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看望老人老人去世后一直没下葬说没有地

Object Not FoundHTTP/1.1 404 Object Not Found住不进去的养老院-爸妈病了谁来照顾-老爸老妈有多孤独① 凡注明"来源:和谐陕西网"的图文稿件,系和谐陕西网记者、特约记者或通讯员采写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和谐陕西网所有,请在转载时注明"来源:和谐陕西网hxsx.net",否则,和谐陕西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② 请在转载来源为和谐陕西网的图文稿件时,务必完整转载,切勿断章取义。如需长期转载和谐陕西网的图文信息,可申请书面授权。
③ 和谐陕西网转载其它媒体和网站的图文信息,旨在传递资讯,不代表和谐陕西网的立场与观点,并不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修改或删除,请在图文刊发三日内与和谐陕西网编辑部联系(邮箱:
④ 和谐陕西网以"传播和谐 展示陕西"为宗旨,以"贴近民生 关注文化"的主题,欢迎社会各界和广大网友积极为加快和谐陕西的发展建言献策。她为200老人尽孝送终
&         
她为200老人尽孝送终
11:07:39 西安晚报
给老人洗头是常有的事。
温妍经常给老人喂饭。
  文/图记者姚村社实习生王磊
  说起来她自己也感到诧异,一场突如其来的脑膜炎使她与镇上的敬老院结下不解之缘。从19岁开始,从服务员到院长兼服务员,她把自己最美好的人生时光献给了敬老院。25年间,先后有300多位老人得到她的悉心照料,200多位老人在她的操持下安详地走了……
  大大的眼睛,秀丽的脸庞,今年44岁的温妍看上去精神、聪颖,但不管怎么看,其貌相还是要比她的实际年龄大一些。对温妍来说,这只能有一种解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操劳使然。
  在渭南市大荔县的东北部,有个镇子叫安仁镇,该镇敬老院从1958年成立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从未中断过,这在大荔县绝无仅有。温妍就在这里当院长兼服务员,屈指数来,她在此已经工作了25年。
  “以后再不能叫阿姨了”
  今年9月10日,对温妍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天上午9点左右,身在临潼、刚刚帮赵苏均的女儿赵妍办完入学手续的温妍突然接到院里的电话:赵苏均老人不行了。温妍和赵妍赶紧往回赶,中午12点多赶到敬老院时,赵苏均老人已安静地走了。
  赵苏均是2003年住进敬老院的,当时全身瘫痪,吃、喝、拉、撒都得人伺候,有人将其称为“活死人”。这种情况其他敬老院是根本不收的,可温妍把他收下了。赵苏均入院前,女儿在他的下身弄了个塑料袋,为了大小便能存到塑料袋里,好收拾一些。但塑料袋容易破,一旦破了往往弄的满床都是。入院第四天,温妍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做引流袋。温妍找来自行车里胎,套在了赵苏均的下身,一直将它引到地上的壶里,这样“方便”出来的东西就全存到地上的壶里了。尽管这样,温妍在赵苏均身上付出的心血可算不少。
  赵苏均并非孤寡老人,他的女儿赵妍今年高中毕业,高考那两天,一般学生都有家长陪同,为了不使赵妍有心理上的负担,温妍亲自陪赵妍去考试。高考成绩公布后,赵妍被西安铁路工程技术学院录取。赵苏均全身瘫痪,连自己都照顾不了,哪有能力供女儿上大学?面对高额学费,温妍找到曾在敬老院采访过的某媒体的一个记者,联系到西安高新区一家航天单位,该单位答应帮助赵妍完成大学三年的学业,每年给5000元学费。
  9月9日,是赵妍开学报到的日子。9月8日晚,温妍收拾东西,准备第二天送赵妍去临潼的学校报到,赵苏均喊着女儿的小名,把温妍也喊来,断断续续地对女儿说:“以后···再不能···叫阿姨了,要叫妈。”赵妍满眼热泪,连连点头。9月9日,温妍亲自把赵妍送到学校,向学校领导说明了赵妍的情况,校方最终答应给赵妍在学校食堂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帮助赵妍完成学业。一切都安排得差不多了,没想到第二天就接到老人去世的噩耗。赵苏均老人去世后,温妍又忙开了,寿衣、棺木、纸钱、花圈,一应俱全,温妍还请来民间的吹鼓手送葬,给老人办了一个体面的葬礼。这些年来,温妍先后给200多位老人送了终。
  五保户陈夫定,在安仁敬老院呆了十七八年,去世时93岁高龄。他是一个盲人,也是温妍在敬老院里第一个给披麻戴孝送终的。温妍觉得盲人最可怜,每次吃饭,她都要把饭碗送到陈夫定的嘴边,并时不时地去看看,以防有啥意外。临终前,老人对温妍说,自己一生无儿无女,去世了也没个披麻戴孝的,看温妍能不能在自己死后给披麻戴孝。温妍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老人当即掏出仅有的19元钱让温妍买白布。温妍对老人说,这些东西家里都有,不用操心。老人去世后,当时还是土葬,温妍披麻戴孝,一直跟车把老人送到田间下葬。
  “妍妍,你能叫声大吗?”
