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说课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说课稿
1.使用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五课第二框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内容既是前面两个单元的延伸和深化,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政权组织形式,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引导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国体与政体及其相互关系;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决定因素及其基本内容.②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及民主集中制原则.
(2)能力目标: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认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②初步树立公民要为完善和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努力的观念.
4.教学重点,难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适合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政体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其他政治制度均由它创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没有它,人民民主专政就无法实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此,这是教学的重点问题.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学生对它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人民的代表大会制度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民主集中制,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情学法
现在的高中生思想活跃,关心国家大事,有效调动,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与体验,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1)提问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导演&的角色,给予学生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角色体验法.即通过情景扮演,满足学生好动,渴望表现自我的心理需求,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知识运用能力.
2.手段:将文字材料,图象等有机组合,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教学过程
1.新闻图片联播:联播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相关新闻图片.
【设计意图】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胜利召开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关注.教师通过这些图片导入新课,使学生初步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回事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人大和其它国家机关是相互领导,相互监督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项活动复习巩固上一框题知识,引导学生走出学习误区并为本框题人大制度的学习打下基础.
3.新闻会客厅:在事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本知识并阅读课本P58页镜头一,四,五的情况下,教师扮演主持人,另外安排4位同学,分别扮演晋江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市人民法院院长,市长及人大常委会主任.由主持人对这几位扮演的同学进行访谈.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知道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贯彻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从而让学生增强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信心和决心,同时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探索&发现:要求同学认真学习领会本节课的相关内容,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推选一位同学进行发言,主题为: (1)上述的三个关系中哪些是民主的表现 哪些是集中的表现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是适合我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合作学习探究与理论思维能力.
5.开心辞典:全班分成4个小组,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各组举手选题作答.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学生比较熟悉的电视节目形式,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知识,在小组合作的过程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6.同一首歌:教学过程各环节教师都进行适当的知识规律总结,引导学生学习,在此基础上,课堂教学的最后全班同学一起欣赏歌曲《走进新时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情感得以升华.
在歌曲声中结束课程.
7.板书设计
人民代表大会 1,走进我国的国家机关
基石 政体与国体及其相互关系
5.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及表现(重点与难点)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大制度的含义
3,适合我国国情的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内容
五:教学设计反思(待教学实践后反思)
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_百度百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其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其他各方面机制体制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民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形成了,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
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我们党坚持把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这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1]
的成就,充分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有效功能。在处理公平与效率、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上,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好。中国制度在中国模式形成中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的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中国国情。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历经挫折,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并不断完善。根据中国实际,明确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社会全面进步,人民享受越来越好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成为日益巩固的强大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特别是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崇高理想、雄才大略和为国为民的济世精神,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行,既民主又集中的领导体制和运作机制,可以最为广泛地调动、组织和协调各种资源,全力以赴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领导核心在全民中享有崇高声望,成为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在各个领域推进的。
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和人民的进取精神。对于模式形成和制度完善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特别是体制缺陷和机制弊端,对于外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能够运用改革开放的力量,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配置作用,不断进行调整,确保模式与制度不僵化、不停滞,确保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稳步推进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以及。引导舆论和社会力量,尊重民意,依法监督,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创造和谐发展氛围,营造稳定的国内环境,确保国家发展进程不致中断和被破坏。
五、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理念,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推动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与各国一道建设和谐世界,构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外部和平环境。
六、根据,制定国家的现代化目标。这个目标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植根于人民大众的理想和追求。新中国成立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的统治,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成为建立新模式、新制度的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温饱生活、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都是继往开来、相互衔接的阶段性目标。从到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举国体制解决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问题,兴建跨越多个五年计划的、、等世纪性工程;组织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和遭受重大灾害的地区实行对口支援,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集中优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中国的、、政府、政治协商会议、各民主党派都依法按时实行换届,而中国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蓝图从未中断,重大政策连续、稳定,政府、社会、企业直至个人都从长期发展中获得多种利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得到最广泛的认同。[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抽象的,不是笼统的,而是具体的,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具体而言,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组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我们党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贡献。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在政治领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近代的中国对于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有过长期争论和激烈斗争。中国共产党拯救民族于危难之时,而且不管在什么时候,都紧紧依靠人民。因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就确定新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1954年正式建立以后,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人民民主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得以体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一制度选择与制度设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民主、达成共识、凝聚力量的重要形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已经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创举,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因素与区域相结合,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促进了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基层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全国各地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民主的实现形式日益丰富。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一个以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它立足于中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意志。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经济领域,我国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同时,为有效发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我国还不断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都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制度支撑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在文化领域,我们党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根据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思想。一是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即“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三是面对社会转型期多元社会价值观的存在,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们党的一面精神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社会领域,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着力凸显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全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各种严峻的挑战会接踵而来,因此,我们在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要不断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境的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这一过程必将为理论创新开辟广阔前景。[1]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日[引用日期]习近平: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 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新华网
|||||||||||
最新播报:
习近平: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 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
9月5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新华网北京9月5日电
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60年前,我们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同经过普选产生的1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一道,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这样一个有5000多年文明史、几亿人口的国家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就是要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组织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同志们、朋友们!
