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参加阅兵的士兵有三等工串珠手工活是真的吗吗?

张召忠解读新中国阅兵史上的第一次-第一次 张召忠 1950年 火箭炮兵 科学发展观 1980年 1970年 第一代战斗机 新装备 阅兵仪式-中国新闻-东方网
当前位置 | >>>>>>正文
张召忠解读新中国阅兵史上的第一次
来源:BTV《天下天天谈》 选稿:朱永斌
  BTV《天下天天谈》日播出“聚焦大阅兵”之三――新中国阅兵史上的“第一次”,以下为
  主持人:姜华
  嘉 宾:张召忠
  编 导:彭莹、顾云鹏
  播出日期:日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天下天天谈》,欢迎收看。
  再过不到一天的时间,期待已久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盛大的阅兵式即将拉开帷幕。在前两天的节目当中,我们为您回顾了历届阅兵式的装备还有方阵出现的变化。那么今天,我们将在节目中与您讲述新中国阅兵的历个“第一次”。
  节目当中请到的还是国防大学的教授张召忠将军,欢迎您。其实还是想在节目开始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问您:在回顾历届阅兵式的时候,有没有哪一次让您在情感上最受触动的?
  张召忠:我最受触动的就是1984年。1984年那次国庆阅兵我看到以后,我激动的哭了。那是最让我难忘的一次。
  主持人: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国家一共进行了13次阅兵,现在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回到1949年开国大典那一刻。
  1949年开国大典:新中国第一次阅兵
  在日的开国大典上,新中国举行了第一次阅兵。受阅部队由陆、海、空三军组成,共1.64万余人。受阅武器装备包括各种火炮、坦克及装甲车等。
  受阅部队装备主要是缴获的杂牌武器,包括日式野炮、美式榴弹炮,以及英式轰炸机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阅兵当天,人民空军总共出动17架飞机参加检阅。在这17架飞机中,有九架飞越天安门后,又转回再次受阅,地面上的人们和外国记者都以为是26架飞机受阅。由于空中梯队因同时担负空中警戒任务,人民空军在此次阅兵上均实行飞机带弹受阅。
  主持人:回首历史那一刻,还是令人心潮澎湃。刚才小片当中也说了,这次阅兵,空军都是带弹受阅。张将军,这是怎么回事您给我们讲讲?而且这些飞机受阅的之后,又都上哪儿去了?
  张召忠:带弹受阅是个很大的特点。因为在当时呢,我们整个的历史的情况是这样那个:新中国刚刚建立,推翻了三座大山,经过22年的艰苦卓绝的战争,我们终于夺得了政权。但是呢,当时的安全环境非常的恶劣。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带弹受阅,主要是这种特定的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应对万一,而采取的行动。通过天安门广场之后,那个带弹受阅的那些战斗机部队,马上就飞到南苑,就在北京的周边就开始执行巡逻任务。
  当时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所有的部队,都是征尘未洗,从战场上归来。带着胜利的喜悦,带着复杂的心情,因为很多战友他们都在最后一刻牺牲了,可能就是昨天,可能就是前天,他们牺牲了,没有看到这一天。而他们幸存下来这些人,今天在天安门广场前面走过,接受党和祖国的检阅,他们那种兴奋的心情,真的很溢于言表,所以我们今天去揣摩那一次阅兵和今天来讲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主持人:那60年前开国大典是新中国第一次阅兵,那第二次阅兵就是在1950年又出现了一个之前没有出现过的受阅部队,让人眼前一亮,我们来回顾一下。
  1950年国庆阅兵:阅兵人数最多,首现单一颜色战马骑兵部队
  1950年新中国成立1周年国庆阅兵式上,受阅部队共24209人,是13次国庆阅兵人数最多的一次。阅兵分列式以空军和海军为先导,依次为步兵、炮兵、战车摩托化步兵和骑兵部队,空军的空中梯队在步兵进入天安门广场时临空,形成了立体阅兵的场面。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年的阅兵式上,1900多匹白色战马组成的骑兵大队,也是我军阅兵史上首次出现的全部由单一颜色战马组成的骑兵部队。
  主持人:国庆1周年的这次阅兵,不仅仅是创下了我军阅兵史上人数最多的一个记录,而且刚才我们还看到出现了统一的白色战马的骑兵队。其实这些变化是不是也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一周年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出现的变化?
