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的一部末日网游主角重生小说小说 主角好像是因为几只变异猿一类在市中心发现了一个矿山 后来占领了 后面

搜一部末世小说,主角重生在末世,提取变异蚂蚁基因能提升人类50倍的力量,后来又有神血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搜一部末世小说,主角重生在末世,提取变异蚂蚁基因能提升人类50倍的力量,后来又有神血
我有更好的答案
回到了末世发生的当天,叶晨唯一能够做到,然后……以一个蚂蚁的力量,踏上这个世界的巅峰!迷离在生活中的人,漫无目的地挣扎在这世间你看看是不是这两本?《末世重生之战神》《黑暗文明》简介:当夜色落下帷幕,黑暗降临世间,就是保护好身边的人。带着末世生存十年的记忆。一个后世称为“黑暗”的大时代来临,人类展开了又一次的新进化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从青年猴到世界猿(定稿)概要.doc 3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3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从“青年猴”到“世界猿”
——埃德加·莫兰的思想、方法及其启示
西方文化传统向来有着浓重的“青年”情结,始终对青年以及与青年有关的社会现象或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不仅在西方古代的神话、造型艺术、史诗、戏剧中活跃着青年的形象,在古典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神学等经典著作中,也都不乏有关青年的话题。特别是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伴随持续而剧烈的社会动荡与变革,青年不断从社会的边缘地带尝试向中心和主流发起挑战,青年和青年问题引起社会愈益广泛和深切的关注,在思想文化、政治制度、道德伦理乃至历史传统等层面,青年问题在西方率先进入学术研究的视域,成为众多思想家、理论家(还应包括部分社会活动家)和诸多学科领域关注的对象。
西方学界有关青年的研究,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科领域,直接促进了青年研究科学化、学科化发展趋向的形成。尽管直到目前为止这种趋向还更多地或仅仅是表现为一种学科或学术愿景(事实上,青年研究至今仍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但人们对青年的认识无疑取得了明显而重大的进步,在有的研究中甚至昭示了青年研究广阔的学术前景。埃德加·莫兰的研究,或可是其中最独具特色的突出范例之一。
一、复杂性视域中的青年假说
人类对复杂性问题的思考古已有之,但关于复杂性的研究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真正作为一门科学而兴起。21世纪被认为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复杂性成为当代科学的真正前沿;复杂性研究将开创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的新对话;复杂性正在开创新科学,是新一轮的哥白尼革命;复杂性正日益成为一种引领人类未来的新思维范式;思考复杂性,是当下时代的重要任务……这种种议论,足以使各学科对复杂性理论给予相当的重视。
埃德加·莫兰在他1973年发表的《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复杂性方法”的概念,可以说是这门科学的先驱人物之一。他在复杂性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以其六卷本煌煌巨著《方法》为标志,构筑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赢得了世界性盛誉。而今复杂性研究可谓学派纷呈且各有建树,但莫兰的思想仍独树一帜。不过,最为难得的还是,莫兰用复杂性的观点和方法,从多学科的角度,对青年和青年问题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分析和论证。尽管莫兰对青年问题的关注并非完全出于研究青年自身的目的,但他所提出的关于青年和青年问题的独特见解,仍不失其重要的学术和思想价值,甚至在某些方面至今仍居于难以企及的高度,给人以无尽的启迪和思考。
(一)复杂性、人类性与青年
复杂性的概念,至少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复杂性现象,这些现象从宏观宇宙、自然界、生命世界到人类社会,可以说无所不包。其次是复杂性理论,即关于复杂性的认识。第三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其他复杂性研究流派不同的是,莫兰的复杂性思想是以时代问题为核心,定位在“思想结构的层次上”,以“进行思想改革”为目标,他的研究是从人类的或人类学的经验出发,在生物科学、物理学中汲取营养,进而通过构建“人类—社会学”,以“更接近于实践的和具体的人类问题。”
莫兰思想的核心是复杂性思维方式。莫兰认为,“思考复杂性问题是对当代思想的重大挑战,它要求改革我们的思维方式。”关于复杂性的概念,莫兰区分了狭义和广义两种形式:“狭义的复杂性概念进行对‘复杂系统’的研究,致力于找到对这种系统的数学表述,甚至是决定这些现象的超还原论的和跨学科的规律。但它不要求认识论的改革。而广义复杂性概念的内涵更加广泛,它包含前者,认为‘复杂性的挑战’要求我们的认识方式的改革和复杂化,这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建立一种复杂思维。只有复杂思维能够加强和发展个人的思想自主和有意识的反思,只有复杂思维能够使每个人在自身建立一些元视点的瞭望台,只有复杂思维能够承认它自身的黑洞,只有复杂思维能够展开整体和特殊、部分和全体、科学客观性和哲学反思性的对话,只有复杂思维能够不遗余力地考虑全球视野以及全球视野之外的视野……”正是在这种复杂性思维方式的引导下,青年的主题,进入莫兰的理论视界。
《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被认为是莫兰复杂性思想开端和复杂性研究的奠基之作。在这部著作中,莫兰明确提出了他关于复杂性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他自青少年时代就开始思考而在后来一直“被阻止、压抑、窒息和丑化了”的问题,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或“生物学和人类科学的连接点和断开点”问题,以破除以往种种建立在人的概念与动物的概念、文化的概念和自然的概念不仅分离而且对立的基础上的关于人的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该书第一章引述莫斯科维奇的一句话作为引言:“一切都促使我结束关于一个非人类的自然和一个非自然的人类的观点。”这或可认为是莫兰关于复杂性研究的一个理论宣言。
人是莫兰学术研究的中心和出发点,莫兰的学术关怀在于人和当今人类整体生存环境两个方面。而对于人的研究,莫兰着力于对人的整体性、复杂性的探索,既涉及人与宇宙、人与生物圈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2016清明·连云港——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
2016清明·连云港——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
二郎神是一位香火很盛的民间俗神,好多地方都有祭祀他的庙宇。二郎神文化是“西游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游记》书中第六回有二郎神杨戬“斧劈桃山曾救母,性傲归神住灌江”的叙述,更有与孙悟空激战灌江口的精彩描写。在灌河沿岸世代相传许多二郎神的奇闻故事。据多部文学作品记载和专家考证,二郎神驻守的灌江口就是现在灌南的灌河口!“二郎神的传说”已被列入省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郎神斩蛟治水、造福于民,救人急难、忠孝节义的精神在今天76万灌河儿女身上有着充分体现。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是以《西游记》为依托,以杨二郎为主线,辅以展示李二郎、赵二郎、邓二郎等,集天下“二郎神”之大成,聚焦“最美灌河杨二郎”。
二郎神文化遗址公园坐落于江苏省灌南县城北1公里处的五龙口,地处五河交汇处的灌河河口。公园按国家4A级标准建设,占地395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公园以仿古建筑为特色,以弘扬孝文化为主题,以湿地保护、休闲游乐、生态体验为重点,主要有真君殿(展示二郎神文化)、慈孝阁(展示二郎神劈山救母及古今中外孝文化)、斩蛟台(演绎二郎神斩蛟治水故事)、团圆宫、二圣斗变园、3D动漫影城等多个景点。日,该园成功获批国家4A旅游景区。现已成为国内二郎神文化传承展示基地,也是苏北鲁南地区最大的道教场所,更是“淮海西游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景区。
景区基本没人,这里的设施很是完备,还可以扫微信配语音导游,扫了半天二维码,又咨询了工作人员,才知道现在是前期宣传阶段,信息化手段还没上马......
一千多年历史的盐河、八百多年历史的灌河、历代文人反复吟咏的武障河以及灌南县城居民赖以生活的南、北六塘河等五条河流在此交汇,水域宽广、生态优良,淌古流韵、通江达海。
好笔直,好迷人的白杨树林......
树林对面的中式园林建筑是设计中的游客服务中心等服务部门,但都大门紧闭。整个园区也没有几个游客,这显然和当地的宣传及大众的文化水准有着密切的关系......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作者吴承恩是淮安人,祖籍在涟水县北,今灌南县,也是二郎神杨戬的故乡。在灌南硕湖乡出土了“刘居士合葬墓志铭”两方,其铭文即为吴承恩所撰;《西游记》中随手可拾许多灌南一带的方言土语,更印证了这里风土人情对吴承恩创作的深刻影响,足见其浓浓的灌南情结。
据考证二郎神驻守的灌江口就是如今的灌南县境内的灌河口。公园以仿唐古建筑为特色,以弘扬“孝”文化为主题,以湿地保护、休闲游乐、生态体验为重点,将二郎神与灌南的文化串连成肉眼可见的真实景区,吸引了四面八方满怀好奇的游客前来探寻,而灌河沿岸世代相传的许多二郎神奇闻故事,则成为人们游览之余津津乐道的话题。
历史背景:公元1128年,黄河南迁夺淮,奔流入海,在苏北大地的徐淮平原上形成了一条迷人的潮汐河,这就是灌河。灌河,古称灌江,古典名著《西游记》里描写的二郎神大战灌江口就是指今天的灌河口。灌河岸边,有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这就是灌南。灌河,是灌南人民的母亲河,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流淌着深厚的历史沉淀。
灌河,是神话人物二郎神的故乡。多少年来,灌河两岸一直流传着二郎神住灌河口的神话传说。据史籍记载,在明清及民国时期,位于灌南境内的灌河五龙口(武障河)就有二郎神庙,后毁于战乱。
原籍涟水县后迁居淮安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与灌南有着一段深厚渊源。据专家考证,其原籍所在地正是原属涟水县的灌南新安镇刘园村,上世纪70年代灌南县原硕湖乡出土的两方刘公墓志铭经省文物专家鉴定,其内容为吴承恩所撰,已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不仅如此,《西游记》一书也大量吸收灌南一带的方言土语,而书中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第六十三回“二僧荡怪闹龙宫群圣除邪获宝贝”等章节中精彩出场的二郎神,其形象据考也正是借鉴自刘园村当地的人物,二郎神所驻守的灌江口原型则为今日灌南的灌河口,当地流传着众多有关二郎神的传说。此外,历史上还曾在现今灌南县城北五龙口建造的二郎神庙,香火盛极一时,后毁于战乱和洪水。
《西游记》第六回中有二郎神杨戬“斧劈桃山曾救母,性傲归神住灌江”的叙述,更有与孙悟空激战灌江口的精彩描写。在灌河沿岸世代相传许多二郎神的奇闻故事。据多部文学作品记载和专家考证,二郎神驻守的灌江口就是现在灌南的灌河口!他斩蛟治水、造福于民,救人急难、忠孝仁义的精神在今天76万灌河儿女身上有着充分体现。
牌坊:进入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后,首先看到的就是牌坊与山门。牌坊两面的牌匾。面南的一块是“杨二郎故里”,由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书写,在“二郎”的前面为什么要加一个“杨”,这是一个小小的谜,这个“杨”可不是《封神演义》中二郎神杨戬的“杨”。面北的一块是“西游秘境”四个字,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民俗文化研究专家胡小伟先生的墨迹。牌坊上的两副对联,外面是“辟地成园,看五水汇流,豪唱灌江东去;敬神仰圣,访千古遗迹,笑谈名著西游”,是由中国书法协会前任主席、现任名誉主席沈鹏先生书写的,对联内容包含公园两大特色:一是选址五龙口,独具风水,五河汇流,一江东去;二是二郎神公园是以《西游记》文化为底蕴打造的敬神仰圣的道教场所。里面这副对联是“救母劈山,曾让桃山添虎势;斩蛟治水,不容灌水起鲸波”,它由中书协现任主席张海先生书写的,对联内容颂扬二郎神的两种品德,即劈山救母的孝道品德和斩蛟治水、造福百姓的信节品德。中间“杨二郎故里”的匾额是由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老先生题写的。
灌南二郎神庙坐落于江苏省灌南县五龙口,五龙口,武障河的古称和代称。追踪溯源,五龙口原指灌南境内的灌河、盐河、南六塘河、北六塘河、李集河五条河流的交汇处,位于今武障河闸向西约500米左右。久而久之,五龙口演变成了一个地域名称,不仅是武障河的古称和代称,也成为包括武障河及其周边地域的地理称谓。&
&&&&&&&慈孝阁:公园最高建筑——慈孝阁。慈孝阁是三层楼台、四层重檐建筑,高30.6米。顶部的牌匾是当代国学大师、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题写的。站在三楼的观景廊台,东可俯瞰公园全貌,西可欣赏五龙口风光。在一楼,主要根据二郎神劈山救母以及中华二十四孝等故事,集中展示古今中外的孝道文化……
这里供奉的是二郎神的母亲、也就是玉皇大帝妹妹——瑶姬仙子,“孝行天下”的匾额为整个一楼的文化布展点睛。话说杨天佑自三仙姑被囚桃山之后,就放弃了中进士做官的念想,一心抚育二郎。转眼十年,二郎已在学馆读书。有天,二郎回家跪在父亲面前,泪流满面,说:“儿在学馆中,常有同学说儿的母亲来历不明,或是妖怪也未可知。今天务请父亲说明,否则孩儿便长跪不起。”杨天佑知道已难隐瞒,长叹一声,便把三仙姑在桃山受苦的事如实说了一遍。二郎得知,收拾行李,便去天庭寻母,杨天佑苦留不住。二郎并不知道天庭在何处,只听说天下昆仑山最高,神仙最多,于是出门便向昆仑山一路而去。昆仑山有位得道仙翁玉顶真人,为杨二郎救母的诚意感动,收留二郎为徒,教授武艺;三年后学成下山,仙翁又赐了二郎一只慧目安在额头上,可以观六路看八方;一把三尖两刃刀,正是合手兵器。二郎寻到玉帝,甥舅一言不合,大战一场,玉帝竟奈何不得。二郎从巨灵神手中夺得大斧,劈开桃山,救出母亲。玉帝终是理亏心虚,只得低头,重认三圣母为妹,又认二郎为甥,并封二郎为天神。
这里除了二郎劈山救母的故事,还展示了二十四孝等故事,集中展示了古今中外的慈孝文化。主题为“孝行天下”......
