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与中国美术高考网有何关系?

诗与画的关系
&&& 诗与画的关系
&在学习中国画论中特别强调了“诗”与“画”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同时也是一个有着深厚绘画传统的大国,诗画结合历史久远。
&&诗和画在中国文化里,无疑是一对最为紧密的姐妹艺术.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里甚至认为“它们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这个比喻能说明诗歌与绘画的关系。
但是,我认为,画是诗在某种特定环境,特定情感的特定的简单描绘;而诗是画的补充,是画家为了让人明白画的意图而作的文字解释。诗画是相通的,但不是等同的.诗可以因有画意而引人入胜,画可有诗情而更具艺术魅力.诗与画是不可互相代替的(语言、视觉)艺术.诗与画是不能相互转化的,不是所有的诗都能用画来表达,不是所有的画都能归结为几句诗词。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从这种角度而言,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例如“诗画一律”,“诗源于画”或者“诗意画”之类的概念或术语在吾人著作里屡见不鲜。
揭示诗歌与绘画的一致性,是件颇有兴味的事:而揭示诗歌与绘画之异,同样也是一件有兴味的事。因为诗歌与绘画的相异之处,无疑也是最令人关系的问题之一,甚至从古到今,都有人在对这个问题作出各种各样的解释。
诗歌诉诸于思维的,它创造的是一个虚幻的空间:绘画则诉诸于视觉,直接形成一个具体的物象。即使是首先说“诗画本一律”的苏东坡也说过:“‘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箪疏帘看弈棋。’此句可画,但唯恐不就尔!”董其昌则以画家的身份——《容台集
别集》卷四里同样有这样的疑惑:“‘水作罗浮磬,山鸣于真钟’,此李太白诗,何必右丞诗中画也?画中欲收钟磬不可得!”程正
《清溪遗稿》卷二四《题画》亦记载了与董其昌曾就此问题所作的探讨:“‘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华亭爱诵此语,曰:‘说得出,画不就。’予曰:‘画业画得就,只不象诗。’华亭大笑。然耶否耶?”钱钟书在《读〈拉奥孔〉》中对比诗画之异,触类比附,收罗了大量的文献,兹再择要述之如下,
&陈著《本堂集》卷四四《代跋汪文卿梅画词》:
&梅之至难状者,莫如“疏影”,而于“暗香”来往尤难也。岂直难而已?竟不可!逋仙得于心,手不能状,乃形之言。
&李青莲《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故乡”有何可画?王摩诘《山路》诗:“蓝田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尚可入画;“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则如何入画?所以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石涛对“诗”与“画”之间的关系,也曾经做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议论:
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则画不是可拟张拟李后作诗;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则诗不是便生吞活剥而后成画。真识相触,如境写影,初何容心?今人不免唐突诗画矣。
诗歌中的“画意”,是丛心境心情中得来;而画中的“诗情”,却是对景造境之际所产生的。因而,诗歌中之活泼的画意,或画中的新奇诗意,都是自然而然的东西,决不是生吞活剥所能达到的。石涛还说过:“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诗固然可以表现一种存在于表象之外的飘飘渺渺的神韵,但这似乎也是画的专利。或者,我们用何慧鉴在分析“南宗绘画”时所说过来形容这种意义是非常合适的:“再视觉艺术中,真实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除非它确实是由我们的领悟而构思出来的。换句话说,真实那一瞬间,是出现于画家与他的对象之间交流和相互作用的那一瞬间,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画家意象构成和具体化的那一瞬间。这样,一个就可以自由的去画,随心所欲地对待大自然或古代的大师们。”换言之,在石涛理论中,画家的创造或诗的创造的过程与他的表现理论是一致的---因为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都能从创造生命还是创造形式的力量中,从他的精神自由中感到审美之自得其乐。
希腊的伏尔太有句很漂亮的对比语,说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而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尽管诗与画在艺术效果上有著相似性存在,但无论是从摹仿的对象或从摹仿的方式来看,却都有区别。然而,近代艺术批评家们却认为这种区别彷佛不存在,他们时而把诗塞到画的窄狹范围里,时而又让画占有诗的全部广大领域。人们一方面想把诗变成一种有声的画,而对于诗能画些什么和应该画些什么,却沒有真正的认识;另一方面又想把画变成一种无声的诗,而不考虑到画在多大程度上能表现一般性的概念而不至于离开书本身的任务,变成一种隨意任性的画写方式。
但是,有一种意见,却以为诗歌之擅长远非绘画所能及的,如“老树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约起炊烟。再添一个黄鹂语,便是江南二月天。”前半虽言景象,但末了两句是化景物为情思,由实入虚,依约绵渺,由画镜而入诗境,其不能言,亦不能画,即诗歌之难言韵味所在,而非绘画所能措手者。
不过,中国之艺术美学的借助于诗歌美学,主要是在诗的意境方面,而不是它们之间孰优孰劣方面的争论------这也许是中西艺术理论的又一个分歧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诗歌、绘画、音乐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征_百度知道
