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一项你喜欢的运动并设计一项较好的社会研究课题

(化学课题)研究性学习 软饮料的研究 有什么比较好的实验设计我最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选择了这个课题来进行研究.我给大家指明实验材料:软饮料指的是几乎不含酒精的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化学课题)研究性学习 软饮料的研究 有什么比较好的实验设计我最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选择了这个课题来进行研究.我给大家指明实验材料:软饮料指的是几乎不含酒精的
(化学课题)研究性学习 软饮料的研究 有什么比较好的实验设计我最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选择了这个课题来进行研究.我给大家指明实验材料:软饮料指的是几乎不含酒精的饮料,像碳酸饮料(可乐等),果蔬饮料(鲜橙多等),酸奶饮料(营养快线等),茶饮料(绿茶等).试验目的:研究软饮料对人体的健康的影响实验器材只限于中学实验室的器材(没有精密仪器) 想请大家集思广益,帮我设计几个比较好的实验,不要着急回答,更不要随便乱写来敷衍我.我会对你们的回答进行仔细的思考,从而及时采纳.如果设计的我很满意,我会在悬赏100分.希望大家踊跃回答啊,设计的满意我会悬赏100分
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先有方案再有材料比较合理吧.限于中学阶段,软饮料大致2个角度,一是碳酸饮料,二是含糖量,再有就是色素没有精密仪器,要做定量实验难度相对大些,定性容易做碳酸饮料,气体显而易见.重点在人体的钙流失,放个鸡蛋泡一泡试试?含糖的话可以考虑做银镜实验或者菲林试剂.色素实验.原理实际上很简单,以美年达为例.配置一系列确定浓度的柠檬黄溶液,取样进行比色,观察颜色落在那两个浓度之间,以确定美年达中色素含量.我自己做过这个实验,不过用的是分光光度计,目测可能会有些差异.反正做完实验我再也没喝过美年达,基本就是水,碳酸,色素,橙味添加剂,防腐剂.化学角度就是这些.中学阶段科学思维养成的重要性远大于知识点记忆.记得要用蒸馏水做空白实验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黄立国:我对《构建生态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设计论证
&&&& (一)问题的提出
&&&&& 传统课堂教学强调教知识、学知识、考知识,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成为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但从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改变到&满堂问&,直到目前大行其道的&满堂练&,人们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改革的进展并不顺利。在当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中,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简单提问多,激发思维少;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统一要求多,分层训练少;教师课前花功夫少,学生课下作业多。为了追求课堂教学高效,教师常常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信心等搁置一边,忽视课堂生命活力和学生心智主动发展,学生学得苦,活得累,教学消耗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并且所追求的课堂高效仍过多地指向高分数,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态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然而,追求彰显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这是置身于新课程改革与高考大战之夹缝的普通高中课堂教学必将并正在经受的一场由知识增长朝向全面发展蜕变的阵痛。本课题致力于课堂学习过程的研究,关注学生生命活力和心智发展规律的探讨,让学生主动快乐高效低耗学习,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
&&&&&(二)课题界定
&&&&&& 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遵循教学活动规律,用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其基本的要求是时间省、容量大、效果好。
&&&&&& 生态课堂。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即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课堂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Ecosystem),系统内部各个因素都内蕴着整体、互动、多维、联系、尊重个体等内涵,课堂强调动态生成与主动发展。
&&&&&& 生态高效课堂。这是本课题提出的概念,是指课堂教学在做到时间省、容量大并取得最佳的直接教学效果的同时,构建激趣、激思、激情机制和诗意、创意、情意课堂,强调教学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互动以及师生关系的平等、民主与尊重,追求课堂师生生命活力的呈现和学生心智的主动发展。本课题所倡导的课堂高效是质的提升而不单是量的增加,是发展的而非增长的。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高效课堂的研究是当下我国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之中相继涌现。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高效课堂模式强调&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成为当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道风景。河北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高效课堂模式力倡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并立足于&破&,对传统教学中的&教材编排&&课时安排&&学期计划&&学年任务&等进行重新组合,被誉为&当下最先进的课改理念&。辽宁立人学校的&124&高效课堂模式强调处理课堂教学中&活与实、动与静、收与放&的关系,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享受课堂。不少专家也加入到高效课堂的研究中来。如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熊梅所著《高效课堂》(长春出版社,2005-5)一书,天津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敏勤《高效课堂的四个要件》(《人民教育》2010年第六期)一文,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研室于春祥《高效课堂的15个细节》一文,均从理念和操作层面对高效课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省岳阳市岳西中学于2009年立项了《高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该课题侧重从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训练检测、课后辅导和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构建操作模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研究过于泛化,好像高效课堂是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让一线教师感觉高效课堂&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不知所措&,这种研究和实践的不对称,使得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大大&缩水&;有的研究又过于僵化,教学模式缺乏创生和变通的空间,不便于教师对教学模式的自觉构建与灵活运用;还有的课题未突破&高效课堂=高效果=高分数&的惯性思维,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近年来,我们学校注重对高效课堂的实践和探索,但研究还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体系;研究的价值取向尚需提升;成果运用未能形成常态长效体制机制。