二郎神的母亲:杨戬母亲的名字和身份的不同版本非常多。
1、明代嘉靖年间《二郎宝卷》称杨母为“斗牛宫的仙女云花侍长”、“云花”、“云花女”。该女有三姐妹(三花),五兄弟(五气),文中多次出现“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之语。
2、《西游记》称杨母是玉帝的妹子,未提及名字。
3、《中国古典文化文库》一书(该书应收录的是民间传说)中杨母是骊山姥姆。
4、《淮海锣鼓词》中称杨母为张三姐,是玉帝的三妹子。
5、明清戏剧《桃山洞》中杨母则是百花仙子。
6、河洛大鼓《二郎劈山救母》中杨母是玉帝的女儿张三姐。
7、《新出二郎劈山》称杨母为“白莲公主”,排行第三,共有姐妹九个。
8、《破桃山》中称杨母名为“张云台”。
9、一些民间鼓词称杨母为“张四姐”。
杨母为何会有众多称呼,大家可以先想一下七仙女叫什么,不同的电视剧里又是如何设置的,你就明白了。
任何古籍版本均未叫过杨母“瑶姬”。电视剧《宝莲灯前传》把杨母的名字说成瑶姬,实则把云花和名曰瑶姬的云华夫人这两位仙女混淆。另一仙女瑶姬的众多道教封号中虽有一个是“云华上宫夫人”,却是西王母之二十三女,姐姐多的是。
瑶姬本为天帝(赤帝)之女,未嫁而死。后来道教为了扩大影响广泛吸纳上古神祇入教,最著名的是西王母的道教化。在唐末五代时期,瑶姬也被收编入道教体系,成为王母之二十三女,并被封为“云华夫人”。该版本传说是助禹治水,并宣扬道教教义,不涉及恋爱。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下:“今庙中石刻引《镛城记》:瑶姬,西王母之女,称云华夫人,助禹驱鬼神,斩石疏波,有功见纪。今封妙用真人。”
瑶姬是西王母(王母娘娘)之女的版本中,是西王母之二十三女,只有封号“妙用真人”、“云华上宫夫人”。
中国地域辽阔,神话体系众多,神仙中用字重复非常常见,更何况是“云华”这样简单的词语,如道经中还出现过“云华玉女”、“云华真君”等人物,说明“云华”一词在神话文学中经常重复。以王母娘娘在中国的影响,她的女儿更是遍地生根。
众多关于杨母文献中,《二郎宝卷》是唯一涉及“云华”的,而从宝卷内容来看,杨母云花与云华夫人并非一人,作者并没有想要把杨母弄成云华夫人的意图。或者说有可能作者只是觉得云华这名字符合三花聚顶的构想于是就借鉴来用了。作者多次宣扬“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宝卷中三花分别是天花、金花、云花,杨母叫云花应该是为适应此目的,既然如此,杨母又是仙女,那除了叫云花天花难不成要叫雷花、电花?
瑶姬是炎帝女儿的版本中,是上古传说。与道教“玉帝”、“杨戬”等无关。翻开任何一本正规的神话故事书,瑶姬神话都不会出现“玉帝之妹、杨戬之母”这种说法。在电视剧《宝莲灯前传》出来之前,即使是不正规的神话故事书,也不会出现这种说法。
尽管版本各异,但最终都是以二郎劈山、救出杨母为结局,而且最后不是母子夫妻全家团聚,就是两夫妻重回天庭、儿子女儿皆受封诰……总归这一家子之前虽然历尽艰辛,结果却是皆大欢喜。
天帝没有做出派十日将全身长满白毛的瑶姬活活晒化的恶行。网络上这说法的出处,可以回来翻翻古籍《山海经》,这里或许有答案。
“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这段文字见于《山海经》的“海外西经”。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所谓的“尸”,是当时部落的执行祭典的巫女,那么“女丑之尸”,就是一个名叫“丑”的巫女,而非一个叫女丑的死人,否则之后这句“生而十日炙杀之”就怎样也解释不通。关于这个叫“女丑”的巫女,《山海经》中有多处提及:“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大荒西经》),“海内有两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海外西经》),而且此大蟹在海中一个叫姑射国的岛上,“西南山环之”(《海内北经》)。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女丑要么是一位海神,要么就是一位专门负责祀雨祭典的巫女。《左传》和《论衡》都有提及女丑是能通鬼神的巫师,以舞接神,天旱求雨。
而所谓那个“全身长满白毛”的家伙,却不是女丑,而是旱魃——旱魃有三种,某一种是黄帝之女的名字,是位穿青衣的旱神。而某一种“乃僵尸所变,皆能为旱,止风雨”。清代志怪小说《子不语》就有“旱魃”这一条,其形为“一女僵尸,貌如生,遍体生白毛”。古时有种说法:旱魃是天将大旱的征兆,因此就有焚烧旱魃祀雨的求雨祭典。至今四川汶川绵池的羌族地区还有“赶旱魃”的仪式,即由一人装扮成旱魃躲在树中,以巫师为首带领寨民鸣锣执棍,遍山搜寻,直至寻获“旱魃”,将其驱赶下山,来达到祈雨的目的。
在我们一般认识中求雨,不外乎拜龙王或雨神、插龙牌甚至赛龙舟这类仪式,但在古时,许多求雨的仪式却相当“残忍”。今已有学者考证,古人天旱求雨,有“暴巫聚尪之法”,“乃以女巫饰为旱魃而暴之焚之以禳灾也,暴巫即暴魃也”(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而《山海经》中所载的女丑图像,都是“暴巫之像”,“以右手鄣其面”、“以袂蔽面”,表现出一付因被太阳暴晒而不胜其楚毒的模样。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那个被传说中十日晒化的,乃是装扮成长满白毛、执行祭雨仪式的巫师女丑,而非瑶姬。由于《山海经》中瑶姬有“女尸”的代称,也许有人将其误解为“女丑之尸”的缩写,加上汉族民间又有“二郎担山赶太阳”的传说,正易混淆《山海经》中尧帝见十日晒死了女丑仍不肯回归正常、只好派神射手羿去射日的典故。
登上慈孝阁,俯瞰园景......
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五条河的交汇。五龙口是一处充满灵气、流淌古韵、五龙聚首之地,一千多年历史的盐河、八百多年历史的灌河、四百多年历史的新老六塘河、历代文人反复吟咏的武障河等五条河流在此交汇,水域宽广、通江达海,东迎紫气、西接霞光,水景灵秀、生态优良。
出慈孝阁,继续向南,就是斩蛟台了......
蛟台:二郎斩蛟,福佑灌江。斩蛟台演绎的是二郎神斩蛟治水、造福百姓的故事,以雕塑、坛台等方式,再现二郎斩蛟除害、治水佑民的壮阔场景。斩蛟台四周有斩蛟治水故事浮雕,中间是五龙口地形图。
"灌口二郎神斩健蛟"的故事流传甚广,传说灌江出了妖怪——独角蛟,家住淤泥洞,常兴风作浪,祸害百姓,二郎神作为灌江的守护神,挺身而出,斩蛟除却一方害,治水保佑万民安。配合了五龙口的地形图,近距离感受奇特的水文化。
亲水广场:五龙聚首,风水宝地。这里是被称为“福禄寿喜财”五龙的南盐河、北盐河、武障河、南六塘河、老六塘河五河交汇之处,故称“五龙口”。请尽赏神奇水景,静沐湿地风光,放飞愉悦心情,体悟好风好水!
五条河交汇的地方,很是壮观......
五河交汇处的水流湍急,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涌动......
公园选址五龙口独具慧眼。五龙口是一处充满灵气、流淌古韵、五龙聚首之地,一千多年历史的盐河、八百多年历史的灌河、四百多年历史的新老六塘河、历代文人反复吟咏的武障河等五条河流在此交汇,水域宽广、通江达海,水景灵秀、生态优良。
公元生物资源丰富多样。这里依水而建,气候温和,园内有水杉、柳杉、雪松、龙柏、梧桐等高大树木20余种,鸡爪槭、紫薇、琼花、玉兰、桂花、樱花等观赏花木40余种,银杏、蟠桃、枇杷、石榴、板栗等果树应有尽有;猫头鹰、苍鹭、灰鹤、鱼鹰、芦苇莺、杜鹃鸟、啄木鸟、野鸡等珍稀鸟类品种繁多;周边水域四腮胪鱼、凤尾鱼、大闸蟹、鳗鱼、河蚌、甲鱼等水产品丰富多样,整个景区就如一座生物多样观赏园。
武障古渡:古渡依旧,名士遗风。清代学者管干贞有诗:“古渡人喧雨乱飞,一竿袅袅得鱼肥。有时纵入清泠去,出海初三月上衣。”孤舟老翁,老树流水,喧闹繁华中让人顿生穿越之感。
&&&&&&&滚石坝:&几块滚石,一段辉煌,这里是灌南清代最大的水利工程遗迹,讲述了灌南前人拦截溯河而上的大海潮的一段历史,曾经是“灌河八景”之一,诗人王庭湖有云:坝滚淮流声似雷,波翻浪涌雪成堆。非关海若催潮至,未必钱王射便回。
团圆宫......
