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格特征有哪些形成与发展,描述争取的有哪些

教师心理素质测验1测试,心理,教师,教师心理,心理素质,心理测试,心理测验,1教师,教..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教师心理素质测验1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教师人格发展
教师人格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国外的调查材料也显示,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成为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教师的不良人格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成为造成学生病态人格的潜在因素。既然教师人格对学生的成长如此重要,我们理所当然地应当高度重视对教师人格的探讨。
教师人格的概念
理解教师人格之前,先阐述一下人格的含义是非常必要的。那么,什么是人格呢?&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和教育卷都指出,人格也称个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认为人格即“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辞海对人格的定义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人们对人格概念通常有三种理解:(1)在伦理学上,指每个人特有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总和。如康德指出:人格是每个人的那种品质,这种品质使他有价值。(2)在心理学上,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3)在法律上,指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
可见,“人格”的含义是比较宽泛的,不同学科对人格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我们在此处所讨论的“人格”概念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并兼有伦理学的含义,而不是法律上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它是做人的根本之格,是由生理遗传与后天经验共同形成的,包含有人的各种心理要素并能根据客观条件变化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的统一,是现实中体现个人特色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换言之,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言、行、情、态等所表现出来的为人的品味和格调。在这里,社会个体的言、行、情、态等外在表象是展示人格的媒介,人格是其内核。人格正是借助人的社会活动,把渗透在言、行、情、态中的人格水平以一种可以被他人知觉的方式呈现出来,由此完成一定社会个体的人格定位。
马克思在谈到人格问题时曾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人格是人的规定。人格虽然包含人的生理结构和人的本能,但是,这还不是人格的主要素质。人格的重要素质是人的“社会特质”,是人们在学习、生活特别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人的生理结构和本能只是人格素质的一部分,只是人格正常发展的生理基础和原始条件。从人格的“社会特质”角度考察,人格的结构主要包括人格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需要素质和生理素质。其中各项素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人格的整体。每个人的人格,正是上述六种素质的综合表现。而其中人格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则对人格动机和行为起着导向作用,是人格的导向部分,决定着人格行为的方向和性质,并影响和制约着人格结构中其他方面的变化,甚至决定人格结构整体的社会性质。
由此可见,人格的核心意义是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和,表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因而又具有群属特征;人格是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运行总结,其形成要依托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环境的意义也非常突出;个体的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变化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也是可以诱导的,可以是渐进的,也可能是顿促的;人格的发展潜藏着主体走向病态、解体,甚至消亡的可能;人格是可以测验、测量和评定的;人格直接影响着个体的生活道路和生存意义,甚至生命的价值。
人格是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但人格不仅仅是个体的。人格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它带有职业的烙印,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和模式要求。教师职业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职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都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教师人格的基本要求和本质体现。
