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明治政府倡导的服饰变革具有怎样的鲜明的反义词是什么特征

品史论今——周清华工作站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选修一训练
上传: 彭虎宝 &&&&更新时间: 16:03:01
选修一训练
1、(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 &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壁淫之心,游战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
&&引自《商君书&定分、弱民》
材料二& 梭伦利用不同公民集团之间的互相遏制,在把立法、司法、监督等权利交给平民占优势的公民大会的同时,把监护法律、审判颠覆宪法的大权赋予主要由贵族组成的战神山议事会,使其对公民大会的立法起制约作用。
&&引自c&h&希格内特《从公元前5 世纪末以前的雅典宪法史》,牛津出版社1985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异同。(9分)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4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5分)(回答三点即可得5分)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兼容化,宗教本土化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德意志宗教改革的一个相同点
材料一:(问:)&保存一滴水的最好方式是什么?&佛说,&放入大海&。一个王朝的兴亡,与迁都应无必然联系。谁能从浩瀚的大海感受到一滴水的存在,谁就会感受到鲜卑人的音容笑貌。
材料二: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迁都洛阳,笃信佛教的孝文帝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的发展中心也转移到洛阳来,他组织修建僧庙、寺院。在此前后还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水两岸,依山开窟造像,由此一个神奇大型石窟群,龙门石窟开始创建。
龙门石窟地处中原,是外来佛教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土壤之中的丰硕成果,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完整体系的集中表现。因此,龙门石窟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地位。&&&&&&&&&&&&&&& &&&&&&&&&&&&&&&&&&&&&&&&&&&&&&
&&摘自《龙门石窟》
材料三: 我日思夜想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的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
&&马丁&路德
&&所以我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任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日)
(1)材料一中所说 &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是能最恰当形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鲜卑文化的&一滴水&是如何被放入中原先进文化的&大海&中的?(2分)并分析这一举动的意义。(4分)
(2)材料二所说的是当初佛教中国本土化的最初历史。请结合材料分析统治者弘扬佛教的目的是什么?(2分)试分析北魏孝文帝这样做与改革的关系。(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宗教改革的观点对欧洲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4)结合三段材料分析宗教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关系。(3分)
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面对相似的问题,不同时代的改革措施有很大的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
&&& 材料二: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益寡,而抑民豪夺之意也。
&&&&&&&&&&&&&&&&&&&&&&&&&&&&&&&&&&&&&&&&&&&&&&&&&&&&&&& &&《宋会要辑稿&食货》
(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魏的社会问题?(3分)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孝文帝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6分)
(2)材料二中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2分)这些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文帝)谓澄(任城王拓跋澄)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澄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 &&&&&──《魏书》卷十九中《任城王云传附澄传》
材料二:诸胡乘晋乱迭据中土,极强盛者不过数十年,纷纠腾突,徒互为废兴而不足以定事。盖华夷地势不同,习俗亦异,统御不一,彼此不安,亦其势然也。惟拓跋迁都平城,纯用胡法控勒诸夏,故最为长久。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然则用夏变夷者,圣人之道也;以夷制夏者,夷狄之利也;失其利则衰,反其常则灭;乌得谓&黎民怀之,三才其舍诸&!盖书生之浮论也。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1)材料一中,孝文帝和拓跋澄君臣决定迁都洛阳的目的何在?(6分)
(2)材料二中,作者对孝文帝迁都持何看法?这反映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存在着怎样的局限性?(9分)
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在于农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正因为如此,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时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建经济的某种繁荣。
&&引自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引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演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清朝前期推行的经济发展政策。(2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
