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 契诃夫原文《遗嘱》原文

您好,欢迎来到我爱学习网
羊脂球读书笔记
时间:&& 来源:未知 | 作者:admin
| 本文已点击
& & 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描绘了各色各样的场景,刻画了处于各个社会阶层、从事各种职业的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状况,对于这样一部的作品,在时应当注意:
& & 一、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来体会小说内涵
& & 莫泊桑从事创作的时期正值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他对资产阶级政治和社会的腐败十分不满,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莫泊桑很少有乐观向上、鼓舞人心的作品,但他的作品内容各色,形象而真实,描写手法精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法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莫泊桑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匪夷所思的事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
& &二、体会作家朴实的技巧
& & 莫泊桑的文章布局十分的精巧,而且他敏锐的观察力也是常常被人们所称道的。虽然中短篇小说受篇幅限制,不可能扩展开做更加细腻的描写,但莫泊桑却在这方面显示出了非凡的才能,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和生活片段作为透视点来窥视大千,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反映普遍的社会现象,用朴实直白的语言来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感情。
& & 莫泊桑(年)法国作家。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
& & 他以《羊脂球》(1880)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l心》(1890)。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的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是后世作家的楷模。
& & 莫泊桑小说的特点在于能够抓住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东西。他的文字魅力不在于华丽高尚,而在于朴实无华,在平凡之中见真谛。他的作品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以及各色人物,从不同层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他的这些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 & 一、有关普法战争的小说
& & 莫泊桑关于普法战争的小说最著名的要数《羊脂球》了。 &《羊脂球》叙述了一群旅客途经法国某小镇时,马车被普鲁士军官扣留,军官要求车上乘客之一&&妓女羊脂球陪他过夜。羊脂球出于民族感情,断然拒绝,但那些与他同车的体面人物,出于私利,反而向她施加压力。最后,羊脂球不得不让步,马车得以通行,而羊脂球反被同车的&高贵同胞&们鄙视。小说借此深刻讽刺了那些不顾民族尊严的贵族资产阶级的伪善和丑恶。除《羊脂球》外,反映普法战争的小说还有《菲菲小姐》、《两个朋友》等。
& & 二、表现小职员、公务员这一阶层的生活状况、思想感情的小说
& & 这类小说的代表作有《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一家人》等。在这些短篇小说中,作者从各个侧面,反映小职员生活的艰辛、凄惨,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自私自利、追逐名利、虚荣浮华的心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名篇《项链》,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个职员的妻子,为了盛妆出席部长的晚会,借来一串项链,晚会后发现项链已经丢失,只得借贷赔偿,辛苦节俭十余年才还清债务,最终却得知项链是假的。作者借此谴责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也谴责了那个金钱万能,以贫富分贵贱的资本主义社会。
& & 三、反映诺曼底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情世态、风俗习惯的短篇小说这一题材的小说主要有《小酒桶》、《绳子》等。
& & 除以上三方面以外,莫泊桑还有一些描写社会现实方面的短篇。如反映妓女悲一渗生活的《衣橱》,反映上流社会冷酷的家庭关系的《遗嘱》,歌颂劳动人民善良品质的《西蒙的爸爸》、反对禁欲主义的名篇《月光》等。
【收藏此页】
【我要纠错】
免责申明:
本网站的部分内容由网友提供或转载于网络,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巧记文学常识也有方法啊
联想法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比如 记忆 屈原时...