因此,我们认为,生态高效课堂的研究,有利于引导我们在关注课堂效果、效率的同时,特别关注课堂上师生的生命状态,使课堂上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升、情感的体验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主动需求,着力营造自主、互动、探究、愉悦的课堂氛围,以彻底改变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高强度、高负荷、高消耗学习的不良现状,以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 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厘清效果、效率、效益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明晰高效课堂的价值取向,是高效课堂研究的必然趋势;本课题究有利于营造自主、互动、探究、愉悦的课堂氛围,实现新课程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彻底改变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高强度、高负荷、高消耗学习的不良现状,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有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 本课题研究试图在&发展的而非增长的&科学哲学观层面,就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构建激趣、激思、激情机制和诗意、创意、情意课堂,形成自主、互动、探究、愉悦的学习氛围进行实证和思辨,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及终身发展;本课题的研究注重摸索出一套有效、高效、长效的高效课堂管理与评价体系,从而为学校管理提供参照并为同类型学校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 (五)理论依据
&&&&&&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 2.教育生态学理论。教育生态学强调&课堂生态平衡&,即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优化课堂环境,协调师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课堂呈现和谐、共存与发展的状态,以促使课堂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有效发挥师生生命活力,达到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主体教育论。现代主体教育论强调承认并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靠自己主动积极地构建和培养的,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也只有靠自己主动的参与实践才能够得到改善和提高,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主人翁意识,创新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 4.人本主义教育。现代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既要发展学生的理性,也要发展学生的情感,这样才能培养自我实现的人;主张课程的人本化,重视情意课程,在教学上重视以学生为中心。
&&&& (六)研究目标
&&&&&& 1.通过本课题研究,充分认识生态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探索新课改背景下高效课堂教学规律,优化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为教师自主创生与自由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模型提供帮助。
&&&&&& 2.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之上,探索出生态高效课堂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为学校进行高效课堂管理提供参照及评价标准,同时也为同类高中提供参考与借鉴。
&&&&&&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理性观照教师行为,树立新的效率意识,彻底改变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高强度、高负荷、高消耗学习的不良现状。
&&&& (七)研究内容
&&&&&& 1. 当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 2. 生态高效课堂特征的研究。
&&&&&& 3. 生态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 4. 生态高效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
&&&&&& 5. 生态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 (八)研究假设
&&&&&& 生态高效课堂特征的探究,生态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生态高效课堂教学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的构建,能改变彻底改变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高强度、高负荷、高消耗学习的不良现状,能形成自主、互动、探究、愉悦的学习氛围,能真正达到普通高中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目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个性化发展。
&&&&& (九)创新之处
&&&&&&& 一是提法有创新:本课题在普通高中系列率先提出&生态高效课堂&的概念,倡导高效课堂质的提升而不单是量的提高,是发展的而非增长的,并高度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追求课堂效果与课堂生命活力的高度统一,为高效课堂研究选择了新的价值取向;二是研究的思路有创新:本课题研究不追求为生态高效课堂构建一种封闭的&教学模式&,而把构建生态高效课堂的管理机制及评价体系纳入研究的范畴,并力求形成&范式&,以规避中小学教育科研重研究、轻应用的痼疾。
&&&&& (十)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问题切入&策略优化&构建机制&改善行为&,即从当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入手,积极探索生态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切实改变普通高中课堂教学学生被动学、负荷重、消耗大的局面,并着力构建生态高效课堂教学的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为普通高中课堂教学及改革建立健全常态长效的体制机制。
技术路线图:
&&&& (十一)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在研究准备阶段,集中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学习钻研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文献资料的积累、总结,坚持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实践。
&&&&&& 2.调查研究法。在研究开始前,以全省示范性普通高中为样本,实施前期调查,主要采用座谈、问卷、检测、走访等形式进行。
&&&&&& 3.行动研究法。按照&计划-行动-反馈-调整-再行动&的步骤,即时改善教学行为,切实做到&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
&&&&&& 4.经验总结法。加强对课题研究做法、经验的收集和积累,并注重将经验的本质内容从经验的背景中剥离出来,构建具有完备性、简约性的经验系统。
&&&&&& 5.案例研究法。以典型的教学案例(即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课件、教学故事等)为素材,通过具体分析、解剖、认同或改进,为全员实践提供范例。
&&&& (十二)实施步骤
&&&&&& 1.立项启动阶段(2012年1月-2012年5月):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申报,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召开开题论证会。
&&&&&& 2.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6月-2014年8月):落实研究方案,反馈研究进展,注意阶段性总结反思,及时做好调整。
&&&&&& 3.研究总结阶段(2014年9月-11月):整理、汇总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准备。
