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水浒传的作者是谁谁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_百度知道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提问者采纳
明人大致有三种说法。关于它的作者。现在学术界大都认为施耐庵作,故曰编、罗合作。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则说是“武林施某所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罗二公”。此外,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和王圻《稗史汇编》都记罗贯中作。”高儒《百川书志》载,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明人记载不一。”李贽《忠义水浒传叙》中提到作者时。综上所说。钱塘施耐庵的本。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学术界意见颇不一致。吴梅《顾曲麈谈》记施耐庵即元末剧作家施惠,罗贯中编次。中国明代长篇小说:“《三国》,说是“施、《宋江》二书。施耐庵生平不详。又题为《忠义水浒传》,多数研究者持怀疑态度,尚待进一步研究,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但这些材料相互矛盾处不少,如《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所载的《施耐庵墓志》和《施耐庵传》等,且有明显不可信处:“《忠义水浒传》一百卷,“世传施号耐庵”,通行本简称《水浒》,因此对于这些材料的真伪问题、罗贯中作和施:施耐庵作,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一般认为是施耐庵著。郎瑛《七修类稿》中说,不甚可靠。予意旧必有本水浒传水浒传也是四大名著之一
提问者评价
谢谢你的回答
施耐庵 ,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汉族,江苏兴化白驹场人(一说浙江钱塘人)。元末明初作家。
施耐庵祖籍泰州海陵县,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其他3条回答
施耐庵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地方的人?他的生平事迹又怎么样呢?非常遗憾。关于施耐庵的生平事迹现在一无所知。我们仅仅能够确定下来的就是他是浙江杭州人,当时叫做钱塘。我们为什么断定他是元末明初人呢?那是因为他的合作者可以确定,他的合作者就是罗贯中。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那么合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当然也是元末明初人。这个作者和时代是这么确定下来的。但是,只知道他是姓施,他的名字并不叫耐庵,耐庵不是字就是号。那么根据这个线索,可以提出一种看法供大家参考。还不能够说他是有100%的证据能够成立,只是供大家参考。就是说,施耐庵有可能是施惠。施惠是元末明初的一个戏剧家,写南戏的。最早我们所知道的,提出这个看法的是屈学大师吴梅。吴梅在他的《故趣助谈》这本书里边说,施耐庵就...
施耐庵 罗贯中
水浒传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水浒传作者是谁?_好搜问答
|注册&您有新任务,
水浒传作者是谁?
被浏览3564次
采纳率:58%
施耐庵,原籍江苏兴化。他出身船家,家境贫寒。童年时随父至苏州。13岁时在苏州附近的浒墅关读书。二十九岁时中举人,30岁赴元大都会试,结果落第。经友人推荐,到山东郓城任训导。在山东他遍搜梁山泊附近有关宋江等人的英雄事迹,熟悉了山东的风土人情。施耐庵35岁考中进士,到钱塘任县尹。但只当了两年,便因与当道权贵不合,愤然悬印回到苏州。张士诚农民起义队伍占据苏州以后,施耐庵投笔从戎,为张士诚的幕僚,这使他熟悉了农民起义军的军营生活和许多起义军首领。后发现张士诚等首领日益骄逸,料日后必败,随后离开张士诚部,随居在常熟河阳山和江阴祝塘一带以教书为生,并潜心创作《水浒传》。张士诚失败,朱元璋在苏州搜捕有关人员,施耐庵只得为避祸而回到苏州,到现属大丰市的白驹镇定居,并继续《水浒传》的创作。
传说施耐庵写《水浒传》,有一段时间是在一座小楼上。他有一个习惯,当写作思路一时堵塞时,就情不自禁地“啧啧”有声。他家养了一条小狗,当它听到主人“啧啧”时,就以为是唤它吃食,连连跑上楼来。施耐庵一见,他咂嘴,狗上来;他跺脚,狗下去。时间一长,那块楼板竟被跺断,小狗也因找不到食物而饿死了。
《水浒传》书成后,民间广为传阅。朱元璋看到此书后很生气,很快施耐庵被捉,关进刑部天牢。后来在刘基的帮助下,托病就医被释放,由其弟子罗贯中接到淮安暂住养病,并继续整理《水浒传》。不久施耐庵去世,遗体安葬在淮安,后迁移到兴化白驹场施家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分享到:
采纳率:66%
施耐庵(1296年-1372年),本名彦端,祖籍是泰州海陵县或苏州吴县阊门(今江苏苏州),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关于其生平,因缺乏史料而众说纷纭,甚至对有无此人都有争议。《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其门人。此回答由管理员&& &&推荐为最佳回答。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分享到:
下面是答答童鞋给您的小建议,您看靠谱吗?初来乍到,弄错了您不要生气哦(*^__^*)答答小贴士
等您帮助的附近的朋友换一换
其他回答(1)
采纳率:27%
施耐庵,但也有人说是施耐庵和罗贯中。
大家都在搜好搜APP下载好搜摸字APP 随时随地随心搜索 用好搜, 特顺手!
