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美文化ppt的一些问题

英美文化中的身份问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1.00
&&¥0.5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英美文化中的身份问题
英​美​文​化​中​的​身​份​问​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英语系文化类的论文确认题目,请大家给些建议吧,要写英语系文化类的论文,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英语系文化类的论文确认题目,请大家给些建议吧,要写英语系文化类的论文,
英语系文化类的论文确认题目,请大家给些建议吧,要写英语系文化类的论文,
我把我们学校选题范围给你看下好了,一、语言英语的书面语或口头语特征研究英语的语义、语法、语音、语调特征研究英语的语法、语音或书写历史演变研究 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特征对比研究 英语和汉语的语音特征对比研究 英语的言语表达与语境关系研究 英美标准语与方言或黑人英语的对比研究二、文学英美文学创作理论研究:英汉文学创作理论对比研究:英美文艺批评理论研究 英汉文艺批评理论对比研究 英美个别文学作品或作家研究 英汉个别作品或作家对比研究 英美个别文学作品人物塑造研究 英美个别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研究 英美个别文学作品人物塑造对比研究 英美个别文学作品美学价值对比研究 英美个别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关系对比研究三、语言与文学某英美诗人语言特征研究 英美某小说或小说家语言特征研究 英语诗歌语法、语音、修辞特征研究 英语的言语表达与人际关系研究 某英和汉诗人语言特征对比研究 某流派英和汉诗人或诗体语言特征对比研究四、文化英美传统文化研究 英美当代流行文化研究英语的言语表达与英美文化关系研究 英美重要历史文献研究 英美当代社会问题研究 东西方文化对比研究 英美历史重大事件研究 英美当代社会重大事件研究 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影响研究 英汉语言与文化关系对比研究 五、翻译英美翻译理论研究 英汉翻译理论对比研究 英汉语言互译对比研究 六、其他英语教学理论研究英美教育理论研究英语测试理论研究中外教育理论对比研究中外英语教学对比研究西方旅游业研究中外旅游业对比研究世界经贸活动中的英语应用研究中国对外经贸活动中的英语应用研究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求关于英美文化与语言的论文
的.希望大家有知道这方面线索的朋友能给与我帮助.不需要很精实,谢谢大家.
的确很难找
希望这个网站的内容能帮到你
大家还关注《哈利波特》中隐喻英美欧洲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二)【翟文喆】
  第六篇、哈利的选课2:黑魔法防御
  1、黑魔法
  今天继续八卦英国文化中的信仰元素,包括在“自由选择”的命题下,哈利和伏地魔是如何炼成的。爱看剧情分析的朋友,也可以顺便讨论一下《哈》中的各种“魔法”的原型。上一篇有点抽象,有的朋友读的很累,好吧,今天我想试试更直观的做法。前面说过,霍格沃茨是一所法学院,反过来说,法学院也是一个霍格沃茨,我作为法学院教师(以下简称法师),当然也会几段魔法。今天本法师不才,准备给各位网上教学,现场传授各位几段咒语和秘诀,以证明我这个法师确实货真价实。
  先把我的魔仗亮出来给大家看看:
  五点一英寸,塑料材质,杖芯是1节7号电池,使用的时候会发出红色闪光。麻瓜们叫它激光笔或者鼠标笔。淘宝有售。
  (声明一下,本法师上课一直坚持使用魔杖,可惜手里没有照片,哪位我的学生给我传个上课的照片过来作证。)
  至于课程嘛,今天要讲的是霍格沃茨故事中出镜率最高的课程——黑魔法防御/刑诉。本法师很久没上黑防课了,不过这个学期刚刚讲过“白魔法对抗”(民诉),有我的人人状态为证,这两门课相通之处甚多,勉强客串一下还是可以的。
  先讲讲这门课教什么。课程名叫做“黑魔法防御”,这个名字起的就很内涵。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有些东西,起一个好名字非常重要,比如“刑法学”是研究犯罪的,我们要是给它起名“犯罪学”结果会怎样?以下摘自该专业部分人士的对话:
  (甲)明天要考犯罪了,复习的怎么样?(乙)杀人、抢劫都行,就差诈骗还不熟。
  (甲)今天犯罪老师讲得不好,到最后我还没明白拐卖妇女怎么回事。(乙)我教你。
  (某老师)各位同学请安静,强奸有三种学说,我分别给大家演示一下……
  听起来就很邪恶!
  霍格沃茨的教务处也考虑到这一点,“黑魔法防御”这个名称,你找不出任何不正义的地方。不过呢,前面引用假穆迪老师所说,要学好黑魔法防御,首先要直面黑魔法。本法师是学术型的法师,鄙视只有实践经验的假穆迪,再把话说的深刻一点:其实大部分黑魔法和白魔法都是一回事。
  某甲开枪打死某乙,是故意杀人,武警战士枪决死刑犯,是执行刑罚。开枪有什么区别吗?区别在于谁来做这件事。同样的,我们不说“国家绑架了某甲”,而是说“国家逮捕了某甲”,不说“国家掠夺了某甲的全部财产”,而是说“国家没收了某甲的全部财产”,区别也只在意义不同。黑白魔法的关系也是如此。片中哈利波特也使用过不可饶恕咒,有问题吗?为了对付伏地魔就没有问题。因为在技术层面上,黑白魔法都来源于某些基本的魔法技术,差别往往只是个“名义”。
  今天我们要讲解的几个咒语:夺魂咒、守护神咒、大脑封闭术、摄神取念,其原理都来自于某个基本的魔法技术,可惜电影中没有这种魔法的名字。好在片中从哈3开始出现了一种魔法生物,摄魂怪Dementor。
  据说这种负责看护阿兹卡班的魔法生物很可怕,凡是它经过的地方,都会被吸去所有快乐,甚至灵魂。他的法术很简单,就是张开大口去吸,这是《哈3》中哈利在火车上第一次遭遇摄魂怪的场景:
  下面我们就从这种简单的法术开始,说明一般魔法运行的道理,再来解析各种咒语的具体含义。为了行文方便,下文把摄魂怪的法术简称为“摄魂术”。哈迷注意,这个词原作里没有,是本法师杜撰的新词。
  要学摄魂术,首先要理解什么是“魂”?
  《哈利波特》中,“魂”是一个出现频率的非常高的词汇。从第三部的摄魂怪,到第六部的“魂器”horcrux,基本上贯穿了片子的始终。可以说不了解“魂”,就不能理解大部分哈利波特的剧情。
  究竟什么是魂呢?
  网上传言,魂是一个人在阳光下的影子,如果你影子深,说明你魂浓,如果你影子浅,说明你魂淡。
  可惜这只是传言,大家对网上传言要有判断力,老师说的也不行。
  魂,或称为灵魂,毋宁说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概念。基督教对西方影响深远,现在西方人关于“魂”的概念,也常常用基督教语言来表达:
  问一个中国人:世界上有上帝吗?人有灵魂吗?人死后灵魂能进天堂吗?
  我和大家一起回答:没有!没有!没有!(省得有人说我传播唯心主义。)
  问题是本帖在讨论英国,如果问英国人这三个问题呢?
  大部分人在正式场合都会回答三个“有”,然后再加一句,“我是基督徒”。
  这就是中西文化深层次的区别之一,也是我们学习西方文化的一个常见的误区。很多离开基督教讨论西方的文章,结论往往离题万里。西方人普遍相信,在具体的物质世界之上,存在一个抽象的、理念的、意义的、精神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居住的,就是魂。
  (枯燥的理论部分开始,犯困的同学可以直接跳到下一个红色字体)
  其实“魂”的历史远比基督教要长,这个概念从古希腊就开始出现了。第一个在西方哲学史上提出这个概念的,是西方哲学的鼻祖——柏拉图。
  左面这位穿红袍的哲人认为,世界的本源来自于现实世界之外的某个“理念的世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现实世界,只不过是这个“理念的世界”不完美的投影。柏拉图一生都在理念世界中寻找完美的政治制度,所以写了一本书叫做“理想国”。这个理念的世界,就是魂的最初栖身场所。
  基督教兴起以后,为了充实早期基督教的简单教义,圣奥古斯丁为代表的神学家们做了很多工作。圣奥古斯丁把柏拉图哲学和基督教信仰结合在一起,把“理念世界”升级为“上帝之城”——这也是圣奥古斯丁代表作的书名。
  圣奥古斯丁认为世界由“两个城”组成,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前者是”尘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领域,是肉体淫乱的渊薮,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最终必将灭亡。后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选民“即预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座永恒之城,在现世中代表着它的就是教会,它将历千年而至永恒。圣奥古斯丁的学说成功的说服了欧洲人,此后的一千年里,全欧洲都接受了基督教信仰,这座上帝之城里,也住满了人类高贵的灵魂。
  宗教改革之后,教皇遭到质疑,基督教在思想领域的垄断地位也一落千丈。为了挽救这些无家可归的灵魂,一个新的哲学巨人康德挺身而出,重新给灵魂找到位置:
  康德哲学体系宏大,复杂精致,哲学界素有”现代西方哲学绕不过康德这座桥“的说法,其最聪明的一点,在于把本体论放在一边,把讨论转到认识论——人的认识能力/理性——方面,所以他的书叫做《纯粹理性批判》。国内一般把康德哲学称之为”不可知论“,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知识不是客观的,是由人的认识能力决定的。人对世界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世界的本体即”物自体“是人无法认识的,人只能认识”物自体“给我们的感觉——现象。
  再简单一点,康德以抛弃掉上帝本身为代价,保留了世界的二元论。”现象“大体上相当于”现实世界“、”尘世之城“,”物自体“则类似于理想国和上帝之城,存在于现实世界之外,以便居住灵魂。(今年的民诉课给同学们讲了两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深感收获极大,民诉中大量难题不解自解,这本书给各位推荐一下。因为本文的简化太过,有点对不起老先生)。
  (枯燥的理论部分结束)
  柏拉图——圣奥古斯丁——康德是西方、尤其是英美哲学的正统,具体学说虽有不同,始终不变的就是某种二元论。如果你看不懂前面的哲学部分,只要简单记住这一点,在英国人的文化观念中,普遍相信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的世界,一个是精神的世界——意义的世界。下文中,我们把前者称之为”体“,后者就是刚才说的”魂“。
  英美文化特别喜欢描述各种心魔幻境,总是在各种场合顽固的坚持二元论,这种情节在《哈利波特》中可谓贯穿始终。第一部魔法石是给初一的小朋友们看的,里面就有最浅显的二元论的剧情。哈利深夜到披着隐身衣来到塔楼之上,看到一面神奇的镜子:
  哈利从里面看到了自己死去的爸爸妈妈。他们好像又和自己在一起了。
  哈利拉来好朋友罗恩,罗恩看到的却全然不同:
  这面镜子叫做厄里斯魔镜(the mirror of
erised),Erised是”欲望“Desire的倒写,按照邓布利多的解释,里面看到的是”其实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事“。用前面的观点分析,这个镜子里的世界就是一个”意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哈利的爸爸妈妈的灵魂仍然存在,还可以和哈利在一起。
  有趣的是,哈4中,哈利在父母的帮助下逃离伏地魔的绝杀,对自己父母的重生还有一线希望。在回到霍格沃茨后,哈利向校长提问关于复活的事,邓布利多的回答是:“没有能够起死回生的魔咒的,你应该知道这点。“
  这句话的意思,大体相当于我们中学教育中的观点:”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上帝“,英国人在常识方面也和我们没什么区别。但是,不知大家是否想过,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在西方基督教仍然是国民的主要信仰呢?在我们这些无神论者看来,基督教念念有词”天国、灵魂、末日审判“都两千多年了,物质世界从没有一点点上帝复临的迹象,他们为什么总是相信上帝存在?
