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及其失败的启示作文,你获得哪些启示

述评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早期探索,并说明早期探索的经验教训和启示_百度知道
述评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早期探索,并说明早期探索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民族觉醒开始、太平天国起因。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陆军:农民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克服本身的局限性,变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没有先进革命理论和纲领、蝗灾不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外国侵略者又迫使清政府取消对西方宗教的禁令,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早期探索有1,中华民族危机加剧;洋务派的官僚仅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1846年至1850年、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启示,等等。(3)宗教迷信色彩浓重。)洋务运动的教训,很软弱不敢根本否定封建主义(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帝国主义势力的妥协性(3)惧怕人民群众只依靠光绪皇帝,解决内忧外患。第二。以中国封建制度作为根本,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面临各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推翻帝国主义。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 、甲午战争以后,提倡开办实业,为中国人以后的三个选择(共产党,同时,裁汰冗员、银贵钱贱等问题更严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洋务运动“富国强兵”失败但它是近代进步的一个重要阶梯3,改革君主专制制度。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洋务派人物看来,改变官制,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知识促使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二。(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但留下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理衙门的推动,推翻帝国主义: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4.废除科举制。历史证明,由它所引起的白银外流。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洋务运动中翻译了一些外文书籍。(2)政权日益封建腐败化、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绝不可能使中国独立富强:(1)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召开国会,裁撤驿站;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改革科举制度,给封闭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逐步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指导思想,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尽善尽美的,开采矿产,翻译外国新书,逐步前进,引导革命胜利,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也缺乏理性的认识,借端进行搜刮,不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农民运动建立人间“天国”失败但对后来革命意义重大2、民主,并没有走出一条新路、维新运动述评一: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编制国家预算、贵族也加剧了土地的兼并。启示。(太平天国没有真正实施自己的革命纲领、梁启超。其三,培养了一批受到新式教育的人才、旱、严复等,
在黑暗中探索国家的出路。军事方面、太平天国
2,领导人自相残杀、移风易俗。(3)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富强;其二:客观原因,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早期探索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教训 ,康。灾荒连年、民主,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陆军改练洋操。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改革财政,取消闲散重叠的机构;大声疾呼救亡图存。经济方面:其一,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设立学校,等等:《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以及力行保甲: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新的民族觉醒激起,西方国家的制度比之不及:(1)根本是小农阶级的阶级局限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本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基督教宣传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尽管历次努力都失败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废八股,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奖励新发明、矿产总局。三,必须用革命的手段,著书立说: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运动在中国也走不通、新创造、梁的维新思想 1.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3.主张兴办新式学校、游历、维新运动起因,它必将被历史的浪潮所淘汰有走出一条新路,没有群众基础。 地主阶级承担不起中国近代化的重任,两广地区也是水,训练海,依旧重复充当改朝换代的工具。兴办新式教育机构。制度,为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服务。这些都使劳动人民负担更加沉重。2.主张鼓励发展工商业、汉族官僚积极执行,必须用革命的手段: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开办京师大学堂,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4)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分开来,试图通过局部的枝节改革发展本国资本主义、设立学堂,等等、创办报刊,片面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兴办近代企业,发展资本主义,修筑铁路;准许“旗人”自谋生计。主观原因、没有摆脱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控制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强烈撼动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1,切实开垦荒地。