&&&&&& 二、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 (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始终把创高质量教育、办人民满意学校作为自己的办学追求。学校坚持科研兴校战略,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逐步形成&四增两精&高效课堂框架,并从实践层面对高效课堂的要素及其整合进行了积极探索。作为省级骨干教师和市级学科带头人,现任校长燕立国提出&四多两精&高效课堂概念,大力倡导解放教育生产力,反对加班加点、死打硬拼。2010年10月,燕立国校长受邀在永州市教育局召开的高考工作研讨会上作了专题学术报告,还于2010年11月在全国第三届中学校长大会上交流。2010年10月,副校长陈淑平在全县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典型发言,介绍了打造高效课堂的做法,2012年4月又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作高效课堂的专题报告。最近三年来,课题组主要成员有十多篇相关论文或公开发表、或会议交流、或参评获奖。最近五年来,课题组主要成员共有三项相关研究课题结题,其中由鲁雪峰老师主持的全国规划课题子课题《基于母语环境的英语自主性阅读与表达能力培养途径研究》获国家二等奖,由刘江成科长主持的县社会科学课题《普通高中教务管理系统新模式研究》获县科学技术三等奖,该成果现已被很多学校所采用。另外,由陈德玮老师主持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享受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于2010年5月在常德市教科院立项,现已通过中期评估。这些探索及成果为我们系统探究生态高效课堂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打下了扎实的研究基础。
(二)主要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 商务印书馆
[2]保罗R&伯顿,戴维M&伯德, 有效的教学方法[M]&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8&
[3] 刘贵华, 朱小蔓, 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J]& 教育研究, 2007
[4]范国睿, 教育生态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5]欧阳芬, 谭立义, 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问题[M]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
[6]黄大龙, 生态课堂:教育的另一种追求[J]& 人民教育,& 2008
[7]成尚荣, 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批判性思考[J] 人民教育, 2010
[8]赵徽, 荆秀红, 解密高效课堂[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9]崔其升& 杜郎口解密&让学生动起来[R]
[10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S]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1]孙芙蓉, 谢利民,& 国外课堂生态研究及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 2006
[12]李炳亭,& 高效课堂22条[N]&& 中国教师报
[13]刘常秀, 殷亚骏,&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探究[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
&(三)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本课题组学术资源和研究实力雄厚,主要参加者教学经历经验丰富,教学教研成果显著。课题主持人黄立国系中学高级教师、省教育学会会员、县级骨干教师,一直从事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和学校教学教研管理工作,了解教育及研究的前沿情况,对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有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深入的思考,曾撰写多篇教学论文,曾参与多项课题研究,曾多次在各级各类学术会议上交流。课题组15名主要参加者年富力强,平均年龄45岁,均在教学一线工作。课题组主要成员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强,均有大学本科毕业学历,13人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2人为中学一级教师,有4人为县级学科带头人,5人为县级骨干教师,6人为常德市&十百千工程&人才。课题组主要成员学术研究能力强,全部参加过市级以上课题研究。最近三年,他们累计撰写论文近四十余篇,其中发表获奖十余篇。最近五年,他们主持参与课题研究有三项结题获奖。他们中还有2人被聘为常德市新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科专家。
(四)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机制氛围保障:学校坚持科研兴校战略,竭力打造教育科研品牌。学校制定了教科研奖励条例、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和名师发展纲要等相关制度办法,构建了教育科研长效机制。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教育教学教研经验交流会和教育质量总结表彰大会,每学期组织一次专家学术报告会,每季度举行一次校本学术报告会,营造了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目前学校正有条不紊地实施新课改,为课题的研究及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2.基础资源保障:学校现有馆藏图书20万册,其中教育理论著作六百多部,电子图书50G,报刊四百五十余种,全部向课题组开放,并可提供图书资料索引。学校网站技术成熟,功能完备并建立了专业链接,能及时提供最新资讯,并建有校本课题资源信息库。学校会议室随时向课题组开放并将教科室办公室作为集体研究的固定地点。学校打字室、速印室和档案室全力支持、服务,热心为课题组提供一切方便。学校对课题研究有专用经费预算,专款专用,专户管理,能确保按时足额到位。学校现为中国创造学会实验基地、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国教育学会英语教学科研基地,学术资源条件优越。
3.专业支持:上级教育科研部门领导专家对我校的课题申报工作非常关心,并亲自到校给予指导,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学校还将继续邀请省市教育科研部门领导专家到校进行专题指导。课题一经立项,学校还将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课题研究顾问,寻求专业支持。
三、预期研究成果
(一)主要阶段性成果
1. 农村普通高中课堂教学问题的调查及分析&&&&&&&&&&&&&&&&&& 调查报告&
2. 论生态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 论文
3. 生态高效课堂教学效果、效率、效益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论文
4. 生态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论文
5. 例谈生态高效课堂激趣、激思、激情策略&&&&&&&&&&&&&&&&&& 论文
6. 论生态高效课堂的诗意、情意、创意&&&&&&&&&&&&&&&&&&&&&& 论文
7. 生态高效课堂&三声&(笑声、掌声、惊讶声)透析及实施&&& 论文
8. 生态高效课堂的三个维度&&&&&&&&&&&&&&&&&&&&&&&&&&&&&&&& 论文
9. 生态高效课堂管理体制初探&&&&&&&&&&&&&&&&&&&&&&&&&&&&&& 论文
10. 生态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
(二)最终研究成果
1. 构建生态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2. 构建生态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论文案例集&&&&&&&&&&&&&&&&&& 专著
3. 生态高效课堂管理评价体系&&&&&&&&&&&&&&&&&&&&&&&&&&&&&& 制度办法
上一篇:没有了!
&&&&自主招生导航
----华北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林业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东北地区----
哈尔滨工大
大连理工大学
----华东地区----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华中地区----
华中科技大学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电子科技大学
----华南地区----
华南理工大学by:( 23:08)
提取DNA可以用香蕉代替鸡血,提出提取植物芳香油可以用柚子\桔子\橙子皮代替玫瑰,除了PCR之外,很多实验设备都不贵.贵的东西我们可以尝试求助于附近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希望您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by:( 15:21)
by:( 15:14)
by:( 15:11)
及时雨!学会这些工艺学生即使不上大学在社会上都不会饿死了!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而加紧研究实验方案中……敬请交流,提意见!
by:( 23:37)
我校高二生物X科本学期主要复习必修课本内容,下学期后半段时间再开设选修课.王老师对开设选修1的提议非常好,有些内容在选修1和选修3中都有讲,选修1和选修3的内容相互补充,有些内容选修1讲得更具体更清楚,学习选修1可更好地理解选修3的内容,但要开设选修1的实验确实有困难.我们会认真研读选修1,提前备课,配合做好工作.
