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至圣无弹窗学派创始人是谁?尊为至圣,亚圣是谁?

问题补充&&
本页链接:
幼年丧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字子渊,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到过梁(魏)国。生于东鲁,字渊,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颇得孔子真传,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性格恬静,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因之,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省身,终于走进大儒殿堂,是先秦儒家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孔子之孙,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学成以后,姓孔。    述圣子思子  子思(公元前483———公元前402),长于深思,传播儒家思想,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开创了先秦时代的思孟学派、宋国,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鲁国。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他能完全理解、滕国,又传授给孟子。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被认为孔子的学说的继承者。因此,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邹(今山东邹县)人。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儒家五圣人
至圣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轲,却能安贫乐道,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不慕富贵。  
复圣颜子  颜回(前521———前481),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子思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姓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齐国。后世尊其为“复圣”,被后人尊为“述圣”,曾参上承孔子之道。积极推行儒家主张。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孔子,移居武城,自幼生活清苦,字仲尼,母亲上官氏。  
宗圣曾子  曾子(前505———前436),春秋末期鲁国都城(今曲阜)人,又有发展和建树,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孟子,并由此对宋**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只言片语,聪明过人。曾参以他的建树。系颜路(孔子早期弟子)之子、慎独的修养观,他出身贫寒。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著作有《孟子》,战国初期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名参,下启思孟学派,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名丘,有“亚圣”之称,北宋徽宗年间,收集在《论语》等书中,鲁国人,以孝为本。  
亚圣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下开孟子心性之论,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字子蝇名伋。父亲曾点(曾皙)。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宅家庭贫困,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字子舆、颜子(颜回)。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勤奋好学,且能“闻一知十”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  总之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牛人还是有的,但是孟子之后就没有人再敢称圣或者被当成圣人了
微谱技术_wujie&
猜你感兴趣
服务声明: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保证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及准确性,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Copyright &
Powered by[至圣先师]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亚圣_试卷分析-牛bb文章网
您的位置:&>&&>&&>&[至圣先师]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亚圣
[至圣先师]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亚圣
作者:www.niubb.net&&时间: 00:32:33
所属专栏: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亚圣”的孟子是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也是我国古代最看重“人和”的思想家之一;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B.一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表现老子主张的作品《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C.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因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D.法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韩非子,其代表作有《孤愤》《五蠹》《说难》等。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D无考点:考点名称: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文学常识: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15.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1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2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21.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22.三代:夏商周2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24.三王:夏禹商汤周公25.三山:蓬莱方丈瀛洲26.三教:儒释道27.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师太傅太保2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2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3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31.岁寒三友:松竹梅3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3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3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3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3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3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3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3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40.郭沫若: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41.茅盾: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42.