  张召忠:那个时候我们的政权刚刚的建立,国家百废待兴,武器装备那时候还谈不上有什么军工企业,军事工业还没有发展,所有的武器装备,基本上全都不是国产的。第一次阅兵和第二次阅兵,只有两个是国产的、是中国特色的:一个是马,1900匹白马那是中国的,还有所有阅兵的人那都是中国人。其他的东西都是在战场上缴获的,缴获的以缴获日本的为主,所以当时基本上是这么一种情况。
  主持人:那时光继续前行,到了1953年国庆四周年的阅兵式上,又出现了什么引人注目的新变化呢,来看一下。
  1953年国庆阅兵:首次出现火箭炮兵方队
  1953年国庆阅兵,受阅地面方队48个,共10038人,受阅部队包括地面的步兵方队和空中梯队的轰炸机、战斗机群等。在这次阅兵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出现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火箭炮兵方队第一次出现在受阅队伍中。此次阅兵当中还出现了拖拉机牵引加榴炮隆隆而过的场面。一时间,“拖拉机拖炮”的新闻照片成为了当时风靡全国的摄影佳作。
  主持人:那在这次阅兵式上出现了拖拉机拖炮的场景。刚才我们看到1949年开国大典的时候,是由马拉炮。从“马拉炮”发展到拖拉机拖炮,是不是也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又经历了怎么的一个四年?
  张召忠:这是一个军事变革,就是从“骡马化”向机械化发展。但是当时的机械化还是处于一种半机械化的状态。半机械化状态就是说人力还有很大一部分,这个比方说坦克,坦克在前头走实现机械化了,但是坦克背后跟着的都是端着枪冲锋的步兵,这是半机械化。拖拉机呢,在当时是很盛行的,这个拖拉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在50年代,那个时候很多国家它都使用这个东西来做为牵引车,牵引炮,牵引什么。你这个拖拉机你还真是别看不起这个东西,就是现在印度的威莱特号航空母舰上面,他就拿这个拖拉机来调整那个飞机,就是现在。
  1953年还有一个点,我们那个时候谁都会唱一首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经过两年半的抗美援朝战争,我们的志愿军获得了战争的胜利,那么志愿军的代表团上了这个观礼台。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看《天下天天谈》。我们将继续跟您一起来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历次阅兵式上出现的意义非凡的第一次。时间迈到了1954年,这个时期呢,我们国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那么在这一年国庆又会出现怎么的阅兵式呢,来看一下。
  1954年国庆阅兵:受阅兵种齐全,首现伞兵方队
  1954年,新中国迎来了成立5周年国庆。这次国庆阅兵仪式上的受阅部队由陆海空诸军兵种编成,包括38个地面方队,以及4个空中梯队,并第一次出现了伞兵方队。而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则是最后一次接受检阅。此次阅兵,受阅部队武器装备基本是苏式的,是我军武器装备的一大进步。
  主持人:看来这一年的阅兵式上,兵种很齐全。因为在开国大典上受阅部队主要是由陆军组成的,当时的海军和空军还只是象征性的。在新中国进入第五年的时候,我军就出现了伞兵部队,而且骑兵部队也从此退出了阅兵的舞台,张将军这样的一个“出现”和一个“退出”,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张召忠:这一年骑兵部队的退出,它说明了我们的部队,正在由“骡马化”向半机械化和机械化进行转变,已经不需要骑兵了,因为我们有很多的坦克、装甲车、汽车牵引的火炮,所以说这个时候,部队的机械化能力已经有很大的增加。
  另外这个五周年的时候呢,有一个重要的节点,就是我们开始制定我们的“五年规划”,五年计划一直到现在,是第十一个五年计划。那时就开始制订国家的五年计划。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制订国家12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划。因为我是负责军事高科技和武器装备这方面的研究,所以说我回顾起来那一段总是让我心潮澎湃。就是国家刚刚建立五周年,大家就有这种科学发展观,进行统筹规划。不能说想哪儿发展哪儿,我们就是百废待兴,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你看这就有一种发展战略的思维。而且12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划,国家非常重视的是科学技术,国家百废待兴,我们怎么办?要向科学技术要战斗力,要生产力。那个时候他虽然理论没有到那个高度,但是老一辈革命家你发现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高瞻远瞩。
  主持人:其实观看每一次阅兵的时候,也都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想起那个时代的情形。那么到了1955年呢,我们国家就开始实行军衔制了。那这在我军的建军史上也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我们来看一下。
  1955年国庆阅兵:实行军衔制后第一次阅兵
  1955年建国6周年国庆阅兵,是我军实行军衔制后的第一次阅兵。受阅的部队官兵身着崭新的制式军服,佩戴军衔、领章,焕然一新的军容军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一年,一位38岁的少将被挑选担任阅兵部队领队。此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结束了“有军无将”的历史。
  主持人:张将军您见过当时新换的那种军服吗?什么样子?
