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字楷书速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要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五首。
  首先学习的是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我国古代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有着高尚的品格,往往与社会的浊流产生矛盾,与官场上的黑暗相对立,于是他们大多数会选择一条路&&辞官归隐。东晋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他弃官归田后,做了许多悠然自得的诗,来表明他的心志,我们通过这首诗中描绘的画面,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意境,也认识一下作者的风格。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五 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
  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
三、朗读、体会。
  这首诗是诗人悠闲生活中的佳作,他的诗风格自然淡雅,在朗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诗中有人有景有情,请大家熟读后用一段话来表述诗的内容,描绘诗的画面。另外,我们来体会一下,诗中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样的?
  学生范读、小组讨论交流。
  描绘画面、师生点评发言,描绘画面生活态度:远离名利、悠然自乐!
四、赏析诗句
  前四句作者把房屋建造在人们聚居的地方,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在《归园田居》中有(开荒&&八九间),但是,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只是为什么呢?常言道:&心境自然凉&,作者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呢?
  作者的心已经远离了世俗名利、内心非常平静,所以觉得自己的住处很僻静了。
  接下来的四句前两句写人,生动的描绘出作者俯身看菊花的赏花的样子,又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南山,这里,&悠然&两个字用的很好,可以突出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态。下两句写景,傍晚的时候,落日遮山,晚霞映衬,景色非常美丽,飞鸟结伴飞回了树林。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
  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
  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境界呢?
  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
六、背诵诗歌
一、预习《行路难》
  1.朗读《行路难》。&
  2.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这节课,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三、写作背景
  &茅屋&---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春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别成都。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经多次修复而成,面积240余亩,是成都游客最集中的观光胜地之一。草堂内楠木参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桥亭相间,花径柴门,曲径通幽,园林格局典雅而幽美。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圣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颂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此作诗题联,咏志赞叹。
四、学生自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教师范读诗歌,读出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五、讲析诗歌,感悟诗人忧国忧民情怀&
  诗人好不容易盖起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与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屋上层层茅草,怎能不让诗人心焦?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而是飞过江去分散撒在江郊,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到一个衣衫单薄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茅草一层一层卷了起来。而他面对大风破屋的焦灼与怨恨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的可以收回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走了,诗人也曾追逐,也曾呼喊,但终因年迈无力而无法赶上。无可奈何之余,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如果不是贫困,诗人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如果不是十分贫困,群童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并不值钱的茅草。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茅屋盖得不够结实,因而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了家中。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并没有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世态炎凉便可想而知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十分深广。
  &俄顷&两句用饱蘸浓墨之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两句不仅是布被又旧又破,更是为下文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并不冷,可是由于被子毫无保暖功能,再加上屋破漏雨,真是凄风苦雨寒彻骨。诗人彻夜难眠,既盼雨停,又盼天亮,处境相当艰难。但诗人并没有因为自己处境艰难哀叹声声,而是由个人的处境联想到了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了诗歌的结尾。&
  诗人从&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下子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中包含着许多没有说出来的情绪。&长夜&实际上是双关,诗人由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联想到了历经战乱,颠沛流离的人民,联想到了&山河破碎风飘絮&&风雨如磐暗故园&的祖国,实际上人民就是生活在漫漫长夜之中,国家就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啊!每念及此,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彻夜难眠呢?