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为解决这一历史性课题,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个时代,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寻找着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模式。辛亥革命之前,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
事实证明,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
在中国人民顽强前行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为“索我理想之中华”矢志不渝,“唤起工农千百万”,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亿万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国家政权应该怎样组织?国家应该怎样治理?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答案。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说到:“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
新中国的诞生,为中国人民把这一构想付诸实践奠定了前提、创造了条件。1949年9月,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庄严宣告,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江泽民同志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长期进行人民政权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党对国家事务实施领导的一大特色和优势”。胡锦涛同志也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在新的奋斗征程上,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继续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同志们、朋友们!
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我们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要支持和保证国家政权机关依照宪法法律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要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国家各项工作都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们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来展开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原则。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我们必须坚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国家机关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有合理分工又有相互协调;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国家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
同志们、朋友们!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新形势下,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的工作。
第一,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新起点。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律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
我们要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把发展改革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要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
第二,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必须担负法律实施的法定职责,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坚决整治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问题,严禁侵犯群众合法权益。
我们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各级行政机关必须依法履行职责,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决不允许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要深入推进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严肃惩治司法腐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第三,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是无所不在的监督力量。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制约和监督。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对“一府两院”执法、司法工作的监督,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确保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正确行使。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在本行政区域内得到遵守和执行。要加强党纪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司法监督和国家机关内部各种形式的纪律监督。要拓宽人民监督权力的渠道,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要健全申诉控告检举机制,加强检察监督,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必追究。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打击。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反对腐败。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下最大气力解决腐败问题,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断以反腐倡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
第四,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中国260多万各级人大代表,都要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论做何种工作,说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定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含糊、不能淡化。
各级国家机关加强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要求,是人民对自己选举和委派代表的基本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一定要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把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作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重要内容,虚心听取人大代表、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认真改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第五,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按照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原则,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人大工作提高水平。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政治责任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要健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本级人大代表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和表达渠道,支持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优化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完善人大组织制度、工作制度、议事程序。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
同志们、朋友们!
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古今中外,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的,不可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来抽象评判,不可能千篇一律、归于一尊。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
同志们、朋友们!
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在解决这些重点问题上都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我们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普遍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度,实现了国家机关和领导层的有序更替。我们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我们坚持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效凝聚了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努力建设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证了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我们积极发展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广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我们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社会法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建立健全多层次监督体系,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保证党和国家领导机关和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我们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世所罕见的艰难险阻,中国各民族长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国社会长期保持和谐稳定。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同志们、朋友们!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所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个新事物,也是个好事物。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政治制度就完美无缺了,就不需要完善和发展了。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我们一直认为,我们的民主法治建设同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继续加以完善。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而不是要削弱和缩小我们的优势和特点。我们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我们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既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也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防止出现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社会各种力量的合作协调,切实防止出现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的现象。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切实防止出现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的现象。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促使各类国家机关提高能力和效率、增进协调和配合,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
总之,我们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同志们、朋友们!
60年一甲子。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来重温毛泽东同志60年前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讲的一段话,他说:“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要把这个崇高使命担当起来,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大家一起努力吧!
[责任编辑:
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书记处书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