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逃到美国越南战争人得到美国国籍吗?

转:在美国越战纪念碑前&(文:杨牧之)
华裔建筑师林璎这1982的建筑,和这篇杨牧之老师2008年的文章,直至现在我才知道。正巧虾米放的是Luigi
Rubino的音乐,非常感动,几次眼泪就要夺眶而出,我是个有感情的人。。。
&&&&&&&&&&&&&&&&&&&&&&&&&&
我拍过一幅美国“越南战争阵亡者纪念碑”全景照片,还有一幅局部的,是纪念碑中间的部分,又恰好那里摆着一个不知什么人送来的花圈。记得我当时见到这座纪念碑的时候,看着上面密密麻麻战死者的名字,心里很沉重。心想,他们为什么而死啊?后来,看到那带有野菊花、红玫瑰和长青叶的花圈,色彩鲜艳,十分靓丽,把我当初看到黑色花岗岩上一排排战死者名字时的沉重,减轻了不少。但我还是想:美国老百姓怎样评价这场战争呢?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些战死者的呢?
&&&&&&&&&&&&&&&&&&&&&&&&&&&
  我在出版我的散文集时,想把这幅引起我很多感想的照片作为插图放进去,想来想去,没放。
  我在出版我的摄影集《远方的回忆》时,初稿仍然没有放。等到快定稿付印时,我又把这两幅照片拿出来,尝试着问出版社的编辑:“你看这两幅照片怎么样?”
  这位编辑说:“很好看啊,怎么没放到书里去?”
  我说:“这是美国纪念他们在越南战争阵亡的人的,怎么介绍啊?尤其是那个美丽的花圈,情感倾向太强烈了。”
  这位编辑点点头,没再说什么。
  我是一个当编辑出身的,又作过出版管理工作,我当然知道一本书、一篇文章、一幅照片,什么最重要。这个问题可是个原则,是一道红线,是不能马虎、不能跨越的大问题。
  但这两幅照片我总放不下,总觉得这座纪念碑不那么简单。这里面反映出的美国人的道德观、价值观是什么样子?
  星期天。家里。我坐在书桌旁。阳光透过树的枝叶照在书桌上。我端详着两幅照片,突然心血来潮:不在于照片内容是什么,关键是说明文字怎样写。想到这里,我灵感迸发,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写完了照片的说明,有五、六百字。我是这样写的:
  越南战争结束20年后,美国当时担任国防部长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人们总是事后比事前聪明。人无完人,我们也难免犯错误。我不得不带着痛苦和沉重的心情坦白承认,这个格言也同样适于我和与越南有关的一代美国领导人。”麦克纳马拉忏悔了,他希望得到社会的理解。
  但是体会最深的大概还是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士。1979年,一群参加过越战的老兵提出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的动议。老兵们还要求,碑身上要镌刻所有阵亡将士和失踪者名字;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不久,这个提议得到了美国国会批准。
  1982年,21岁的华裔女大学生林璎设计的方案在1441件应征作品中被选中。她当时还是耶鲁大学建筑系四年级学生。她设计的方案是: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像打开的书向两面延伸。两墙相交处从下面到地平面,约有3米高,底线逐渐向两端升起,直到与地面相交。墙面上刻满阵亡者的名字。林璎说:“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墙体,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
&&&&&&&&&&&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其中最激烈的反对意见说,纪念碑应该拔地而起,雄伟壮观,而不应陷入地下。但她的方案得到更多的人的支持。7个月后,即1982年10月纪念碑建成。碑面上镌刻着58132个美军越战阵亡者的名字。
  每年的节假日来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纪念碑下,时常有人们献上的花圈,可以看出越战在美国人心中留下的伤痕。
  记得写完后,我挺高兴。我觉得我比较客观地评论了关于越战的这一座纪念碑。又加上两幅照片给读者提供的信息是那样丰富,在最后一刻,我把两幅照片和我费尽心思写的说明文字补到书里去了。
  其实,今天看看,当时我的认识还很不全面,比如反对最激烈的并不是“陷入地下”还是“拔地而起”这一问题。后面我还会详细说明。