  张召忠:我当时还是比较小嘛,1955年。但是后来我在很多场合见过,当时我们十大元帅、将军的服装,都见过。这次阅兵就是说它展示了中国军队,从过去的那种所谓的“土八路”,你说自己连个军装没有,原来在延安的时候自己纺线,拿织布机穿梭子,自己来纺那个老粗布,然后染一染,自己再缝。就是说从那样的一种条件下,自给自足,一直发展到现在正规化部队,不仅有统一漂亮的军服,而且有授衔,这个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主持人:其实我军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在接下来的这场国庆阅兵当中,展现给人们的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来了解一下。
  1957年国庆阅兵:国产战机首次受阅
  在1957年新中国成立8周年的国庆阅兵仪式上,最大的亮点来自于空中部队。那一年,人们惊喜地看到国产的伊尔-28喷气式轰炸机、歼击机第一次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有的飞机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建立过功勋,而几乎所有的飞行员都是战斗英雄,其中还有少数民族飞行员。
  主持人:那这次阅兵呢,是首次出现了国产喷气式轰炸机伊尔-28,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飞机?国产的吗?
  张召忠:伊尔-28,就是我们当时的这个见过的飞机。苏联的飞机分“伊尔”系列,你看这次我们这次即将参加阅兵的就是伊尔-76,这是它的设计局的名;,还有“米格”系列的,米格-15,包括现在的米格-29,这是米格设计局的。还有“图波列夫”,“图”系列主要是以轰炸机为主,像我们的轰-6,原来就是“图系列”飞机上来延续的。这个“伊尔”系列呢,它侧重走运输机、侦察机,作战支援飞机,侧重走这个系列。“米格”呢,侧重走战斗机这个系列,苏货1,也是苏联苏27,苏30,他侧机苏24,侧重走这个攻击机,对地作战的飞机这个系列,“图波列夫”侧重走大型的轰炸机,像图-160,这样的它走这个系列。
  主持人:那刚才我们看的在这一次阅兵式上,出现的受阅的歼击机,是什么型号,也是国产的吗?
  张召忠:当时这个歼5可能已经出来了这一年,我们的歼击机系列最早的是歼5,是仿苏联的。那么以后呢,到60年代逐渐出现了歼6,以后歼7,包括这次受阅当中我们还有歼7系列的改进型。那个时候是我们第一代战斗机开始在苏联的帮助下,进行研制、仿制这样的一个阶段。
  主持人:其实那个时候也就建国才第八个年头,那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实现,比如说刚才我们提到的这几种飞机的国产化,是不是也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国防建设的一个发展?
