的工作有 了更全面的了解与更深刻的感悟。第一, 作为一名事后监督员必须要掌握非常全面的业务内容,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审核每一笔业务。因此,我必须在工作中强化业务知识,进行全 面学习,从而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做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第二,作为一名事后监督员必须认真监督每一笔业务, 负责对网点办理的超过起督金额的基本交易、 特殊交 易进行监督。对当天送达的凭证应在收到当天监督完毕, 因凭证送达时间较迟无法在收到当 天监督完毕的,最迟也不应超过次日。尽可能的将风险隐患降到最低。第三,要做到差错无大小。在事后监督的过程中我经常能发现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比如柜员签章不齐全, 凭证审核不严谨等问题,不能因为这些差错问题不大就放任不管,我们恰恰要严抓狠管,只 要是发现的差错一律及时通知相关差错人员尽快前来整改, 将监督与整改工作联系起来……
【银行事后监督工作报告】2014 年2014 年 8 月 6 日,我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时间过得真 快!我来到三峡银行虽工作时间不长,却收获颇丰,在这短 短的一段时间里,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及帮助下我收 获了很多新的知识,积累了更多的经验,现将本工作做 如下简要的回顾和总结一、强化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新形势的 需要。认真学习了《事后监督管理―》,《》,《》,通过 对这些细则的不断学习和总结,在理论方面我取得了一定的 进步,也有着很多的感悟。紧紧围绕总行下达的各项文件精 神,认真按照领导提出的要求,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坚持把监督工作做好,监督好工作中的每个细节,及时处理 和反映工作中的问题,及时纠正在工作中的差错,防范风险 事故的发生,保证网点工作的正常运行。二、 作为一名事后监督人员, 必须认真监督每一笔业务, 事后监督工作对监督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需要掌握比较 全面的业务内容,这样才可以认真审核每一笔业务,发现问 题必须及时反映,将风险隐患降到最低,本年度共计业务量 笔,发现差错 主要为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 现在已跨入了
年,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 的挑战,首先,作为一名党员,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 培养,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工作中都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 自已。其次,明年的工作要以“细”为起点,对本职工作做 笔,其中,重大 笔,违规 笔, 精做细,做到细致入微,向工作要质量。最后,要进一步加 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将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到实际 工作中,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在稳健中不断地追求进 步。2014 年 12 月 31 日
【银行事后监督工作报告】工作总结时间转逝,2010 年很快就过去了,银行工作多年的我 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日常工作中都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 验,这为以后更好的工作理清思路、加快发展提供了捷径。在这一年里我担任了业务事后监督,空白凭证管理员, 接待和处理司法查询等工作。(一).通过对这些业务细则的不断学习,在工作中不断 的总结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有着很多的感悟。首先,对于凭证管理我能够按行里的规定严格要求自 己,每天保证账实相符,不跳号发放,保证库房的干净整洁。由于银行的快速发展我们又增添了公司业务,我又担任了事 后监督的职务。我知道这对我是一个挑战,事后监督工作对 事后监督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需要掌握非常全面的内 容,这样才可以认真的审核每一笔业务。因此,强化业务学 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 认真学习业务。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实践不断的总结改正和 解决问题。我本着应知应会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全 面学习,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了更进一步的学习 我利用业余时间下到网点学习,每一张支票每一张进账单逐 一审核。 其次,就是对特殊业务的审核,作为一名事后监督人 员,认真监督基层网点的每一笔业务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我 的职责所在,围绕上级及银监局风险排查方案等精神,我主 要在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大额授权,挂账,等特殊业务上加 大监督力度,将风险隐患控制到最低。