 巧记文学常识也有方法啊
联想法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北京民间剧场个案研究——以蓬蒿剧场为例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考察北京蓬蒿剧场这一非营利民间剧场案例,剖析其运营模式、创作演出、承办戏剧节搭建中外戏剧交流平台的经验,探讨北京非营利民间剧场未来发展之可能性。关键词:民间剧场 蓬蒿剧场 南锣巷戏剧节 王翔北京民间剧场的历史,从2003年1月北兵马司剧场开业起算,只有不长的九年。这期间,经历了2005年北兵马司剧场关门事件后,一时短暂沉寂。2008年以来,北京民间剧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蓬蒿剧场、蜂巢剧场、方家胡同46号、繁星戏剧村、麻雀瓦舍、工体雷剧场等接踵而至,从投资几十万的单体小剧场到几千万的剧场集群,定位与运营模式各不相同。2011年北京民营戏剧团体“戏逍堂”获得戏剧行业首笔风险投资,开始建立其剧场院线,计划未来三年在全国建100家小剧场,北京的民间剧场进入了资本运营的新时代。在这些民间剧场中,建在四合院内、核定座位只有86个的蓬蒿剧场,硬件条件并不算好,然而创办者王翔凭借着戏剧理想,坚持非营利公益剧场的定位,聚集了北京一批有才华和影响力的艺术创作者、研究学者和制作人,排演了《塞纳河少女的面模》、《锣鼓巷的故事》、《寻找剧作家》等一系列话剧,成为民间戏剧的实验聚点和孵化中心。此外,蓬蒿剧场通过承办北京东城青年戏剧演出季、北京东城国际独角戏戏剧节、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搭建中外戏剧交流平台,与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瑞士、瑞典、以色列等国家的剧团、剧场建立了长期合作。一、蓬蒿剧场的创办及运营模式蓬蒿剧场的创始人王翔是牙科医生,他是我国第一位从事人工种植牙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和国内第一家私人牙科连锁诊所——今日齿科的创办人,在北京有四家诊所。牙医办剧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有他自己的逻辑。1985年,王翔在北京医科大学进修,当时文化部长王蒙在报纸上写文章推荐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编剧的话剧《和氏壁》,他慕名前往观看。《和氏璧》里人人都用假玉去博取楚怀王开心,一个叫卞和的人发现了一块巨大无比的真玉,两次向楚怀王献玉都被视为欺君,先后被砍掉了双腿,在漫漫人生中,卞和从年轻健壮的普通玉人,变成一个苍老枯稿的圣者。张晓风写道:“生命是可贵的,甚至是可敬畏的,但还有一些比生命更可贵,比我们一己的百年之身更可敬畏的,是一些支持生命,使生命可以活下去的东西。”[注释:转引自冯在:《北京首家民建民营小剧场创始人王翔专访》,&环球人物杂志&日]这段话王翔记了20多年,对他影响至今。1997年王翔移民加拿大,刚过去时没有固定的工作,就在纽约、伦敦、巴黎等地到处看戏。这段各国看戏的经历让出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任何年代,任何国家,人们对于文学、对于戏剧的需求都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转引自何玉新:《我是办剧场的牙医,我有一个梦想》,天津网-数字报刊,日]游历一年后,他回国创办了今日齿科,仍然一如既往地看戏。看戏之余,他投资了10万元做了一部小剧场话剧《暂住证》,在北京人艺小剧场演出15场,赔了2万,王翔认为值得,因为换来的是更多人的愉悦。北兵马司剧场关门,被认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非意外死亡”,此后民间剧戏剧的理想主义成分越来越少,快餐化的搞笑剧在小剧场大行其道。面对这个现状,王翔琢磨着要办个自己的剧场:这就好像我们平时无论去哪家餐馆吃饭,菜炒得都很糟糕,那没办法,我们只能自己开一家餐馆,下厨去炒一盘菜。剧场就是精神餐馆。现在这个时代,物质餐馆太多,精神餐馆太少,需要我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转引自何玉新:《我是办剧场的牙医,我有一个梦想》,天津网-数字报刊,日]2008年,王翔投资120万元在东城区南锣鼓巷35号的四合院内创建了蓬蒿剧场,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其中演出空间130平方米,舞台及座椅可随意移动。剧场北侧和东侧为咖啡馆,亦可与剧场联通进行实验性演出。剧场落成之后,很多人问他为什么要建一个小剧场,王翔的回答是为了抗拒恐惧,抗拒贫乏,“动物会因为食物匮乏而恐惧,人也一样,缺失就恐惧,不给你食物吃你会很恐惧,而周围没有精神交流,对人来说是更恐惧的事,剧场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王翔:《我为什么要建一个小剧场——在建国六十周年中国话剧艺术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未刊电子版]蓬蒿人,就是普通人的意思,语出李白的七律《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王翔反其意用之来命名自己的剧场,希望“更多的普通人,也能走进剧场、走向高贵。