第9天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达到生命的彼岸。知道了浏览次数:22572
回复次数:15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从明朝到现在,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是罗贯中写的,就是说《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第二种说法,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合作的,这个是比较多的一些个看法,也是明朝人的看法;第三种说法,是施耐庵一个人写的。这个最早也见于明朝人,但是时间比较晚。那尤其是金圣叹那个本子。流行以后,由于它前边加了一个冒充的施耐庵的序,那个序是假的,是金圣叹自己写的。 施耐庵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地方的人?他的生平事迹又怎么样呢?非常遗憾。关于施耐庵的生平事迹现在一无所知。我们仅仅能够确定下来的就是他是浙江杭州人,当时叫做钱塘。我们为什么断定他是元末明初人呢?那是因为他的合作者可以确定,他的合作者就是罗贯中。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那么合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当然也是元末明初人。这个作者和时代是这么确定下来的。但是,只知道他是姓施,他的名字并不叫耐庵,耐庵不是字就是号。那么根据这个线索,可以提出一种看法供大家参考。还不能够说他是有100%的证据能够成立,只是供大家参考。就是说,施耐庵有可能是施惠。施惠是元末明初的一个戏剧家,写南戏的。最早我们所知道的,提出这个看法的是屈学大师吴梅。吴梅在他的《故趣助谈》这本书里边说,施耐庵就是施惠,南曲《拜月亭》的作者。
施耐庵_^.^_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分类管理员
(语文,电脑知识)
(家庭教育类,语文)
(语文,数学)
[家庭教育]
解答数:816
精选回答:
本周问吧之星
擅长分类:
本周回答:27
问吧达人榜第13版:今晚副刊
· · · · · · · · · · · · · ·
2014 年 11 月 22 日 星期 六
《水浒传》作者是谁 陈 洪 发布日期:
00:00 作者:
《水浒传》的作者问题至今仍是学界的一个热点。第一,大家不能肯定它的作者究竟是谁,第二,也不能肯定作者是为何而写的,又是什么时候写定的。 明朝中期到清初出版的《水浒传》,作者署名五花八门。有题“罗贯中”的,有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有题“施耐庵编辑”的,有题“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的,等等(参见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由此生发,还出了个传说:罗贯中和施耐庵是师徒关系,两人合作写了《水浒传》——罗贯中先写了一个初稿,施耐庵再加以改定。而明末的金圣叹则反过来,说施耐庵独撰了《水浒传》,罗贯中“狗尾续貂”,续写了“招安”及以后部分。 施耐庵何许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曾有过一段热议,江苏某地声称发现了有关施耐庵的若干文物。肯定与否定的意见相持不下。到八十年代初,旧话重提,又是一番相当热烈的争论。 肯定者言之凿凿,描述这个文学奇才的生平。施耐庵原名彦端,字子安。父亲施元德,字长卿。母亲卞氏。原籍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延祐元年,19岁的施耐庵考中秀才。延祐七年,他25岁,被推荐为“孝行信义”。泰定元年,29岁的施耐庵中举。赴大都会试时,途中曾考察梁山泊。至顺二年,他36岁,因地方政府推荐为“乡贡进士”,后又经推荐任郓城县训导。在郓城县任上,得以搜集梁山轶事。40岁时施耐庵赴任钱塘县尹,两年之后辞官回到苏州。其间曾入幕张士诚部。离开后,隐居著《水浒传》。后又在苏州设馆,收罗贯中为徒。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攻打湖州、苏州,施耐庵携眷属及门人罗贯中等迁居兴化。 这种说法绘声绘色,细节毕现。于是有人据此编撰了小说,甚至还有了电视剧。