(二).对于事后监督要把好网点的质量关,监督业务 处理依据是否合法,账务处理手续是否合规,并且纠正营业 网点操作人员的差错和问题。经过我近几个月的努力,基层 网点的账务质量,报表单据的整洁度有了相当明显的改善, 而我的工作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明确,那就是紧紧围绕总行 下达的各项文件精神,认真按照领导提出的要求,踏踏实实 的做好本职工作。坚持把监督工作做好,监督好工作中的每 个细节,及时处理和反映工作中的问题,及时纠正工作中的 差错,防范风险事故的发生,保证网点工作的正常运行。(三).对于司法查询工作,我会去面对各级司法部门 的用户的查询,冻结,扣划等业务,有时还会接待普通用户 的查询。为了更好的办好此项业务,我也查阅了许多资料学 习。强化执行,完善各项制度,认真阅读学习上级文件,严 格按照上级文件指示规范操作。随着银行的不断发展和完 善,也要求我们作为一名普通员工也要适应环境的变化,要 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能力,把自己培 养成为一个业务全面的优秀员工,丰富自己的职业生涯。 当然,在一些细节的处理和操作上我还存在一定的欠 缺,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时刻以银行的理念 完善自我, 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 指导和帮助中提高自己、 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为银行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银行事后监督工作报告】金融论坛2013 年第 11 期 (总第 215 期 )关于商业银行事后监督战略转型的思考易会满 [摘 要] 商业银行传统事后监督存在方式落后、 理念技术滞后、 管理机制欠缺、 缺乏有效协同四个方 面的不足, 事后监督转型应改革传统规范导向的监督方式, 实行风险导向的监督, 增强业务运行风险管 理能力; 实行流程导向的监督, 推动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 整合监督资源, 完成监督体系由业务复审向风 要实现上述事后监督转型的目标, 应在事前和事中突出增强系统和流程 险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战略转型。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事后着力再造科学高效的监督流程; 运行监督资源整合方面应注重发挥各类管理资 源的协同效应与整体合力。新型事后监督体系的运行机理包括风险导向、 良性循环、 流程导向、 功能完备。[关键]商业银行; 事后监督; 监督流程; 战略转型 [文章编号]1009 -
) 11 - 0003 - 08 [JEL 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Reflections on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Commercial Bank’ s Subsequent MonitoringYI Hui-man[Abstract]There are four deficiencies in commercial bank’ s subsequent monitoring, i.e., outdated monitoring way, lagged phi- losophy and technology, defective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lack of effective coordin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ubsequent monitoring should include followings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norm -oriented monitoring way and replace it with risk -based monitoring way so as to enhance the capability to manage risks of to implement process-oriented monitoring and promot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 to integrate monitoring resources and realize the strategic transfor - mation of monitoring system from business review to risk manage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To reach the above goals of transfor - m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apability of systems and processes to control risks prior to event and during event, to build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monitoring process after event. As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operational monitoring, it should focus on making use of the coordinated effects and integrated capacity of all management resources.