团圆宫:殿内所供塑像为唐僧弟兄四个,即唐僧加“三元”,唐僧的父亲陈兴蕊、母亲殷氏二人像位于上首,宫名取唐僧“合家团圆”之意。
唐朝的时候,云台山根大村东小寨有个陈员外,陈员外老两口半辈子只生一个儿子,名子春,字光蕊。陈子春才三岁,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五岁时,就请来一个教书先生。陈子春天资聪明,九岁能吟诗作赋,十七岁就成了有名的才子。
这年,陈子春二十八岁,母亲就托媒人给陈子春说媳妇。说了东家的美姐,西家的巧妹,陈子春都说不要。
&云台山最美的姑娘是殷温娇。陈子春一心想取温娇。
殷温娇家就住在大村北边的小村,父亲是当朝宰相殷开山。殷开山老两口年过半百,只有这么个宝贝女儿。殷温娇不仅模样长得标致,而且能诗会画,还弹得一手好琴,写得一手好字。殷开山老两口视女儿如掌上明珠,一心想招个倒站门的女婿。这女婿一要好模样,二要状元郎,以致殷温娇长到一十八岁,还没个婆家。
陈子春的母亲见儿子看上了殷家小姐,就托媒人到小村提亲。论起陈子春的人品才貌,不要说云台山十八村,就是整个海州,也是打灯笼没处找的后生。殷开山犯难了:不答应吧,怕以后挑不出这样的好女婿;答应吧,又担心他考不中状元。他想了个既不答应也不推辞的办法,对媒人说:“陈家儿郎品貌好,考中状元娶温娇。”
陈子春母亲背地里劝儿子:“举子上千人,状元取一名,儿啊,你敢保就能考中?”陈子春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母亲又说:“天下好女千名,非娶温娇不行?儿啊,不要误了终身。”陈子春说:“任石烂海枯,非温娇不娶!”母亲见儿子这样执迷,焦得饭不香,愁得睡不好,三焦两愁,就病倒了。
陈子春听说鲤鱼汤能治好母亲的病,就上街买了一条金色大鲤鱼。要杀鱼时,见鲤鱼直流眼泪。陈子春感到奇怪,就问:“鲤鱼啊,鲤鱼!流泪何故?鲤鱼啊,鲤鱼!乡居何处?”鲤鱼开口说话了:“陈家相公听仔细,我是龙王三太子。只因贪玩出龙宫,失足掉进鱼网里。”陈子春说:“鲤鱼啊,鲤鱼,放你可以,我母有病,如何医治?”鲤鱼道:“陈家相公请放心,揭我三片大鱼鳞。熬成一碗鱼鳞汤,包你母亲得健康。”陈子春揭下三片鱼鳞,把鲤鱼放回大海。
陈子春母亲喝下了鱼鳞汤,病果真好了。这下,陈子春就放心去京赶考了。陈子春时来运转,一考就中了头名状元。
皇上很看重他,叫他去做海州的州官。陈子春谢罢皇恩,又去拜殷宰相。殷开山就把女儿许配给他了。
陈子春回到云台大村,就和殷温娇成了亲。他和母亲一起搬到小村宰相府。时过不久,陈子春就准备带着殷温娇去海州上任。
那时候,云台山和海州隔海相望。陈子春和殷温娇乘船向海州朐山码头而来。
陈子春和殷温娇刚下船,忽然从云头上落下个妖怪来。什么妖怪?海州蜘蛛山蜘蛛洞里的蜘蛛精。转眼间,天昏天暗,狂风大作。那妖怪嘴里冒出一股股黑水,屁眼里吐出一团团乌丝,顿时将陈子春紧紧缠住,抛进了大海。那妖怪抱起殷温娇,驾起云头,向蜘蛛洞飞去。
也是陈子春命不该绝,他刚刚沉到水底,就遇上了东海龙王的巡海夜叉。巡海夜叉大海龟把他驮进了龙宫。龙王三太子闻讯赶来,看是陈子春,便说:“父王,这是我的救命恩人。”东海龙王忙叫解开陈了春身上的蛛丝。乌龟顶来七星剑,螃蟹扛来宣花斧,蛛丝还是破不了。
龙王三太子说:“要想蛛丝解得开,还得请我大姐来。”龙王说:“快把你大姐叫来。”龙王三太子赶到水晶宫,对大龙女说:“父王叫你快进宫,救我恩人陈子春。”大龙女拿起神剪赶到龙宫,说:“父王父王听端详,女儿心事有一桩。只要父王答应我,我就救他状元郎。”龙王说:“女儿有事只管讲,为父给你作主张。”大龙女说:“那年学艺瀛洲上,师母曾经对我讲,云台有个状元郎,与我龙女配成双。”龙王说:“既然师母有此话,为父岂能打拦坝!”大龙女挥动神剪,把陈子春身上的蛛丝一根根剪断。
陈子春还是昏迷不醒。三太子对龙王说:“要想恩人魂灵回,还得请我二姐来。”龙王说:“快把你二姐叫来。”三太子来到珊瑚馆,对二龙女说:“父王叫你快进宫,救我恩人陈子春。”二龙女带上回春丹奔到龙宫,说:“父王父王听我讲,女儿有事心中藏,只要父王答应我,我就救他魂还阳。”龙王说:“女儿有事只管讲,为父给你作主张。”二龙女说:“那年学艺郁州上,师母曾经对我讲,云台有个陈子春,与我双双配成婚。”龙王说:“既然师母有此话,为父岂能打拦坝!”二龙女取出神丹让陈子春服下。
陈子春魂儿回来了,还不能说话。三太子说:“要想恩人嘴能开,还得请我三妹来。”龙王说:“快去叫你三妹来。”三太子赶到珍珠楼,对三龙女说:“父王叫你快进宫,救我恩人陈子春。”三龙女带上解哑散跑到龙宫,说:“父王父王听我言,女儿有事在心间。只要父王答应我,我就救他陈状元。”龙王说:“女儿有事只管讲,为父给你作主张。”三龙女说道:“那年学艺蓬莱岛,师母给我当月老,云台状元陈子春,与我结成百年好。”龙王说:“既然师母有此话,为父岂能打拦坝!”三龙女把解哑散给陈子春服下。
再说殷温娇被蜘蛛精抢进蜘蛛洞,那妖怪就逼她成亲。殷温娇死也不从。蜘蛛精碰了几次鼻子,还不死心,三天两头一趟,缠着殷温娇要拜天地,殷温娇总是又哭又闹。有一天,殷温娇突然不哭了,也不闹了。她说:“除非你顺我一条心意,不然,我就碰死在这洞里。”蜘蛛精说:“只要你依从我,不要说一条,一百条也依你。”殷温娇说:“按照海州风俗,丈夫死过三年才能改嫁。”那妖怪说:“就依你三年。”蜘蛛精哪里知道,殷温娇的缓兵之计,是为了保全身孕。
一年过去了。这天,殷温娇生下一个男孩。殷温娇又喜又忧。喜的是,陈家有了后代根;忧的是,怕蜘蛛精糟蹋这孩子。
蜘蛛洞外是个深谷,海水直漫到洞口。殷温娇把孩子放在床板上,用绳子扎好。趁蜘蛛没有回洞,把床板推出洞门,只见那床板在水上旋窝里突溜溜乱转。殷温娇急得祷告苍天,祷告大海,都不应,只好祷告山神,山神说话了:“温娇温娇莫悲伤,山神给你作主张。”殷温娇看得清楚,山峰突然裂开,走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那老人把拐杖向水上抛去,顿时,那床板就跟着拐杖漂走了。
再说那陈子春,在龙宫,虽然有天仙般的三个龙女做伴,但心头总还是挂念着温娇。这一天,陈子春又在唉声叹气。三龙女劝道:“相公不要烦恼,待奴家前往海州打听。”陈子春说:“你大姐去了七七四十九天,回来说没有消息;你二姐又去了七七四十九天,还是没有下落;你就是再去七七四十九天,恐怕也是白跑一趟。”三龙女说:“相公保重,奴家去了。”只听三龙女念起避水咒,顿时出了东海,驾起彩云向海州而去。
三龙女到了海州,问城隍,问土地,都说不清楚;去问山神,山神爷爷说:“蜘蛛山上蜘蛛精,蜘蛛洞里锁佳人。温娇怀胎生一男,小神送他离洞门。公主快寻漂流儿,救了孩子再搬兵。”三龙女谢过山神,拨转云头回到东海上空。
三龙女望啊望,茫茫烟海,不见孩儿踪影。三龙女听啊听,阵阵波涛声,不闻孩儿啼哭声。三龙女走啊走,寻遍了云台九十九个海湾,绕过了云台九十九个山峰,也未寻到漂流儿。这一天,她忽然看见海湾里鸟儿结队成群,就按落云头,鸟儿呼啦全飞走了。三龙女仔细一看,木板上睡着个男孩。她赶紧把孩子抱起,念起避水咒返回龙宫。
陈子春听说殷温娇下落,又看见了自己的孩子,眼泪扑扑簌簌地落个不止。三龙女劝道:“相公不要悲伤,赶快前去救人要紧。”陈子春和三龙女赶往龙宫面见老龙王。
东海龙王叫三个太子点起虾兵蟹将,杀奔蜘蛛山蜘蛛洞。那蜘蛛精一看势头不妙,赶紧逃跑。龙王大太子忽地变成一条火龙腾空而起,将蜘蛛精拦头截住,口吐神火,直向蜘蛛精喷去。那妖怪“哎哟”一声,从空中掉了下来。
殷温娇被救出来了,陈子春一家又团圆了。陈子春告别了东海龙王和龙王的三个太子,带着殷温娇和三个龙女返回云台小村。
后来,陈子春在海州做了不少年的州官,为当地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死后,他就葬在云台大村。陈子春和殷温娇生的孩子就是后来去西天取经的唐僧玄奘。陈子春和三个龙女所生的三个男孩,长大后都在云台山水帘洞修行得道成仙,被玉皇大帝封为天官、地官、水官,三官老爷,号称“三元”。
后来,人们在水帘洞西上方盖了一座团圆宫,宋时重修,明万历年间重建,庙里神龛的最后一排,就是最高一层,两尊神像,一男一女,是唐僧的父母。最前一排是三尊男菩萨,那是唐僧的兄弟,即天、地、水三官。这三官身后,各有一尊女菩萨,是东海龙王的三个女儿,就是三官的母亲。前后四层,九尊菩萨,井然有序,这为云台山所独有。当地有句歇后语:团圆宫菩萨,前一层后一层。人们又在团圆宫前盖了一座庙,庙里供着唐僧的三个弟弟——三元大帝的神像,这就是“三元宫”。
三元宫:三元宫因奉祀三元大帝(通常称天、地、水三官)而得名,三元皆备,赐福赦罪。殿内供奉的是道教的三元大帝。上元一品天官紫薇大帝赐福、中元二品天官清虚大帝赦罪、下元三品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诚心祈祷者,可解厄得福。&
"惠施三界"展厅......