当时这一“说明”似乎已经把问题讲清楚,可以交代了。实际上,还有一个问题我遍查材料,始终没有弄清楚,那就是我手头的另一幅照片。这幅照片是我同时在林璎的纪念碑不远处拍得的。那是一座“三个战士铜塑”。我一直弄不明白,它和林璎设计的纪念碑是一组呢,还是另外一个独立的纪念物?说是一组吧,从风格上看不协调;说是另外一个吧,怎么离林璎的纪念碑那么近;怎么竟然遥遥相对?说不清楚,只好回避。
  突然有一天,我十分偶然地得到一份资料。这份资料很详尽地给我解读了这“三个战士铜塑”。那情况真是太复杂了。可以这样说,这座“三个战士铜塑”记录下了有关林璎纪念碑建筑过程的各种冲突。我顿悟。
  让我慢慢说起。
关于越南战争,美国人一直争议不断,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是在帮助越南人,另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无权干预其它国家的事务。所以战后许多年都在为此争论不休。这样,参预越战或战死在战场上的人的亲属,便感到受到冷落。有人提出修一座纪念碑,以抹平人们心中的伤痕。特别是还活着的越战老兵要求更是强烈。1982年,美国国会同意越战老兵的要求,决定建一座越战阵亡者纪念碑。请谁来设计?大家一致认为要请个全国最好的建筑大师,请个大手笔。可谁是全国最好的建筑大师呢?争论不休。最后,有关方面决定进行全国性设计大赛,评委会认为哪个方案好,就用哪个。匿名审查。
  林璎,一个21岁,大学尚未毕业的华裔女孩的作品被选中。
  不服。大批专家、权威不服。那么多身价不菲的建筑大师的作品都被淘汰了,一个尚未大学毕业的女孩子的作品,怎么会好!
  有人说:它像澳洲土著民用的回飞镖,而回飞镖意味着灾难必将重演。
  有人说:这是地面上的一个黑洞,是麻烦的象征。
  接下来,批评逐步升级,开始了人身攻击。什么“丢脸的破墙”,“令人羞辱的阴沟”,“黑色伤疤”等等。有人嘲讽林璎,你可真幸运,只在纸上画一道黑线,就拿了冠军。最后,人身攻击又升格为政治攻击。说什么“怎么能让一个亚洲人设计在亚洲发生的战争的纪念碑,那对我们美国人岂不是太讽刺了吗!”看看,美国人真是很政治的。有一个施工中的小故事,也可以看出美国人多讲政治。纪念碑施工时,施工方从加拿大、瑞典订购了花岗岩石材,尽管这两个国家的花岗岩石材质量上乘,外观漂亮,退伍老兵却坚决不许使用。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很多躲避越战兵役的人逃到这两个国家去了。
  接着,《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一座献给亚洲战争的亚洲纪念碑》的文章,于是一场大辩论在华盛顿爆发了。一个美国大富翁,看到纪念碑是一位亚洲人设计的,大怒。他自己掏钱给那些气愤的越战老兵买机票,鼓励他们去华盛顿抗议。他还纠集了一批人提出由政府拨款,请一位白人雕塑家,再设计一个包括三个美国军人和一面美国国旗的雕塑,建在林璎纪念碑的正前方。闹到最后,连美国内政部长沃特也出来干预,他说如果不能和反对者达成妥协,就取消建纪念碑的计划。
  林璎坚持自己的主张。她尖锐地指出:那些附加的东西对于原作无异于一种造成缺陷的入侵行为。她不同意野蛮地将两种风格的纪念碑放在一起的做法。
  形势越来越严峻。幸运的是美国建筑界与艺术界是厚道的,主张学术公正,而且建筑和设计界大多数人认为林璎的设计理念是光辉的、天才的。他们为了平息争论,决定再度审阅一次全部1441件大赛作品。全体评委再次表决,大家仍然一致认为林璎的作品确实是最好的。
  可是,他们为了调和强烈的反对声音,也是为了让这样一个天才的、杰出的作品能够问世,最后同意了在纪念碑附近再建一个“三个战士铜塑”以及一面国旗。争论持续了七、八个月之久的纪念碑工程终于得以正式开工。
  完工的日子举行了隆重的揭幕式。商贾政要云集,人们在纪念碑上寻找着自己在越战中死去的朋友或亲人的名字,献上鲜花和礼品,寄托哀思。但是,在典礼上居然没有任何人在致词时提到林璎的名字!在典礼的节目单上,也只印着另一个人设计的“三个战士铜塑”。
  林璎自己看着纪念碑前无数的参观者已心满意足。