by:( 20:42)
&&&&&&&& 非常同意王老师的想法,本人也一直和学生强调会学习选修1的内容,因考虑到今年高考中在选3部分也出现了选1的知识(DNA的提取),而且选1的题目相对比较容易。我校的陈晓娜老师正参与华师的实验培训,有了技术支持,当然想上啦。我是打算在第一轮复习后讲,学生也非常希望能学。谢谢王老师提供的教学计划!
by:( 17:51)
我们是陈秋良和黎海雯。
&&&&&& 王老师的设想非常好,我们读了之后深受启发,我们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选择选修1学生的学习负担可能会相对减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我们一定会结合设想再好好研读选修1,配合做好工作。
by:( 11:55)
王老师的设想非常好,我们读了之后深受启发,我们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选择选修1学生的学习负担可能会相对减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我们一定会结合设想再好好研读选修1,配合做好工作。
by:( 11:52)
&&&&&& 选修一教材6个专题均是偏重于实验的内容,可能是因为近几年高考的许多难题都与实验设计相关,另外选修1《生物技术与实践》的教学内容对教师而言是全新的,选修1《生物技术与实践》的教学较难实施。因此在选修一与选修三的选择上,大家自然会选择选修三进行教学。
&&&&&王老师的这个提法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选修1对于”,“3选修13选修1选修1《生物技术与实践》内容”
&&&&&&&&&&&因此对于我们这些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选择选修一可能学生&的学习负担可以轻一点,高考的得分率也可能会稍高一点。
by:( 11:08)
原来以为选修1的实验“高不可攀”,所以随着多数学校的做法,我们区高考也是选择选修3。
新课程都实验一轮了,直到最近这些天我才深入系统地学习了选修教材。本文只是初步设想,诚恳地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by:( 12:54)
设想很好,我们会配合做好!
by:( 11:03)
by:( 12:10)
您必须登陆才能评论,请先。论社会研究中的文献回顾
论社会研究中的文献回顾
本文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摘要 论文对文献回顾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区分了“作为过程的文献回顾”与“作为结果的文献回顾”,并对文献回顾的意义及其与社会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文章指出,文献回顾将研究问题置于知识积累的体系中,为研究者参与相关问题的对话奠定基础,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研究者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为研究结果的解释提供背景。文献回顾的关键意义在于为科学的社会研究找到出发点;而选择研究题目以及进行研究设计则是文献回顾与社会研究之间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阶段。
关键词 文献回顾; 社会研究; 方法论; 研究过程
社会研究的过程一般是从选择研究问题开始,经过文献回顾、研究设计、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相对于其他的几个环节,文献回顾往往是一个很不起眼、并常常被一些研究者(特别是缺乏经验的研究者)所忽视的环节。即使是在一些专门介绍社会研究方法的著作中,这一环节的内容也经常被放到非常次要的位置。有时作者只用一两段文字简单带过,有时作者甚至对这一环节内容更是只字不提。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对于从事社会研究来说,文献回顾的环节真的是那么的不重要、真的是那么的可有可无吗?
在笔者多年的社会研究实践和社会研究方法教学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学生和研究者关于如何选择研究问题、特别是如何选择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问题,以及如何提高社会研究课题的价值等方面的提问。在思考这些的提问过程中,笔者感到,这些提问既与研究问题的选择相关,但更与文献回顾的工作相关。特别是这些提问实际上揭示了一个在本质上更为深刻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的社会研究,究竟该从哪里出发?”从表面来看,任何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都开始于对研究问题的选择,这并不错。但实际上,作为研究起点的研究问题选择,可能只是整个研究过程最初阶段的具体目标或最终成果,而这一阶段中所包含的众多具体内容可能在很多方面都超出了它所能概括的范围,这些内容更多地与文献回顾相关。因此,有必要对文献回顾的工作给予特别的重视。笔者认为,研究者对文献回顾的重视程度以及文献回顾工作的质量,无论是对于选择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还是对于有效地开展具体的社会研究,都有着明显的影响。而要提高具体社会研究的水平和质量,提升社会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研究者也必须认真思考和弄清楚下列这些与文献回顾有关的问题:“社会研究过程中的文献回顾究竟指的是什么?”“在具体的社会研究中,为什么一定要进行文献回顾?”“文献回顾对于社会研究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文献回顾与社会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就是本文的目标。
一、文献回顾的概念及其类型
文献回顾,即英文中的literature
review(也译为文献考察、文献探讨、或者文献评论、文献综述),指的究竟是什么?这是首先需要探讨的问题。总的来看,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文献回顾概念的具体定义并不完全一样,但在基本内容上却相差不大。例如,美国学者芬克(Fink)教授认为,“文献回顾是一种对现存的、由研究者、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所产生的大量著述进行识别、评价和解释的系统、明确和再现的方法。”①另两位美国学者戴维和萨顿(David
Sutton)教授也认为,文献回顾是对“通过识别和查找现存公开发表的、与研究者感兴趣的主题有关的研究和理论”所得结果进行评价的过程②。同样,美国学者杜里(Dooley)教授则认为,文献回顾是“对与某一主题相关的研究进行分析,以识别该领域中一致的结果或者解决其中的矛盾”③。笔者对文献回顾概念也作过类似的理解:所谓文献回顾,“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④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不同学者的定义都十分明确,但在不同学者的具体介绍中,却又反映出作者们对文献回顾实际上存在着不同理解的状况。其表现是,在不同的研究方法著作中,文献回顾常常被作为不同的内容在研究方法的不同部分、以及在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介绍。比如,在有的研究方法著作中,文献回顾是放在研究的准备阶段,与研究的一般程序、选择研究题目等内容一起介绍;而在另一些研究方法著作中,则是将文献回顾放在研究的结束阶段,与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计划书等内容一起介绍。这正如美国学者纽曼教授在其方法教材中所指出的:“在许多有关社会研究的教材中,作者将人类作为实验对象的争议和对研究更高层次的政治关注放在一章中,而将如何进行文献回顾和撰写最终研究报告放在另一章中。”⑤(只有很少的方法著作在前后两个部分中对文献回顾都有介绍)。由于将文献回顾放在研究方法的不同部分时,作者所介绍的具体内容差别很大,这往往会给初学者造成理解的困难,并常常形成一定程度的混淆。因此,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对文献回顾的概念进行必要的澄清和区分。