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new subsequent monitoring system includes risk -orientation, healthy cycle, process -orientation and fullness of function. [Key words] s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商业银行事后监督自 20 世纪 80 年代产生以来先后经历了分散监督、 集中监督和重点监督三个比较典型的 历史阶段, 带有明显的规范导向特征。传统事后监督通过对业务核算真实性 、 完整性、 合规性的复审, 在提高商 业银行业务核算质量、 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保障银行安全运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国 内主要商业银行股改上市的相继完成和经营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传统事后监督在监督机制、 监督方式和监督 手段等方面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要求的差距越来越大, 业务复审模式的事后监督已经不能适应银行快速 通过事后监督转型帮助国内银行业全面实现由传 变化的风险管理形势, 其发展的历史局限性日益凸显。因此, 统事后监督向风险导向监督的过渡, 是本文着重研究和希望解决的问题, 文章将从转型的目标 、 路径和运行机[收稿日期] 2013 年 9 月 10 日 [作者简介] 易会满, 男, 中国工商银行副董事长、 行长 (北京, ) 。1000323 金融论坛2013 年第 11 期 (总第 215 期 )理等方面系统论述事后监督的转型设计。一、 传统事后监督的局限性(一 ) 监督方式落后, 风险导向性不强 商业银行事后监督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 当时营业网点采用手工方式进行业务处理, 差错率较高, 事后 监督主要通过核对凭证要素与柜员业务核算信息是否一致进行监督, 以保证核算的规范、 正确。随着信息化水 机 平的大幅提升, 系统和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但监督的主要方式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简单 、 械复审式监督模式。该方式是基于 “交易行为正常” 基础上对业务发生过程的全面模仿, 因而是一种规范导向的 监督。在商业银行业务量持续增长情况下, 监督业务量不断放大, 这种规范性的监督难以把有效监督资源集中 被监督业务彼此间相互孤立、 割裂, 监督人员难以透过业务之间的相互 到对高风险业务环节的控制上来。同时, 联系, 实质、 系统、 有机地主动识别风险。而且对于网点和柜员而言, 这种有规律的监督方式其监督是完全 透明的, 既削弱了监督对柜员的威慑作用,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监督效能的缺失, 制约了监督效果的发挥。(二 ) 监督理念技术滞后, 监督效能未充分发挥 在操作风险管理实践中, 国外银行业投入了相当的资源来满足巴塞尔协议监管要求, 风险计量逐步从标准 法过渡到高级法,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而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无论是在理论准备上还 是在实践经验上均存在一定不足, 主要体现在风险管理理念落后, 简单地认为操作风险管理就是防控银行内部 案件, 将操作风险管理等同于案件管理并局限于风险点的堵截, 风险控制存在一定滞后性。基于此理念设计的 传统事后监督系统亦存在较大局限, 主要体现在风险管理职能定位在事后的查错防弊方面, 风险管理滞后, 监督 效能低下。尽管个别商业银行根据需要开发了相关的风险预警功能, 但因未全面考虑风险管理的各种关键因素 和风险事件生成的关键驱动因素, 特别是缺乏客户交易习惯异常的分析, 系统操作型特征明显, 而且各系统之 间缺乏有效的功能整合, 无法实现风险信息共享和沟通, 难以给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监督本身是一个不断对业务运行风险进行识别 、 确认、 计量、 评估、 报告的循环过程, 对监督人员有较高的 业务素质要求。但系统固化的业务复审操作模式一方面导致大量人员被投入到网点业务核算的简单复审工作 机械 中, 另一方面也影响了监督人员知识技能的提升, 而且给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形成误导, 认为监督是简单 、 操作, 在监督人员配备上呈现出 “高年龄、 低学历” 特征, 反过来进一步制约了事后监督风险管理职能的发挥。除 了监督理念和手段落后外, 监督技术落后也是影响商业银行事后监督效能发挥的主要因素之一。商业银行尽管 已经建立一些相关指标来计量管理操作风险, 但没有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 不能科学有效地计算衡量风险系数, 合理评估各级经营管理机构风险管理成效, 操作风险管理主要依靠风险监管人员的经验和直觉, 依靠员工的自 律。尤其是在操作风险的识别、 评估和控制等环节, 因不能做到定量分析, 风险信息零散, 风险管理只能是定性 估计或主观感觉, 造成事后监督成果应用水平不高, 风险管理针对性不强。