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外国古代军事思想著作的主要内容有哪几个方面

以下试题来自:
问答题简答题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时期);
(二)趋向...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 参考答案
互信、互利、平等、合作
2.问答题 参考答案
一是霸权主义;
二是极端民族主义;
三是国际恐怖主义。
3.问答题 参考答案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4.问答题 参考答案
南北问题,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也是全人类的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5.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
东西问题,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军事理论全部作业答案浣滀笟,绛旀?,鍏ㄩ儴,鍐涗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军事理论全部作业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国军事思想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各阶级、各民族、各政治集团及军事家、兵学家关于战争和军队等一系列军事问题的系统的理性认识。是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人们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它随着社会的前进,军队建设和战争实践的发展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逐渐深化,反过来又指导各时期的军事实践,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产生深刻的影响。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思想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 中国古代战争之多,兵书和论兵要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章之多,堪为世界之最。兵学之盛甲于天下,人们誉为&兵法之国&绝非虚语。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哺育了众多出色的名将,运用谋略指挥了许多规模巨大、纷繁复杂的战争,从而又不断丰富、促进军事思想的发展。
&&&&&&& (一)发展简史
&&&&&&& 1、初步形成(夏、商、周时期)
&&&&&&&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我国先后建立了夏、商、周三个奴隶制王朝。这是中国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到鼎盛的整个历史阶段,也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军队数量不多,没有专职的指挥将领;作战方式基本上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由于对战争客观规律认识的局限性,战争受迷信的影响极大,经常以占卜、观察星象等来决定战争行动,产生了以靠天命观为中心内容的战争指导思想。军队的治理以&礼&和&刑&为基础,&礼&主要适于上层的贵族和军官,讲究等级名份、上下有序;对下级和士兵的管理主要靠&刑&即严酷的刑罚。这个阶段已产生了一些萌芽形态的兵书。商代、商周的文字中就有大量关于军事活动的记载。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 2、趋向成熟(春秋、战国时期)
&&&&&&& 公元前8世纪初到公元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大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也是古代军事大发展的时期。阶级矛盾的不断深化,使战争连绵不断,战争规模扩大,战争频繁而形式多样。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不断涌现,从战争论、治兵论、用兵论及研究战争的方法论等方面,全面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已基本成熟,如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就是春秋末期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它是新兴地主阶级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它标志着封建军事思想的成熟,成为我国后世兵书的典范。
&&&&&&& 3、丰富和发展(秦&&五代时期)
&&&&&&&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中叶,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这期间主要经历了秦、汉、晋、隋、唐等几个大的王朝。其中汉、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军事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 秦以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舟师水兵参战也更多了。这就要求作战指挥必须加强步、骑、水军的配合作战。从汉到隋曾多次发生大规模、多兵种大集团的配合作战。在这些战争中,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结合,谋略与决策的运用,以及作战指挥艺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战争的发展使用使得战略战术的运用和指挥艺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战略思想也日臻成熟。