不仅是观看戏剧,也能创作戏剧;不仅是结构戏剧,更重要的是像结构戏剧那样结构我们的人生,使它达到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参见《蓬蒿剧场宣言》,未刊电子版]要实现这个理想,王翔认为必须远离商业,坚持公益性、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剧场定位,在第二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开幕致辞上,他这样表达自己的观点:小剧场话剧担负着全社会80%以上的戏剧创作、探索、表演、观演需要,在这个层面绝无盈利可言( 根据所有发达国家的经验,票房收入只够支出成本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定数 ),但它的意义在于:⑴是大量戏剧文化艺术产品的孵化器;⑵重在熏陶和培养人们对事物深层的认知能力,提升社会大众理性结构、建设性因素和深层幸福感,在物质匮乏时期缓解心理压力,在物质丰富时期避免过度非理性消费,促进社会深层和谐;⑶对提升一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经济原创力和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⑷真正带动一系列相关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 转引自《对北京戏剧文化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及蓬蒿剧场介绍》,未刊电子版]在这样的定位下,王翔希望把蓬蒿剧场做成一个文学剧场,广泛吸纳一切戏剧演出形式,没有任何限制,唯一的标准是“它是文学的、心理的,是探索的、灵动的,是高贵的,也是质朴的”,演出形态涵盖话剧演出、剧本或诗歌朗读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跨界实验演出。为了鼓励真正具有探索性、实验性的演出诞生,蓬蒿剧场对80%以上的演出剧目不收取场租——或由剧场投资、出品,或是剧组制作,剧场监制,采取票房分账的方式。为了确保演出的艺术品位,对上演的剧目,剧场都要严格筛选,而不是只以收取场租为标准。在演出票价高企的今天,蓬蒿剧场的票价为大多为60、80元,学生票一律半价。按此票价,以核定的86座计算,蓬蒿剧场票房收入约占演出成本的三分之一。剧场开业以来,除了前期投资,维持剧场日常运营(不含办戏剧节)每年需要再贴补三四十万。王翔算了一笔帐,按照这个标准做十年,整体的投入是三四百万,这在北京也就是一套房子的钱。他做好了坚持二十年的准备,“十年后还不行我就再卖掉一套房子,我相信,二十年后小剧场一定能够存活下去。越是高贵的东西一开始需要它的人越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进剧场看戏去表达自己、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总有一天,人们走进小剧场就像去KTV消费一样自然。” [ 张慧:《牙医王翔的戏剧梦》,《新东城报》,日]在他看来,一个健康的社会,至少应该有四分之一的金融资金流动在公益性、创造性、艺术化的领域;至少应该有四分之一的人拿出四分之一的时间甚至是财力去从事公益性、创造性、艺术化的生命活动,这才是应该追求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到,蓬蒿剧场的运作、经营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付出、奉献的模式,王翔这样做减轻了艺术家和青年戏剧人的负担,催生了一批有内涵和艺术质量的戏剧作品,但这靠的他个人的一己之力,如果没有政府、基金会等各种形式的支持,很难复制。二、蓬蒿剧场的戏剧创作蓬蒿剧场是个场制作合一的剧场,也就是说不仅具有公演资格,还具有戏剧出品的资格,能够自行排演剧目。与其他民间剧团和剧场相比,蓬蒿剧场的“产量”并不高,几年来只排演了《塞纳河少女的面模》、《我是海鸥》、《曹操到》、《锣鼓巷的故事》和《寻找剧作家》等五个作品。这些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拒绝庸俗和讨好观众,二是蕴含对现实和历史的人文思考,三是基本上为新人新作。《塞纳河少女的面模》由戏剧理论家童道明根据冯至有关“少女面模”的散文作品《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和诗歌《那时》改写而成,剧本酝酿于2005年,时值冯至诞辰一百周年。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欧洲留学时,冯至无意中买下了一个少女的面模,虽历经磨难一直将这具面模珍藏在身边,却不幸在“文革”期间被毁。童道明将冯至写于1947年的十四行诗《那时》作为全剧的开始,他说:“我幻想着,在每一次开演前,会有一个擅长诵吟的热心朋友来完整地朗诵这首赞美青春生命的诗,既是对现场观众表示欢迎,也是对已故的诗人表示敬意。”日,蓬蒿剧场举行了该剧的剧本朗读会,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梁国庆、杨青分别饰演冯至和夫人姚可崑,表演艺术家濮存昕朗诵了《那时》。