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流转现象而采取的政策。(3分)从上述材料,你能够得到哪些认识?(4分)
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 材料一:1872年,明治政府正式颁布《学制》,规定6岁以上的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教育,推行&四民平等&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在这一体制下,日本共设8所大学、256所中学、53760所小学。此后,日本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到1900年,日本儿童入学率达到81%,1907年更高达97%,几乎所有的儿童全部入学。
&&& 材料二:从同治元年(1862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洋务派共兴办洋务学堂34所,其中外语学堂7所、军事学堂15所、科技学堂12所。
&&& 维新运动期间,从1895年到1898年,设立的新学堂达101所,但多为民办,规模不大。
&&& 1904年,清政府颁行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实行近代教育制度,比日本晚了30多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日两国在近代教育上的差异?(9分)
(2)分析教育改革的差异对两国近代化的不同影响?(6分)
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警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牧,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重定章程&&
&&&&&&&&&&&&&&&&&&&&&&&&&&&&&&&&&&&&&&&&&&&&&&&&&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日康有为上书光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奏折中提出了有关变法的哪三项预备性措施?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和戊戌变法的失败有何必然联系?(10分)
(2)综合两则材料,你认为戊戌变法的特点有哪些?(5分)&&&&&
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戊戌政变记》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6分)
(2)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及&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4分)试对此阐明你的看法。(5分)
10、(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10年2月,新华社发布了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第七年锁定&三农&。针对&三农&形势。一号文件提出了&稳定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二十字基本思路方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休耕轮作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卖者坐如律。&&&&&&&&&&&&&&&&&&&&&&&&&&&&&&&& &&《均田令》
材料二& 废除农奴制,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
&&1861年废除农奴制
(1)材料一中土地政策得到农民拥护的原因有那些?如果你生活古代雅典,平民可以依据什么政策获得土地及人身自由?(8分)
(2)农奴制改革后,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种是&人民受骗了&,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两种声音的理解。(4分)
(3)结合所学,你认为古今中外历代为什么重视三农问题?(3分)
1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卡维林&&认为农奴制&使整个国家陷入不正常状态,并使国民经济中产生危害国家机体的人为现象,&&如果这个制度原封不动,那么几十年以后,它就会把整个国家毁灭。&他主张农民应从农奴制下获得解放并得到他们现在耕种的土地,但要考虑地主对土地的权利,由农民给予补偿,赎买手续应由政府拟定。
&&&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二& 当今已陷入沼泽,若国家仍维持封建之四分五裂,危险之至。所谓人穷则求助天,今则无处可求。外部威胁,迫在眉睫,无应对之方。于是乎,托福于万世一系的皇室,以成为日本统一之基石。&&依据人文之发展,大义名分之声起。虽甚为微弱,然兹有国难,无论如何,必须统一国家。以此之力,同担国难,除此之外,别无它途.此一精神猛然而起,就产生了攘夷党、勤王党。勤王党、攘夷党结为一体,产生了&&运动。
&&& &&大隈重信《明治宪政经济史论》
材料三& 泰西议院之法&&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即孟子所称&庶人在官&者,英美各邦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也。&&泰西各国靡然向风,民气日舒,君威亦日振。&&即敌国外患纷至沓来,力竭势孤,其能支柱,而人心不死,国步难移,积土成山,积流成海,能胜而不能败,能败而不能亡。
&&陈炽《庸书》
(1)概括材料一中卡维林的主要观点。(6分)
(2)据材料二归纳大隈重信所说&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3)据材料三概括陈炽对西方&议院之法&的看法,并据此指出他属于哪一政治派别。(5分)
1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意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9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6分)
1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彼得一世改革规定:俄罗斯男人必须刮胡须,对坚持留胡须者课以重税。同时引进欧洲先进国家的服装和礼仪,贵族和领主妇女必须参加上流社会活动,引进《青春宝鉴》,作为行为准则。
&&李纯武等编《简明世界通史》
材料二& 1871年明治政府发布&断发脱刀令&,允许人们有剪短发和脱掉佩刀的自由,并奖励模仿西方人的发式(限于男人)。1873年3月,明治天皇带头断发,政府大臣相继效仿,从而使断发逐渐为一般百姓所遵守。1873年太政宫又发布第373号布告,宣布废止&直衣&、&狩衣&(幕府时期高级官员常用服装),并定西服为官员礼服,提倡官员穿西装。