总体上看,目前各种社会研究方法著作中对文献回顾的介绍呈现出“在同一个概念和名称下,指称了两件虽然密切相关、但又并不完全相同的现象”的状况。它反映出目前学术界对文献回顾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概括地说,其中一种理解是指围绕某一主题,对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搜索、查找、阅读、分析的过程;而另一种理解则主要是指以总结和综述的形式将上述过程的结果表达出来。从本质上看,前一种理解是将文献回顾看作一种特定的“过程”;而后一种理解则是将文献回顾看作这种过程的文字“结果”。简言之,一种是“作为过程的文献回顾”,另一种是“作为结果的文献回顾”。或者说,一种是需要研究者去“做”的文献回顾(do-ing
the literature review),另一种则是需要研究者去“写”的文献回顾(writing the literature
re-view)。前一种理解的文献回顾通常是在研究的选题阶段进行介绍,或者是在研究程序一节中,将其作为“选择研究问题”之后、“研究设计”之前的一个单独阶段进行介绍;而后一种理解的文献回顾则通常是在撰写研究报告或者研究计划书(proposal)阶段进行介绍。正如笔者曾经指出的,在社会研究的报告中,往往会有一个以“文献回顾”命名的部分。“但研究报告中的文献回顾实际上是对选题阶段所做的大量查阅和分析工作所进行的总结”⑥,而不是这种查阅和分析工作的过程本身。
笔者认为,前面所列举的各种定义实际上都非常清楚地指明,文献回顾是一个既包括对相关文献进行查找、阅读和分析,又包括对这些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和评论的完整过程。而“作为结果的文献回顾”只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部分,尽管这一部分中所涉及到的许多具体表达方面的内容和写作技巧也十分重要,但前期大量的文献查阅和分析、归纳过程,以及大量的评价和思考才是文献回顾概念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的内涵。这种“作为过程的文献回顾”的工作也是后期这种结果表达的基础。因此,我们不能被一些方法著作中仅仅在撰写研究报告部分对文献回顾进行介绍的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应该正确理解文献回顾的全部内涵,并在实际社会研究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文献回顾的前期过程上。当我们切实做好了文献回顾前期过程的工作,也就为我们在撰写研究报告阶段将文献回顾的结果体现出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恰当的、合适的文献回顾表达方式也是应该注意的,这里笔者只是特别强调前期文献查阅和分析过程的基础性、决定性和重要性)。正因为如此,本文也主要关注“作为过程的文献回顾”,后文中若无特别说明,文献回顾的概念均指的是这种内涵。
除了上述所探讨的对文献回顾的两种不同理解外,对于“作为过程的文献回顾”的理解和介绍上也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其中最主要的偏差是将文献回顾仅仅看作是一种搜索文献资料的方法和技术的倾向。一些研究方法著作在介绍文献回顾的内容时,往往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介绍文献的各种类型、放在说明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文献、有哪些不同的查找文献的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地查找文献等技术性的问题上。而对于社会研究中文献回顾的地位或作用是什么,在社会研究中为什么要进行文献回顾,文献回顾对于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来说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文献回顾与具体的社会研究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等问题则重视不够。其结果往往会造成初学者相对关注外在的操作性内容,忽视内在的实质性内容,从而很难从根本上把握文献回顾的关键,并获得对所关注领域中前人文献的整体理解。
二、社会研究中文献回顾的意义
如果将文献回顾仅仅看作是整个社会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具体的、技术性的操作环节,一个程序化的、机械的操作步骤,而看不到这一环节或步骤对于整个研究所具有的关键意义,那么,不仅很难真正做好文献回顾,同时,文献回顾也起不到对社会研究的应有作用。对于社会研究者来说,应该明白的重要问题是:社会研究中为什么要进行文献回顾?或者说,文献回顾对于社会研究来说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笔者认为,文献回顾的目的或者文献回顾对社会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研究的问题置于社会知识累积的体系中
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⑦其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和认识各种社会现象的状况,探讨不同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社会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简言之,就是要建立有关社会世界的结构和运行规律的知识。尽管每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都怀着同样的目的,但是,却没有一项社会研究能够单独完成这一使命。因此,作为一种科学的探究活动,社会研究同样具有科学所要求的系统性和累积性特征。任何具体的社会研究也都必须将自己的研究问题置于社会知识累积的体系之中。正是在这一点上,文献回顾体现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文献回顾既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规范,也是科学知识积累的内在要求。虽然每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都开始于对研究问题的选择,但每一项新的社会研究课题产生,无不依赖于其他研究者的已有发现和眼光。文献回顾正是研究者在选择研究问题过程中,建立起目前的研究与从前的研究之间的联系的关键途径。“文献回顾基于以下两个假设:知识是积累起来的,以及我们从他人的成果中学习并在他人的成果基础上建立起我们自己的研究。”而研究者开展文献回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与发展中的知识之间的连接”,“并且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在整个知识领域内的地位及含义。”⑧
