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开始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诗?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端午节粽子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到了唐宋时代,粽子已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出现于市场的美味食品。长安有专门制作粽子的店,而且技艺也相当高。当时粽子馅已有多种果仁,其味道比只有黍米好多了。到了宋代,就有“艾香粽子”,是用艾叶浸米裹的。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
明弘治年间,就用芦叶裹粽子,粽馅也多了,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等。到了清乾隆年间,林兰痴《邗江三首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条,这种粽子流传至今。现代粽子以浙江嘉兴最负盛名。如今,粽子与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饼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节令食品。
民俗专家介绍,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不但盛行不废,而且流传到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到了唐宋时代,粽子已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出现于市场的美味食品。长安有专门制作粽子的店,而且技艺也相当高。当时粽子馅已有多种果仁,其味道比只有黍米好多了。到了宋代,就有“艾香粽子”,是用艾叶浸米裹的。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
明弘治年间,就用芦叶裹粽子,粽馅也多了,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等。到了清乾隆年间,林兰痴《邗江三首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条,这种粽子流传至今。现代粽子以浙江嘉兴最负盛名。如今,粽子与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饼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节令食品。
民俗专家介绍,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不但盛行不废,而且流传到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在邻国韩国,也有过端午节的习俗。韩国端午与中国端午有着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记者采访了几位在南京生活的韩国人。其实,韩国全国性的端午习俗已在淡化,只有在江陵地区还依然有端午祭活动。
  韩国人端午忙洗头
  40多岁的姜敏熙在南京梅花山庄小区经营自己的韩国服饰店,自7年前随丈夫来南京后,就一直在此相夫教子。“现在韩国的年轻人都不怎么过端午节了,只有在江陵地区这个节日才比较兴盛。”
  不过,对于端午节,姜敏熙还有自己的记忆。“小的时候,妈妈会让我们用菖蒲水洗头,然后再洗澡,据说这样一年可以非常健康。用菖蒲水洗头求吉利,喝菖蒲水以辟邪。韩国到现在很多人到了端午节这一天,还保持着用菖蒲水来洗澡、洗头的风俗习惯。”
  过去韩国人家家户户都会在端午节当天摆上散发着艾草和糯米香味的艾子糕。他们不是祭屈原,而是用艾饼、松皮饼祭祖先。人们还会穿着传统服装参加祭祀、观看荡秋千和摔跤比赛。“但是现在这些都已经淡化了,尤其是在首尔这样的大城市,很多过端午的习俗已经少有人传承了。”
日本的端午节
日本的端午节又称儿童节,是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来祝贺。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望子成龙”的意思。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在水中健壮地游。另外,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说到避邪,还有着这么一段传说:从前,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诛杀了一个不忠之臣,这个奸臣死后化为一条毒蛇,不断害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在端午节时,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 端午的习惯是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到现在,与中国的意义大不相同了。中国是在阴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为纪念屈原而吃粽子和举行赛龙舟活动的;在日本,主要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菖蒲因为叶子的形状像剑,被用来避邪的。其实依我看,菖蒲是中药,能够消除病魔倒是真的。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因此日本端午节又渐渐地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至于为什么端午节定在5月5日,或许是从中国传过来变了样也未可知。 虽说中日两国的端午节意义已不相同了,但中日两国的文化还是源远流长。就说端午节吧,中国有插艾蒿避邪风俗,日本有插菖蒲避邪之说;中国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日本有挂鲤鱼旗的风俗。