(三 ) 监督管理机制欠缺, 流程改进推动力度不足 国内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囿于 “部门银行” 的管理格局, 形成了以产品为中心、 以专业条线为主的流程设计机 制, 导致跨部门、 跨业务、 跨系统和跨机构流程的整体协调性不够, 而且各部门在开发新产品、 新业务时, 缺乏将 操作风险控制手段优先嵌入业务流程的主动风险管理意识, 业务风险控制过度依赖事后监督, 导致事后监督内 容不断增加, 事后监督压力持续加大, 占用了较多的监督资源。从监督过程看, 传统事后监督系统是一种被动监 督, 未设计业务流程风险评估机制, 缺乏流程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的有效分析工具, 导致监督结果不能为流 程的持续改进提供支持, 无法通过监督来提高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能力。此外, 由于缺乏事后监督的退出管理 机制, 一些通过业务流程改进、 风险已经得到有效管控的业务仍长期停留在监督体系中, 造成监督业务量持续 被动增加。(四 ) 事后监督与其他监管机制缺乏有效协同 根据外部监管要求及内部控制需要, 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基本都建立了一整套涵盖事前、 事中、 事后的内部 风险管理机制。现场管理人员履行营业网点的事中控制和业务管理职责; 检查督导人员对所辖机构执 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 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对相关机构人员进行辅导; 事后监督人员对经营活动中业务核算的 4 易会满关于商业银行事后监督战略转型的思考真实性、 完整性、 合规性, 进行非现场审查, 揭示、 纠正差错与舞弊; 内部审计 (或内控合规 ) 人员依法对商业银行 执行财经政策、 法规、 内部控制制度及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等情况实施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各部门各岗位各 司其职, 形成了风险管理部门、 业务主管部门、 各级机构共同参与、 齐抓共管的多维风险管理格局。但这种多维 检查的结 格局下, 风险监管职能比较分散, 各岗位基本自成体系, 缺乏有机协调; 加之缺乏统一管理平台, 监督、 果无法实现共享, 现场监管工作与事后监督机构的非现场监管工作在时点和力度上存在差距, 难以发挥风险监 管体系的整体效能与监管合力。因此, 全面改革传统事后监督体系, 完成事后监督战略转型, 打造理念创新、 技术先进、 响应快速的高效率、 低成本的科学事后监督体系, 已经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二、 事后监督转型的目标设计事后监督体系转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最终目的是实行科学的运行风险管理。对国内商业银行 而言, 运行风险主要存在于业务核算、 柜面业务处理的流程和相关岗位的操作中, 呈现出点多面广的特点, 这 种现实是制约国内商业银行业务运行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的根本原因。在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全面构建价 值型运行管理体系、 打造卓越金融服务后台的战略背景下, 立足中国监管环境和行业运营实际, 深入思考商业 银行事后监督体系的发展路径和所处阶段, 确定符合中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实际的事后监督体系转型目标显 得尤为重要。(一 ) 流程管理能力决定了监督体系的发展阶段 依据流程管理能力的高低, 可以将商业银行流程管理划分为初级阶段、 中级阶段、 高级阶段和理想阶段, 与 此相对应, 事后监督体系的发展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见图 1 ) 。图 1 事后监督体系发展的四个阶段对比国内外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式, 可以发现国外大型商业银行没有事后监督机制, 对操作风险的 控制主要体现在系统硬控制和事中控制体系之中,并通过定期的业务流程审计来强化流程的风险控制能力。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国外大型商业银行大多具备高水平的流程管理能力, 在操作风险管理上更加重视产品的 流程设计, 而流程设计的质量决定了后台风险控制的难度、 效率和成本, 从而使得国外商业银行能够以较低的 成本及较高的效率满足客户服务和风险管理的要求 (陈立云、 金国华, 2010 ) 。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 国内商业银行的流程管理正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虽然各家商业银行也积极 5 金融论坛2013 年第 11 期 (总第 215 期 )向系统硬控制风险目标努力, 但由于起步较晚, 长周期的系统建设又滞后于业务的快速发展, 风险控制策略尚 未完全有效融入到系统的设计中, 产品的流程设计无法满足全面风险控制的要求, 大量业务的风险控制仍依 赖人工授权, 业务流程持续改进的机制尚未建立, 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能力尚有差距, 需要专门的监督机构对 流程运行的结果进行监督, 以弥补业务流程在风险控制方面的不足。这是事后监督改革的内部约束条件, 决定 了商业银行事后监督体系改革的取向在于创新监督模式, 提高监督的效率与效果。