&&《近代日本史料》中国社科院出版
材料三& 对待西式服饰,林则徐说:&夷服太觉不类。&康有为、 宋恕等人十分看重服饰改革,认为&王者改制,必易服色&,&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庚子以后,风气弥开,男女皆尚高领窄袖,&&凡西洋服饰若花边细钮绒毛衣之属皆为常御之品,而往时之阑干挽袖均捐废矣&。 所有主张剪发易服的人,都强调&皆取以欧美衣服而著之中人之体&。欧美服饰在当时人的眼里是文明的化身,是尽善尽美的,便于动作,利于卫生,适于气候。武昌起义后湖北、四川、江西等地革命志士、汉族人民便纷纷断发易服。
&& 李跃乾《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
阅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俄国和日本推行新习俗基本方法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对西式服饰态度的变化。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8分)
(3)分析上述三国为什么要在改革和革命中提倡或推行习俗改革?(3分)
14、(15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中国维新派的著名领袖,康有为亲自编撰了《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彼得变政记》、《法国革命记》等书,并在1898年陆续送呈光绪御览。
材料二& 康有为写道:&臣读各国史,只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翁,暴骨如莽,奔走流离,散逃异国。城市为墟,而革变频仍,迄无安息,遂入洄渊,不知所极。&后来又在《法国革命史论》中写道:&吾国久废封建,自由平等已两千年,与法国十万贵族压制平民,事既不类,倡革命而言压制者已类于无病学呻矣。&&&&&&&& &&《中国近代史料选辑》
(1) 康有为编撰《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彼得变政记》等书并送呈光绪帝的意图是什么?(2分)与其在材料二中阐发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2) 康有为在材料二中引述的历史史实是否完全准确?请做出你的判断,(2分)并说明理由(5分)
15、(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2年,明治政府正式颁布《学制》,规定6岁以上的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
受教育,推行&四民平等&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在这一体制下,日本共设8所大学.25所
中学.53760所小学。此后,日本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到1900年,日本儿童入
学率达到81%,1907年更高达97%,几乎所有的儿童全部入学。&&
材料二 &筹建之始&&(左宗棠)明确指出:&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
达天津,藩篱竞成虚设。&&&英.法.俄.德等国&备以船炮互相矜耀,日竞鲸吞蚕食之谋,乘虚蹈瑕,无所不至&,因此,&非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不可&&&&欲得其造船之法,为中国永远之利,并可兴别项之利&&&还进一步提出附设艺局(注:&艺局&即福州船政学堂),聘请西洋技师,派中国工匠.学员学习西洋语言文字.标法画法等。&&福州船政局前后共成船34艘,其中为南洋海军建造的3艘&&巡海快船,是当时中国自己修造的最大军舰。
&&&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福州船政局》
材料三 从同治元年(1862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洋务派共兴办洋务学堂34所,其中外语学堂7所.军事学堂15所.科技学堂12所。维新运动期间,从1895年到1898年,设立的新学堂达101所,但多为民办,规模不大。1904年,清政府颁行新学制,正式实行近代教育制度,比日本晚了30多年。
&&《奏定学堂章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在近代教育上的特点?(4分)根据材料二,分析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学堂的目的。(4分)
(2)综合三则材料分析造成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差异的主要原因。(7分)
选修一训练参考答案
1、⑴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厉行法制,严刑峻法,才能使兵民立足自己的职守。(6分)
⑵相同:都重视法制立国。(3分)不同:商鞅以法制为治国手段,但法制是君主实行封建专制的手段。(3分)梭伦把立法、司法、监督等权力与监护法律、审判颠覆宪法等权力分开,使战神山议事会对公民大会起制约作用,已经具备初步的分权思想。(3分)
2、(1)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分)。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使秦国力量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3分)
(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4分)。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地政治魄力。(答出3点得5分)
3、(1)措施:孝文帝改革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2分)& 意义: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4分,答到任何两点即给满分)
(2)目的: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1分)与改革的关系:用佛教确立皇帝的权威,有利于改革的推行和深化;改革也推动佛教中国本土化。(2分)
(3)影响:①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奠定了基础;④加尔文派成为日后尼德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4分,答到任何两点即给满分)
(4)宗教为改革深入人心创造思想条件,改革推动宗教本土化;宗教与这两个改革互相促进、发展。(2分)
4、(1)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得不到保障。(3分)
孝文帝实行均田制(1分);均田制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赋税徭役的来源,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4分);但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又会重新出现。(1分)