文献回顾的过程,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计划是如何建立在与这一主题有关的整个知识背景的框架中的。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强调“每一项研究都应该把现有知识当作它的出发点,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⑨。同时也“通过回顾文献来显示其研究是对现有知识的一种补充”⑩。通常我们在探讨一项研究问题的意义或价值时,总是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考虑。但实际上,当我们从建立有关社会世界的知识的角度来看,这二者是统一的。一项社会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缺口的细致理解、前人提出问题中的不足、资料搜集方法的欠缺、或对结果解释的欠妥”等方面,“因此,文献综述就成了一种用来说明如何以及为什么这一切可以做得更好的工具。”○11一种用来说明现有的研究问题可以如何有效地填补这种知识体系中的缺口,如何可以成为前人研究发现的后续工作的工具。
2.为研究者参与有关某一研究领域或研究主题的对话奠定基础
围绕一个特定的研究主题(比如社会分层,或者职业流动),往往会有许多的研究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的具体问题进行过探讨。他们所得出的各种研究结果,以及在此基础上得出的各种理论解释,实际上构成了一场围绕这一主题的持久的、连续的、跨越时空的、多侧面的、并且存在多种声音和多种观点的学术讨论。其中的每一项具体社研究及其结果,都可以看成是研究者参与这场学术讨论的一个发言,是关于这一领域或主题中某一具体内容的一种声音和一种观点。
正如美国学者洛柯教授所说:“学科内的研究领域是作为正在进行中的对话存在于那些做学术研究的人之间。一个领域已经出版的文献构成了这些对话的记录。”○12文献回顾可以将现有的研究放到历史与理论的脉络之中,提供进一步研究的背景,说明目前的研究与以往的研究之间的联系。同时,文献回顾也从现有文献中找出趋势和争论。正是这些联系和脉络,将参与这一主题讨论的学者连接了起来。因此,任何一个对这一领域和主题感兴趣的新的研究者,在开展对这一领域或主题中的某个具体问题的社会研究之前,都必须首先做好文献回顾的工作。即首先要去阅读和分析以往的研究者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特别是要阅读和分析那些经典的、重要的、有影响的研究者,以及那些所做研究与自己的研究问题最为密切的研究者所做的研究。要去认真倾听他们关于这一主题的发言、争论和对话。“看看它们已经说了些什么(什么时候、由谁以及在什么样证据的基础上说的)……直到理解了对话的历史和目前的状况为止。”○13当我们认真做好了这种文献回顾的工作,完全清楚了以前的研究者们关于这一主题的各种发言,我们实际上也就具备了亲自参与到这种长长的对话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是基于经验研究证据的看法),并让自己的声音被讨论这一问题的其他人听到的基础。认真扎实的“文献综述将与读者一道分享那些早已完成的与本研究紧密相关的其他研究成果;它能使研究超越时空就相关问题进行对话;它为确定研究的重要性提供了一个框架,也为与其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提供一个基准”○14。
3.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熟悉和了解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是一项研究能够创新的前提。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研究者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本领域中的研究状况,特别是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发现。这种了解对于帮助研究者选择和确定合适的研究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将研究者自己的研究放到现有一系列研究和发现的背景中去,便于他们确立自己的研究在该领域中的位置。文献回顾还能帮研究者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增加人们的认识,对学科理论的发展,或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所具有的特定意义和贡献。对于文献回顾在社会研究中的这种意义和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会研究基金申请书的要求来进一步说明。思考一下,为什么所有的社会研究基金课题申请书中,都往往首先要求申请者对与所申请课题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回顾?实际上,这种要求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申请者非常熟悉和了解该研究领域的过去和现在,非常熟悉和了解该研究领域的最重要成果,同时也非常熟悉和了解该研究领域中前人研究还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文献回顾通过总结和概括,可以整合该领域中已有研究结果所反映的最重要的“已知”和“未知”,“共同点”和“差异点”,以及“误区”和“不足”等等。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文献的考察使你能够理解哪些是已知的,同时也使你能够了解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哪里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和薄弱环节。”○15申请者也正是通过文献回顾来说明自己的研究的必要性和创新性,说明自己选择的研究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即申请者必须列举具体的事实证明,对于自己所提出的研究问题来说,现有文献中几乎找不到有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先前的研究者也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
4.为研究者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可以了解到以前的研究者在探索该问题领域时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的研究角度,不同的研究策略,所采用的各种具体研究方法,以及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和手段。这些研究角度、研究策略和研究方法,代表了以前的研究者所尝试过的各种不同的探索道路。无论其成功与否,结论如何,都为我们在自己的研究中确定研究视角、进行研究设计以及选取研究方法提供了一种借鉴和参考的框架。“这些文献为你提供了该领域有关研究方法的知识,也提供了有关理论及应用方面的内容。”○16特别是以前的研究者是如何切入你所关注的主题,如何收集回答你的问题所需要的资料等等。文献回顾的结果,既可以使我们在一种与先前研究稍微不同的框架中来重新安排自己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去探讨这一问题的一些新的方面。同时,“文献回顾是研究者呈现研究逻辑的重要过程”○17,文献回顾通过将研究的问题与分析的框架、资料的性质等紧密联系起来,可以清楚地呈现出研究设计的内在逻辑。研究者通过评价前人研究中各种各样的研究设计的成功之处,就十分便于在自己的研究中进行借鉴。有了前人研究的这些帮助,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就能够避免走弯路,还能够有所创新。
此外,文献回顾还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和利用现有研究中对某些关键变量的操作化方法和测量指标,前人研究中所用的样本类型,前人在测量某些关键概念或变量时所使用的工具和量表等等。通过仔细地阅读每一篇相关的文献,我们可以寻找到那些与自己的研究紧密相关的部分,特别是那些真正对自己开展研究有参考价值的关键点。比如,前人研究中所用研究方法的效果、利弊得失,以及这些方法与自己研究的适合性等等。当然,对于前人研究中与自己的研究相同的概念或变量,要进行仔细的检查和比较,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名称相同,其内涵就一定相同,因而自然是可比的。特别是要搞清楚在各个不同的研究中,同一名称的概念是如何操作定义的,又是如何测量的。因为,常常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在不同的研究者所做的研究中,同一名称的概念,实际上却意味着两种不同的内容。