(二 ) 外部监管环境决定了监督体系的发展方向 为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 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 2007 年发布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2007 年第 6 号 ) , 第十九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 建立有效的核对、 监控制度, 对各种账证、 报表定期进行核对, 对柜台办理的业务实行复核或事后监督把关; 第 八十二条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事后监督制度, 配置专人负责事后监督, 实现业务与监督在空间与人员上 的分离。这些要求决定了事后监督作为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运行风险管理机制, 其存在不仅具有客观性 、 必然 性和长期性, 也是政府监管层面的法定要求。这是事后监督改革的外部约束条件, 即改革不是取消事后监督制 度, 而只能是在坚持事后监督制度基础上的自我完善。(三 ) 事后监督转型的目标 商业银行自身的流程管理能力和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使得商业银行事 后监督转型目标的设计需要从国情行情实际出发, 从业务流程设计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实出发。事后监督近期 转型的目标主要是依托基于数据分析的事后监督系统, 再造监督流程, 改革传统规范导向的监督方式, 实行风 险导向的监督, 增强业务运行风险管理能力; 实行流程导向的监督, 推动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 整合监督资源, 完成监督体系由业务复审向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战略转型 。未来, 随着商业银行对产品流程设计的更加重 视, 流程管理能力将不断提升, 系统硬控制水平持续增强, 业务规模化 、 集约化处理能力不断提高, 业务操作的 风险控制将主要在系统和授权体系中完成, 事后监督体系也将逐步完成历史使命。三、 事后监督转型的路径设计事后监督体系的价值不仅在于以较低的监督成本取得最佳的风险管理效果,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监督 推动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 不断提升业务流程的事中风险控制能力, 增强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力。效果最好、 效率 最高的风险管理策略应该是在事中通过业务流程和系统硬控制风险方式管理风险 (罗伯特 ? 安东尼等, 2011 ) 。因 此, 事后监督转型不应局限于单纯的事后监督机构和事后监督机制的转型, 而应着眼于与之相关的, 融事前 、 事 中、 事后机制于一体的全方位转型; 也不仅仅是事后监督系统的升级与重构, 而是对商业银行整个监督资源的 重新配置与优化。(一 ) 在事前和事中机制方面, 突出增强系统和流程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由于国内商业银行流程管理能力与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尚有较大差距, 因此, 在实施事后监督体系转型时, 既不能简单模仿国外大型商业银行模式, 取消事后监督, 单纯采取流程硬控制风险方式, 也不能固守传统的事 后复审模式, 而应有选择性地吸收借鉴国外大型商业银行流程管理与操作风险管理经验, 采取多种方式增强系 统和流程对风险的控制能力。1. 以电子化、 自助化为手段, 提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程度。在产品层面, 优先发展电子化产品, 对传统产品 进行全面电子化改造, 并以此为基础, 充分利用网上银行 、 手机银行、 自助终端等非柜面渠道有效分流柜面业 务, 使交易信息更多地通过系统进行不落地传递和处理, 在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服务的同时, 减少柜面业务操 作环节, 增强事中风险控制能力。2. 以集约化、 预约化为途径, 实现业务流程的向前向后延伸。在科学测量评价柜面服务效率和操作风险控 制效果的基础上, 按照能集中不分散的集约经营原则, 通过推进柜面业务分离、 客户分层和业务流程优化, 持续 加大后台集约化的业务处理范围, 减少柜面人工操作, 将业务流程向前向后延伸。对于新产品开发时, 优先考虑 将业务集中处理的要求, 充分发挥并加强系统的硬控制能力, 将传统柜面业务 “后移” 至后台进行集中处理, 提 高集约化、 标准化、 规范化业务处理能力。同时, 通过建立客户预约服务和客户自助预填单、 系统预处理模式, 将 6 易会满关于商业银行事后监督战略转型的思考传统柜面业务受理环节 “前移” , 缩短客户柜面等待时间, 建立高效快捷的业务受理流程, 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 时降低银行柜面操作风险。3. 以直通化、 简约化为目标, 建立关联性业务系统间的直联直通机制。按照能自动不手工、 能直通不落地、 能联动不分步、 能直驱不分离原则, 建立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系统与核算账务系统间、 行内与行外系统间的无缝 对接, 解决系统不衔接、 不直通导致同笔业务需在多个系统处理的问题, 实现跨系统、 跨专业、 跨机构的业务流 程整合, 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二 ) 在事后机制方面, 着力再造科学高效的监督流程 转型后的监督体系要顺应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就必须在系统建设、 流程设计上具有一定的前瞻 性。