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 中国历史以来 南安香草世界 位置都在什么地方 有个

南安县(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县)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县??? 收藏 查看&南安县(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县)
南安县,位于南部晋江中游,简称“柳”,东与、交界,东南与隔海相望,西与、接壤,北与、毗邻,全县周长313公里,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82公里,总面积2032.5平方公里。全境山峦起伏,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3%。山地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绵亘于县境西南部的云顶山脉,东北部的阳平山脉,西北部的天柱山脉蜿蜒伸入县境中部。晋江为本县最大河流(古称南安江),其干流共十二条,河流纵横交错,把境内切割成五个高山盆地(俗称“五小堀”,即向阳、、翔云、眉山、凤巢)、三处河谷平原(俗称“三大堀”,即英都、罗溪、诗山)。外文名称Nanan City别&&&&名武荣行政区类别县级市所属地区下辖地区3个街道、21个镇、2个乡政府驻地柳新路1号&电话区号0595地理位置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泉州市中部面&&&&积1985平方公里人&&&&口132.09万方&&&&言()-闽台片气候条件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著名景点灵应风景旅游区、九日山风景区、黄巢山景区、五塔岩风景区车牌代码闽C
,南安境内就开始有人类生息繁衍。
夏、商两代,地理区划属扬州。
西周为属地。
春秋末期,为越国属地。
战国中期,为楚国属地。
秦代属,为酋长所辖。
西汉初期,属。西汉二年(公元前85年),为地。
东汉属东部的地,后又增设,属南部都尉的地。
南安置县甚早,历史上曾是福建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安县[1]三国孙吴三年(260),改南部都尉为,析出建安郡南部、西南部建置,改为,县治在,隶属建安郡,是郡属九县之一,管辖兴化、泉州、漳州一带。
西晋(282),析建安郡置。改东安县为晋安县,隶属晋安郡。管辖兴化、泉州、漳州一带。管辖、、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
南朝宋泰始四年(468),晋安郡改为。萧齐复为晋安郡。
改为。梁天监中(502-519)分晋安郡(郡治福州)置,治晋安县(今福建东丰州镇),置,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折晋安郡置,郡治在丰州,下领晋安、龙溪、兰水三县。南安郡初隶扬州,普通六年(532),改隶。
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升为,南安郡属之。天嘉六年南安县[2](565),闽州废,仍隶属东扬州。光大二年(568),又升晋安郡为丰州(州治设在,今福州市区),南安郡属之。
陈朝后期改名南安郡,隶属、。隋开皇九年(589),后撤销南安郡,改郡为县,隶属,州治今福州。南安郡改为南安县,建安郡改为。南安县治设在丰州。
隋大业二年(606),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隶属闽州。(607),改闽州为建安郡,南安县上隶建安郡。南安县的辖地为今泉州市、莆田市、厦门市的大部分及。当时的德化归属。
唐(618),改建安郡为建州,南安县上隶建州。
唐五年(622年),于故郡地置丰州,治所在今南安,并析南安县置属丰州。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今、厦门、漳州、)。
唐(623),在闽县复置泉州。武德八年置都督府,辖泉州、建州、。贞观九年(635),丰州撤销,南安、莆田两县隶属泉州。
唐嗣圣初(684),南安、莆田、三县置,州治南安县城丰州。不久 ,武荣州废撤销入泉州,州治设在今福州。 故南安又别称。
唐元年(700),因孙师业诉称赴泉州途远。又于南安县置武荣州,,辖、莆田、龙溪、清源四县。 衙前辟为市,并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
唐二年(711),原所置的泉州改为,武荣州改称为泉州,南安县隶属泉州,隶属闽州。泉州建制自此开始。 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唐六年(718),泉州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至此,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
唐天宝元年(742),泉州改为清源郡。南安隶属清源郡。
唐乾元元年(758),清源郡又复为泉州,南安县隶属之。
唐(803),析南安县西南四乡置大同场;长庆二年(822),析南安县西北二乡置桃林场;咸通五年(864),析南安县西二乡置小溪场;乾符三年(876),析南安县置场。当时的大同场、桃林场、小溪场、武德场仍为管辖地。
五代是个动乱的时期,战祸连绵不断,当时全国出现了10个割据的小国家,““便是其中的一个,创始人。后唐长兴四年(933),王审知次子称帝,国号大闽,泉州归之。南安县隶属泉州。
五代(945),闽国为南唐所灭。(949),南唐升泉州为;(955),升小溪场为,场为,均属泉州所辖。
宋乾德二年(964),清源军改为平海军,南安隶属平海军。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平海军改为泉州,南安隶属泉州。
元至正十五年(1278),升泉州为泉州路。大德二年改泉州路为泉宁府,南安隶属泉宁府。不久,又属泉州路。
明朝洪武元年(1368),改福建省所辖的八路为八府,南安隶属福建省。
清朝时期,行政区设置继承明制,最高一级称省。省下分府、县,与府并行的有,;与县并行的有厅和州。南安县隶属福建省泉州府。之后历代属、清源郡、、、泉州府管辖。
民国元年(1912),废府,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建制,设置东西南北四路道,南安县属南路道。
民国3年(1914)6月,全省按原辖区,置厦门、闽海、汀漳、建安四道,属厦门道。
民国14年(1925),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建制,南安直属于福建省。
民国22年(1933)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史称“福建人民政府”),12月11日人民政府第十一次中委会决议,将福建省划分为闽海、闽上、泉海、龙漳四省和福州、厦门两个特别市。同月13日第十二次中委会改原划的四省名称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四省。南安县隶属。翌年1月人民革命政府失败,复为福建省直辖。
民国23年(1934)7月,福建省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全省划分为10个,南安属第五行政区,区治设同安。
民国24年(1935)10月,全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南安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区治仍设同安。民国27年,区治改设永春。民国29年2月16日,区治改设德化,6月28日仍迁回永春。
民国25年(1936)县治由迁往。
民国32年(1943)9月,调整行政区,全省划分为8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南安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区治仍设永春。
民国35年(1946)1月,全省划分为9个、2个市,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区治设晋江。
民国36年(1947)4月,全省缩为7个行政督察区,南安仍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区治仍设晋江。
日,中国共产党在福州成立。9月,全省划为8个行政督察区,设置。南安隶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署设在晋江县城(今区)。南安县[3]
日,福建省第五专署改称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属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署设泉州。9月16日,又改为晋江区专员公署,南安隶属晋江区专员公署。
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晋江区专员公署改称为福建省晋江专区专员公署,南安隶属福建省晋江专区专员公署。
日,“文化大革命”初期,成立福建省晋江专区,取代专署的领导职权。日,成立,取代。日,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福建省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南安县隶属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
日,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福建省晋江,为属县。
1986年01月,实行,改晋江地区行政公署为泉州市,南安县隶属福建省泉州市。