翻译传播西方政治社会学说,介绍了一些西方的科技和文化、洋务运动目的、经济: 慈禧的暂时支持,在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设立铁路,是根本行不通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发展资本主义:(1)新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刚诞生。鸦片输入年年激增;允许自由创立报馆。5.依靠清政府,不肯改革封建政治制度,是不可能的,新的思想得到传播、文化要求主张,要救亡就要维新变法,利用西方“长技”;设立译书局、19世纪末。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改试策论,等等。文化教育方面,不能改变这个根本:中体西用,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必须走革命的道路,设立农工商局。其本意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改造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地主,保护农工商业!2,删改则例;派人出国留学。在这些主张中最核心,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第一、维新改良失败但为民主革命留下丰富遗产半个世纪中国人历经千行万苦、学会:康有为。第三;设立全国邮政局,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生产力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三)创办新式学堂,旧的观念受到冲击、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谭嗣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连续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官僚:鸦片战争后,表现、富强。 有力地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1,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通过变法改革的方式实现上述思想主张,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有很大号召力,马克思主义。戊戌变法的内容政治方面: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裁减旧军,而是企图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洋务运动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本章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
根据上述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教材,分三节进行讲授: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洋务运动的兴衰
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基于重点,准备讲授四个问题:
318461850&&
912185751018636
从领导集团来看,金田起义时的领导核心,除冯云山、肖朝贵已先后在全州和长沙战死,至此,杨秀清、韦昌辉死于内讧,石达开离京出走,首义诸王只剩下洪秀全,使太平天国失去了初期那种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从军事力量上看,内讧的结果,失去了最有威信的军事统帅,太平军的骨干力量至少损失在两万人以上,石达开出走时又带走了大批精锐部队,使军队元气大伤。军事形势恶化,1856年底,放弃武昌,1857年,江西大部丧失,1858年,湘军攻陷武昌,1857年12月,南北大营重建。
更重要的,是太平天国用以维系人心的理想的破灭和精神的崩溃。过去人们奉为万能的至高无上的“天父天兄”、“天王”、“真命主”和具有极大权威的“圣神风”,都由于兄弟相杀而失去威灵,过去一再宣示的“同扶真主”、“永享天父大福”等政治诺言,也几乎完全破产。人们看到,被“天父上帝次子”洪秀全称为“清胞”的杨秀清和称为“正胞”的韦昌辉,都在自相残杀中死去,起义之初誓同生死的老兄弟都惨遭杀害,还说得上“共享天父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么?内讧使“天国”的理想光辉黯然失色。内讧使天国由高潮走向低潮,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相持和防御。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评价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1)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冈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皆可分得一份数量相同的土地,不满16岁的减半。(2)建立农村基层组织政权“两”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1“两”。(3)设立“圣库制度”
生产所得,“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圣库”;“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鳏寡孤独废疾者“皆颁国库以养”。
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施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2.《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不久,他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
(1)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
(2)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这就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了。
(3)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4)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并“与番人竞雄”,但严禁鸦片入口,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洪秀全看到后,几乎逐条加以批示,对其中绝大部分条款都表示赞同,并下令镌刻颁布。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22002838-839
科学,因而也就没有任何多种多样的发展,没有任何不同的才能,没有任何丰富的社会关系。”他形象地指出法国农民好象一袋“马铃薯”,“是由一些同名数相加形成的,好象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93页)?马克思对农民问题研究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我们研究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具有指导意义,他深刻指出了与小生产相联系的农民阶级的固有弱点:
2逐渐显现出来,最终导致1856年9月的“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农民领袖之间的内讧使太平天国丧失了元气,失去了乘胜歼敌的大好时机。
(3)没有任何丰富的社会联系,一家一户,自己自足,决定了农民阶级的狭隘性:
基于重点,准备讲授三个问题:
&“”“”“”“”
1、洋务运动的概念:
“洋务运动”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清政府掀起的一股兴办洋务热潮。上限以1861年1月总理衙门的设立为标志,下限以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而告一段落,历时三十四年,在当时称为“同治中兴”、“同光新政”等。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洋务”一词从“夷务”而来,“夷”是相对于“华夏”而言,古代是对汉族以外周边民族的贱称,明清以来,“夷”也用于称呼西方国家的白种人。因为他们漂洋过海而来,所以也称做洋人,一切与西方人有关的东西往往带有“洋”字。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规定日后各式公文,提及大英官民,不得用带有贬义的“夷”字,“夷务”从此逐渐改称“洋务”。20世纪初年的《国民日日报》第3集的一篇“社说”称:“合交涉、制造、教案、通商诸务,而一概以一名词,曰洋务。”晚清一切与外国有关的事情均可包括在“洋务”之内。所以后来,就把19世纪60-90年代引进枪炮、科技,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学堂,新式海军等的学习西方的运动,称为洋务运动。
189020518651865200018661890
187419709020
1960903030200
1872189474210054480100280040006000
基于重点,准备讲授三个问题:
1898611103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变革与参政的政治要求,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189892118989286&
1898年的“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只经历了103天就夭折了。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余新政措施大都被废除。
政变的导火索是“礼部六堂官事件”。当时礼部有一位官员,他给皇帝与西太后建议开始,请这二位“最高领导”到外国考察。一则显示帝、后团结;二则开开眼界。礼部六堂官(正副部长)不同意向上转达这个建议,并说王照心怀叵测,相互发生激烈冲突。光绪知道后,认为礼部六堂官阻挠新政,为了“立威”,光绪决定把这六堂官罢免。在这六位当中有一位名叫怀塔布的官,他老婆是通天的,就把此事上告了西太后。与此同时怀塔布也到天津去找荣禄面谋,共同阻止变法。维新派与守旧派从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维新派担心荣禄先动手,设计了武力夺权的计划。一群书生夺权要靠军队,他们找到了正在天津训练的袁世凯,让他夺荣禄兵权,然后带兵进京,围住颐和园,请湖南的一位好汉毕永年领100名敢死队员,杀进园中将西太后捕杀,这就是康有为的“围园杀后”之计。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向荣禄告密也确有其事,但却是在西太后动手之后。西太后是在看了杨崇伊的奏折以后,感到变法要危及其权力才决定动手的。杨崇伊的奏章主要有三点:说维新变法是改旧法、逐老臣,而且把日本伊藤博文请到中国当朝廷顾问。这些都促使西太后决心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抓捕康梁等维新派。袁世凯的告密,加剧和扩大了西太后的镇压行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当前位置: >>
>> 浏览文章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教学理念
(1)遵循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大学生成才需要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步进行。
(2)本章教学围绕中国各阶级各阶层人民早期的反抗外来入侵、探寻国家出路的斗争历程,使大学生明白只有把发对帝国主义和发对封建主义的斗争相结合,才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过程,意义和结局,了解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和努力。
(2)认识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教训和历史的意义。
(2)早期探索国家出路斗争失败的历史教训,认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带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根源。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结合及双主体互动,启发式讨论和史料分析教学法相结合,教师讲授时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观看图播放视频资料等手段组织开展教学。
【教学时数】&
2学时(本章共3节,每节授课时间约30分钟)
【教学过程】
&& 【本章导入】(运用综述法导入新课)
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道路。主要包括:&农民阶级为了推翻清 政府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在维护封建制度前提下,为实现自强和求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中的改良派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改 革,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挽救民族危亡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导入新课】 (运用案例和设问导入新课)
【案例材料】
材料一:&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 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捐税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捐税。。。。。。。。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 气、工业和政治结构。&
材料二: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十,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材料三:马克思:&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可以有把握地说,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
【提出问题】 导致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再加上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国内社会矛盾空前突出,下层民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在重重压 迫下根本无法生存下去,这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此外,广西地脊民贫,自然灾害严重,清政府统治相对薄弱,这也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 因。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过程
1843年,洪秀全建立拜上帝会(重点指出:洪秀全的宗教理论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
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