  争论的热潮尚未完全平静,林璎已离开了热潮的中心华盛顿,开始了继续求学之路。她不愿意作为“明星设计师林璎”而整日热闹,宁愿回到“学生林璎”的平静日子。这种宠辱不惊,踏实努力的品格让我一下子就想到她的家庭,想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她的父亲是陶瓷专家,美国俄亥俄州美术学院院长,母亲是俄亥俄州英语文学教授。姑父是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姑母就是林徽因。家庭的影响,亲属的熏陶,个人所受的教育,成就了这一个林璎。几年后,她获得了耶鲁大学硕士学位,接下来又获得了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正直的美国人没有忘记林璎的贡献,在纪念碑落成后的几年,大量的荣誉和奖励接踵而来,1984年她获得了美国建筑方面的权威奖项――美国建筑学院设计奖,随后又获得了总统设计奖。她被美国杂志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2002年她以绝大多数选票当选为耶鲁大学校董。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璎的纪念碑已经成为最具观赏性的场所之一。据统计,每年的参观者达400万之多。
  我讲了太多的关于林璎纪念碑的故事,是因为我想知道像对越战这样的事,像对为越战而死去的那些美国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是怎么想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到底会怎么做。
  林璎的成名,是不是很让我们有所启发?
  林璎成名的作品,开始只是一份大学生的作业。
  她自己说,我被选中时,我很清楚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一次考验。
  但是,我相信,尽管她说她有思想准备,但她对那即将到来的风雨仍然准备不足。她自己就说,那场考验“是让我用了几年时间才认识到其艰难程度的战斗”,后来,回首往事,她无限感慨地说:“那是一段充满了压力的日子,没有人教你如何度过那段时光。”
  林璎的成名应该说很偶然。但又是和她的特立独行、执着坚持分不开的。看看林璎自己是怎么说的:
  ……1980年秋天,那年我和其它5名同学正打算做一个有关墓地建筑的作业,主要强调如何通过建筑形态来处理“死亡”这个主题。有一个同学,偶然发现了征集越战纪念碑设计方案的海报。于是我想,何不把它作为毕业设计呢?
  设计很快就完成了。当她把作品寄出去时,没有抱丝毫获胜的希望,也从没想过要再次听到关于这一方案的消息。以至于评审团打来电话和她联系,一连说了三次,她才听明白。林璎说:“我没有过高期望。我觉得自己设计的那不规则的样式和颜色,会使他们难以认可。”
  评审团主席说:
  评选的结果的确有点出人意外,因为最后被选中的竟然是这样一个看似刻板而又平淡无奇的作品。评审团成员不止一个人有这样的感觉。直到杰克?威勒评委几乎是伸长了脖子惊叹道“这一定是一个天才的杰作”时,评审团才不得不折服于慧眼独具的那个人。
  看似“平淡无奇”,作者自己也说“设计过于简单”,怎么就能在藐视、丑化,甚至攻击谩骂的围剿中脱颖而出呢?以至于让人越看越觉得好,越觉得是一个“天才的杰作”。
  谁都不能否认,这种纪念碑是有强烈的政治意义的。但艺术家林璎,她不想颂扬战争,她不愿通过忘记战争的残酷而使战争文明化。我想,她头脑中也没有世界观与创作的关系的意识。但她的创作意识却无不体现一个艺术家的良知,一个艺术家面对现实的勇气和魄力。
  她说:“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我的确希望人们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
  看,这说得多么好啊!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面对现实,承认现实,只有他用自己的艺术品让人们看到“现实”――这个越战阵亡者纪念碑是要人们明白人们的生命成了战争的代价这样一个“现实”――人们才能走出阴影,主宰自己回归光明。
&&&&&&&&&&&
  评审委员会支持了她。那些专家和学者凭着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现实的理解支持了林璎的观念。评审委员会评语说:“这是与我们这个时代极相符的纪念碑。设计者创造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地方,在那里,天、地及被纪念者的名字朴素相接,并为所有要了解这个地方的人提供了信息。”他们说:“你凝视它越久,你就越被它打动,就越会看到其中蕴藏的惊人的力量。”
  林璎和评审委员们的目的达到了。当人们在纪念碑上找到自己朋友或亲人的名字时,他们在怀念和忧伤中思考和反省生命的代价和死亡的原因。他们看到在光可鉴人的黑色花岗岩墙面上那些逝者的名字的缝隙中映照出的自己面庞,他们痛苦自己的亲人再也不能和自己在一起享受这充沛的阳光和清新的蓝天。就连作者林璎自己,第一次走近纪念碑,抚摸找到的自己朋友父亲的名字,也是悲从中来,想到战争夺走的实在太多。啊!这个艺术巨制中真是蕴藏着惊人的力量!