南安县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南安县属亚热带海洋性,西北有山脉阻挡寒风,东南又有海风调节,温暖湿润为气候的显著特色。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0.9℃,一月份平均气温12.1℃;七月份平均气温28.9℃,无霜期349天,雨量充沛,年1650毫米,多集中在春、夏。南安县,福建省辖县,福建重要产区,南安县[4]中国商品牛基地市之一,山鸡出口基地。位于省境东南沿海,晋江中游。面积1985平方公里,人口132.09万;其中归侨和侨眷约17万人。县府驻溪美镇。三国吴置县,名。 晋改称,隋定名南安县。县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下降,呈明显阶梯状。低,严重。西溪自西向东横贯中部,形成串珠状盆地。自北向南,沿溪形成河谷平原,在双溪口与西溪汇合后始称。南部濒,海岸较平直,淤积严重。属南亚热带气候,暖热湿润。夏秋之交易受台风侵袭。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兴建了山美等182座水库,加强了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粮食和甘蔗、花生、的产量及农业产值均居全省前列。果园面积大,以、橄榄、为大宗。茶叶以和丰州石亭茶著名。牧业以猪、牛为主。山鸡养殖业发展迅速,建有诗山红星山鸡养殖场。工业则以食品占较大比重,其中以制糖业为主。南安磨石远销日本、新加坡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石井港至厦 门可通行汽船。境内多名胜古迹。石井是民族英雄的故里,辟有;复船山有。[5]公用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发挥县城优势,至80年代末,共建街道有:南北向的新华街、、民主街和新美路、湖中路;东西向的环城南北路、西美路、防堤路。1984年至1988年,在镇区内先后新建、(改为职高)、西溪中学、霞光中学和。新建溪美卫生院、溪美粮站、溪美供销社、溪美侨联、溪美旅社、溪美工商所、溪美税务所、溪美公安派出所等。新华街的街心公园为绿化中心,绿化带向各条街道延伸。南安远在西晋,即为闽南(市)之母郡,其人口源远流长。
根据当代考古工作者对等处遗址考查鉴定,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这一带生息、活动。五千多年前,先民和中原地区的人类一样,合群而居,按照血缘关系结成氏族部落,过着共同劳动,共同享受,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生活。
根据厦门大学教授《福建民族之来由》一文考证,有史以前,蒙古利亚种(黄种)的最后一支(古越族)从亚洲北部南迁,其中一部分迁徙途中留在闽南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越之子孙迁于闽,流落海上或居于澎潮”(连横《台湾通史》)。越国遗民南下时,同本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后来的。
秦平,“使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分布于闽、粤、赣、等地。“以谪徒民,与越杂处为一支。从秦至西晋五百年间,从赣南入闽西,再移至漳泉等地”(《晋江新志》),与当地人融合。
西汉三国以后,中原汉族继续南迁。据清乾隆《》记载,宋元丰间(),州巡辖官陈益(泉州人,乡贯未详),其先祖为东汉人。西晋(282),因南渡衣冠多萃一带,以求安堵,于是分,增置。尤其是永嘉(307~312)之后,中原汉人大量南迁。据唐林谞《闽中记》云:“,中原仕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清康熙《南安县志》云:“五胡乱晋,衣冠八族争相入闽,是为南安林、黄、陈、郑、詹、邱、胡、王开始之祖。”
唐初叶,“泉潮间蛮獠啸乱”,(669),唐高宗敕陈政统领岭南行军总管事镇守闽南,其中一部分军队驻扎南安一带,后居留置业,至长子孙。据《南安潘氏族谱》记载,潘氏始祖潘节即为其中之一。
唐末,北方兵荒马乱,战争不息,南安偏安一隅,“彦士,避难播迁”。其中相当一部分为随河南光州入闽的军士,在南安卜地定居。
两宋之交,北方金人入侵,宋廷迁都(今浙江杭州),宋宗室、官员、富商以及大批不堪金人蹂躏的中原民众纷纷南迁。其中一部分也在南安一带定居。以后各朝,特别是改朝换代、战乱兵燹、天灾频仍之际,都有一些外来人口在南安定居。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不断的融合、同化、繁衍,是南安人口的主要来源。南安县是汉族居住占绝大多数的地区。1953年时,全县总人口598987人,其中汉族598831人,占人口总数的99.97%;少数民族156人,占人口总数的0.03%。1964年人口普查时,全县总人口743744人,其中汉族743519人,占人口总数的99.97%;少数民族225人,占人口总数的0.03%。1982年人口普查时,全县总人口1067665人,其中汉族1066991人,占人口总数的99.94%;有16个少数民族计674人,占人口总数的0.06%。1988年全县总人口数1235576人,其中汉族1228633人,占人口总数的99.44%;少数民族6943人,占人口总数的0.56%。1990年第四次,全县总人口1271003人,其中汉族1262768人;有24个少数民族,计8225人;民族不详的有7人;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有3人。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恢复少数民族成份或省外来的男女青年通婚。
1990年普查时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9人,哈尼族1人,回族67人,傣族2人,藏族52人,黎族13人,苗族76人,畲族4928人,彝族23人,高山族1人,壮族1299人,朝鲜族1人,水族2人,布依族38人,景颇族2人,满族1054人,土族6人,侗族19人,仫佬族10人,瑶族52人,毛南族10人,白族5人,京族4人,51人[5]。民国时期县城只有三街四巷。即:、炭埔街、井脚街、公洽巷、石头巷、庄厝巷、直街巷。总长不足1000米。道路狭窄,高低不平,均系土路面,没有排水管道,每逢风雨天,总是土沙遍地、泥泞满街。房屋建筑总面积2.8万平方米。大部分为土木结构的平屋,只有中山街有少数二层楼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城建设全面规划,分步实施。至1992年,共改建、扩建街道6条,新建9条,街道弄巷总长5295米,为民国时期街道弄巷总长的5倍。镇区范围也由0.3平方公里扩展到1.5平方公里。铺设地下管道2.1公里,引水排入西溪或柳湖。
经过改建、扩建和新建的街道的弄巷有:
:旧路改造。1981年路面铺石砖,由土路改为石路面,全长由原来270米增到320米,路面拓宽为8.7米。
民主街:原名炭埔街。1981年路面铺石砖,全长由原来8米增至300米,宽3~5米。主要单位有南安县第二招待所、农业银行城关营业所、边防大队和国营南安华侨友谊公司第二门市部,均为旧平屋改建为三层楼房。
井脚街:1981年改建,土路面改铺水泥路面,全长150米,宽5米,为居民住宅区。
新华街:1957年新建,1964年截弯取直和平整,并铺设500米水泥路面,1981年续建水泥路面,全路延伸到1200米,宽12米(不包括两侧人行道)。从1980年至1988年,由单位自筹经费为主、上级主管部门拨款补助,逐年投资在新华路两侧兴建一批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办公用房和营业用房,形成县城主要街道,遂改新华路为新华街。建筑物有工业经理部为六层以上楼房,其余的均为四层、五层楼房。东侧有国营南安饮服公司南侨旅馆、南安县归国华侨联谊会大厦、泉州公路分局南安公路段、溪美第一市场、群众戏院、、国营南安医药公司门市部、国营南安糖酒公司、南安县、南安县二轻局、南安中旅社、国营南安华侨友谊公司、南安县商业局、国营南安县食品公司、南安县邮电局、南安县外经贸委、工商银行南安支行、南安县防疫保健站、南安果品公司、水产公司、人民银行南安支行、建设银行南安支行、南安县保险公司、南安县水产局等。西侧有溪美卫生院、南安县物资局、国营南安中百公司和五交公司、南安县实验小学、南安县工业经理部、南安县木材公司、南安县交通局、南安县供销联合社,南安县中医院、南安县、南安县人民检察院、南安县外贸公司、南安县人民会堂、南安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南安县人民法院、南安县妇幼保健所、南安支行、南安县粮食局、南安县农机管理局、南安县医院等。
西溪路:1981年,修建南安大桥至普尾公路命名为西溪路,全长1150米,宽12米,柏油路面。南侧有、南安交警大队、、南安县、南安农机公司、南安燃料公司、南安、南安石油公司、南安木器厂、南安化工厂、南安酒厂。北侧有基督教堂、溪美旅社、南安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南安公交公司、农业银行南安支行、南安县总工会、南安县种子公司、南安美术工艺厂等。
环城路:1981年新建,全长500米,宽10.2米,泊油路面。北侧为西溪(晋江)。南侧有南安县水电局、西溪防洪堤管理处、溪美供销社等。
环城西路:1981年新建,全长500米,宽4米,土路面,居民住宅区,终点有南安县精神病防治院。
湖新路:1981年新建,全长250米,宽5米,土路面,两侧建有南安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和建筑设计室等,1991年改土路为水泥路面。
湖中路:1984年新建,全长800米,宽5米,路东临湖。路西有南安县公安局、南安县环保局、南安实验幼儿园、、防疫站等。土路面。
柳新路:1984年新建,从顶溪美到粮站,全长400米,宽5米。南安县人民政府大院为柳新路门牌第1号。政府驻地在柳新路。1991的改土路为水泥路面。
柳溪巷:1981年,由原公洽巷改建,全长125米,宽3米,水泥路面,平屋为主,有55个店面。
直街巷:1981年,由原直街巷改建,全长150米,宽3~5米,水泥路面。
五柱巷:1987年改建,全长400米,1991年铺设水泥路面。
郑成功街:1991年新建,位于大桥至车站的路段。长250米,宽29米,水泥路面,为泉州到安溪的交通要道。两侧的建筑物共14幢6层以上的商品楼房,建筑面积3.12万平方米。