中国诗歌、绘画、音乐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征
提问者采纳
从诗歌的角度,都是要在一定的感情的指引下;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创作的特点、画中有诗和诗画一体;也好:诗歌给绘画以诗情美 。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音乐并称为“抒情艺术三姐妹”:诗歌给音乐以诗意美 ;音乐给诗歌以乐曲美,彼此渗透:&quot。同时二者又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差异性,也是互补的。音乐与绘画互补相成的关系表现在 ,画中有诗,各门艺术之间都存在着互相取长补短的关系;也好,诗歌和绘画均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相辅相成的,观摩诘之画。诗歌和音乐互补相成的关系表现在 。推而广之 、间接艺术和直观造型艺术的差别以及&quot,在艺术上是相通的,诗中有画,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诗歌和绘画是彼此联系的,不能完全看做是一种艺术形式,共同创造了中国艺术的辉煌;说得出,绘画给音乐以色调美,它们彼此之间密切相关,才能够彼此相融;诗&quot,它们之间必然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分析了诗和画之间的联系是诗中有画、绘画:音乐给绘画以情调美 。&quot中国诗歌与中国画虽然是艺术的两个分支。
人们把诗歌,但毕竟是两种艺术手段;的情况,携手并肩地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诗歌和绘画互补相成的关系表现在 。诗歌与绘画之间虽然存在着联系,&quot,画不就&quot,但两种艺术之间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区别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差别,存在着很多共通的地方。这三者在各自的艺术创造中是互为补充;画&quot,也开创了诗歌与绘画讨论的新领域。不论是&味摩诘之诗。
在中国艺术史上;绘画给诗歌以画意美
其他类似问题
中国诗歌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2中国艺术家大都认同“得象忘言艺术技巧相对西方较简单,因此艺术不能够完全脱离社会。因为1我们整个文化背景是更注重整体性的,更加注重意境,得意忘象(形)”的基本法则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诗文与中国美术有何关系?_百度知道
诗文与中国美术有何关系?
文和美术都是艺术的范畴,不同的艺术门类是相互影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增强艺术的表现内容,对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要广为涉猎,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才会有质的飞跃和提高。功夫在画外。多读诗文、博采众长、提高艺术的审美和鉴别能力、相互促进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中国美术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多读书、画家也必须读书。中国历史上是文官治政的国度。“半部《论语》治天下”,还属于文在画上的形式,“文化大革命”的号角就是靠一篇文章吹响的。而且学者读的书非浅薄之物,但不是经国之大业、卖菜的。周臣回答。技巧是表现的手段,人品不俗,表现了你自己。”正是这个道理,应作何感想,便是庸俗的画,文精词妙、马克思的思想都是靠文传播,画的改变也靠文,不挂一丝,格调不可能高文有文脉,一方面文人自己参与创造艺术,唐人“以诗取士”,一切都要以文为基础,依于仁。读书不独能改变人的气质,都有很强的文化性。艺术是自我代表,画面上怎能显示出不凡的气质,画有画脉,不可能靠画去治理天下、思想及历史都是靠文字传流下来的,画成为文的最高表现了。否则便是画匠之画,在画上怎能显示出学问,也不会有文人画的内涵,乃是文人画的另一形式。所以世界上只有中国有文人画。邓椿在《画继》中说“画者。“腹有诗书气自华”,还是读书少了。所以,气质非凡,否则不可称为文人画,虽有晓画者寡矣”,各有各的内在气质。尚不在此论中,断非尘襟俗韵所能摹肖而得者。“为己”就是充实自己、达尔文,多高深之理,但较学者读书为少、商人(奸商,不能靠画、绘画等等,一篇文章可以乱天下,绘画更是自我表现。但文脉对于一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来说是灵魂,游于艺”,你的气质不凡,文的功能大于画,一种理论或某种思想治理天下。人的改变靠文。画家画人物重在画出人物的内在气质,丰富自己,读的书多了、文人学者,当一意以充拓心胸为主,匠人的审美观决定艺术的品质,不学文。明李日华有一句名言,气质也变了。前面说过,作文自然高雅有理,“艺”只可游之而已。不读书,虽有不晓画者寡矣,这都是文脉的一部分,长久读书(优秀的书,画和文是不可分的,人才是主体,黑格尔,又说、准确,自然会在画面上有所表现,境界非凡,画的力量不会有这么大,改变自己,全在灵明洒脱、挑担的。人们经常说“学者气质”而不说“画家气质”,学问精深,一方面以文人的审美左右艺术,“小道”的作用赶不上“经国之大业”的文,人的精神在读书中得到涵养,也不说“作家气质”。思想。有很多人是因为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而走上了革命道路,工人,但中国的画脉中又一直有文脉的内涵和基础,格调高雅,改变你的气质,你没有学问,好的文人画上一笔一墨中都有百卷书,但画境和画的内涵都赶不上唐寅,心手不可相欺,诗写得好才能中进士,这气质正是内在蕴藏的外现。表示了他对文与画的关系之重视,或走上了献身民族事业的大道,每一笔上都蕴藏有百卷书的基础,贵族和教会需要艺术、完整地传播下去,据于德。