  安仁镇敬老院早在1958年就成立了,一直没有中断过,前后经历了3任院长,温妍是第三任。如今的敬老院里,一般有两类人,一类是农村五保户,就是无儿无女没人照料的。另一类是病、残、障老人,有儿女进城无法照管的,也有子女不孝顺、老人想进来的。敬老院里最少时住着七八个人,现在最多,有20人。
  老人李东东(化名)本有一儿两女,但老人要求来敬老院,当时敬老院房子已经到达“极限”,温妍让老人先回去。可没过几天,老人一个人又来了,坚决要住下来,并且老泪纵横:“就是呆在敬老院的檐台上都行!”温妍慌了,忙问老人怎么回事,老人撸起袖子,解开衣服,只见老人浑身都是伤痕,老人说是被儿媳打的。看老人实在可怜,温妍先带着老人去医院治疗,然后便挤了一间房子让老人住下,之后一直为老人擦洗、上药。敬老院老人经常得病,为了方便照顾,温妍就自学打针、上药等,老人们称她为“半路医生”。
  董云伯是本地一个集体单位的职工,当时还有点工资,老人找单位领导说,以后自己的工资直接由温妍去领,充当自己在敬老院的托管费。就在那一天从单位回来后,董云伯吞吞吐吐地对温妍说:“妍妍,我想认你做干女儿,以前你叫我伯,现在你能叫声大吗?”温妍一口应承下来,并长长地叫了一声“大”。这是温妍在敬老院认的第一个干爸。
  在敬老院,很多老人都把温妍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并且为有这样一个“女儿”而自豪。后来,董云伯老人病情加重,温妍亲自到西安、渭南去给老人买药,老人病情恶化时,把温妍叫到身边、从身上摸出几百块钱说:“这不多,是我一点心意,你一定要收下。”温妍说什么也不接受,可老人一再坚持,最后竟哭了起来。为了不使老人伤心,温妍从老人手里接过了钱。董云伯老人去世后,温妍用老人留给她的钱给老人买了寿衣,办了葬礼。
  党立仁老人仅有的亲人是一个孙女,孙女工作一直很忙。老人后来腿摔断了,生活无法料理,孙女联系到敬老院。当时老人身体溃烂,不能动弹,温妍经常给老人翻身、上药、吃饭时一口一口地给老人喂。老人的孙女很感激:“这些事本来该我管,就是我管,都不一定能做得这么好!”。党立仁来敬老院不到3个月就去世了,去世时,老人的孙女和村上的人一起给温妍“披红”。谁都知道,“披红”这种礼仪在农村可不是随便就能得到的。
  身患半身不遂的刘七夫老人来敬老院半年了,只有一只右手能稍微活动一下,吃饭得一口一口喂,穿衣都得温妍亲自照看。老人有3个女儿、1个儿子,没来之前,由大女儿、二女儿轮流照顾,儿子太忙,小女儿在外工作。老人动情地对记者说:“温院长真好,给我穿衣服、叠被子、喂饭……”说着说着,老人就泣不成声。
  在敬老院里,“资格”最老的要数杨茂荣老人了,他已经呆了15年,对温妍,他的评价最有说服力:“她比亲生儿女都强,亲生儿女都做不到这样。”杨茂荣年轻时曾在唐古拉山当兵,把脚冻坏了,后来部队医生把他送到华县军人荣誉院,以后被送到安仁镇敬老院。在这里,老人一住就是15年。由于脚趾被冻坏,脚上流着脓血,经常爬着走路。来到安仁镇敬老院后,温妍请当地老中医配了土偏方,一直坚持治疗,流了七八年的脓血终于不流了。在温妍的照料下,杨茂荣老人的脚逐渐好转,但这种病一到每年的二、八月就犯,特别怕冷,温妍每年这两个时节都得把他的土炕给烧得暖暖的。
  “我经常看见妍妍给老人掏大便”
  王柱子,安仁镇敬老院3年前聘请的炊事员。王师傅说,在他来这里工作的3年里,没见温妍回过自己的家,她的家就是敬老院,温妍和老人同吃同住同生活,从来没有给自己开过小灶,老人吃什么她就吃什么。3年了,王师傅说他就从来没见过温妍发脾气,好像她永远不会生气,即使有时和丈夫吵嘴了,也不带任何脸色,对老人总是笑脸相迎。