》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介绍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介绍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韩国
  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江陵端午祭的一切祭祀活动都与神话传说相关联。其中,有英雄人物成神的,如大关岭山神由灭高句丽、平定百济的新罗将军金庾信变成;有非凡出生人物成神的,如大关岭国师城隍神,由神奇出生大难不死,后来成为梵日国师(810&&889)的异人变成;有普通人成神的,如大关岭国师女城隍,由被城隍抢婚的常人家女儿变成。由于这些神话至今仍广泛流传,人们甚至还会把当今发生的事与之相联系,说明神话人物还明显地存活在江陵人的心中。
韩国江陵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因此被称为端午祭。端午祭按照传统风俗,在端午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祭祀仪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说是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核心。
日本
在古代日本,五月被称为&斋月&,是插秧迎接田神的忌月。五月五日这一天,成年男人要全部下田耕作,女人则闭关家中&斋居&。日本这个固有的农事生产祭祀习俗,与中国传入的端午节习俗相复合,成为固定的节日。
每年的公历5月5日是日本的儿童节,又称&男孩节&、&鲤日&。端午节也是在阳历5月5日。因此,儿童节实际上是端午节和男儿节合并而成。这一天除了中、小学校举行一些儿童庆祝活动外,一般家庭仍按以往端午节、男儿节的习俗来过。人们仍习惯吃角黍(粽子)和柏叶饼,
饮菖蒲酒。除饮菖蒲酒外,有的地方还有&菖蒲浴&(用浸泡过菖蒲的水洗澡)的习惯。在农村还有在棚顶和门上插菖蒲、艾草,以占卜吉凶的民俗。
儿童节,千家万户则在房顶或院内旗杆上,升起彩幡和鲤鱼旗。这是从17世纪起将端午作为男孩节之后日本独特的风俗。现在,没有男孩只有女孩的家庭,也有升鲤鱼旗的。此外,有的家庭还给男孩买武士模样的小偶人,希望孩子长大后,像武士一样强壮和勇敢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当前位置:
>>>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
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其中新增的且传说与屈原有关的节日是
A.元宵节B.清明节C.端午节D.中秋节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江苏期中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主要考查你对&&屈原——爱国主义诗人(《离骚》),战国编钟&&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屈原——爱国主义诗人(《离骚》),战国编钟
屈原: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一位优秀的政治家,爱国诗人,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流传下来的。《离骚》:《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我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合成一体,编织成瑰丽浪漫主义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曾侯乙编钟: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以造型宏大,音质齐全优美,被中外学者称为“稀世珍宝”,说明在春秋时代,中国音乐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吸收了楚地民歌的精华并融合古代神话传说,形式活泼多样,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屈原:
屈原其人: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贵族,生活在楚国由强大走向破败的时期,曾官至左徒,是国王左右的近臣,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工作。屈原鉴于秦国对楚国的威胁,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上官大夫靳尚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仅阻止楚怀王接受屈原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屈原。后来怀王被囚秦国至死。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谗害,并遭到放逐。公元278年,秦攻破楚国首都,屈原对楚国未来深感绝望,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跳入汨罗江自杀。屈原的政治生涯十分坎坷,但正是这坎坷的政治命运,他那与黑暗势力做斗争的遭遇,特别是长期的流放生活,使他有机会体验人民的疾苦,充分吸收民歌的营养,创创作了《离骚》、《天问》等20多篇不朽的篇章。
发现相似题
与“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88482899877960260457169670284端午节赛龙舟纪念楚国大夫屈原,龙舟的出现大约在什么时候?
端午节赛龙舟纪念楚国大夫屈原,龙舟的出现大约在什么时候?