大厅正中的大小图片讲了民间唱本《陈子春遇难游龙宫》的故事:
说的是海州人陈子春(陈光蕊)遇难团圆的事,所以又叫《团圆记》。开头几句是:奉告诸君一古文,表白子春天下听。家住江南海州界,弘龙镇上是家门。  
  故事大意说陈子春考中状元,被宰相殷开山招赘为婿;赴任途中,子春遇盗溺水,殷小姐生下的一子为强盗所不容,被逼作了和尚;而陈子春为龙王所救,在龙宫娶了三位龙女,生了三元兄弟,后三元兄弟救父成功,在云台山修炼飞升,成为三元大帝,做了和尚的这位兄弟就是后来取经的陈玄奘。这个故事在淮海一带传播很广,称得上妇孺皆知。旧志《云台新志》也记载过去的云台山有“云台二十四景”,其中一景叫塔影团圆,说云台上有个九圣团圆宫,塑了三元兄弟一家的像:殷开山夫妇、陈光蕊母亲、陈光蕊殷小姐夫妇、三元兄弟和陈玄奘共九人。(蔡铁鹰教授《&西游记&的前世今生》)
“江流儿出身”的原型其实很多,大约在元末明初,唐僧取经的故事比较盛行了,于是,“江流儿”的身世搬到了唐僧身上,成了《西游记》的一个故事情节,只是把陈光蕊娶龙女为妻,生下三元兄弟一节被简化了,这种简化的原因,恐怕是三元“天官、地官、水官”大帝不为《西游记》的神话体系所包容,属于多余部分。《西游记》第二十四回的“五庄观”只侍奉“天地”,其实是喻言阴阳、五行,蔡教授所言镇元子地官与唐僧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其情可查,与理不通,因为镇元子与孙悟空成了一对兄弟,唐僧三个徒弟为“三元”到此五庄观,是经过阴阳、五行而混合为“混元”。
《西游记》里“江流儿身世”的由来,这一单独成篇的故事情节,却在其所有版本中,表现得十分奇特,这也是把它作为故事情节结构第二部分的原因。由于《西游记》现行版本把这一故事只作为一个“附录”,导致了整个《西游记》小说故事结构的断裂,这也就形成了这部小说一系列之谜的开始:作者之谜、成书之谜、附录之谜、禁书之谜等等。
揭秘:唐僧与镇元大仙竟是同父异母兄弟
  《西游记》里,身世凄苦的玄奘法师被作为有道高僧推荐给太宗李世民。在主持超度亡灵的法会时,由于只会讲小乘佛经不懂大乘而被正在寻找取经人的观音菩萨难倒,于是决心往西天取经,为东土众生、为大唐天子造福。唐太宗亲自相送,赐名“三藏”,并结为异姓兄弟,称“御弟圣僧”。《西游记》写到这里时,有一个很感人的细节:
  ……(三藏)接了酒,方待要饮,只见太宗低头,将玉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呵,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第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撮土,莫爱他乡万两金。”三藏方悟捻土之意,复谢恩饮尽,辞谢出关而去。
  这种捻土的仪式我们不知起于何时,但在今天却还是可以经常见到,而且可以见到更广义的变化,如春节的回乡潮、中秋的团圆节、端午的粽子、出行的饺子等等。这就是文化的积淀,也是中华文化强大凝聚力的显示。
  玄奘法师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和唐太宗李世民是同时代人(稍晚),也同样堪称历史伟人。为了追求佛教精义,他曾经独自一人赴印度取经,前后历时十七年,行程五万余里,经历无数的艰难困苦,百死而余一生。在印度期间周游一百多个城邦小国,广泛钻研印度佛教的各家各派,取得至高无上的三藏法师的称号,学成归国。归国时带回印度佛经六百多部,后来又亲自译出一百多部,成为对中西文化交流、对佛教的传播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
  既然《西游记》以玄奘的经历为题材,我们也就应该详细介绍这位历史伟人的真实人生经历。如果因为读《西游记》而对这位历史伟人甚或对佛教有所了解,那这书读得的就有点意思了。
  但在此之前,我们先要说清《西游记》里唐僧的身世以及来龙去脉。因为《西游记》虽然以玄奘为原型刻画了一个小说人物唐僧,但它毕竟是小说,它所写到的唐僧身世纯属虚构,与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法师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之处很有意思,也都大有来历。
  为了介绍的方便,我们以下对《西游记》故事里的玄奘按照习惯称为唐僧,而将历史的真实人物称为陈玄奘或者玄奘法师,请读者留意。
  一、《西游记》写唐僧故事有版本的差异
  请读者暂时丢下本书,查看一下你手边的《西游记》是如何处理唐僧身世一节的。请你注意,所有《西游记》的第一到八回也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一节都是相同的,再往后十三到一百回取经途程也都是一样的,但不同版本的第九回到第十二回则可能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就是对唐僧身世的处理有别。你手头的《西游记》会是以下三种情况中的一种:
  1.只有简单的唐僧身世介绍 这一种版本的第九回到十二回的回目是:
  第九回:袁守城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十一回:还生受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瑀正空门
  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
  这四回讲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唐太宗入冥”的事,从樵子、渔夫的对话开始,到唐太宗还阳后建水陆大会超度亡灵,引出唐僧往西天取经。对于唐僧的家世履历,只是在第十一回唐僧出现时用一段简单的诗(应该叫韵语)加以介绍:
  灵通本讳号金蝉,只为无心听佛讲,转托尘凡受苦磨,降生世俗遭罗网。
  投胎落第就逢凶,未出之前临恶党。父是海州陈状元,外公总管当朝长。
  出身命犯落江星,顺水随波逐浪泱。海岛金山有大缘,迁安和尚将他养。
  年方十八认亲娘,特赴京都求外长。总管开山调大军,洪州剿寇诛凶党。
  状元光蕊脱天罗,子父相逢堪贺奖。复谒当今受主恩,凌烟阁上贤名响。
  恩官不受愿为僧,洪福沙门将道访。小字江流古佛儿,法名唤作陈玄奘。
  最早的百回本《西游记》,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金陵世德堂本就是这个样子。但是这种样式的版本已经少见,原因大家读了下文就明白了。
  2.包含完整的江流儿故事
  江流儿故事就是唐僧的出身故事,是一个专用语。说当年唐僧的父亲、海州读书人陈光蕊高中状元,被当朝宰相殷开山的女儿温娇小姐抛绣球招为驸马;后来陈光蕊赴洪州上任,途中遇盗被害,强盗刘洪将陈光蕊推下长江,霸占了殷小姐,冒名顶替赴洪州当官。殷小姐为了保住腹中的小孩忍辱偷生,在生下小孩后将其放入江中随水漂流。镇江金山寺的长老在江边检到小孩后唤作江流儿,留在寺中收养并取法名玄奘。玄奘长大后了解真相解救了亲娘,又在水府中找到了被龙王救下的父亲。后来陈光蕊升任朝廷学士,殷小姐从容自尽,江流儿立意安禅,于是在洪福寺中修行,直到被推荐主持唐王的水陆大会。
  这种版本的第九回到第十二回的回目是:
  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
  第十回: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魏将军遣书托冥吏
  十一回;游地府太宗还魂 进瓜果刘全续配
  十二回:唐王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
  实质性的变化是增加了江流儿故事,并安排为第九回,而将原来的第九回拆开压缩进了后面的三回。
  这种安排最早见于清初一个叫汪澹漪的人刻印的《西游证道书》。这个姓汪的是学道之人,他按照当时流行的世德堂本翻刻了《西游记》,但是加了许多评语,极力把《西游记》说成是修炼道家金丹的教科书。除此以外,他对世德堂本没有唐僧身世的详细介绍感到奇怪和不满,于是假称找到了一个包含有唐僧出身也就是江流儿故事的古本,说自己按照古本刻印了完整的《西游记》。在第九回的评语中他说:
  童时见俗本竟删去此回,杳不知唐僧家世履历,混疑与花果山顶石卵相同……后得大略堂《释厄传》古本读之,备载陈光蕊赴官遇难始末,然后畅然无憾。
  这段话里的“俗本”指世德堂本,“大略堂《释厄传》古本”则现在还没有人见到过,因此一般认为是汪澹漪的说辞。
  汪澹漪的这种安排自然就成了一个新的版本,这个本子不仅在清代很流行,现在若干种在专业上要求不高供大众阅读的《西游记》,也都是采用他的这个版本。因为这个版本有了陈光蕊的故事,好看。
  3.综合两种方案作“附录”处理我们知道,出版社出版《西游记》,都要找一个好的底本。所谓的好,首先指最接近原作原貌,不能是屡经翻刻的;其次包括内容完整,字迹清晰,刻工精湛,校对仔细等等,越是著名的出版社对这一点越是讲究。在这个意义上,世德堂本是最好的底本,符合上述的各项要求,而当年也就是大明万历二十年由金陵世德堂老板亲手卖出去的《西游记》当中,竟然有一部被保存了下来,藏在故宫博物院。虽然这部书1949年被带到了台湾,但大陆留下了全部的微缩胶卷,也算是有据可查。
  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世德堂本的胶卷为底本,精心校注出版了一种新的《西游记》。1980年,又做了少量修订出版了第二版。这个本子是目前最精致、印刷量最大的一种《西游记》,大家有兴趣可以翻一翻版权页上的印数记录,印数大概是以百万计的,这还不包括许多其他出版社使用这个版本的印数。当时第一版以世德堂本为准,但直接插入了江流儿部分的内容。1980年出第二版时,考虑到这一部分不是世德堂本原有的,直接插进去在学术上显得不够严谨;但事实又是自从汪澹漪《西游证道书》加上了这个故事后,一直都比较受欢迎,将这个已经成型的故事丢掉,也有点可惜。这让校注者黄肃秋先生有点犯难。后来几经斟酌,采用了一个变通的方法,即主体还是保持世德堂的原样,但用“附录”的方式将江流儿故事穿插在第八回和第九回之间,这样既有学术的严肃性,又保留了精彩的故事,皆大欢喜。从阅读的角度看,加上这一段也没什么不好;而既然人民文学出版社权威版本都这样做了,大家也就乐于相从了,所以这种情况应该是比较多见的。
  读者手头的《西游记》,应当不出于这三种情况之外。
  二、《西游记》写唐僧身世与史实完全不同  历史上的陈玄奘是河南偃师人,这在有关的史籍上记载得清清楚楚,但《西游记》却说唐僧是海州人。一位河南籍的朋友曾很无奈的对我说过:“真想不通好端端的玄奘怎么就不是河南人了。”这也够让人郁闷的。但由于《西游记》四百多年来的广泛影响,纠正这个问题怕是不可能了。
  海州是个古地名,唐代以来辖境大约相当于今天江苏省的东北部,也就是传统的淮海地区,治所在现在连云港市的海州区。应当客观地说,《西游记》里的这位海州的唐僧除了名称之外,其余与历史人物玄奘法师毫无共同之处。玄奘法师的父亲既不叫陈光蕊,陈光蕊也不是大唐贞观年中的状元;玄奘的外祖父既不叫殷开山,大唐的宰相中也没有一个叫殷开山的;玄奘本人既没有从小落难,更谈不上为父报仇被皇上批准在洪福寺出家……,这些以下都要介绍,现在我们只问:为什么要为唐僧改变籍贯与家世?有理由和必要吗?