11月5日,该剧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举办的“中国作家北大行”系列活动的第六次活动内容在北京大学演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以志愿者身份参加该剧演出,朗诵《那时》。作为出品人,王翔这样概括这个戏在当下的意义:“这一切不只是纪念,更是一个开始,是我们的民族在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在满足了温饱之后,对人性、对人道、对美、对自由的重新的召回;是人与诗、人与人相互滋养的一种更美好的方式。”[ 转引自《〈塞纳河少女的面模〉朗读会在北京蓬蒿剧场首演》,新华网读书频道,日]继《赛纳河少女的面模》后,童道明创作了《我是海鸥》,以纪念契诃夫诞辰150周年。该剧创作灵感源于戏剧家契诃夫的戏剧经典《海鸥》,通过戏中戏的方式表现两个当代青年男女在排演《海鸥》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纠葛与思想波澜,他们像《海鸥》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样,都不满足于自己的生存状态,怀抱着对于另一种生活的渴望。契诃夫也是此剧的一个重要剧中人物,他三度出现在青年女演员的梦幻之中,成为《我是海鸥》中的一个独特的“精神背景”。童道明是契诃夫戏剧的主要译者和研究者,之所以要给契诃夫造像,为契诃夫代言,“因为他是我最贴心的一位俄罗斯作家,他一直活在我的形象思维里。”[ 童道明:《契诃夫的永生》,未刊电子版]日,《我是海鸥》在蓬蒿剧场首演,当年9月作为“北京-上海双城记”戏剧交流活动的参演剧目赴上海可当代艺术中心演出,之后赴南京为南京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纪念契诃夫诞辰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做专场演出。童道明的第三部作品《秋天的忧郁》讲述了一个忧郁中带着温暖的故事。一位舞台上风光无限的女演员,感情生活不顺,对爱失去了信心,就在这时,一位画家走进了她的生活,他们在谈论契诃夫与曹禺作品的过程中,两颗心的距离拉近了,女演员也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曹禺用“秋天的忧郁”这五个字来归纳契诃夫作品《三姐妹》的情调,童道明说:“我也喜欢这个情调,我让‘秋天的忧郁’这五个字不断在这个剧本的时空中回响,以表达我的道德与审美诉求,同时也表达我对这两位伟大戏剧家的眷念,相信‘秋天的忧郁’这五个字是可以把这两位戏剧大师诗意地连接在一起的。”[ 转引自刘平:《走近好戏剧——第二届北京锣鼓巷戏剧节感言》,《文艺报》日]这三部作品都与文化名人有关,童道明将其冠名为“文化三部曲”,《塞纳河少女的面模》是正剧,《我是海鸥》是悲剧,《秋天的忧郁》是喜剧。前两部作品由蓬蒿剧场排演,《秋天的忧郁》由天津人艺排演,参加第二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在蓬蒿剧场上演。童道明是戏剧理论界的前辈,但在创作领域却是一名新兵,一次电视采访中,七十多岁高龄的他哽咽着说,是蓬蒿剧场让他的生命发生了转折,能够看到自己编写的话剧被搬上舞台,他这一生就没有白活。[ 参见桂杰、张蔚:《最迷你的四合院剧场”拒绝庸俗》,《中国青年报》,日]在即将开幕的第三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上,童道明写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困扰的新作《歌声从哪里来》将与观众见面。在推出童道明作品的同时,蓬蒿剧也注重择扶持青年戏剧人的创作,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排演了青年编剧李唫和陈小玲创作话剧《曹操到》和《寻找剧作家》。《曹操到》关注的是曹操墓的发掘所引发的争论。李唫从英国学传媒回国后,看到有些人用非常功利的方式对待严肃的历史考证,无非是为了获取现实利益。随着事件的发展,参与争论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他决定写一部话剧参与这场争论。在《曹操到》中,坟墓中的历史人物曹操和一群进入坟墓中的现代人——记者、学者、考古队员等,他们互相“扯”,“扯”得认真,“扯”得荒诞,剧中不乏这样的台词:“把曹操挖出来,再埋进去,能拉动GDP!”充满了对社会乱象的反讽。《寻找剧作家》是2006年“第二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获奖作品,但剧本问世以来一直无人问津。该剧是一部文献剧,选取了《雷雨》、《日出》和《北京人》的几个片断,采用现实和创作两部分相交织的结构方式展现曹禺的生活和艺术创作,通过“中国第一剧作家”创作走向枯竭的思考,探讨艺术家的个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困扰。这两个作品上演后获得了比较好的反响,《曹操到》参加了2010年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寻找剧作家》入选北京市文化局举办的2011年北京市舞台剧目新剧目展演,该展演小剧场话剧作品一共只有三个名额。