&&&&&&&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其中汉初的《黄石公三略》,从政治与军事关系上论述了战争,进一步阐述了&柔能制刚,弱能制强&的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并指出最高统治者必须广揽人才,重视民众与士卒的作用。其后的《李卫公问对》则联系唐代初期的战争经验,对以往的兵书进行了探讨,对《孙子》提出的虚实、奇正、攻守等原则及其内在联系,作了比较辩证的论述,而且在某些方面提出了更新的见解,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深化了先秦某些用兵原则的内涵,特别是它论从史出,以史论兵的研究方法,开创了结合战例探讨兵法的新风。
&&&&&&& 4、形成体系化(宋&&清前期)
&&&&&&& 公元960年至公元1840年,历经宋、元、明、清(前期)四个朝代,这期间,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后期。火器逐渐普遍使用,使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宋朝从建国之初,就面临着民族矛盾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的局面。因此,当权者为维护统治,确立了兵书在社会的正统地位,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北宋中叶开始重视武事,开办武学,设立武举,发展军事教育,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繁荣了军事学术。
&&&&&&& 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历经漫长的丰富和发展之后,走上体系化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兵书概括性强,自成体系。成为我国古代兵书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据统计,这个时期兵书共有1815种,占我国古代兵书总数的75%以上,而且内容丰富,分门别类地概括了军事思想的各个方面,形成逻辑性较强的比较完整的体系。
&&&&&&& (二)基本内容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绚烂,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杰出地位,这是战争经验的总结,血&染&的理论财富,智慧的结晶。其基本内容有:
&&&&&&& 1、战争的起源和性质
&&&&&&& 战争的起源。中国古代对于战争的起源经历了一个不同的认识阶段。奴隶社会居主导地位的是宗教战争起因论,当时认为战争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决定的,把战争的发生理解为&皇天降灾&,是对违犯天命的惩罚。这是人们最原始的战争起因论,但是后来人们对这种观点逐渐产生了怀疑,战争是上天意志的体现,但是谁能说出个究竟呢?天命论最终是以&不可知&而不了了之。
&&&&&&& 后来,随着政治变革,认识深化,这种宗教战争起因论逐渐被自然主义战争起因论所取代,认为战争起源于人的生物本性。《吕氏春秋》认为战争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是从人的争斗本性发展起来的,战争就是私斗的扩大化,开始怀恨在心,怒目相视,出言不逊,继而推推搡搡,大打出手,以至连帮结伙,形成大规模的战争,这种观点,把战争的起因归结为人的争斗本性,有人类就存在有战争。另一种观点是从社会历史、经济生活中探讨战争起因,这种观点以我国古代的荀子、韩非子等人为代表。荀子首先看到战争与国家政治制度是同步产生的,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他认为,战争之所以发生,并非与人生俱在,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人的欲望发展,谋求物质的欲望和手段没有了节制,进而就产生了纷争。韩非子继承了荀子的这种认识,并进而从经济生活的变化看这个问题,他认为古时人民少而物质多,所以没有争夺,后来人口不断增加,社会财富相对减少,人们为了争夺生存条件就发生了争斗。他还认为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是建立在利害对立的矛盾上的,只要条件具备,时机成熟,老百姓随时可能起来推翻统治者,在这种矛盾尖锐对立的条件下,战争的危机是随时潜伏着的,这就不仅是说争夺物质生活条件会导致战争,而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存在更是战争之源。
&&&&&&& 战争的性质。关于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古代兵书中早就有论述。战争从来就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别,但开始时人们并没有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即使是进行正义战争的人们,也只是称为&恭行天罚&,也就是说,执行天的旨意来征讨、惩罚对方。随着社会变革,天的观念逐渐淡薄,就提出战争本身的是非问题,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有道&与&无道&、&曲&与&直&等概念,开始把战争分为不同的类型。到战国时期,这种思想有了更大的发展,&义兵&、&义战&、&不义之战&等概念已经在诸多文章中广泛使用。如战国时吴起在对战争的起因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五种性质的战争,即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恃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主震怒而出师的军队叫刚兵;背理贪利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乱民疲,兴师伐众而出征的军队叫逆兵。