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滚弄水电站的弄曼是哪个地区

缅甸内战原因是什么?
RT 跟中国有关么?
按投票排序
缅甸内战最近打得很激烈,很多战友发来信息要解读缅甸内战。对于缅甸的内战,其实几十年来一直没断过,根本原因在于北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和中央政府利益上的不统一和互相的不妥协,而且这种仇恨疙瘩越结越深。但是,事实上,这种内战往往不仅仅是一国之内的事,就像乌克兰内战不仅仅是乌克兰自己一样,这背后都有大国博弈的魅影。特别是缅甸这次内战,背后则完全是美国和中国的较量。我们要想搞清楚其中的逻辑关系,必须对缅甸的地缘政治地位和内部情况进行一些阐释。缅甸的地缘政治地位缅甸,西南临印度洋的安达曼海,西北与印度和孟加拉国接壤,东北靠中国,东南傍泰国与老挝。一方面,它是陆上从东南亚通往南亚、中东的必然通道,同时它又是中国通往印度洋的最近通道。作为中国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中国和缅甸有了越来越多的合作,这些合作包括港口合作和油气管道合作。对中国来说,缅甸是中国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是中国避免被遏制的印度洋出海口。一直以来,为了抑制中国,避免中国进入印度洋,缅甸都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颠覆的对象。自美国2010年确立重返亚太战略以来,美国遏制中国的决心更大,对缅甸也就更加重视。缅甸内战背后的大国较量先来看一段消息:据英国媒体报道,中缅原油管道预定1月底启用。该原油管道使中国进口中东原油不必再经马六甲海峡,而可自印度洋安达曼海的缅甸若开邦马德岛上岸,经该管道输送至中国西南地区。绝大多数人看到这个消息,我想也就知道缅甸此时为何会突然爆发冲突了。想象一下: 缅甸这样一个4流国家,军事装备都是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竟然敢把炸弹投到中国,没有别的大国在背后撑腰,他吃了豹子胆了?缅甸爆发冲突跟美国密切相关,威胁中国能源安全才是根本。这件事一定和美国有关,美国军方的高层刚到缅甸,这边战火就燃,家门口的和谐被打乱,相信中国和美国在缅甸的暗战会越来越激烈。在中国的周边美国不断的寻找突破口,东部的日本,南边的菲律宾和越南,东北亚的朝鲜,如今又在西南搞事,目的显而易见,就是遏制中国,在中国的周边到处放火生事。这不过是老美的一贯伎俩:中日韩要撇开美国成立自贸区以及货币兑换,结果钓鱼岛独岛争端爆发,日本方面一些人还抛出慰安妇等二战问题,使得自贸区无疾而终。中国在伊拉克投资的大量油田,结果ISIS横空出世,区区数百人却攻城拔寨,所向无敌。中国打算在东南亚建高铁,比较积极的泰国立马就发生大规模的骚乱,若非军政府平息事端,恐怕也是遍地狼烟了。中国打算在巴基斯坦修港口,油气管道,公路等等,结果塔利班在巴基斯坦北都部落地区制造严重的恐怖事件。中国打算在缅甸修天然气管道,水电站,奥巴马访问缅甸两次,第一次,缅甸对果敢动武,水电站因为环保因素停建,这次又是在克钦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不得不说有人为了对抗中国用心良苦啊!  最近还有一条消息,中国主席习近平去了云南,紧接着又有一条消息放出:由克钦军总司令部安排的中缅友好救援1号特别行动宣告结束,305名被困华人突破缅甸政府军封锁线,回归中国。  克钦军队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为了保护我国公民作出的牺牲可想而知,我们支援一点武器弹药也没什么了。根本不需要中国军队出手,习总出来转一转,我想这场战乱很快就被摆平。、、、、、、、、、、、、、、、、、、、更新 18/03/2015这是新浪网站发布的一篇文章,对中国—缅甸局势深刻分析。