09-08-26 & 发布
记的小时候,村里的大人们都称 是一个无法无天的小淘气鬼。做的事情足以让你笑的前俯后仰。 再过几天就要过端午节了,家里人一会儿做饭,一会儿扫地,一会儿准备包棕 子的材料,忙的气都喘不过来了。而 这个小淘气鬼却在一旁哈哈大笑,大人们见了唉声连连,说:“唉,真拿她没办法。”日子在 蹦蹦跳跳的时候溜走了。转眼间,端午节到了,家人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芦苇叶子,放进锅里煮沸后,开始包粽子。 呢,则在一旁玩耍,不时传来哈哈的笑声。不是什么都逃不过俺那水汪汪的大眼睛吗? 回头一看,他们正在有说有笑地包粽子。 想,何不去凑凑热闹呢!?于是, 连走带跑,蹲在盆子旁,把 的小手伸进盆子里那绿绿的水里。哇,好舒服啊!像母亲的手抚摸着 。后来, 玩的越来越带劲了,居然把盆子里的“小精灵”往外泼,嘴里直喊:“下雨喽,下雨喽。”大人们严峻的脸上显示出一种难堪的样子,说:“霞霞,快别弄了,再不停手,可要打屁股了。”而 这个人是非常倔强的, 把他的话只当耳边风,继续 的游戏。这下 可把他惹恼了,他的一巴掌落在 那光滑的 脸上,好疼啊,顿时 的脸红的像苹果一样。“吧哒”一声,一滴晶莹的泪珠落了下来。随后, 捂着脸,跑了出去。家人找了 一天,急得团团转。其实 就躲在家旁边的草垛里,偷偷地流泪。晚上,家人问 疼吗? 连连摇头。本来 有点恨他们,现在想来, 对他们的不满已经完全消失了,反而还非常高兴,因为 知道他们还爱着 。 童年的事让 开心,让 回味无穷,让 难已忘怀。它在 的记忆大门里留下了一道美好的回忆. 想粽子怎么做呢? 问了妈妈哦原来是这样弄的:要把江米泡七八个小时后,然后开始不断的换水把江米的洗干净.把枣洗干净,可以加些葡萄干. 把买好的粽叶用锅煮十五分钟,然后取出凉透,细绳准备好. 把粽叶用手窝出个像三角一样的形状后把江米放一半,然后放上枣和葡萄干,多少自己定,要想好吃可以多放点,也不必非得放在中间,出可以在没放江米前放点也行的.然后上面把江米再放上去,要平口就行,然后把粽叶按照其边缘棱角开始包,再用绳缠紧,多缠几下,系上活扣下锅,水没粽子一点煮四十分钟,入凉水中凉透再吃才粘而好吃端午节由来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是 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节、蒲节、重五节、端阳节、天中节、天长节、五月节、女娲节、龙 子节、诗人节、女儿节、娃娃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粽节、粽包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唯温 州地区为纪念明代忠臣刘景下狱而定在五月初四),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 据晋周处《风土记》记载“端者,初也。”即每月初五这一天,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当时的宰相为了讨 好皇帝,避“五”字的讳,于是把“端五”改为“端午”。这一改意思更加明确,古代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 月为卯,顺次五月为“午”,因此端午即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起源、传说颇多,主要的有: ①普遍的说法是纪念受国诗人屈原,据唐文秀《端午诗》记载:“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 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②纪念各族英雄人物。这里面包括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 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投江祭父的孝女曹娥,大理白族坚贞不屈的白洁 夫人,西双版纳神勇的傣族王子岩洪蹩,苗家的屠龙英雄保儿,采集百花降病魔的藏族姑娘莲花,岁暮捉鬼的钟馗, 忠于爱情的蛇仙白 娘子等。 ③原始宗教的植物崇拜。如《诗经。大田》中有“与其黍稷,以享祭祀”的记登,以及《风土记》中“仲夏端 午,烹骛角黍(粽女)的记载。 ④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场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⑤古代吴越民族的图腾祭说。吴越先民断发文身,以“龙子”自居,每逢端午,都要赛龙舟、抛筒粽娱神,以 求部落昌盛,以上诸说,长助并存,没有定论。 端午节的礼俗、食俗。 ①避恶去毒。古人认为五月是个“恶月”,“阴阳争,血气散”,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甚至有“俗说五月 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记载。