所谓教师人格,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职业活动的主体,在其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优良的情感意志、合理的智能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教师人格,大多认为是师德的简称,这无可非议。因为师德是教师人格的核心因素。但是,如果从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角色的地位、社会对教师人格的期望和评价、优秀教师的素质体现等方面来看,教师人格已远远超出了教师职业和一般道德范畴,它不仅含有师德,还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立场、法纪观念、学识风范和行为等,并将社会上普遍需要的这些优良品格、思想、情操、才学、气质等集于一身,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展现出来,这是溶进了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规范和道德以后的人格,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曾对教师职业作了在当时看来十分简要而精确的定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显然,在人类发展已进入后工业社会,教育的概念已远远超出韩愈时代的范畴,教师正在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历史使命。在今天,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思想教育者,而且是道德示范者、信息的鉴别者、理想的指路人,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教师还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学生心灵倾诉的对象。因此,教师人格又是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物质经济关系和文化道德因素交互作用下,通过教师个体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格、精神素养、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他们的人格模式要求应当先于、高于和优于其他职业的人格模式要求。也正如我国著名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题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人格应该是全社会的表率。
古往今来,不少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都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并且实践了教师的工作;毛泽东、鲁迅、陶行知、俄罗斯民主主义革命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等,很多都是以当教师开始自己的事业活动,或以教师工作作为一生中重要的事业之一。不少伟大的教育家、作家给予教师及其工作以很高的评价。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他认为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再没有比它更优越的、光荣的职位。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常常满意地回忆起他当教师的年代。他认为当教师的意义并不比当作家的意义小,这两种人都在教育人们,培养人们的观点和信念,只是通过的途径有所不同。高尔基在年轻时代曾经力求成为一个教师,虽然这个计划没有实现,但他始终关怀教育事业并给予教师以极大热情的支持和帮助。他指出,对教师的重要和紧张的工作估计不足,就会导致正直和有用的教育工作者放弃自己伟大的劳动,而去从事赚钱的微不足道的工作。因此,高尔基要求把培养和训练未来教师的事业组织得使每个细节都能证明人民教师劳动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在我国的历史上,儒家把教师的地位抬得很高,常常把师与君相提并论。孟轲在跟齐宣王对话时,引《尚书》中“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意思是说,上天降生人民,替他们设置了君主,安排了老师)的说法,把君师并列起来。随后荀况进一步把师纳入天、地、君、亲的序列。他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从此以后,读书人家把“天、地、君、亲、师”刻在牌位上,摆在厅堂上供奉。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从师、尊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如韩愈在《师说》中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唉。”他认为从师是学习的唯一途径,不从师,不可能获得任何知识。荀况进一步指出:“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有才能),则必为乱;察(明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勇;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作出决断)。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
教师,作为脑力劳动者,用自己的脑力劳动向年轻人传授人类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知识经验,为人类社会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既能从事生产又能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这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延续,对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加拿大著名教育家珀金说过:“教师是高尚的,因为教师与家长一道,对改造世界所作的贡献要比其他任何社会集团都大。”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事实上,历朝历代教师都很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和行为规范,教师也因此更加赢得人们的尊敬。
教师人格的构成
从心理学观点看,人格是一个人各种比较重要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基本精神面貌之所在。生命的品位,灵魂的境界,取决于人格。而教师人格既含该群体应共有的普遍性心理品质,又包括每位教师作为独特的个体所别具的风格和气韵,前者是教师作为人格的基本构成,具有公共性和稳定性,后者是教师人格的独特构成,具有特殊性和个性化倾向,两者结合,共同构成了教师人格的鲜明与丰富的内容。同时,这些具有特定功能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人格动态系统。智慧人格、道德人格、情感意志人格、审美人格等不同侧面所构成。
教师人格的基本构成是教师人格的基石。从表层看来,教师人格是通过教师的言谈举止、风度仪态、素质要求等方面得以展现,而其深层内核,则是由教师的理想精神、敬业态度、情感立场、道德情操和意志品格等组成,代表以塑造民族未来为己任的职业群体的根本价值取向。
第一,教师对世界和人生所持有的不同凡响的理想精神与敬业态度。
高洁的理想精神是人格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核,对民族乃至对人类未来所抱有的美好憧憬,为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而毫不吝借地支付自己珍贵的人生岁月,这种健康、昂扬的价值取向将使个体生愈显得饱满坚实、洋溢着一种欢悦亢奋和生气勃发的迷人光彩――作为担当承继传统、开辟未来之使命的教师,理当自觉地视生命为滴水而溶入人类文明的奔腾大海,即使貌似平凡的人生旅程纳入人类走向更辉煌明天的伟大进程。而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敬重和忠诚态度正是基于这种高迈的理想精神而升华起来的,她应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教育