在王翔创办蓬蒿剧场的过程中,曾因剧场装修打扰了附近居民的生活,为此邻居老太太以妨碍休息为理由三次报警,王翔据此创作了话剧《锣鼓巷的故事》,讲述了剧场的诞生过程,在人物的纠葛冲突中,反映了南锣鼓巷地区历史文化的变迁。戏上演后,这位老邻居及附近居民被邀请来看戏,据日《北京晚报》报道,前来看戏的社区居民非常踊跃,“连过道里都站了观众”、“无论舞台场景、人物性格,还是地道的京腔京韵,这部话剧都让台下的观众一会儿跟着开心地大笑,一会儿又陷入思考。”王翔事后对笔者说:“对于美好的事物,观众不是没有需要,不是不喜欢,而是没有接触到。”在排演上述作品外,蓬蒿剧场与民间戏剧团体、文化公司联合出品了《收信快乐》(史可主演)、《那里》(根据王海平同名小说改编)、《我爱桃花》(三维实验版)、《连环套》(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我的唐山我的川》(5.12周年纪念剧)、《无形的桥》(中法合作)等戏剧作品,成为北京民间戏剧创作演出的重要据点。三、搭建中外戏剧交流平台在日常演出和排演新作的同时,蓬蒿剧场依靠自身在戏剧界的良好资源与人脉,办了三个戏剧节,其中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得到了东城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两届办了下来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的认可。1.北京东城青年戏剧演出季2010年10月,北京市东城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与蓬蒿剧场共同主办了北京东城青年戏剧演出季。演出季为期一个月,青年戏剧人的七部完整作品《收信快乐》(史可、方旭)、《玛莎小姐和她的影子团》(魏帅)、《面试惊魂》(费琦盛)、《那里》(汪东)、《主义横行》(裴魁山)、《陌生人》(康赫)、《爱不过夜》(王晓鑫),和来自中日韩青年戏剧人的四部短剧《祭祀日》(穆德)、《无底的棋盘》(北极熊)、《倩女幽魂》(吉冈真衣子)、《蓝色生日》(章嘉禾),以风格迥异的呈现,在演出季上展开交流和对话。2.北京东城国际独角戏戏剧节北京东城国际独角戏戏剧节由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剧本》杂志、北京东城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和蓬蒿剧场共同承办,于2010年12月举行,为期18天。五个国家的艺术家在相同的空间、相同的表演框架下呈现了实验戏曲、话剧、媒体艺术和歌剧四个单元16部风格各异的独角戏作品。实验戏曲单元有《麦克白夫人》、昆曲《痴梦》、《禅悟》等8部中国作品,话剧单元有《慢的艺术》(中国)、《低音提琴》(中国)、《一个人的莎士比亚》(美国)、《地下铁中的俄而普斯》(以色列)、《揪心》(法国)、《麦克白》(俄罗斯)等6部作品,歌剧单元和媒体艺术单元各有一部作品,分别为《人类的声音》(法国)和《旅程在鸣响》(德国)。3.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是一个由政府出资、民间运营的地标性戏剧节,由北京东城区戏剧促进委员会主办,东城区文委等相关部门和蓬蒿剧场承办。2010年第一届戏剧节东城区政府投入10万元,在中戏实验剧场、中戏北剧场和蓬蒿剧场向社会呈现了话剧《三姐妹》、《赛纳河少女的面模》、《我是海鸥》、《锣鼓巷的故事》以及现代昆曲《陶然情》、现代舞《北京舞蹈向前看》等七部作品,共演出24场。新东城区政府成立后,加大了对戏剧事业的扶持力度,2011年东城区政府投资150万举办第二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19部中外参演作品的规模远超第一届,呈现出“重原创、重经典、重名家”的特点。参演的中国剧目有国家话剧院的《哥本哈根》、中央戏剧学院的《低音提琴》、上海戏剧学院的《尘归尘》、天津人艺的《秋天的忧郁》、蓬蒿剧场出品的《寻找剧作家》和《锣鼓巷的故事》、北京人艺优秀青年导演徐昂、班赞创作的《动物园的故事》、北京人艺编剧吴朱红创作的《安妮日记》、剧作家过士行的作品《遗嘱》、赵立新导演的《审查者》、优秀青年导演黄盈创作的《都》、导演方旭根据老舍名著改编的《我这一辈子》、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副主任王绍军导演的《奥莉安娜》、台湾青年导演李建常的《今天早上我们回家》等14部作品;参演的国外剧目有美国导演约瑟夫的作品《狗,还是老婆,这是个问题》、法国默剧大师菲利普·比佐的作品《静默回忆》、法国著名导演卡罗琳导演的《岁月的泡沫》、瑞典戏剧电影协会主席马福力导演的《塘鹅》,以及以色列驻华使馆推荐的《迁徙的动物》等5部作品。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一一列出上述剧名及创作者,是为了说明参演剧目的分量和多样化。通过南锣鼓巷戏剧节这个平台,不仅促进了中外戏剧交流,也促成了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国家话剧院、天津人艺等国内戏剧学府和院团之间的深入交流。