(2)青苗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协调矛盾、发展经济。(2分)说明了宋朝的商品经济、货币经济十分发达;王安石具有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是了不起的改革家。(4分)
5、(1)移风易俗,入主中原,一统天下。(6分)
(2)材料二的作者对孝文帝迁都持否定的看法,认为迁都导致了北魏的衰亡。(3分)
作者的局限性:把&圣人之道&和&夷狄之利&对立起来,没有看到中原华夏文化和拓跋鲜卑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及其民族大融合对中国的统一和迎来隋唐盛世的长远影响。(6分)
6、(1)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立法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和鼓励。(2分)
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稳定,导致&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另一方面,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机遇和条件。(6分)
(2)政策:支持、鼓励、引导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依法保护土地流转。
(3分)认识: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符合国情;正确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相反。(4分)
7、(1)差异:日本:政府制定国民义务教育制度;(2分)大、中、小学体制完备;(2分)国民受教育比例高。(2分)
中国:洋务运动运动只有技术学校,未建立近代教育体制;(1分)维新变法运动中只设少数新学堂;(1分)近代教育体制建立比日本晚30年。(1分)
(2)联系:日本实现近代化的重要经验是教育兴国(或教育改革推动了日本近代化发展的速度。)(3分)
8、(1)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设立制度局;制定章程。(3分)问题:说明资产阶级在封建地主阶级面前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联系:这就导致资产阶级不敢和封建地主阶级彻底决裂,不敢发动人民群众,最终被封建顽固势力所镇压。(7分)
(2)自上而下的改良;改革措施很不彻底;改革面临的阻力巨大。(5分)
9、(1)有选择的向西方各国学习,各取所长;学习西方不是全盘西化。(6分)
(2)&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看法: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9分)
10、(1)原因:1、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6分)2、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2分)
(2)第一种:&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提供了劳动力、国内市场;&缴纳高额赎金&提供了资金(2分);第二种:农民摆脱了地主的奴役却受到村社束缚,农民赎买份地而背负了沉重的债务(2分)
(3)三农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3分)
11、(1)观点:农奴制已经危及国家的存亡:解放农奴;农民向地主赎买份地。(每点2分,共6分)
(2)背景:幕府统治危机;日本面临民族危机。(每点2分,共4分)
(3)看法:&议院之法&能使君民一心(君民同心);&&议院之法&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每点2分,共4分)派别:维新派。(或早期维新派,1分)
12、(1)&心灵紧闭&: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眼观八方&:学习西方,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确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神话: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9分)
(2)共同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严重。(6分)
13、(1)共同之处:政府采取强制措施。不同之处:俄国有明确的惩罚措施,日本则以奖励倡导、从上至下示范为重要方法。(4分)
(2)变化:从不接受到完全认同(文明的化身),并提高到社会变革的政治高度。(2分)
原因:西方思想文化的长期影响;西方服饰的优越性被逐步认可;资产阶级政治家利用西方习俗进行政治宣传和反封建斗争。(6分)
(3)把改革落后习俗作为打击落后保守势力的重要突破口;实行新的社会习俗,有利于解放思想,促进社会进步。(3分)
14、(1)阐述变法的重要性,推动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实行君主立宪。(2分)
不矛盾(2分)。在他看来,法国革命造成长期流血斗争;而且中国不存在贵族压迫平民的社会现象,实行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是唯一正确的选择。(4分)
(2)不准确。(2分)因为法国&革变频仍,迄无安息&之说明显夸大;(2分)而中国虽废除封建(分封制),但仍长期存在贵族压迫平民的现象(君主专制统治强化)(2分)。两说均不符合法国和中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1分)
15、(1)政府制定国民义务教育制度;大、中、小学体制完备;国民受教育比例高。(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满分。)目的: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造船之法&以增强国家实力(或:兴利);维护清王朝统治。(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满分。)
(2)不同的原因:a、领导者的素质差异。中国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领导者均是体制内的旧官僚,他们仍然抱持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不放。日本推动教育发展的主体是明治政府。这个政府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权。(3分)b、经济基础不同。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国家经济发展一直比较迅速。中国可谓是风雨漂摇。危机四伏。经济落后影响教育进步,教育落后反过来又制约经济发展,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4分)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