但如果严格地用史学的标准衡量,材料与推论大半立足未稳。 否定者则认为证明这个“施彦端即施耐庵”的有关“文物”都是在《水浒传》广泛流传之后才出现的,有些只是民间捕风捉影的传说,甚至还有改造、添加的伪证。否定派一方面据多种明人笔记的记载,认为施耐庵长期生活在杭州,但是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生平细节均已无考。他们还指出《水浒传》中存在着对于北方地理、物候的大量错误描写,证明《水浒传》作者应是江南人物 。更有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有没有施耐庵都是个问题,施耐庵很可能只是个化名、托名。由此便产生了一种“新”说法:《水浒传》实乃明中叶郭勋门客所作。 郭勋何许人?这倒是个史有明文的“大人物”。他是朱元璋手下大将、开国勋贵郭英的后裔,在嘉靖年间被封为武定侯。郭勋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通俗文艺,编刻过通俗小说《英烈传》。而我们现在能够知道的《水浒传》中,刊行最早的那种就出自他手,故称为“武定版”(至于“武定版”何在,则是又一个棘手的学术公案)。而在此版本前,《水浒传》没有任何版本记载。也就是说,现在所知道的《水浒传》,以武定侯郭勋主持刊刻的这种为最早。因此就有学者说,正是到了明朝中叶,郭勋的某门客非常有才气,在郭勋的支持下写出了《水浒传》。这个意见的关键是把《水浒传》成书的年代后延了将近二百年。因此,近几年来,《水浒传》“出于郭勋、作于嘉靖”之说再度成为学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此外,还有“施耐庵即元末戏曲家施惠”的观点。施惠名字见于《录鬼簿》,时间上倒是与罗贯中有了交集。不过,仍属于“言出有因,查无实据”。第一章&&这些“真相”不存在
别把《水浒传》当真实的历史
刘博&杨柳/著
  简单地说,《水浒传》是一部写&土匪强盗怎么形成&的书。有不少人把它当历史看,事实上,严格地说,《水浒传》连历史小说都称不上,只是一部虚构的演义小说,其中的人物、故事一分真、九分假。所谓&演义小说&,指的是小说中的部分人物和故事,历史上的确有过,但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却是编造出来的。换言之,《水浒传》这部演义小说只是历史人物、事件的大合集。只是书写得太好了,以至于让后人以为这就是历史,而真正的历史反倒隐退了。  &一百单八将&原型只有三十六人  《水浒传》中塑造了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个个形象鲜明,故事生动。但是,与史书对比,其中只有三十六个人物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其余七十二个,大都是创作出来的,纯属子虚乌有。  据史家考证研究,在宋徽宗宣和年间,确有宋江其人及其领导的梁山泊起义,这就是淮南地区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河朔&的历史事件,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一百零八将,也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这三十六个人在正史书没有客观具体的记录,大部分是根据民间传说再加工而成的,这样一算,整部小说中的人物就一分真、九分假了。  梁山泊位于山东西部,原是个很小的湖泊,后因从五代到北宋期间黄河多次缺口泛滥,它与四周的许多小湖泊汇成一片,到北宋末年便形成纵横八百里水域的大湖泊,湖中港汊交错,芦苇纵横,并有许多天然小岛,形势险要复杂。当时许多破产农民、渔民以及一些被政府通缉追捕的逃犯藏匿于此,成群结伙,靠进行一些&非法&的活动营生。有若干股势力日益增大,人数愈聚愈多,到北宋末年更掀起了多次反抗官府腐败、盘剥与压迫的武装斗争和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军就是其中的一股。  宋江起义的导火线是宋朝廷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贫苦的农民与渔民交不起重税,于是在宋江等人的领导下,铤而走险,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形,阻杀前来镇压的官兵。  