  因为”体“和”魂“的划分,是统治者行使统治术的关键,离开这种划分,统治术就不灵了。
  如果没有灵魂,就没法使用咒语了。
  3、咒语
  咒语差不多是电影中最常见的元素了,哈密瓜也经常讨论各种咒语的细节,片中有大量精彩的特技镜头,展现魔法世界中咒语的魅力。
  小说中咒语的文化原型是什么呢?或者说,世界上真的有魔咒吗?
  咒语确实是存在的——如果你相信灵魂和肉体的划分的话。
  我们还是先找一段剧情看一看咒语的基本形态。
  哈3,卢平老师的黑魔法防御课。为了对付会变形的怪物博格特Boggart,卢平教给大家一个简单的咒语”滑稽滑稽“Riddikulus。
  纳威第一个上场,博格特变作斯内普教授:
  纳威念动咒语,把斯内普成了老太婆。
  同学们都很开心的使用这个咒语,罗恩给他最怕的大蜘蛛穿上溜冰鞋,帕尔蒂则把大蛇变成木偶。
  咒语的基本功能,就是”变“——不管什么咒语,反正要改变点什么。客观世界会因为一句话发生改变吗?不会。真正改变的是人的主观世界、意义的世界,如果你相信”意义的世界“存在的话。
  简单的说,咒语就是一种能够把人绕晕、让人服从统治的文字魔术。
  各位没有学过法学的朋友,试试做做下面这道刑法习题:
  某甲喝酒后驾车,在路上连续撞死二人后停车,直到警察到来。该怎么判决?
  A、交通肇事罪,有自首情节,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B、过失致人死亡罪,有期徒刑三年。
  C、故意杀人罪,无期徒刑。
  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答案并不重要,关键是各位做这道题什么感觉?
  我估计大部分人的感觉是:晕。
  晕了你就要请教律师,然后由律师给你一个说法,这个人的生死也就由律师们决定了。这就是统治术。
  现在我们请卢平老师帮忙来演示一下咒语的使用过程:
  某甲站在卢平面前,这时候他还是个等待审判的犯罪嫌疑人——理论上,还是自由人。
  卢平念动咒语:”某甲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能够辨认自己的行为,主观上属疏忽大意的过失,驾车撞死2人,客观上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因此,某甲犯有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
  不用听懂他说了什么,只要知道结果:卢平把某甲从”自由人“变成”犯人“。
  某甲变化了吗?没有,改变的是他的”意义“,用前面的说法,就是改变了他的”魂“。那些拗口的法律名词就是咒语。卢平念动一段咒语的行为,就是一种”把意义从实体中抽取出来的行为“,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摄魂术“中的”摄“。
  只要承认了二元论,就会有某种”咒语“之类的东西,作为沟通两个世界的通道。换句话说,只要相信有某种意义的、精神的东西,就可以通过某种文字魔咒,控制这种通道,从而让其他人服从自己。这就是英美国家主流文化坚持基督教信仰的原因。英国的国歌说的很清楚,《上帝保佑女王》,没有上帝,女王和贵族从哪里来呢?整个霍格沃茨其实学的都是这么一套东西,法学院的同学,你们的课程也大体如此,等你们的法学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发现单个的民法、刑法概念汇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什么主谓宾、单复数、时态、语态、祈使句、虚拟语气,各种语言学的概念应有尽有。借用另一部美国法律电影《律政俏佳人》中法学教授的台词:“学习法律,意味着你们要学会说一种新的语言。“
  (为了方便行文,本帖关于刑法的内容不是很准确。具体的法律语言学问题属于专业内容,复杂枯燥,留到课堂里给我的学生讲课,网上恕不详解。)
  4、摄魂术
  如前所述,摄魂术首先是一种”把意义从实体中抽取出来的行为“。”魂“和”体“是相对的。我们可以从一个”体“中,抽取一个”魂“,也可以把一个”魂“当作”体“,抽取一个更高级的”魂“,如此重复以至于无穷。比如罗琳阿姨看到一个小男孩产生灵感,撰写了小说《哈利波特》小说,小男孩就是哈利波特的”体“——原型,哈利波特就是小男孩的”魂“——艺术创造;导演大卫·叶慈把小说改编为电影,小说就成了”体“,电影则是导演从小说中摄取的”魂“;我又对电影加以分析,认为霍格沃茨其实是一个法学院,则我把电影当作”体“,这个帖子就是电影的”魂“;也不排除哪个朋友,把我的帖子继续”摄魂“下去。历史没有真相,只是被历史学家们不断书写。关键是,按照康德的说法,对于”体“——物自体——我们是无法认识的,能认识到的只是”魂“——现象。
  这有什么意义呢?
  意义重大。在这种理论下,唯一的实体不能被认识,总要借助于某种途径”摄取“,结果,一个”体“可以被摄出多个”魂“。这里面就有了选择,就有了善恶,就有了哈利和伏地魔的区别。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再邀请一位魔法师帮个忙,这次请斯内普教授。
  刚才卢平老师把某甲变成”三年徒刑犯“,斯内普表示不同意,他也念动了一段咒语:”某甲明知自己喝酒后,仍然不顾危险继续驾车,主观上属于故意犯罪,导致撞死2人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发生在公共场所,因此,某甲应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还是听不懂也没关系,反正斯内普的意思是:某甲去死。
  卢平只准备把某甲关三年,斯内普一定要某甲去死。
  这样两个魔法师就斗了起来。
  剧中无数斗法的场景,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两个律师在法庭上辩论呗。
  我们随便借张法庭审判的电影截图,简单说明法庭辩论的原理。
  每场审判都有两个律师,比如斯内普和卢平,还要有一个法官,比如邓布利多校长。每个案件都有一个案情,但案情的真相发生在法庭之外,是不能完全认识的,控辩双方律师通过对案情的了解,形成各自的判断,并用法律术语表达出来,也就是刚才斯内普和卢平各自施咒的场景。问题是,”从实体中提取意义“,为了干什么呢?