  这里有相当复杂的文化背景。将唐僧改籍海州的人,并不是吴承恩,而是时代更早的一位无名作者。和鲁迅同时代的大学者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一文里曾经猜想说,大约是因为玄奘成名后,有好事者觉得他的童年太平淡,不足以与他西行的壮举相配,于是便为玄奘选了一个比较显赫的家世和一个有传奇色彩的童年经历。
  我们暂且假定胡适的推想是可能的,那么这个显赫的家世和传奇的童年又从何而来?胡适认为唐宋以来笔记、传奇里经常讲到的赴任遇难故事值得注意。
  古代交通困难,无论外出经商还是为官赴任,途中遇到意外的几率都不是今天可以想象
  的。意外除了来自山险水恶的自然条件,也来自心地不善的人,因此关于这类遇难的记录便不断出现,有些也就演变为亦真亦假的故事。在北宋人编成的《太平广记》中便有几个与唐僧身世相似的故事。其中一个说唐代天宝年中,有个姓崔的人受官赴任,途中船夫将他推下水淹死,然后带其财物并逼迫崔妻就在外乡落户为生。崔妻当时已有身孕,忍辱屈从,生下一子。二十年后,小孩长成小崔,上京赶考,途中投宿在一个叫崔庄的地方,庄上的一位老人家似乎特别喜欢他,经常凝神注视,最后老人家告诉他,自己有个儿子当年外出做官,至今杳无音讯,看模样与面前的他很像。老人家边说边哭,将自己儿子当年的衣服赠送给小崔。小崔回到家时,母亲看到衣服大为惊讶,原来就是自己亲手给原来的丈夫做的,当年离家时被老母亲留下去做了纪念。母亲于是将事情的原委都告诉了儿子,并与儿子一起到官府报案,船夫终于被逮伏法。
  这类故事后来移植到海州一带的三元故事上,于是衍生出一个与历史人物陈玄奘身世完全不同的唐僧出生故事。
  三、《西游记》写唐僧身份无中生有  《西游记》说唐僧为寻求大乘佛教的经义而赴西天取经,临行时唐太宗亲自送行,为唐僧赐号“三藏”,并与唐僧结为异姓兄弟,称“御弟圣僧”。这完全是文学的夸张。
  玄奘法师当年确是为了学习而去印度取经,但他并不是先学小乘后改信奉大乘,而一直就是学的大乘教。印度佛教有两大教派,比较早的一派讲究个人苦修,企盼通过苦修早日成佛,就是所谓的苦行僧;而后起的一派则主张舍弃自我,普度众生,帮助别人成佛而后自己成佛,就是常说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人皆成佛我便是佛。他们称自己的这一派如同大舟大船、宽广大道,可以承载大众,因此叫做大乘,而相应的将以前的教派叫做小乘。在印度,大小乘的矛盾非常尖锐,但在中国却并非势不两立,因为早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多属小乘教,到魏晋之后传入中国的则基本上已经全是大乘佛教了,形成了大乘教一派独大的局面,而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宽容性影响下,两派基本相安无事。玄奘法师在国内时觉得对佛教的许多经义搞不明白,但并未遇到激烈的大小乘之争,而在印度,他终于见识到那里佛教大、小乘之间的尖锐冲突。这是后话。
  玄奘当年赴印度取经之时,正遇朝廷封锁西域关卡,玄奘曾上书朝廷请求批准但被驳回,法师求走心切,于是冒犯朝廷禁令,私自出关,为此还受到朝廷的追捕。我们不知道如果当年玄奘如果被捕会有什么后果,但显然不会被唐太宗亲热地称为御弟,最好的待遇也可能就是押送回内地,不予追究。
  玄奘确有“三藏法师”的称号,但这不是唐太宗的赐号,而是在印度自己凭学识挣来的。三藏,是佛教的专有名词。藏,包藏、蕴含的意思,佛教认为经文可以包含一切,因此统称佛经为大藏经;由于佛经分为经、律、论三大类,所以又称佛经为三藏。印度佛教规定,懂得经、律、论各若干部的可以分别得到相应的称号,而最高的称号就是三藏法师。玄奘在印度学习的时候,由于学识出众,因而被封为具有至高荣誉的三藏法师称号——如果一定要做一个比喻的话,那就是相当于现在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等等——回国后,唐太宗倒是经常称玄奘为三藏法师,但那是尊称与赐名无关。
  假设真如胡适猜想的那样,陈玄奘被改成海州人是好事者为了给已经成名的他寻找一个显赫的家世和苦难传奇的童年,让他从河南搬到了海州。这个过程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大致描绘出来:
  首先,显赫的家世是与海州的三元大帝攀亲。读者如果年龄稍长,应该能回忆起当年到处可见的三官殿,我本人当年读小学时学校的礼堂就是一座三官殿的大厅。三官殿里供奉的神叫三元大帝——也称三官。这是一组道教的神,分别是:
  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
  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
  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
  这天官、地官、水官就简称为三官。供奉三元的习俗,大约起于唐,盛于宋。按照道书所说,天官居住在上界,统管诸天帝王、士圣高真、万象星君;地官居住在中界,统管五岳帝君、九地土皇及四维八极神君;水官居住在下界,统管九江水帝、四渎神君、四海龙王等。在他们管辖的范围内,三官要仔细考察神仙的功过,随时记录,有功即降福,有过即降祸,毫厘不爽,点滴不漏,其职责有点类似今天的纪委或监察部门的领导,等级也是相当高的。
  关于三元的来历,流行的一种是说三元俗姓陈,本是三兄弟,家住海州,父亲叫陈子春,也叫陈光蕊——注意:姓陈,叫陈光蕊,家住海州!——故事说父亲陈光蕊贞观年间状元及第后被丞相殷开山招赘为婿,先后生下三子,均在云台山得道,受封三元大帝。这个故事最初比较普通,与取经的《西游记》并无关系,但在海州一带流传很广,现在连云港的花果山上还供奉着三元大帝像。
  其次,苦难传奇的童年就是上面讲到的赴任遇难的故事。这类故事过去很多,情节也比较相似。南宋人周密的《齐东野语》中,有个故事则几乎与唐僧的身世故事一模一样,甚至儿子被抛下水被老僧收养的情节都是一样。不知由于什么契机,这类赴任遇难的故事和三元大帝的出生故事被捏合到一起,又一起加到了陈玄奘身上,于是一个新的故事就诞生了。海州地区过去曾经有个小唱本,叫《陈子春遇难游龙宫》,说陈子春(也就是陈光蕊)高中状元,被丞相殷开山招为女婿,赴任途中遇害等等,都与以往故事一样,不同的是陈光蕊被龙王所救,并娶了龙宫公主,一口气生了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后来修炼得道受封为三元大帝,岸上殷小姐生下的小和尚陈玄奘就这样与三元大帝成了兄弟。据说在海州过去的九圣团圆宫里,就将陈光蕊、殷小姐、陈母、殷开山夫妇以及三元兄弟、陈玄奘共九人一起供奉。还有的记载说曾经见过三官殿在三元大帝像之外,另外加了一个座位专供陈玄奘。这些故事,如果你有机会到连云港,到处都会有人讲给你听。
  再后来,大约在元末明初,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比较盛行了,于是陈玄奘的身世被搬到了唐僧身上,成了《西游记》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应注意的是,故事中陈光蕊娶龙宫公主为妻,生下三元兄弟一节被简化了。删去这一节的理由可能有二:从礼法上说,陈光蕊在龙宫另娶,似乎不太正面,也旁生枝节;从故事上说,把这么大牌的神仙亲戚夹在唐僧身世里面,将来神仙体系不好排位。
  按照这个故事线索去看,《西游记》里种了一颗人参果树的镇元大仙是挺值得玩味的。《西游记》第二十四回写唐僧师徒四人经过菩萨考验之后,到了一处鲜明幽静的万寿山,山里有一座松篁簇拥的五庄观。观主镇元大仙自称与唐僧是故交,因为要率徒弟上天听讲,不能亲自接待唐僧,因此叮嘱看家留守的小徒弟清风、明月,让好好接待,还叫从自家的人参果树上打两个人参果招待。
  这镇元大仙的身份非常特殊。他道号镇元子,“混名与世同君”,门上的春联是“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口气大得很,连那孙悟空都觉得:“这道士说大话唬人,我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在那太上老君门首,也不曾见有此话说。”待到进入殿堂,只见那壁上挂的是五彩妆成的“天地”两个大字。书中写道:
  唐僧上前,以左手拈香注炉,三匝礼拜。拜毕,回头说:“仙童,你五庄观真是西方世界,何不供养三清、四帝、罗天诸宰,只将‘天地’二字侍奉香火?”童子笑道:“不瞒老师说,这两个字,上头的,礼上还当;下边的,还受不得我们的香火,是家师谄佞出来的。”三藏道:“何为谄佞?”童子道:“三清是家师的朋友,四帝是家师的故人,九曜是家师的晚辈,元辰是家师的下宾。”
  那行者闻言,就笑得打跌。八戒道:“哥啊,你笑怎的?”行者道:“只讲老孙会捣鬼,原来这道童会捆风。”……
  孙悟空终于没有笑到最后。五庄观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成熟的人参果,与玉皇大帝的蟠桃也就差不多了;孙悟空那点神通在镇元大仙手里也确实就像儿童玩的小把戏,猴头不服不行。整个《西游记》能将猴头治得如此伏贴,除了佛祖、观音和猴头的师父以外别无他人,连玉帝都做不到。
  仔细琢磨,道教神仙系统中还有谁能和三清、四帝、九曜、三星等罗天诸宰相提并论?只有三官大帝。后来孙悟空为了医活人参树,从东海请来三星,还是三星说出了老底:“你这猴儿,全不识人。那镇元子乃是地仙之祖……,你怎么脱得他手?”难怪这位镇元大仙只拜“天地”二字,而又说“地”字还是“谄佞”出来的,原来他本人就是三官当中的地官。也难怪他说唐僧是故人了,这哪是五百年前一杯茶的交情,原来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吗!