  “我经常看见妍妍给老人掏大便。”王师傅对记者讲了一件颇为隐秘的事情。在这里住着的老人里,10个女性老人有8个便秘,大便经常拉不出来,为了使老人少受痛苦,温妍自己动手,经常戴着皮手套一点一点地给老人掏大便。对有的人而言,这类事情一次两次也许能做到,但要常年累月都这样,就很难了。就在最近的八月十三日(农历),王师傅说还看见温妍给一位老人掏过大便。
  “温妍真是个好人。”姚世龙老人、仓玉兰老人、王桂兰老人、杨苏芬老人、高新财老人……每个老人都能说出一段有关温妍的感人故事。
  在张怀义老人的房间里,记者发现,这个房间与众不同。张怀义由于患脑血管梗塞,经常打吊针,上厕所不方便,温妍就把他的床搬到距卫生间门口很近的地方,在床边一直到卫生间里的墙壁上,都装上了扶手,让老人上厕所时扶着,以防摔到。老人躺下后想坐起来有困难,温妍就在老人脚朝向的那头床上栓了一根绳子,并在绳子上每隔十几厘米就绑一个疙瘩,老人在抓绳子时就不会手滑。
  “没有敬老院妍妍早就没命了”
  从19岁进入安仁镇敬老院工作,温妍一干就是25年,从一个妙龄少女到现在为人之母,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敬老院,是什么使她如此忠诚、敬业?安仁镇党委书记车小林说:“温妍单纯、善良,是个实在的人。”这话不假,但实际上此事的后面还隐藏着一个故事。
  “没有敬老院妍妍早就没命了!”温妍的母亲马文侠对记者这样说。
  1981年,18岁的温妍不幸得了脑膜炎,当时的医疗条件比较差,安仁镇医院其实就像个小诊所,只有四五间房子,病人根本没地方住,温妍是8月份发的病,医生以为是一般的热感冒,延误了治疗,使得病情突然恶化———温妍昏迷了。父母赶紧把人转到大荔县城的医院治疗,医生通过“腰穿”确诊为脑膜炎。为了方便治疗,父母只好把温妍又转回安仁镇医院。因为温妍处于昏迷状态,医生说:孩子没救了,你们回去吧。母亲哭着对医生说:求求你,救救我女子吧!两位老人好说歹说,医生终于答应治疗,可住的地方医院没办法解决。
  温妍的父母来到与安仁医院一墙之隔的安仁敬老院,当时的敬老院院长蔚丛弟看到两位老人心地善良,就腾出自己的房间让温妍住。奇迹后来发生了,昏迷10多天的温妍醒过来了,能开口说话了,温妍的父母亲高兴得都流泪了。在温妍准备出院回家的时候,老院长对温妍说,病好后能不能到敬老院当服务员,温妍以为在开玩笑,就一口答应下来。当时,温妍的父亲在耀县上班,温妍一家人随父亲住在耀县,在这期间,老院长给温妍写了好几封信,让温妍来敬老院工作。温妍不乐意,父母亲就轮流做思想工作,温妍终于答应去试一段时间。
  1982年的5月3日,温妍骑车来到安仁镇敬老院,和老院长一起见过镇上领导后就上班了。上班第一天,温妍就遇到麻烦,当时有个老人大便失禁,拉到床上,弄的整个床上都脏了。温妍只能强忍着去打扫,打扫完后,温妍开始不断呕吐———她哭了。
  温妍来的时候并没有带被褥,老院长让她回去取。温妍走的时候,老院长特别叮咛了一句:“你可要来哩!”回到家里,温妍对母亲说自己根本干不成,说啥也不去了。母亲一再开导,并给温妍准备好被褥,温妍没办法,在母亲的陪伴下再次来到敬老院。老院长既高兴又惊讶:“你来了!”然后就给温妍布置工作,其实就是打扫卫生、洗衣做饭之类。就这样,温妍正式开始了在敬老院的工作,很快就摸索着干熟了。温妍后来一想,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并且觉得和这些老人在一起也有意思,于是就从心里接受了这份工作。不过,温妍那时候还是很好面子,不愿意和朋友、同学见面,她不想让他们知道自己所干的工作。1998年,温妍正式接任院长,负责敬老院的各项工作,当然还兼着服务员。