提出了只有除暴救乱才属于义兵义战,其它均是不义。那时,虽然人们的是非标准、说话的角度各不相同,但都把战争分为两类,即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大多认为凡是反侵略战争或是支援被侵略被压迫者所进行的战争为义兵,反之,凡是以侵略压迫敌国为目的的战争为不义。这些认识,也成为整个古代社会分析战争性质的基础。当把战争作出性质区分之后,就为进行正义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至战国时代,由于中原各诸侯国的地主阶级基本上掌握了政权,实现封建统一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诸侯国普遍举起统一战争的旗帜,为了适应这种斗争的需要,理论上更加旗帜鲜明地为这种战争服务,提出了&以战止战&即以战争制止战争这样一个思想,秦国更进一步提出&以战去战&的思想,即以战争来消灭战争来作为战争的目的。这些观点都带有以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的含义。
&&&&&&& 2、战争与政治
&&&&&&& 关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古代军事思想中就有了初步的认识,提出了军事从属于政治、文武不能偏废等一些基本观点。具体内容有:
&&&&&&& 战争是现象,政治是本质。早在奴隶社会就有了&有德不可敌&的思想,这里就有强调政治因素的意思,但是这个观点还是模糊的,其具体大多解释为&天命&,即认为有天命即为有德,这样有德就成了难以琢磨的抽象的东西,也无法找到一个衡量的具体标准。春秋战国以后,由于阶级斗争的深入发展,形成了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治观念,人们有了自己选择政治信念的余地,而且进步的政治更能使广大的民众接受,人心的背向常常在政治较量(包括军事较量)中显示其巨大的威力,因此,人们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的认识也越来越明朗。进而认识到采用合乎正义的措施治理国家,是正常方法,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就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的手段是以战争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是以和平方式表现出来,即肯定战争是由于政治斗争升级的产物,战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阶段和最后手段。
&&&&&&& 政治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阶级斗争的深入,许多兵家、政治家认识到,政治开明,师出有名,就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相反,就要归于失败。因此,对政治在战争中的作用认识越来越明确,论述也最丰富。孙子首先提出了属于政治范畴的&道&的概念:&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见,&道&就是指受人们拥护的政治制度,孙子把这一条列为战争胜负的五种要素之首,认为只有施行合理的政治,才能取得胜利的主动权。孙子之后,这方面的论述也越来越多,荀子提出,要靠政治的优势取得民众的拥护,这样的战争,甚至敌国的民众都会拥护,随着战争的胜利,领土的扩大,兵力也会日益强大,取得战争就更加容易,如果单凭实力征伐,政治上不得人心,敌国慑于你的军事压力,也可以得逞一时,但这种战争,虽然领土扩大了,而权势越来越轻,兵力也将越来越弱,这从表面上看是胜利了,结果是最终要失败。也就是说,战场上的胜利其深厚的根源在于政治,单凭军事实力是不足以征服人的。战争的胜负,决不是战场上这个短暂的时间决定的,而是战前已经从政治上奠定了胜负的基础。
&&&&&&& 文事武备,互存互用。战争中必须发挥政治和军事两种因素的作用,二者不可偏废。中国古代将文武作为治国的两大支柱,即一个国家,政治必须有军事为后盾,军事斗争必须有政治为基础。政治在战争中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 其一,从政治上压倒对方,取得优势。早在奴隶社会的战争中,就在战前进行政治宣传,申述自己战争的正义性,争取民众的支持,在其后的历代战争中,运用这种斗争形式更加自觉,而且主张,不仅在战前要进行政治宣传,更进一步要贯彻在战争过程中,在绝对的军事优势下,再辅以政治游说,使敌人失去信心,就可以不战而胜。
&&&&&&& 其二,从心理上压倒对方,瓦解敌人的斗志。攻心战的思想,孙子已经明确地提了出来,他指出:&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这一原则在军事上已经广泛运用,在特定的条件,通过攻心,可促使敌人瓦解,如中国历史上的楚汉战争中,汉对楚的决战中,汉军包围楚军后,四面唱起楚军的家乡歌曲,唤起了楚军的思乡之情,士无斗志,军心涣散,从而加速了楚军的灭亡。
&&&&&& &3、战争与经济
&&&&&&& 关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战争实践告诉人们,战争不是单纯的意志行为,它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其中经济因素是战争的物质支柱。对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古代军事家就有了充分的认识,提出了战争依赖于经济、富国是强兵的基础、指导战争要着眼于经济的基本原则。
&&&&&&& 战争的胜利是以它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任何战争都要以巨大的物资消耗为代价。孙子把这种战争与经济的依赖关系,形象地表达为&兴师十万,日费千金&,这就是说,战争是个最大的消费者,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就无法支持战争,后代军事家都常引用孙子的这句话来阐述战争依赖经济的道理。古代兵论者谈战争对经济的依赖关系,除上面的概括论述外,更多的是从粮秣的生产储备、兵器装备的供应等方面来入手。由于中国古代国家层次简单,而战争又是牵动国家全局的大事,因此,有关勤务保障方面的论述,同样具有宏观性,也揭示出了战争依赖经济这一基本观点。如在粮秣上,由于战争的主体是人,加上参战的马、牛等,人畜必须具备维持生存和战斗力的起码条件,因此人畜的饥饱是战争的首要问题,自古以来,就把&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看成是用兵的常识。从战争依赖于经济的思想出发,中国古代把富国强兵作为立国之本,在处理富国与强兵的关系上,又把富国看成强兵的基础,强调富国强兵,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军事思想。