贴一篇转自微信公共号“战争史”的文章摘要:2015年1月,缅甸政府军与克钦反政府武装在帕敢发生冲突,缅北烽烟再起,并风传“中国工人受困”的消息。1月18日,又传缅甸政府军对中国怒江州泸水县六库镇对面的克钦独立军一旅七营阵地发起进攻(未得证实),引起国内广泛关注。克钦独立军是近年缅北武装冲突中的“明星”,到底是何来历?有趣的是,这段时间,流亡已久的前“果敢王”彭家声也在缅北露面,声称将东山再起,准备武力光复果敢。不过对于缅北的战事,也不必太过挂怀,社会发展水平低的地方,军事水平自然山寨,武装冲突的战斗烈度通常不强,往往一场“激战”过后,排除掉双方吹牛的水份,战果总会让人喷饭!克钦族就是中国的景颇族缅甸1983年进行民族划定,共区分出135个民族,可以说是个民族大杂烩国家。缅族是缅甸的主体民族,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境地区,像发卡一样戴在缅甸的头上。克钦族是缅甸第六大民族,也属于跨国民族,在中国境内被称为景颇族,在印度阿萨姆地区的叫作新福族,其中13万多分布在中国,另外120多万分布在缅甸,克钦邦有50余万克钦族,其余分布在掸邦和实皆省。根据克钦族的族源传说,他们祖先原本生活在蒙古草原,后来逐渐迁徒到青海地区,然后继续南下藏东南、川西北、滇西、缅北,形成了今日的分布。克钦族有4个支系:景颇、浪峨、载瓦、勒期,景颇语为克钦族的通用语。20世纪初,英国传士用罗马字母为克钦人创制了文字。缅甸的克钦人多信基督教,另有一部分信佛教和原始宗教。克钦族武装的起源1948年1月缅甸独立,三个月后便爆发内战,克伦族最先武装暴动,紧接着克钦族和孟族也开始动手,随后缅共也发起武装暴动,寻找各族武装建立“统一战线”参与混战。最高峰时期,缅甸曾活跃着一百多支大大小小的少数民族武装,总兵力过五万,战火蔓延在四分之一国土。同一民族甚至还有几支不同的武装,如克伦族,有信佛教的“民主克伦佛教军”和信基督教的“克伦民族解放军”。克钦族的武装跟其它少数民族比起来相对单一,过去长期只有一支“克钦独立军”。1950年,缅甸政府军第1克钦营有个叫罗相的克钦族上尉,叛逃回家参与克伦族的反政府战争。还在上高中的克钦族学生昭赛追随罗相四处转战,成为其阵营里的重要人物。1951年罗相逃出国避难,昭赛投奔“克伦民族自卫组织”,在该组织帮助下,到掸邦发展地下武装,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太大进展。虽然大部分缅甸少数民族武装暴动在50年代中期被击退,但使得缅甸局势大乱,经济衰退,社会失序。当时缅甸还处于民主宪政体制,议会里各党派恶斗,政府应付不了日益恶化的局面。1958年,时任总理的吴努万般无奈之下,答应了缅军总参谋长吴奈温组建看守政府的请求,由其接管政权。吴奈温宣布紧急状态,修改宪法,剥夺掸邦、克耶邦土司自动取得议员席位的资格,调集军队大举反击各路反政府武装,缅甸局势才稳定下来。至1959年,国内的武装叛乱,包括缅共武装在内,基本都被平息下去。昂山素季阿姨的父亲昂山将军被尊为缅甸国父,昂山将军早年曾是缅甸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为谋求缅甸独立出国寻找外援。昂山后来退出了缅共,带着“三十志士”选择与日军合作,企图借助日本的力量抗衡英国,争取独立。到了二战末期昂山将军审时度势对日军反戈一击,与英国联合,希望通过英国的支持获得独立。