系统方面, 将国内商业银行特色的事后监督与国际通行的数据分析方法有机结合, 设计风险监测 、 质量检 测、 履职管理等多种风险识别方式相互补充、 良性循环的风险监控平台; 流程方面, 将监督体系各构成要素有机 协调, 以风险事件识别为重点、 以风险事件的管理为主线, 以提升流程风险控制能力为目的, 设计与现代事后监 督相适应的集风险识别、 确认、 计量、 评估、 报告于一体的管理流程。1. 设计智能化的监督模型。根据风险形成机理和风险特征, 引入数据分析方法, 对客户交易习惯 (主要交易 对手、 支付金额、 支付频率等) 和员工操作行为以及网点的内控水平进行具体量化, 设计智能化的监督模型, 通 过模型识别、 多点反馈、 归并确认的方式将与客户交易习惯不符的异常信息筛选出来, 全景重现风险事件的特 征, 实现风险导向的监督。其中, 模型识别指系统以监督模型作为风险识别引擎, 自动、 智能地识别可能存在风 险的异常交易信息; 多点反馈指当同一风险事件触发多个监督模型时, 将同时展现风险事件的全部风险特征; 归并确认指将同一风险事件具备的多个风险特征有效归并起来, 进行统一认定, 有助于更加全面 、 准确地确定 风险事件的性质和风险程度。2. 建立风险分级管理机制。全面梳理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 不断将认知范围内的主要风险环节纳入监控, 按照系统硬控制、 业务处理环节分离控制和授权控制的顺序, 将梳理出来的风险根据控制途径进行分类, 确定 风险形成机理和风险特征,以及与商业银行损失的关联程度和严重程度,并据此建立风险的分级管理机 制, 根据不同风险管理对象的风险程度, 实施与之相匹配的监督, 投入不同的监督资源 、 适用不同的监督流程、 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3. 建立业务监督的准入、 评估和退出机制。风险导向的监督要求将有限的监督资源用于对高风险对象的监 监督的内容和监督的重点, 实现对业务监督准入、 评 督, 因此, 需要根据风险的不断变化持续调整监督的对象、 估和退出的有序管理。一是准入机制。对将要纳入监督的业务, 商业银行各业务部门需要向事后监督主管部门 提交业务监督准入申请以及详细的业务流程说明与监督需求, 并确定具体监控内容和监控方式, 事后监督主管 二是评估机制。事后监督机构定期对所监督业务进行数 部门依据监督准入标准进行综合评定后统一纳入监督。据分析, 评价风险管控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并找出风险事件的关键驱动因素, 将产品设计和流程改进的建议及 时反馈给各业务部门。三是退出机制。对于已经纳入监督的业务, 商业银行各业务部门要逐步通过流程改进将 风险尽可能以系统硬控制的方式进行管理; 对于通过流程改进, 已经实现系统硬控制或授权控制的业务, 要及 时退出监督范围。(三 ) 在运行监督资源整合方面, 注重发挥各类管理资源的协同效应与整体合力 事后监督转型过程中, 全新的监督模式和高效的监督流程必然会带来监督资源的优化与重新配置。商业银 行应该更加注重发挥管理资源的协同效应与整体合力, 实现监督信息的完全共享和监督结果的相互利用。依托 统一的事后监督系统, 将网点现场管理人员 、 事后监督人员、 检查审计人员有机联动, 通过系统提供的风险监 测、 质量检测、 履职管理三种风险识别方式的互为补充、 相互作用, 发挥事后监督的整体效能。履职的结果可以 为监测和质检提供指导, 质检的结果能够为履职和监测提供依据, 监测的结果又为质检和履职提供支持, 有利 于开展有目标、 有重点的监督、 检查, 实现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控的有机结合, 全面构建层次清晰、 各司其职、 协 调运转、 内控严密的监督管理体系, 形成监督有效果、 质检有方向、 履职有重点的良好局面。在监督人员配备和岗位设置方面, 商业银行事后监督转型使得监督理念、 监督方式、 监督流程、 监督机制等 核心要素发生巨大变化, 风险识别能力和识别效率的提升将大幅减少监督资源的占用, 释放出的大量监督人员 7 金融论坛2013 年第 11 期 (总第 215 期 )可以投入到市场营销、 业务处理和经营管理工作中, 为商业银行提高整体竞争能力提供有利前提。同时, 监督人 员的作业模式、 工作方法和素质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有关工作岗位的设置应契合转型后的事后监督的要求, 由 以往的简单操作型向知识型、 技能型岗位转变, 突出岗位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可按照监督体系各构成要素设置 质量检测岗、 风险核查岗、 风险评估岗等, 每个岗位可根据风险导向的数据信息量合 相应岗位, 如风险监测岗、 理配置人员数量。四、 新型事后监督体系的运行机理设计(一 ) 新型事后监督体系的总体框架 事后监督体系转型, 应依托全新的事后监督系统, 将现场管理 、 业务检查和事后监督等管理体系的各种要 信息共享、 有机协作、 环环相扣的监督链条, 形成科学协调、 职责明晰、 重 素有机协调起来, 确定一个管理有序、 点突出、 简洁高效的监督体系。在总体框架设计上,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 设计分工明确的业务处理架构。遵循业务集约共享与风险集中控制的理念, 通过建立统一的业务处理后 台体系, 将更多的业务纳入后台进行集中化、 专业化处理, 商业银行营业网点主要承担业务受理和服务营销职 能, 对网点业务操作和业务集中处理中运行风险点的管理则更多依靠系统硬控制来实现。2. 设计充分反映运行质量、 运行风险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架构。