巴金:雾雨电:家春秋43.第一部国别史:国语44.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45.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46.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47.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48.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曹丕)49.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50.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51.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52.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53.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54.第一位女词人,亦称”:李清照一些常考的文学常识:1.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2.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3.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4.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5.第一位开拓:叶圣陶6.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7.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8.新中国第一位获得:老舍.其作品是;龙须沟9.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10.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11.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12.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13.: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14.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我国的鲁迅15.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16.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17.三从四德中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品德辞令仪态女工18.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夏至节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节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19.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群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20.三姑六婆: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媒婆师婆(巫婆)牙婆虔婆药婆接生婆2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黄帝颛琐帝喾尧舜22.三教九流:三教:儒道释九流:儒家道家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23.三山五岳:东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24.三性:祭祀用的牛羊猪(太牢)(无牛为少牢)25.三一律:欧洲古典广义戏剧理论家所制定的戏剧创作原则,就是地点一致,时间一致,情节一致。26.佛教三昧: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27.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通晓三藏的叫三藏法师)28.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29.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三军:上中下/左中右/海陆空30.三吴:吴郡吴兴会稽(丹阳)三国:魏蜀吴考点名称:课文理解,名著阅读课文理解,名著阅读:主要考察对课内文章和中外名著的理解。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课文有总体的把握能力。阅读即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我们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对文本的阅读的过程。如果连基本的文字意思都看不懂,又何谈做题,又何谈提高成绩。 而语文的阅读理解又是重要之重要。阅读理解在整个语文考试中占大比重分值。这一块是我们拿分的重要阵地,也是我们失分的重点位置。知识点拨:一、问题设置: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   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   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   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二、做好阅读理解经验:   1、读,且熟读阅读的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   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2、思、且深思只要深思,才有发现。所谓深思,就是读者应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任何文章都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3、取、忌断章取义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怎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怎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呢?正确的做法是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应于文章的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如,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失之偏颇,谬误丛生。三、阅读理解的常用解题思路:1.明主旨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本质方面,这就是主题。议论文总有一个中心论题,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对此观点加以论证,科普文章常指出某一个课题,通过实例或实验给以科学的分析解释,即使是新闻报道,也以某一事件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将该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及结果等几方面交代清楚,从而引起读者的普遍关心。因此,迅速把握文章的主题、中心、大意很关键。   2.抓要点阅读理解短文的信息较为密集,考试时并不要求每句都透彻理解并瞬间强记所有信息,在领会短文大意之后,可根据试题迅速抓住有关段落或句子核查与分析,然后作出合理判断。   3.理顺序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地点的大小、方向方位、物品的贵重好坏、课程的内容时间、人物的思想品质等,必须根据试题要求进行重点的比较和整理,然后作出判断。   4.破疑点快速阅读中,必定会产生许多疑点,如对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确切、人物事件的关系不清楚、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明朗等等,有时读完一篇较难的短文,甚至有"如入云里雾中"的感觉。如何突破疑点从而改善阅读的心态呢?第一,借助试题破疑点;第二,比较用语的异同破疑点。 欢迎您转载分享:
相关试卷分析
热点试卷分析