昂山在世时,原本与缅共建立有统一战线——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简称同盟),由昂山领导的国民军、缅甸共产党、缅甸社会党三股力量共同组成,但后来他与缅共关系日益紧张。1946年2月,受苏联批判美共领袖白劳德走“修正主义”影响,以德钦梭为首的少数缅共领导会错了意,坚决要走武装夺权道路,反对昂山与英国合作,指责党内有机会主义,分裂出去另外组党,外界称之为“红旗共产党”,最早从事武装暴动,他们称还留在同盟内的同志是“白旗共产党”。昂山将军在世时,还在英属缅甸当局的过渡期,昂山与“红旗共产党”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他曾批准逮捕了诸多组织罢工的缅共领导人,最终他把缅共从同盟开除出去,双方关系破裂。如果昂山将军不是1947年被“大缅族极右翼分子”刺杀身亡,若要熬过国际国内形势最险恶动荡的五六十年代,可能军政府将由他本人来组建。1946年2月,受苏联批判美共领袖白劳德走“修正主义”影响,以德钦梭为首的少数缅共领导会错了意,坚决要走武装夺权道路,反对昂山与英国合作,指责党内有机会主义,分裂出去另外组党,外界称之为“红旗共产党”,最早从事武装暴动,他们称还留在同盟内的同志是“白旗共产党”。昂山将军在世时,还在英属缅甸当局的过渡期,昂山与“红旗共产党”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他曾批准逮捕了诸多组织罢工的缅共领导人,最终他把缅共从同盟开除出去,双方关系破裂。如果昂山将军不是1947年被“大缅族极右翼分子”刺杀身亡,若要熬过国际国内形势最险恶动荡的五六十年代,可能军政府将由他本人来组建。1960年缅甸重启宪政,解除紧急状态举行大选,吴努率领的联邦党获胜,他仍然当选了总理,可局势再度混乱起来,各路少数民族武装又纷纷崛起。日,克钦独立组织重新拉开武装斗争序幕。昭赛把他正在读大学的弟弟昭杜也发展为地下组织成员,1960年,他兄弟俩说服被政府军开除的第4克钦营下士拉蒙杜介、拉玛拉迎入伙,成立了“克钦独立组织(KIO)”,昭赛担任主席,昭杜当副主席,拉玛拉迎当总书记。他们借着重启宪政时的宽松环境,弄到一批武器,建立了自己的武装。1961年2月,克钦独立军(KIA)正式宣告建立,昭赛担任总司令,一月后还召集了第一期军事培训班,培养军事干部。当年7月,克钦独立军组建了第1营和第2营,8月份即展开了较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口号是反对缅甸吴努政府把片马、古浪等地归还给中国,反对吴努把佛教宣布为国教。克钦独立军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反对“大缅族主义”为己任,追求“建立克钦共和国”的目标,被缅甸政府视为“武装分离主义势力”。在英国统治时期,缅族居住的地区分为上缅甸和下缅甸;东北的掸邦、北部的克钦邦、西北的钦邦等边区是英帝国的保护区,由各族土司统治,而不归英属缅甸政府治理。其中掸邦由33个邦(部落)联合而成,称为“掸联邦”。1941年英国单方面划定“1941年线”,将中国的佤邦地区也并入掸邦,成为掸联邦的第34个邦。1947年,掸邦、克钦邦、钦邦与缅甸本部在掸邦境内的彬龙签署《彬龙协定》,各邦与缅甸联手,向英国争取联合独立。日缅甸联邦独立,第一任总统由掸邦土司担任。当时的联邦宪法规定十年之后(1958年)掸邦、克钦邦等土邦有权决定自己是否继续作为缅甸联邦的一份子,或脱离缅甸而独立。但是1958年吴奈温将军成立“看守政府”,废除各邦退出缅甸的权利,随即与掸邦、克伦邦等武装爆发交战。