  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作品就应该具有这样的力量。这件作品,它应该是渗透着艺术家自己的感情和意志,而不是贴上标签和宣教;读者正是从艺术家创造的这个充满感情和意志的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流淌出精神和力量,而不是违心地、无奈地说些心口不一的话。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就是不能迎合什么人,不能迎合什么潮流,也不能向暂时的压力低头。他不能为了一时的功名出卖自己。他应该坚守自己的心灵和心灵所感知的客观现实。我所知不多,但就我所知的真正的大艺术家、大作家来看,他们的作品能够感动世人,超越时代,原因也多半在于此。
  纪念碑方案通过了,纪念碑建成了,作者获奖了,每年有400万参观的人……这说明了美国人在逝者面前思考着,死亡的人被人们记住了,人们走出了阴影,在超越自己。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分享本文到:
在微信上关注24楼影院
movie24luo
选朋友总是选择势力,国家之间亦是如此。
越南与中国渊源深厚,仍旧享受着对中国的接近和依赖,他们却对中国有种逆反情绪。有意识地减少中国对越南的文化影响,使越南青年对于西方的生活方式产生向往。
在美国的越南青年大都是官商精英的后代,他们向往着美国,又难以脱掉作为越南人的历史烙印。
越南对于中国固执的敌意以及对中国发展的敏感,使美国把越南视为牵制中国的最佳对象。通过这个逻辑来观照近年来越南和中国、美国关系,就会一目了然。
中国在崛起,中国人更需要从另一个视角,了解邻国越南的国家生态。
在越南,党、政府与人民对中国的态度不尽相同:&党与党的关系一直很好,但政府和政府间一般,很多越南人不喜欢华人。& (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图)
2006年后越南政府相继封掉了中国许多电视频道。中国的主流媒体对于越南的报道类型也越来越窄。
你是谁取决于你不想成为谁。沃马克认为越南人定义自己的方式是&我们不是中国人&:他们没有说自己不是美国人。
越南留学生何中建没有想到,自己能在华盛顿特区和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面对面。2013年7月,张晋创对美国进行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他是第二个访问美国的越南元首。
在希尔顿饭店豪华的宴会大厅里,来自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何中建与美国商界、学界代表一道受到张晋创的接见。他代表着庞大的越南留美学生群体:2012年,越南在美留学生人数为15,572人,比2010年增长4.6%。在美国的国际学生中,越南学生人数排名第八。
这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越战结束后,美国曾对越南实行严厉的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两国关系一度长期冷却。
张晋创此行为奥巴马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1946年越南主席胡志明写给时任美总统杜鲁门的一封信,信中胡志明呼吁美国向越南提供援助。分析人士认为,张晋创正借此显示两国之间曾经的合作意愿,为接下来越南与美国更加密切的双边关系铺路。
就在张晋创和奥巴马交谈时,白宫几公里外的拉法耶公园中,数百名越南裔美国人正挥舞着西贡政权的旗帜,高喊着口号,提醒奥巴马关注越南的人权问题。
张晋创这次访问,想促使两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美国与越南18年双边关系在现实战略利益的引导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宁做美国牛,也不做越南牛&
何中建的家庭,至今仍享受着战争带来的荣誉:他们住在政府提供的大房子里,享受作为军属的特殊津贴,偌大的客厅里,挂满了战争时代留下的勋章和锦旗。对于战争,长辈们绝少提起。他的爷爷辈全部死于越战,两个舅舅也长眠战场。
