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上海越剧团团

关于浙江民营越剧团产业化发展中筹资情况的研究报告-科技创业月刊
&&&|&&&&&&|&&&&&&|&&&&&&|&&&&&&|&&&&&&|&&&&&&|&&&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关于浙江民营越剧团产业化发展中筹资情况的研究报告
双击自动滚屏
作者:科技创业月刊&&【字体:
关于浙江民营越剧团产业化发展中筹资情况的研究报告
郑玲玲&&梁&&蓉&&凌佳佳&&杨海鸣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近年来,民营越剧团迅速发展。这不仅带动了越剧行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基层文化的繁荣,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离不开民营越剧团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是,民营越剧团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
&&&&关键词:民营越剧团;发展;筹资;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3.07.017
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一观点被提出,可见文化产业正在不断地倍受重视。浙江是一个文化大省,也是民间传统戏曲兴盛的区域。越剧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在浙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而民营越剧团又为越剧的兴盛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据统计,目前浙江省有500多家民营剧团,各地属绍兴市最多,占了二成以上。民营剧团其中90%活跃在农村,一年有十多万场的演出,观众人数超过一亿人次。显而易见,民营剧团在浙江文化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浙江作为越剧的故乡,民营越剧团的发展更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毋庸置疑,一个企业或是一个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资金的支持。由于浙江民营越剧团的数量多、分布广,政府的资助范围难以全面涉及,导致很多民营越剧团无法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拓宽民营越剧团的筹资渠道及扩大筹资规模,便成为了民营越剧团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浙江民营越剧团的现状
近年来,民营越剧团可谓是蓬勃发展。这不仅带动了越剧行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基层文化的繁荣,同时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看到民营越剧团的繁荣景象的同时,笔者也发现了它在进一步发展中的瓶颈和困难。
1.1&&从政治角度看民营越剧团
在社会主义的大政治背景下,一项产业的崛起最快的渠道就是通过政府的扶持,那么如果民营越剧团能够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无疑它将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浙江省的民营越剧团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80年代的“个体主有制”、“社会主办”的无规范的业余团队发展初期:90年代的强化管理的“社会办团”民间职业剧团成长期;21世纪初的扶持、规范的民营剧团发展期。从这里看出浙江民营越剧团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也不是很早,但是它还是跟上了新时代的改革开放的大潮。可是这个时候中国“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的文化制度却成为阻碍浙江民营越剧团快速发展的一个大障碍,国家对国有文化团体的大力支持势必会削弱对民营越剧团的支持,甚至会有一定程度的轻视,因此浙江民营剧团想要和国有剧团一样快速发展是很不现实的。
1.2&&从经济角度看民营越剧团
据资料显示,70%左右的民营越剧团为个体经济类型,私营的占25%左右,其余的为股份制、合伙制或者集体所有制。在现有的民营越剧团中,有近90%是个人投资建立的,1%左右是原国有剧团改制而来。
根据调查统计,有近90%的民营越剧团的团长就是出资人,所有者与经营者两者合一,没有专业化的分工。而在民营越剧团团长中,又有近五成的是农民出身,缺乏专业经营管理知识,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极少能用专业知识进行投资筹资的决策。我们都知道,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自身对于财务的良好掌控,如果一个剧团不知道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资产的效益、创造利润的增大,使剧团的闲置资金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不能为剧团创造在除演出外的收入。这对于浙江民营越剧团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