通过事后监督转型, 将以业务复审为主的 规范导向的监督转变为以数据分析为主的风险导向和流程导向的监督, 将事后监督机构由业务复审中心转变 为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中心。3. 设计覆盖运行全过程、 垂直的运行操作风险管理架构。通过网点业务运行风险的现场管理人员负责制、 分行 (或支行 ) 业务运行风险的集中检查制、 监督机构业务运行风险的事后监督制三个层面的风险管理和控制, 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队伍的合力。(二 ) 新型事后监督体系的运行机理 事后监督转型的目标是实现风险导向和流程导向的运行风险管理, 风险导向的目标主要靠系统来实现, 流 程导向的目标主要靠机制来实现。风险导向的监督实质在于具备主动发现风险、 识别风险对象的能力, 并根据 对象的风险程度, 实施与风险程度相匹配的监督, 真正做到监管资源分配以风险为基础, 高风险高密度监管, 低 风险低密度监管①。流程导向的监督实质在于监督的视角要深入到流程层面, 通过监督推动业务流程的持续改 进, 从根本上提高业务运行风险管理水平。新型事后监督体系的运行机理设计如下1. 风险导向。在商业银行事后监督领域, 如何从海量的交易数据中找出隐藏在绝大部分正常交易下的可疑 数据, 识别出有价值的风险信息, 正是运行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传统事后监督未引入数据分析方式, 而是依靠 人工对已经发生的业务进行全面模仿式的复核, 注重凭证要素的规范性管理, 缺乏对风险实质的监督, 不具备 主动发现风险、 识别风险的能力; 同时监督人员将每一笔监督业务视为彼此间相互孤立的个体, 无法将不同时 点发生的前后关联的交易有机联系起来, 不能从中发现潜在的异常交易信息。这种仅仅依靠人工复审的非数据 分析方式难以达到识别风险的效果, 并且需要占用大量的人力资源, 这与现代商业银行的集约发展理念是相悖 的。为此, 需要在事后监督转型过程中, 用风险导向的数据分析取代以往规范导向的业务复审, 以提升风险识别 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具体设计时, 应将利用数据分析方法构建的监督模型作为识别风险的主要方式, 通过预 定的规则对银行每天的业务数据进行标准化的过滤筛选, 以有效解决传统手工监督模式下由于人员数量有限 、 执行标准不统一、 前后业务的风险关联监督不足导致的监督效率低下的难题, 风险识别能力将大为增强, 风险 识别效果也将显著提高。基于对记录公司客户交易习惯和客户消费行为习惯的交易数据的深度分析, 我们可以从交易对手、 交 易金额、 交易频率、 交易渠道、 交易时间等角度出发, 针对不同类别的客户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客户交易 行为习惯模型。同时, 综合运用 “模型识别、 多点反馈、 归并确认” 的方式, 集中展现同一风险事件的多个风险特 征, 全景重现风险事件的风险特征原貌 (米歇尔 ? 克劳伊等, 2010 ) , 准确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 (见图 2 ) 。为提高监①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就发布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答记者问。http//www.,8 易会满关于商业银行事后监督战略转型的思考督资源的利用效率, 应对不同程度的风险采用不同的 监督流程, 设计一种将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风险事件 进行分层管理的机制, 对与财务损失关联度比较高的 准风险事件①, 采取逐笔核实的方式进行重点管理; 对风 险程度较低的准风险事件, 则采取统计分析方式, 并根 据统计分析结果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如此, 可将 整个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资源全部调动起来,为制度 完善、 人员、 系统优化等提供决策依据, 充分发挥 事后监督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推动促进作用。图 2 “模型识别、 多点反馈、 归并确认” 的识别方式事后监督基于数据分析方法设计的质量检测功能, 要求对风险暴露水平较高的网点或柜员实施重点质检。由于网点及其柜员将无法了解其所办理的哪些业务被质检, 什么时间被质检, 具体质检的规则是什么, 呈现出 一种不透明、 无规律的特点, 这会极大地增强质检功能的威慑力。新型事后监督体系将从根本上颠覆中国商业 银行存在 30 多年的传统规范导向的监督模式, 对风险的识别也将实现由人工复审为主向以监督模型识别为主 的转变。这种转变在提升风险管理效果的同时, 也会对商业银行监督人员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判断能力提出更高 要求, 进而为监督队伍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指明新的努力方向。2. 良性循环。良性循环是事物之间相互关联、 互为依托, 组成一个循环滋生链条, 形成共同促进的因果关 系, 进而呈现不断优化、 持续发展的过程。新型事后监督体系应具备风险监测、 质量检测、 履职管理等主体功能 模块, 并在全面收集风险事件、 统一风险评估、 选择风险驱动因素三大基础之上实现主体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 即构建起系统化的风险管理流程体系, 通过风险监测、 质量检测、 履职管理等功能识别、 确认风险事件, 将收集 到的风险事件按既定规则组成风险事件库, 依据设定的风险计量指标体系, 利用风险评估模块对风险事件进行 持续评估, 风险评估的结果又可以反馈给监测、 质检和履职管理模块, 用于评估 、 优化监督模型和修正、 调整风 险管理对象, 进一步提升监督效能。