  张召忠:全部的国产化谈不上,主要是一个初级的国产化吧。我们的武器装备呢,当时采取这么一个办法,首先从苏联老大哥那个地方买一批飞机,我们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一边使用,一边改进,一边学习这个技术,这是一个方面。再一个方面呢,苏联帮助我们培养一些技术人员,我们也在他们传授技术的情况下,也开始学习。另外再加上许可证生产,就是说许可我们生产和他类似的这样的飞机,比方说米格15,生产这样类似的飞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呢,我们是边干边学。
  主持人:欢迎回到《天下天天谈》。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和各位观众朋友一起回首过去,展望未来。那在节目开始到现在的这段时间呢,我们是回顾了从新中国建国到50年代末期,历次阅兵式上出现的令人难忘的第一次。那么1960年的9月,中央中央国务院本着勤俭建国,厉行节约的方针呢,决定改革国庆制度,实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在十年大庆的时候举行阅兵式”这样的方针。到了1981年的1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1984年的10月1号,举行国庆35周年的阅兵式,也是共和国第12次大阅兵。
  1984年国庆阅兵: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阅兵
  时光流转。日,北京举行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阅兵。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阅兵,也是当时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大阅兵,受阅武器装备共28种,全部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其中19种是新装备。而战略导弹部队也是首次向世界亮相。同时,在受阅部队中也首次出现了女兵。
  从当时来看,这次国庆阅兵是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装备最好的一次,充分展现了那个时期我国国防现代化的新水平。
  主持人:张将军刚才在节目开始的时候,您说您感情最受触动的就是84年的这次大阅兵。
  张召忠:对。
  主持人:当年您已经是军人了吧。
  张召忠:那是,肯定是,我是70年的兵,这个时候我已经当了十几年的兵了。
  主持人:对,那一年的阅兵,是不是特点特别的突出?
  张召忠:对,它是就是说人它必须是经过那段沧桑,经过那段历史,当看到这个事情,他才会有感动。你看我们刚才谈的是第一个阶段,50年代,整个的50年代我们的发展都是非常快速的,中苏关系比较好,我们的这个军工企业刚刚起步,国家制订了12年的科技发展战略,向科学技术强军,科学技术强国,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就这么好的一个阶段。
  从1960年到1970年,到1980年,到1984年,这24年过程当中,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国际风云变换,对我们的封锁遏制,加上我们自己天灾人祸。我经历了那一段的苦难,那时候很穷,没什么钱。到了1984年,我们看到这是继“两弹一星”之后,中国人的第二次辉煌,那看到我们自己的武器装备,经过天安门广场。当时那种激动的心情,是和刚才我说的那段历史,那段沧桑,那段坎坷它是有联系的,所以说当看到这儿,感觉到我们的军队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有希望,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了,我们会能够创造更多的辉煌。
  主持人:正像您说的,可能得历经沧桑,才会有这样的感慨。
  张召忠:对。
  主持人:那我们的记者也非常荣幸的采访到了两位曾经参加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庆典的亲历者。当年他们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虽然现在已经人到中年,但是谈起当年的那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仍然是激动不已,我们来看一下小片。
  采访1984年国庆阅兵亲历者
  在北京东四北大街256号的东城区人民检察院里,有这样两位检察官:整整25年前的1984年,16岁的高广明和19岁的陈迎节作为国庆庆典“文艺大军百花方阵”中的一员,亲历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的庆典仪式。如今,虽然已经步入了不惑之年,但说起当年的那场盛典,他们还是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兴奋和激动。
  采访同期: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高广明
  “应该说能值得回忆的东西太多了!当时长安街和广场上响起《歌唱祖国》的乐曲,我当时听见这个乐曲的时候,就是现在我跟您说的这种感受:我就觉得一股暖流从脚下升起,然后穿过自己的胸中,直抵头顶。当时我就感觉到眼前是一片模糊,湿润了。”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陈迎节
  “那么近距离的看(阅兵仪式)
,尤其是看坦克部队,对于我来说,差不多是第一次了。坦克声一响起来,真是啊,年轻啊!心就跳起来了!高兴!非常兴奋。”
  作为庆典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阅兵,也给高广明和陈迎节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宝贵记忆。尤其是整齐划一、威武雄壮的解放军方阵,更是点燃了他们心中澎湃的激情。
  采访同期: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高广明