  &安得&三句声音响亮,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贴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与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与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句则把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庐俱破&&因此老杜在这首诗里不是孤立单纯地描写自己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自己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句总该看出诗人是在为天下寒士大声疾呼吧。
  诗由事而作,屋凭人而传。诗圣杜甫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杜甫在诗篇中表现出来的理想在今天也正在得以实现,如果诗人在天有灵,定会感到欣慰!&
一、介绍诗人及解题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2.&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咏雪、送别。)
  师: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写景的句子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②&&轮台
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引导赏析第三个句子
  意思: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师: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一、朗读《己亥杂诗》。&
二、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三、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四、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五、朗读并背诵诗歌。&
&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诗五首教学设计《饮酒》《己亥杂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五首教学设计《饮酒》《己亥杂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 诗五首教学设计《饮酒》《己亥杂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
【】&&&【】&&&&&&【】【】【】&《登楼》《别云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雁门太守行》中_百度知道
《登楼》《别云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雁门太守行》中
我有更好的答案
什么意思啊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78九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春版知识精讲-第2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78九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春版知识精讲-2
千里黄云白日曛①,;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②;注释:;①曛:昏黄,形容昏暗;②君:古代对人的尊称,这里指董大;高适的《别董大》不落俗流,独具风采;六、新课导学;下一讲我们将要学习《现代诗歌两首》和《致大海》,;【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1.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千里黄云白日曛①,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②。注释:① 曛:昏黄,形容昏暗。② 君:古代对人的尊称,这里指董大。高适的《别董大》不落俗流,独具风采。不仅仅写离别之情,更显示了友谊的深厚和胸怀的旷达。另外,这首诗用语平常而含义警拔,意境清远迭宕,情境交融,格调清新,不失为送别诗中短章之精品。 六、新课导学下一讲我们将要学习《现代诗歌两首》和《致大海》,都是现代诗歌,前者是中国诗歌,后者是俄罗斯作家普希金的作品。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浓厚的民族的苦难意识,也可以领悟诗人对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一种沉思,更可以理解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请同学们注意在课前了解一下诗人的相关材料,以及写作背景。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 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 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1)狐裘不暖锦衾薄
裘:____________
衾:__________ ..(2)散入珠帘湿罗幕
..(3)都护铁衣冷难着
.(4)瀚海阑干百丈冰
罗幕:__________ 着:____________ 瀚海:___________
阑干:___________ 2. 诗歌怎样描写雪后军营的苦寒生活?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4.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能力,根据诗歌最后四句,描绘一幅“雪地送别”图,力求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I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5. 解释黑体字词的意思。(1)八月秋高风怒号
)(2)下者飘转沉塘坳
)(3)公然抱茅入竹去
)(4)忍能对面为盗贼
)(5)秋天漠漠向昏黑
)(6)长夜沾湿何由彻
)6. 翻译句子。(1)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7. 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1)高者挂I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5)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8. 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_______诗。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_______,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_______。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_______主义诗人,当时人称_______。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_______。 9. 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 *11. 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 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把你认为很有名的句子写出至少四句来。(不是同一首的,还要注明出处,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试题答案1.(1)皮衣 被子(2)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子(3)穿(4)沙漠 纵横交错的样子2. 诗人写雪后苦寒,主要从侧面抓住典型事物,而且不断变换角度。由夜晚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到白天帐外“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直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最后又写到辕门外“风掣红旗冻不翻”。作用: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3. 过渡。第一句承接上文,把笔触由军营转移到冰雪覆盖的大漠;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为下文送别渲染了悲凉压抑的气氛。4. 略5.(1)大声吼叫(2)沉到池塘水边(3)公开地,毫无顾及地(4)当面(5)乌云密布的样子(6)如何捱到天亮6.(1)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回来的时候只有拄着拐杖连连叹息。(2)布做的被子用了许多年,又薄又冷,像铁块一样,淘气的儿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3)怎么才能得到许多宽敞的大屋子呢?这样就可以为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遮风挡雨,让他们都高高兴兴,不管有多大的风雨也像大山一样平平安安。7.(1)对偶(2)夸张(3)比喻(4)对比(5)借代(6)互文8. 古体;少陵野老;杜工部;现实;诗圣;诗史9. 怒号、卷、飞、渡、洒、挂I、飘转、沉10.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1.(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任意写出三处即可)12.(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一)》(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4)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等。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文学作品欣赏、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行业资料、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78九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春版知识精讲等内容。 
 长春版九年级上册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练习题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作者为 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与 齐名...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默写 3页 免费 人教版八年级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知识目标: 、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诗五首教学设计《饮酒》 《己亥杂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行路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_初三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初三语文实用教案...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春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目录 阅读一 《诗经》二首???1 关雎???1 蒹葭???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三 铸剑 鲁迅???...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文部分知... 人教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2012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了与...  九年级语文上期中试题长春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通过描写沙漠冰封...“屋漏偏遭连夜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  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课文解... 2页 免费 茅屋为秋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 2页 免费 游山西村...他为此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楠树为风雨...  2013年高安市第二次模拟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_语文_初中...(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铜雀春深锁二乔。(...(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山回路转不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笔字楷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