最初四五年,宋江等人一直坚守在梁山泊,直至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才正式宣布起义,随后离开梁山泊,转战于青、齐、濮各州之间,官府也才开始注意到这支起义军的存在,并下令&(京)东、西路提刑督捕之&&招抚山东盗宋江&(见《皇宋十朝纲要》)。该起义军最终以被官府招安结束。  宋江起义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宋史&侯蒙传》《宣和遗事》等的记载看,只有三十六人。据郎瑛《七修类稿》载,这三十六人为: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关胜、史进、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绰、李俊、花荣、秦明、李逵、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仝、穆横、石秀、徐宁、李英、花和尚、武松。  这个名单有一个可疑之处就是,作为一次有影响的农民起义,仅三十六人就&横行齐魏&,官兵数万人不能抵抗,这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有人认为这三十六人可能是起义军大小领袖的总数,也就是说与宋江一起举事起义的三十六条好汉,后来每一个好汉统率一支部队,但为了方便起见,仍以三十六人的名字称呼,这种解释倒也合理。那么,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到底有多少人?由于史无记载,确切数字无法统计,推测至少应有数千人。  史书记载宋江起义有三十六位英雄,为何到了《水浒传》却变成一百零八位呢?或许是作者&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郎瑛《七修类稿》载),使小说更添传奇色彩以迎合百姓喜好,琅琅上口,便于流传。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农民起义次数最多的朝代。有宋三百多年,农民起义大大小小有数百次之多,宋江起义只是其中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一次。但因南宋时编印出版了《宣和遗事》,把宋江起义史事演义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现《水浒传》,将宋江起义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动感人,因而使这次原本平常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但是,小说虽与历史有联系,毕竟不完全是一回事,这是我们看《水浒传》时所要注意的。  宋江是否征方腊  宋江接受招安以后,又干了些什么事情?小说中,宋江投降后被宋朝派去镇压方腊了。方腊起义是与宋江起义几乎同时发生的一次农民起义,从起义规模和影响上讲都比宋江起义大得多。  关于此说,史书中也有相似的记载,如《续资治通鉴长编》《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以及《大宋宣和遗事》都称宋江投降后随官兵前往镇压方腊起义,宋江从农民起义领袖变成了屠杀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但1939年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铭》中却明确地说,折可存是在征方腊胜利后才逮住宋江的,换言之,宋江没有征过方腊。同是史料,孰真孰假,史学界争论不休。由于这些史书的作者都是一流的史学家,基本上是当时人写当代史,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宋江投降、征方腊的记载不会有误,反倒是折可存墓志铭记载可能会失真。  然而,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却发现宋江征方腊一说疑点重重。  前述史书中虽然提到宋江灭了方腊后,被封为节度使,但没有具体的时间。此外,《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皇宋十朝纲要》等书都提到,宋江曾经在宣和二年或三年去浙江征方腊。然而,根据《宋史》,宣和二年宋江还没有投降,又如何去征方腊?这一资料显然不准确,至于宣和三年,从《宋史》中看,也不太可能,这可以从下面两段文字中得到印证。  