教学工作是体现生命价值的支点,苍茫人世,三尺讲坛,正是奉献心灵才智和爱意之所在,正是理想人生与现实人生两者诗意地合二为一之所在。这样,她身为一位履行历史使命的教师,既不是仅仅迫于来自外部的沉重的生存压力,也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空洞理念而盲目地充当无奈的祭品。不,她敬重讲坛,正是在这种敬重中感受到人生无边的幸福,而这种充实和满足的幸福感又内在地驱使她去追求更深刻、更持久、更热烈
的心力和体力的付出,后者再为她赢得源源不断
的成就体验。如是循环往复,教师的人格因理想
而熠熠生辉,因敬业而节节拔高。
第二,教师对待学生的情感立场。
教师情感的基本要义就在于呵护学生稚嫩的童心、关注他们身心每一点细微的成长、真诚满足他们求知过程中的情感需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坚信的那样: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这种由爱心辐射出来的情感力量,能牢固确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精神父母”的高尚而可亲的形象。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日常进步,通过表彰等手段强化他们对成功的体验,还要及时发现学生成长中的挫折、困惑和沮丧心绪,使他们重新趋向进取;教师不但要关注校园内学生的学科学习状态,还要把目光扩展到校外,如家庭、交往、娱乐等学生生涯的外延部分,把关爱之意传播到他们成长的每个细枝末节;不但要善待学生独特的个性、兴趣和才能,还要以平等和民主的亲和态度去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质疑、批判甚
至是科学意义上的合理反叛。这样,无边的师爱才能转化为学生人生旅途中坚韧跋涉的源源不断的内驱力。
  案例之二
  某地一初中女生平时性格内向、自尊心强,有写日记的习惯。一次课间偶然的机会,一女同学无意中发现其书包里的日记,好奇地翻看,并将日记中记录其爱情心理活动的一段文字摘抄下来,汇报给了班主任。第二天,班主任老师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出来,并斥责说考试在即却不好好学习、作为女生不思检点等。当该生失声痛哭时,老师将此视为对自己的不尊重,说学生“要哭出去哭,知道要面子就别写那样的日记”。消息传开,学校中到处有人对该生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该生觉得再也无脸见人、前途无望,回家后服毒自杀。(张维平主编《中小学校学法用法案例评析》)
  一位小学生因为写错了17个生字而被老师惩罚倒立30分钟,此后几天一直觉得头疼、恶心,经常呕吐,然而却什么也不对家长说,怕的是老师加倍惩罚他。其母亲这样描述儿子的变化,“原来淘气出了名,现在蔫的像变了个人,一个暑假都很少找伙伴玩,总爱躺着。”(《中国青年报》2000年9月7日)
第三,教师超越功利、超越自我的纯洁的道德品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理当具备超越尘俗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她要拥有强大的精神上的自持力来守护人生境界的洁净,抵御物质世界的种种诱惑;她要抱有宏大的襟怀,洒脱自如地面对商业文化的喧扰,即使在艰
辛的劳动代价与菲薄的报偿这两者之间失衡的情形下,依然能攥紧人生的信念,并以教育事业
上的成功作为对生命最好的补偿和心灵最宁丽的慰藉;她应富于自审与自省的勇气,不断洗净
尘世污秽的沾染,以清醒的慎独来砥砺坚定的道
德理念。如是,她才能真正不愧为太阳底下堂堂正正的人。
第四,良好的气质和性格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在速度、强度和灵活性等动态方面特点的综合表现,教师的气质能渲染出其人格的独特色彩。例如:羞怯、暴躁、畏缩、自负、任性、偏执、轻率、反复无常等气质特征会削弱教师的人格魅力,而活泼、热情、细心、敦厚、沉稳、认真则会加强教师的人格魅力。
性格反映了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它是影响人格魅力的深层因素。优良的性格特征,如:真诚、勇敢、谦虚、幽默风趣、随和得体、与人为善、富有同情心等,会得到肯定的社会评价;而不良的性格特征,如:尖酸刻薄、虚伪狡诈、小气、古板、自私自利、傲气凌人等则会受到社会的否定评价。作为教师应竭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品质,改变不良的性格品质。
第五,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一个教师遇到困难是坚忍不拔还是软弱动摇,是始终如一、勤奋努力,还是半途而废、草草了事;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是宁静自制,还是冲动失控,这些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教师意向的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是提高自己和顺利进行教育工作所必须的意志品质,也是教育艺术中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喜欢评价教师的意志品质,并往往以此来判断教师的个性品质。
第六,和谐的人际交往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一般都喜欢和相信那些友好、真诚的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随之增强。就是所要处理的感情关系是多方面的,如,与学校领导的关系、同事关系、家庭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等。特别是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的师生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力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师生之间的感情深度,影响着学生对教师交往态度和信任程度。就师生之间的交往情况看,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主要有:人际需求、空间距离、交往频率、社会关系等。