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夏小正》提倡“蓄采仙药”,《后汉 书》主张“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荆楚岁时记》也肯定“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的作法。因此,后世端午节由许多习俗与食俗(诸如挂钟馗像,贴午时符,采集蟾酥和草药,悬挂菖蒲、艾草、 石榴花、大蒜头和龙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与蜈蚣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儿涂雄 黄、佩香袋、挂药包与系五彩丝,赐扇,沐格兰汤;熙游避灾,露天饮宴;赛龙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龟肉 汤等),无不出自避兵鬼、驱魔疠、止病瘟、强身体之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端午节应当是个防御疾病、卫生保 健的节日。 为了使之更有情趣,它在传承过程中还融进了祝福、纳吉、游戏、踏青、竞技、美食等内容,显得文采焕灿, 英华纷 披。 更有意味的是,端午节的许多宴席均用药物或避邪的名称命名,如《东京梦华录》记载的“艾人宴”,《武林 旧事》记载的《禳会宴》,《胜饮篇》记载的“菖蒲宴”,《岁时广记》记载的“解粽宴”等,这都可作为“端午 辟恶”的佐证。 端午节各地有不同的风俗,较流行的有龙舟竞渡,也叫赛龙船,传说是为了拯救落江的屈原。其它的活动还有 插艾、贴符、挂图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龙舟就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编辑本段]【形制】  “龙舟”是做成龙形或刻有龙纹的船只。古代那些有“真龙天子”之称的帝王们,行走水路时一般都要乘龙舟。如“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穆天子传》),“上御龙舟,幸江都”(《隋书·炀帝纪》)。皇帝乘坐的龙舟,高大宽敞,雄伟奢华,舟上楼阁巍峨,舟身精雕细镂,彩绘金饰,气象非凡。南宋画院待诏李嵩画的“大龙舟”,即是一例。民间用来竞渡的龙舟和皇家龙舟不可比肩,一般都做得窄小狭长一些,以利赛事。  用作竞渡的龙舟,其形制因时代而变化,因地域而不同。据载,旧时西湖上的龙舟,约四五丈长,头尾高翘,彩画成龙形;中舱上下两层,船首有龙头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剑、戟等“十八般武艺”和各式旗帜。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  苏州的龙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舱,两旁划手十六人。篙师执长钩立于船头,称作挡头篙。船头亭上,选面端貌正的儿童,装扮成台阁故事,称龙头太子。船尾高丈余,牵系彩绳,由擅长嬉水的小儿表演“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等节目。  当代用来竞渡的龙船,形制比旧时简化了许多。船以色彩分赤龙、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船身、船上的罗伞旌旗等装饰,以及划手们的服装乃至船桨,都要求一色。湖北、湖南等地的龙舟短则七丈多,长则十一丈余,划动时有如游龙戏水。福建的龙舟,船首雕刻龙头,口能开合,舌能转动。贵州的龙舟由三只独木船联合而成,中间较长的一只称“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挥,两边的两只船身稍短,称“子船”。  温州各乡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专管划龙船。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时官神,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 (现在这些习俗都没了) 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以温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风俗为例,有的旗用蓝色,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做“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这南塘河面,以莘塍为河主,所以莘塍东堂庙的龙船特别大,有十六档,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龙娘。其他龙船上水,必须先到东堂庙朝见,庙司事要赏给彩红,大青出来,各龙不敢和它竞赛,其余小的都叫青龙,其他黄色的叫黄龙。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儿”。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做“红霓岭”等。