  一个案情有两个解释,必须由法官作出裁决。控辩双方制造的”意义世界“,都要交送法官的内心来检验,也就是英美诉讼法上的”自由心证“。大家知道,律师的工作就是说服法官,两位律师都把案件的”魂“——意义——”摄“了出来,其目的,就是投送到邓布利多的头脑中,压倒对方。
  问题是,在邓布利多的大脑中,本来也有一个他自己的主观状态,他的大脑现在就是战场,这里面同时发生了两场战争:卢平希望让邓布利多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斯内普也是一样。最后,邓布利多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作出选择,即法庭的判决,同时就决定了谁胜谁败,谁是黑巫师,谁是白巫师。
  看明白了没有,胜诉的关键不在于法条——咒语本身,而在于两个律师从”体“中抽取的”魂“,要和邓布多心中的状态发生相互作用。或者说,咒语施放的关键,在于施咒者必须用自己的主观状态,去刺激、影响和控制对方的主观状态。康德的高明就在于此,他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意志,没有什么超然于物外的人,也就没有什么确定的真相。真相取决于主体之间的主观状态。卢平看到了三角的,斯内普看到了四棱的,邓布利多心里偏偏想着三角的,那就是卢平胜诉了。
  下面是摄魂术的完整定义:施咒者使用自己的主观能力,从”实体“中提取出”意义“,将其投放到对手的精神领域,使其服从自己。
  ”摄魂咒“差不多是所有统治者的基本功,可谓无处不在:用在法学领域,就是律师在法庭上辩论求得胜诉;用在新闻和传播领域,就是媒体争取舆论控制权;用在文学领域,就是作品吸引读者;用在市场营销领域,就是让产品吸引顾客;用在教育学领域,就是教师在让学生相信自己的学说;用在科学领域,就是科学家提出各种假说对客观世界进行解释。
  现在读帖子的理科同学也不少,关于科学容我多说一句。我一贯反对文理分科,也有点理科背景,在当法学老师之前,我还教过四年计算机,编程数据库什么的,对理科各科不敢说都有了解,但也不是一无所知。很多人误认为只有文科知识才需要解释,理科知识是”确定无疑的真理“,其实在自然科学的最前沿领域,各种假说互相矛盾,真正较量的往往还是解释能力,比如量子物理中的哥本哈根解释和EPR(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解释),很大程度就是个哲学讨论,生物学中的神创论和进化论,也互相揪斗了上百年,也不见得进化论就完全否定了神创论。狭义《相对论》原文我读过,实验都是别人的,爱因斯坦只是提供了一个天才的解释罢了。很多大科学家相信基督教,主要还是能从中获得对自己理论的支持。”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盲目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跛足的“,爱因斯坦。
  倒是因为公众对科学的普遍信仰,吸引来我的一些修炼统治术的同行,利用这种对科学的无条件的信任,念动”科学科学“的咒语,使用摄魂术来实现各种好的坏的目的。这种情况世界各国都有,比如北美基督教就有一个”基督教科学派“,以科学的名义传播基督教信仰。各位同学,关键还是不能放弃自己的判断。
  5、斗法秘诀
  关于摄魂咒的基本概念,我们已经讲完了,但这还只是法术的表面层次。黑巫师和白巫师都是霍格沃茨法学院的学员,他们对咒语同样熟悉,能使用魔法取得胜利、分出哈利和伏地魔的诀窍才是关键。前面说过,魔法咒语相当于法条本身,法学专业的同学都知道,法条只是法学的初级阶段。学校里,只会讲法条的老师是最一般的老师;高级一点的都在讲各种冷僻的司法解释;最牛的老师,是那种张口”我当年参加立这个法的时候……“的人。法庭上所有的律师都会背法条,为什么有人胜诉有人败诉?用好法条的诀窍并不在法条本身。大家听好了,下面才是本法师的不传之秘:
  法律的精华在于解释,但解释的对象,并不是逻辑,而是人性。每个律师都必须明白,你在案件中面对的,并非条文和卷宗,而是人——各种各样有具体利益的人。律师的工作,好听一点就是激扬人性的优点,难听点就是寻找人性的弱点,(我觉得都是一回事)。每一次庭审的辩论,其实都是对人性的探讨。每一个优秀的律师,都会”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的一套功夫。历史上每一位伟大的法学家,也都是深明人性弱点的智者。他们讨论法律问题,不会说”法律规定是怎样“,而是说”法律应当怎样“,说到底,就是人性应当怎样。
  因此,施放咒语的关键,不是咒语的正确发音(这方面赫敏很擅长,经常纠正罗恩和哈利的错误),而是施放咒语时候的”精神力“——激扬自己的人性优点,或者找到对手的人性弱点,才能取得法术的成功。
  举个例子。还是哈3,卢平教大家用简单的咒语”滑稽滑稽“收服博格特。这个咒语是怎么施放的呢?卢平先教了咒语本身,但这还不够:
  然后大家分别练习,第一个上来的是纳威,他最怕的是斯内普,于是博格特化成斯内普的形状,卢平教他:
  纳威口中念着:滑稽滑稽,心里想像斯内普穿着祖母的衣服的滑稽样,结果,法术成功了,斯内普变成了老祖母。
  什么是”笑声“,其实就是对敌人的蔑视。博格特本身,就是一种人性的弱点——恐惧感。只有用内心深处的蔑视,来克服内心深处的恐惧,才能把凶恶的敌人变成滑稽小丑。越是身处逆境越要豁达开朗。曹操赤壁兵败如此之惨,华容道上接连大笑三声,十万红军长征,只有八千人到达陕北,毛主席赋诗云”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都是这个原理。假如毛主席诗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红军也要散伙了。
  有趣的是,片中的哈利有极高的天赋,为什么在这堂课上,连罗恩都没犯错的简单咒语却没有学好,还需要卢平帮忙呢?
  就是因为哈利内心深处的恐惧太深。英美文学有一个基本的叙事模式:塑造一个有天赋的英雄,配上一个性格上的弱点,让他自己征服这个弱点,从而获得人性的升华。哈利自幼失去父母,缺乏慈爱,内心深处深埋恐惧,因此对摄魂怪特别敏感。现实生活中,孤儿出身的人容易成大器,但也容易有冷漠、残忍的人性弱点。整个一部哈3,其实都是在讲哈利怎么克服自身性格的弱点,用快乐战胜恐惧的。他和伏地魔出身类似,都要经过自由意志——自由选择,才成为分出善恶,所谓的选择,就是对人性善和人性恶的选择。
  那么什么是人性?
  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大了,各种版本的人性论有上百种,我这个胡扯的小帖子,只是从法学的角度随便说说。这事儿还要请古希腊一位老先生帮帮忙,这次麻烦亚里士多德。
  前面提到多比的原型是奴隶,很多细节党给我挑了一大堆毛病,说原着如何如何。我不懂原着,不过各位也不懂奴隶制,奴隶制是西方社会内嵌的元素,永远也不可能消除的。
  大家都知道,古希腊是奴隶制社会,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一贯为奴隶制辩护。亚里士多德怎么给”奴隶“下定义呢?
  右边这位蓝袍的学者是西方”政治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学》中对奴隶是这样定义的:
  奴隶是欲望压倒理性的人。
  本宅各种杂书都读一点,不过最佩服的还是四个古人:中国的孔子和老子,西方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有时候甚至有点嫉妒——他们把道理都讲完了,让我们这些后来者无话可说。亚里士多德的这个定义,与民族和人种无关,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无关,直接切入人性,再过两千年也不过时。按照这个定义,我在生活中见到过铺天盖地的奴隶,有些人权倾一时,有些人富甲八方,有些人名动天下,有些人会用法文背诵原版的《人权宣言》,只要把欲望放在理性之上,在我眼里都是奴隶,高学历高智商高科技的现代奴隶。
  人性无非是喜悦、愤怒、忧虑、思念、悲痛、恐惧、惊吓,人性无非是饿了想吃,困了要睡,生下来找奶,小时候要糖,大了想结婚,老了怕生病。一句话:欲望。历史上的奴隶怎么来的?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两军对峙,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取得胜利。问题是前面长矛如林、飞箭如雨,谁没有临阵脱逃的小念头?两军的较量其实就是人性的选择:理性压倒了欲望的一方成为统治者,欲望压倒了理性的一方成为奴隶。
  顺便说一句,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紧接着说了另外一句话,《律政俏佳人》中的哈佛法学教授也曾引用,(注意黑板上的英文):
“The law is reason free from
passion. ”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
  这句话是”西方法治理论“的源头,可惜不是每个引用它的人都明白”法治“的真实含义。我见过太多的用”法治“名词装点自己欲望的人,左派右派都有,有些人的法治理论,简直是没有理性的激情。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这些人也只是奴隶。
  因为每个年代都不缺乏这样的奴隶,因此才有了他们的领袖伏地魔。伏地魔是选择欲望的人,准确的说,是选择挑逗人的欲望、用邪恶控制别人的人。哈利则相反,是选择用理性达到至善的人。
  下面可以解析片中的几个咒语了。
  6、夺魂咒和摄神取念
  按照电影,夺魂咒Imperio是三种不可饶恕咒之一,对人使用后会使对方迷失心窍,完全按照施法者的意图做事。摄神取念Legilimency则是大脑封闭术的相反法术,使用时施咒者直视对方,读取对方的感情和记忆。其实这两个魔法差不多,都是从摄魂术中变出来的。简单的说,就是精神控制——通过制造幻觉,煽动人的欲望,从而获得对人的控制。
  理性无法控制欲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彩票。彩票原理就是下面一个数学模型:你给博彩公司1元,他找回0.9元,你再给他0.9元,他再找给你0.81元,如此循环往复,差额就是博彩公司的盈利。偶尔一次可能会发大财,但是学过一点概率论的人都知道,久赌必输。
  为什么还有博彩业的存在?就是因为人总有不劳而获的欲望,而理性压不住而已。世界各国的博彩业,都是在穷人社区比较发达,也是这个原因。每次在媒体上看到博彩业的软性广告,诸如某某巨额中奖之类,我心里就小声念着,这里有一个伏地魔。
  我上法理课的时候,经常做些课堂讨论,设计某种和伏地魔的咒语类似,用利益做诱饵骗人上钩的命题,结果,也几乎次次成功。
  比如说我问同学们:”国家是否应当立法,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义务教育,或者说,国家是否应该免除大学生的学费“?课堂上肯定是一片哄闹,绝大多数人表示赞成。接下来:
  师:你们是否认为,大学老师应该不发工资?
  生:不是。
  师:那么大学老师的工资,还有水电、机房、图书馆的费用——也就是教育费用,应该由谁负担?
  生:政府。政府有提供免费教育的义务。
  师:政府自己创造财富吗?
  生:不创造。
  师:政府的钱来自哪里?
  生:纳税人。
  师:你们的父母是纳税人吗?
  很多同学开始不说话了。
  师:如果把国民按照收入划分成高中低等,只有中等收入以上的才会纳税。你们的家庭是贫困家庭吗?
  大多数同学摇头。
  师:所谓免费的义务教育,并不是教育不花钱,而是政府向你们的父母要10块钱,4块钱给你们”免费“,3块钱补助贫困家庭的子女,3块钱是政府运行的成本。绝对贫困家庭可以受益,数量等于纳税人的转移支付减去政府运行费用。对大多数中产阶层以上家庭的同学来说,不如直接掏4块钱学费划算。中学阶段你们已经”被义务“过了,大学阶段还愿意继续吗?