5.为研究者提供理解和解释研究结果的背景资料
文献回顾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它在客观上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与所探讨的研究问题或领域有关的背景资料。这种背景资料既是研究者在选择研究问题时的参考框架,它同时也是研究者在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和研究发现进行解释时所依据的一种大的背景。这种大的背景不仅可以解释研究者的研究问题是从哪里来的,可以解释研究问题在这一领域中处于什么位置,它也可以解释目前研究的结果和发现对以往这一领域知识的具有什么样的补充或修正意义,可以解释目前研究的结果和发现对于这一领域中知识的积累,以及对关于这一主题的长长的对话来说所具有的特定意义。此外,任何一项社会研究都可能会产生出一些研究者未曾预料的结果,或者产生一些与研究者所期望的结果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果。而要正确地理解这些结果,合理地解释这些结果,都离不开前期文献回顾过程所给予我们的这种背景资料。当我们回到前期文献回顾中所梳理出的某些研究结果和发现,当我们将以往各种不同的研究结论重新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比较时,目前研究中这些未曾预料的、与预期不一致的、看似矛盾的、以及难以解释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或许就会凸显在我们的眼前。
三、文献回顾与社会研究的关系
文献回顾在整个社会研究过程中处在什么位置?它和整个研究过程中的哪些部分关系最为密切?实际上,从上述有关文献回顾的意义探讨中,我们不难找到回答这些问题的具体答案。概括地说,文献回顾处于一项研究全过程中的最初阶段,它和研究问题的选择以及研究的设计这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我们可将文献回顾与社会研究之间的关系用下列图1简要地展示出来。
如前所述,所有具体的社会研究都起始于研究问题的选择。而文献回顾则正是选择研究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对某个领域感兴趣的研究者,常常会在阅读该领域的其他研究者的论文和研究报告的过程中,在梳理不同学者对这一主题的各种观点所形成的长长对话过程中受到启发,发现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实中许多社会研究问题的产生和确定,就是研究者在阅读、分析这些专门文献的过程中,找到需要弥补的缺陷而产生的;另一方面,研究者头脑中那些可以发展成为研究题目的最初的灵感,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各种文献。“作为研究问题的想法、灵感和火花,常常可以从学术著作和教科书的内容中,从报刊杂志的文章和标题中,以及从学习笔记和谈话记录中采摘到。尤其是各种社会科学的报刊杂志,常常成为这种灵感、火花和想法的重要来源地。”○18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文献回顾是与选择研究问题同时进行的。
文献回顾虽然会对一项研究的各个部分都提供有用的信息,但它特别与研究课题的选择密切相关。通过阅读和评论,将帮助研究者识别与自己的研究主题相关的发现。理解和组织这些发现,将帮助研究者为自己的研究问题提供推动力,即提供那些导致、引导研究者进入到一个特定的研究问题的力量或因素。从实际过程来看,文献回顾与选择研究问题这二者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交叉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使得研究问题的选择呈现出一种由宽到窄、由模糊到清晰的层层深入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研究者最初可能由某种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引起好奇,也可能由阅读某种文献引起对某一问题的注意。当他试图对此现象或问题进行一项系统的社会研究时,他会首先去围绕这一现象或问题领域开展相对宽泛的查阅文献工作;在这种文献查阅的基础上,研究者初步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新一轮内容更为集中、焦点更为明确的文献查阅;而这种专门的文献查阅的结果,就进一步帮助研究者最终形成明确具体的研究问题。这一过程表明,通过广泛查阅和系统阅读,从而了解和熟悉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和主要研究成果,对于研究问题的选择、以及研究问题的明确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此外,文献回顾还能“使我们知道所要研究的题目是否以前已被研究过?研究的结果如何?碰到何种难题?先前的研究对未来的研究又有何种建议?”○19即可以使我们避免重蹈覆辙。
除了对研究问题的选择有明显作用外,文献回顾还对研究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设计是研究者针对研究问题,对所要采取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具体技术事前做出的一种考虑。其目标是为找到回答研究问题的答案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式。从程序上看,研究设计通常发生在研究问题确立之后。似乎与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问题的文献回顾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无论是研究问题的确立,还是研究设计的考虑,都与文献回顾联系十分紧密。从上述对文献回顾各种意义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文献回顾不仅与选择研究问题同时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研究设计有一些交叉。很多情况下,研究者的研究设计实际上也是从文献回顾就开始考虑的。研究者往往是在阅读以往的研究者所发表的各种研究结果的同时,就在关注他们探讨问题的特定视角、他们所采取的研究方式、他们收集和分析资料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具体技术。而在这种关注中,研究者也会主动地思考自己的研究应该或者可以采用什么研究方式、方法和技术的。
总之,在整个社会研究过程中,文献回顾处在研究最初期的位置上,或者说,文献回顾是研究者在进行一项研究的早期阶段所遇到的具体和实际问题。正如纽曼所指出的:“无论你采用的是社会科学中的哪种方法,对某个问题进行累积性知识的回顾,都是研究过程中基础性的早期阶段。”○20在这个阶段中,与文献回顾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环节分别是选择研究问题和开展研究设计。换句话说,文献回顾的过程发生在从选择研究问题开始,到进行研究设计为止的这两个阶段。也正是因为文献回顾与这两个对整个研究来说至关重要的环节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其对整个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就不难理解。我们之所以在研究的开始阶段要去系统查阅、并认真分析那些与我们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是因为它们对我们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更直接地说,是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研究应该从哪里出发。因此,文献回顾并非可有可无,也并非可轻可重,而是社会研究的早期阶段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无论是对于提升具体社会研究项目的价值,还是对于提高社会研究者的研究水平,文献回顾都是一个值得特别重视的关键环节。