  唐僧身世的故事在进入《西游记》时,被简化了,因此大家并不知道唐僧还有这么一个神仙兄弟。但吴承恩称得上是本地人,对海州一带的风俗民情非常了解,因而肯定也知道唐僧与三元本为兄弟,所以写了这么一个五庄观的故事。
  《西游记》里唐僧身世的来历毕竟是文学故事,要想知道真正感人的历史人物玄奘法师的故事则首先要介绍两本书:一本是玄奘本人的著作《大唐西域记》,另一本是玄奘弟子们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当年玄奘归国后,深为敬佩的唐太宗很快也很多次的接见了他,并对他提出两条要求,一是还俗做官为国家效力;二是将西行取经的经历写出来。第一条,被玄奘婉拒了,说自己立志学习佛法,现在真经虽然取回来了,但尚未翻译,因此事业不算完成。第二条,玄奘接受了,并在第二年完成了记载了西域山川民俗的《大唐西域记》(通常简称为《西域记》),呈给了唐太宗。后来,玄奘在唐太宗的支持下潜心翻译佛经达二十多年,唐太宗以政府之力,为玄奘译经提供了一切必备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从全国调集了一批有一定佛学造诣且文字功夫深厚的僧人,作为玄奘的弟子参加译经。其中一位叫慧立的和玄奘朝夕相处了二十年,在玄奘去世后,将平时听到的《大唐西域记》没有记载的玄奘的身世事迹作了记录整理,成书五卷;慧立去世后,玄奘的另一位弟子彦悰对这慧立的记录重新梳理,又补充了玄奘回国后译经直到去世的经历,也是成书五卷,然后又将这十卷书合并,定名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通常简称为《慈恩传》)。这两本书现在都被视为学术名著,它们的意义以下我们还要说到,在这里主要是告诉读者,我们关于玄奘法师的介绍都以这两本书为依据,真实可信,与《西游记》虚构的唐僧身世大不一样。
  玄奘法师是河南省洛州(今偃师)人,俗姓陈,名袆。是洛州缑氏镇儒生陈惠的第四个儿子。关于玄奘的家乡故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说,在少林寺“寺西北岭下缑氏县之东南凤凰谷陈村亦名陈堡谷,即法师所生地也。”“玄奘故里”,建在偃师县缑氏镇陈河村,是政府认可的旅游景点。&
“梦系海西”展厅......
江苏灌南刘氏墓志与吴承恩的祖居地:1974年春,江苏省灌南县硕湖乡(今新安镇)刘园村一组农民在平整田地时于村北50米处发现一座明代墓葬。墓葬封土高出地表约2米,位于北纬34°04ˊ41.6"、东经119°21ˊ15.1"。墓中距地表1米处发现木棺2具,头向北偏西15°。棺木为整段圆木雕斫而成,榫卯结构,结合严密。随葬器物多数残损,仅出青花小碗一对,两棺之间有一合墓志铭。棺内尸骨已朽烂,发现若干“嘉靖通宝”铜钱,已锈蚀不堪。墓中出土器物部分散失。1990年春,灌南县文化局找到该墓墓志,将其收回,现藏于灌南县博物馆。墓志及志盖皆边长64厘米、高8厘米,四周纹饰相同,皆为浅浮雕云气纹。志盖篆刻“明故刘公偕配孙氏合葬之墓”12字。墓志刻楷书31行,行满35字,共898字。从铭文可知刻成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为吴承恩撰文。
迄今发现的由吴承恩撰文或书写的碑志很少,最早传世的是由归有光撰文、吴承恩书写的《圣井铭并序》;1972年在淮安出土由吴承恩为父亲撰文并书篆的《先府宾墓志铭》;其次为1978年在浙江长兴发现的由吴承恩书写的《梦鼎堂记》。由吴承恩撰文或书写的墓志铭也堪称凤毛麟角——1981年淮安城东发现吴承恩“撰并书篆盖”的好友沈坤父母的墓志铭,即《赠翰林院修撰儒林郎沈公合葬墓志铭》,另有未见铭石的由吴承恩代笔的《双松丁公墓志铭》。
在灌南发现的这合《刘居士夫妇合葬墓志铭》是在淮安境外首次发现的由吴承恩撰写的墓志铭。吴承恩曾在《先府宾墓志铭》中说自己“先世涟水人,然不知何时徙山阳,遭家穷孤,失谱牒,故三世以上莫能详也”。在这合墓志铭中,他又一次强调了自己的籍贯:“先世涟人也,既喜谈乡里之贤而强”,并指说自己的“乡里”刘承业是“淮郡安东人,安东在淮郡,旧名涟水”,这一陈述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早在《先府宾墓志铭》出土之际,关于吴承恩的祖籍地,学界的考证多在“先世涟水人”这句简概的自述上推论,大部分学人由此认为吴承恩的祖先是
“元末明初从涟水迁入的”,并没有注意到元末明初并不存在“涟水”这个地名。苏兴先生也认为:“吴承恩的先世曾是今淮阴(清江市)东北五六十里的涟水(明时为淮安府安东县)人。”事实上,元、明时代乃至整个清朝,旧涟水被一分为二,北部归属海州,南部归属安东,“涟水”这一地名已经隐去,安(东)海(州)分界是地处今属灌南县的新安镇南的界首河,距海州州治(今连云港市海州区)150里,而吴承恩的祖居地恰好在北部,即本属海州地的今灌南县境内。所以,吴承恩在《刘居士夫妇合葬墓志铭》中虽然指称他与墓主是“乡里”,却说墓主人是“淮郡安东人”,而自己是“涟人”。就是说,吴承恩认为自己的先世祖居地不是明代的淮安府安东县,而是旧涟水。故而其先世迁淮的时间,不应是“元末明初”,而更可能是在改涟水为安东州之前。吴家应是于金兵南下之际越过南北对峙前线避居山阳(今淮安市楚州区)的。铭文中提到的墓主籍贯“淮郡安东”,“旧名涟水”,位于淮安府(今江苏淮安)和境内有郁洲山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之间。
涟水县,初设于隋代,为东海郡所辖的朐山、东海、涟水、沭阳、怀仁5个县之一。“涟水旧曰襄贲,置东海郡。东魏改曰海安。开皇初郡废,县又改焉。”“涟水,隋县。武德四年,置涟州……贞观元年,废涟州……以县属泗州。”关于襄贲的记录是:“襄贲……此县在海州西界,与汉海西小异。”“海西故城”在“州南一百二十里”,其在当是今天的灌南县城新安镇北。
地理志》在讲到安东时,还提到这一地域与海州郁洲山(今连云港花果山)的关联:“安东府东北。元安东州。洪武二年正月降为县……东北有郁洲山,在海中,洪武初,置东海巡检司于此……西南有涟河,又有桑墟湖……又涟水自西北来,东南流入淮。又西北有硕项湖。东北有五港口、长乐镇,东南有坝上三巡检司。”此处所说的“长乐镇”即吴承恩在《刘居士合葬墓志铭》中说墓主人“后卜长乐镇而安焉,其在长乐益辟土地,躬耕耘居”之所在。
民国元年,海州地区实施东(海)灌(云)分治。
1914年,将明清时期的安东改作涟水县。将本属于海州地区的旧涟水北部地域并入灌云县,南界在灌口。1958年,又将灌云县的南部加上涟水县的长乐、五港、渔场等镇设置了灌南县。所以,1931年编纂的《中国地名大辞典》,对涟水的记录是:“汉襄贲县地。隋改曰涟水。故城在今江苏涟水县北。”从宋景定三年(1262年)开始,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共计652年间,涟水的地名没有出现在地图上。而到明代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吴承恩在刘氏墓志铭中自述祖籍时,不提已经连续使用了283年的“安东”,却反复地强调“涟水”。这是一个明确的提示:安东(即今日的涟水县),不能指实吴承恩祖居的地望,亦即他的祖居地在古代涟水的中心,而不在当时的安东县境内。上述地处涟水流域北部的地域才是古代涟水。涟水属“涟”,安东属“淮”,虽然曾经都是涟水,但已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州郡了。更重要的是,吴承恩的这句话还间接证明,海州与安东的分界之处在淮海地方史上是一个长期延续使用的分野痕迹。在宋末的安东以前,“涟水”多归属于北方的州郡,如东海郡、海州等,而“安东”,则归属于南方的淮郡。
涟水地望的核心是“涟河”,即源出大湖的涟水,亦即古籍中的游水。其位置在今涟水县北,与羽山、硕项湖紧密相关。《水经注》说:“游水,历羽山西。”羽山,即今连云港市花果山。硕项湖“去州治南一百四十五里,西南距安东、沭阳二邑。”它的流域主要在海州境内。“新安镇据湖东南,湖坊镇居湖北,唯西南一角,沭阳、安东共之。”
所以,就水系而言,涟水的地望也在安东即今涟水县之北。正如《中国地名大辞典》“涟水”条所言:“在江苏涟水县北,源出硕项湖……即今古游水也。”
关于淮海吴氏始祖吴少微籍贯的记载比较一致:“(吴)少微,新安人”,“并负文辞,时称北京三杰”,“少微本经术,雅厚雄迈,人争慕之。”“今《淮海吴氏族谱》云:‘迁东海始祖少微盖自新安来。’”上述地处安东和海州交界之处的新安镇,正是由新安迁来的移民聚居地。
吴承恩祖居海州,在其文学作品中也多有线索。《西游记》原本的核心线索是由长安出发的西天取经路,作者却用大量的笔墨铺陈海州的掌故和风物:海上花果山、灌口杨二郎;沙河口、黄风洞、平顶山、旗杆夹、人参果、清风明月、金银二妖……并将唐僧的籍贯由洛阳偃师改成了海州。除了故事背景,《西游记》里的海州方言更举不胜举。下以笔者新近修订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第3版中所改正的第2版对有关海州、灌南地域方言的勘误,略举几例:
吴承恩逝后十年,即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刊印的金陵世德堂本《西游记》(以下简称世本)第七十六回中:“双手把绳尽力一扯,老魔心里才疼……着力气邓了一邓,那老魔从空中,拍剌剌似纺车儿一般跌落尘埃。”人民文学出版社《西游记》第2版(以下简称“人文本”)改作“着力气蹬了一蹬”。实际上,这里的“邓”,应读作第四声,系至今沿用的海属方言,指手臂用力猛拽。蹬,读第一声,指用脚向外踹。将“邓”改作“蹬”,与情节以及人物动作使用的肢体、动作的方向尽皆相悖。二字之间,差异甚大。
世本第十九回:“替你巴家做活,又未曾害了你家女儿。”人文本改作“替你把家做活”。“巴家”,是道地的海属方言,至今沿用。指尽心尽力为家,不只是“把”持家政,还能为家里谋取钱财以及多种利益。绝非一个“把”字可以了得。海州人的读音是第四声,而不是第三声的“把”。
世本第二十回:“那虎先锋,腰撒着两口赤铜刀,双手捧着唐僧”。人文本改作“那虎先锋,腰撇着两口赤铜刀,双手捧着唐僧”。这里的“撒”,应写作“煞”,是收束的意思,为海属方言。指将两口刀收束,插在腰里。犹如第三十二回所写:“那呆子就撒起衣裙,挺着钉钯,雄赳赳,径入深山!”意为八戒把衣裙收束在腰间,手拿钉钯前行。此“撒”,不能改作“撇”。
世本第九十二回:“连喊是喊,已是被他把颈项咬断了。”人文本改作“连喊数喊,已是被他把颈项咬断了”。“连&是&”,是至今沿用的海属方言中的词组结构样式,多指急急忙忙地做一件事,却常常是耽误了。比如“连赶是赶”、“连跑是跑”等。
世本第八十六回:“汤着钯,九孔血出。”此“汤”字,在文中多次出现,是长期使用的海属方言,意思是“沾着”、“擦着”、“靠着”。人文本改作“搪着钯,九孔血出”,成了“抵挡”之意,与原来的语意相悖。
以上误读皆是对海州、灌南方言不够了解所致。&
二郎神庙:传说,二郎神本名赵昱,约生活在7世纪初。在隋炀帝时,他做了一个地方官,公正无私,使当地百姓安居乐业。那时,当地的一条河里有蛟龙(一种水中巨兽),经常危害百姓,引起恐慌。于是他就带了一把刀,独自一人跳到河里与蛟龙搏斗,并最终杀死它,解除了人们的痛苦。后来他辞去官职,到青城山里修炼道术,终于成了神仙。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建立了神庙,称他为“灌口二郎神”。后来唐朝的一个皇帝封他为“赤城王”,而宋朝皇帝封他为“清源妙道真君”。特别是到11世纪以后,人们对他十分信仰。在他的生日那天(农历6月26日),上自皇帝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来神庙向他供奉,还举行规模盛大的演出活动。
真君殿(二郎神庙):真君是汉民族对民间信仰及道教中对神仙的尊称。由于二郎神的正义与勇敢而被赋予真君的称号,真君殿中供奉的就是“二郎点兵”情景群雕,是由当代著名雕塑艺术家、中国美院谢成水教授亲自制作,讲述的是二郎神在灌河口接鬼王传旨,召集眉山六兄弟共赴花果山降妖捉怪的故事。二郎神清秀俊朗的形象是完全根据《西游记》中描述塑造的,殿内二郎点兵的群雕,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真君殿是整座公园的主殿和标志性建筑,包括牌楼、山门、钟鼓楼、献殿、戏台及东西两侧的配殿组成。真君殿集中展示了二郎神文化及西游文化与灌南的渊源。
戏台......