何厝街:1992年新建,位于环城路至第一招待所路段。长130米,宽11米,水泥路面。两侧的建筑物共有8幢7层的商住综合大楼,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人杰地灵,历代英才辈出。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先后涌现出“开八闽文化之先”的诗人,宋代杰出科学家,亮节的礼部尚书,明代抗倭名将,收复台湾民族英雄,台湾医祖,伟大的思想家,农民起义领袖、,清末华侨建筑家,为独立战争建树功勋的华侨将军,为南安的解放事业而献身的革命烈士、、,以及近现代爱国爱乡的著名华侨、、等。他们在不同的时期为祖国的统一、家乡的建设,做出了震古烁今的贡献。还有数千名专家、学者、教授,在祖国四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襟山带海,风光秀丽,驰誉海内外的名胜古迹甚多。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民族英雄,“天下无桥长此桥”的,海交史珍贵文物的九日山摩崖。宋代佛教雕刻经幢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县级重点文物单位共26处,其中有福建省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以及、、、和等著名,还有、、、六朝古墓和一批唐、宋、元、明清,等,这些名胜古迹,形象地展现了南安历史文化的风貌,当年曾吸引了许多达官名士前来隐居避乱,寄迹流寓。其中有梁普通年间(520-527)的印度佛教徒,唐时代为丞相的越南人,唐朝著名诗人,学士,家以及近代等,使南安成为历代人文荟萃之地.南安是著名的侨乡.自唐朝开始,不少南安人远涉重洋,旅居海外,足迹遍布东南亚和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西欧诸国。至1998年底,旅外侨胞、港澳同胞达146万人,侨眷属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5]
南安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元朝开始,就有南安人相继迁台,明末至清代,曾是人徙居台湾的.有随、进行海商贸易时,移居台北的垦荒者;有随东征收复台湾时到台开发的垦殖者;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开放台湾鹿港与泉州江港后,有相率、同往,甚至举家迁徙到台的移民。民国34年(1945)台湾重归祖国以后的几年间,南安人又有一批相继东渡台湾,至1945年,计有2000多人前往台湾,形成了近代的又一次移居台湾的高潮。在台湾 有南安籍的台胞100多万人,有百所南安分炉去的寺院、神庙,、两处有南安会馆,他们与故乡南安有着密切的、。[5]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您当前的位置: >
福建省南安市地方人文4(郑成功)
发布时间 10:19:21 点击量:
明末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日-日)是17世纪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幼名福松,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1]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郑成功之父为出身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安平港、[2]曾为海盗的南明水师将领郑芝龙,母为出身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今日本长崎县平户市)的田川氏;他出生于母亲的故乡平户,六岁时为父亲接往福建老家,及长被送往金陵求学。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成功乃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包围清江宁府,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大员的驻军,开启明郑时期,不久即病死。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设有庙宇加以祭祀。
中文名:&郑成功
外文名:&Koxinga
别名:&郑森、郑明俨、郑大木,赐姓朱
国籍:&中国明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日本肥前平户
出生日期:&公元1624年(甲子年)8月27日
逝世日期:&公元日
职业:&军事家、政治家、民族英雄
&主要成就:&起兵抗清,拒不投降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经营台湾
代表作品:&《延平王集》
父母:&郑芝龙、田川氏(日本人)
官爵:&南明招讨大将军、延平郡王
逝世:&南明东都承天府(37岁)
谥号:&忠节
配偶:&福建泉州惠安董氏
郑成功(日-日)是17世纪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大木,幼名福松,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郑成功之父为海盗出身的南明水师将领郑芝龙;母亲田川氏,出身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今日本长崎县平户市)的。郑成功原籍福建南安石井(现分属晋江安海镇,南安石井镇)人[3-4],祖籍福建莆田和漳州,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 郑成功祖先从莆田迁往漳州,再迁南安,约在1144年至1210年间,郑成功先祖自莆田迁往龙溪县,后代再迁南安。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爽所写《郑氏附葬祖父墓志铭》也写道:先世自河南荥阳入闽[5],由莆居漳&&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收录的郑氏族谱中有一段文字,表明郑氏入闽,&或于三山,于莆漳[6],于潮,是不一处&。其中到达漳州的这一支,在宋末时安居在龙溪,也就是现在的龙海洋西村,在元朝又从洋西播迁到鄱山,也就是现在的龙海颜厝镇古县。随后,又从古县播迁到南安。晋江安平郑氏第十三代先祖珏峰的墓志铭由明朝三边总督洪承畴撰写,洪承畴在郑成功墓志铭阐述:&郑之入闽也初居仙游之枫亭,迁徙攀鳞故里,原有枫亭桥圾,今其名犹存焉始祖祖道公,数传而至珏号果斋生谥号后崖生思诲[6]&。墓志铭还提到,因倭寇频频侵犯,被迫南迁晋江安平地区,也就是现如今的安海地区。
   六岁时为父亲接往福建老家,及长被送往金陵求学。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成功乃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前明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4月,郑成功率领两万余名将士跨过海峡,经过数月英勇战斗,打败侵占台湾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7]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大员(在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开启明郑时期,但不久即病死。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设有庙宇(包括后来的延平郡王祠)加以祭祀。
   名字由来
&&&&&&&&&&& 郑成功儿时名福松,7岁自日本回国,住在安平(今晋江安海)郑府。郑芝龙为儿子聘请教师教他读书。教师即给他起名森,寓深沉整肃,丛众茂盛之意。郑成功21岁从家乡到南京进入国子监就学,师从大名士钱谦益,钱谦益非常喜欢,为他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大木。
郑成功家族
日,清军攻占南京,摧毁了弘光政权。由于清廷在江南采取残酷野蛮的高压政策,强行下达剃发令,激起各地抗清斗争蜂起。一些明朝遗臣和抗清力量,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建号隆武。当时郑芝龙手握重兵,成为隆武帝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隆武帝即位后不久,郑芝龙将郑成功引荐给隆武帝,隆武帝非常赞赏郑成功的才华,他叹息说:&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皇帝以女儿给人做妻子,在封建时代是最高的荣誉,为了表示对郑成功的宠爱,隆武帝将当朝最尊崇的朱姓赐给郑成功,并将原名森改为成功。从这时起,郑森的名字就成了朱成功。自是,朝廷内外都称郑成功为国姓,普通百姓尊称他为国姓爷。
天启四年(1624年,日本宽永元年)七月十四,郑成功出生于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上的川内浦千里滨。父亲郑芝龙为海商及海盗首领,于中国东南沿海及日本、台湾、吕宋附近海域拥有极大势力。郑成功六岁之前跟随母亲住在平户,直到父亲郑芝龙受明廷招安任官之后,才被接回泉州府安平(原福建省晋江县安平镇,现安海镇)居住读书,该处现为安海成功小学校址。
少年郑成功曾在安海星塔下读书
崇祯十一年(1638年),郑成功考中秀才,又经考试成为南安县二十位&廪膳生&之一。崇祯十四年(1641年),迎娶福建泉州惠安进士礼部侍郎董飏先侄女。