&&&&&&& 4、军队建设
&&&&&&& 军队是战争的主体,军队的强弱治乱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因此,军队建设是历代军事家和政治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 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初,就正式设立了专门的军事长官,在奴隶社会长期的军事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有关军队建设的经验,到春秋晚期,孙子在系统总结前人治军经验的基础上,把古代军队建设思想推向了时代巅峰,奠定了封建社会军队建设的理论基础。到战国时期的军事著作中,几乎都有论述军队建设的专门文章。古代有关军队建设的思想十分丰富,其主要方面有:
&&&&& (1)将帅论:将帅是组织和领导军队的骨干,一个国家军队的强弱,固然与这个国家所实行的政治制度、经济实力密切相关,但与正确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的将帅也是分不开的。因此,选用将帅问题历来备受军事家和政治家的重视。
&&&&&&& 将帅在军事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用。对此,早在专职将帅出现之前就为古人所注重。我国早期的文献中就已经透露出对重要军事人物在领兵杀敌、卫疆保土中重要作用的肯定。到春秋战国以后,随着战争的发展,军队规模的扩大,军队正规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出现了专门领军作战的将军,文、武职能分开,赋予了将帅独立指导战争,行使战争职能的权力,使其在战争中的地位作用更为重要。孙子论述将帅的重要作用时说:&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说明一个善于领兵作战的将帅,对于国家的命运、民众的生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将帅既是国家安危的支柱,也是军队建设的骨干,有了合适的将领,军队才会强大,古人还从将帅同军队的关系分析中,既肯定将帅的作用同时也肯定了士兵在战争中的地位,指出统帅军队指挥打仗的是将帅,而真正冲锋陷阵消灭敌人的是广大的士兵,军队不能没有统帅,而统帅离开军队也是不能破敌的。基于这些认识,古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为了在战争中取胜,在乱世中自立,都求贤若渴,视才为宝。
&&&&&&&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在对选将用将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看到了将帅对国家安危、军队强弱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 选用将帅的基本原则。古人要求,选择将帅必须看他们的能力,任用后还要考察他们的实绩,做到才符其名,名符其实。在具体方法上,主张打破地域、门第观念和世袭制度,从更大范围内选拔将帅。奴隶社会时期,采取的是贵族世袭军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打破了这种观念,不管出身,依据军功成绩,经过全面实际的考核,大量选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担任将帅。
&&&&&&& 将帅的修养。战争的发展,需要有专职将帅,而将帅应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修养,因此,选将的标准也成了古代军事思想中一个经常提出的问题,历代兵书中都有论述。
&&&&&&& 对将帅总的要求是能文能武,有勇有谋。孙子则具体地提出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要求。所谓智、勇,就是要足智多谋、果断。这两个字对将帅来说是最重要的条件。智是在广博知识基础上的决策能力,勇是实现决策的必备条件,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做到机智而不懦弱,勇敢而不鲁莽,才是将帅必备的条件,两者比较起来,智显得更为重要,孙子特别强调这一点,主张&未战而庙算者胜&,即通过战前的精确筹划预知胜负,遇事要做到&不愠&、&不怒&,保持冷静的头脑。当然,战场毕竟是死生之地,非勇敢不能对敌,非果断不能应变,因此,勇敢果断对于将帅来说也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作为将帅还要有勇于负责的精神,孙子提出,将帅必须&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它还主张&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把&将能而君不御&看成是胜道之一。
&&&&&&& 仁、信,就是要求将帅必须具备仁爱诚信的品质,这里既是要对统治者忠诚,也是要对部属爱护,从古代军事著作的大量论述中,更强调将帅必须以身先士卒、言信行果的模范行动,以达到亲附士兵,统御部队的目的。战争的胜负,与将帅同士兵的关系融洽与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能与士兵同甘共苦是将帅的必备条件之一。孙子的军事思想中,就特别强调爱护士兵,他认为&上下同意&,即上下一心是胜利的根本,要使用士兵,就必须亲近爱护士兵,孙子说&视卒如爱子,故可以与之俱死&,就是说将帅把士兵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关心、爱护他们,就能使他们与将帅同生共死。