还有很多剧团的经营者不懂法律,演出不签合同,无法用法律保障自己的权益。
根据走访的一些剧团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剧团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大多局限于演出收入。收入来源的单一也为剧团发展的不稳定埋下隐患。演出淡季,剧团的收入明显减少。且近年来剧团间竞争的无序也为剧团的发展增添不少压力。
除此之外,民营越剧团相比于国营剧团,财政的支持完全处于弱势。比如说在税收优惠方面,在走访的越剧团中,绝大部分都表示没有享受到政府的税收优惠。当然,这离不开民营越剧团本身缺乏税务筹划方面的专业人士,但也离不开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落实程度。
1.3&&从文化角度看民营越剧团
根据笔者走访一些剧团以及通过观看部分的演出来看,民营越剧团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
演员年龄偏高,青黄不接的现象较严重,一人身担数角的情况普遍。且多数演员不是科班出身,大多是自己学习,缺乏专业的唱腔身段的训练,所以很多演员在演出旺季都是嗓子沙哑,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演出质量,也对不利于演员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几个剧团的节目单,笔者发现在大多数剧团中,占节目单大部分的不是传统的剧本戏,而是一些剧团自编自导的戏目。当然我们要提倡这种创新剧目的行为,但是在有些剧本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封建落后思想的存在,如果对这种现象不加抑制,那么必将对整个文化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
2&&与类似产业的对比分析
2.1&&越剧与京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此外,京剧的发展备受中国政府、艺术家及观众的关注,文化部与财政部给予了极大的扶持。2005年以来,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制订了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和17个省级重点京剧院团,设立了“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专项资金”,全面推进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相比之下,越剧就没有如此幸运了。还有一点是,京剧在打造文化产品的领域上强于越剧。京剧脸谱、人偶等衍生工艺品的市场已相对成熟。在京剧领域中,这一副业的兴起不仅给京剧团带来财富,而且起到了宣传京剧的效果。
2.2&&越剧与话剧
民营话剧团和民营越剧团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第一,在民营话剧团工作的创作人员,一般都经过专业的学习或从事专门的研究,其本身具备足够的人脉和能力,能带领话剧团向产业化发展。然而,民营越剧团的创作人员很少经过专业的训练,而且创作团队平均年龄较大,青年队伍中杰出人才少,难以推动越剧团向产业化发展。第二,话剧这一艺术形式没有方言和形式的限制,其受众广,传播速度快,容易被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接受。因此,话剧不论在主题内容还是演出形式上很容易推陈出新,迎合市场和时代的要求。与话剧不同的是,越剧虽然以其独特的方言和唱腔出名,但是这一特色也为越剧的受众和普及造成了一定的局限,从而也降低了迎合市场的能力。第三,话剧周边拥有例如电视剧、电影等丰富的文化产业,这些产业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可以帮助话剧团筹集大量的资金,有助于话剧团的扩大和发展。而越剧的周边产业发展缓慢,亟须大量的人才来开拓周边产业,以此来筹集资金,延续越剧团的命脉。
根据上述的调查分析及对比分析,越剧想要进一步发展,最主要的还是要有充足的资金,让大大小小的越剧团得以运营壮大。借鉴民营京剧团和民营话剧团的发展历程中成功模式及经验,并结合民营越剧团自身的特点,对民营越剧团在筹资方面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3.1&&发展文化产品设计产业
借鉴京剧相关文化衍生产品的发展,设计、推出与越剧相关的文化产品。民营越剧团可以发挥团中人的才能或请专业人士设计越剧人物的卡通形象,然后将这些卡通人物制作成玩偶或作为图案印在商品上,最后通过各营销渠道将产品及越剧推向全国乃至世界。与此同时,要树立品牌意识,特别是文化产品的品牌授权,在产品的制作、营销过程中牢牢把握住品牌的自主权和所有权。
3.2&&在产业化发展中实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
一些民营话剧团在产业化发展中已经实现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民营越剧团可以借鉴这一新型的市场操作模式,在越剧构思、剧本创作以及排练三个阶段进行严格的质量和成本的把控。在构思阶段需要对越剧产品的市场反响和前景作出预期和判断;在剧本创作阶段,导演需要和营销人员一起讨论故事的主体和内容,使其不会过分艺术化而偏离市场的需求;在公演以后,要想方设法延长单品的寿命,通过增加演出场次来增加营业收入。同时,运用签约加招募的形式,降低演出人力成本,实现一台戏在多地区同时演出。民营越剧团可以将签约的正式演员分成几个团队,由其担任越剧中的核心角色。同时在当地招募临时演员担任配角,这样既可以保证演出质量,又可以获得海量的演出次数,在整体毛利较低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压缩成本,实现盈利。