戏剧节于日开幕,7月12日闭幕,在南锣鼓巷地区的中戏实验剧场、中戏北剧场、蓬蒿剧场、风尚剧场共演出57场,其中公益专场演出11场,其他演出场次每场均设有30%以上的公益演出票。由于演出内容上乘、票价低廉,很多观众多次观看演出,其中有一位观众,购买了戏剧节全部19部戏的门票。在京的艺术家与专家学者蓝天野、徐晓钟、斯琴高娃、蒋雯丽、顾长卫、刘恒、王育生、刘平、宋宝珍,以及文化界相关领导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梁鸿鹰、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尚墨玲、北京市剧协副主席杨乾武等观看了戏剧节的演出,称赞这是一个艺术含量重和观众接受度高的戏剧节。第三届南锣鼓巷戏剧节将于今年五月举行。本届戏剧节由作品展演、剧本朗读、工作坊与讲座三个单元组成。作品展演单元包括中国、法国、以色列、墨西哥等四个国家19部作品,除了《寻找剧作家》等前两届戏剧节的四部优秀作品复演外,其余15部作品均为首次演出,分为两类,一是受本届戏剧节资助的原创话剧《终身成就奖》(编剧:陈晓玲)、《歌声从哪里来》(编剧:童道明)、《歌唱吧!中国》(编剧:童宁)、《猫城记》(编剧:方旭)和现代舞《介》(编导:侯莹)等;二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国外优秀作品,包括台湾导演李宗羲的作品《频率》、法国默剧大师菲利普·比佐的默剧《无形的桥》、旅法艺术家宁春艳导演的法国当代话剧《孤寂在棉田》、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熊源伟导演的英国当代话剧《4:48精神崩溃》、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谷亦安导演的法国当代话剧《爱战胜一切》、赵立新导演的美国当代话剧《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法国大使馆资助的新马戏《转动吧,无论如何……》、以色列大使馆资助的特拉维夫苏珊德拉剧院的话剧《在海边》、墨西哥大使馆资助的根据加西亚·马尔克斯同名作品改编的话剧《百年孤独》、香港民政局资助邓树荣导演的莎剧《泰特斯2.0》等。工作坊与讲座单元内容丰富,邀请瑞典戏剧电影协会主席马福力、以色列特拉维夫苏珊德拉剧院驻场艺术家Ruti Kanner、台湾“水上面水下面”艺术总监张嘉蓉、新加坡戏剧盒子艺术总监郭庆亮等艺术家举办四次工作坊,邀请法国大使馆文化处、台北牯岭街小剧场艺术总监姚立群、保加利亚独立艺术家Ida Danie开设剧场现状和文化政策的讲座。四、蓬蒿剧场与非营利民间剧场之路在北京这些年新起的小剧场中,蓬蒿剧场主导的民间戏剧创作与演出,以其注重艺术性、公益性的特点,在唯票房论成败的商业氛围中擦亮了一小片艺术天空。就整个话剧演出市场而言,蓬蒿剧场的票房少得可怜,对市场的影响太小了,但是少了蓬蒿剧场的演出,北京的小剧场话剧可能会陷入更为贫乏的状态。蓬蒿剧场开业以来,上演各类剧目180余部,演出900余场,为戏剧艺术家、年轻的戏剧人,提供了一个实验的空间和艺术栖息地。作为一个具有国际性的民间剧场,蓬蒿剧场常驻剧团包括“北京演员工作坊”、“北京IMPROV”、“北京国际戏剧体验机构”,常年上演欧洲、北美最新剧目,形成了《孤儿》、《灵》、《一个人的莎士比亚》等保留剧目,为北京戏剧创作和演出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蓬蒿剧场这几年运营的重点,不在单纯租场排满演出,而是在孵化优秀作品,创办戏剧节搭建交流平台,倡导公益性、艺术性和创造性的艺术理念,对外与国际交流对内示范展示,推动行业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我们既不缺乏表演艺术团体,也不缺乏艺术研究所(院)和博物馆这类研究机构,而是缺乏蓬蒿剧场这样的倡导性组织。长期以来,这一角色基本上由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担当,民间机构很少。据笔者所知,戏剧行业仅有上海的民间剧场“下河迷仓”是这样的民间机构。“下河迷仓”以非商业运营的方式扶持民间戏剧创作和演出,搭建民间戏剧的孵化平台和当代艺术的交流平台,涵盖戏剧、电影、视觉艺术等领域。因其所倡导的非主流文化理念,一直处于上海文化主管部门的监管之下,尚不具有公开演出资格,只能进行民间交流性质的内部演出。把两者联系起来,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出现了,同一个民间戏剧团体——上海易剧场排演的瑞典当代剧作《词·肉》参加“下河迷仓”举办的“秋收季节”演出季,因为主办方“非主流”的烙印,不能公演,也不能宣传,而参加蓬蒿剧场承办的“北京-上海双城记”戏剧交流活动,不仅可以公演、宣传,还能得到政府划拨给戏剧节的资金资助。蓬蒿剧场与“下河迷仓”同是非营利民间剧场,都旨在推动民间戏剧的发展,境遇却如此的不同,这跟两地的文化环境、文化政策以及剧场创办者的个性与艺术理想的差异有关。毫无疑问的是,蓬蒿剧场的创办和成长,得益于北京得天独厚的戏剧文化资源,更得益于东城区政府的支持。东城区政府不仅批准了剧场的营业性演出资格,还在剧场创建过程中给予了一笔18万元的文化创意补贴基金。2008年东城区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发展戏剧艺术——成立“东城区戏剧建设促进委员会”和“东城区戏剧联盟”,整合区内的院团、媒体、票务公司等文化资源,协调区内外戏剧发展。