由此, 监测、 质检、 履职管理、 风险评估之间可以形成作用与反作用的良性循 环, 实现风险导向的监督。监督体系可以根据风险不断变化和迁移的特点持续调整监督的方向和重点, 始终将 关注的焦点锁定在高风险对象上, 使监督体系具备不断自我调整和优化的能力, 保证监督体系运行质量的持 续提升 (见图 3 ) 。设计良好的监督体系不仅应实现内部各主体功能 的良性循环,而且应有助于监督体系与营业网点事中 控制、 运行业务检查等各种风险管理机制的良性互动。针对国内商业银行业务处理相对分散、流程风险控制 能力不强以及业务运行风险点多面广、风险触发环节 复杂的实际情况,新的事后监督体系应有针对性地设 计系统监测、 质量检测与客户核实、 现场检查等多种管 理机制相互补充的管理方式, 事后监督为事中控制、 现 场检查指明方向, 后者又为前者明确监督重点。在业务 运行风险管理过程中, 可以根据风险事件的业务类别、 发生过程、风险特征和管理需要等采取不同的管理手 段。各种管理手段相互补充且结果相互利用的新机制, 将从根本上改变业务检查等管理机制与事后监督机构 缺乏沟通和协作的状况,既能全方位涵盖业务运行的 全过程, 促进管理的全面性, 又能提高管理效率, 保证 管理效果。同时, 依托这种信息共享、 方式互补、 结果共① 准风险事件是指在业务运行风险管理过程中, 收集到的有待确认的异常事件。图 3 监督体系良性循环示意9 金融论坛2013 年第 11 期 (总第 215 期 )用的监督体系, 对网点、 支行、 分行的运行管理与风险管理资源进行深度整合, 以打造层次清晰、 协调运转、 精干 高效的管理格局。3. 流程导向。新型事后监督体系应当建立一种机制, 使得业务监督能够严格地准入、 科学地评估和有序地 退出, 将事后监督和流程控制有机结合起来, 推动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 增强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能力。在监督 准入环节, 对需要监督的业务, 首先明确监督方式、 监督手段、 监督内容, 待经过系统地论证后, 对于能够监督以 及监督有效果的业务方可纳入监督范围。对处于监督范围内的业务, 不能长期停留在监督体系中, 要通过持续 的评估找出风险事件的形成原因, 为相关业务部门实施业务流程改进提供方向和科学依据; 相关业务部门要积 极采取措施, 从根本上消除风险事件产生的关键驱动因素, 提高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能力。为此, 新型监督体系 应建立风险驱动因素的收集和分析功能, 为流程改进服务。对于通过流程改进、 业务运行风险已经得到有效管 控的业务, 通过事后监督退出机制将及时退出监督范围。通过监督准入、 评估和退出机制的设计, 新的监督体系 可以将推行流程导向的监督变为现实, 可以不断提升流程的风险控制能力, 不仅立足当前, 更着眼长远, 达到标 本兼治的效果 (见图 4 ) 。4. 功能完备。传统事后监督通常定位于城市分行的监督作业平台。转型后的事后监督体系的功能设计应该 是齐全完备的, 不仅可以支持监督机构日常的运行风险控制需要, 而且能够满足商业银行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 风险管理决策的需要。为此, 新的事后监督体系不仅应具备风险监测、 质量检测、 履职管理的功能, 还应完整涵 盖传统事后监督、 相关数据分析系统等多套系统的核心主体功能, 同时应根据风险管理需要设计风险的识别 、 确认、 计量、 评估和报告等功能, 以有效改变传统事后监 督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多套监督系统并行 、多重 监督方式并存、 结果缺乏有机运用、 资源缺乏整合的情 况。通过以衡量和揭示特定对象面临风险事件冲击程度 的风险暴露水平指标为核心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 计, 对不同机构、 不同业务线、 不同柜员的业务运行风险 进行统一计量, 使同一商业银行全行范围内的风险管理 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商业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可以应用聚 类分析等数理分析工具, 对高风险机构和柜员的风险暴 露水平进行计量排名, 科学评价各机构、 各产品、 各业务 线的风险特征, 为各级管理者 、 各业务部门提供有力的 决策支持, 有利于形成风险评估日常化 、 风险考核定量 化、 风险管理信息化的良好局面。新的监督体系应该能 够为商业银行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对业务运行风险实 施 “ 透明式跟踪 ” 、 “ 直通式管理 ” 提供工具, 全方位评 估、 多维度揭示运行风险在不同范围内的特征及发展趋 势, 管理粒度可直达具体的网点或柜员, 并能为商业银 行全行业务运行风险实行有目标的管理提供有力手段 (见图 5 ) 。[参考文献]陈立云、 金国华,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跟我们做流程管理 . 北京罗伯特 ? 安东尼、 维杰伊 ? 戈文达拉扬, [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管理控制系统 . 北京米歇尔 ? 克劳伊 (美 ) 、 丹 ? 加莱 (美 ) 、 罗伯特 ? 马克 (美 ) , [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风险管理精要 . 北京:图 4 业务监督的准入、 评估和退出机制图 5 监督体系功能完备示意(责任编辑雨耕校对渐 修 )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的一年新的自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