  这个推理并不复杂,大多数同学都能明白,但是我再换些题目问一问,比如:各省高考分数线不同是否违反我国宪法?是否应该立法禁止女性就业歧视?政府能否干预房地产市场、设置最高销售价格?温州动车事故,应该按照违约赔偿还是按照侵权赔偿?还是有很多人上当。人性中都有贪婪的一面,只要涉及到自己的眼前利益,很少有人能够坚持理性。
  问题是,普通人固然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统治者却应该明白这些道理。如果身为统治术的修炼者,却故意去煽动普通人的欲望,靠空头支票来实现自己的某种目的。作出这种选择的人,就是伏地魔了。
  回到电影。片中使用夺魂咒和摄神取念这两个咒语的镜头不多,我们借哈1的结尾哈利第一次面对伏地魔的场景客串一下,道理是一样的。
  哈利来到地下室,魔法石藏在厄里斯魔镜里。伏地魔急切的想找到魔法石,就用镜中的影像诱惑哈利,哈利又一次在魔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父母。
  伏地魔:真勇敢,你爸妈也很勇敢。告诉我,哈利,想不想再见到你爸妈?只要我们合作,就能让他们起死回生。我只要求一样东西作为回报,面对现实吧,哈利,世上并没有绝对的善与恶。
  魔鬼从来都是这样,许诺给你需要但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哈利最缺乏的是亲情,伏地魔就给他制造了这种幻象,如果哈利不能控制自己和父母重逢的欲望,那就上了伏地魔的大当。没有什么能够起死回生的魔咒,一旦交出来魔法石,父母是回不来的,伏地魔却回来了。
  死人不能复生,这是个简单的判断,但是不知多少人因为有切身的利益而迷乱。好在哈利虽然年龄很小,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立场却坚定,没有被伏地魔的摄魂术骗倒。对付伏地魔的这种骗局,大家不妨一起学习哈利:
  7、大脑封闭术
  同理,哈利学习的几个白魔法,都是教人怎么控制欲望的。
  第五学期的时候,哈利发现自己内心和伏地魔有”联结“,罗恩爸爸被蛇咬伤,哈利感觉好像自己就是那条蛇。校长邓布利多于是专门让斯内普教授给他一个人开了一门课,叫做大脑封闭术Occlumency。关于这个法术,斯内普是这样介绍的:
  大脑封闭术是摄神取念的反法术,上课的时候,斯内普模仿伏地魔使用摄神取念,试图读取哈利的隐私:
  哈利内心深处的欲望,比如又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了,又浮现了出来,这就给侵入者以机会。斯内普不停的让哈利集中注意力:
  前面说过,伏地魔黑魔法的精华,无非是制造幻想,挑逗各种欲望。大脑封闭术的关键,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用理性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集中精力,控制自我。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
  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我在《国际法》备课的时候,曾经读过一些关于审判的材料,其中有一段律师辩护,堪称非常邪恶的案例,不知道这里讨论是否合适。
  大家都知道,侵华日军曾经强征日本、朝鲜、台湾和大陆的妇女充当随军慰安妇。各位可以用百度搜索先搜索些相关资料,尤其是受害人的陈述,增强一下愤怒感。
  审判的时候,日军慰安妇问题曾被检察官作为日军战争罪行的一部分提起公诉,而日本律师为此指控进行了辩护,主张:日军设置慰安妇制度是无罪的。日本律师的辩护意见最后被法庭采纳,因此审判中没有关于慰安妇制度违反国际法的认定,日本政府也一直以此理由拒绝对慰安妇进行赔偿。不知各位法学专业的同学,是否能猜到日本律师的辩护词。
  慰安妇问题现在仍然是个经常引起争议的话题,我这里毫无为日本军国主义翻案的意思,只是想从法学的角度说几句。反正我看了辩护词之后,深感惭愧,自己”大脑封闭术“修炼的还是不够——个人的欲望容易控制,一旦涉及整个民族,仍然不能免于感官刺激的干扰。非专业的同学对律师的印象一般停留在”保护无辜、伸张正义“层面,专业领域的同学稍好,都被老师教育过:”大多数刑事案件的当事人都是有罪的,但律师应该给他们提供罚当其罪的辩护“。但是,即使是在法学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对慰安妇问题的”理性考验“。
  该辩护的要点有二:平时强奸无死刑,战时军人无徒刑。具体论证比较复杂,为了避免形成不良的舆论影响,(比如什么”大学老师公开替日本侵略军辩护“之类,我可承担不起),不做更多展开。专业的同学可以自己推导,非专业同学也请按下你们的好奇心,不要随意联想。我前面说过,法学研究必须直面邪恶,但这有一定危险,需要循序渐进的训练,违反次序会走火入魔的。另外,法律不追究不等于受害人不愤怒,比如某未成年人残忍的杀害了一个人,依法不能判处死刑,但不能说受害人家属不能在法庭上表达情绪,因此中国方面一直在进行的慰安妇诉讼是有意义的。但是,这里面也确实有人在故意煽动民间情绪,(目标很复杂,反日、反华、反现政府都有)。关键是,统治者的决定必须理性,不能受个人感情的影响,影响了对中日关系的基本判断。孙子云: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就是告诫统治者要好好修炼大脑封闭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性是反人性的,甚至可以说有时理性是残酷的。但只有经受残酷考验的人,才能成为霍格沃茨的合格毕业生。片中哈5中哈利通过了斯内普的教学之后,在哈6中有两段呼应情节,很能体现这种”残酷的理性“。哈利波特的剧情是逐渐深入的,魔法也是如此。
  邓布利多带哈利寻找伏地魔的魂器挂件。他们深入海岛的地宫,几经周折,终于找到装着魂器的水晶盆。但是,水晶盆里装满有毒的水,为了拿到魂器,邓布利多告诉哈利:“必须喝光这些液体。”
  喝下这些水会产生各种痛苦和幻觉,甚至失去对心灵的控制,因此邓布利多交给哈利一项艰苦的任务:在自己失去控制的时候强迫自己喝下毒水。果然,邓布利多喝到一半,已经痛苦的不能继续,哈里强忍心中的刺痛,给老校长灌下毒水。
  不知道大家看这一幕的时候,是不是有一种一根针在不停的扎自己的感觉?观众能感受到,哈利的痛苦不是在肉体,而是在精神上。哈利是孤儿,邓布利多在他心中相当于父亲,现在他却必须做这种伤害老校长的灌毒工作。这就是残酷的理性的考验。但唯有经过这一考验,哈利才能在大决战中直接面对伏地魔。
  哈6结尾,另一个大脑封闭术大师——斯内普的处境也同样如此。邓布利多中毒后,生命已经所剩无几,因此布置斯内普杀死自己,以取信伏地魔,做白巫师在食死徒中的卧底,准备迎接大决战的关键时刻。这是一招苦肉计。
  面对相处多年的同事、学生时代尊敬的师长,斯内普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有个非常悲壮的表情:
  然后使出魔法,杀死了邓布利多。
  结局大家都知道。斯内普的卧底工作在哈7中大决战中非常关键,但斯内普作出这个选择,本人内心深处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正因为如此,也在有了哈利在”19年后“回忆斯内普的那段精彩台词。哈利波特的故事是教英国的孩子们怎样成为贵族/统治者的,大家不要以为贵族是个随随便便的职业,铸造一个合格的统治者,需要毁心毁骨,百炼成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娶个老婆,生个娃娃,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
  8、守护神咒
  当然,统治术也不是一味的残忍。人性中有邪恶的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成功的法术,还要激扬人性的善。说实话,片中的斯内普是邪中有正,并不完全是正面人物(呵呵,这也和他的血统有关,先买个关子),他的法术虽然不是黑魔法,也是属于阴暗边缘。片中对抗黑魔王的摄魂术,也有相应的光明法术,就是守护神咒Expecto
Partronum。
  守护神咒是哈三中的情节。因为哈利不能独自面对摄魂怪,因此卢平专门给他传授了一个高级咒语:
  这个咒语施法的要诀,是快乐。
  快乐是一种”善的人性“。哈利不能面对摄魂怪,根源在于幼小时受到的伤害,进而带来了内心深处的恐惧,所谓”魔由心生“。对付恐惧,快乐是最好的办法。
  进一步说,快乐从哪里来呢?卢平老师接着教哈利:
  快乐来自对过去的记忆。片中哈利学习这个咒语第一次失败了,因为他只回忆起自己第一次骑扫帚的场景,这还不够快乐,第二次哈利回忆起自己的爸爸妈妈,才成功的使用了这个魔法。
  哈三的后面,哈利在湖边真正面对摄魂怪的时候,他开始的时候仍然不够坚强,被摄魂怪逼到绝路,小天狼星布莱克已经看起来死去了,这时候,远方出现一个”守护神“:
  哈利的守护神是一头牡鹿,他一直以为是自己的父亲召唤出来在帮助自己。哈3的结构差不多是7部中最精巧的一部了,后来通过时间流转器,哈利才知道这个”父亲“其实还是他自己。
  守护神咒的关键,是从过去的回忆中找到快乐,并认识到这种回忆其实是藏在你内心深处的。
  英美文化中有一种很特殊的历史感。他们很重视经验的传承和积累,前面说的重视血缘、出身,其实都是重视历史的结果。在法学上,英美法是个非常重视历史传承的体系。众所周知,英美法属于判例法,不像大陆法系那样依靠明确的法律条文,而是将条文蕴含在一个个历史形成的判例中,法官在判词中引用中世纪国王的诏谕,甚至罗马、希腊和希伯来的典故,都是很常见的。在英美文学中,主人公面临困境,也常常会向自己的祖先求助。很多美国电影中有这样的镜头:主人公面临极大的压力,去华盛顿、林肯的雕像前坐一夜,或者抚摸着去世的父亲的遗物凝神半晌,然后豁然开朗,重新站了起来。哈利波特中,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帮助回忆历史的魔法道具:冥想盆。
  抱歉各位,今天的帖子挺长的,结尾我想跑一下题。说到对历史的偏好和”历史感“,我们中国人并不陌生,也一向以自己悠久的历史而自豪。中国现在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不认为简单的照搬西方就能够解决。前面说了,按照康德的理论,意义和实体是分离的,我们并不能看到英美文化的”物自体“,而只能看到英美文化在我们的脑海中的”投影“。如果你不能明辨是非,被自己的欲望所迷惑,你看到的仅仅是”你自己想象中的英美文化“,因此简单的照搬等于什么都没有改变。关键是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或者说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把握能力。
  说点个人的体验。我这个系列帖子里面知识点很杂,经常在各个学科中串来串去,不过我早就公开自己是个法学教师,这里请各位猜猜,我在法学系是教那门课的?