&&&&&&& (2)军制论:古代的军队建设也非常重视军队的编制体制,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认为&凡兵,制必先定&,就是说,所有的军队,它的编制、管理、储备、征募等方面的法规及具体制度一定要首先确定下来。在这一方面,中国古代许多军事书籍中都有论述,内容涉及到军制的性质、部队的编组方法、行动部署原则、营区的划分和通行规定、着装和徽章佩戴的具体规定以及马匹使用的制度和方法等等,内容相当广泛。
&&&&&&& 军队建设必须以法律形式确立军队的编制。古代在建设军队和战争实践中,认识到建全军制是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春秋末期,孙子就指出:&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意思是说治理人数多的军队和治理人数少的军队一样方便,靠的就是编制体制。军队作为一个特殊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它的完整性主要就是体现在有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上,这种制度就是凝聚剂,能使军队意志统一,步调一致。
&&&&&&& 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军制,由于所处的经济条件、政治制度、科技水平以及战争发展水平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但总的看,其确立的基本原则是基本一样的,这就是:首先,必须以保证国家的集中统一为目的。古人认为,为维护国家政权,确保国君对军队的统治权,必须从制度上要限制将帅所拥有的权力,合理调换兵将,以防止对手握重兵的将帅失去控制,这是保证中央政权有效地控制军队的重要措施。并且,还要从制度上保证中央军和地方军有合理的比例关系,既使中央军保持对地方军的军事优势,又不可削弱地方军的军事力量,以保证国家的统一、安定。其次,必须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充分发挥。古代军事思想中认为,军队战斗力的强弱与军队编制体制有着密切联系,军队编制合理、法令严明,就能使军队达到提高战斗力的目的。孙子也指出:&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它认为临敌作战,三军能奋勇向前,在于统军得法,只要军队制度完善,政令严明,&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即全军行动一致,勇敢的士兵不能单独前进,怯懦的士兵也不能单独后退了,这才是指挥军队的有效方法。再次,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武器装备的威力。在古代战争中,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不是单凭个人的技艺和体力,而是依靠有组织的武装力量来和敌人对抗,这种有组织的武装力量从战术上讲,就是军队的战斗队形,而军队的基本编制是其基础。因此,在确立军制时还应根据军队的武器装备的战术性能,使杀伤方式和杀伤距离不同的兵器布置在适当的位置上,使军队的各种兵器构成一个战斗整体,以充分发挥其威力战胜敌人。
&&&&&&& (3)治军论: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力量的强弱不仅取决于军队数量的多少,更取决于军队质量的好坏,所以,为了提高军队的质量,古人十分强调&以治为胜&,这里所说的治,就是要把军队教育成明礼仪、知荣辱、明法令、令行禁止、进退有节的有战斗力的军队。为了达到&治&的目的,古人主要强调了以下两点:
&&&&&&& 教戒为先。用兵之法,教戒为先,这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吴起的治军名言,所谓&教&就是军事训练,&戒&就是思想教育,要通过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的杀敌技能,通过思想教育来统一思想,使军队成为一支能够体现统治阶级政治意图的军队,教戒的内容最主要的就是教育和训练。教育就是对军队进行为国家、民族的生存而英勇献身的思想教育,使军队树立明确的荣辱观念,熟悉法规法令,增强赏罚观念,养成令行禁止的习惯。孙子强调&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没有明确地确立法规法令,是将帅的责任。对于军事训练,古代军事家也非常重视,孙子把&士卒孰练&、&法令孰行&即把军队良好的训练和严格的纪律看成是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如军队缺乏训练,就会出现&卒强吏弱&、& 吏强卒弱&、&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即士卒强悍、军官懦弱而指挥松弛,军官强悍、士卒懦弱而战斗力差,治军没有章法、官兵关系混乱紧张、战斗队形杂乱无章而自乱阵脚等情况,导致战争失利。
&&&&&&& 恩威并重。春秋末期,孙子针对军队建设中存在的用刑过重和用爱过当、用赏过厚等弊端,明确提出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原则,这里所说的&文&,就是恩爱、重赏,是指教化;&武&就是严刑、重罚,是指惩戒。其基本思想就是恩威并重,两者不可偏废。治军如果没有恩德的手段相配合,就会出现&怨法而不畏法&的状况;但是,如果没有威严的手段作保证,就会出现&恃恩而不感恩&的状况。因此,只有文武相兼,恩威并施,才能使军队永往直前。如孙子在吴国宫廷中演兵的传说就集中体现了古代军事家们的这种思想。在练兵中,孙子先是耐心讲解,三令五申,宫女们也都同声说听明白了,可就是令之不行,禁之不止,为严肃军纪,孙子不得已杀了两名队长,终于使其他宫女认真操练,不敢再在演练时嬉戏。孙子有教在先,教令不听,然后实施惩罚,人们不得不服,包括吴王在内,虽然杀了他的两个宠妃,大有&食不甘味&之感,但是也袒护不得。孙子文武相兼严格治军的思想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 4、用兵论:用兵,就是在军队既有的客观物质条件基础上,通过战争指导者的主观能动作用,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的战斗力,最有效地歼灭敌人,保存自己,夺取战争的胜利。用兵理论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军事家对战争指导的理性认识,是从长期的古代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用兵方面的论述,在中国古代军事文籍中十分丰富,主要观点有:
&&&&&&& (1)重视谋略。在战争的筹划和指导上,首要的是谋略。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代表作《孙子兵法》中有大量篇幅论及谋略问题。
&&&&&&& 知彼知己基础上料敌定谋。在充分调查研究、掌握敌我情况的基础上制定谋略是我国古代军事家谋略的一个特点。孙子强调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在充分做好各种准备的情况下去制定谋略才有可靠的基础,也才能取得战争胜利。制定谋略不是一成不变的,知彼知己基础上料敌定谋贯穿战争的整个过程。战场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谋略必须随着敌情变化而变化,随时注意调查研究,随时做到在知彼知己基础上料敌定谋,用孙子的话说,就是&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即破除陈规,因敌变化,灵活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
&&&&&&& 从全局上谋划。谋略重在对战争全局的谋划,从战略高度谋划对策,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样的谋划才能从根本上战胜敌人。&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是说不能做好长远的谋划就不能做好当前的谋划,不能做好全局的谋划就不能做好局部的谋划。历史上有远见的军事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全局的谋划上,从全局着眼制定谋略。
&&&&&&& 善于伐交。在军事活动中,外交手段是谋略的重要体现,通过外交活动,搞联盟,结成自己的同盟,破坏敌方的同盟,强自己弱敌人,达到取胜于敌的目的,孙子早就倡导人们&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即最好的办法是挫败敌人战略方针,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尤其是在多个政治军事势力并存的条件下,各种势力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排斥,为伐交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由于互相联系,给加强己方的联盟创造了条件;由于互相排斥,又给破坏敌方的联盟提供了可能。因此战争史上分化敌人,争取同盟者,便已成为强己弱敌、伐交胜敌的普遍现象。
&&&&&&& 重视用间。间即间谍,用间是谋略的内容之一,是斗智的手段。孙子提出&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所谓乡间就是利用敌国的乡人做间谍,内间就是利用敌方官吏做间谍,反间就是敌方间谍为我所用,死间就是制造假情报,并通过潜入敌方的我方间谍传给敌人,使敌军受骗,一旦真情败露,我方间谍不免被敌人处死,所以叫死间,生间就是侦察后能够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人。五种间谍方式混合使用,使敌人不知我用间的规律,这是用间的最好方法,是胜敌的法宝。这些用间方式除获取情报外,也包括分化瓦解敌人的任务,使敌人分裂或瘫痪而自行灭亡。
&&&&&&& 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国古代军事家主张&全胜&,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把不战而使敌人屈服、军队不受挫折而获得完全胜利作为最高理想。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孙子,他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百战百胜,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而能使敌人屈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其后的军事家大多推崇这一理论并加以发展。这一思想的实质就是用不流血的手段迫敌屈从于我的意志,以不损坏我方兵力和财力同时也不损坏敌方兵力财力,使之&全&归我所有,达到自保而能取得完全胜利的目的,做到付出最少的代价而获得最大的利益。
&&&&&&& (2)做好应敌准备。战争是各种制胜因素的较量。这些因素必须在临敌前充分准备,才有取胜的可能,正如孙子所说:先有了胜利的把握再去和敌人交战。
&&&&&&& 只有政治准备良好、粮食准备丰富、士气高昂、兵力准备足以征服敌人,这样才可算是做好了战争准备。中国古代有一本叫《管子》的军事书籍中对周到的准备提出了&八个无敌&,全面深刻地指出:要注重财力、手工业生产、武器装备、军队的政治素质、军队成员的选用、军事训练、国际情况的研究、谋略的运筹等方面的准备,只有这些准备都超过了敌人达到十分完备的程度,就能做到军队没有出境作战就能取得胜利了,这已带有了总体战的意味。备战要贯穿于战争始终,不但在平时、在战前做好准备,而且在战时、战中、战后都要做好准备,立足于最坏的情况进行充分准备,为争取最好结局创造条件。
&&&&&&& 在做好战争准备中,古代军事家都强调要搞好战争预测,制定周密计划。孙子认为:所有杰出的统帅,之所以能够取得不同于常人的胜利,就在于他们做好了战争预测。对于如何预知战争胜负,孙子提出了三点:首先是先知,即熟悉各方面情况,孙子认为:既了解敌人的情况也了解自己的情况,在战争中才能不至于遭到失败;不了解敌人的情况而能了解自己的情况,在战争中遭到失败的可能性要有五成;既不了解敌人的情况也不了解自己的情况,在战争中就不可能取得胜利。其次是比较,充分比较敌我各方面的情况,孙子指出:要能通过对敌我双方政治、天时、地利、将领、法制五个方面的分析,以及七种情况进行比较即哪一方君主政治比较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军队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依据这些情况就能够判断出谁胜谁负了。