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ppt的绘本怎么做呢

现在位置:《蜜蜂引路》案例
《蜜蜂引路》案例
【教学过程】&&&&&&&&&&
1、学习第三段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
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生: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2、学习第四段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生:读)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我们再来读读整篇课文,想一想再来说说。
(生读全文)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案例分析】
1、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根据二年级的教学要求,教学时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词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的。这样教,不但活学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朗读和口头运用加深理解,而且促进、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惊讶”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例如“向导”“惊讶”两个词语的教学:当学生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惊讶”这个词语,老师没有问它的意思,而是让学生思考“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这一引导,学生的思考多深刻啊:“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词语理解得深刻又促进了有感情的朗读,当老师要求“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时,学生不但读得有感情,而且“惊讶得眼睛都睁得大大的”。词语教学抓扎实了,内容理解加深了,智慧启迪、情感熏陶,蕴含其中了,正所谓一石多鸟,事半功倍。“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简单”,可不是“单一”“单薄”,而是蕴含着“丰富”,抓住了语言文字这个根本,才有可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简单”而丰富。
2、指导学生阅读(朗读、默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这个案例中,学生的阅读分以下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阅读侧重理解课文内容,如上面所讲到的,以词语为重点促进内容的理解。其教学策略是读中发现词语、理解词语,然后又指导朗读。这是一个由“感”生“情”,“情”溢于“言表”的过程。第二个层次的阅读侧重发展思维。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统一起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需求,强调关键词语而引发思维。如“发现”:学生从“列宁边走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发现”,强调了列宁在发现时引起的思考。又如“观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列宁“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一定会想“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再如“果然”:这个词语中,证实列宁观察的想的是完全正确的。
3、指导阅读的方法要做到两个“坚持”。
一个“坚持”,是坚持从语言文字出发理解内容,再从理解内容回到语言文字。这在上面已经说了。
第二个“坚持”,是坚持阅读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到整体。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逐步深入的学习方法,而且使学生初步懂得认识事物既要看整体,又要看部分,还要看看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述案例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经读过全文,本课的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重点段第三段,依然设计了一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教师一边听学生发言,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最后,让学生完整地读课文。当前语文教学的倾向性问题之一是,不顾课文整体,不顾课文思路,以抓重点为名,以尊重学生意愿为由,或东学一句西学一句,或把所谓“重点句”孤零零地呈现出来,割断与课文的联系,大谈体验感悟。
这样做有什么弊端不是值得深思吗?
4、文本解读的价值取向,既要正确理解文本,又要鼓励多元感受,尊重独特体验。
本案例大部分教学时间花在正确解读文本上,如上所述通过词句理解内容,重视默读与朗读,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思考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听说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可谓教得扎扎实实。教学扎实并不意味着“密不透风”,而是扎实中又显空灵。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心灵自由与思维翱翔创设空间。本案例中有两处:一处是让学生看看课文插图,图文对照,“想想是谁在说话”。学生细致地观察了图,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另一处是围绕问题“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提升文本意义,由“蜜蜂引路”提升到遇事要多观察细思考,动脑筋想办法,从而不仅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而且读出了智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蜜蜂引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自​己​整​理​使​用​。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84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蜜蜂引路ppt免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