因南言赤色,是水龙,性情急躁,所以改了个名,是避讳的意思。龙船中惟独没有黑龙,俗说乌龙是凶暴,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生,故全温州没有黑龙船。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   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之名目。   龙船人数,额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如是小龙,船身十三档,划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后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锣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数。大龙有十八档,两旁划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锣、旗、唱神、托香斗六种执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划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在苍南等地,则定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现在龙舟额定42人,划者十三六,前后梢各一,掌旗一,击鼓一,击锣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龙舟中间。龙舟有十九档,坐十八挡,前方向空一档,龙舟在竞赛时不调头,而是人转身反方向坐。龙舟的鼓声很有节奏,转身的鼓声为密集点鼓。)   船面上,鼓在最中,两旁划的人要听鼓声,两头是梢桨,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锣是听鼓声的,也有鼓动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观众能够辩认,只有执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为了奉香官神,在竞渡中没有作用。   在全温州的划龙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带的龙船,最为出名。斗龙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进行,十里长途,往返二十里。如果顺潮而下,而中途潮涨,或者顺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终点,不得停止。再加上没有换向转手,要一划到底,它的尾端设置梢桨,把梢两人,船头也有两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头龙时,这两人力捺龙头,与三十六把桨一齐行动,有加强速度的极大作用,途长水逆,风紧浪急,锣鼓声喧,喊声震天,真可谓英勇。   在乐清参加划水龙的住户,叫“水龙户”,一个水龙户的集体叫“水龙众”,水龙众的所在地叫“水龙地”。有的自然村甚至以这种划分作为举办某些公益事业或承担某些社会义务的独立单位。每年划水龙都有为首的人,俗称“首事”或“头家”,由水龙户轮值或拈阄推举。水龙户都按丁或按户出钱。参加划者都有补贴,如乐成镇每人每天一斤猪肉。凡水龙户有新婚,生头胎男孩、兴造房屋和中举授官以及科举废后的大、中学校毕业等喜事,都以水龙名义致贺。被贺的要有一条乐清龙舟红绸或红布系于“龙颈”,俗语称“挂红”,而且还有“香金”和食品礼物。旧时陋俗,有些水龙,往往盗伐樟树或偷取“树坦”(木行)最长杉木,以致发生诉讼纠纷。在乐清县西,大的自然村都有好几只龙船,称“地团十只龙”或“南宅七只龙”。(乐清最大的龙舟赛事在北白象,每次都有上百只龙舟参赛-自发性质)如乐清白石镇的小隐湖,每年该日,全区有一百多只龙船汇合竞赛,并备有锦旗悬赏夺标,男妇老幼,观者如堵。有的地区,如瑞安马屿一带,不自制龙船,在端午以前,扣住江面上的运输船,用缆绞起来,当作龙船,按日给船户银米,三天后放行,如果头号胜,不但优待船家,酒肉丰盛,并且还有特别赏钱。但温州那些地处山区和半山区,多旱地,少水田,无河港的地方,端午无划龙舟之俗。[编辑本段]【制作】  以下介绍的是福建省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闽南龙舟”建造的简要过程。  杉木和樟木是造龙舟的上好木料。造大龙舟,最困难的是寻找木材。要寻找25米长以上的整木,将其切分成5片接成船底,这样造出的龙舟才会坚固结实。这样的木材现在只能在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树头的直径必须在20厘米才能符合条件。   在闽南地区,龙舟通常是某个自然村的公共财产。水上人家有句俗语“一日造船,千日过波”,意即造出的船必须坚固美观,才能经受风浪,故造船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岸上人家建房,“礼路”丝毫马虎不得。