第七,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周围状况的认识和体验。教师的自我意识与其人格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它对教师人格的发展具有制约调控作用,影响着教师人格的发展方向。如果一个教师能经常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强化、自我批评,那么就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人格发展目标,因为这样能够使教师对自己的人格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明确自己要发扬哪些有利因素,克服哪些不利因素。当一个教师认为自己是公正的人时,那么,他对同事、学生就会表现出公正无私的品质;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就会在行动中竭力克服困难,争取完成任务。相反,如果一个教师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这种心态就会导致他工作、为人处事的退缩,给人一种缩手缩脚的感觉。
第八,端庄朴素的仪表风度
优雅的风度使人愉悦,容易使人接纳;粗俗的语言、简单粗暴地对待问题、敷衍塞责的态度、生活上的毫无规律等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人的形象。同样对教师来说,仪表风度、生活作风和习惯也并非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外在形象,影响着教师的人格魅力。因此,教师应有文明的仪表风度、高雅的生活作风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古语说明人格感化的作用。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纯洁自己的灵魂。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端正自身形象,健全人格,才富有感召力,教育教学才会取得成功。
9.高度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新思想、新观念、新产品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才能跟上时代潮流而不被淘汰。创新的关键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主动研究学生特点,启发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完成教学任务。
10、不断学习的能力
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的来临,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使之于信息发展一致,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者的教师,必须勇于接受欣观念、新知识,主动向他人甚至是学生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具有广泛渊博的知识,用自身的学力来吸引学生。
教师的人格魅力正是基于上述的人格构成而升华起来的,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对学生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教师的人格的潜在教育价值是不可低估的。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中国教育理论界曾关注和讨论了 60 年代西方课程领域中新崛起的研究课题――― 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我国有些学者将其称为“潜在课程”,这个概念的提出给我们提供了观照学校教育课程的新视点,它标志着某些并未正式列入正规课程计划、但实际上确实对学生发挥重要影响的教育因素的存在,即“活教材”的存在。如果从外延到内核对隐蔽课程作一梳理,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物质――空间类,即指校园建筑、地理位置和环境等显性的物化因素对学生的直观影响。第二类是组织――
制度类,即指学校的组织制度、教育内容、管理评价等对学生的潜在影响。第三类是文化――心理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行为心理和校园文化氛围等因素对学生的潜移默化。而教师高尚的人格及其魅力即处在其中,这部立体的、无时无处不在供学生阅读和品味的活的教科书,处在隐蔽课程的最深层,发挥着支配作用,其静静辐射的感召力甚至远远超过了正规课程的影响。由于教师人格魅力这门“
隐蔽课程”的广延性、在内容上的全面性、在形态上的直观性和在方式上的随意性,故对学生的人格体系具有更广泛、更持久、更内在的潜教育价值。而就学生精神成长和一生可持续发展而言,构建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人格体系远比片面积累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更为重要,这正如目光炯炯、洞察力深远的爱因斯坦所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这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训练――
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且包括理念、价值、态度、情感等在内的和谐健康发展的情意要素,将进而转化为学生求知创新的强大内驱力,从而推动以学术性为主要内涵的智育的蓬蓬勃勃、富有生气的发展。由是观之,以真善美为特征的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身心的长远和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潜教育价值;从更长远的意义上说,教师人格对中华民族未来形象的全方位塑造、对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是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学业发展的激励价值。教师那种高昂的理想精神、虔诚的敬业态度以及为达成教育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本身就是鼓舞学生好学进取、发奋拓进的无声召唤。当学生仅仅为了通过升学考试而学习,其动力来自个体生命的外部,是一种游离人的心灵需求的“外部学习”