《宋史&徽宗本纪四》中说:&(宣和)三年(1120年)春正月&&是月方腊陷婺州(浙江金华),又陷衢州&&宋至道三年(1121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四月庚寅,忠州御使辛兴宗擒方腊于清溪。&  这段记载对方腊失败、宋江起义的时间、地点都记述得很清楚:1120年,方腊起义,先后攻下婺州、衢州、杭州等处,正激战中,宋江于1121年起兵犯淮阳军。到了四月,方腊起义失败。  至于宋江何时投降,上面这段中没有具体的日子,倒是《宋史&张叔夜传》中对宋江投降的经过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张叔夜在连云港南面的海州当知州的时候,宋江等人在黄河的北边起兵造反,占领了十个郡,官军不敢抗拒。听说宋江等人将要到海州来,张叔夜派出探子打探宋江等人所走的方向。得知贼兵涌到海滨,于是组织了一支有一千人的敢死队,在城边和海边埋伏,然后派出一支尖兵去诱敌。等到宋江等人上岸作战,张叔夜派人把他的船都烧了。宋江的义军没了退路,失去斗志。这时候伏兵乘胜攻击,宋江损失惨重,退路又被切断。在这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不得不率众投降,接受朝廷招安。  此段记载虽然没有详说宋江具体什么时间被诱捕,但粗略推算一下,从他于宣和三年二月起兵,接着又犯京东、江北,入楚(州)、海州界,最后被诱捕,总需要一两个月时间,这样就到了四月份,此时方腊已经全军覆没了,宋江不可能参与征方腊。  《东都事略&徽宗纪》中倒是明确说宋江投降的日子,是在方腊被擒以后的一个月,当然不可能也不需要他去征方腊了。遗憾的是此书不是正史,可信度不免要差一些。  此外,《宋史》中分明记载着生擒方腊的将军是宋代名将韩世忠,这说明平方腊战役和宋江并没有什么关系。  可见,宋江征方腊的故事很可能不存在。  那么,宋江最后是什么结局呢?  有人怀疑宋江投降后被杀。例如宋代学者洪迈的《夷坚乙志(六)&蔡侍郎》中记了一件颇有神话色彩的事件:宣和七年,户部侍郎蔡居厚被罢官,后因背上疽疮发作,死了。没过多久,他所喜欢的一个叫王生的人死而复生,自言他在冥界见到蔡居厚正在受惩罚(冥谴)。蔡居厚让王生回来转告其妻说:&我如今只理郓州事。&夫人恸哭道:&侍郎你去年在郓州当差时,梁山泊五百名叛贼受降,你去把他们都杀了,我当时屡屡劝你不要这么做,你就是不听。&  有人据此认为蔡居厚所杀的就是宋江等人。《夷坚乙志》成书于乾道二年(1166年),离宣和六年(1124年)不过四十余年,尽管所述故事是道听途说,而且&冥谴&之说也荒诞不经,不过&杀降&一事大概不是虚构的。  但是此书与史书在时间上又有极大的出入:宋江投降,是宣和三年间事,蔡侍郎招降&梁山泺(梁山泊)贼五百人,既而悉诛之&,是宣和六年的事。即便宋江确实是宣和三年在山东梁山泊投降的,蔡居厚所杀的也应该是另一支土匪或起义军。也有人据此推测说:宣和三年投降后的宋江,命运不会比宣和六年投降的&梁山泺贼五百人&更好。不过推测不等于就是事实,这里只能&聊备一说&而已。  总之,宋江等人投降之后,如何结果,已经无法考证了。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历来研究者说法不一。在中国大陆最流行的说法是施耐庵,但是也有一些版本却标明著作者为施耐庵、罗贯中两个人。  其实,早在明、清两代,关于《水浒传》版本上的署名,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记载中,就有如下三种说法:  一、罗贯中撰。这种说法不见于任何一种早期刻本。  二、施耐庵撰。这种说法最早的两种版本出现于明末崇祯年间。  三、施耐庵、罗贯中合撰。有这种题署的版本最早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也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二人合著的。不过他认为前七十回是施耐庵写的,后五十回才是罗贯中续的。所以他要&腰斩&《水浒传》,并在第七十回正文后面发表这样的评论:  &一部书七十回,可谓大铺排,此一回可谓大结束。读之正如千里群龙,一齐入海,更无丝毫未了之憾。笑杀罗贯中横添狗尾,徒见其丑也。&  不过,金圣叹并没有提出他所根据的是什么。  一般的评价,有两个共识:第一,都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比《水浒传》写得好,特别是关于战争部分。《水浒传》最擅长写杀人越获,但战争场面却写得极为粗糙,漏洞百出。所以,不太像罗贯中的手笔。第二,都认为《水浒传》的前七十回比后五十回写得好。如果《水浒传》的后五十回是罗贯中所续,不应该写成这个样子。  