最后是推断,孙子从战争经济入手进行推断,即把已有的土地和它能提供的物资资源和所能征集的兵员数额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推算,不仅如此,孙子还强调从主观条件推测胜负,他说: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够胜利;懂得多兵与少兵不同用法的能够胜利;全军上下思想一致的能够胜利;以自己的充分准备对毫无准备之敌人的能够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可牵制的能够胜利。这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 (3)速决与持久。进攻速胜是古代军事家们一个传统的思想,孙子认为:用兵之理,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 进攻作战要速决,不可久拖,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乏,使国家财政耗损,使战斗力受到消耗。速决能迅速抓住战机,由于战场情况变化迅速,只有迅速抓住对我有利的时机速战速决,才能取得胜利,如行动迟缓,形势就可能发生变化或是失去进攻的突然性。
&&&&&&& 虽然主观上希望速胜,但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能达成速胜的目的时,也应考虑持久。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和生产的发展,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军力的增多、战场的扩大和持续时间的加长,持久战就被提了出来,对持久战的作用,古代军事家认为:持久是转化敌我强弱态势的有效措施,久拖必使敌人疲惫,使敌人不断消耗;同时持久作战也是自己力量不断壮大的过程,古代兵书中认为:在与敌对者持久的过程中,暗中发展自己势力,充分发挥我方潜力,等到战机到来时,再进行反击。
&&&&&&& (4)争取主动。主动权就是战场行动的自由权,我国古代军事家早就认识到争取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性,那时表达这一思想的用语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要能调动和控制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和控制。中国古代军事家提出的争取战场主动权的措施和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 一是要首先占领有利的地势,孙子说:凡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主动安逸,后到达战场仓促应战的就被动疲劳;二是要处理好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的关系,古人军事家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要首先发起攻击,打敌措手不及,这样才能赢得主动,当条件不允许时,特别是对于处于防御地位的弱军来说,就要以后发制人来发挥军队的作战潜力,来赢得主动;三是以迂为直,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将帅接受命令,从征集民众到同敌人作战,在这过程中没有比争取先机之利更困难的,争取先机之利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变成有利,所以用迂回绕道的佯动和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够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所要争夺的要地,这就是以迂为直的方法;四是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不足;五是以利致敌,即如孙子所说:能够让敌人自己来,是用利引诱它,给敌人好处,敌人一定会来争夺,从而能够调动敌人;六是攻其必救,孙子认为:当敌人依据坚固防御工事或是兵强势众不易攻取时,就不宜直接进攻当面之敌,而应转用兵力去攻击敌人必救的要地、要城,迫使敌人出来救援,从而达到调动敌人争取主动的目的。
&&&&&& (5)机动灵活。孙子认为战争本身的规律就像流动的水一样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形态和模式,战争指导就必须符合这种客观规律,见机而作,根据情况灵活机动,正确地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法。我国古代军事家非常重视机动灵活,在各种兵书中都有大量论述,总结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点:
&&&&&&& 一是善于抓住战机,做到随机应变,把力量投向敌人的弱点和空隙。对于如何捕捉战机,我国古代军事家们总结出了以下八条:狂风严寒,敌军不顾士兵疲劳昼夜兼程;盛夏炎热,敌军出发迟缓而中途没有休息,长途行军又饥又渴地拼命赶路;军队长期在外,粮食用尽,士兵怨恨忿怒,谣言四起,将领无法制止;军队物资耗尽,阴雨连绵,无处掠夺;兵力不多,水土不服,人马患病,没有援军;路远天晚,军队疲劳恐惧,又困又饿,开始休息;将领缺乏信心,军心不稳;部署未定,宿营尚未就绪以及翻山过险或渡水仅有半数通过。诸如此类,都是可以利用的时机。
&&&&&&& 二是活用奇正,避实击虚。这里正就是平常的方法,奇就是变化的方法,分开说就是在军队部署上,担任警戒、守备的部队为正,集中机动的兵力为奇,担任箝制的为正,担任突击的为奇;在作战方式上,正面攻击的为正,迂回突击的为奇,明攻为正,暗袭为奇;按一般原则作战为正,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特殊的作战方法为奇。在具体运用上,古人强调要临敌应变,奇正相互配合,重视集中兵力,孙子提出&自己要集中兵力于一点或一个方向,而要使敌人兵力分散&,善于变换奇正,使敌人无法掌握,这样才能创造出出奇制胜的奇观。
&&&&&&& 三是既要遵守一般的作战原则,又不能拘泥于一般的作战方法。要从战争的客观规律出发,做到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战争中灵活地变换战略战术,古代军事家在总结出了灵活用兵的许多方法:敌将愚蠢而轻信于人,可用欺骗手段诱歼他;敌将贪图私利而不顾名誉,可用资财贿赂他;无主见,轻易改变主意而无智谋,可以扰乱疲困他;上级富有而骄奢,下属贫困而怨怒,可利用矛盾离间他们;士兵轻视将领而厌战思归,可用截击的办法攻取他;敌人进路容易,退路困难,就引诱它前进加以歼灭;敌人进路艰难,退路平坦,就逼近攻击它;敌人久驻一地不动,部队戒备松懈,就快速偷袭它。灵活机动是建立在一定原则上的灵活,不能乱来,不遵循原则就会成为盲动,但又不能过于教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处置。