东配殿:在庙宇式建筑里叫配殿,一般都是对称,称东西配殿。配殿的功能主要是进行日常的祭祀活动和较小规模的法事。真君殿的东配殿,这里主要展示的是二郎神在《西游记》中两次出场的情景画面,一是第六回“小圣施威降大圣”,捉拿孙悟空的故事;另一是第六十二、六十三回“射杀九头鸟”,帮助孙悟空的故事,展示民间对二郎神的各种崇拜。
《西游记》中的二郎神,昔日曾力诛六怪,又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神,神通广大。那“梅山六兄弟——乃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这“郭申直健”,是隐含着“郭牙值”之名的。二郎神与孙悟空斗战时,“抖撒神威,摇身一变,变得身高万丈,两只手,举着三尖两刃神锋,好便似华山顶上之峰,青脸獠牙,朱红头发”,又放出“细犬”,照孙悟空腿肚子上咬了一口,又扯了一跌,乘机擒住了孙悟空。
后来在取经路上,孙悟空等追赶偷窃祭赛国金光寺塔上舍利宝贝的九头虫怪,遇上打猎归来的二郎神及梅山六兄弟。二郎神不计前嫌,帮助取经西去的孙悟空,“即取金弓,安上银弹,扯满弓,往上就打”,又有细犬跑出,“蹿上去,汪的一口,把(九头虫的)头血淋淋咬将下来。那怪物负痛逃生而去”。这小说中的二郎神虽然姓杨,但形貌、弹弓、三尖两刃刀、鹰犬乃至结义弟兄(梅山七圣),都仿佛是二郎神赵昱的。这就明自地显示出小说《西游记》与元明戏曲中二郎神传说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西游记》中,二郎神是玉帝“令甥”、“杨君之子”。究其来历,除“劈山救母”的传说外,还有另一条可供追寻的线索,那就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一丁真人护国佑民忠孝二郎宝卷》(以下简称为二郎宝卷)和《消释真空宝卷》。《二郎宝卷》分上、下两卷,每卷结尾处都署:“大明嘉靖岁次壬戌三十四年九月朔旦日敬造”。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5年,早于今存《西游记》最早刊行时间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若依吴承恩晚年家居时(公元1568年离长兴丞职位以后)作《西游记》的通常说法,《二郎宝卷》则写成于《西游记》成书之前。即使按照吴承恩青壮年时(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正在撰写《西游记》或者已经完成初稿”的说法(见苏兴《吴承恩年谱》),《二郎宝卷》的作者也不大可能在十来年后就能看到《西游记》的初稿并据以改写成《二郎宝卷》。因此,《二郎宝卷》或者其据以进行创作的二郎神汉族民间传说对《西游记》中二郎神的描绘产生过影响,是极有可能的。
其实关于二郎还有些有趣的东西淹没了,比如他的宠物——人人都知道他的哮天犬,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一只鹰吧?实际上,二郎一出现,应该是架鹰纵犬的形象,这在《西游记》中就有提及。而同时,从诗中看,他还精通暗器——"腰挎弹弓新月样",这个弹弓在《封神演义》中好象也出现过。
小圣施威降大圣:《西游记》第六回,原标题为“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前五回故事梗概:花果山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觅得水帘洞被群猴拥戴为王。数年后,石猴拜菩提老祖为师,获名孙悟空,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又向龙王讨得金箍棒,后大闹天宫。玉帝令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天将去捉拿悟空,悟空两度打败众天神。于是,观音推荐小圣二郎神擒拿孙悟空......
原文:却说真君与大圣变做法天象地的规模,正斗时,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走。真君见他败走,大步赶上道:“那里走?趁早归降,饶你性命!”大圣不恋战,只情跑起。将近洞口,正撞着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一齐帅众挡住道:“泼猴,那里走!”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作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
  正嚷处,真君到了问:“兄弟们,赶到那厢不见了?”众神道:“才在这里围住,就不见了。”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作个饿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大圣见了,搜的一翅飞起去,变作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二郎见了,急抖翎毛,摇身一变,变作一只大海鹤,钻上云霄来嗛。大圣又将身按下,入涧中,变作一个鱼儿,淬入水内。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作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果一变变作个鱼鹰儿,飘荡在下溜头波面上。等待片时,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变的。”赶上来,刷的啄一嘴。那大圣就撺出水中,一变,变作一条水蛇,游近岸,钻入草中。二郎因嗛他不着,他见水响中,见一条蛇撺出去,认得是大圣,急转身,又变了一只朱绣顶的灰鹤,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径来吃这水蛇。水蛇跳一跳,又变做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二郎见他变得低贱,故此不去拢傍,即现原身,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个躘踵。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大圣听得,心惊道:“好狠,好狠!门扇是我牙齿,窗棂是我眼睛。若打了牙,捣了眼,却怎么是好?’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
  真君前前后后乱赶,只见四太尉、二将军、一齐拥至道:“兄长,拿住大圣了么?”真君笑道:“那猴儿才自变座土地庙哄我,我正要捣他窗棂,踢他门扇,他就纵一纵,又渺无踪迹。可怪,可怪!”众皆愕然,四望更无形影。真君道:“兄弟们在此看守巡逻,等我上去寻他。”急纵身驾云起在半空,见那李天王高擎照妖镜,与哪吒住立云端,真君道:“天王,曾见那猴王么?”天王道:“不曾上来。我这里照着他哩。”真君把那赌变化、弄神通、拿群猴一事说毕,却道:“他变庙宇,正打处,就走了。”李天王闻言,又把照妖镜四方一照,呵呵的笑道:“真君,快去,快去!那猴使了个隐身法,走去营围,往你那灌江口去也。”二郎听说,即取神锋,回灌江口来赶。
  却说那大圣已至灌江口,摇身一变,变作二郎爷爷的模样,按下云头,径入庙里,鬼判不能相认,一个个磕头迎接。他坐中间,点查香火,见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赵甲求子的文书,钱丙告病的良愿。正看处,有人报:“又一个爷爷来了。”众鬼判急急观看,无不惊心。真君却道:“有个什么齐天大圣,才来这里否?”众鬼判道:“不曾见什么大圣,只有一个爷爷在里面查点哩。”真君撞进门,大圣见了,现出本相道:“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这真君即举三尖两刃神锋,劈脸就砍。那猴王使个身法,让过神锋,掣出那绣花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赶到前,对面相还。两个嚷嚷闹闹,打出庙门,半雾半云,且行且战,复打到花果山,慌得那四大天王等众提防愈紧。这康、张太尉等迎着真君,合心努力,把那美猴王围绕不题。
从《西游记》原著看二郎神和孙悟空在碧波潭联手战九头鸟:《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真心喜欢佩服的只有二郎神,而二郎神也明显对孙悟空英雄相惜(比如在花果山奉旨捉拿孙悟空时就越打越高兴,还故意放走变化成土地庙的孙悟空),在碧波潭重逢时二人更是兄弟情深。如果我们仔细看看《西游记》的第六十三回,就能看出来,孙悟空和二郎神和梅山六兄弟的关系十分亲密,是赶得上八拜为交的好兄弟之情。对照之下,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感情,比起孙悟空和他在花果山结拜的牛魔王等酒肉朋友的“树倒猢狲散”的关系,可是亲密得多了。孙悟空和二郎七圣多年没见,在碧波潭重逢,相见甚欢,还欢饮达旦。原著是这么写的:
“两人正自商量,只听得狂风滚滚,惨雾阴阴,忽从东方径往南去。行者仔细观看,乃二郎显圣,领梅山六兄弟,架着鹰犬,挑着狐兔,抬着獐鹿,一个个腰挎弯弓,手持利刃,纵风雾踊跃而来。行者道:“八戒,那是我七圣兄弟,倒好留请他们,与我助战。若得成功,倒是一场大机会也。”八戒道:“既是兄弟,极该留请。”行者道:“但内有显圣大哥,我曾受他降伏,不好见他。你去拦住云头,叫道:‘真君,且略住住。齐天大圣在此进拜。’他若听见是我,断然住了。待他安下,我却好见。”那呆子急纵云头,上山拦住,厉声高叫道:“真君,且慢车驾,有齐天大圣请见哩。”那爷爷见说,即传令就停住六兄弟,与八戒相见毕,问:“齐天大圣何在?”八戒道:“现在山下听呼唤。”二郎道:“兄弟们,快去请来。”六兄弟乃是康、张、姚、李、郭、直,各各出营叫道:“孙悟空哥哥,大哥有请。”行者上前,对众作礼,遂同上山。”
这里,孙悟空管七圣叫“兄弟”,梅山六兄弟叫孙悟空“孙悟空哥哥”。分明是结拜兄弟相称。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二郎神出猎的阵势派头,实在是威风八面,潇洒肆意。说实在的,《西游记》中的杨戬活得滋润得都有点给我一种富家子弟公子哥或者是大牌明星的感觉了(本来也是官二代,哈哈),看看他那出场的阵势,好风光好气派。想想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二郎神可是在灌口滋滋润润的过了五百年,想出游就出游,想打猎就打猎,连孙悟空都说是他们出行是“仪仗”,可见多有派头了。
  “二郎爷爷迎见,携手相搀,一同相见道:“大圣,你去脱大难,受戒沙门,刻日功完,高登莲座,可贺,可贺!”行者道:“不敢,向蒙莫大之恩,未展斯须之报。虽然脱难西行,未知功行何如。今因路遇祭赛国,搭救僧灾,在此擒妖索宝。偶见兄长车驾,大胆请留一助,未审兄长自何而来,肯见爱否。”二郎笑道:“我因闲暇无事,同众兄弟采猎而回,幸蒙大圣不弃留会,足感故旧之情。若命挟力降妖,敢不如命!却不知此地是何怪贼?”六圣道:“大哥忘了?此间是乱石山,山下乃碧波潭,万圣之龙宫也。”二郎惊呀道:“万圣老龙却不生事,怎么敢偷塔宝?””