可是,如果此书没有罗贯中什么事,为什么又会出现他是此书作者的传言呢?可见,其中必定另有原委。此外,还有人认为施、罗都不是《水浒传》的作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下面我们不妨梳理一下这二人的关系,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施耐庵&不是人名?  极少数的人认为施耐庵不过是个假托的人名。例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说:&疑施为演为繁本者之托名。&他的根据是最早出版的《水浒传》简本书上并没有编著者署名,几十年后出现繁本,不但内容有所增加,作者也署名了。因此这个作者,很可能就是万历年间繁本的修订者,不过是编个人名随意加上去的而已。甚至有人认为&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施耐庵&是&是乃俺&的谐音,意思&就是我&,也就是编者罗贯中。  今天的人无法理解,完成一部文学作品是非常辛苦的事,作为一部优秀作品的作者,本该是一件荣耀的事,怎么会有人不愿意署名呢?原来,这中间,有一个对&小说&的认识演变过程。  在中国古代,&小说&算不得文学作品,&小说家&只是&下九流&人物。最早的&说书人&,高级点儿的在茶馆或&勾栏&也就是妓院里说,低级的只能在马路边说,跟叫花子差不多。给说书人写&话本&也就是底稿的人,大都是穷困潦倒的落魄文人,有的甚至是烟鬼、酒鬼、嫖客、败子。这些人幼年读过书,懂点儿历史,长大了闯荡江湖,见多识广,有的还特别善于言辞。落魄以后,无以谋生,就编一些历史故事,要么自己讲,要么把底稿卖给&说书人&让人家去讲。在这种情况下,小说家不但不敢争版权,还生怕别人知道,坏了读书人的&名声&。在读书人的眼中,写八股文章的才是&文人&,写诗词歌赋的才是&雅士&,写小说的,就是&文痞&甚至是作孽的&罪人&了。例如明代的庐陵(江西吉安)人李昌祺,学问不浅,官儿做得也不小,就因为写了一部五卷二十二篇传奇小说《剪灯余话》,结果不但生前受到嘲笑,死后还被取消了进入乡贤祠的资格。  在&正人君子&们看来,小说家不但要受到世人责骂,还要受到天谴、遭到报应的。例如明代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说,罗贯中因为编《水浒传》,&其子孙三代皆哑&。清代的铁珊在光绪十五年刊印的《增订太上感应篇图说》中已经到了不惜用造谣中伤来污蔑、侮辱小说家的地步了:&施耐庵作《水浒传》,其子孙三代皆哑。袁于令撰《西楼记》,患舌痒症,自嚼其舌,不食不言,舌尽而死。高兰墅(高鹗)撰《红楼梦》,终生困厄。王实甫作《西厢》,至&北雁南飞&句,忽扑地,嚼舌而死;金圣叹评而刻之,身陷大辟,且绝嗣。&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中国古代的小说家,大都不署名或用别号署名,例如漱六山房、花也怜侬、兰陵笑笑生等等。《水浒传》是中国最早期的白话小说,写的人物又都是土匪强盗,宣扬&善杀人者即英雄&,鼓励造反,作者不敢署名,毫不奇怪。  江浙人写不出山东话?  还有一种观点更有趣。有人认为施、罗是江浙人,而《水浒传》中满是山东、河南方言,江浙人施、罗不可能写出山东腔,所以二人都不是作者。  先来看看施、罗的生平。  施耐庵或者罗贯中历史资料,少得简直如凤毛麟角,许多专家考证,甚至连考古学家也参加进来发掘,所得到的资料,有的模棱两可,有的被批驳者所否定。目前一般的说法是:  施耐庵,名子安,号耐庵,原籍钱塘(浙江杭州)人或苏州人,后来迁居江苏兴化或淮安,元代至顺二年(1331年),与刘基同榜中进士,并与刘基结识,曾在钱塘当官两年,后来退出官场,终生不再仕,立志著书。大约在年间去世,著书的时间共有三十多年。终年七十五岁。著书的地点,传说是在江苏兴化的白驹场。有一种说法: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冬,朱元璋与张士诚交战,施耐庵为避战乱,迁来白驹场西定居,此地现名施家桥。  张士诚是元末泰州白驹人,施耐庵后来定居白驹,与张士诚可以说是小同乡。许多有关施耐庵的文章都提到张士诚和朱元璋都想请施耐庵出仕,即便不是事实,至少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还有人说施耐庵曾经当过张士诚的军师,可惜张士诚目光短浅,不听施耐庵的良策,于是施耐庵离开了张士诚,张士诚也终于被朱元璋打败。