3.3&&发展周边产业
民营话剧团很好地运用了周边产业,如影视业、演出业和培训业,为他们创造收益。民营越剧团的周边产业虽然还不是非常成熟,但是其开发的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在发展影视业的过程中,越剧团可以将这一传统的文艺形式和现代的时尚元素结合在一起,拍出一系列既能发扬越剧精神又能迎合市场主题的影视剧。在发展演出业的过程中,越剧团可以通过组织商业演出,为企业做广告的形式,为自己创造一定的收入。在发展培训业的过程中,越剧团可以创办少儿培训班或者是业余爱好者培训班,利用闲置的人力和物资为自己创造收入的同时,为越剧团培养新的创作人才,传承越剧事业。
3.4&&采用大联合的发展模式
目前,民营越剧团人员分散,组织结构不严密,导致其在产业化发展中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和市场信息。通过大联合,克服无序竞争的状况,使某个地域的民营越剧团拥有共同的信息中心,在那里有专门的经纪人为他们开发人力资源,寻找市场信息,从而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信息的共享,壮大民营越剧团的力量。同时,专门的经纪人将整合媒体资源和物业资源,为越剧团做宣传、打品牌,越剧团的一些闲置物资也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来为剧团创造收入。
民营越剧团的健康发展对社会各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影响。希望民营越剧团的发展在“十八大”这个大背景下能有一个新的突破。
1&&郑甸.话剧对近代越剧改革的影响[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2(1)
(责任编辑&&梁&&工)
发布时间: 11:08:46&&点击:229 次&建党90周年民营职业剧团越剧折子戏展演 杭州东方越剧团《陈三两。骂堂》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吴江新闻网__吴江首家民营越剧团一炮而红
登录模块加载中...
当前位置: >>
吴江首家民营越剧团一炮而红
日 08:33:43
来源:吴江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孙跃勤
  最近,每逢节假日和周末,在同里退思广场的古戏台上一天两场雷打不动的越剧表演吸引了当地群众和过往游客的关注。春来暑往,这个由全市注册成立的第一家民营越剧团―――红楼剧团承办的越剧演出舞台渐渐凝聚了人气,培养了一批忠实观众,每次开演都不乏新老观众驻足观看。
  也正是由于越剧非同凡响的民间基础,今年,刚注册成立的红楼剧团一炮而红。
  追寻剧团前世今生
  今年3月份正式成立的红楼剧团脱胎于原吴江越剧团,团内的主要演员、乐手清一色都是吴江越剧团顶梁柱。
  说起吴江越剧团,在不少吴江老戏迷的心中或许还存留着美好的回忆。正式成立于1980年的吴江越剧团,面世就一扫此前样板戏当道的单调文艺环境,以吴江群众喜闻乐见且题材广泛的越剧曲目“俘获”了很多忠实粉丝。
  原吴江越剧团演员沈红英回忆起当时剧团的情况还感慨万千,她说:“剧团成立之初,演员都是从江浙招募过来的十几岁的年轻人。我们这些人抱定了对越剧的热爱而来,也在团里度过了最好的青春年华。从1980年成立到1998年解散,吴江越剧团存在的18年里,既给吴江观众带来了很多赏心悦目的演出,也培养了一批优秀越剧演员,其中不乏日后屡获全国大奖的名家名角。”也正是因为如此,1998年吴江越剧团的解散显得格外可惜。
  重拾越剧青春之梦
  去年,沈红英终于决定重拾在心中埋藏了多年的越剧梦,她重组越剧团的设想在第一时间就得到了当年剧团姐妹的响应。孙爱娟、李苗茜、沈筱琴、范凤英、夏巧玲、迮东环等十几位吴江老戏迷耳熟能详的演员重新“粉墨登场”。
  吴江博物馆馆长崔瑛曾经也是吴江越剧团成员,听说剧团的姐妹重登舞台,她去同里退思广场看了三回。“每次去都是人挤人,不少同里本地居民回回都在,自己搬来板凳坐在戏台下痴痴地看。有一回去正逢下雨天,有几位老太太伞就架在肩上拍起手来,淋雨都浑然不觉。”
  为什么这么爱看?崔瑛看出了诀窍:“演得真叫投入,剧情要求要跪下来,演员就扑通一声落地,后来听说膝盖都破了。虽然只是一个刚起步的民营剧团,但是这些科班出身的演员演得投入,演得用力,他们的付出得到了观众的肯定。”
  碍于有限的条件,舞美、乐队和道具不能一步到位,现在红楼剧团的演出曲目有二十来出折子戏,其中不乏观众熟悉的《梁祝》、《白蛇传》、《打金枝》中的经典曲目,最近,举全团之力排出的全本大戏《玉堂春》也即将与观众见面。
  抓住艺术生命尾巴
  对于红楼剧团来说,每推出一出戏都非常不容易,“演员、乐队多头排、一起合,我们的乐队成员大多是原吴江越剧团的乐手,他们中有的现在是生意红火的老板,有的日常工作非常忙碌,白天没有时间,排练都安排到晚上。”沈红英说,剧团的成员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重启艺术生命的机会,处处以专业剧团的水准要求自己。
  沈红英说:“我们抓住了艺术生命的尾巴,在失落多年之后厚积薄发。而观众似乎也是感同身受,现在的演出,经常能看到从七都、铜罗乃至苏州周边地区特意赶来的忠实粉丝。最令人感动的是,今年的6月30日,我们在市文联的组织下送戏到松陵社区,演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少原吴江越剧团的老观众也闻风而来,观众没有遗忘越剧,也没有遗忘我们这些越剧演员。演员的价值体现在演出中,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为全市各地的观众送去演出。”
编辑:蒋晓梅
【】【】【
loading...