  “当时看到那种情况,我们也是第一次。因为当时年龄很小,第一次看到这么整齐的队伍,确实对我们有一种震撼。”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陈迎节
  “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但是想:还没到咱们上场呢。但是听到坦克轰鸣声,就跃跃欲试了,恨不得跟着它一起跑!”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天的国庆60周年盛典当中,东城区人民检察院也参与其中。高广明将参加庆典的联欢活动;而陈迎节则将参与盛典期间的安保工作。时隔25年,再次亲历这一历史性时刻,两位检察官也是颇为感慨。
  采访同期: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高广明
  “这次即将参加的国庆游行,我们了解了祖国做过60年的风风雨雨。国家和社会,还有综合国力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陈迎节
  “1984年到现在已经过了25年了。从国家到个人都是很理智的、有条不紊的(发展)。进入一种整体、和谐的发展。”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高广明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祖国繁荣、富强!”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陈迎节
  在今后跟我们的国家共成长,共飞翔!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看《天下天天谈》。那么到了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时候,在那一次盛大的阅兵式上,又出现了可以说是最多的“第一次”。来看一下。
  1999年国庆阅兵:创造了最多的“第一次”
  1999年,第13次国庆阅兵。这是历次国庆阅兵中兵种最多的一次。改革开放新时期诞生的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武警特警、预备役等部队第一次汇入受阅大军中。
  受阅的42种大型装备中,只有两种参加过国庆35周年阅兵,其余都是首次亮相,新装备占90%以上,是我军历史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庆阅兵。
这次阅兵与15年前的国庆35周年阅兵相比,国防科技含量增大,高科技武器装备已开始成为主战武器,而且这些武器装备绝大部分为中国制造。
  此次阅兵还第一次向世人揭开了我海军新型舰载武器的面纱。空中10个飞机梯队首次由三军航空兵联合组成。加受油机梯队也在这次阅兵中首次亮相。
  主持人:好的。张将军,相信这一次阅兵式您应该是历历在目。那时是国庆50周年大庆。
  张召忠:那是肯定的。我虽然没参加阅兵,但是我是在给阅兵队的学员在讲课。我们国防大学专门有一个方队,国防大学方队是排在仪仗队之后的第一个方队,就是国防大学的学员方队,所以说我是感同身受。这次阅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第三代领导人江主席检阅了这个部队。
  1984年,1999年,2009年,这三次都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我军建设历史上三次重大的转折。就是最近几十年来,三次重大的转折。1984年那次阅兵是什么呢,就是我们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小平同志说军队要进行裁减,百万大裁军,要搞的精干一点,高效一点,然后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你看这个时候是个战略转变吧。
  主持人:对。
  张召忠:军队的建设,从半机械化向机械化发展,这是我们第二代领导集体,小平同志给军队确定的一个重大的一个转折。那么到了99年江主席阅兵,这时候它又是一个转折。这个转折是什么呢?你看我们经历了1991年的海湾战争,通过海湾战争我们看到,这战争变了,导弹、卫星、电子战,信息战,就是说一种高技术的武器装备,在战争当中涌现出来了,这是让大家看到高技术的一方面。所以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就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军队的发展要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发展,又是裁军。军队更加的精干,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发展。
  主持人:这又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张召忠:所以说99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今年这次又是一个转折,这是它是一个什么转折呢?新中国成立60年了,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国,但是我们还算不上一个强国。我们要从大国向强国进行转变,这是一个大的转折点。我们从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进行转变。我们这么多精确指导武器展现,它又是一个转折,就是从半机械化、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就是由大国向强国转变。所以说取得这样的重大成就,为我们积蓄力量,向前进行冲击,奠定了非常雄厚的基础。
  主持人:好,让我们共同期待。非常感谢张将军在三天的时间里,来到我们的演播室,和我们共同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国庆阅兵的亮点。明天呢,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国庆阅兵和盛大的庆典,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期待那庄严神圣的一刻。另外,在国庆期间,我们《天下天天谈》节目,会从10月1号到10月8号暂停播出,10月9号恢复。在节目的最后呢,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感谢您收看今天的节目,下次节目再见。(完)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独家解读:抗战70年阅兵如何选拔士兵及建阅兵村|阅兵|中国|抗日_新浪军事