  不好意思,虽然通篇在谈论英美文化,其实我的研究生专业是”中国法制史“,这也是我的主讲课程。(这是个很冷的理论法学小专业,读起来艰苦枯燥、就业也不好,不鼓励法学本科同学报考)。我个人的感觉,如果说我能对西方文明作出一些和流行观点不同的判断,恰恰是因为我对中国历史比较熟悉,能依靠自身的”洞察力“(insight,内在的观察力),过滤掉一些浮在上面的泡沫。
  比如前面谈到的英美文化中的”歧视“discrimination问题。很多国内的着名学者,长篇大论的宣扬美国的各种平等。美国到底是不是一个种族歧视的国家?中国史看多了,我觉得这种”优秀文明看不起落后文明“的心态,根本不是什么需要藏着掖着的秘密。在古代中国领先东亚的时候,儒家学者一直是这样思考问题的。
  司马光的巨着《资治通鉴》,我一直把它当作法学书来读,因为里面是各种统治术的大全。这本书比较厚,全文294卷,每天睡前用半小时时间读两卷,读一遍差不多需要半年时间。至今我读过8遍,远远不敢说读懂,只是对第一页第二句话有点感觉而已:
  《资治通鉴》第一页第一卷第一句话是一个历史事件: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韩赵魏三家分晋)
  下面第二句话是司马光的评语: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这句话差不多是《资治通鉴》的总纲,也就是儒家反复强调的”名分大义“。什么是”名分“?针对不同的对象(名),进行有差别的对待(分)。不就是discrimination吗?
  再举个例子。本篇刚刚分析过,哈利波特中魔法斗争中,体现的英美基督教文化的观念是”控制欲望,坚守理性“。我为什么得到这个结论呢?”存天理,灭人欲“。朱熹。
  司马迁作《史记》,里面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贵族意识比比皆是。孔子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国传统教育何尝又少了体育精神?现在有些人把中国历史贬低的一塌糊涂,称之为”专制的历史、吃人的历史“,然后跑到自由女神像下去歌颂他心目中的民主自由,我只能说,这种人既不懂中国,也不懂美国。找我要书的朋友不少,《史记》和《资治通鉴》都不算是什么秘籍,大家如果有时间不妨读读,我觉得里面的营养比很多流行读物更丰富,文言文也很优美。
  大家都知道,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曾经遭到过巨大的历史创伤,直到现在,有些国民的心态仍然没有恢复正常,每逢一些国内外争议话题,或者亢奋的不知节制,或者谦卑的缺乏尊严。如何找到我们的文化自信,让我们再来复习一下卢平老师的教诲:”你必须做一些回忆,非常快乐的回忆,强有力的回忆……闭上眼睛,集中精力,探寻你的过去,让这种回忆占据你的心灵,让自己沉浸在回忆当中。“
  只有深入理解我们的祖先和历史,抓住我们的文化的根,才能驱散内心深处的恐惧,面对各种挑战。
  翟按:本篇主要是想给大家介绍英美的主流哲学,尤其是柏拉图-圣奥古斯丁-康德这个系列,借电影串起来而已。只是这一篇太长了,上一篇结尾伏地魔的问题,只好放在第7篇中。本篇没有提到赫敏,因为情节上主要是分析哈利和伏地魔之间的魔法斗争,这两个人同出一源,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核心价值观的选择,在这个层面上,赫敏基本是没什么戏份——电影里里涉及”意志力“、”精神力“的魔法,大体上都与赫敏无关,她擅长的魔法比如修眼镜、开锁什么的小把戏,也实在没什么解读价值。如果8、9篇如期完工,可能会分析哈利和赫敏之间的对比。最后一篇10是集中毁赫敏的,保证让各位原着党足够愤怒,人人有抡着斧子砍我的冲动,我是不会跑题的。
  另外一个理由是,我和大部分中国观众一样,也挺喜欢演赫敏的小演员的,就不篇篇追着毁她了。
  参考书目,给各位要书的朋友:
  《理想国》、
  《政治学》、
  《上帝之城》
  《纯粹理性批判》、
  《论语》、
  《道德经》、
  《史记》、
  《资治通鉴》
  《皇帝新脑》,罗杰·彭罗斯着,许明贤、吴忠超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翟按:本篇原是第六篇的结尾部分,太长了分为两段。本篇的内容是讲伏地魔的,和赫敏关系不大,喜欢原着的朋友请千万留步,别再追问我”为什么不讨论赫敏的婚姻“了。全文共10篇,8、9讨论赫敏的性格,10讨论婚姻法,里面集中讨论赫敏的婚姻问题,只有这一篇例外。
  第七篇、霍格沃茨的敌人
  第六篇讲哲学,总是很枯燥的,但哲学原理威力很大,能解释很多东西。今天这一篇分析伏地魔的文化原型,顺便介绍一下英美文化中的”敌人观“,方法上还要扯到摄魂术。刚才的法学课意犹未尽,我想再讲一堂课,不过这次改讲国际政治学。在我工作的单位,这两个系属于一个学院,我也给国政系的同学们上过课,深感这两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之重要:法学(内政)是国际政治的内在支持,国际政治(外交)是法学的外在环境,两者互为因果,密不可分,很多问题必须通盘考虑。
  不过今天的视角有点特别,和前几篇都不一样。我以前读书的时候,曾经自己给自己开过一门”正邪逆转“的思维训练课,就是读任何一本书,都从作者视角相反的方向出发思考问题。比如读《水浒传》,强迫自己用书中的材料写一个”高俅传“,为高球迫害林冲进行解释;读《红楼梦》,试着论证为什么薛蟠为什么无需为打死冯渊负责;读二战史,从法西斯阵营的角度出发,看看希特勒该怎样才能征服世界;读《奥本海国际法》,则假设自己是越南政府,能提出多少对南沙主权的理由。这些想法当然都很邪恶,但是,一旦从反面思考后,很多正面的问题会得到更深的认识。建议准备做律师的朋友试试,可以帮你猜到对方的辩护词。当然,这有一定危险,转过去还要转回来,不要最后成为相信”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的伏地魔,大家小心。
  因为今天讲国际政治,所以我也把视角逆转一下,请大家注意,前面都是从英国人的视角出发的,总是在说”英国人认为……“,因此有人感觉我在宣扬种族歧视。现在变成从英国人的对手的视角,说的是”我认为英国人是这样的……“,看完后估计有的朋友会觉得我像个愤青了。按照英国人的视角,第六篇已经分析过,伏地魔的文化原型,就是人性的邪恶面;这一篇的结论却完全相反,伏地魔并不邪恶,倒是个可怜的悲剧英雄。两个结论看起来相反,实际上并不矛盾。就像有人看到英美的强盛,因此主张向他们学习,有人看到英美的霸权,因此主张和他们斗争,我觉得这两句话都没错,关键是,人需要有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下面正式开始。本篇叫”做霍格沃茨的敌人“,毫无疑问,是讨论伏地魔的。麻烦伏老师再出场一次:
  我们的问题是,伏地魔的文化原型是什么?
  只会分析头发的同学很恼火,伏地魔没有头发。
  更多的同学留言,从剧情看,伏地魔最大的可能性是”纳粹“,比如伏地魔爱搞种族歧视,喜欢个人独裁,食死徒的宗旨就是以麻瓜为敌,一身黑袍像纳粹德国的冲锋队的打扮,等等。这方面素材挺多的,就不举例子了。
  不过,爱穿黑袍的不仅仅是冲锋队,比如下面这张图片。
  续5留了个尾巴,看看大家能否把伏地魔和伊斯兰教进行联想,结果很多人连这张照片代表伊斯兰教都看不出来,郁闷的我不知说什么好。伊斯兰教现在是英美最大的两个国际政治问题之一,(另一个是中国)。冷战刚刚结束的1993年,亨廷顿就撰写了一篇《文明的冲突?》的论文,(后来扩展成专着《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提出美国的主要国际竞争对手已经从苏联转为伊斯兰教和儒教国家。亨廷顿这个名字外专业的人可能不熟悉,这里推荐一下,他是美国政治学界的泰斗,是唯一一个还活着就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卷》拥有专门词条的美国政治学者。老姜非常之辣,8年之后的911,简直是给他的文章做注释的。
  大家知道,哈利波特第一部书是1997年出版的,电影是2001年上映的,然后一直热到现在。大体同一时间,美国在伊斯兰世界打了两场战争(伊拉克、阿富汗),接下来还有叙利亚和伊朗。第二篇中盘点了哈利波特中的各国文化,唯独伊斯兰教文化没有出场。要知道,英国6000万人口中有200万穆斯林,换算到中国相当于4000万人,大部分聚集在伦敦等大城市,已经压倒北爱成为当前英国最大的民族问题,可是整个电影中,直接的伊斯兰教的元素只剩下这张照片:
  如果大家仔细看,为了表现埃及风格,男人们穿上了阿拉伯人(准确的说是埃及贝都因人)的服饰,但两个女人却完全是英国打扮。因为英国的电影观众,绝对无法接受莫莉和金妮穿伊斯兰女人的蒙面装。原因在于,伊斯兰女性服装一直是基督教各国的心理敏感点,轻易不能碰的,法国甚至立法,禁止法国的穆斯林女性出门戴头巾。我前面一张图片要是发到欧美论坛上,早就吵翻天了。
  其实哈利波特中还是有伊斯兰的元素的。2009年上映的哈6混血王子的开头,就是一大段食死徒大闹伦敦的镜头:
  这段场景的原型是2005年7日7日的伦敦恐怖爆炸案,这起基地组织策划的自杀式爆炸一共引爆了7处炸药,死亡56人,是911之后最大的恐怖袭击之一。2009年的伦敦观众,是不会忘记这件惨烈的伤心事的。恐怖分子的形象,对应到电影镜头中,就是这些穿着黑袍、蒙着脸、飞起来一溜黑烟的食死徒。
  有同学问:那么宅老师的意思是——伏地魔的原型是伊斯兰教?