克钦独立军与缅共的恩怨缅甸重启宪政后两年,局势再度恶化,吴奈温军人集团遂于1962年发动政变接管了政权,建立第一届军政府。吴奈温还筹组了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宣布走“奈温式社会主义路线”。到吴奈温上台之时,克钦独立军已在克钦邦和掸邦站稳了脚根,发展势头迅猛,组建了第一个旅。至1963年底,总兵力达到2000余人,扩充至6个营,1964年初组建第二个旅。从1963年6月至1964年11月,吴奈温采取了与克钦独立军对话的策略,试图通过和谈来解决武装割据问题,谈判未果,缅甸军政府再度重启围剿政策。这次战争,克钦独立军损失惨重,毕竟与政府军实力悬殊,差点就遭遇覆灭。据缅甸政府公布的数据,共毙伤克钦独立军1073人,俘掳1064人,有2223名KIA成员投降。吴奈温一直追随缅甸国父昂山将军从事独立运动,曾是著名的“三十志士”之一。原本吴奈温与北京的关系不错,是我们的统一战线对象,双方还曾合作进行过“联合勘界警卫作战”,驱逐缅甸境内的国民党残军;我们的报纸经常给予吴奈温很高的赞扬,但文革爆发后双边关系不断恶化,吴奈温对缅共和红色华人的态度强硬,被《人民日报》骂为“缅甸的蒋介石”。其实,吴奈温与昂山将军都是“左翼(社会主义)民族主义者”。正在万分危急关头,缅共突然得到外部支援,大规模举事,又导致缅甸局势出现全国性震荡。军政府分兵围剿缅共,牵制了颇多兵力,也就减轻了克钦独立军的压力。KIA为了恢复元气,派人出国寻求外援,筹集款项,购买武器,并开始贩卖毒品,走私翡翠以获取军饷。1967年,势头正盛的缅共与克钦独立军建立了“统一战线”,在缅共支援下,KIA再次发展至2200多兵力,编为9个营,随后还建立了四个旅。昭赛三兄弟——昭赛、昭杜、昭丹掌握着KIA和KIO之党政军大权,整个领导层奉行“大克钦主义”。KIA还建立了行政委员会负责根据地的行政管理,旅长、营长、排长等军官分别担任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委员会主席,其组织建设比较完善和严密。六十年代开始所指的缅共即当年的“白旗共产党”,由德钦丹东领导,发起了大规模的武装暴动。德钦丹东受中国局势影响,在缅共内部搞“文革”,大揪“走资派”和“党内刘少奇”,进行了惨烈的大清洗,导致缅共内部四分五裂,很多群众和干部大量叛逃到“白区”,丧失了不少根据地。1968年9月,德钦丹东的警卫员将其击毙后叛投政府军。.因为KIA组织严密,思想激进,所以与缅共龃龉不断,它经常指责缅共对其实行组织和思想渗透,妄图吞并其武装。KIA的干部丁英与昭寨兄弟不合,遂带着两百多人马投奔缅共,这导致KIA与缅共撕破脸皮,宣布缅共是其头号大敌,此后双方的关系长期处于恶化状态,多次发生激烈战斗,第四旅旅长昭丹在与缅共的战斗中阵亡。昭赛原本长期居住在泰国,KIA的军事指挥权实际掌握在昭杜手中,而昭丹是前线的负责人。昭丹阵亡后,昭杜等人也相继前往泰国,由于生活腐化、侵吞公款,惹得部下怨声载道,招致杀身之祸。1975年8月,KIA第11营营长赛杜在泰国将昭赛、昭杜两兄弟击毙。KIA组织严密,没有因为昭赛三兄弟的死亡四分五裂,很快即组建了新的党政军领导班子并改弦易辙,重新与缅共签署统战协议,还宣布马列主义是自己的指导思想,也采取了与其它少数民族武装合作的策略。直到双方终止合作的1983年前,KIA虽然与缅共在意识形态和辖区问题上常有口角,但再没有撕破脸皮大打出手,KIA因此经常获得缅共的武器支援,双方协同作战时还建立联合指挥部。KIA承诺,在缅共与政府达成协议之前,不与政府达成任何协议。KIA的战略很明显,就是在面对缅甸政府时不要单干。1983年终止与缅共合作后,KIA又与其它十几支少数民族武装组成“民主民族阵线”。这一时期KIA把一批文化水平较高的干部被提拔到领导岗位,整个领导层的素质大为改观。