;而学生受教师崇高的理想和敬业精神的深深激励,并转化为一种洋溢在胸中的内驱激情,就能长葆求学创业所必备的奋进状态,从而形成外在行为与心灵渴求合二为一的“内部学习”。后者将使学生不因环境的安逸、压力的减轻而放弃自觉的理性追求。而在这种学习类型的转化过程中,教师的理想精神和敬业态度就起到了激发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这种因师生日常相处而对学生灵魂所显示出来的无形的“感动”和“震撼”作用,比课堂上人生观教育所运用的语言力量更富有魅力。其次是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情感优化的陶冶价值。尤其是教师超越狭隘功利的无私纯洁之爱,能使学生产生饱满积极的情绪体验,获得一种澄澈明朗的美好心境。既然在学生成长中教师是继父母之后的第二个影响源,那么,他们会自然地将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的情感、期待和爱的要求转移到自己的教师身上,伴随着师生课堂内外交往增多,在“校园情感场”这个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心灵和谐共振也会得到强化。这里,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蹙均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久而久之,使他们对教师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深厚的归属感,并迁移为热爱学习、探求真理的高尚情操。而且,更进一步将教师的这种情感立场上升为自己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从而确立相应的关爱他人和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再次是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道德升华的示范价值。教师那种磊落的襟怀、突破功利羁绊的道德人格,无疑对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具有显著的示范价值,其道德行为和渗透其中的道德理念对学生构成了生动的德育主导因素,使其能自觉意识到要按照教师所显现的具体可感知的道德规范去校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并从中提升原有的道德信念。如果缺乏道德人格的“经师”,只是以空洞无力的道德说教,从外部制约学生的道德行为,那就不会使学生有动力对灵魂作自我审视和自我反省,更不会主动去用活生生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的道德行为并作自我调节,恰恰相反,难免会出现时下并不罕见的德育中的逆反心理。最后是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意志强化的促进价值。教师在诱发学生潜力、倾心将其培养成才的教育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意志力,必然会拨动教育对象的心灵之弦,激荡其血肉之躯中的浩浩阳刚之气。当学生渐渐浮出混沌的岁月,探出自觉的头颅和清醒的眼睛,更深切地感受到托举生命者的坚强与刚毅,并把这种对意志力的心灵体验内化为自己谋求自主和自动发展的不可摧折的意志,从而在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进程中表现出为达成既定奋斗目标永不气馁、锲而不舍的意志穿透力。总之,教师那充满人类理想主义神韵的人格体系构成了校园隐蔽课程的内核,并以其独特的精灵般的魅力发挥着有字教材和显性课程无法取代的潜在教育价值,并对激活和发挥前者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主体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无怪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钟启泉教授在被问到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时,竟脱口而出“教师即课程”,这种精辟的概括是具有深刻意蕴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9
教师人格的特征
就教师个体而言,教师人格的表现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人格是动态发展的,因此不同的年龄阶段,人格的特征会有一定的变化。同时,人格又是心理素质的反映,所以男女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人格还受到地域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这说明不同地区,教师的人格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如果综合这些因素加以考察的话,我们仍然会归纳出教师人格的一些共同特征。
1.教师人格的民族性。
人格是个体对文化背景进行自我选择和塑造的结果。中华民族的人本思想源源流长,富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地之间以人为贵,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道德的自觉,以德立人,坚持独立的人格。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就是强调人格意志的独立性。在强调个体“修身”的同时,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人、家、园”作为一个整体认知。我们民族在人格教育上的传统就是“学做人”,“正人”与“行理”的统一。而这一切又成为中华民族评价个人、集体、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准则的形成、延续与认同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教育的功能将日益突现出来。教育是一种文化财富,随着国际交往增加、世界一体化趋势加剧,教育辅助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主义政策将不断地渗透到发展中国家,因而要求教师首先是个民族主义者和爱国者,善于吸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为祖国培育品学皆优、德才兼备的跨世纪人才。
2.教师人格的科学性
科学是人类最绚丽的花朵。“科学精神就是科学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所涵括的一套价值和规范的复合体。她具体表现在科学信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科学能力甚至科学法规之中;她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被科学家内化并形成他们的科学意识。”把科学文化转化为学生所认知所把握的课程、教材,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通过科学精神的教育化、人格化,表现出科学精神的高尚,这也是教师人格的内在要求。
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深刻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与社会其他职业相比较,教育劳动最富有创造性,教师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在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更应强调现代教师的创新开拓能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以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科学是人类智慧、理性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是文明的传播地,学生应是推进社会改革,促进社会进步的主体,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如何做人,弘扬科学理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教师人格的时代性