  我的回答:不是。我第五篇结尾说的很清楚,伏地魔的原型是一个幽灵,在欧洲各地徘徊,也可以说,是个鬼魂。
  呵呵,上一贴的留言里,很多同学都能从《共产党宣言》的开头找到这句话的出处,接着有些同学推测我说伏地魔的原型是共产主义、共产党人,不过这些同学心里有些奇怪,怎么剧情中一点都看不出来呢?
  你们想的太多了!
  说伏地魔是幽灵,是因为剧情。就在哈利波特和魔法石的结尾,伏地魔的化作一阵青烟般的幽灵,呼啸而去。
  不过多想一点也没关系,我再替你们更多想一点。
  不知各位想过没有,马克思为什么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的上空徘徊“这句话呢?至少在逻辑上,这意味着在马克思之前,欧洲已经有共产主义了啊。可是不是说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吗?
  确实是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没有历史渊源的。只是这个渊源没有实体,经常变形为各种幻象。先给各位看张图。
  这是西方的一则重口味广告。很恶毒。攻击伟大领袖毛泽东,将其与希特勒和拉登并列,引起了本教师的强烈愤怒,特贴出来,和大家一起批判。
  很明显,这个广告有违事实。为什么把伊斯兰恐怖主义、纳粹党、共产主义放在一起?希特勒猖獗在上世纪40年代,拉登炸楼已经是21世纪,地点上也距离十万八千里,离得太远了吧。
  确实,这三个人本身确实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因为有了英美国家,他们就有联系了。
  他们都是英美国家的敌人。
  敌人。
  敌人。
  敌人。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英美文化的”敌人观“,这是埋在英美基督教文化中一道很深的线索,在历史上,”敌人“这个词还有一个更加令人望而生畏的叫法:异端。
  不好意思,事情的起源还在《圣经》里,就在第一页,”创世纪“第三节。
  这段故事一般称为”失乐园“,在西方无人不晓:上帝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并且建立了伊甸乐园给他们居住,亚当夏娃遭到蛇的诱惑,违反神的意志吃了明善恶的果子,结果被放逐到人间,从此才有了苦难、救赎、复活等等一系列故事,这是基督教的核心信仰之一。
  那个在图片正中、盘绕在树上,诱惑亚当夏娃的坏家伙,在哈利波特中也经常露面:
  蛇的文化含义,在基督教文化中并无歧义,代表邪恶、诱惑。哈利波特中,大蛇纳吉尼是伏地魔的一个魂器,也差不多是最后一个毁掉的魂器。食死徒的身上,也都有会动的蛇形纹身。在英国观众心目中,蛇代表邪恶是很清楚的。(说句题外话,树上的果子也是有文化含义的,现在也经常来诱惑各位)。
  但是圣经上又说,上帝虽然谴责了蛇,但并没有消灭它,只是让他用肚皮行走,终生吃土而已,蛇溜出了伊甸园,也还在世界各地生活。上帝的意思大概是,蛇只是个动物,亚当夏娃遭到诱惑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人的本性,人性之恶无处不在,并不是消灭一个具体的生命就能解决。因此在失乐园之后,蛇仍在人间诱惑人类,善恶也仍在斗争,胜利者的”灵魂“上了天堂,失败者呢,只好化作”鬼魂“或者”幽灵“在人间游荡了。
  基督教是一种触及灵魂深处的意识形态,也可以说把人性善恶挖掘到了极致,在基督教的世界观里,人或是至善(天堂),或是至恶(地狱),没有中间态(比如中国喜欢的桃花源)。各文明都有人性善恶的讨论,但都不如基督教深刻,比如三国中的崇刘抑制曹,但二人所争者争天下而已,谈不上灵魂和信仰。对于基督教来讲,极端化的思维方式产生某种特别的攻击性(也可以叫战斗性),是其从一个小教派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的关键。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是把握住了基督教的精神实质。但是,这种极端化的思维方式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容易产生”异端“。
  关于异端,网上流传着一个小笑话:
  甲走过海旁,看见另一个人乙想跳海自杀。
  甲:先生,生命是如此的美好。为什么要自杀呢?你是无神论者还是有宗教信仰?
  乙:我有宗教信仰。
  甲: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还是基督教?
  乙:基督教。
  甲:罗马天主教还是新教?
  乙:新教。
  甲:我也是新教呢!圣公会还是浸信会?
  乙:浸信会。
  甲:太好啦!我也是浸信会,你是Baptist
Church of God还是Baptist Church of the
  乙:BaptistChurchof
  甲:真是太奇妙啦!我也是,那你是原教旨的Baptist Church
of God还是改革派的?
  乙:改革派的。
  甲:太好了,1879年的改革派还是1915年的?
  乙:1915年的改革派。
  甲冲着乙的屁股一脚把他踢进海里:去死吧!异端!
  ”异端“是个中国文化中没有的概念。中国人很难理解,为什么只是崇拜上帝的方式不同,就会引发你死我活的战争。但这正是基督教思维体系的优势,因为它加速了宗教的进化。大家都知道,基督教是从犹太教发展出来的,和伊斯兰教关系也很密切,欧美人称之为世界三大宗教或者亚伯拉罕三教(亚伯拉罕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共同祖先),因为总有人留言,给我普及这几个宗教关系的常识,因此花了一天的时间做了个简图,把亚伯拉罕三教的派系源流整理了一下。(这张图学术性很强,资料主要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不全,请大家多提意见,暂时不要转载,怕误导他人。我会根据各位的意见修改,定稿后欢迎转载。)
  看清所有文字的大图链接
  如果打不开的话,还有一个链接:
  这张图的内容非常复杂,详细可以写一篇罗哩罗嗦的论文,只是写完估计大家都睡着了。简单的说,三教关系像是一颗树,树根在犹太教,分叉是各种创教/改革运动,树叶则是各个教派或者教会。大家知道,在数据结构上,多叉树等价于二叉树,二叉树又以某种算法等价于线性结构,因此这棵宗教之树虽然枝桠众多,结构其实并不复杂,也可以说三教就是一教,因为都有”善恶分明“的极化思维方式,经常分成若干对立的教派,取胜的是”正统“,被历史淘汰的是”异端“,互相僵持的则成为不同教派。今天我们看到的基督教,其实是经过历史上多次残酷的宗教战争留下来的,不适合的都淘汰了。
  ”异端“产生的原因和多,有的是深刻的政治经济斗争,也有的只是争权夺利的人事关系。表现在教义分歧上,有严肃深刻的神学命题,也有鸡毛蒜皮的礼仪之争,有些无聊的甚至可以当笑话看。比如基督教史上最大的分裂: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之后,双方互相指责对方不遵守教义。直到1453年拜占庭帝国亡国前夜,皇帝被迫去罗马教皇处求救,君士坦丁堡大牧首专门列出一堆不能放弃的基本信条,包括这么一项:弥撒仪式上要按照”最后的晚餐“中给信徒吃饼,一定要坚持东正教的有酵饼,而不能采用天主教的无酵饼。
  我第一次读书至此,看了半天也不明白,还以为是什么高深的理论。结婚之后学会做饭,才恍然大悟:”有酵饼“就是和面的时候放酵母的饼,天津方言叫做”发面饼“,反之”无酵饼“就是”死面饼“,(各地方言可能不一样)。在东正教看来,亡国极小事,信仰极大事,只有吃发面饼才能上天堂,接受土耳其人的统治无所谓(当时的伊斯兰教不强制改教,也不管这些礼仪细节),但决不能接受罗马天主教吃死面饼的邪恶教义,吃死面饼会坠入地狱的深渊,在里边被当作羊肉串烤来烤去,一定要誓死扞卫吃发面饼的绝对真理!