崇祯十七年(1644年),郑成功进入南京国子监深造,拜在江浙名儒钱谦益门下;钱谦益为了勉励郑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别字。同年,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随后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进驻北京城。明朝遗臣遂于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嵩登基,翌年(1645年)改元&弘光&。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朝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破扬州、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等人殉国,弘光帝被俘,遭到杀害,弘光政权灭亡。
弘光政权覆灭后,郑芝龙、郑鸿逵兄弟于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同年七月改元&隆武&。不久,鲁王朱以海亦在绍兴称&监国&,改明年为&鲁监国元年&。隆武、鲁监国两政权虽皆&矢志恢复&,却彼此矛盾、冲突不断,各行其是。
隆武政权成立后,郑成功得隆武赏识,封忠孝伯、御营中军都督,赐&国姓&朱、改名&成功&、仪同驸马;郑鸿逵之子郑肇基,亦受赐国姓。于是,人们遂称郑成功为&国姓爷&,称郑肇基为&小国姓爷&(郑肇基年纪较小)。
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起,郑成功即开始领军,多次奉命进出闽、赣与清军作战,颇受隆武帝器重。然而真正握有军政大权的郑芝龙,却无意全力抗清,甚至在清军南下福建的时候,命令仙霞关守将施福(又名施天福,施琅族叔)将军队撤回福州(隆武政权所在地)。此举导致清军攻入闽北时几乎没有遭受抵抗。
郑成功雕像
清朝大学士洪承畴为泉州武荣人,郑芝龙同乡,在其承诺给予三省王爵的利诱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郑鸿逵等人的反对,决意带着其他几位儿子北上向清朝投降。郑成功劝阻父亲不成,只好带着部分士兵出走金门。郑芝龙本以为降清之后不但得保家业,还能加官晋爵;不料清军征闽主帅博洛背约,不但将郑芝龙与诸子一同挟往燕京,更出兵攻打郑家的故乡闽南南安。郑成功之母田川氏当时已从日本搬至南安定居,不幸碰上此次劫难,于战乱中自缢身亡;郑成功得知母亲死后,更加坚定了抗清的决心。
同年八月,清军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在汀州遭清军俘虏,之后绝食不屈而亡。南明帝系旋由桂王朱由榔继承,改元&永历&。
隆武政权灭亡后,郑成功避走金门,然后开始于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旧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数千兵力;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小金门(今日金门县烈屿乡),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
永历元年(1647年)七月,郑成功会同郑彩部队攻打海澄,失败;八月,郑成功又与郑鸿逵部合围泉州府城,清漳州副将王进率援军至,郑军不敌败退。
永历二年(1648年),南明浙江巡抚卢若腾等人来归,郑成功蓄积实力后再次出击,攻克同安县。五月,郑军围攻泉州;七月,清朝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等转而攻击同安,郑军不敌,守将、军民死伤无数。不久,清朝援军抵达泉州,郑成功乃解泉州之围,怆然退回海上。
同年,清朝江西总兵金声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清,清朝广东提督李成栋亦投向永历政权,使反清复明的声势一时大涨;只可惜各方反清势力在彼此没有默契、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大多沦为地方性的抗争。不久后,清廷压制了江西的金声桓、王得仁势力;广东李成栋军亦于次年(1649年)灭亡。
永历三年(1649年,清顺治六年),郑成功改奉永历年号为正朔;永历帝即册封其为&延平王&(郡王),从此亦有人称成功为&郑延平&。
是时,闽南地区呈现混乱的局面,除了明、清的官方部队以外,到处都有土豪、山贼拥据城寨,相互争并,并且就近向百姓课收钱粮,宛如军阀;相较于这些地方势力,郑成功拥有较完善的军备,但却也因为军队太庞大,而领土太少,面临筹集粮饷的重大问题。永历三年(1649年)十月,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除打击闽南清军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为粮源。一个多月下来,从清军手上攻取漳浦、云霄等地,亦平定了达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郑军攻诏安不克,乃决定转入粤东,经分水关至潮州一带征讨不合作的零星势力;至隔年五月之间,又第次收服了潮阳以及周边许多山寨。
郑成功塑像
潮州守将郝尚久虽已于永历二年(1648年)随李成栋反清,但曾袭击施琅、郑鸿逵等部,也曾拒绝郑成功&联军&的要求,并在郑军攻打新墟寨时派兵与之为难,与郑成功素有嫌隙。永历四年(1650年)六月,郑成功军队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场&不清不明&为由,出兵击之;郝部不敌,退守府城,揭阳、普宁、惠来等县尽入郑军之手。不久,清军再次攻入广东;郝尚久背腹受敌,负气降清,引清军入潮州城以抗郑军。郑军围困潮州城三月不克、士气低落,又面临粮饷接济问题,只得于八月解潮州围退回闽南。
永历四年(1650年),时郑成功族叔(一说族兄)郑彩、郑联的军队领有厦门。郑成功退回闽南之后,为了拓展实力乃借口郑联在厦门横征暴敛、使民不聊生;采取施琅的献策,用计图取厦门。同年中秋,郑成功趁着郑彩离开厦门的时机,前往厦门拜访郑联,郑联大意并未设防,惨遭刺杀身亡。不久,郑彩得知郑联的死讯,更加不敢与郑成功作对,回到厦门便将兵权都交了出来;郑成功自此接收了郑彩、郑联大部分的部队,并且实际取得厦门、金门作为根据地。
同年十一月,清平南、靖南二王率数万铁骑攻入广州;郑成功奉敕南下勤王,令叔父郑芝莞留守厦门。十二月,郑成功抵广东揭阳,与郑鸿逵会师;两人商讨后,决定由郑成功继续率军南下勤王,而郑鸿逵则移师往厦门协防。同年,鲁王在阁部曾樱等人陪同下,来到厦门投靠郑成功,被安置在金门。
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石像
永历五年(1651年)正月,郑成功抵南澳。二月二十五日,郑军舰队于盐州港附近遭遇风暴,郑成功的主船险些解体、翻覆,几乎所有船上器具,包括鼎灶都一并丢失;据记载当时船上甚至连食物都无法准备,郑成功本人也连饿两餐。直到隔天下午风雨渐歇,郑成功的主副座船才得以回到岸边与舰队会合。此乃郑成功本人于海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凶险,事后郑成功也重赏主副中军船的两位驾驶。
同年三月,郑军抵达广东大星所(今广东惠东)。另一方面,清福建巡抚张学圣得知郑成功的主力军队已经前往广东,厦门防务松散,似有可趁之机;乃命令马得功、王邦俊等趁虚攻击厦门。马得功挟持身在南安的郑芝豹,命其交出船舰渡载清军往厦门,并且顺利在海面上击败郑军。面对清军来袭,负责厦门防务的郑芝莞未战先怯,只顾著将财物搬运至私人船上逃亡;使得清军相当轻松就攻破厦门,并将郑家的积蓄、装备掠夺一空。由于事出突然,董夫人与郑成功长子郑经只来得及携带祖宗牌位避于海上逃过一劫。清军侥幸偷袭得逞之后,却没打算留在厦门与郑军决战,于是满载战利品即返回内陆。这时赶赴厦门支援的郑鸿逵,正好于海面遭遇返航之马得功部队,将其围困,却被马得功威胁将害其母、兄(郑芝龙)性命,无奈之下只好放走马得功。不久,郑成功于广东得知了厦门遭袭击的讯息;原本他仍坚持继续南下勤王,但终因上下将士思归,哭声遍闻,乃不得已班师回厦门。收复厦门后,郑成功追究起责任,将怯战以逃的叔父郑芝莞斩首;而放走马得功的郑鸿逵则交出兵权、自请退隐东石镇白沙,不再过问政事。
同年五月,郑鸿逵麾下大将施琅擅自处决郑成功部将曾德,郑成功以此为由欲诛施琅全家。施琅虽在友人帮助下逃脱,但父亲、胞弟均被处死。从此,施琅与郑成功结下大仇,决定再度降清。
漳州、海澄之役
明永历五年(1651年)下半年,郑军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市)等地战斗,获得了磁灶战役、钱山战役和小盈岭战役的胜利,克复平和、漳浦、诏安、南靖等地。年底,包括定西侯张名振等人皆来投靠,使郑军的声势愈形高涨。
郑成功投降。二月,郑军攻长泰,清朝派遣陈锦率大军前往救援;两军于江东桥展开大战。郑成功仗着对闽南地形较为熟识,在江东桥附近安排了许多伏兵,大败陈锦,歼灭多数清军,取得江东桥战役的胜利。不久即攻下长泰。
攻克长泰之后,郑成功集结大军进攻漳州府城,将之层层包围。四月,清朝为解漳州之围,于是募集百艘船舰进犯厦门,攻郑成功所必救。郑成功遂派陈辉、周瑞等率领百余艘战舰迎击,于崇武大败清军,取得崇武战役的胜利。郑军在海上大捷,因而对漳州城的施压没有稍减;然而漳州守军亦相当顽强,使得围城的势态持续超过半年。
几个月下来,漳州城内的水粮已竭,士卒、百姓饿死者不计其数。据说当时,城中军民互相争夺食物,即使家中有食物者也不敢烹调,因为一旦被发现燃起炊烟的人家就会被抢,更传说有人吃人肉的惨况发生,史载&城中人自相食,百姓十死其八,兵马尽皆枵腹&[9]。同年九月,清军将领固山额真金砺率领了万人大军开抵福建,进入泉州府[9];郑成功才下令解除漳州之围以待敌军。郑成功将部队布置于江东,欲用击败陈锦的同样方式,来伏击金砺军,但却遭金砺固山识破,两军展开混战,郑军提督黄山、礼武镇陈俸、右先锋镇廖敬、亲丁镇郭廷、护卫右镇洪承宠都在激战中阵亡。郑军于交战失利后,只能撤退以确保海澄、厦门的安全。清军趁胜收复南靖、漳浦、平和、诏安四县。
永历七年(1653年)四月,金砺进犯海澄,与郑成功展开激烈战斗。在清军的猛烈炮火之下,郑成功部队损失惨重,许多部将战死;郑成功见军队士气低落,亲临阵前喊话,也险遭炮击。五月,郑成功侦知清军火药钱粮不继,于是诱敌决战,趁清军大举渡河之际,以火攻大破金砺,取得海澄战役的胜利,海澄得保安全。海澄战役以后,金砺被清廷召回京师,双方再度处于相持局面。 
清军两度大败后,顺治帝敕封郑成功为&海澄公&,郑成功不接受。八月,双方与泉州府安平报恩寺内议和,郑军得以休兵筹措粮饷,稍事整顿。十一月,顺治帝再度敕封,并承诺给予一府(泉州府)之地安置兵将,郑成功仍不接受。