21世纪,我们面临着发展加速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而且还面临着全球化的的巨大冲击,这既使我们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必将使我们无法回避新的问题:我们怎样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当前的竞争,无论是外交,还是经济、文化,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育是人的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人类走向21世纪的通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是科技发展和知识普及进步的贡献者。因此,优先发展师范教育,教育和培训高水平的教师,实际上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项先导性的战略措施。未来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把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优秀的人民教师,去促进未来公民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去借鉴和传播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去树立和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师范教育培养培训出来的师资素质如何,不仅影响着中小学生的素质提高,而且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还可以通过中小学教师主动参与科普和扫盲,参与社会教育,社会活动从而对所在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因此,一位优秀教师,就是一位开发人力资源的科学家、专家。
4.教师人格的职业性
尽管我国师范学校从建立到现在还不到一百年,但是从孔子讲学到延续几个世纪的书院教育,在学者办学、学者从师、如何为师、如何育人等留下了我们民族尊师重教、精于师道的育师经验,成为我们塑造现代教师人格的一份宝贵财富。
在师德方面,教师职业要求教师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热爱学生,关心集体,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要有坚定的敬业乐群精神和乐于奉献的献身精神,热爱教育,甘为“人梯”。培育英才。
在师才方面,教师职业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学而不厌,勇于创新,刻苦学习,追求真理,专博相济,深广结合,钻研业务,认真施教,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的教育思想搞好素质教育。
在师能方面,教师职业要求教师具有娴熟的教师技能,懂得教育规律,掌握现代化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讲究教学艺术,把握教育分寸,提高教育质量。
四、&&&&&&&&
完善教师人格的措施
可以明显反映出这个事实:某教师上课时发现一学生未到,皱着眉头,焦急地一次又一次地走到教室门口张望。从他那不安的神情中,同学们感到了教师对全体同学关心的感情。迟到的同学得知后,从此不再迟到。另一位教师也皱眉仿效,同学们却不满地说:“搞什么明堂,肯定是没备好课,借机准备!”被等的学生好生气地说:“纯粹是当众出人的洋相。”同样的课前等候,同样的教师行为,却产生了相反的教育效果,什么原因呢?显然是由于教师行为的不同人格基础产生如此不同的效应。人格是教师外部行为的内在变量,前一位教师对学生的爱已铸成了他的人格形象,占据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依其认定的人格去解释并接受老师的行为。而后一位老师,可能是平时对学生不关心,因此,学生对其行为视为做作,“等”只会带来学生的不满。
可见,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包含着诸多的人格因素,甚至可以说教师的人格已构成一种技能,有人称为教师的人格技能。教师“不是使用物质工具去作用劳动对象,而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自身道德的、人格的形象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劳动对象。”教师的人格完美,就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的影响是深刻久远。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艾伦在谈及“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问题时指出:“我们都承认,有效的教学远非只是教材加上积极呈现教材的行为技能,在这之外的东西最好叫人格技能。”“诸如尊重学生、自发性、移情理解、真诚和认可等难以名状的品质,都可列在这一标题之下。”多数研究者认为,教师行为中技巧与人格是统一在一起,难以分割的。马卡连柯认为:“教师技巧只能从逻辑上和教师的其他一切修养分开,而在实际上是不可分的。”他还认为,“教师的威信、机智和判断能力,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对儿童的爱,以及他们的观察力和坚强的意志等等,都是取得教育技巧的决定因素”。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已构成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源。“以身立教”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要参与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把凝聚在教材中的情感世界完全转化为教师的意识,这样就完成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格手段化、人格手段化的过程。众多优秀教师都是知识形象和人格形象的高度统一。江泽民在北师大百年校庆大会上讲话明确提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小学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劳动者、接班人的奠基工程,而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责任心,有上进心,有爱国心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人格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和生活实际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的人的品位、价值。