精彩书库推荐孔孟论学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孔孟论学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一带)贵族。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孟子名轲,字子舆,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逝世以后儒学曾有很多演变:《韩非子·显学》说“儒分为八”;秦火以后,儒家典籍损失严重,然而在《》著录的还不算少,可惜后来又大多散佚;晚清疑古思潮的冲击,仅存的一些典籍又遭到怀疑否定,于是“早期儒家的传流脉络归于暗昧”[1],特别是孔孟之间似若一片空白。
其实,孔子是公元前6世纪后半到5世纪初年的人(-551年— -479年)。其门人即七十子,下延至5世纪前半,如(-505年— -436年)。其再传即七十子弟子,是在5世纪中晚,如(-483年---402年)。孟子与七十子弟子又隔一世,是在4世纪中晚,如子上(子思之子)-429年— -383年。是-390— -305年人。汉代人多误认孟子是子思亲授弟子,是不对的。《》说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是对的[2]。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先生指出:《韩非子·显学》所谓“儒分为八”,“并不是并世的八个支派,而是辈分不同的八位学者,各有趋向。”[1]不仅如此,韩非子根本没有涉及孔门的易学一派。
孔子“老而好易”,为易作传(《》),用李学勤先生的话说就是:“孔子晚年对《》十分爱好,而且自己撰成了《易传》(至少其中一部分)。”[3]  
孟子对孔子的易学思想不仅继承而且有所发展。“孔子好《易》之前所讲的‘人道’,是没有会通天地之道的礼义说教。《易传》所讲‘人道’,是指会通了天地人三才之后所体悟的人道。”[4]孔子在其易经哲学中创立了仁、义范畴。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仁义是一对矛盾,义是对仁的节制。这是孟子大骂墨子”兼爱【泛爱(仁)】的理论依据。此其一;孟子的“性善论”来自于《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论断。孟子与易学的渊源,有独到认识,他说“孟子继孔子之后,七篇之首,即揭明仁义大旨,而归体于性善及经正。孔子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及继善成性之嫡系也。安见孟子之不知《易》哉!”[5]此其二;“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易学思想又有发明。《》号称帝王之学。《易经》解决了大易的问题医国,《》解决了大易的医病问题,是思孟学派的“德性论五行”学说,解决了大易的医人问题。马王堆帛书《》和郭店简竹书《五行》的面世,正好补上了孔孟之间缺失的理论链环。这个链环就是荀子大骂的“按往旧造说”、“僻伪而无类”、“闭约而无解”的德性论五行思想。思孟学派比照元素论五行,将德性论五行概括为仁、义、礼、智、信。义和智都是对仁和礼的节度。“圣”端就是指会通天道、地道的本事。“思孟学派这种将数术引入儒门的努力,高扬‘人道’主义旗帜的表现,是企图把儒家的道德条目加以自然哲学和生命哲学化的明证。其理论勇气是巨大的,对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甚至说其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影响都是深刻的。自此,易学真正走上了医国、医人、医病的光辉历程。孟子曾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其间隐含着终始交替意蕴。由此看来,应是思孟学派开’五德始终说‘之先河。”[4]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孔子《易经》革命思想的发展。民可以革去惨无人道、怙恶不逡的帝王之命。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是洛克“自然权利”思想的理论基础。“洛克关于‘自然权利’的理论是孟子‘革命权利’理论的变种。”[4]孔子曰
子曰:“吾十有1(yòu)五而志2于学,三十而立3,四十而不惑4,五十而知5天命6,六十而耳顺7,七十而从8心所9欲10,不逾矩11。”[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2(wǎng),思而则殆13(dài)。”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14何以15谓16之文17也?”子曰:“敏18而好19学,不耻20下问,是以21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譬如22为23山,未成一篑24(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25,虽26覆27一篑,进28,吾往29也!”
(《论语·子罕》)
孟子曰:“无或30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31生32之物也,一日暴33(pù)之,十日寒34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35矣,吾退而寒之者至36矣,吾如有萌焉何37哉?今夫弈38之为39数40,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41之善42弈者也。使4弈秋诲44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45有鸿鹄46(hú)将至,思援47弓缴48(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49学,弗50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51与52?曰:非然也53。”[7]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尽信54《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55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56至57仁58伐59至不仁60,而何其血之流杵61(chǔ)也。”
(《孟子·尽心下》)1、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6]
2、志:立志。
3、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
4、不惑:不受迷惑。惑:受迷惑
5、知:懂得。
6、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
7、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8、从:随从,顺从
9、所:所以。
10、欲:能够。
11、逾矩:超过规矩、法度;逾:超过。矩:规矩,法度。
12、罔:迷惑。
13、殆:危险,这里指劳神而无所得。
14、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
15、何以:即“以何”。以:因为。何:什么。
16、谓:称为。
17、文:孔圉谥(shì)号“文”。
18、敏:思维敏捷。
19、好:喜好。
20、耻:以……为耻。
21、是以:因为这样。
22、譬如:比如。
23、为:堆积。
24、篑:土筐。
25、平地:填平洼地。平:填平。
26、虽:即使,就算。
27、覆:倾倒。
28、进:前进。这里指继续干。
29、往:去,这里指前进。
30、无或:不值得奇怪。或:通“惑”,奇怪。
31、易:容易
32、生:生长
33、暴:通“曝(pù)”,晒。
34、寒:使……寒冷。
35、见亦罕: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
36、至:极。
37、如……何:对……怎么办,能有什么帮助。
38、弈:(下)围棋。
39、为:作为。
40、数:技巧、技术。
41、专:专门,专一
42、致:用尽,极尽
43、通国:全国。
44、善:擅长。
45、使:假使。
46、诲:教。
47、以为:认为。
48、鸿鹄(hóng hú):天鹅。
49、援:拿(起)。
50、缴(zhuó):系在箭上的绳,代箭。
51、俱:一起。
52、弗:不。
53、若:及。
54、与:通“欤”,可译为“呢”“吗”。
55、非然也:当然不是这样的。
56、信:相信。
57、策:量词,相当于“片”。
58、以:凭借、依靠。
59、至:极。
60、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
61、伐:讨伐。
62、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此处指殷纣王。
63、杵∶舂米用的长木槌。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就符合礼的要求;四十岁时就掌握各种知识,不被迷惑;五十岁时就懂得自然法则;六十岁时就就能很快领会别人说的话,七十岁时就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过规矩、法度。“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危险。” ·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凭什么被称作‘文’?”孔子说:“他聪敏而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当作耻辱,所以称他的谥号为‘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一座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下来了,我也就停止了!比如填平一块洼地,即使我只倒了一筐土,前进,我也就继续前进了!”