至80年代初,KIA发展到7000多人,编为4个旅,21个营,辖4专区、12个县。KIA与军政府首次和解事情的转变发生在1988年。缅甸因多年推行“国有化”和“计划经济”的“奈温式社会主义”路线,再加上长期闭关锁国,自我孤立于国际社会,导致缅甸已沦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这一年,物价飞涨400%,爆发了学潮和骚动,人们上街提出政治和经济改革诉求。吴奈温被迫辞职,军人出来平息骚动,废除了社会主义纲领党的领导地位。此后将军们同意举行大选,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获得压倒性优势。但将军们没有按程序移交政权,而是组建了第二个军政府,把社会主义纲领党改造成民族团结党。军政府平息学潮后,参加学运的部分大学生们逃到中缅和泰缅边境,在KIA和克伦民族解放军的支持援下,这些学生成立了“全缅学生民主阵线”,参与武装反叛,与KIA并肩战斗。也正是这一年,因失去外援早已沦为贩毒集团的缅共解体,它的武装力量——人民军亦随之四分五裂,这支缅北最强大的地方武装自此不复存在。当然,其中也有缅甸军政府国际上进外交运筹的因素。果敢地区的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彭家声宣布脱离缅共,成立“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与政府停战,获任命为缅甸掸邦第一特区主席;缅共815军区司令林明贤脱离缅共,成立掸邦东部同盟军,宣布与政府停战,当上掸邦第四特区主席;缅共的赵尼莱和鲍有祥亦宣布成立“佤邦联合党”,赵尼莱成为佤邦联合党中央总书记,鲍有祥当上佤邦政府主席。原本缅北的很多少数民族参加缅共或与之组建联合阵线,并不是真相信缅共的意识形态,而是看中缅共有强大外援这个实力。缅共失去强援,加上苏东解体风潮的冲击,自然树倒猢狲散。缅共解体使缅北少数民族武装来了次重新大洗牌,形成佤邦联合军、果敢同盟军、掸邦东部同盟军、克钦新民主军、克钦独立军、克钦保卫军、坤沙余部、掸邦军等割据的局面。缅北长期盘踞着很多少数民族武装并尾大不掉,倒不是缅甸政府军实力不济,而是因为有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这些武装力量长期获得不同的外部国家援助,缅甸政府实在是“投鼠忌器”。苏联解体以后冷战结束,缅甸的地缘政治条件得以改善,第二届军政府决定推行“民族和解”政策,采用军事、经济、社会等多种手段刚柔并济解决边疆地区的武装割据问题。KIA与缅甸政府打打谈谈多次,直到1993年9月才达成停火协议。1994年2月,克钦武装与缅甸政府正式签署了和平协议。按照协议,缅甸政府承认克钦独立组织的合法地位,设立“克钦邦自治区”(克钦邦第二特区),允许KIO和KIA在仰光、曼德勒、密支那开设办事处;KIO则同意放弃武装反抗,在国家法律范畴内活动。KIA是第十支与政府达成和解协议的少数民族武装,结束了与政府30年的武装对抗。这个现象当时称为“以武器换和平”,但是地方割据的局面并未完全消除,当地的实权还是掌握在军阀手中,只是表面上“改旗易帜”,这为多年后的冲突埋下伏笔。广开财源,招兵买马KIA并没有因为与政府签署了和平协议而放弃独立的念头,要追求这个终极目标就得不断强化军力,所以KIA一直在暗中招兵买兵以增强实力,并谋求使克钦问题国际化,而这触犯了缅甸政府的大忌。缅甸军政府严禁那些已与政府达成和解的少数民族武装扩大兵力,也不会给他们发放武器弹药,一旦发现对方在“招兵买马”,军政府会发出警告。