而这种品位和价值就是包含了人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智能水平、生理特征等多种元素。一个教师只有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才能在教育活动中逐渐进行自我完善,朝着时代和社会期望的理想人格努力。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思想观点的传播者;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他们打开了年轻一代的智慧之门,引领他们进入科学的殿堂,是他们培养了年轻一代的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塑造了他们完善的人格。既然教师的作用如此显著,贡献如此巨大,教师自身的人格理所当然受到了国家、社会、家庭的关注。理想教师人格就是符合现代教育的规律和发展要求,符合国家、社会、家庭等的合理的希望,能使各方面满意的教师的品位和价值。它的内容包括崇高的师德、广博的知识、健康敏锐的心理、强健的体魄等等方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己首先要不断的反省自己,找出自身的不足,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多方面的提高和完善自我,塑造理想的教师人格。
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说,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国家、民族的保卫者的重任,要用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和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年轻一代的头脑,要以崇高的品德哺育熏陶,从而使他们茁壮成长,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所以教师的工作具有远大的战略意义,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一二十年后新一代的精神面貌和知识水平,并且直接关系到今后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程度,国家的富强程度和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及作用。因此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对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人格形象的塑造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对于家长,从家庭的自身发展来看,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学校里学到扎实的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从而为孩子以后的自食其力、自立发展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而从国家的利益和国家的发展来说,他希望通过学校教育使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出一份力。因此家庭对于教师的人格形象也有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作为家长,最担心遇到工作马虎,不负责任的老师;在学生面前没老师的样子,道德品质差,言行举止不文明的老师。家长认为“一场病只会害孩子一时,而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则会害学生一辈子。”随着全民族文化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家长对于教师的人格形象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
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他们也有一个理想教师的形象。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写道:“新来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漂亮的大姐姐,笑起来可甜了。语文课上,她给我们讲故事,她的话真幽默,引得我们哈哈大笑。一节语文课就在笑声中过去了。下课了,大姐姐一点也没有老师的架子,她和我们一起玩游戏,我们竟然成了好朋友。要是真有这样的老师那该多好呀。”孩子心目中,老师上课不要死板,要有幽默感,下课了还能和他们一起玩游戏,成为朋友。许多孩子说:最讨厌老师当着别的同学的面指责同学,老师应该多鼓励孩子。看来太“凶”和不尊重学生的老师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是没有位置的。
当然理想教师人格并非一成不变。它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概念,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价值观念都影响着理想教师人格的内容。作为一名教师要完全达到国家、社会、家长、学生的要求,使各方面都很满意是有很大难度的。理想教师人格所描绘的是一个理想中的,较完美的教师形象,现实中的教师与它有着较大的差距,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要受到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终其一生也可能无法达到这些要求。既然如此,理想教师人格的研究并非是空中楼阁,他只是为教师的自我完善提供了方向和目标。每个教师都要对照这些目标找出自己的差距,努力地改造自己,使自己逐渐朝着社会、时代提出的理想教师人格的方向、目标去完善和提高。
然而,当前由于市场经济对学校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市侩精神正在侵蚀校园的文化氛围,出现教师职业怠倦现象,少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缺损。如一些教师已不甘于“两袖清风”,暗示学生及家长进行“情感投资”,更有甚者,在学生统考时,“明示”学生做弊;还有教师粗暴体罚学生、侮辱学生等。另外,由于教育管理中忽视以人的发展和对人的终极关怀为目的,教育活动严重背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学校将创收当成压倒一切的硬任务,把教师职称晋升、工资调整、奖金发放作为学校的第一要义;伴随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断升温,升学率成为衡量教育成效的主要标准。这一切导致了教师人格的严重缺失。
因此,塑造和完善教师的人格,发挥教师人格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当前教师教育的一项艰巨任务。
教育研究1997年第10期教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于淑云  
那么,教师的良好人格是怎样养成的呢?