版权所有 (C) 吴江日报社
苏ICP备 苏新网备2008040号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您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本网站法律顾问:江苏剑桥人律师事务所严文戟律师&&&&公司表示,受影响批次产品饮用绝对安全,并称受影响批次产品并非在内地生产,也没有销往内地市场……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宁波民营剧团生存状态一瞥:戏里戏外的粉墨人生
《狸猫换太子》
观众们聚精会神地观看演出
抱小孩的女演员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喜欢看戏的人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那是因为在戏里有不同的人生况味,让人能够不断玩味。其实,剧团本身和他们周围的世界也构成了一个人生舞台,不停地上演着各种悲喜故事。而民营剧团里那些常年扎根基层的演员们,保留了中国戏曲演出中的许多原生态,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戏曲的热爱与坚守。
演戏:更多的是一种艺术享受
与正规院团相比,民营剧团只能算是业余剧团,尽管其中也有些剧团走市场很成功,经营不错,尽管有些演员已基本以演戏为生,但很多剧团并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多数演员也另有自己的职业和工作。虽然,剧团和演员是业余性质,但不能据此判定其演出水准也一定是&业余&级别的。在某些民营剧团里有相当专业的演员,如鄞州钟公庙金花越剧团的男性花旦演员王春锋就是一例。来自绍兴柯桥的他,从小就唱越剧,而且唱得很好,加入金花越剧团后,曾在多个演出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唯一一次得第二名的经历在他看来就像是一个耻辱,由此可见其演出水平和心气之高。
因为并不单纯依靠演出过活,民营剧团的许多演员对经由演出而获得的经济收入并不看得很重,很多民营剧团至今还不能盈利,要靠演员们筹钱运作。有的民营剧团只能在每次演出结束后发给演员100多元的薪酬,而这些钱通常还不够他们来回开车的费用。即便如此,演员们对演出和平时的排练却非常认真,下应街道众兴甬剧团一个做肉品生意的演员,工作中挤出时间背台词,以致将剧本涂得满是猪油;而另一个演员,早上刚做完拔牙手术,依然出现在下午的排练现场。这一切,完全出于他们内心对戏曲的热爱,也正是出于热爱,他们会自己想办法克服种种困难,比如众兴甬剧团为了解决剧本少的难题,他们根据新闻报道编排了一个全新的甬剧。
如果在一个更大的地域范围内考察业余剧团,会大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业余的剧团就越多,因为业余演员不必通过演戏维持生计,在他们眼里,演戏更多的是一种艺术享受。
团长:一个剧团的主色调
民营剧团的整体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长的个人能力和做事风格。象山亚红姐妹越剧团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团长徐亚红从14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岁红遍台州,19岁红遍普陀和舟山,29岁开始自己办团,担任团长和头肩小生。和她交流,你能感受到她那股强烈的自信,这自信来自于她对观众的了解。每到一地,她都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观众人群构成是怎么样的,喜欢什么样的戏。于是,来看他们演出的人越来越多,观众会随着剧情或哭或笑。