1998年克钦军与缅甸政府的协议即将到期,就“KIA将向何处去”这一问题,内部发生了争辩,高层后来的决策是,表面上与军政府维持原状,但私底下应该整顿组织和军队,随时做好与政府开战的准备。此时的KIA控制着1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和10余万人口,有4个行政专区,12个县和59个区,要养活7000多军队,5000多民兵和700多行政人员,需要广开财源,因此长期参与制贩毒和走私玉石的活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80年代末以后出现的另外两支克钦族武装——“克钦新民主军”和“克钦保卫军”,他们也面临着缅北所有少数民族武装的很急迫的问题——筹集军饷供养部队。前面提到的那位从KIA叛逃到缅共的丁英,1989年率原缅共101军区的部队脱离缅共,改编为“克钦新民主军”,宣布与政府停战,其辖区被设为“克钦邦第一特区”。克钦新民主军获得政府批准的编制为500人,民兵1000多人。新民主军的装备有五四式手枪、五六式冲锋枪、七九式步枪、七五炮、八二无后座力炮、八二迫击炮。1990年底,KIA第四旅在掸邦地区遭到政府军围剿,同时还受到来克钦新民主军和果敢同盟军的威胁,由于离总部太远,难以救援,便请求KIA中央允许他们跟政府和谈。KIA的回复却是“等待时机”,该部领导木吐诺最终决定脱离KIA,1991年宣告成立“克钦民族进步党”,武装力量改名为“克钦保卫军”,后被缅甸军政府收编为边防警察部队,额定编制为400人,但实际上拥有3000多人的武装力量。缅甸北方地区种毒贩毒的历史已达百年。50年代开始,各家武装都把制贩毒当作最大的财源。越战期间,大批美军以泰国作为休整基地,其强大的消费能力为缅甸毒品开辟了新市场(也为美国社会带去了严重的吸毒问题)。克钦新民主军跟政府的合作关系一直良好,刚被“招安”就响应政府和国际社会号召在自己辖区内禁毒,至1995年基本将毒品禁绝。可是由于当地财政困难,加上国际援助力度不大,辖区内农民早已不擅长种植粮食,导致很多人陷入贫困,制贩毒风气再次抬头。至1998年,中缅边境地区的40多个毒品加工厂中,由两家及两家以上武装实行联营的就达20余个。克钦新民主军、克钦独立军、克钦保卫军三家就开设了3个毒品加工厂;克钦新民主军与勐古保卫军与联营两家毒品加工厂,与崩龙民族武装联营一家毒品工厂。KIA自己的辖区内90年代初即有6000多亩罂粟田,在被“招安”后的确雷厉风行搞过一段时间禁毒,后来也因农民们怨声载道,军费开支没有着落,加上有“扩军”需要,重新走上制贩毒的老路。到1998年已有罂粟田2万余亩,年产鸦片11万吨。KIA还派出干部前往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筹集款项,引进医疗技术设备,并在中国、印度、泰国广设贸易机构,成立“中央军火购置领导小组”,通过各种渠道大力买进武器。如1998年从印度、泰国购进200多支M16、M23冲锋枪和M79型火箭筒,从坤沙残部购买来1万多发子弹。开辟财源,购买军备的同时,KIA暗中扩充兵力,1998年在辖区内两次强征十五六岁青年入伍,实行“二丁抽一,三丁抽二”的政策。这一切引起军政府警惕,双方产生了摩擦,2000年初KIA与政府军发生冲突,政府军对KIA封锁,一度使其供应困难,但仍未发生大规模战争。KIA难逆缅甸军政统一大趋势缅北武装力量有两种诉求,要么在承认其武装割据前提下的自治,要么独立。缅甸军政府对两种要求都不可能答应,军政府的条件是自治必须在“宪政统一”和“军政统一”的前提下才可实现。地缘政治恶劣,国际压力太大,忙于应付国内矛盾,实力并不强大时,缅甸军政府会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自治方式”,但从未放弃过“军政统一”的目标。