董其昌题画诗云,孔子。中医。自从文字产生以来,义理融通,从这一点上看:“志于道,多为文,但后来画的名气赶不上唐寅。所以,但这个“小道”又必须建在“大道”的基础上,是国家精神的集中体现、教授,不朽之盛事”,艺术的表现方式是技巧,岂能作好画;你没有不凡的气质。画不是:“其为人也多文。前面说到文脉与画脉,不可能靠画传流下来,绘画自然格调不俗,必有可观焉”)、儒商)。作家,老师不如学生,备有万妙,全由匠人去创作、农民、高雅的书)。而西方一直是贵族和教会把持政权。画的功用不会有如此之大,才能改变你的画;其为人也无文、历史可以通过文永久。以此知吾辈学问,才能做官,文之极也”,而且其他画种和艺术也都借鉴中国画,自己好了。从大的方面讲“文者经国之大业,气质也无法和学者相比。直到现在。当然需要一定技巧:“古之学者也为己、千卷万卷书的底子,文的内涵,有了技巧,我们都靠一种主义、园林,没有技巧无法表现,没有文的修养,书法更是文人的专利和文人必备的基础,而且能养人的精神,文人画又以书法为基础。儒家又认为艺术是“小道”(“虽小道。有人问他:“大都古人不可及处。文官治政。画上要题诗、士兵。孔子说,不可能靠画传播,精神变了。一篇文章可以治天下,这气质必然非同一般,更重要的是内涵、庄子的思想,就因为学者以读书为职业,中国绘画又不是小道,人的心胸开阔:“但少唐生三千卷书耳,表现在外的“华”也绝不同于凡俗。明代的周臣曾指导过唐寅绘画。画可能是不朽之事。而中国的文官需要艺术,用画来传播其效果就微乎其微了,为政自然公正有方,内在充实的是文雅之气,文脉至为重要。孔子说:“一一毫端百卷书”、精神,更不说“农民气质”(其实各有各的气质)。至于在画上题诗文。”周臣在绘画技法上可以作唐寅的老师,各种学说,而义理融通,今之学者也为人”、学术,这“小道”决不能成功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中国山水画和中国诗词有关系吗
中国山水画和中国诗词有关系吗
更新时间: &&&
文章来源:易从字画商城&&&
文章作者:易从字画商城
中国山水画和中国诗词有关系吗:近几年,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为了整体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我国开始重视个人的素质教育发展。可是问题来了,我们应该使中国国画走进课堂吗?很多人引起了争议,今天就来详细谈谈中国山水画和中国文学诗词的关系。
一、诗词与中国画的结合点
1、诗词的性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订,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1年)对中国现行基础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制)各个阶段的阅读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把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学生思维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无疑,古今优秀诗词能够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材料。因为它形式简短整洁,音律优美动听,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多采,有的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和劳动人民伟大的创业精神,有的描写儿童生活情趣和男女爱情的真谛,也有的对现实作了深刻的批判,在我国浩繁的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文化底蕴的结晶。把诗词作为阅读内容之一既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增强文化底蕴,由此,《课程标准》还推荐了120篇(段)古试文。然而,目前学前儿童以吟咏古诗为豪,被称为“小神童”,小学生以吟咏为烦,以“负担”嘲讽。自豪也好,嘲讽也罢,问题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诗词,更何况吸其精华了。诗歌是诗人撷取生活中最深刻、最典型的印象塑造意境的一个过程。其特点是高度、凝结、简练,其内容往往是跳跃式的。“印象”尽管可能因人、因情而异,在语言传承的过程中任有一定的规律,比如月亮代表思念,杨柳代表送别,它们自然可作为领会诗歌的敏捷,然而,诗中更多的是一草一木和一山一水,组合的不同就会营造不同的意境,表达不同的寓意。
2、诗词的灵魂--意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就有“意境”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宋代苏轼则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诗画意境的表达,主张诗画一体;元代画家倪 瓒和钱选的“逸气”说以情构景、托物言志,促进了意境理论的发展;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意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则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书写胸意”与“发挥景物”应有机结合起来;王国维认为,创辞应能够服从于创意,为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意境用在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①
3、鉴赏诗歌的思维过程--从抽象到具体
鉴赏诗歌是一个与塑造意境相逆的过程,是剖析理解意境的过程,是透过抽象文字体会具体情感的过程。有句话说,要理解诗歌的意境必先懂得诗人塑造意境的艺术过程,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掌握了作诗,鉴赏自然就水到渠成了。然而,我们还有必要和能力造就这么多的诗人吗?若不必,那该怎么办?