钉船板犹如建房的“奠基”,还要举行“奠基典礼”,摆上供品祭拜。特别是在“点睛”这一重要环节,还必须举行隆重的仪式。   闽南龙舟的龙头是写意的、象征性的。龙舟的“龙须”是将金箔纸折成约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绑在一根对折的红布条上,象征“龙须”;将一块红布折成三角形,钉在船头,象征“龙舌”;将6条龙须等距离分布钉在“龙舌”上,这就成了“龙头”。   制船者在两侧船舷的船眼睛各贴上三根红布条加小方块金箔的组合,再钉上三根“目周钉”。从左至右,分别代表千里眼、顺风耳、妈祖婆。妈祖婆殿后佑护,千里眼、顺风耳在前观测,顺序不能改变。不仅是龙舟,再大的帆船也是这样钉的,有些帆船还会在船艉供奉妈祖婆神位。   这些程序完成后,该的村的老人在龙头前摆上“三牲”,持香对着龙头祭拜。然后,一村民手持香炉,绕着龙舟转了一圈。这意味着,将龙舟上的不洁之物驱走,龙舟变得圣洁而有灵气。随后,燃放鞭炮、烧金纸,仪式就结束了。   经过几名壮汉六七天的劳作,新龙舟完工了。之后,请村里地位高的老人身穿长衫戴毡帽,带领全村70多名壮劳力,到船厂“请船”。大家人手一桨,浩浩荡荡地将龙舟划回村里。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龙舟的丰姿就会出现在附近的江上。[编辑本段]【赛事】  (一)由来与发展赛龙舟图片  传说,很久以前,邹圩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的鳞片。当鱼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着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怜。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九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原来,它是一条上天的神龙,因触犯了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变成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锁─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闪耀的鳞。玉皇曾言:“这锁要打开,除非得到人的阳气。”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的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也就是现在的邹圩清水河),河水为邹圩带来了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一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我国各族的龙舟赛略有不同。汉族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龙船节”举行,船长约20米,宽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树挖成槽形,捆绑而成,中间是母船,两边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长者任鼓头,一名男扮女装的小孩任鼓手。比赛时,炮声响处,各水手即按锣鼓节拍划桨前进。傣族是每年傣历6、7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泼水节”举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赛时,由一人敲锣指挥,水手按锣声节奏划桨前进。也有女子参与此项活动。  1984年,原国家体委决定将龙舟赛列为体育比赛项目,举办了“屈原杯”龙舟赛。  龙舟赛历史悠久,传入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1983年,我国首次派队参加龙舟大赛,一举夺得全部两项冠军。1984年国际龙舟大赛在香港举行, 有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新西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澳洲、澳门、香港等16个队参赛。中国队又夺得冠军。  龙舟赛在我国南方地区开展的比较普遍,已形成一年一度的“龙舟节”。  (二)主要规则  ▲航道  △根据河道条件,设男女400m,500m,600m,800m,1000m直道竞(可按当地条件变更距离)。  △比赛应设在静水水域,航道是直的,起航线与终点线必须平行并与航道线垂直。  △根据参赛队数及场地条件,设2或4,6,8条航道,每条航道宽度可按9m,11m,13.5m布置。  △航道最浅处水深不得少于2.50m,航道内不得有水草、暗礁和木桩,航道外5m内应无障碍物。  ▲器材  △按各地传统龙舟式样规格制造,制作材料不限。  △舵桨及划桨规格按各地传统要求制作。  ▲附属装置  △传统龙舟可按各习惯制作龙头和龙尾,并备有锣、锣架、鼓和鼓架等,另可带水标二个,预备划桨若干个。  ▲队员  △队员必须身体健康,会游泳,熟悉水性。  △龙舟参赛队员为25人。  △每队设队长一名(运动员兼),比寒时必须佩载标志。  △每队登舟比赛队员为23人,包括:舵手、锣手、鼓手各1人,划手20人。  △每队替补队员2人。替换时需经裁判员验明资格,并于检录登舟前替换完毕,登舟后不得替换。[编辑本段]【龙船节】  造龙船也不只是为了竞渡。如贵州黔东南和湘西一带苗族同胞的“龙船节”,所做的龙船就不是为了竞赛,而主要是为了乘坐龙船游村串寨,会亲访友。龙船下水前,先由歌师唱吉祥祝福歌,祝愿龙船一路顺风。每条船上都有一位“鼓头”,由全寨推选出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坐于龙颈击鼓发令,主持船上活动。龙船过寨,鸣放铁炮传告亲友,岸上报以“接龙”鞭炮,亲友遂上前向船上的人敬米酒,并将鸭、鹅、彩绸等礼品挂于“龙头”。龙船靠岸,水手们将糯米饭团和菜肴放在船帮上就餐,不用碗筷。妇女、儿童这时纷纷前来“讨路边饭”,据说吃了龙船上的食品能消灾避难。龙船形制精巧美观,龙身由一只母船和两只子船捆扎而成,叫做“子母船”,皆为独木镂空。龙头约长两米多,用水柳木雕刻,装有一对一米多长的龙角。因龙头着色不同,分为青龙、赤龙、黄龙等。各寨为了保护龙船,还专门建有“龙篷”。龙船节从农历五月十六日开始,具体节期各地各寨略有不同,只要全寨薅完秧,本寨龙船即可下水,历时三天左右。在广东水乡,龙船出游时,家家送米酒给划船的人,并由老人为龙点眼,然后才下水游去。游完后,龙头供奉在龙王庙,船身埋入河床沙泥中,第二年挖出来再用。傍晚,村民们还要烧一大锅“龙船饭”,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食用,以广结“龙缘”,遍得“龙福”。[编辑本段]【“龙舟”说唱】  “龙舟”说唱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岭南俗文学简史》(叶春生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版)称其“产生于明代末年或更早,盛行于清中叶以降,是粤方言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歌谣之一。”其来源有多说,主要有二:一是由顺德龙江一破落户子弟通过改变木鱼歌腔调始创而来;二是由人们在端午节赛龙舟时向龙王爷口唱消灾纳福、驱邪保境的颂词演变而来。珠江三角洲广大城乡曾分布有大量职业或半职业民间艺人,全为男性。龙舟歌为徒歌清唱,职业艺人常手持一支上端架有精致木雕小龙船的长棍为标识,胸前挂一副特有的小锣小鼓敲击节拍和唱,不用乐器伴奏。艺人多在茶楼,乡渡和分村大榕树下卖唱。  龙舟唱词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上句辙韵自由,下句必须押韵,有起式和煞尾。曲调生动通俗,形式灵活,格律自由,腔调简朴流畅,富有乡土气息,抒情叙事均宜。走街串巷沿门卖唱的艺人多唱吉利颂词式的短篇,固定设点卖唱的艺人则多唱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中长篇。流传于世的龙舟专集有《龙舟歌》(省港五桂堂编,广州光复中路、香港文武庙五桂堂版),收入《风流佳话》、《三戏宣王》、《烧衣何文秀》等龙舟40多首。  龙舟歌的曲目,部分来自艺人自编自唱,部分直接把木鱼歌书改用龙舟歌演唱。中、长篇作品题材内容多样:有神话、传说、寓言类,如《八仙贺寿》、《金星戏窦》、《仙姬送子》等;有历史故事类,如《昭君和番》、《王允献貂蝉》、《凤仪亭诉苦》、《大闹梅知府》、《霸王别姬》、《蒙正谢灶》、《贵妃醉酒》、《三聘孔明》等;有爱情故事类,如《西蓬击掌》、《金桥问卦》、《柴米夫妻》、《云英问病》、《桃花送药慰相思》、《杨翠喜忆情郎》等;有慨叹人生坎坷类,如《老女叹五更》、《赌仔回头金不换》、《怨嫁迟》等,有描写社会问题类,如《东兰返村》、《朱买臣得志》、《碧桃锦帕》等;还有娱乐性、知识性一类,如《七夕赞花》、《解携篮》、《花木思娇》等。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以龙舟作宣传,时称“社会龙舟”、“政治龙舟”,有《缫丝女自叹》、《广东禁赌纪念歌》、《庚戌年广东大事记》等曲目。具有即兴创作才能的艺人,还常把一些讽刺社会陋习、贪官污吏丑闻,以及当时社会发生的事情和时事新闻,即时编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创作过《甘竹滩上抒豪情》、《喜笑扬眉》、《白衣人影》、《石台佳话》、《财礼夫妻》等一批较优秀的现代题材龙舟作品。对龙舟歌也作过一些改革探索,如原只由男艺人演唱改为有女演员演唱,原只有单人演唱改为双人对唱及群口齐唱,并尝试添加小乐队伴奏等。龙舟歌也出现过“龙舟棋”、“龙舟德”、“龙舟宁”、“龙舟会”等一批在唱腔、鼓点各具特色的民间名艺人。80年代以来,由于人民生活的改善,群众文娱生活多姿多彩,只有一种基本腔调的龙舟歌便日渐少人演唱了,职业艺人也不复多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纪念屈原的现代诗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