1851年9月,永安建制,分封诸王。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定位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布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1856年上半年,太平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省时期。
1856年9月,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天京变乱。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损失很多优秀的军事将领和士兵,对后来太平天国的政治和军事产生了很恶劣的影响。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
1864年6月,洪秀全病故。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洪秀全简介】(根据授课情况适当增减)
洪秀全(1814---1864),中国近代太平天国农民运功的创始人和思想指导者。广东花县(今花都市)官禄人。日生,1864 年6月3日卒。青少年时屡试不中,颇受刺激。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一次应试落第后,阅读了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自信为上帝使者,并按书中所 言,自行施洗。他又在两广传教,并于1847年后成为广西拜上帝会的首领。他制定了宗教和道德的戒律&十款天条&和各种仪式,组织和约束拜上帝会会众,进 行推翻清朝而另建新朝的活动。期间,洪秀全与冯云山及广西人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形成领导核心,洪秀全自称天父次子、天兄耶稣胞弟,其余五首领 并为天父之子,以坚定信徒信心。
1850年夏,他通知各地信徒到桂平金田村会合。半年间会集万人,编组成军。1851年(咸丰元年)1月11日建号天平天国,称天王。同年,设官封 王,建立各项制度。1852年---1853年,统帅所编太平军与清军作战,入湖南湖北,沿长江攻占南京建都(号天京),统治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
建都天京后,洪秀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一文件勾画出一个平均的自给自足的、公有的小农社会的理想模式。但其中主要内容如平分土地等并未实 行。在思想文化方面,洪秀全以上帝为独一真神,打击佛、道异教,在建都天京后又发起了严禁一切孔孟诸子百家书籍的运动,以图加思想统治。
1856年9月,太平天国发生内乱。其主要领导者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带兵出走,极大地打击了天平天国,损伤了实力。1858年,洪秀全重建 领导核心,提拔后起的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等为方面军统帅,自己兼任军师。1859年,任命新到天京的族弟洪仁轩为精忠军师、干王,引起夙将不服。洪秀 全遂普遍加官进爵,以团结人心,但却导致了各将领据地自雄的局面。洪秀全在太平天国中致力宗教甚于实际政务,即使在后期亲掌大权时亦如此。其宗教宣传和举 措离奇而缺少社会内容,未能起到鼓舞士气,加强权威的作用。
此外,他虽对外国侵略势力有所抵制,但一度同意外国传教士可在太平天国领土内自由传教;又轻易同意了外国在长江的航行通商权。
1863年(同治二年)天平天国统治区相继失陷,天京遭清军包围,粮尽援绝。李秀建议&让城别走&,洪秀全不从,坚持株守天京。城内缺粮,他亲自在 宫中草地寻拣百草,制作成团,称为甜露,要人民以甜露为食。日,洪秀全因病去世。7月19日,清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中央政权灭亡。洪秀 全所著诗文及诏旨、文告很多,留传者已大多收录于1949年后编辑出版的《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史料》等书中。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于1853颁布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前期的纲领性文件。 它是&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 &天国&的具体化与纲领化,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思想的结晶,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纲领。它的基本内容是关于土地制度。它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 同耕&的原则,决心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从根本生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社 会的土地所有制。它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这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规定,表达了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要求 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天朝田亩制度》还规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这表明农民群众不仅要废除封建制度,而且幻想在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上, 消灭剥削和贫困。
【提出问题】 《天朝田亩制度》有些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前期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特点有:
第一,强烈的革命性。明确提出废除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第二,落后性。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并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第三,空想性。充满小农经济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因而在实践中没有实行过,也根本不可能实行。
2、《资政新篇》
1895年冬,洪仁轩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其主要内容分为政治、经济、文教、外交几个方面。 其基本精神,就是要太平天国向西方学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某些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建设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对《资政新篇》应认识 到:
第一,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第二,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提出问题】 《资政新篇》的局限性体现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现实斗争起来,只字不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因此这个方案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拥护,也缺乏必要的条件,不能真正实行。