  大家看好,下面一定有信徒给我传授死面饼和发面饼差别的深刻道理,说我想的太简单了,我确实比较肤浅,只是多看了点教史而已。基督教历史上,为了那些发面饼或死面饼、葡萄酒或葡萄汁、长十字架或短十字架、三个手指或者两个手指的争论引发的宗教战争,简直罄竹难书。
  (苏里柯夫画作,,注意人物的手指,详情可百度)
  不知大家现在能否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幽灵“了,垫在基督教历史下的各派异端中,冤死鬼恐怕真的不少。
  现代亚伯拉罕三教各教派中,影响最大的主流派是西欧北美地区的基督教新教,因此在民间,”基督教“是指新教(所以有网友留言说教皇不是基督教)。比新教稍微老一点的叫做”天主教“主要在南欧和拉美,再老一点的叫做”东正教“主要在东欧,再老一点的叫做”伊斯兰教“主要在西亚和北非,至于原始基督教和犹太教,差不多已经淘汰光了。
  如果说哈利是新教的话,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就是哈利的敌人。
  希特勒、斯大林和拉登,就分别属于这三个文化区域。一个对一个。
  最后一个问题不大。前两个,需要点笔墨。
  ”纳粹党“NAZI并不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德文缩写,只是英美文献中使用的贬称。纳粹党领袖希特勒本人的信仰,是不是”纳粹主义“很难说,(世界上有没有这个信仰也很难说,因为纳粹党掌权的时间太短)。但他家庭背景是天主教徒,这是毫无疑问的。
  现在德国版图是被二战后列强决定的,文明意义上的德国要看我自己画的这张地图。德国地理简单的说就是三条河和三瓶酒:东部易北河人喝白酒,西部莱茵河人喝葡萄酒,南部多瑙河人喝啤酒。莱茵河流域是早期德国的大本营,但很早就被法国分割,莱茵三角洲的荷、比、卢三小国独立了,中游的洛林公国归了法国。易北河流域,东边的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现在在俄国和波兰的版图中。多瑙河上游南德山区的瑞士、奥地利,也都独立成国。但是,德国史上数代人为之奋斗的”国家统一“的对象,也就是大德语文化圈,就是这个范围。
  宗教方面,德国本来全是天主教地盘,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新教和旧教(天主教)各半,表现在地图上,大体是河水入大西洋的各邦信奉新教,河水入地中海的各邦信奉旧教。新旧教之争不是信仰,而是利益,环北海——波罗的海——大西洋地区是新教,英国就是新教商业圈的中心。环地中海地区是旧教,罗马是其中心。具体到德国,就是南德旧教,北德新教。经济上,德国的海岸线都在北边,莱茵河和易北河流域下游是沿海地区,贸易发达,偏向资本主义。而多瑙河的海口远在罗马尼亚,南德地区主要是农业,经济落后,容易出社会主义。
  希特勒出生的时候,德国已经统一为”德意志帝国“,也就是第二帝国,这是个联邦制国家,但新教的普鲁士邦国占据了三分之二。大家注意另外三分之一,尤其是南方最大的一块绿色区域,地名叫做巴伐利亚Bavaria,首府慕尼黑,这是德国最大的天主教邦国,也是纳粹党的老家。第二帝国当权派是普鲁士的新教徒,天主教徒是受迫害群体,俾斯麦专门发动过针对他们的政治运动。一战以后,普鲁士军事贵族垮台,魏玛共和国实行多党民主制,各种受迫害的力量纷纷组党,纳粹党就是最大的一个。戈林、希姆莱等核心党员都是巴伐利亚人,希特勒本人生在巴伐利亚和奥地利边境的奥方一侧,而奥地利也是天主教。纳粹党的根据地城市,比如慕尼黑、纽伦堡,都在这一带。非巴伐利亚人的纳粹党骨干如戈培尔等人,也基本上都是天主教家庭出身。
  英美国家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宣传魔术:英美自身的价值观念是51%的贵族,49%的平民,但是谴责纳粹,总是让49%的平民冲在前面,谴责其”排犹“、”种族歧视“。这种做法一石多鸟,即压制了德国右派,又和苏联争夺世界左派的舆论阵地,顺便还讨好一下犹太人的以色列。比如罗琳这样级别的儿童文学作家来讲,把纳粹符号放在伏地魔身上,既安全,又顺手,因此片中伏地魔的”纳粹味“最浓。但是,这给很多不熟悉德国史的中国人造成一个错觉,好像纳粹党是个偏向贵族风格的党。(据我所知,大学生中二战德军粉不在少数。)其实德军那一套主要源自普鲁士容克贵族,纳粹则是容克们眼里的”街头流氓小无赖“,两者在复仇的名义下联盟,但内部一直是同床异梦,纳粹党在”国防军“之外另搞了一个”党卫军“,而军官团则有刺杀希特勒的举动。其实纳粹党自身的意识形态是偏左的,党名又是”工人“,又是”社会主义“,这才是他们成为英美的”敌人“的真正原因。
  再说共产主义者,涉及到我国自身的问题,这一段从简。简单的说,苏联式共产主义流行的地区,大体上是东正教的覆盖区。大家注意树上东正教的”俄罗斯正教会“分支,在十九世纪晚期特别活跃,出现了很多异端,有些还特别狂热,这是该宗教生命力旺盛的表现。但是,所有的异端到1919年都戛然而止,表面的解释是十月革命之后,无神论的布尔什维克党镇压了东正教,其实稍了解教史的人都知道,基督教系列宗教最不怕的就是政权镇压,否则早就被罗马皇帝消灭了。唯一的可能,是出现了一种更彻底的、能够吸纳这些异端教义的新信仰。
  网上讨论共产主义和基督教的关系的文章不少,但很多人是从马列的犹太人血统出发,其实关键不是列宁,而是斯大林。苏联体制常被称为”斯大林体制“而不是”列宁体制“,有非常深刻的原因。斯大林是个货真价实的东正教神父,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神学院毕业的。
  因为个人的原因,我曾经去过这种叫做”神学院“的地方,表面上看和大学类似,也有学生、教材和课堂授课。其实两者差别很大,中国的大学重在传授知识,思想领域大体上在放羊,而神学院教育虽然也传授知识,但重点是体验和实践。我看过神学院学生的作息时间表,从早上念经到睡前祷告,二十四小时全天无间歇的精神训练,(也可以说是洗脑,也可以说是坚定信仰)。各位同学在大学4年里受到的信仰洗礼,神学院学生大概用不了一个月。这种训练的结果是,神父们都具有极强的精神力,也就是斯大林的名言”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的真正意思。
  各位,我这里不是胡说八道,也不是变着法的讽刺本国政府。认真的说一句,因为宣传的原因,不适合说共产主义和基督教有联系,但是,从学术的角度看,共产主义攀上了基督教这棵大树,实际上就连接上了西方文化的正源,这绝不是贬低我党,而是找到了中国共产党能从民国乱世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网上不宜多谈,大家可以自己找一些早期的党史资料看一看。
  最后一个就是拉登了,他是伊斯兰教毫无问题,详细一点,他是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中的比较激进的教派:瓦哈比派。伊斯兰教主流派的逊尼派并不好斗,但是文明冲突的大背景下,二战后尤其是冷战后的中东各国,伊斯兰教越来越激进。这几年中东最大的政治,就是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支派的伊朗和逊尼派瓦哈比支派的沙特在争夺控制权,两派现在还在叙利亚僵持,(叙利亚掌权的阿拉维派也是本国的激进派),短期结果虽未可知,但长期来说,激进派取代温和派(萨达姆、卡扎菲、穆巴拉克)是大势所趋。长远来说,伊斯兰诸国至少是阿拉伯国家的统一,也是个历史大趋势,一个民族不可能长期分裂成若干国家。
  好了,三个”敌人“的背景分析完之后,亨廷顿的学说就更加清楚了。你只要把”文明冲突论“应用到世界史上,再重新自右向左看一遍那棵树,差不多就是整个近代史的故事:英美国家崛起称霸,接连遇到三个挑战:19世纪的德国、20世纪的苏联、21世纪的伊斯兰势力,中间有几个犹太人在穿针引线。抛开眼花缭乱的各种主义的迷雾,实质仍然是亚伯拉罕三教的不同支派之间的文明冲突。
  分析到这里,有同学可能感到明白了一些,看来伏地魔的原型是新教的”异端“,也就是伊斯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的综合。没错,但是只说对了一半,异端为什么要用片中的形象呢?
  电影中,伏地魔一共有四个形象:
  藏在头巾下的脸?
  英俊的”雅利安人“?
  发型像毛主席吗?
  没有五官的面孔,像不像蛇?
  第二张汤姆·里德尔的英俊相貌,明显是讽刺纳粹德国的法西斯美学,(说的深一点,来自圣经中的魔鬼路西法Lucifer),其他面孔的具体文化意义并不明显,反正是很丑很非人就是。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伏地魔总有这样极丑极美、变来变去的面孔?
  因为伏地魔是失败者,是鬼魂,他的形象是由哈利的记忆决定的。
  大家都知道,根据罗琳写的霍格沃茨故事,这个学校中曾经发生了一场内战,两个学生哈利波特和伏地魔(汤姆里德尔)带领各自的支持者,进行了霍格沃茨大战,结果哈利胜利,汤姆失败。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至于伏地魔的本来面貌,他已经死了,只有哈利的记忆才能告诉我们。很简单,古往今来在争夺统治权中失败的一方总是长的很丑,因为历史从来是胜利者书写的。
  我开始也不太喜欢教科书,世界史是从各种剑桥世界史开始的,后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些书里,好像只有英美国家是天堂,其它文明,总是各种恶魔在统治。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斯大林搞大清洗,咱们的毛主席呢?大家自己去百度。这些民族都是恶魔的后代吗?又读了这些民族的人自己写的书,才知道很多事情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慢慢的悟出来诀窍,关键还是摄魂术。
  在我最初的设想里,第六篇摄魂术其实是给这一篇做理论铺垫的。摄魂术是统治者的基本技巧,在国际政治领域,摄魂术可以丑化敌人、巩固盟友、给下一个对手制造麻烦,是一种很重要的”软实力“,英美人用起来也是无所不至之极。对我们来说,就是接受英美国家”敌人“的各种信息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各种陷阱。借用陀思妥耶夫斯基一部小说的名字,伏地魔其实是个”被侮辱的和被损害的“人——高贵的灵魂都已经上了天堂,只有鬼魂还在人间徘徊,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举几个例子:
  《第三帝国的兴亡》,美国记者威廉·夏伊勒着,是”全世界最畅销的反映纳粹德国历史的巨着“(百度百科),我大概十六七岁就读过这本书,现在看来,里面有大量的美国摄魂术。我不懂德语,也缺乏第一手资料,仅凭常识就能推断出一些问题,
  这个人是纳粹党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大家能说出他最着名的话吗?