笔者在美国一些大学作访问学者时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一般来说,研究生入学的头两年中,需要根据院系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在选定某个研究领域后,这个方向的导师们往往会给学生开列一份包括该领域最经典和最重要文献的目录,这种目录通常会包含一两百篇(部)论文和著作。在两年中,研究生除了选修专业的基础课程外,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阅读这些文献。两年后的博士资格考试(qualifying
examination)就是针对这些文献。只有通过资格考试后,才能成为博士候选人,才能进入做博士论文的阶段。当时笔者对美国大学研究生培养的这种做法并不太在意,现在回想起来,多少有些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要求研究生前两年所做的,实际上就是本文所论述的文献回顾的工作。他们这样做的逻辑是:每个学生的研究工作都是从阅读、理解和总结这些文献开始的。你要从这个领域中选择自己的研究题目,就必须先认真阅读和了解这个领域中前人最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当你对该领域中最重要的前人研究成果以及该领域中各种学者关于这一主题的对话都了解得清清楚楚时,你也就知道还有哪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了。这样选出的研究问题在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创新上自然就容易得到保证。
最后,我们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来简单展示文献回顾在社会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展示文献回顾对研究问题提出、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选择所具有的决定作用,同时也说明文献回顾与选题和研究设计之间的紧密关系。两位美国研究者对“兄弟姐妹数量与儿童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感兴趣,在确定他们自己的研究问题之前,他们通过对至少50多篇相关的重要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他们发现,“1987年,Galton就指出了长子具有智力优势。但是在家庭结构的各个方面,只有兄弟姐妹数量一直被研究发现是不利于孩子的智力获得的,或者更一般地说,是不利于‘孩子质量’的。”同时,关注这一主题的“大多数研究者都同意,兄弟姐妹数量和智力发展之间存在着统计上的负向关系。这一研究发现不仅在美国的数据中得到确认,而且在法国、苏格兰、以及英国的关于在校生的大规模调查中得到确认。”“对于这个结果,目前有两种解释。其中较为普遍的解释认为这种关系是因果的……第二种解释则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虚假的。”○21这首先表明,对于这两位研究者所关注的主题,前人已做过很多的研究,得到了很多的研究结果(他们所列举的文献或许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有些结果得到了反复的验证,而有些则受到了质疑。换句话说,关于这一主题,有很多的研究者都发了言,他们的研究所得出的各种观点之间,既有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的。正是在认真听取关于这一主题的长长的对话过程中,这两位研究者发现,“就数据而言,几乎所有关于兄弟姐妹数量与孩子质量之间关系的证据都来自基于截面数据的常规回归分析,因而对统计关系的因果解释经常受到质疑。而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统计发现的兄弟姐妹数量与孩子质量之间的负向关系是虚假的,这种关系是由其他因素导致的,或者是由与兄弟姐妹数量高度相关的其他因素,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遗传,或者家庭总的智力环境等等共同导致的。”○22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们确定了自己的研究问题,以及为回答这一问题所制定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兄弟姐妹研究以及对相同个体的重复测量研究来检验兄弟姐妹数量对孩子智力发展影响的后一种解释。”○23(即兄弟姐妹数量与孩子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虚假的)。而他们所寻求的回答,实际上也是对有关这一领域中科学知识的一种积累或补充。当他们利用相关数据资料,通过专门的研究,在控制“诸如家庭智力环境、家庭价值体系以及家庭遗传等无法测量的影响因素”的条件下,发现“兄弟姐妹数量与智力发展之间的负向关系消失了,这就对以往研究中发现的负面关系的因果解释提出了质疑”○24时,他们实际上也为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知识。
①Arlene Fink.Conducting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s. Sage
Publication, Inc.1998.3.
②David and Sutton.Social research: the basics. SagePublication,
③David Dooley.Social research methods(Four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Inc..
④⑥⑦○18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8页,第58页,第4页,第48页。
⑤⑧○20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的取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2页,第112-124页,第122页。
⑨⑩丹斯考姆:《做好社会研究的10个关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1页,第47页。
K12K16洛柯等:《如何撰写研究计划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5-66页,第59页,第59页,第60页。
○14克雷斯威尔:《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15Morse, Richards.Readme first for a user s guideto qualitative
methods. Sage Publications, Inc..
K19简春安等:《社会工作研究法》,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8年,第100页,第100页。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社会调查课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