2009年东城区提出了打造“首都戏剧文化城”的发展目标,在东城区和崇文区合并之后,围绕新东城“十二五”规划功能定位和目标要求,制定了“一个中心、二个节点、三大内容、五项举措”的整体发展思路,以推进“首都戏剧文化城”建设为主旨,抓住戏剧文化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两个节点,以剧场建设、剧目创作、品牌活动为重点内容,打造戏剧演艺产业集聚区和戏剧文化活动国际交流中心。[ 吕志华:《北京东城:戏剧之城在崛起》,《中国文化报》,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2010年东城区出台了《东城区戏剧发展公益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东城区戏剧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暂行办法》,每年安排1000万元戏剧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和300万元戏剧发展公益补贴资金,五年内,将总共拿出6500万元扶持戏剧发展。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东城区推出了两个每年一度的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和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这两个戏剧节各有特点,互为补充。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强调国际交流,特点是先锋、探索、实验,南鼓巷戏剧节则强调本土化,特点是经典、公益、丰富,突出戏剧艺术主流价值理念的探索。[ 参见吕志华:《北京东城:戏剧之城在崛起》,《中国文化报》,日]东城区发展戏剧的这些举措,不仅让蓬蒿剧场受益,也促进了民间戏剧创作。在第二届南锣鼓巷戏剧节上,《寻找剧作家》、《我这一辈子》、《秋天的忧郁》、《都》、《遗嘱》等创作思考严肃、艺术呈现灵动、充满人性关怀的原创作品,均因获得每个参演剧目3万元的资助而得以上演,在即将举办的第三届南锣鼓巷戏剧节上,《终身成就奖》等五部作品同样因受到资助而有了与观众见面的机会。从外部环境来看,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背景下,北京的戏剧环境一片大好,尤其是在东城区,但深入行业内部我们会发现仍有一些普遍的问题困绕着民间戏剧的发展,比如小剧场的定位模糊、数量不足,再如从事非营利民间戏剧团体和剧场的艺术家,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都会面临基本生存和基本创作经费的问题。在现今的文化管理体制下,像蓬蒿剧场这样的非营利民间剧场要获得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业者拓宽收入来源渠道,也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必要的扶持。在蓬蒿剧场给北京市委宣传部的专题报告《对北京戏剧文化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及蓬蒿剧场介绍》中,王翔就公益剧场的非营利组织认定、资金扶持与剧场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首先,解决作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非营利剧场作为非营利组织的认定问题。北京现有的剧场,根据其投资主体的属性可以分为国有剧场和民间剧场两类,而根据其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可以分为营利性剧场与非营利剧场两类。目前的现状是,不论营利性剧场还是非营利剧场,均需按企业标准纳税,这无形中增加了非营利剧场的运营成本。以蓬蒿剧场为例,因为是租用四合院改建的一个剧场,不仅要缴纳房租税金(已包含在缴纳的房租里),还要缴纳5.5%的营业税和25%企业所得税。[ 参见郑洁、陈杰:《高税率,演出业受困“中国式烦恼”》,《北京商报》,日]这样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国有剧场身上。国家话剧院东方先锋剧场总经理傅维博是国内小剧场运动的先驱,多年来他一直处于矛盾之中:“小剧场的定位究竟是‘公共文化设施’还是‘文化企业’?没人给出明确答案,现在我是既得完成经营任务,照顾到员工的生活水平,又得兼顾剧场的文化设施功能。”[ 转引自李瀛:《北京小剧场差的不只是钱,定位模糊人才不足》,《北京商报》,日]每年140多万元的剧场基本开销让他不敢松懈,创造利润、纳税一个都不能少。无论国有还是民间非营利剧场,目前均迫切需要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解决其非营利组织的认定问题,从注册、税收、管理等环节上使之与营利性剧场有着清晰的界定与不同要求,对非营利剧场,给予免税,对营利性剧场,按照企业来征税。其次,制订扶持非营利民间剧场的政策。