  在温妍办公室兼宿舍的墙壁上,记者看到有人写给温妍的两幅赠言,一幅是安仁镇粮站原主任培西给写的:“温柔侍俸孤霜花,艳阳普照苦人家;传于美德泽清寡,名就犹如薄轻纱。”另一幅是陕西省学雷锋先进个人何进坤的赠言:“莫道夕阳短,汝爱晚霞红;乐哉洒妍彩,几多传温情。”短短的几行诗,自然是没法涵盖温妍那种大爱精神的。温妍对记者说:“25年来,我没后悔过。”在这25年里,温妍不仅照顾老人,还照顾过5个孤儿,现在还帮扶着一个高三学生。在这5个孤儿中,有两个已经成家了,另外3个也已经长大成人;帮扶的这个学生现在正上高三,学习非常出色,温妍正准备帮她圆一个大学梦。
  温妍的精神应该是伟大的,在这种伟大的背后,还有几个伟大的人在默默支持着她。其中有与她相濡以沫的丈夫王会民,有陪她走进敬老院的母亲马文侠,还有女儿王凡,儿子王乐,以及已经去世的老父亲温长青。
【西安日报社声明】西安新闻网刊载西安日报、西安晚报文章已经西安日报社独家授权。自日起,其他商业网站(新闻媒体网站除外)未经西安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西安新闻网上刊载的西安日报、西安晚报文章。欢迎新闻媒体网站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转载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的新闻,转载务必注明来源"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其他商业网站如有合作意向请与西安新闻网联系。联系电话:029-您當前的位置 :&&&&&&&正文
農婦一人支撐敬老院28年 為43位老人養老送終
人民網   07:22:04
         分享到:
  一個人支撐一個敬老院,堅持了28年,期間有43位老人在她的敬老院去世,她一個一個將去世的老人安葬。
  3月28日,王桂芳一個人來到安葬老人的那面山坡。清明將至,她要為去世的老人們在墳頭壓些紙錢,以寄思念。今年已64歲的她身患多種疾病,年齡加上身體原因讓她萌生退意,她的敬老院不得不面臨去留問題。
  “都不幹了這些老人咋辦啊”
  28年,對一個人來説可以幹很多事情,但王桂芳只幹了一件事,就是支撐一個敬老院,照顧一批又一批送來的孤寡老人。1985年,宜君縣高樓洼鄉(現屬太安鎮)成立鄉敬老院,各村五保人員送到這裡集中供養。當時還是該鄉涼水泉村村民的王桂芳被相中來敬老院照顧老人。敬老院開張不久,因為活兒太辛苦,老院長被兒子接回了家,會計也跟著不幹了,很快,就只剩王桂芳一個人了。
  從那時至今,都是她一個人支撐著敬老院,既是院長,也是服務人員。28年來,敬老院先後接到49位老人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殘障者,其中43位已去世,現在還有6位供養在這裡。老人生時,王桂芳像女兒一樣照顧他們吃喝拉撒;老人死後,王桂芳又像女兒一樣為他們送終。
  記者採訪時,院裏住的一位名叫張金平的殘障者的母親正好來看他。這位年邁的母親説,張金平在這裡已住了4年,“放在他姨這兒我放心,他姨照顧得比我好。”
  據了解,當時宜君縣與高樓洼鄉敬老院同時建起的一共有4所鄉鎮敬老院,到現在另外3所早已關門。談起28年一個人如何堅守,王桂芳説,受的難説不完,但是那些老人讓自己捨不得走。“能來的老人都無兒無女,恓惶得很,都不幹了這些老人咋辦啊?”