张士诚的失败,施耐庵一直耿耿于怀,觉得自己也有一分责任,所以他在《水浒传》中特地把梁山军师智多星吴加亮改名为&吴(无)用&,意思就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帮助张士诚平定天下&&是军师无用啊。  白驹场现在有不少与施耐庵有关的遗迹,如施耐庵陵园,还有施耐庵在白驹镇写作《水浒传》的书斋。清咸丰五年(1855年),施耐庵的十四代孙施涔将此斋加以修建,改成了&施氏宗祠&,供有第十五世始祖施耐庵的牌位。  据称当地施氏宗谱卷末有《施耐庵传》残页,为淮安人王道生作,其中提到施耐庵著有《江湖豪客传》,即《水浒》等多部著作,每一部著作完成都要仔细校对,其中得到弟子罗贯中的帮助最多。从文字看,作者王道生比施耐庵小七十来岁,比罗贯中小三十多岁,而且与罗贯中在福建见过面,所讲的事迹,应该可信。但是据《水浒》研究者及考古学家们的考证,此文仅见于清代的施氏族谱,不是明代的版本,也没有旁证,有伪造的嫌疑。  后来又陆续发现各种有关施耐庵的资料,如清咸丰年间的《施氏族谱》、施家桥出土的《施让地券》《施氏家簿谱》等文物,民间也有各种传说。整合这些资料后,可以大致勾勒出施耐庵的生平:施耐庵,元末明初人,名子安,又名肇端,字彦端,耐庵是他的又字或者别号。祖居扬州兴化,后来迁居海陵白驹,至顺间&乡贡进士&,流寓钱塘,曾入张士诚幕,张败后隐居白驹著书,后因躲避朱元璋的征召而去淮安,死后骨殖迁葬白驹施家桥。  关于以上推测,学术界尚有争议。因为这些资料都是在施耐庵死去几百年了,《水浒传》广泛流传之后才出现的,不是第一手材料,可信度不免要大打折扣。  再来看罗贯中。  通常的看法是,罗贯中(约年),名本,一说名贯,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人或庐陵(江西吉安)人,终年七十一岁。也就是说,罗贯中比施耐庵小三十五岁,施耐庵中进士的那一年,罗贯中刚出生;施耐庵死的那一年,罗贯中四十一岁。罗贯中的著作比施耐庵多,除《三国演义》外,还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共几十种。但是从这些作品的文字水平看,比《三国》相差太远,不大可能出于同一人之手,很有可能是罗氏的早期作品或后人伪托。  有人从语言方面分析,认为《水浒传》中使用了大量山东、河南方言,据此认为《水浒传》不可能是身居钱塘的施耐庵或罗贯中编写。其实《水浒传》中同时也使用了大量江浙方言如&稿荐、桶盘、做人家、做羹饭&之类。再说,水浒故事的来源是宋元话本,而话本的主要流行地区是河南、河北、山东,话本所使用的文学语言是当时的&官话&,即首都开封方言。因此,《水浒传》中出现许多河南、山东方言语词,很可能施耐庵就是直接照抄话本底稿的。因此,认为施、罗都与《水浒》无关的说法不可用。只是,到底谁是真正的作者,至今仍是个谜。  施、罗不可能同为作者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门人。高儒《百川书志》说:&《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本贯中编次。&意思是说:《水浒传》是施耐庵写的,罗贯中编的,也可以理解为两人合作的。  如果前文对二人的生平考证属实,那么,二人同时著书似乎不大可能。从年龄上看,施耐庵辞官不做,开始著述时是四十二岁左右,思想水平和文字水平都已经成熟了,这时候罗贯中还是个三岁的小孩儿。等到罗贯中成人,施耐庵的小说已经写了近二十年,早应该定稿了。  另外,罗贯中的水平比施耐庵要高得多,这从《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对比中明显可以看出来。一般来说,老师的水平即使不高于学生,也不会相差太远。罗贯中写《三国》,战争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地理位置也大都与实际相符,而《水浒》所写的战争场面大都出于想象,有的近似儿戏,地理位置更是错误百出,是名副其实的&纸上谈兵&。如果罗贯中参与《水浒传》的&编次&,总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老师的作品错误百出而无动于衷吧?  举几个典型的错误。  其一,为了救宋江,两百多梁山好汉来回六千里路从梁山到江州去劫法场。回来的时候,还收了四个好汉和近一千人马,一路冲州撞府,平安返回梁山。如此不要命的军事部署,写出精彩三国战争场面的罗贯中怎么可能看得下去?  其二,救史进和鲁智深时,梁山泊出动七千大军,来回三四千里,半路上还劫持了钦差大臣的&金铃吊挂&,最终平安回到梁山。这简直是军事神话。任官军的力量再薄弱,也不可能让宋江等人&横行&到这种程度,否则大宋的江山早就拱手让与他人了,怎么可能持续三百年之久。  