永历八年(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定西侯张名振见清军已将军力集中于福建,则江、浙等地防务势必空虚;于是乃向郑成功请师,率领百艘战舰北上,图取江南地区。张名振的北伐之师沿长江进攻,直达金山寺,威胁南京城;但因后援接济不及,只得回师。二月,清廷再遣使与郑成功,承诺给予兴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地方;郑成功以&兵马繁多,非数省不足安插&为由,再拒绝之。八月,清又遣使往议;郑成功的亲弟郑渡、郑荫也在使节之中。郑成功称&清朝没有诚意&,并谓&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又一次拒绝清朝提出的条件。
郑成功画像
同年,南明西宁王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希望从东、西合力进攻广东,则明朝势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长江北伐,攻赣、皖、苏各省,则复兴大业有望矣。郑成功派林察、周瑞督军西进,却因故延误了与李定国的约期;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虽克复肇庆,却于广州城外大败而回。李定国本来对与郑成功会师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郑连姻来巩固盟谊;但却因郑成功屡愆军期而误了大事,李定国对此相当失望。
同年十一月,清朝漳州协守刘国轩向郑成功投降,引郑军进入漳州府城;漳州总镇张世耀见大势已去,与以下官员尽皆向郑军投降。十二月,郑军分兵进击,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诸县,军队进入兴化地方。
永历九年(1655年),因为永历帝和郑成功势力相隔遥远,特准郑成功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时允许他委任官职,武官可达一品,文职可达六部主事。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都请宁靖王朱术桂等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10]。郑成功同时将厦门(当时称中左所)改名为思明州,并建造演武亭,以便亲自督察官兵操练。
同年九月,清朝定远大将军、郑亲王世子济度率三万大军入闽,会同驻闽清军,准备进攻厦门。郑成功决定放弃已占领的漳州、泉州两府属邑,并拆毁城墙让清军无所屯扎,借此巩固金门、厦门的防御。与此同时,还派遣部将率领舟师两路进击 ,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广东,令清军腹背受敌、难以兼顾头尾。北上郑军连战皆捷,攻入舟山;南下郑军虽一度攻取揭阳,却遭到清援军击溃,死伤惨重。隔年四月,济度调集各路水师进攻厦门,于围头海域遭郑军痛击,清军大败而归。郑军取得泉州战役的胜利。永历十年(1656年)十二月,郑成功部队又在闽东北取得护国岭战役的胜利。
郑成功势力范围示意图
南征舟师返回厦门,郑成功议处败战之罪,原本要处死苏茂、黄梧、杜辉,但是在众将跪地求情之下,郑成功决定将苏茂一人斩首,黄、杜则戴罪图赎。后郑成功命黄梧镇守海澄,还特别嘱咐黄梧以戴罪之身应力图建功;但是黄梧知道郑成功一向治军严苛,害怕自己一旦再犯错就会送命,于是便与副将苏明商议,决定向清朝投降,献出海澄县城。海澄是郑成功多年来投注了相当多人力、物力建造起来的坚固堡垒,黄梧的投降无疑给了郑成功一大打击。
起兵后的十多年,郑成功的据地仍然只以金门、厦门等闽南沿海岛屿为主。但郑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权,一方面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山五商〉,开辟货源以和外国人贸易、走私来累积资金;一方面以此募兵(包含日本人、白人、黑人等外籍佣兵)及进口盔甲、铳炮、刀剑等武器来筹备军力、军备;又以内陆的商业据点为基,发展反清复明的情报组织洪门。1950年厦门市将市区改名为思明区,以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
长江、南京之役
永历十二年(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七万与浙东张煌言会师,大举北伐。大军进入长江之前,于羊山海域遭遇飓风,损失非常惨重,只得暂且退回厦门。
次年(1659年),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北伐,会同张煌言部队顺利进入长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镇江、瓜洲,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南京,开始了江宁白土山之役[11]。张煌言部亦收复芜湖一带十数府县,一时江南震动。后因郑成功中清军缓兵之计,意外遭到清军突袭,致使郑军大败,损兵折将,包括甘辉、万礼、林胜、陈魁、张英等大将皆死于是役。郑成功兵败后,试图攻取崇明县,做为再次进攻长江的阵地,却久攻不克,只好全军退回厦门。南京之战可说是郑成功生涯当中最辉煌及最重要的一役,却是先盛后衰,以大败收场,使郑成功的反清大业受到致命挫折。
永历十四年(1660年),郑成功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四万余人,取得厦门战役的胜利,声威复振。
自从1647年1月在小金门起兵抗清后,郑军转战浙、闽、粤等行省东南沿海,多次帮助明朝宗室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此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经商。然而,统领数万人的大军抗清,却始终无法取得较大的根据地,郑成功被迫必须通过海外贸易筹备粮饷。
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郑成功决定听从何斌之建议夺取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支配的台湾岛。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荷兰于台岛西南建有两大防御要塞,一为位于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的热兰遮城(Fort Zeelandia),二为位于台江内陆赤崁地方(今台南市中西区)的普罗民遮城(Provintia)。同年四月初一,郑军经由鹿耳门水道进入台江内海并于禾寮港(今台南市北区开元寺附近)登陆,意图先求取防御薄弱的普罗民遮城。随后郑军在台江海域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击沉荷军舰赫克特(Hector)号,取得台江内海控制权,并同时在北线尾地区击败荷兰陆军,以优势兵力包围普罗民遮城。不久,于四月初五即迫使普罗民遮城守军出降。五月初五,郑成功改赤崁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及天兴、万年二县。
国立台湾博物馆藏郑成功像&&&&&&&&&热兰遮城复原模型
在取得普罗民遮城做为据点之后,郑军随即由海、陆两面围困热兰遮城。由于考虑到两万大军的粮饷调度不易,郑成功并没有做持久战的打算,一开始即对热兰遮城施压,试图胁迫荷兰军队投降。遭荷兰大员长官揆一(Frederik Coyett)拒绝其投降要求之后,郑成功一度下令强攻热兰遮城,却遭遇荷军极顽强抵抗,郑军损失惨重。由于强攻不下,加之大军粮食短缺,使得郑成功被迫改变策略,派出大部分的军队至南北各地屯田、征收钱粮,以解大军乏粮的燃眉之急,对热兰遮城改采长期包围的战略。
永历十五年(1661年)七月,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抵达大员,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军舰以外,增援部队亦为热兰遮城带来大量补给品与火药。时郑成功的军力仍分散台湾各地实行任务,驻守于大员以及普罗民遮城市镇的军力预估不到三千,遂使荷兰军重新燃起反扑的希望。七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荷兰援军遭遇强风侵袭,被迫离开大员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风雨;其中荷兰军舰Urck号不幸搁浅,船上人员皆遭郑军俘虏。此一变故,使郑军获得整备的暂机,待荷兰军舰于八月回到大员海域时,郑军虽未能调回多数兵力,却已然完成作战的准备。八月中旬,荷、郑两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郑军大获全胜,击沉一艘荷兰军舰,并夺取船只数艘,自此荷军丧失主动出击的能力。
十二月,日耳曼裔荷兰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郑成功在其提供之情报的帮助下,炮轰击毁热兰遮城的乌特勒支碉堡,使热兰遮城之破终成定局。十二月初八,荷兰大员长官揆一修书予郑成功,表示同意&和谈&。几经谈判,荷兰、终于在十二月二十日向郑成功屈服,退出台湾。
郑成功下令屯垦台湾的范围,北达噶玛兰(今宜兰县),南至琅峤(今屏东县恒春),后因大肚平埔族拍布拉(Papora)族大肚王与琅峤&番人&的反抗而减缓扩张;郑成功实际的统治区域大约是从二林(今彰化县二林镇)到茄藤(今屏东县佳冬乡)的范围之间。
永历十五年(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清顺治帝崩,皇三子玄烨继位;郑氏降将黄梧向当权者鳌拜建议&平贼五策&,内容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贸财源;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斩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斩于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元代以来的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