1.教师要善于学习与吸收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的人格思想。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中,不同时代涌现出了大批各种各样的优秀分子。他们所具有的人格特质和人格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教师形成与发展自己良好人格的必要内容和条件。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格特质;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精神;教育新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坦荡胸怀;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浩然爱国正气;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理想人格等,
都是教师培养与形成自己良好人格的最生动的历史教材。这些不仅使我们感觉到“中国人的脊梁”,更使我们体会到现代中国教师也应具有的那必不可少的人格力量。它激发学子对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它支撑人们对尊严的坚守,对庸俗的超越。另外,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徐特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表现的高尚的人格特质也是教师学习与仿效的光辉典范。教师应该善于学习和吸收中华民族各类优秀分子在人格方面的精华,来丰富、发展、完善自己的人格。
2.树立教师人格榜样,认同教师人格
教师人格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崇高的教师人格,对于学生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古往今来,中外优秀的教育家以自己的模范品行为我们树立了教师人格榜样,是我们进行教师人格教育的宝贵资源。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最早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作为人格要求的人。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又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主张“无言”之教。孔子不但大力倡导教师要为人师表,而且还注重躬行实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学生。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树立了教师人格榜样。在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任教时,他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心为人民服务,身为“洋博士”的陶行知经常脱掉长袍,穿上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种地、担水挑粪,以身示范,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在深入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身边涌现出许多优秀教师,他们同样是我们学习教师人格的榜样,认同教师人格的楷模。因为一切优秀教师的实践,都是教师人格理论的具体化,具有鲜明、生动、形象的特点。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具有较强的榜样感染力。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往往可以对教师人格塑造产生更具体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这是从书本上得不到的。
3.培养教师人格评价能力,发挥教师人格影响
这是在形成教师人格的正确认识之后,教师人格发展的必由之路。用教师人格的优秀范例同社会生活和自己教育活动中的实例做比较,会辨证分析,弄清什么是高尚,什么是低下。通过比较分析,克服负面人格的消极影响,逐步发展独立的教师人格评价能力。教师的言、行、情、态等渗透着人格精神,是最直接、最经常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育因素。
教师人格的评价标准是非常高的。首先是“真诚”。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决不能搞“双重人格”。只有真正发自内心、表里一致、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感染和熏陶,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其次是“严格”。学生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使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件小小善举,会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欣喜;教师的一点点小小瑕疵,则会使他们产生莫大的失望。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再次是“全面”。教师人格是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整体性人格。德与才的分离,言与行的相悖,对于一名希望成为优秀教师的人来说,都是应当尽量加以避免的。
4.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努力完善教师人格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教师良好人格的根本途径,特别是教育实践活动是培养与形成教师良好人格的主要途径与有效手段。教师人格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形成、深化的。通过教育实践,教师健康、良好的人格得以形成与强化,不健康的人格得以抑制并逐步克服。随着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与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人格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与发展。教师只有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教育实践中去,才能最终发展与形成自己良好的人格。
5.与人建立正常的交往,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与人建立正常的交往,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不仅是教师良好人格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教师培养与形成良好人格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的许多人格特点都是其与他人正常交往,和他人形成健康人际关系的结果,教师的宽容与仁爱、真诚与坦率、谦虚与利他、平等与尊重以及教师的自尊、自信和正确的自我意识等人格特质,只有在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和与他人保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才能得到培养与发展。因此,教师要养成和完善自己良好的人格特质,必须建立与他人正常的往来和形成与他人健康的人际关系。
6.提高教师待遇,培养教师对自我职业的认同
“一杯清茶,两袖清风”,这是对我国教师生活,尤其是农村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在重商主义的社会,教师人格受到侵害的事件,屡见不鲜,拖欠教师工资现象相当普遍,教师对教育职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严重下降。在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是无法去奢谈人格塑造的。因而,保障教师工资的足额和按时发放,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教师职业的社会吸引力是塑造教师人格的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外,教育管理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决杜绝有损教师人格的管理行为。例如,前几年,一些学校为了检查教师教学状况,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室安装“教学质量监测设备”、“教学检测仪”等监视教师在教室的一举一动,这种对教师的过度监控行为,实际上已构成对教师人格的侮辱,必须加以改正。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应该建立在与教师相互协商的基础之上。
当前,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教育如火如荼。在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人格问题,一方面加强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教师个人对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的自主选择,体现对教师人格的尊重。
总之,教师高尚人格的养成,既需要教师个人内省自律,身体力行,砥砺意志,涵养品行,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以实际行动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21世纪教育委员会对教师工作的前景和责任作了如下表述:
1、在教育青年不仅满怀信心去迎接未来,而且以坚定和负责任的方式亲自建设未来方面,教师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2、教师在培养积极的或消极的学习态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在促进相互理解和宽容方面,其作用的重要性从未像今天这样不容置疑。这一作用在21世纪将更具有决定意义,他们要为培养新一代的性格和精神作出贡献;4、学校在向世界开放,教师必须面对新的任务,把学校办成更能吸引学生的场所,并向他们提供真正理解信息社会的钥匙;5、不能再把周围社会的种种问题拒之于门外。6、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7、教师和学生间确立强有力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的关键所在。8、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传授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教师是责任。9、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第117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
1.分析一位你印象最深的教师在人格特征和教育能力方面的突出表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格类型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