&&&&&& &(6)攻守相结合。作战只有进攻和防守两种类型,进攻与防守是对立统一的,进攻是主要的,是防守向进攻的转化,防守是为了进攻,是辅助进攻的手段,进攻与防守还要结合使用,是攻还是守要视情况决定,孙子指出: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就要采取防御,要想战胜敌人,就要采取进攻,防守是因为敌人兵力强大,进攻是因为敌人兵力不足。所以当攻则攻,当守则守,要懂得攻与守的恰当运用。
&&&&&&& (三)地位作用
&&&&&&& 1、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思想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 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早、发展快,内容博大精深。其体系确立于先秦时期,历朝历代均有丰富和发展,其中包括古代农民起义的丰富实践和理论升华,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在战争观上提倡重道慎战、义兵必胜、以战止战;在国防建设上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在战略和作战指导上强调先计后战、知彼知己、因情定策、&全胜&、文武并用、伐谋伐交、兵不厌诈、出奇制胜、避实击虚、各个击破、造形任势、动敌、致人、我专敌分、并卒击敌、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以逸待劳、善择战机、兵贵神速、灵活应变;在治军思想上要求以治为胜、制必先定、兵权贵一、教戒素行、气艺并重、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励士练锐、精兵良器、将帅贤能、智勇双全、上下同欲、三军齐心;在后勤保障上提倡聚财积力、足食强兵、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在兵役思想上坚持寓兵于民、因势改制等等。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兵学与哲学结合紧密,体现了古代社会军事思想的最高成就。《孙子》等兵书早就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在国际上广泛传播,受到许多国家军事家的赞誉,有的将其称之为兵学圣典。不仅在历史上对指导人们的军事斗争有巨大的作用,在今天仍为中外各界人士所称道,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总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认真发掘和研究,批判地加以继承。
&&&&& & 2、在历史上对指导人们的军事斗争有巨大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就进入了鼎盛时期,出现了代表古代军事思想最高水平的杰作,形成了含义精深而丰富的概念、范畴,以及高度抽象的理论形态、较高的思辨水平。这具体表现在善于从哲学高度思考军事问题,把军事思维与哲学思维巧妙地结合起来,以精练的语言,提出一系列带有浓厚哲学色彩的格言式论断,体现了对军事事物的整体的、本质的把握。不少集中兵家智慧而成的军事格言,不仅深刻地说明了战争的神妙变化,成为历代兵家智慧的结晶,而且还超出军事领域,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论断。同时,以唯物主义精神为主流。中国古代和近代军事思想洋溢着务实、求实的精神,注意从实战经验概括出理论原则,强调人事对引起战争及其胜负的作用,强调根据敌对双方的情况实施谋略,强调胜负在人而不在天。在今天仍为中外各界人士所称道,
&&&&&&& 3、它是历代优秀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它对中国哲学思想和军事思想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在春秋战国时期,兵家所总结的军事领域中的哲理,在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军事辩证法思想从哲学的高度概括了军事领域中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论原则,比较系统地运用军事术语、概念、范畴,揭示了战争领域的辩证矛盾关系,开创了一般哲学转化为具体科学的方法论,并用以指导实践的先河,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较普遍的适用性。这对后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 它也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料。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了中国古代、近代军事哲学遗产,创立了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如果不了解中国古代、近代军事辩证法思想,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现代战争和古代战争以至近代战争相比,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指导我们研究和进行现代战争的锐利武器,但中国古、近代军事思想作为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其中许多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值得继承和借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军事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