  最難時自己從家裏背糧過來
  3月28日,記者來到王桂芳所在的敬老院。在一面開闊的垣畔上,磚墻圍了一個大院子,院子裏兩樹櫻花花朵正艷,一排10眼窯洞看去如新。因為撤鄉並鎮,敬老院的名字已改成了“太安鎮敬老院”。王桂芳説,別看現在條件還不錯,當初可沒少經歷過難處。
  建敬老院之初,鄉政府同時劃撥了百餘畝地,等於“以地養院”,通過土地收入養活院裏供養的老人,其餘的費用一概沒有。王桂芳回憶,最難的時候是在剛開辦的幾年,她一個人顧內顧不了外,地經常被撂荒,一年到頭沒啥收成,有一段時間糧食都不夠吃,她就從自家背來麵粉、玉米糝子。
  雖然敬老院有地,但都是坡地,産出少,前些年敬老院的經濟並不寬裕。有一年,一位老人得腦溢血去世,王桂芳找人給老人穿老衣,可來的人張口要300元。王桂芳不捨得花那錢,自己把一條腰帶綁成環,一頭套住自己脖子,一頭套在老人脖子上,硬把老人拉起來,一件一件穿上老衣。
  王桂芳一心撲在敬老院,家裏一攤子就撂給了丈夫,為此丈夫沒有少和她生氣。王桂芳的兒子李軍告訴記者,當時他和弟弟年齡小,母親不在家,大姐不但要照顧身體不好的父親,還要照顧他們弟兄倆,因此早早就退了學。有一年除夕夜,姐姐領著他哥倆到敬老院找母親,希望母親回家過年。到了敬老院,看到母親正陪著老人們包餃子,最後硬是讓他們回去,自己留在敬老院陪老人們過年。
  2008年4月,王桂芳的丈夫因病去世,她有一段時間打不起精神。女兒問她咋了,她開始不願回答,問了幾次她才説:我對不住你爸,我欠他太多了。
  每送走一位老人她都要哭一場
  從敬老院出發,順著溝畔走上大約十分鐘,來到一面向陽的山坡。齊腰的荒草野蒿中間,能看到一座座墳頭,敬老院去世的老人都安葬在這裡。王桂芳説,43座墳墓,哪一座埋的誰,她都記得一清二楚。
  王桂芳帶記者找到了第一個埋在這裡的老人的墳墓。墓碑上寫著老人的名字,叫黃老九,是1986年9月去世的。王桂芳説,當時養老院建起才一年多,啥都沒有,花不起錢,她就一個一個到府請來鄉鄰幫忙,才把老人送到山坡埋了。
  最近一個安葬在這裡的老人姓白,因患食道癌在今年的正月初八去世。去年發現老人的病後,王桂芳陪著老人看了一年,甚至求過很多偏方。老人下葬完了那天,王桂芳回到敬老院裏,一個人待在房裏放聲哭了一場。
  按照規定,敬老院的老人去世,送老人來的村子陪送一副棺材,其餘事務都是敬老院承擔。採訪中,附近的一位村民説,王桂芳把每一位老人當自己的親人,每送走一位老人她都會哭上一場。
  王桂芳先後送走了敬老院的43位老人,卻沒能送自己的老父親。1992年,老父親病重,幾次叫人捎話想見見她。當時,敬老院裏有兩位老人生病,每天挂吊瓶,王桂芳就想等老人的病好些再去看父親。第二天一早有人來報喪,説他父親已去世。回到家,兄弟姊妹們都説:你心裏只有敬老院的老人,還回來幹啥?而王桂芳的想法很簡單:自己的老人有兒女,敬老院的老人離了自己就沒別人了。
  “沒有王桂芳,就沒這個敬老院”
  通過媒體和社會宣傳,王桂芳早已成為當地一位“名人”。敬老院原來的名字也幾乎被淡忘,當地人更願意用“王桂芳的敬老院”來稱呼它。“沒有王桂芳,就沒有這個敬老院。”宜君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斌濤,也用這句話肯定了王桂芳對這個敬老院作出的貢獻。
  28年前,王桂芳第一次踏進敬老院大門時36歲。28年過去了,64歲的她自己也已是一位老人。王桂芳介紹,自己身體不好,前幾年就查出了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種疾病,血脂還高,一些力氣活兒已幹不動了。“年輕時總覺得身體行,也不想那麼多,到現在不想也不行了。”王桂芳表示,因為身體原因,恐怕敬老院的事是幹不成了。
  自從感覺自己身體不好,王桂芳就有意識地讓兒子、兒媳時不時到敬老院來幫忙,一層意思就是希望兒子、兒媳能把敬老院繼續辦下去。今年,政府給王桂芳的兒媳解決了工資問題,也是希望她能留在敬老院。採訪中,兒媳卻表露出為難情緒,“我下不了我媽的苦,不是心疼她我不會幹這事。”
  一個28年的敬老院,因為一個人它堅持了下來,因為一個人它會不會再關門?記者了解,這個敬老院在當地已是典型,“樹立一個典型不容易,政府當然不希望它沒了。”採訪中,當地一位官員這樣表示。
  據了解,宜君縣全縣目前需要集中供養的五保戶約有四五百人,而能提供的集中供養的床位有200多個。宜君縣民政局局長張印全介紹,王桂芳的敬老院是目前全縣僅存的一所鄉鎮一級敬老院,無論是這所敬老院的“特殊”歷史,還是未來民政事業發展需要,都需要它存在下去。至於未來誰來管、怎麼管,還只能看情況發展而定。
編輯: 新華報業編輯
  相關閱讀:
新華報業網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複製或鏡像
國新網許可證:
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主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敬老院老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