其三,小说中称武松在沧州别了柴进和宋江,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路过阳谷县时顺便打死了一只老虎(景阳岗打虎)。然而,这个路线犯有严重的地理常识性错误。清河县在沧州的南面两三百里,阳谷县在沧州的南面五六百里,三个地方基本上是一条直线。武松本可以从沧州直接回到清河,没必要&路过&阳谷县。但是小说中,武松不但路过了阳谷县还在那里的景阳冈打死了一只老虎,而后又折回头回到清河县。  再比如著名的&智取生辰纲&。书中说朝廷从大名府运送生辰纲到开封去,中途要经过黄泥冈、二龙山、桃花山等强人出没的地方,导致生辰纲最后在黄泥冈被劫。且不说这条道路有现成的&官道&,官兵根本没必要走荒山野岭。可见《水浒传》对这些地方位置描述就有错误。从山东大名府到开封几乎是一条由北向南的直线路线,按小说的说法,生辰纲在黄泥冈被劫,这些地方都应该在大名府的正南、开封府的正北面。可是,《水浒传》中又说,黄泥冈在大名府的正东面,属于济州管辖。二龙山、桃花山和清风山同属青州管辖,青州在济州的东北,离大名府到开封的路线相距千里。这显然是作者地理知识不足造成的。  书中类似地理和战争的硬伤还有不少,像这样的错误,不太可能在熟悉地理和战事艰辛的罗贯中笔下出现。  有一点要特别指出,即《水浒传》中的地理性错误,只错在北方地区,到了后面,宋江大军开到浙江去&征方腊&时,作者对浙江的地理环境特别是杭州地区的地理描述,几乎没有错误。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水浒传》的作者或编撰者是个没有到过北方的南方人,或者就是杭州人。这身份,与施耐庵、罗贯中完全符合。  此外,作者对北方气候的错误描述也可以证明作者是南方人。  例如&风雪山神庙&那一场。当时林冲的住处被奸人所烧,林冲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在严冬岁末走了十来天到了梁山。此时梁山泊不但没有结冰,还&山排巨浪,水接遥天&,林冲还能够坐着小喽拇狭肆荷健U舛郧Ю锉馔蚶镅┢幕崩此担蛑本褪秦ü牌婕#  再例如,呼延灼用铁甲连环马进攻梁山泊一节,先不说这种连环马根本不可能上战场(只要射倒一匹,其他马就会受影响)。就是当时正值冬令,在那冰封的湖面上任何马匹都无法奔跑,哪里还用得着徐宁的钩镰枪?连环马极有可能是从岳飞拐子马联想而来的。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将以上种种观点综合起来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水浒传》并非成于一时,也不是作于一人之手,其中施耐庵可能是第一个进行编纂加工的&总其成者&,贡献最大。至于罗贯中是否是施耐庵的弟子并且参与修改,鉴于书中存在诸多历史、地理、气候方面的错误,我们更倾向于认为,熟悉历史、地理的罗贯中没有参与其中。
(责任编辑:张淑燕)
【】限三个月内所有全省女子,一律禁止束胸&&倘逾限仍有束胸,一经查确,即处以五十元以上之罚金,如犯者年在二十岁以下,
【】某日,林与宗棠笑谈间前方捷报至,林盛称宗棠妙算如神,佩服不已,宗棠拍案自夸道:&此诸葛之所以为亮也。& 随即,二人又谈
建党伟业被历史误会的人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电影《建党伟业》于6月15日高调上映,影片描述1911年到1921年间中国的风云变幻,窃国者、改革者、共和派、立宪派,各色人物悉数登场。后世的人对这些历史的弄潮儿,往往贴上简单的标签&&&&& 随着大量史料的发掘和重要人物回忆录的出版,那些随时代沉浮的人们不再仅仅是个符号,而渐被还原成一个人。
大清也曾欺负日本/熊崧策毛泽东中南海游泳不许清场/ 王凡江青提级/丁东海豹突击队:击毙拉登的神秘之师/武云溥李德生在&文革&中的沉浮/纪彭萧红:一世寂寞异乡人/黄薇父亲萧军:永远的精神流浪汉/萧燕
热点文章排行
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的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现代民族国家重建的开始。
本书是著名学者丁启阵的最新著作,讲述了唐代诗人所处的时代与命运、他们的才华、功名、性情爱好、精神信仰和生存之道。全书分上、下两卷。
该书描写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久违的故土家园之后,因内战爆发和各自的政治歧见,不得不忍痛离别,遥天相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