二、诗歌鉴赏与中国山水画创作是互逆的过程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一个从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任何一部作品有艺术性和美学性两个层面,艺术性层面是作者创作的文本,美学性层面是指读者将文体具体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作品不仅仅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本,还包括将其具体化的过程。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是一个将具体的情感抽象化的过程,是编码的过程,而在阅读与鉴赏过程中,读者通过作者所提供的各种不同的视角、意境来呈现主题,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
2、迁移理论
所谓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正向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和负向迁移、顺向迁移(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和逆向迁移之分。知识的相似性是知识见相互迁移的前提与基础,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知识的迁移过程就是相似信息的共振过程或者说是由相似信息的共振所引起的。⑤显然,中国画的习得对诗歌鉴赏是一种顺向的正向迁移作用,“意境”是两种学习的相似信息。
3、现实证明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天地里,诗与画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姐妹花,两者结合的题画诗更是诗歌艺术的奇葩。它以“有声画”与“无声诗”相结合,诗与画相得益彰,加强艺术的表现力和审美效果。历史上,许多大家既是画家又是诗人,如米芾、唐寅等等。宋朝末年的皇帝画家宋徽宗赵拮在《芙蓉锦鸡图》上所题的一首五言绝句诗:
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
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百大百 。
锦鸡回首注视着翩飞的双蝶,神气十足,跃 跃欲试,表现傲然独立的神态,显然是主题的所在。
三、对课程改革的建议
以上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阐述了习得中国山水画对鉴赏诗歌的正向迁移作用,有较大的教育意义。若有条件,笔者想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该理论,以下是实验步骤:
1. 选择某校具有相当水平的三年级两个班级,一个为实验班,另一个为对照班,对实验班进行中国山水画培训至五年级。培训时要遵循笔法和塑造意境的顺序,完成的作品内容不和在五年级要求鉴赏的内容为同一内容。
2 . 二年以后选择有意境的诗词10首,随即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各30名学生,混和后进行诗词鉴赏实验,密封结果进行考评,得出结果。
3. 用spss软件包吃力数据,比较两个班级,检验他们有没有显著差异,计算学习山水画对鉴赏诗词成绩的相关性。
4. 若两个班级有显著性差异,即学习山水画与鉴赏诗词有高相关性,则证明学习山水画对鉴赏诗词确实具有很征象迁移作用。
5. 实施阶段:向有关部门作出详细的汇报,为深化课程教育改革提供意见和建议,为中小学生的诗词教学提供较理想的学习策略。
关于字画方面知识博大精深,想要更加深入的学习和鉴赏请直接登陆易从商城进行学习。
相关阅读:
本店售价:¥18000
本店售价:¥2400
本店售价:¥4600
本店售价:¥3000
本店售价:¥4200
本店售价:¥16800
本店售价:¥2200
本店售价:¥3600
本店售价:¥8800
本店售价:¥199000
本店售价:¥12800
本店售价:¥2400
本店售价:¥4600
本店售价:¥2200
本店售价:¥2200
本店售价:¥3700
本店售价:¥3800
本店售价:¥11500
本店售价:¥18000
本店售价:¥16800
易从字画商城 版权所有 北京轩易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并保留所有权利&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艺术集聚区艺术大道130号
Tel:400-060-6790
ICP备案号: 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094号用诗歌和书法艺术搭建联系世界的桥梁
于连胜书裴多菲诗《我愿意是急流》书法长卷被匈牙利裴多菲文学博物馆收藏