1975年越战结束时,至少有320万越南人死亡。战争给越南留下了88万孤儿、100万寡妇、20万残疾人和满目疮痍的地雷区。
&越南年轻化程度高,劳动力和消费能力强。&中国国际关系学院东南亚专家郑晓明说,越南的人口结构在近3年里已达到了最佳状态,但在越南年轻人中,有许多都和何中建一样,怀揣着一个&美国梦&。
&美国代表着机会、奋斗与理想。&何中建的越南朋友间流行一句话:&宁愿在美国做一只牛也不要在越南做一只牛。&他们认为,美国意味着自由和机会。
何中建说,虽然越南&高楼大厦多了,路变漂亮了,吃的比以前好了&,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年轻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学会的竟是贿赂。高中毕业后,何中建原本拿到了越南国家大学的录取通知:&我想我会是国家培养的人才,毕业后肯定有前途,但后来发现进入好的公司一定要有钱去买职位。&于是,他放弃了在越南上大学的名额,到西雅图一所社区学院,从专科读起。
来到美国,也意味着他们必须面对各种敌意与矛盾。
何中建记得越南历史教科书中对美国的描述:&我们学到越战统一了越南、抗击了美国侵略者,是伟大的胡志明主席把我们从美国手中解救出来。&而美国历史书对越战的描述是:为了停止在南亚半岛上的争端,并且牵制中国对整个南亚的统治,美国帮助越南人民发动了这场战争。
29岁的尼娜曾是越南国家教育大学的语言学老师,四年前,她来到密歇根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因为&美国是全世界语言学最发达的地方&。
2013年,她以国际学生的身份,参加了州政府的&世界计划&,向小学、中学和教堂的人们介绍自己的国家。尼娜发现,&一些人仍然憎恨越南,他们对我说话时的语气很不友善。&很多美国人并没有走出越战时期对越南的认知。
&那是因为到今天为止,越战仍旧是部分美国人对越南唯一的记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政治学者布兰德利&沃马克解释,这并不代表美国人对越南仍有普遍的敌意。&许多美国人并不了解越南的工业和社会,看到一个越南人,他们所能想到的话题就只有战争。&
越战期间,美国约5.6万余士兵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这对美国造成了无法估量的心灵创伤。
尼娜在向美国人讲述越南时,经常有意跳过一些刺激性的历史。&现在的越南人习惯于向人们传递友善的讯号,&尼娜说,&我们害怕战争,永远不愿意再发生战争。对我们来说,和平难能可贵。&
在美国,敌意也可能来自同胞。
日内瓦协议把越南分成了两个政治半径,以河内和胡志明市各为中心。越战期间,尼娜两个舅舅都参加了战争。&可笑的是,我的一个舅舅为南方打仗,另一个舅舅被拉到北方部队。&在家庭聚会中,他们不时互相调侃,越战俨然成为一个&家庭内部战争&。
中国东南亚研究中心副理事长、越南史专家戴可来说,&用越南人打越南人&是美国在越战初期的重要战略目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南越与北越的仇视。
战后,新政府对南方实行强力镇压政策,共有10万-20万南越公民被处决,约100万越南人及华人逃出越南,来到美国。
美国籍南越同学第一次邀请他去家里吃饭时的窘境,何中建始终难以释怀:当同学妈妈知道他来自北越军人家庭,曾毫不留情地用&非常坏&的词语来形容他。
&一夜之间,北方军队来&解放&了南方。南方人丢了工作,只能背井离乡逃到美国,换成是你,能不生气吗?&何中建解释。
2012年,越南在美留学生总数为15,572人,在美国国际学生中排名第八。 (美国驻越南大使馆网站/图)
&1979年的那场战争被完全遗忘了&
在纽约中国城的一家越南餐厅里,常常有客人叫贾斯丁&安南仔&(越南人对华人的侮辱性称呼),在这里打工的学生贾斯丁很生气,但只能沉默地回到桌前,继续将水渍擦干。
2013年5月,贾斯丁已成为纽约市立大学的新生,他利用周末在这家餐厅打工,因为在这里&可以同时说广东话、越南话和英语&。
贾斯丁是越南的第三代华人。112年前,贾斯丁的祖辈从中国广东南海的渔村,徒步走过中越边界,成为越南人。今年,贾斯丁和他的父母刚刚离开了生活一百多年的胡志明市,举家移民美国纽约。