象山雨辰越剧团团长毛象震就像谦谦君子,在他的讲述中,你会听出他对戏曲的热切关注。对民间艺术传承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他都有自己的想法,甚至还花好几年时间在写一篇相关的文章,探讨剧团商业化运作以及如何真正走到基层观众中去等问题。演出开场前,热场广播播放的是《洪湖水浪打浪》,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他的个人追求和喜好。在他看来,在农村,洒脱随意的路头戏比起中规中矩的剧本戏更有市场,这种形式也是古时戏班演出的真实写照。在他的熏陶下,剧团即使在演出路头戏时也能拿捏好分寸,不温不火。台柱小生史红伟在他的剧团一待就是十几年,虽然有去其他团拿高一倍薪酬的机会,但都被婉拒了。对史红伟来说,正是团长的那份责任感让她能够一直待到现在,并且甘心带病上场。
她的坚守也印证了毛象震的判断:民营剧团有着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某一个团可能会消失,但这种演出形式一定会延续下去。民间力量会让剧团生生不息。
剧目:适应农村市场
依靠农村观众而生存的民营剧团自然也会打上自己独特的烙印,这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剧目选择中。
在剧团中不时会听到&菩萨戏&和&老爷戏&这两个名词,前者与宗教有关,如菩萨生日、菩萨出家日、菩萨成道日等,或者某个庙庵竣工开光等,都会请戏班来演出。演出场所一般会在相关的庙里,江南农村的庙里常建有用来演出的戏台,这也是宁波古戏台比较多的重要原因。如果庙里没有戏台,或者戏台空间小,就会在距离较近的空地上临时搭台。这些戏最少演三天,甚至演五天、七天、九天。在最后一天演出结束之前,会让一个演员扮成红脸关公的样子,拿了青龙偃月刀在舞台上和庙里扫台,也称祭台,为的是消祸禳灾,祈求平安等。
除了惠及村里所有人的菩萨戏,还有以宗族出面请的戏。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开谱戏和关谱戏,即族谱中某个字开始使用和结束使用时,为了祈求同辈人丁兴旺而请的戏。这时村里所有同族人都会出钱,一般会唱三到五天,所请的戏班主要是与本族关系亲近的同姓团长的剧团。这种戏一般三年唱一次,显示纪念意义。戏文选择上,要求唱太平吉祥戏、大团圆戏,在酬金上也会比较慷慨。
&老爷戏&是指有钱的寿星做寿时请剧团来村里演出,邻居可以借此沾光听戏。这样的戏既满足了做寿者的要求,同时又向乡邻显示了儿孙对自己的孝顺和家庭的经济实力。如今,老爷戏的邀请者有一部分依然是做寿的老人,还有一部分则是村里的企业家,他们出资请戏给大家看,每当这时,舞台两边的题字板上就会写上赞助企业和负责人的名字,这种方式自然也有广告的效果。
老爷戏中有敬老爱老的成分在,于是也就产生了特殊的老爷戏。比如宁海的陈宝国,8岁开始拉胡琴,16岁进文化馆,曾经自己去新昌学越剧,回来后开始教孩子们学越剧,不但不要钱,有时反而还掏钱给别人,最多时他有200多名学生。&文革&期间,因为他唱越剧教越剧,曾经多次被戴高帽游街,用他的话来说,&对越剧既爱又恨&。他培养了很多优秀的越剧演员,在他六十大寿那天,他的学生们主动为他搭台唱了五天大戏,演出水平是解放后宁海地区首屈一指的。这件事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在戏曲中耳濡目染的他们,更注重精神上的愉悦,更在乎人间真情。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做戏方式,在农村还有很多场合需要用到剧团的演出,如婚丧嫁娶、各种传统节日等。除此之外,各村目前都有的老年协会也成为促进民营剧团发展的一股力量。
演员:一群以戏为生的人
谈到民营剧团的演员们,可以用&摸爬滚打&来形容他们的生活。有些团一年演出500多场戏,按一天两场来算,就是要唱够250天以上,好的剧团甚至一年会唱到300天以上,几乎没有节假日、休息天,除了唱戏就是唱戏。演员收入高的可以达到年薪30万元甚至更高,如鄞州新蕾越剧团的小生一天的工资就有1200元。如果剧团的戏路足够广,一年能演出300天的话,那么30万元的年薪完全可以拿到。这样的收入水平比起正规专业剧团的演员高出不少,但是很少有演员从正规剧团出来到民营剧团的,因为他们的苦不是一般人能吃得了的。