这里,二郎见了悟空,“携手相搀”,是十分亲近亲密的关系。二郎对悟空一见面说的话(“你去脱大难,受戒沙门,刻日功完,高登莲座”),明显是对孙悟空脱困五行山,拜唐僧为徒,赴西天取经,即将完功成佛之事,了如指掌。这说明二郎十分了解关心孙悟空。孙悟空接着邀请二郎协助降妖。二郎更是笑着高兴的答应了,还说和孙悟空有“故旧之情”。如果二郎和孙悟空不是亲密的好兄弟的关系,二郎绝不会说这些话。
  “行者道:“他近日招了一个驸马,乃是九头虫成精。他郎丈两个做贼,将祭赛国下了一场血雨,把金光寺塔顶舍利佛宝偷来。那国王不解其意,苦拿着僧人拷打。是我师父慈悲,夜来扫搭,当被我在塔上拿住两个小妖,是他差来巡探的。今早押赴朝中,实实供招了。那国王就请我师收降,师命我等到此。先一场战,被九头虫腰里伸出一个头来,把八戒衔了去,我却又变化下水,解了八戒。才然大战一场,是我把老龙打死,那厮们收尸挂孝去了。我两个正议索战,却见兄长仪仗降临,故此轻渎也。”二郎道:“既伤了老龙,正好与他攻击,使那厮不能措手,却不连窝巢都灭绝了?”八戒道:“虽是如此,奈天晚何?”二郎道:“兵家云,征不待时,何怕天晚!”康姚郭直道:“大哥莫忙,那厮家眷在此,料无处去。孙二哥也是贵客,猪刚鬣又归了正果,我们营内,有随带的酒肴,教小的们取火,就此铺设。一则与二位贺喜,二来也当叙情。且欢会这一夜,待天明索战何迟?”二郎大喜道:“贤弟说得极当。”却命小校安排,行者道:“列位盛情,不敢固却。但自做和尚,都是斋戒,恐荤素不便。”二郎道:“有素果品,酒也是素的。”众兄弟在星月光前,幕天席地,举杯叙旧。”
这里,孙悟空管二郎叫“兄长”,把碧波潭的局势汇报了一遍。二郎好战斗勇的年轻将军性格淋漓的跃于纸上,想趁敌人受伤之际,乘胜追击。八戒说天晚了,二郎就回答说“征不待时,何怕天晚”,大有立马就要叫阵,和敌人对决的兴致。这时,梅山兄弟劝道,敌人家眷在此,逃不了,再加上“孙二哥是贵客,猪刚鬣又归了正果”,不如就此筵宴,“一则与二位贺喜,二来也当叙情。”欢会一夜,明早再去索战。梅山兄弟这一席话,说明了不少东西。第一,他们叫孙悟空为“孙二哥”,是结拜兄弟的称呼。第二,他们留孙悟空晚宴,要“叙情欢会一夜”,分明是和关系亲密的好兄弟才可能作的事,要不然有什么“情”可以“叙”,和不相干的人耗在一起一晚上不睡觉又怎么可能是“欢会一夜”呢?第三,二郎七圣和孙悟空与猪八戒的关系,前者亲(叫孙二哥),后者疏(叫猪刚鬣),说明他们一起“叙情”是冲着孙悟空来的,和猪八戒没什么交情。二郎听了梅山兄弟的建议也十分高兴,“大喜”着说这真是好主意。这时,孙悟空说我们做了和尚,只吃素食,筵宴不太方便。二郎就解释说,我们有素食素酒。这里的二郎对孙悟空,又亲切,又照顾,把能和孙悟空把酒夜谈之事,看得很重要,真是好兄弟之情。然后,孙悟空和二郎七圣还有猪八戒,“幕天席地,举杯叙旧”。
  “正是寂寞更长,欢娱夜短,早不觉东方发白。那八戒几钟酒吃得兴抖抖的道:“天将明了,等老猪下水去索战也。”二郎道:“元帅仔细,只要引他出来,我兄弟们好下手。”八戒笑道:“我晓得!我晓得!”你看他敛衣缠钯,使分水法,跳将下去,径至那牌楼下,发声喊,打入殿内。此时那龙子披了麻,看着龙尸哭,龙孙与那驸马,在后面收拾棺材哩。这八戒骂上前,手起处,钯头着重,把个龙子夹脑连头,一钯筑了九个窟窿,唬得那龙婆与众往里乱跑,哭道:“长嘴和尚又把我儿打死了!”那驸马闻言,即使月牙铲,带龙孙往外杀来。这八戒举钯迎敌,且战且退,跳出水中。这岸上齐天大圣与七兄弟一拥上前,枪刀乱扎,把个龙孙剁成几断肉饼。那驸马见不停当,在山前打个滚,又现了本象,展开翅,旋绕飞腾。二郎即取金弓,安上银弹,扯满弓,往上就打。那怪急铩翅,掠到边前,要咬二郎;半腰里才伸出一个头来,被那头细犬,撺上去,汪的一口,把头血淋淋的咬将下来。那怪物负痛逃生,径投北海而去。八戒便要赶去,行者止住道:“且莫赶他,正是穷寇勿追,他被细犬咬了头,必定是多死少生。等我变做他的模样,你分开水路,赶我进去,寻那宫主,诈他宝贝来也。”二郎与六圣道:“不赶他,倒也罢了,只是遗这种类在世,必为后人之害。”至今有个九头虫滴血,是遗种也。”
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众人欢饮叙旧,“寂寞更长,欢娱夜短,早不觉东方发白”,不知不觉天都亮了。相信大家都有过和知己好友秉烛夜谈,通宵达旦的经历吧。碰上了聊得到一块去的知心之人,真是话说多久,都说不够的感觉。这真是说明孙悟空和二郎七圣是实打实的好兄弟之情。然后,八戒再次下水引出九头虫,孙悟空和二郎七圣携手作战,打退九头虫。
  “那八戒依言,分开水路,行者变作怪象前走,八戒吆吆喝喝后追。渐渐追至龙宫,只见那万圣宫主道:“驸马,怎么这等慌张?”行者道:“那八戒得胜,把我赶将进来,觉道不能敌他。你快把宝贝好生藏了!”那宫主急忙难识真假,即于后殿里取出一个浑金匣子来,递与行者道:“这是佛宝。”又取出一个白玉匣子,也递与行者道:“这是九叶灵芝。你拿这宝贝藏去,等我与猪八戒斗上两三合,挡住他,你将宝贝收好了,再出来与他合战。”行者将两个匣儿收在身边,把脸一抹,现了本象道:“宫主,你看我可是驸马么?”宫主慌了,便要抢夺匣子,被八戒跑上去,着背一钯,筑倒在地。还有一个老龙婆撤身就走,被八戒扯住,举钯才筑,行者道:“且住!莫打死他,留个活的,好去国内见功。”遂将龙婆提出水面。行者随后捧着两个匣子上岸,对二郎道:“感兄长威力,得了宝贝,扫净妖贼也。”二郎道:“一则是那国王洪福齐天,二则是贤昆玉神通无量,我何功之有!”兄弟们俱道:“孙二哥既已功成,我们就此告别。”行者感谢不尽,欲留同见国王。诸公不肯,遂帅众回灌口去讫。”
下面孙悟空变化成九头虫,从万圣宫主那里骗取宝物,上岸谢二郎“感兄长威力,得了宝贝,扫净妖贼也”。二郎说了些客套话后和梅山兄弟说,“孙二哥既已功成,我们就此告别”。又一次称呼孙悟空为“孙二哥”。孙悟空想留下他们一同去见国王,二郎七圣不肯见国王,就回灌口了。
通过上面对《西游记》原著的分析,我们能看出来二郎神和梅山六兄弟与孙悟空,是肝胆相照,惺惺相惜,知己知心的好兄弟之情。梅山六圣死心塌地的跟随二郎神,孙悟空心悦诚服的喜欢敬佩二郎神,衬托出二郎神的人格魅力和超凡脱俗。在《西游记》里面,二郎神不但不象《宝莲灯》及同人中所说的那么“冷傲不合群”,反而人际关系好得很,一帮铁哥们崇拜他相亲相随,还有象孙悟空这样的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心甘情愿做他的“二弟”(相比而言,镇元大仙则是眼巴巴的想孙悟空和他八拜为交),所以二郎神这个神仙应该是当的是既随兴又滋润。
其实,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恩怨早在宋元明就有了。在宋朝,二郎神和哪吒联合锁齐天大圣,杀光了齐天大圣的猴子猴孙,齐天大圣就此对二郎神和哪吒有仇恨的。在元杂剧里,二郎神率领梅山六圣一起降大圣,剿灭齐天大圣洞府的猴子猴孙,齐天大圣也对二郎神有仇恨的。到了明代的吴承恩,加了十万天兵天将和太上老君帮二郎神一起降大圣,孙悟空和二郎神恩惠是吴承恩加上去的,二郎神表面火烧花果山,放走了猴子猴孙,把他们两个人恩怨一笔勾销了,否者在宋朝,齐天大圣和二郎神都有仇的,孙悟空和二郎神所以称兄道弟也是吴承恩的功劳。&
西配殿:主要展示的是二郎神与“眉山六圣”的故事。正面这首《二郎搜山图歌》,就是吴承恩展读《二郎搜山图》后的真实感受,他激情歌颂了二郎神英姿飒爽,造福百姓,长保安宁的事迹,这是历代文人中对二郎神最为慷慨,最为透彻、视野最宽、评价最高的诗歌。(“六圣”是康、张、李、姚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
二郎神,本名杨戬。又称二郎显圣真君、灌口二郎、二郎真君、灌江神、赤城王、昭惠显圣仁佑王、清源妙道真君等等,是民间信仰和道教的神祇人物。民间多认为他是一位与水利、农耕、防止水灾有关的神,甚至是水神,有些戏班说二郎神就是戏神老郎神,还被奉为猎神、蹴鞠神、雷神、酒神等。
磅礴大气的展厅,不愧出自大家之手......
二郎搜山图歌:《二郎搜山图歌》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所作的一首七言古风。诗作《二郎搜山图歌》是吴承恩的一首题画诗,写于创作《西游记》之前。
诗词原文:
李在唯闻画山水,不谓兼能貌神鬼。笔端变幻真骇人,意态如生状奇诡。
少年都美清源公,指挥部从扬灵风。星飞电掣各奉命,搜罗要使山林空。
名鹰搏拏犬腾啮,大剑长刀莹霜雪。猴老难延欲断魂,狐娘空洒娇啼血。
江翻海搅走六丁,纷纷水怪无留纵。青锋一下断狂虺,金鏁交缠擒毒龙。
神兵猎妖犹猎兽,探穴捣巢无逸寇。平生气焰安在哉,牙爪虽存敢驰骤。
我闻古圣开鸿蒙,命官绝地天之通。轩辕铸镜禹铸鼎,四方民物俱昭融。
后来羣魔出孔窍,白昼搏人繁聚啸。终南进士老钟馗,空向宫闱啖虚耗。
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
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
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
《二郎搜山图歌》与《西游记》:这首诗见诸吴承恩诗文集《射阳先生存稿》卷一。胡适在《西游记考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末日小说主角有控金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