  ”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为真理。“
  在大家印象中,戈培尔可能是历史上最大的骗子,这句名言就是证据。从戈培尔以后,连”宣传“Propaganda也成了个贬义词,去过英美国家的人都知道,英语中的Propaganda差不多跟谎言同义,你说你当过宣传委员,有人会拿鄙视的眼神看你。
  可是,各位真的见过骗子吗?
  我在法院实习的时候,见过很多诈骗罪的被告,大概可以称作骗子吧。这些骗子的共同特点,就是总有无数理由证明自己很无辜——这才是骗子,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骗子,会告诉别人自己会骗人。了解这一点不需要德语,只要常识和判断力,但是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学者上当。戈培尔作为宣传部长,当然会使用摄魂术,但是和他的英国同行们比,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他摄魂术修炼的不到家,打输了而已。
  输了以后,连名字都会撒谎。书名中的”第三帝国“,希特勒时期的德国真的叫这个名字吗?
  百度一下,人家的正式国名一直叫做”德意志国“Deutsche
Reich,这是1919年的德国宪法确定的国名,纳粹党执政后也从未修改过。德语Reich可以译成帝国或国家,但魏玛宪法第一条写的很清楚,Das
Deutsche Reich ist eine Republik. Die Staatsgewalt geht vom Volke
aus.(德意志国是共和国。国家权力来自于全体人民),因此应该译成国家。可是有多少中文的历史读物,把这个国家称作”帝国“。
  前面说过,摄魂术的诀窍,在于煽动人内心的欲望,蒙蔽其理性。具体的做法,就是提供”一半真理“。高明的记者能用99%的真相掺上1%的关键谎言,然后得到相反的结论。高明的律师呢?能在100%真相的基础上进行完全相反的解释。
  同样的,大家对伊斯兰教什么印象?
  爆炸?恐怖活动?一夫多妻?
  人人网友大多数是八零后和九零后,如果从911后关注国际政治,媒体给大家的提供消息大概如此。我因为要进行比较文化研究,去过一些有关伊斯兰教话题的网站,里面有铺天盖地的反伊斯兰教宣传,很多散布民族仇恨的谩骂,简直让人触目惊心。(人人网友中好像关注的不多,我就不引用原文来制造民族矛盾了)。
  我每年上课,学生名单里都有几个回族(天津回民不少),但在课堂里我根本无法分清。他们和我们一样的肤色,一样的头发,一样的语言,仅仅是不一样的个人信仰(准确的说回族也不一定必须是穆斯林),就真的那样可恶?看得多了,我对那些网上流传的段子也是半信半疑,难道伊斯兰教真是个邪恶的宗教?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部电影,才发现问题的所在。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阿拉伯的劳伦斯》,获得过196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讲的是一战时期,英国军官劳伦斯帮助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人压迫的故事。这部电影很好的展示了伊斯兰宗教的教义,也有大量优美的阿拉伯风光。对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作一个入门读物。
  问题是我在这部电影里,没有看到一丝一毫伊斯兰教邪恶的踪影。
  到底哪个是”真实的伊斯兰教“?
  不好意思,真实的伊斯兰教,我接触不到。我不懂阿拉伯语,这辈子估计也不会移民去中东。真实的伊斯兰教只是我认识之外的”体“,我看到的各种”伊斯兰教“,都是英美魔术师们给我摄出来的”魂“,只不过,有时是美好的魂,有时是邪恶的魂。
  《阿拉伯的劳伦斯》是冷战高峰时期的作品,此时英美魔术师的幻觉体系中,俄国人正在扮演伏地魔的角色,阿拉伯人则是可以团结的统战对象,结果就是《劳》里,我们看到的那些健康、勇敢的阿拉伯人。直到苏联解体之后,萨达姆这个美国人民的老朋友才会变成蜘蛛洞里的恶魔呢。有趣的是,《劳》中没有设定任何女性的形象,为什么?前面说过,伊斯兰女性的头巾是英美国家舆论的敏感点,电影中表现好也不是,坏也不是,为了统一战线的大局,索性就不要多提了。
  我写这些东西,并不是给纳粹和极端恐怖分子翻案,希特勒和拉登两个死人,我再翻案又能怎样?问题是,国际政治,我们中国人可以置身世外吗?我们再看一遍亨廷顿的名言: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主要国际竞争对手已经从苏联转为伊斯兰教和儒教国家。
  儒教国家。
  儒教国家。
  儒教国家。
  昨天我们信仰孔子,人家叫我们儒教国家;今天我们打倒孔家店,改信苏联式共产主义,人家还叫我们儒教国家,明天我们放弃共产主义、换成美国式的普世价值,人家同样会叫我们儒教国家;我敢打赌,即使我们全民受洗改信基督教,人家最多也不过叫我们”基督教儒教国家“。因为有些东西我们实在无法放弃,比如方块字、比如孔子和曹雪芹。
  本宅看哈利波特的时候年龄已经比较大,主要是当作英国文化看的,但也有一次动心的时候,是在哈5。
  乌姆里奇的第一堂黑魔法防御课,只讲考试不讲实践,和哈利等学生发生冲突。
  作为一个教师,直觉上感到哈利有一种和中国学生不同的气质,后来定神想想,是某种”主动性“或者”攻击性“。剧中的五年级相当于高二,咱们的学生估计满脑子还是考试、NBA和影星呢,可是哈利张口闭口离不开和伏地魔斗争,危机感和斗争意识‘很强烈啊,可是伏地魔究竟在哪里呢?
  一时想不明白,暂时放在一边。很久后有次晚上关电脑之前,一眼扫过网上美国又在发表中国人权报告的新闻,本宅忽然想通了这段情节的含义,结果差不多一夜没睡好觉。
  伏地魔就是我们自己。
  因为谁是英美国家的对手,谁就是伏地魔。
  哈5的结尾,同学们暑假乘火车回家的路上,哈利对小伙伴们说的下面的一番话:“虽然我们必须面对一场战斗,但是我们拥有伏地魔没有的东西——值得我们捍卫的东西。”
  这句话如果再加上四个字”价值观念“,就是我从希拉里的人权报告中听过一百遍的话了,现在终于找到了源头。本篇刚才分析了,与自尊自信的”贵族精神“相辅相成的,英美文化中又有一种强烈的”敌人意识“,连儿童文学中,都时时刻刻要教育小朋友不忘记战斗。看了《哈利波特》成长的美国小朋友,长大以后,就是我们熟悉的、整日在非洲、印度、半岛和南海各地奔波操劳的希拉里阿姨了。为什么希拉美如画?人民的鲜血染红了她。
  感谢坚持读完的各位朋友,今天的帖子很枯燥,主题是文明冲突论,内容是宗教史,方法上还是第六篇的摄魂术。摄魂术是个很有用的法术,我给大家介绍之后,希望你们能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作为一个法学老师,我只是希望对我的学生讲,你们的专业意味着你们的责任,未来的国家在你们手里,你们要守护好这个国家。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会和盎格鲁撒克逊人正面站在PK台上,那时候,希望你们不要被各种摄魂术制造的幻象所迷惑。
  哈利和亨廷顿的话,我也全文奉还给希拉里阿姨:
  虽然我们必须面对一场战斗,但是我们拥有伏地魔没有的东西——值得我们扞卫的、古老的文明的一切。
  翟按:我算不上是儒家的忠实信徒,只不过亨廷顿非要逼上来的话,也只好奉陪到底,努力把古老的儒家打造成一个称职的敌人。其实儒家、基督还是伊斯兰都只是个名词,有个留言的朋友说的比我好,引用一下:真正值得为之战斗的,还是我们的家人乃至与我们的家人一样的人们。本文只想给学习法学的同学们增强点国际政治意识,不想推销某种意识形态。推荐亨廷顿是让大家关注,不表示赞成他的学说(里面也有陷阱)。结尾做了几次修改,给各位阅读带来的不便,抱歉了。
  翟又按:标题没有写错,只是和天天追问我”是否跑题“的朋友开个玩笑,大家不必在意,下一篇讨论赫敏,会改回来的。
  8.15补充
  抱歉了各位,看了很多朋友的留言,感觉有人上了点亨廷顿的当了:宗教(儒家)是个帽子,扣在我们头上,把话题转移到宗教冲突上去,对美国的国际政治地位是有利的。请大家不要再继续宗教问题的”冲突“了。
  我对宗教的简单看法是,宗教改革以后,西欧地区,宗教大体上蜕化成个人的修养方面的问题,社会性的问题由”民族国家“来解决,因此新教各派并存也没问题。卢梭和康德以后,神学家也不是哲学家的主流了。但在其他地区,宗教还有一定的社会性,因此东方各文明圈为了反抗英美的国际压力,都要借助和模仿宗教的组织模式。不是说天主教产生了纳粹,东正教产生了苏共,而是苏共吸收了东正教的一些组织方法和运作模式。这并不是组织上的联系,也不是人事上的联系,更没有一个神秘的阴谋从罗马控制到莫斯科。大家不要被宗教的表面现象迷惑,争论哪个教派更好或更坏。国际政治学第一页写的很清楚,国际政治问题,主要是国际分工的带来的利益差异造成的。问题是人,是利益,而不是那些古老的符号。
  对文章表达不清带来给各位带来的误会,很抱歉。续6主要是想给法学学生增强些国际政治的意识,免得天天沉在美国政府的宣传品中不能自拔。因为有些地方涉及本国,不能说太详细,但是说不清楚又容易造成误会,请大家各自小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美文化基础教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