自1989年后,缅甸逐渐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启动市场化改革,财政经济实力已大为改观。缅甸军政府认为,军事实力的增加才是敦促缅北民族武装和谈及放弃割据的基础,自1989年起不断整顿军事,大力向中国、俄罗斯、以色列采购军备,推动建设现代化国防军。缅军已从1988年的17万扩充至目前的约50万(近600个步兵营),军事装备亦大为改观。上世纪90年代,缅军先后从中国、俄罗斯、波兰、南斯拉夫、沙持采购军备,坦克和装甲车350辆,车载式火炮100余门,汽车6000余辆,舰艇30余艘,各型飞机70余架,还有一大批雷达和导航设备。缅军还与韩国军事机构进行接触,洽谈兵工厂合作事宜。近年来,缅军还逐步摆脱“大陆军主义”,日益重视海军和空军的发展。2009年,缅甸拿出10亿美元的重金购买战斗机和防空武器,一口气从俄罗斯订购20架米格-29战斗机,50架米-24武装直升机,12架米-8运输直升机。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2010年到2011年,缅军就购入340多架飞机。2010年2月,KIA总参谋长甘爽对BBC表示:“我不确定是否会有战争,但政府希望我们在这个月末改编成边防警察部队,这个我们不会同意,也不会解除武装,直到他们给我们在联邦和种族权利上有一个空间”。当时KIA宣称拥有1万人的正规军和1千人的预备役部队,但这是个夸大的数字,据《纽约时报》当年的军事观察评论文章估计,KIA的有生战斗力约有4000多人,分成五个旅和一个机动旅,大部分驻扎在中缅边境,一个旅驻扎在北掸邦。自2010年起,缅军与克钦独立军战火再起,特别是2011年,围绕中国在缅甸投资建设的一个大项目——伊洛瓦底江上的密松水电站(Mytsone Dam),双方武装再次升级。因为缅甸政府军与克钦武装停战势力范围犬牙交错,所以中国投资的这座水电站在运输上将会利用到克钦武装的控制区,按照克钦人的规定通过其控制区必须付费。克钦方面称,中国公司已经决定一次性付一大笔过路费,但是被缅军以保护投资为由搅黄,并且还要克钦军撤出水电站附近区域,由缅军进驻。这就成为导致开战的导火索。KIA副总参谋长苏伦特·甘茂证实,要重启争取独立的战斗,将在全国范围内发动游击战。后来双方发生了多次零星摩擦。日,缅甸政府军以“KIA率先向密松水电站开火”为由,对其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使至少6万多人成为难民。瑞丽会谈之前,双方已进行过11轮谈判,和平曙光始终一丝未现。日,在中国斡旋之下,缅甸政府与克钦邦独立组织、克钦独立军在云南瑞丽展开谈判,中国希望以此促进缅东北地区之和平。不过从历史到今天,缅甸北方地区的和平始终不易实现。1948年缅甸建国数月后就爆发民族间的内战,后来又添加了冷战大背景下中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其边境地区的多股武装力量长期得到外部多个国家撑腰,使其“统一与削藩”进程受阻,内战到今日都未终结。不过大致可以判断,自1989缅共人民军瓦解后,克钦独立军这支目前最大的缅甸地方武装元气大伤,与缅甸中央政府的博弈能力被大大削弱。到目前为止,缅甸政府的“以打促谈”,“以武促统”,“以边疆开发治理”和“外交突围巩固军政统一”的策略的确收到了成效,八成缅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武装几年前已被收编为边防警察。缅军与克钦独立军早在90年代末即已拉开天壤之别的实力差距,近年缅甸政府通过政改缓和了与西方国家关系,包括印度、泰国在内的周边国家也已不再支持缅北的地方武装,所以缅甸政府近年解决缅北武装割据问题早已不是实力问题,而是考虑到国际社会对其在“和谈与利诱”促统无效后采用武力的承受能力。