孟子说:“君王的不聪明是不值得奇怪的。即使天下有容易生长的植物,一天暴晒它,十天冰冻它,也没有能够生长的植物了。我和君王相见的次数也是很少的,我一旦离开,那些小人就来到了王的身边,我怎么使他的善心萌发呢?如今下围棋作为一门技术,是小的技术;然而,不专心致志的话,也不能学会它。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出弓箭去射它,虽然他是与另一个人人一起学习,技术却不如他。这是因为后者的聪明才智不如前者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不读《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这一篇,只取两三片而已。仁义的人在天下是没有敌人的,那么凭借最仁义的周武王去讨伐最不仁义的商纣王,那么怎么会血流得都能让木棒浮起来呢呢?”有:同“又”,超过。
暴:同“曝(pù)” ,晒。
或:同“惑”,对……感到奇怪。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人。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被誉为“圣人”。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并称“”。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定《》 《》,序《》,作《春秋》。朱熹将《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美国诗人、哲学家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第75位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经典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是孟子及他的弟子记录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的儒家经典,有七篇传世:《》上下;《》上下;《》上下;《》上下;《》上下;《》上下;《》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将《孟子》与《》、《》、《》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17;及笄或及冠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耳顺
七十:不逾矩
八,九十:耄耋1.——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亏:欠缺;篑:土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3.——曝:晒。原意是说,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4.——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5.——杵:捣物的棒槌;血流成河,舂米的木棰都漂了起来。形容战死的人很多。也泛指流血很多。本课选孔子论学语录四则,孟子论学语录二则,分别选自《论语》和《孟子》。言简意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积极地指导意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做事能合于礼,四十岁能辨惑解疑,五十岁能知晓自然规律,六十岁能闻言知意,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规矩。”
内容理解:
这则语录,孔子自述其进德修业的过程,总结了他人生各个阶段所达到的境界。从少年时“有志于学”开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的积累、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生经验也不断攀升至新的高度。孔子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告诉我们,少年时的“有志于学”将为一生成长和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而终身学习,会使人不断提高,终身受益。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内容理解:
这则语录讲述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的后果是“罔”,思而不学的后果是“殆”,两种情况对举,从反面证明了“学”与“思”的重要性,指出了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所得。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凭什么称他谥号为文?”孔子说:“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文子谥号为文。‘’
内容理解:
孔子借为学生解释孔文子谥号的机会,阐释了自己对“文”的理解,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从中也可看出孔子本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另外,我们也看到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是非常善于把握教育机会的。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矣。”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了,就停止了。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了一筐土,但是如果我继续干下去,那就是我主动前进的。
内容理解:
孔子以“为山”和“平地”为喻,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眼看就要成功的事,终究不成,是因为没有坚持到底,以致前功尽弃(《尚书》中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句);艰巨的任务虽只刚开了个头,但只要不断前进,终能成功。从中我们可以懂得:学习贵在坚持,不能止步不前;而后退和前进,全在自己,不在他人。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也,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说:“大王(这里是指齐王)不明智(昏庸)不值得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爆晒它一天,再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再生长的。我能见大王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大王身边,我怎么能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下围棋作为一种技术,只是一种小技术;但不用尽所有心思去学,就不能学好。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假如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与那个人一起学习,但一定比不上那个人。这是因为他的才智比不上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啊。”
内容理解:
孟子以“一暴十寒”作比喻,解释了大王“不智”的原因,告诉人们,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又以“学弈”为喻,通过两人学习态度的鲜明对比,告诉我们,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来教,即使是最好的老师来教,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只不过采用它的两三片罢了。极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内容理解:
《尚书》中有武王伐纣“流血飘杵,赤地千里”的记载,孟子是不相信的。他认为仁人无敌天下,武王是至仁之人,而纣王是至不仁之人,以至仁伐至不仁,不可能出现杀戮无数的血腥场面。虽然这个推断未必符合史实,但孟子的这种质疑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
这六则语录从学习作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不同角度论学,采用比喻、举例、对比等方法,深入浅出,对我们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拉瑞亚圣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