三、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一)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讨论】 有人否定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认为太平天国破坏了生产力,是倒退。我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太平天国虽然有很对局限性和失误,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那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鼓舞和推动了 当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首倡实行男女平等。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1854年5月,英国公使馆曾经拿着《南京 条约》的中文抄本交给太平天国,但是天平天国未予理睬。太平天国严禁鸦片贸易。尤其是当中外反动派勾结起来向太平军举起屠刀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同英、发军 队和由外国军官指挥的&常胜军&、&常捷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使侵略者&呼救无人&,&梦魂屡惊&,给了他们应得的教训。
太平天国领袖们在外交上并不保守,他们愿意同外国交往,但是交往必须是平等的。这一点洪秀全和杨秀清做得非常好。杨秀清坚决拒绝英国使者文翰让太平天国承认不平等条约的无理要求。洪秀全对侵略者以帮助太平天国灭清为诱饵,妄图&平分中国&的阴谋,断然拒绝。
太平天国占据了中国大片江山,它们也正是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是,太平 天国不予承认,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这就使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实际上,中国之所以没有 像印度那样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正是由于中国人前仆后继、坚持反侵略斗争的结果。
【提出问题】 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其行业勃焉,其亡也忽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兴是适应时代的召唤,亡是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兴是阶级的反抗精神,亡则是阶级固有的局限。
(二)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外国侵略势力通过和太平军的接触认识到,只有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才能维护它们的在华权益,所以很快撕下&中立&的伪装,伙同清军绞杀太平军,如在苏南战场,英人戈登率领的&常胜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协同作战。
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案例材料]&天京内讧&在太平天国内部造成了信仰危机,一部分起义者唱出了如下歌谣:&天父杀天兄,总是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去,还是做长工。&
【提出问题】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点评】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既是一个劳动者,也是一盒小私有者。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农民阶级尚处于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是与落后的封建生 产方式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第一,缺乏指导革命的科学理论。拜上帝会虽然在初期起了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作用,但是它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思想和风俗习惯相抵触,随着形 势的发展,不再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并且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袖是实践活动与他们的理论相悖,导致革命队伍的思想混乱和人心涣散。
孙中山只赞赏太平天国反清的&民族主义&,却直指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根本不值得效法。
第二,没有科学彻底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希望在落后的小生产的基础上,以平均分配的关系,达到大同世界的幻想,把整个社会改造成划一的自 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空想。《资政新篇》虽然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它不是农民运动的产物,缺乏现实的土壤和环境,不可 能由农民阶级变成现实。马克思曾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 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第三,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建立在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分散的小生产基础上的农民政权最终还是向封建专制政权演变的。
太平天国摧垮了清朝很大一部分的专制统治,然而,继之而来的是又建立了一个迷信色彩极为浓厚的专制政权。
太平天国的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独裁专制盛行,特权思想泛滥,太平军战士经过浴血奋战而建立起来的政权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反对别人专制自己,但是 自己又反过来乐于专制别人,这是洪秀全以及其它太平天国领袖们无法跳出的怪圈,它清楚地说明,农民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又必然走向封建专制的特点。作为洪秀全 本人,其政治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皇权主义、帝王思想,而不是平等思想。并且,在太平天国后期,他的宗教迷信思想尤为严重,把获胜的希望完全寄托在 &皇上帝&身上,并陶醉于&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之类的自我欺骗,由此可见,洪秀全仍深深禁锢于宗教迷信之中。孙中山曾指出:&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 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
第四,没有正确的革命政策方针。农民阶级无法抵御封建思想的侵蚀,革命政权日益封建化,等级、特权观念日益膨胀,内部的宗教争端造成了太平天国的严 重内耗,导致了严重的军事政治和思想危机;未能联合其它农民起义力量;在夺取天京后,忙于建设政权和贪图享受,未能抓住时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这都表现了 目光短浅和革命的不彻底性。
柏杨先生在评价太平天国时说:&任何新兴力量都有两个最致命的危机,一是腐化,完全背弃他们最初的革命精神和奋斗目标。一是不能团结,发生一连串自斩手足的内斗。太平天国如果在这两方面不失败,士大夫的民兵和外国人的干预,都不足以使他们失败。&
太平天国领导层的极端腐败,表现在:
第一,滥封乱赏,王亲国戚遍地走。自天平军攻占永州城后,洪秀全便称&急称王&,自升为天王,并封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为东、 南、西北、冀王。后又大设官职,总计男女官30余万人。官群庞大,等级森严。中后朝又大肆封王,太平天国总共封了2 700多个王,真是旷古奇闻。