移民前,贾斯丁&连湄公河那边是什么都不知道&。在越南,贾斯丁的家族是越南单车和摩托车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他说这已是越南华人能够取得的最高成就。
同样的事业,贾斯丁的家人需要付出比越南人更多的努力。&因为战争,我爸爸没有上过一天学,做生意时如果看不懂文件,越南警察就会过来找麻烦和要钱。&贾斯丁说,越南的身份证明上会给华人印上特殊的标记,警察在执法时也会对华人特别&关照&。&警察不是在逼商人向政府交税,而是在逼华人向公务员贿赂。&
贾斯丁的祖辈以手工艺品起家,上世纪80年代越南开展负资产运动,在全国范围放开物价,严重的通货膨胀使贾斯丁的爷爷奶奶从富甲一方的地主变得一无所有。贾斯丁说,他不希望再像爸爸一样从头开始,所以他要去美国,&让自己的下一代过得更幸福&。
贾斯丁说,越南华人只对赚钱更感兴趣,政治这条路,对华人而言&基本走不通&,&华人去竞选没有一个人能成功,因为政府会查参选人的背景,华人参选者会被直接淘汰&。
贾斯丁说,虽然他和家人都是越南籍,但他们的生意仍然受到政府的监控。&理论上我们(华人和越南人)应该是平等的。&但他说,政府仍然担心,华人积累太多的财富会对越南的稳定造成威胁,越南人不但害怕华人的生意越做越大,更害怕他们和中国联系太密切。
在越南,党、政府与人民对中国的态度不尽相同:&党与党的关系一直很好,但政府和政府间一般,而很多越南人不喜欢华人。&
&虽然越南与中国和美国都发生过战争。&贾斯丁说,&但他们更憎恨中国。&即使到了美国,作为越南籍华裔,贾斯丁仍然会遇到很多带有偏见的目光:&越南人喜欢用不礼貌的词来形容我们,听得多了就觉得反感。&
&比如说在越南历史教科书里,1979年的那场战争被完全遗忘了。&贾斯丁说,&在越南,这场战争只存在于老人的回忆中。&
中国社科院越南问题专家潘金娥解释,对这段历史的弱化,来自1991年中越关系恢复时政府间达成的一个协议。&在中越交往中断十年时,两国都想排除阻力,尽快恢复关系。中越政府都认为与其在教科书中争论战争的对错,不如先将战争放下,发展两国关系,将这场战争交给历史来判断。&
在中越交往中,同样被弱化的,还有两国间的文化和资讯往来。童年时,贾斯丁最喜欢看的电视剧,就是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因为&里面拍到了中国的很多美景&。每年暑假看《西游记》已经成为贾斯丁一家的习惯,贾斯丁说,&当时《还珠格格》、《笑傲江湖》在越南也很流行&。
但从2006年开始,越南家庭中能够接收到的中国电视节目越来越少。
&这是因为2006年后越南政府相继封掉了中国许多电视频道。&潘金娥说,&所以越南人只能听到西方媒体的声音,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妖魔化,直接导致了反华氛围的形成。&另一方面,中国的主流媒体对于越南的报道类型也越来越窄:&只报道越南新娘,对两国的关系有害无益。&
在贾斯丁工作的越南餐厅,员工们一起聊天的内容绕不开美国、越南和中国,在大多数时候,面对这些话题,贾斯丁选择了沉默。
这代表了绝大多数在美越南华人的态度。&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帮谁。&贾斯丁说,&我是吃越南米,喝越南水,受越南的教育长大的,我是美国人,但我爱中国。&
尽管中越关系一度紧张,贾斯丁的父母仍然希望落叶归根:&我父母退休后都愿意回广东南海的家乡,找到自己的家谱。他们希望能够看到家谱上自己的名字和亲戚们排列在一起。&
&如果发生任何糟糕的事情, 越南都将是第一个倒下的&
在越南,张栋的家人一直为他&国际化&的背景而骄傲。
张栋的经历令许多年轻人羡慕:初中进入越南的国际学校,接受西方教育,使他的英语比同龄人好上很多;顺利通过美国入学测试,进入德雷塞尔大学,他所在的信息技术管理专业,在北美排名第三。
现在,这个中越混血家族中唯一的男性后代,正在努力成为一个美国人。张栋的爸爸与妈妈&&一个广西女人相识相爱。父母的婚姻遭到了爸爸全家的反对,他至今仍记得妈妈曾很努力地学说越南话、做越南菜来讨爷爷奶奶欢心。
今年是张栋在德雷塞尔大学的最后一年,毕业后,他将尽全力找到工作、留在美国。他的理想也非常&美国化&,&我想成就一番事业,用我的专业去帮助更多的人&。张栋认为,依附于强者,是很自然的选择,这种选择对国家而言也同样适用。