在这些民营剧团中,没有AB角,演员的设置绝对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缺了谁都不行,所以带病上台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平时频繁地从一个地方转到另外一个地方演出,也让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按时休息,演员经常会因为唱戏而出现嗓子沙哑的情况。除了谋生之外,如此密集辛苦的唱戏不得不说还有另一个原因:对戏曲的热爱,对舞台的热爱与痴迷。在他们身上,人们可以体会到解放前那些老艺人&戏比天大&的精神追求。在他们身上,你确实可以感受到为事业而奋斗的激情与豪迈,可以看到中国戏曲千年来独立于庙堂之外但又波澜壮阔的演变进程。就如他们说的,&不疯魔不成戏&,没有那股子疯魔劲儿,就吃不了台下十年功的苦中苦,就不会安心过盐水泡饭的日子,就不会一天走100公里路只为了给自己的演员一次演出的机会,更不会冒着嘴唇不断被感染的危险,将八颗甚至十颗野猪獠牙放在嘴里练习耍牙绝技&&
而说到耍牙,就不得不提在宁海传承平调的王万里老先生。在他身上,更能够看出以戏为生是种什么状态。已经年过古稀的他培养了无数平调和越剧演员,现在宁海能够耍牙的演员都是他的徒子徒孙,很多团长都曾在他那里接受过严格的训练。在他的组织下,很多剧团从无到有,从村里的文艺队上升到民营剧团。他至今还在带徒弟,还心系宁海平调的传承和发展,在平调大戏不多的情况下甚至自己编了一出戏叫《乾坤正气》。尽管已经不表演耍牙很多年了,但从他舌头和嘴里的硬茧还是可以明显看出,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平调和越剧,奉献给了戏曲。
传承: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既然是民间自发组织生成的民营剧团,那么它们成立和传承就会有各种不同方式,一种是完全由兴趣小组发展而来,另一种则是由上一辈像家族产业一样传下来,再有就是名家名角从原来的剧团里出来自己组建剧团。当然,如果继续追问这些类似家族产业的剧团产生的原始动因,可能也还是由兴趣发展而来。这也符合民间剧团的发展情况:由自发而来,兴旺时成立正规民营剧团,衰败时人走团散。但是不管如何,不变的是观众的需求激励着一个个业余兴趣小组蜕变成民营剧团,又让一支支不再受市场青睐的剧团逐渐消失。一切都是那么不留痕迹地进行着。
这里专门介绍几个类似家族产业的剧团。
象山关头村越剧团是一支从上一辈传下来的剧团,1993成立,原名小金花越剧团,后改为春光越剧团,再改为石浦越剧团,直到最近才改为现在的名字。而这也和老团长的经历有关:老团长即现任团长史芬花的父亲,原来是关头村的副支书,因为自己喜欢唱戏,于是就在村越剧爱好者团体的基础上组建了越剧团。剧团的现状,年景好的时候赚一点,不好的时候赔一点。现任团长史芬花说,开办剧团已经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梦想。现在史芬花的女儿在宁波读书,节假日也会回剧团帮忙演戏,但是说到传承的问题,史芬花不敢保证自己女儿会接手这个剧团,因为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同样,宁海小旦红越剧团也是父传女的剧团,童团长的父亲早在25年前就开始带剧团,而现在,童团长17岁的女儿从艺校毕业后也已经在团里演武旦了。为了提高整体水平,今年童团长共送了4个演职员到省里参加民营剧团的培训。由此可以想见这个剧团今后的大致走向。
鄞州新蕾越剧团的胡利雪团长之所以会组建这支团队,也是因为自己父亲早年曾做过村主任兼村越剧团团长,自己也喜欢越剧,一来二去对剧团经营也就有了经验。而且因为起步早,认识的人多,所以她的剧团戏路非常广,演员中不少是慕名而来的。
宁海小红花越剧团团长叶素红是从婆婆手里接下如今的剧团的,她今年31岁,自己在团里兼演小生。因为做惯了演员,她总感觉带团太辛苦,需要操心的事情太多。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不同的剧团,有不同的生存策略和遭遇,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生存状态,而所有这些都是民营剧团发展过程中的应有之义,它们共同构成了民营剧团生存现状的&万花筒&。
  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嵊州姐妹越剧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