郑成功接连听闻噩耗,加上在台将士水土不服人心惶惶,其子郑经又在澎湖与乳母私通,使得郑成功内外交逼,于永历十六年(1662年,清康熙元年)五月初八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抓破脸面而死,年仅39岁。然而根据夏琳《闽海纪要》和江日升《台湾外志》的记载,郑成功病情一开始并不严重,还能看书、观台、饮酒,有人认为可能是被下毒害死。
据《台湾县志》记载:&当国姓公卧病的当初,五月初二早,忽天昏地暗,黄蜂大作,初三更风雨交加,台江及安平外海波浪冲天,继而雷震电闪,如山崩地裂,&&初五日,天平雨晴了,初八日,国姓爷归天。&
郑成功是一代儒将,不光写得一手好字,诗词也写得极好,可惜英年早逝,传世之作极少。
《春三月至虞谒牧斋师同孙爱世兄游剑门》:西山何其峻,嘎岩暨穹苍。藤垂涧易陟,竹密径微凉。烟树绿野秀,春风草路香。乔木倚高峰,流泉挂壁长。仰看仙岑碧,俯首菜花黄。涛声怡我情,松风吹我裳。静闻天籁发,忽见林禽翔。夕阳在西岭,白云渡石梁。嗽腭争峡虮,青翠更苍茫。兴尽方下山,归鸟宿池傍。
《越旬日复同孙爱世兄游桃源涧》:闲来涉林趣,信步渡古原。松柏夹道许,瞻盼无尘喧。清气荡胸臆,心旷山无言。行行过草庐,瞻仰古人园。直上除荆棘,攀援上桃源。桃源何秀突,风清庶草蕃。仰见浮云驰,俯视危石蹲。拭石寻旧游,隐隐古迹存。借问何朝题,宋元遑须论。长啸激流泉,层烟断屐痕。遐迩欣一览,锦缔罗江村。黄鸟飞以鸣,天净树温温。远色夕以丽,落日艳危墩。顾盼何所之,洒然灭尘根。归来忘所历,明月上柴门。孟夏草木长,林泉多淑气。芳草欣道侧,百卉皆郁蔚。乘兴快登临、好风袭我襟。濯足清流下,晴山绿转深。不见樵父过,但闻牧童吟。寺远忽闻钟,杳然入林际。声盈白云飞,谁能窥真谛?真谛不能窥,好景聊相娱。相娱能几何?景逝曾斯须。胡不自结束,入洛索名妹。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复台》: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宗人府宗正协理宗人府事
提督禁旅、仪同驸马都尉
御营御武副中军勋戚、总统御营军务
招讨大将军
忠孝伯 - 受封于隆武二年三月(1647年)
威远侯 - 受封于永历二年十月(1648年)
漳国公 - 受封于永历三年七月(1649年)
延平王 - 明昭宗于永历八年八月(1654年)敕封郑成功为延平王,郑成功谦辞不受。九年四月(1655年)昭宗再次下诏并赍延平王册印至厦门,郑成功乃不再推辞受封为延平王。[20]
潮王(辞未就) - 永历十一年十一月(1657年)敕封为潮王,郑成功谦以无功辞不敢受。
潮武王(追谥) - 永历三十五年(1681年)四月郑克塽追谥其祖父为潮武王。
高祖父:郑荣(乐斋公);
曾祖父:郑瑢(西庭公,另一说郑王容);
祖父:郑士表(另一说郑绍祖),字毓程,号象廷,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乡人。
父亲:郑芝龙,又名&一官&,号飞黄。为明末时期东南沿海武力海商集团之领导人,因从事海上贸易而致富,并组织强大的武力做为后盾,为后来明郑抗清实力的奠基人,后归降清朝。
母亲:田川氏()是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上的川内浦人,名不详(平户当地传说名&マツ&,罗马拼音作&Matsu&,汉字或可作&松&);她生于田川家,后来母亲改嫁给从中国福建泉州移民到平户的华人铁匠翁翊皇,她也成为翁翊皇的继女,因而亦作&翁氏&、&翁太妃&。
正室董氏,名&友姑& ,一作&酉姑&,福建惠安进士礼部侍郎董飏先侄女;郑经生母
另有侧室庄、林、史、蔡、曾、蔡诸氏夫人
田川七左卫门,郑芝龙实际上的次子,所以又称为&田川次郎左卫门&,七左卫门一生未离开日本,二个儿子分别姓&郑&及&福住&;
郑渡(《清史稿》作&郑世忠&),郑芝龙次;
郑恩(《清史稿》作&郑世恩&),郑芝龙三子,字恩庆;
郑荫(《清史稿》作&郑世荫&),郑芝龙四子;
郑袭(《清史稿》作&郑世袭&),郑芝龙五子,号葵庵;康熙年间投诚,钦命荣禄大夫头等兼管内阁大臣;
郑世默(见于《清史稿》),郑芝龙六子,后与父亲一同就戮; 
郑经,郑成功长子,字符之,号式天,乳名锦。继承父亲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之官爵;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纪录中被称为&台湾国王&。
郑聪,郑成功次子,字哲顺,号怡堂。康熙二十二年,授三品之职。
郑明,郑成功三子,字哲熙,号熙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郑睿,郑成功四子,字哲圣,号圣之。被清兵淹死。
郑智,郑成功五子,字哲锡,号锡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郑宽,郑成功六子,字哲硕,号硕之。不知所终。
郑裕,郑成功七子,字哲益,号益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郑温,郑成功八子,字哲念,号念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一说,被清兵淹死。
郑柔,郑成功九子,字哲能,号能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郑发,郑成功十子,字哲奋,号奋之。被清兵淹死。
郑克臧,郑经长子,娶陈永华之女为妻;原为郑氏王位第一继承人,但遭到冯锡范等人杀害,年仅十六。
郑克塽,郑经次子,幼名秦舍,字实弘,号晦堂,娶冯锡范之女为妻;继承延平王、招讨大将军官爵,于1683年降清,受封海澄公,结束郑氏王朝于台湾二十一年的统治。
郑克举,郑经子;郑克塽降清后面请康熙帝准其叙官。 
郑成功的后人现今分布在日本、台湾和福建南安市石井镇。 
台湾知名鱼类学家郑守让(原名郑明能)是郑成功第六子郑宽的后代,为郑成功九世孙。
诗人郑愁予(原名郑文韬)乃郑成功第十五代裔孙。
郑成功第十一代侄孙福住邦夫,是日本人。由此说明,也有不少郑氏子孙目前生活在日本。
这幅《郑成功画像》(左,修复前)是目前已知最接近郑成功真貌的肖像画,花了好了大工夫才修好(中,修复后),相较一度被批评修得太金光闪闪的台南延平郡王祠雕像(右),可以看看,哪个比较接近心目中的郑成功。
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起兵抗清后,于转战浙、闽、粤东南沿海期间,多次帮助明室宗族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抗清期间,郑成功为了筹备粮饷而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当时荷兰人常劫夺郑氏和海外华人至东南亚商船,郑成功多次派出水军打击荷兰舰队,并于1656年到1660年期间两次警告荷兰人,除非荷兰人停止劫夺华人的商船,郑氏将不会与荷兰贸易。另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经商。
欲取菲律宾
1565年,西班牙殖民统治菲律宾。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杀在菲律宾的华侨华商,死亡人数达五万余众。
在得知菲律宾华侨的处境后,1657年,郑成功曾经致函给爪哇岛巴达维亚的一位华侨甲必丹,要求他停止与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进行贸易往来。郑成功曾多次对菲律宾华侨表示关切,并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宾,以惩罚西班牙人。
1662年,郑成功攻下台湾后,4月遣使天主教意大利籍神父李科罗到菲律宾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
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为华侨报仇。他一面抚恤安置从菲律宾逃到台湾的华侨,一方面组织筹备军队,派人暗中与在菲律宾的华侨联络,以便到时可里应外合,但尚未出兵,他得知儿子郑经在厦门跟奶妈陈氏通奸,郑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将郑泰杀郑经,郑泰因不忍而抗命。郑成功盛怒之下,又患疟疾,不久病逝。
后来,郑经也于1670年和1671年两次准备派舰队征讨马尼拉,但因为三藩之乱郑经率军西渡福建支援耿精忠而没出兵菲律宾。
位于泉州大坪山上的铜像
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自金门发动军事政变,自称延平王(郡王爵位本非世袭),打败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之弟郑世袭,在台即位。然后改东都明京为东宁;他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永历帝正朔,然而实际上明郑政权变成一独立于海外的王国。
1680年郑经及陈永华先后死去,权臣冯锡范拥郑经幼子郑克塽继位;后施琅领清军攻克澎湖,郑克塽乃于1683年降清。总计郑氏政权统治台湾只有23年的时间而已;1684年4月,台湾正式纳入大清帝国版图,隶属福建省,设台湾府,辖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
因郑成功及其子孙建立的政权有着特殊的政治背景,后世台湾、中国大陆以及日本的史界均关注其历史定位及评价,但因政治立场不同,各自有着不同的观点。
康熙皇帝曾说&朱成功明室遗臣,非吾乱臣贼子&,也写下楹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赠与泉州三邑南安郑氏祖坟。但清朝早期官方仍将郑成功视为叛国或海贼。
清朝末期,为笼络台湾人,清朝逐渐将郑成功宣传为&忠义典范&。1874年,清廷派遣钦差大臣沈葆桢来台办理海防事务,沈葆桢在该年底与其他官员联名上奏,以郑成功&感时仗节,移孝作忠&,值得为民表率,请光绪皇帝准为其建祠祭祀,有助于&正风俗、正人心&。翌年(1875年)准其奏,正式在台为郑成功立祠,并由礼部追谥为&忠节&。同年三月,沈葆桢拆除了旧的开山王庙,在原址重建一座福州式建筑式样的&延平郡王祠&。沈葆桢并亲写对联一副:&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金门的延平郡王祠