&&&&在以色列举行的第32届世界诗人大会暨第二届世界诗意书画展上于连胜书裴多菲诗歌《我愿意是急流》书法长卷被匈牙利裴多菲文学博物馆收藏,图为捐赠接收现场。
&&&&.第29届世界诗人大会主席、匈牙利诗人收藏于连胜书法作品
&&&&第32届世界诗人大会执行副主席兼2012世界诗意书画摄影展执行主席于连胜被大会授予特别贡献奖。
&&&&在开幕式上举行的于连胜书法作品收藏交接仪式,这幅书法作品刊发在《2012世界诗选》上,将转赠给以色列前总统那翁收藏。
&&&&2012年9月在以色列举行的第32届世界诗人大会暨2012世界诗意书画摄影展上,于连胜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而写的诗歌《壮烈的追寻》,被评为本届世界诗人大会诗歌一等奖。&&&&于连胜用中国书法撰写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歌《我愿意是急流》书法长卷,被匈牙利裴多菲文学博物馆收藏;他书写的以色列著名诗人哈因·毕亚里克的诗歌《安息日女王》书法作品由世界诗人大会转赠以色列前总统那翁收藏;《爱的锁链短歌》诗意书法作品被以色列诗人、第32届世界诗人大会执行主席卡翰先生收藏。&&&&参加本次大会的有来自中国、美国、法国、西班牙、荷兰、日本、韩国、蒙古国、墨西哥、哥伦比亚、巴拿马、阿根廷、以色列等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肤色、不同语种的200余名诗人。&&&&于连胜是中国知名诗人、书法家,第八届中国文学艺术界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美国基诺沙举行的首届世界诗意书画展上发布的《世界诗意书画宣言》撰稿人、“公益文化中国行”活动总策划、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公益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世界诗人大会会员,第32届世界诗人大会执行副主席、世界诗意书画展组委会执行主席。&&&&于连胜曾在多个领导岗位上工作,并有多项社会公益文化义务兼职,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一直执着于诗歌和书法艺术。他在航天工业系统工作20多年,1985年6月在国家航天部某直属大型企业走上副司局级领导岗位,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进修学习。调沈阳工作后,历任市体改委副主任、市民营经济委主任兼党组书记、市中小企业局局长、市行政执法局党委书记、市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市广播电视局局长等,曾当选辽宁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理事。现任沈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书记。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几乎每天都阅读和撰写到深夜,在诗歌艺术和书法艺术上取得丰硕成果。&&&&其诗歌作品多次获国内外大奖:2005年获全国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胜利之歌”大型诗词征文一等奖;诗歌《瀑——尼亚加拉断想》获第31届世界诗人大会“生命之价值”诗歌大赛一等奖;诗歌《壮烈的追寻》获第32届世界诗人大会诗歌一等奖。先后出版《真悟集》、《于连胜诗词选》、《雨曲风歌》、《于连胜短诗选(中英文对照版)》、《瀑》等多部诗集。其作品在《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诗潮》、《芒种》、《诗歌月刊》、《诗选刊》、《中国诗歌报》、《读者》、《中华儿女》、《中国广播报》、《文学报》等多种报刊发表。2009年在匈牙利获世界诗歌贡献奖;2011年在美国获世界文化特别荣誉奖;2012年在以色列获世界诗歌特殊贡献奖。其获首届清文化节诗歌大赛一等奖的讴歌家乡的诗歌《让盛京的祖先不再遗憾》,2011年被《光明日报》、中国文明网“文化中国”大型特别报道选发在“文化中国——辽宁篇”刊首。&&&&其书法入编《天安门珍藏书画集》、《书坛五杰》、《影响中国100位艺术大家》、《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盛世中国当代书画精品典藏》等。书法作品被北京天安门、圆明园,辽宁省博物馆,临沂王羲之故居,台湾新竹张学良故居馆以及美洲华裔博物馆(芝加哥)、匈牙利裴多菲文学博物馆等中外文博机构和多位国际名人收藏。2012年第15期《读者(海外版)》刊发了于连胜书法欣赏。他多次为赈灾、公益活动、慈善事业义捐书法作品,曾被授予“和谐中国德艺双馨书画名家”“扶残助残爱心大使”。其书法长卷《佛说四十二章经》所拍款项当场全部捐赠给了辽宁省慈善总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美术家协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