独家解读:抗战70年阅兵如何选拔士兵及建阅兵村
  自1949年开国大典以来,中国先后进行了14次国庆阅兵,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一次次阅兵,见证了人民军队质量建设的跨越发展,军制、军服和武器装备的不断变化。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阅兵,是一项极其隆重的军事仪式,是体现一个国家的国威,一支军队的军威,一个民族的浩然正气的重要形式。早在公元前,古埃及、波斯和罗马等国就有阅兵的记载。18世纪的西欧一些国家,阅兵式盛行于军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莫斯科红场阅兵震动了全世界。阅兵在中国源远流长。那么今年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有何精彩之处?阅兵村里又会发生什么呢?会如何训练呢?新浪军事独家解析。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据悉中国将在今年9月3日举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参与阅兵的北京军区、武警等部队已在京郊多地集合展开训练,阅兵村建设已基本就绪。本次阅兵是习主席上任以后的首次检阅我国军事力量,同时也向国际展示我军的军威及保卫祖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决心,届时将有多国元首莅临观礼,因此意义特别重大。
  重启阅兵村
  阅兵村是国家为了检阅军队而建设的临时用地,一般是在军事演习和检阅之前用于军队训练的场所。中国政府为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将会开启阅兵村落供检阅。这里原本是机场,却没有飞机的轰鸣,只有身体与地面撞击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原野里。&这里原本没有“村”,为了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那天接受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检阅,来自天南海北的军人和一面面飘扬的红旗,组成了一个中国军队的临时建制――阅兵村。
1951年受阅的坦克方队。从苏联引进的T-34中型坦克首次出现在天安门广场。
  阅兵村的地点
  在北京的阅兵村共有四个,在2009年的国庆大阅兵在北京重点设了两个“阅兵村”,一个是位于京城北郊的昌平区大沙河畔的沙河机场,受阅的“徒步方队”在此训练。另一个“阅兵村”位于京城东郊的通州,受阅的“车辆方队”在那里训练。
  在北京的三个空军机场中,沙河机场隐蔽性比较好,基本与外界隔绝,且机场内地面宽阔,设施齐全。1984年和1999年国庆大阅兵时,沙河机场均被开辟为“阅兵村”。而此次抗日战争70周年大阅兵的万余人的“徒步方队”,又在此机场进行训练。
  阅兵队伍
  今年的阅兵选拔工作局报道刚刚开始,从2009年的阅兵静养来看此次受阅的“徒步方队”先从各个作战部队优中选优,选出了约万人进行训练,然后再逐步淘汰,最后剩下的人为正式人选。
  选拔出来的官兵均来自有光荣传统和辉煌战绩的荣誉部队──如“万岁军”三十八军等。
  万余“徒步方队”官兵会进行艰苦严格的训练,不论风吹日晒、大雨倾盆,每天都要在户外进行程序化的训练,受阅官兵大都已掉了第三层皮。
  而通常阅兵训练的时间都在夏天。在1999年阅兵前夕由于持续的高温,每天都是37、8度,沙河机场跑道上的地表温度5、60度,热浪滚滚的跑道上,肉眼都能看见的火焰,在不时地烧烤着官兵们的皮肤。我们的受阅战士身着戎装,拔军姿踢正步,汗如雨下,衣领是身体的分界线,里边是白的,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晒得黝黑。
  在阅兵村,预备役和女民兵两个方队格外引人注目。这些主要由普通社会青年组成的方队中,有的来自国有大型企业的工人,有的是来自个体经营者;有的是国家企事业人员,有的来自大学生“村官”,还有的是商场服务员,“的哥”、邮递员、消防员……他们不仅是首都经济建设一线的骨干,还是民兵和役备部队的中坚力量,成为在阅兵村里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阅兵如何训练
  据往年的训练方法来看,今年的训练还是以土法为主:“徒步方队”讲求六线一致──头线、臂线、手线、膝线、脚线、枪刺线。训练教官拉成一条直线,受训者的六线都要在一条直线上。上级检查时,采用高科技的“激光线”,谁没达到线的标准,“激光线”就会报警。
  正步训练一开始,必须进行分解动作训练,一踢腿,一摆臂,都非常讲究。手臂向前摆时,摆到什么方向为最佳,如何才能摆得自然而优美?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用线拉用尺量出来的,数百人的方队,动作整齐划一,不能差一公分。受阅部队战士们甚至在吃饭前,还要顶着砖头走到食堂,再顶着砖头高唱一首歌。
  阅兵村里小生活
  在阅兵村,一直有一支特殊的队伍,这就是第一兵站维修队被装修理分队,主要为受阅官兵修理鞋子。据99年大阅兵时的维修队教导员张玉成介绍说,这个分队有十二个维修师傅,其中九名是战士,他们的本职工作是司机、管理员等,现学的修鞋技术。最多时,他们一天修了八百双鞋子。四十九岁的赵军剑,1999年国庆阅兵时就在这里为受阅官兵修鞋。他说,与上次相比,受阅官兵鞋子的质量好了很多,但他每天也要修理几十双鞋,那是因为受阅官兵的训练强度更大了。
  阅兵时期场地的规划
  展示新式武器,训练受阅官兵,这些任务虽然艰巨,但阅兵指挥部还能够驾轻就熟,因为1984年、1999年、2009年三次大型阅兵均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然但当天浩浩荡荡的上万受阅官兵,数以千计的机械车辆,它们要早早列队等待。当天还有百余万游行群众,他们几时进场,在哪里等待,那么多的坦克车、装甲车、牵引车、大型导弹车停放在哪里?