目前,政府对国有戏剧院团在资金支持上的制度是完备的,而对民间戏剧机构(民营剧场、演出团体)的资金支持,北京市文化局、东城区政府都已做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北京市文化局出台的戏剧舞台创作扶持资金,东城区政府出台的戏剧文化公益扶持资金、戏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但覆盖面还很小,而且没有形成制度化。对民间戏剧机构的资金扶持,可以考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确立固定的专项资金,并保持连续性,形成相对规范的资助机制。再次,可以考虑重点扶持部分场团合一的非营利民间创作演出平台,去统筹和发展有活力的表演艺术团队、驻场艺术家和青年艺术工作者。这类剧场除了作为演出场所,同时还是艺术家、剧团、剧组栖身、创作、个性化表达的平台。比如香港的表演艺术团体“进念·二十面体”的创作工作室及剧场占地面积2000多平米,香港政府每年只象征性的收取一元港币,剧团长年为香港地区居民提供高品位的戏剧演出和各种艺术活动,每年运营成本为4000万港元,其中票房收入占三分之一,香港政府资助占三分之二。最后,可以考虑依托政府的强大资源促进剧场发展,建设一些产权归国家所有的剧场,经营权委托给具有足够社会责任心和文化创造力的民间团体,并通过约定采购戏剧文化产品。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就是这样,很多小剧场都是政府投入地产资源及建设,然后无偿提供给民间戏剧团体经营使用。蓬蒿剧场三年多的实践,让人们看到了民间剧场的活力,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办节模式,为政府与民间合办艺术节和如何借助政府力量推动民间剧场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我们期待着上述困绕民间剧场发展的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得以解决,出现更多像蓬蒿剧场这样的民间剧场,诞生一些政府所有、民间营运的非营利剧场,让更多普通人获得精彩丰富的戏剧体验,走向心灵的高贵。注释: 转引自冯在:《北京首家民建民营小剧场创始人王翔专访》,《环球人物杂志》,日 转引自何玉新:《我是办剧场的牙医,我有一个梦想》,天津网-数字报刊,日 转引自何玉新:《我是办剧场的牙医,我有一个梦想》,天津网-数字报刊,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公众号:剧院与艺术微信号:theater-arts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日常生活用语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20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0231232233234235236237238239240241242243244245246247248249250251252253254255256257258259260261262263264265266267268269270271272273274275276277278279280281282283284285286287288289290291292293294295296297298299300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1031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2032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3033133233333433533633733833934034134234334434534634734834935035135235335435535635735835936036136236336436536636736836937037137237337437537637737837938038138238338438538638738838939039139239339439539639739839940040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10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2042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304314324334344354364374384394404414424434444454464474484494504514524534544554564574584594604614624634644654664674684694704714724734744754764774784794804814824834844854864874884894904914924934944954964974984995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契诃夫短篇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