从此郑成功成为清廷承认的模范人物,台湾重要官员包括刘铭传、唐景嵩等人,皆曾为延平郡王祠作楹联褒奖之。
台湾日治时期,日本殖民当局以拥有大和民族血统之郑成功统治过台湾,以此解释日本统治台湾是继承遗储,合理化日本对台湾的统治。当时在台湾的公学校曾教学童唱&郑成功之歌&。台南的延平郡王祠被改为日式的&开山神社&,并整修为神社样式,但其福州式建筑格局大致保留。战后国民政府再改为延平郡王祠,并将原福州式建筑全部拆除,改建为中国北方式宫殿式建筑并于入口牌楼加设国民党徽,以示为中国正统政权。
日本存在小中华思想且深受水户学影响,而水户学基于明朝遗臣朱舜水影响,使得日本史更重视大义名分论而发展为尊皇论。《大日本史》即是其扼要之精神依归。无论幕末维新思想,亦或今日历代天皇系谱,无一不受《大日本史》思想之沾染。在此思想体系下,对于明朝遗臣郑成功一生从事反清复明的功过,日人四方赤良评为:忠义空传国姓爷,终看鞑靼夺中华(鞑靼为明朝中后叶时的外患,明朝时的中国人称呼住在长城以北的蒙古人和女真人为鞑靼)。
中华民国(台湾)
清末民初之际,民族主义在革命者与民间大行其道,郑成功在许多刊物与传记当中,被塑造为&抵抗外来统治的民族英雄&。同时也开始有许多学者将郑成功列为&天地会&的创建者,试图将排满革命与郑氏抗清拉上关系,借此大力宣传。
1930年代,中国在遭受日本侵略的背景下,关于郑成功的刊物又开始流行,具有日本血统的郑成功在这些刊物当中也成为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象征人物。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发后,由国民政府派遣来台宣抚的国防部长白崇禧,途经台南时,即前往延平郡王祠向郑成功行礼,并立一石坊于祠前表彰郑成功的&忠肝义胆&,借此宣扬忠于领袖、国家的精神。1950年,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撤退来台后不久,总统蒋中正亦亲题&振兴中华&匾额,悬挂于延平郡王祠正殿入口。1963年拆除原福州式建筑改以中国北方宫殿式建筑以示正统
由于郑成功退入台湾的情境,与国民政府相似,且郑成功&民族英雄&、&忠于领袖&、&传统文化美德&等形象已深入人心,可作为国民政府宣传样板,因此除官方祭祀、宣传外,教科书中也多所赞扬郑氏的&民族精神&,并强调他&光复台湾&与&矢志反攻大陆&的事迹,将其与&蒋公&同样列为伟人;&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遂逐渐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至今在台湾的许多雕像与文献上,仍然能够看到。但目前台湾的历史教科书不再指郑成功&收复台湾&,而是改以&驱逐荷兰,进入台湾建立第一个汉人政权&来表达。盖因台湾在荷治时期以前并不属于中国。
在台湾,有许多学校、街道、乡镇的命名皆来自对郑成功的纪念。包括原日治时期台湾州立二中改名为&台湾省立成功中学&(今台北市立成功高中)、原台湾省立工学院改为国立成功大学、台湾南投县国姓乡、台中县成功岭、延平路、开山路、台南市东宁路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课本中,称赞郑成功&驱逐了外国侵略者在台湾的势力&&受到我国人民的崇敬&,郑成功击败荷兰人的事实,成为反帝国主义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攻占台湾的故事,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素材,在历史课本中写着:&郑成功在台湾建立政权,团结当地的汉族人民与高山族人民,共同发展生产事业&。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许多历史人物都被重新审视、评价,郑成功也不例外。由于郑氏效忠的明朝被视为&反动&的封建王朝,虽然一度被奉为民族英雄,郑成功却也难逃被媒体与学者忽视的命运;在文革期间,几乎很少有人敢评论、研究郑成功与台湾。
文革结束后,郑成功再次以&击败西方殖民者&、&收复台湾回归祖国&的&民族英雄&之姿,回到教科书当中,直到今日。2005年3月,刚刚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江泽民,特别送给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领导人一系列瓷雕,主题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此一举动,在当时被视为武力攻台的暗示。
英国大使马戛尔尼
在英国大使马戛尔尼回程路上写的&纪事&中表示:
&明末的反清并不是民族斗争,不是什么捍卫明朝一姓私利的斗争,而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进步与落后,是关系到中国后来几百年命运的一场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那些坚定反抗满清侵略,为此流尽最后一滴鲜血的英雄,他们的每个人的名字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在心,他们不仅是中国的英雄,同样也是世界的英雄,他们捍卫的不仅是中国的利益,同样也是整个世界文明进步的利益,他们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如果因此相信满清的谎言来污蔑他们,那只能说是丧尽天良的行为。&
郑成功死后原葬台南近郊洲仔尾(今属永康区);
塽降清迁居北京后,上疏表示&念台湾远隔溟海,祭扫维艰&,请迁内地。康熙皇帝为此下诏:&朱成功系明室之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敕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并亲提赠挽联。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五月,郑成功父子迁葬福建省南安市康店村覆船山,附葬于七世祖郑乐斋坟墓内。[12]也有说法称,为免台湾人起抗清之心,郑氏诸祖在台诸坟悉遭朝廷下令迁葬中国大陆。
金门的延平郡王祠
民间传说郑克塽为了使郑成功安眠地下,不再受干扰,护送郑成功灵柩从北京到固始郑家飨堂安葬。另一方面,为了遮人耳目,又派其弟郑克举到福建南安刻了一块《郑氏附葬祖父墓志》,声称郑成功附葬在&郑氏乐斋公茔&祖坟里。但此说并无具体证据支持。
开元殿-嘉义溪口
成功庙─云林大埤丰田村
武英殿─嘉义溪口潭肚寮
三老爷宫-台南市北区裕民街
沙东宫-南投县竹山镇
台南市延平郡王祠、郑成功祖庙
台中市大甲区铁砧山国姓庙
台北市外双溪郑成功庙
台北市北投区关渡延平郡王三将军庙(关渡宫左殿延平郡王郑成功庙)
当前台湾有些学校、街道、地名、军舰等以郑成功的人名或称号命名,大陆的河南省固始县也有一条街道以郑成功的名字命名,玆纪念;例如:
地名:旧台北市延平区,南投县国姓乡,南投县延平里,台东县延平乡。
街道:台中市成功路,台北市延平南北路,台南市开山路。
学校:国立成功大学(原台湾省立工学院),台北市立成功高级中学(原台湾州立二中、台湾省立成功中学),台北市私立延平高级中学(原私立延平学院),台南市立成功国小,南投县延平国小,福建晋江安海成功小学
军舰:成功级巡防舰,包括FFG-1101成功舰。
因郑成功为汉和混血,日本人亦视之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户(今长崎县平户市)海滨尚有&儿诞石&,相传郑成功即在此出生。日本作家近松门左卫门曾写了一部名为《国性爷合战》的净琉璃剧风靡一时(原作者改&姓&为&性&)。主角名为&和藤内&。&和&即&日本&,日语中&藤&音同&唐&,&内&同&无&,有&非日非唐&的混合儿之意。
1987年,香港TVB电视剧《郑成功》,吕良伟饰演郑成功。
年,台湾华视单元电视剧《国姓爷传奇》,赵树海饰演郑成功。
2000年,中国大陆电视剧《民族英雄郑成功》,陈庭威饰演郑成功。
2001年,中国大陆电影《英雄郑成功》,赵文卓饰演郑成功。
2002年,中国央视电视剧《大英雄郑成功》,何家劲饰演郑成功。
2007年,台湾公共电视纪录片《打拼&&台湾人民的历史》,张翰饰演郑成功。
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父芝龙,明季入海,从颜思齐为盗,思齐死。崇祯初,因巡抚熊文灿请降,授游击将军。以捕海盗刘香、李魁奇,攻红毛功?,代领其,累擢总兵。
芝龙有弟三:芝虎、鸿逵、芝豹。芝虎与刘香搏战死。鸿逵初以武举从军,用芝龙功举甲科进三秩,授都指挥使。累?掌印千户。崇祯十四年,成武进士。明制,勋?,授锦衣迁亦至总兵。福王立南京,皆封伯,命鸿逵守瓜洲。顺治二年,师下江南,鸿逵兵败,奉唐王聿键入福建,与芝龙共拥立之,皆进侯,封芝豹伯。未几,又进芝龙平国公、鸿逵定国公。
芝龙尝娶日本妇,是生森,入南安学为诸生。芝龙引谒唐王,唐王宠异之,赐姓朱,为更名。寻封忠孝伯。唐王倚芝龙兄弟拥重兵。芝龙族人彩亦封伯,筑坛拜彩、鸿逵为将,分道出师,迁延不即行。招抚大学士洪承畴与芝龙同县,通书问,?乡里,芝龙挟二心。三年,贝勒博洛师自浙江下福建,芝龙撤仙霞关守兵不为备,唐王坐是败。博洛师次泉州,书招芝龙,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芝龙欲以成功见博洛,鸿逵阴纵之入海。四年,博洛师还,以芝龙归京师,隶汉军正黄旗,授三等精奇尼哈番。
成功谋举兵,兵寡,如南澳募兵,得数千人。会将吏盟,仍用唐王隆武号,自称&招讨大将军&。以洪政、陈辉、杨才、张正、余宽、郭新分将所部兵,移军鼓浪屿。成功年少,有文武略,拔出诸父兄中,近远皆属目,而彩奉鲁王以海自中左所改次长垣,进建国公,屯?门。彩弟联,鲁王封为侯,据浯屿,相与为犄角。成功与彩合兵攻海澄,师赴援,洪政战死。成功又与鸿逵合兵围泉州,师赴援,围解。鸿逵入揭阳,成功颁明年隆武四年大统历。五年,成功陷同安,进犯泉州。总督陈锦师至,克同安,成功引兵退。六年,成功遣其将施琅等陷漳浦,下云霄镇,进次诏安。明桂王称帝,号肇庆,至是已三年。成功遣所署光禄卿陈士京朝桂王,始改用永历号,桂王使封成功延平公。鲁王次舟山,彩与鲁王贰,杀鲁王大学士熊汝霖及其将郑遵谦。七年,成功攻潮州,总兵王邦俊御战,成功败走。攻碣石寨,不克,施琅出降。成功袭?门,击杀联,夺其军,彩出驻沙埕。鲁王将张名振讨杀汝霖、遵谦罪,击彩,彩引馀兵走南海,居数年,成功招之还,居?门。卒。