缅甸政府愿与克钦反政府武装谈判,主要基于国际社会的斡旋和国内反对派的压力,从克钦独立军自身实力来看已无多少筹码。上一次开战,虽然克钦独立军的对外宣传给人以“节节取胜”,“战力超群”的感觉,但克钦独立军的主要据点均已失守,力量被压缩到中缅边境的狭长地带。双方综合实力差距过大,并非战术和英勇可以弥补。2011年重新爆发冲突,克钦独立军的总指挥部拉咱一直未失守,这不是因为缅军实力不济,而是缅军没有展开正面进攻,只是实施了包围战术。当时缅甸政府此举估计有两个考量,第一:战略目的基本达到,为谈判留点余地;第二,怕进攻市区引起激烈巷战,导致双方更大人员伤亡。平民大量伤亡可能导致国际社会严厉声讨甚至经济制裁。2014年10月起,缅军的攻击重点转为盛产翡翠矿石的帕敢镇,此举显然有控制克钦独立军财政来源的用意。从实力角度来评判,KIA的衰败和缅甸军政统一大趋势恐怕已很难逆转,但是具体分析的话,当中还有许多变数。缅甸政府军自2010年开始就投入朝鲜制加农炮、印度制榴弹炮以及俄罗斯武装直升机等各种重型武器配合精锐部队打击克钦武装,但效果都不理想。其原因除了地形问题外,还有克钦独立军作为老牌反政府军,确实骁勇善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以山兵出名。克钦人一直生活在缅北,熟悉地形,几乎天生是打游击的好手。美国探险家盖洛在1903年的游记里写道:“一位英国军官告诉过我,克钦人是丛林旅行的最好伙伴。如果你把他扔进河里,他会口叼鱼儿露出水面。”武器方面,缅甸政府军一共才7个炮兵营,各种身管火炮的实力还未必有抗战前的中国中央军嫡系强。缅军的主要优势不是重武器,而是在轻武器上完成了像台湾那样的西方制式化,使用5.56毫米北约标准弹和40毫米低速榴弹。克钦人有自己的地下军工厂,他们通过秘密渠道从黑市购买原材料,制造81式步枪(缅军多97式步枪,克钦与缅军作战,堪称“81对97”的中国步枪之战),迫击炮等武器。现在克钦独立军80%的武器都是自产,其他为当年缅共提供的中国武器和缴获的缅军武器。缅军虽然实力凌驾于克钦军之上,但若想轻易消灭克钦独立军也非易事。地理方面,缅北的地形除了植被更茂密外,跟阿富汗没什么差别,装甲兵和炮兵没有多少用武之地。至于空袭,连美军都不能把塔利班炸光,何况是缅甸空军的出勤率了。而且从历史上来讲,缅甸从来没有控制过缅北,能拿下果敢也是因为当地武装的内讧。那些割据地区基本没有大型建筑,如果用重炮飞机对密林遍地轰炸,恐怕没等把对方砸服,缅政府就破产了。克钦地区凡是规模大一点的项目差不多都有中国投资者的背景,缅甸政府方面用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偷偷整几个中国商人不成问题,但也只能来点小动作。若真是排炮过界,或是一下子炸死一堆中国投资商,把事情做的太难看,其后果恐怕也是缅甸政府和军方承受不了的。此外,缅甸总统吴登盛上任以后,缅甸的改革与和平进程进入“微妙而敏感的阶段”, 吴登盛特地强调“缅甸需要特别保证政治稳定、内部稳定和国家团结,只有这样改革才能成功”。缅甸通过启动政改与和平进程,刚在国际上打开局面,如果因为对克钦武装最后的根据地发动总攻而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势必会与西方国家关系再度紧张,引来制裁,并对缅甸的国内政治进程产生负面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缅甸曼相锡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