&我不认为美国人想要攻击越南人民,他们只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国家控制中国和泰国。&
张栋说,越南的许多年轻人都希望和美国搞好关系,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据统计,目前越南的人口中越战后出生的人已达约8000万,占到全国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
但国际政治学者沃马克认为,美国对越南的兴趣只在于它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对美国而言,越南是牵制中国的最好武器。&他说,增进和越南关系,对美国而言非常有利:&美国能够通过越南牵制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也可以通过越南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奥巴马也许还认为,与中国发展模式相似的越南,将成为国际社会中的特殊力量。&
1995年美越建交后,两国间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张栋还记得,童年时期他对于美国认识仅限于屈指可数的好莱坞电影。在他高中时,胡志明市开始出现CK、Levis的商铺。&现在,在胡志明市的街头你可以买到你能够想到的大部分的美国品牌。&
但张栋没有告诉他在越南的家人和朋友,自己在这个&最强大的国家&过得并不愉快:他的美国朋友很少。&要融入他们的圈子非常难。&张栋说。于是他开始与一些中国学生接触。&中国留学生视野开阔、性格开朗,&张栋说,&他们非常风趣,和我想象中的中国人不一样。&
他和中国朋友们一起聚餐、开车去野营、到墨西哥旅游,但他们从不谈论政治。
对他的中国朋友而言,张栋会说普通话、广东话,可以用中文打字,沟通起来毫无障碍。但张栋说,他更愿意称自己为越南人。
&你是谁,取决于你不想成为谁。&沃马克认为越南人定义自己的方式是&我们不是中国人&:&他们没有说自己不是美国人。与美国相比,越南对于中国的敌意更深。&
张栋说,越南对中国从来没有放松过警惕:&也许是因为越南离中国太近了,我们必须保护自己,这就是越南的心态。&
二十几年过去,张栋妈妈的家庭已经融入越南文化,他们会说越南话,做越南菜;同样,家中的越南人也到边界进货,用广东话谈生意。
张栋说,因为越南国内反华声音的兴起,现在他家的生意并不好做。但中国国际关系学院专家郑晓明说,&越南政府非常注意平息反华苗头。&&中越关系一紧张,越南政府就会与中国高层,签署几份双边协定。越南非常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在越南有一句俗语叫&亲兄弟可以疏远,但好邻居买也买不回来&。在亚洲,越南需要中国。&
张栋认为越南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越南很小,所以我们扮演着一个中间角色,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但如果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越南都将第一个倒下。&
现在,越南需要中国,也需要美国。沃马克说,一旦中美之间爆发冲突,越南将处在非常尴尬的位置:&选择中国不一定能够讨好中国,因为中美关系短时间内缓和的可能性很大;选择美国结果则会更糟糕,因为他们将会失去中国这个经济伙伴和邻居。&
(何中建、贾斯丁、尼娜、张栋系化名)
上一页1下一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姚忆江 实习生 刘恺琦
在历史和地理双重作用下,越南始终无法摆脱强邻在侧的恐惧感,这也造就了越南人的忧患意识,以及...
在越南有一句话:天堂太远,中国很近。这有着互相矛盾的两层意思——中国是通向天堂的拦路虎;中...
在政治隐退之时,所有这些外来的影响都和生活融为一处,就好像还剑湖周边街巷的老楼,无法分清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越南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