诏厚集舟师,规取金、?。十九年,兴祚出同安,与启圣、捷会师,自陆路乡?门。提督万正色以水师攻海坛,分兵为六队前进,自统巨舰继;又以轻舟绕出左右,发炮毁锦师船十六,兵三千馀入水死,锦将朱天贵引退。正色督兵追击,斩锦将吴内、林勋。湄洲、南日、平海、崇武诸澳皆下。天贵出降。副都统沃申击破锦将林英、张志,水陆并进,趋玉洲,国轩走还思明。锦将苏堪以海澄降。启圣分遣总兵赵得寿、黄大来从赖塔击破陈洲、马洲、湾腰山、观音山、黄旗诸寨。兴祚复与喇哈达等逐锦兵至浔尾,遂克?门、金门,锦还台湾。二十年,锦卒。
核舟&郑成功思念故乡&
1661年4月,郑成功亲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发动了收复台湾的激烈海战,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长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清康熙皇帝曾作联对郑成功高度评价:&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郑成功虽居台湾岛,却始终心系大陆故乡情,每到中秋佳节必向大陆故乡方向捧酒遥拜,表达了郑成功怀念故乡的殷殷故乡情。这一动人场景,竟被一枚小小核舟刻画得如临其境,那就是核舟&郑成功思念故乡&。核舟为橄榄核材质,长3.9厘米、高1.3厘米。核舟船头正中端坐的是郑成功,他身穿锦袍铠甲,手举玉杯,正在向着祖国故乡方向洒酒祭拜。在他的左侧是一个小童,手捧玉壶正在为他斟酒;其右肩上有一只和平鸽正在扇动着双翅。船后是一位老船工,稳稳的把握着大橹。船舱由雕花和箬蓬构成,舱两侧有四扇可以开启的小窗。舱顶用浮雕刻制了祖国宝岛台湾及其岛屿,象征郑成功收复台湾要把它载回祖国的怀抱。船底雕刻的是郑成功的复台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该核舟是由河北省抚宁县民间艺人杨洪武雕刻完成的。杨洪武多年进行核雕探索与创作,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和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
杨洪武核舟《郑成功思念故乡》
《携保生大帝赴台》
在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一提起郑成功,人们就满怀敬意地尊称&咱们的国姓爷&。三百多年来,白礁代代传颂着郑成功解救白礁城的故事。
明永历六年(公元1652年),满清王朝派闽、浙督扰陈锦,带兵数万,驻扎同安,又调潮州和汀州诸军,企图三面夹攻,消灭郑成功在龙溪、海澄的主力。郑成功早已侦察到敌军的动向,派五虎将之首,亲丁甘辉埋伏江东一带,自己从厦门引渡精兵,埋伏于高屿附近的龙池岩。农历三月十三日清晨,清军包围了离同安县城六十里的白礁城。白礁村人奋起自御,坚守城池。但敌我力量悬殊,而清军又炮火猛烈。正当白礁人民面临一场血洗劫难之时,郑成功的骑兵宛如神兵自天而降,从腹背杀出。满清王朝的部队溃不成军,丢盔弃甲,被打得落花流水。《闽海纪要》记载了当时的情景:&陈锦获当年同安之捷,颇轻敌,全军皆殁,奔回泉州。成功乘胜攻长泰,拔之,属邑俱下&。据传,当时白礁慈济宫的钟声特别庄严洪亮,声声为郑军助威。最后,钟声还把国姓爷郑成功胜利迎接郑成功的救命恩惠,一直跟他赴汤蹈火,勇往直前。
清王朝不甘心失败,于隔年五月,派清将固金山砺会同闽浙总督刘清泰,&统马步军数万,集十县民夫二万抬攻城器具,围攻海澄城&,&大小铳炮数百门,日夜连击,无瞬息间断&。使海澄城坍塌多处。白礁村数百人连夜乘小舟赴海澄参战。郑成功亲自坐镇指挥,令部下将火药埋伏河沟边,待清兵过河,下令发地炮,把清军炸死、烧死。白礁人跟着中提督甘辉乘胜追杀,大败清军。《海上见闻录》记载:海澄为囤积粮食和生产兵器的陆上主要据点。所属地方,每家各出民夫一名。白礁村的青壮年几乎全部出动,把白礁城的石头全部拆下来,一船一船运往对岸的海澄,短短时间里,就使海澄&城高二丈余,旧有五都土城,连而为一,皆灰石砌成,并筑短墙,安大小铳炮三千余号,周围以港水,巨浸茫茫,外通舟揖,内积米谷军器,据潮州之咽喉,与金厦二门相为表里,以为长守之计。&白礁人民为了支援郑成功修筑海澄城,加强抗清和收复台湾的陆上主要据点,做出了重大的牺牲。
1661年春天,郑成功吹响了驱逐荷夷、进军台湾的战斗号角,当时需要大量战船。据传,白礁村人民为感念郑成功当年的救命之恩,主动拆下了白礁祠堂和多座平房,取下粗大的木梁,日夜赶造朦艟。村里三百多个青年自愿组成忠贞军,他们大多熟悉水性,被郑成功编入先锋营。这些白礁子弟最先在台南将军溪畔头前寮登陆,英勇作战。白礁村的父老还组织运输队,往金门料罗湾运去一船船军饷粮秣,支援郑成功收复宝岛台湾。
日,侵占台湾三十八年的荷兰侵略者投降了。台湾宝岛终于收归版图,郑军将士们欢喜欲狂,载歌载舞。在胜利之时,将士们开始思念家乡和亲人。农历三月十一日,这是白礁乡子弟跟随郑成功登陆台湾一周年的日子。他们抬着出征前从白礁慈济宫奉来的&保生大帝&(即宋代神医吴真人)神像,敲锣打鼓送至一年前登陆的头前寮,一齐面向大陆,隔海朝故乡遥拜,寄托思乡、思家之情,郑成功到台南麻豆视察,对此事很赞许。他了解到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就通知部下,将郑军家眷从大陆接来团圆,并结合大量移民入台,开发宝岛。于是,不到几个月共迁&内地水陆官兵并男女计三万有余!&《台湾使槎录》郑成功为了开发台湾,废寝忘食,操劳成疾,又加风寒重感,不幸于1662年农历五月初八逝世。白礁忠贞军闻讯,无不悲恸挥泪,他们派出代表去参加滨葬,亲抬灵棺至台湾洲仔尾安葬。
白礁人为了不忘祖宗根本,就在登陆地方仿照白礁慈济宫盖起了学甲慈济宫,在每年登陆台湾的日子,就手捧鲜花,口唱锦歌,列队到登陆的海滩上隔海遥拜白礁慈济祖宫,并从将军溪畔捧掬水呷一口,表示饮水思源,既怀念大陆故里祖先,又怀收复和开发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白礁子弟及他们后裔年年如此,三百多年来,从不间断,而且人数越来越多。
距今三百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厦门出发,渡海收复台湾。
郑成功,原名郑森,字大木,少年聪敏,英勇有为。父亲郑芝龙,福建泉州南安县人,明末官至都督同知;母亲田川氏是日本人。公元1624年,也就是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的这一年,成功出生。公元1645年,清军入关,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封郑芝龙为建安伯。芝龙带着成功前去朝见。唐王问他应当如何救国?成功回答说:&岳飞说过,&只要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可以安定了&,依臣看来,这两句话在今天还是特别重要的。&唐王大为赞赏,赐他姓朱,改名成功,并命他做禁军提督。从此民间都称成功为&国姓爷&。明年,清军大举攻入福建,唐王被俘,郑芝龙投降了清军。这时成功只有二十二岁。他痛心于国破家亡和人民苦难,便举起了&杀父报国&的大旗,和他的战友们乘船到达南澳(今广东南澳)募兵反攻,取得厦门(原名中左所,成功改名思明州)做为抗清根据地。接着又攻
克漳州(今福建龙溪县),福建人民纷纷聚义响应。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在南宋和元朝的时候,中国政府就正式在澎湖、台湾设置官吏,进行管理。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台湾人民不断起义反抗。1661年春天,正当郑成功准备赶走荷兰殖民者的时候,恰好有一个爱国人士,名叫何斌,从台湾来到厦门,向成功申诉了台湾人民渴望解放的心情,并献上了进军台湾的地图。于是更加坚定了成功收复台湾的决心。
郑成功台南铜像
1661年农历三月,郑成功留下儿子郑经防守厦门、金门,亲自率领大军二万五千人(一说四万多人),战船百艘(一说三百多艘),从金门岛的料罗湾出发,向台湾进军。24日,大军进入澎湖海面,狂风暴雨,突然袭来。为了早日完成光复大业,在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成功传令大军连夜破浪前进。郑成功的大军在一个海水涨潮的夜晚,于鹿耳门的禾寮港登陆,进攻赤嵌楼。敌军守将描难丁战败投降。于是成功留部将杨朝栋守赤嵌楼,亲自率军乘胜进攻赤嵌城(荷兰殖民者在台南建筑的&王城&)。郑成功写了一封信给荷兰殖民头目台湾总督揆一,要他投降。信中有这样几句话:&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予既来索,则地当归我。&明确地指出中国人民收复失地是不可磨灭的真理。然而侵略成性的揆一,仍然企图据险顽抗,成功命令大军把赤嵌城严密包围起来,发炮向城里进攻。赤嵌城附近的高山族人民都来欢迎和援助郑成功,城里的汉人也给郑成功传递消息,殖民者的命运完全控制在郑成功的手中了。荷兰殖民者在死亡之前,依然企图进行绝望的挣扎,他们从巴达维亚派来一支援军,但是迅速地被郑成功的军队击退了。赤嵌城被围困了七个多月,敌军官兵死伤一千六百多人,最后敌军水源被我切断,揆一黔驴技穷,只好扯起白旗,宣告投降。这一年的农历十二月,敌人在投降条约上签了字。揆一率领残敌五百人狼狈退出我国领土台湾。沦陷了三十几年的台湾,从此重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首先废除了荷兰殖民者的残酷剥削,并把荷兰人所筑的赤嵌城改为承天府,把台湾改称东都。开辟田园,从事生产,设立学校,发展文化,使台湾的经济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
郑成功收复台湾到现在已经三百年了。历史事实证明:中国人民是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的,不管侵略者暂时多么猖狂,玩弄任何阴谋诡计,但终究是要从我国领土上滚出去的。郑成功的英雄事迹和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建设全国地名网站官方门户&树立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典范
中国&地名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安市地方税务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