  资料图:第一次参加国庆阅兵的战略导弹方队。二炮9枚东风系列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通过天安门广场。日10时0分23秒,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从酒泉腾空而出,飞行29分58秒,准确命中9000千米外太平洋预定目标。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洲际核导弹国家。
  今天的北京城与十年前相比,已大不一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平地拔起,尤其是北京奥运之前,北京城区大兴土木,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城市的寸金尺土已被用尽,东西长安街两侧到处是高楼大厦,能停车的地方太少了,这么多受阅的车辆停在哪里?
  今年的阅兵也会在9月3日凌晨之前,此地不许任何车辆放置,腾清场地,征用为阅兵车辆停放的场地。对有些认为狭窄的街道,要用尺子进行精确的丈量,以确保阅兵车辆畅通无阻。另外,还要对阅兵车辆通过的道路的受压情况,路边各种地下设施进行检验,以免大型阅兵车、坦克车行进过程中,发生突然的道路塌陷情况。
  大阅兵的含义
  现代的阅兵通常是在国家重大节日或大型军事演习中进行,一般分为阅兵式和分列式。阅兵式是指首长或贵宾在阅兵指挥员的陪同下,乘车、骑马或步行,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分列式是指受阅部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首长或贵宾的检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共进行了14次阅兵,其中重大的周年阅兵分别是,年,2009年。各种国产先进装备推陈出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振奋了民族自信心。
  国庆60周年阅兵方阵中有三支“娘子军”:三军女兵方队、女民兵方队、女飞行员梯队。这是新中国历次阅兵中女兵方队最多的一次,其中三军女兵方队和女飞行员梯队是首次参加。
  期待2015年大阅兵
  那么,为何会决定在2015年的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纪念活动时举行这样的盛大阅兵呢?这背后的政治考量是什么呢?在看来,这次举行大阅兵的目的:
  一、通过阅兵,我国可以向世界展示人民解放军的军容、军貌、军心,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军事装备实力。有了这些硬实力支撑,才能在国际博弈中让对手心有忌惮,才能让伙伴安心合作跟随,才能在战略博弈时让形势往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此时借机展示,内涵深刻,意义非凡。
  二、震慑日本,警告美国,向世界宣示中国维持战后世界秩序的坚定决心。
  三、向腐败份子展示解放军这个“刀把子”也牢牢地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
  过去数年,我国军事装备有了巨大提升,一大批新装备入役,一些诸如J20、J31、Y20等新战机正在试飞,更有一批新导弹在研制或入役。2015年的大阅兵,不但值得军迷期待,也值得大众期待!而当我们看到天安门广场上那威武整齐的步伐时,要想到他们为了共和国的荣誉,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与艰辛。我们可爱的军人,正是用赤诚、用热血、用生命,踢着正步,正准备朝着天安门迈进。(作者署名:小新)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新浪军事)
(编辑:SN118)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串珠手工活是真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