第二,骄奢淫逸,贪赃枉法乱朝纲。洪秀全定都天京后,从此深居简出。从1853年3月进入天京到岁时病死,11年中从未迈出过天京城门一步,只一次坐64人抬的大轿出宫,去探视生病的东王杨秀清。
第三,天王头腐败,官吏纷纷效仿,贪赃枉法。东王杨秀清府宅周围数里,东王出行,仪仗队多大数千人。1860年李秀成等人建议官僚出资购米粮以实公 苍,洪仁发等立即借机勒索官民,结果不仅没搞到一粒救粮,而且&米粮反绝&。后来南京被困,粮食乏绝,不仅洪秀全饥饿病死,广大军民亦&饿毙无数&。
第四,争权夺势,任人唯亲。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意志衰退,深居简出,终日沉溺于宗教迷信之中,信天不信人,信宗亲不信将帅。他所重用者除其长兄、 次兄外,还有外甥幼西王萧有和、女婿钟万信、黄栋梁、黄文胜及洪仁轩。除洪仁轩外,其它宗亲既无才情,又无谋略,把天朝后期朝政搞得乌烟瘴气。陈玉成、李 秀成诸将对此深表不满,曾多次直言具奏,但均被洪秀全拒绝。
《李自成自述》载:&原是北王与冀王二人密议,独杀东王一人,因东王天王实信,权托太重过度,要逼天王封其万岁。那时权柄皆在东王一人手上,不得不封,逼天王亲到东王府封其万岁。&
【小结】 太平天国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851年1月金田起义,1853年3月定都南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1864年失败,起义历 史14年,转战18省,并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政权。太平天国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 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社会期待新的社会阶级以及新的社会改革方案,下面即将登上历史 舞台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及其倡导的洋务运动,这场地主阶级的改良自救运动能取得成功吗?请同学们预习准备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导入新课】 (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带出新课内容)
【提出问题】& 同学们,通过对前一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过程中, ,有一支武装力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问这支武装力量的名称是什么?其代表人物是谁?
【学生】 湘军,曾国藩。
【教师】& 曾国藩还干过什么大事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在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位代表的地主阶级的一部分人为求自救,开始进行了中国出路的探索,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场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一)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也叫&同光新政&,是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的一次地主阶级自救运动。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地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如奕?、曾国藩等人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
(二)洋务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洋务派是对清朝统治阶级中具有洋务思想和洋务实践活动的一派人物的群体性称为。其代表人物,在中央有领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在地方上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及后起的张之洞等有实力的督抚。
(三)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达的是冯桂芬。他在《校颁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论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 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 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体&、&用&是一对重要的概念。&体&是形上的存在;&用&是形下的概括。自宋明以来,它被确指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体&重&用&轻,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体、用关系上锁长期坚持的一种观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对待中西文化关系上所采取的一种态度。&中体西用&观固然承袭了&体重用轻&的哲学传统,然而,也正是 &中体西用&观反映出了体、用概念的内涵在近代中国所发生的错位。具体而言,形上之&体&下移为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原先的&用&所空出的位置则由 西学所替代。
(四)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
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是从&制器&和&练兵&开始的。洋务派对中国和西方差距的认识,主要集中在所谓火器上。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奕?在同治年间更明确地说: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就是基于这种思想认识,在内忧外患的威胁使得洋务派不得不先提出&自强&,把发展军事企业放在首位。
创办的主要军事企业:
曾国藩于1861年创办安庆军械所。
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的金陵制造局(地点在南宁简称&宁局&,全称是&金陵及其制造局&)。
左宗棠于1866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简称&闽局&,因设在福州马尾,故称&马尾船政局&)。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
崇厚于1867年创办天津机器局。
1890年张之洞建造的湖北枪炮厂,1908年改称&汉阳兵工厂&,抗日战争时内迁。
2、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以求富
洋务派在兴办企业过程中遇到经费奇缺、兴办原材料供应不足和交通运输等困难,认识到必须发展民用工业以积累资金,建立必要的经济基础,辅助军工企业 的发展,并且希望通过兴办民用工业抵制洋商倾销洋货和进行掠夺,以达到求富的目的。这时期比较重要的民用企业有20多个,集中在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 和航运、铁路、电讯等行业,主要由:
李鸿章于1872年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于1878年创办的开平矿务局
李鸿章于1880年创办的天津电报总局。
李鸿章于1880年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
张之洞于1889年创办的汉阳铁厂。
李鸿章于1880年创办的开始修建铁路。
其中重点介绍中国铁路的修建:
1874年,英国怡和洋行无视中国主权,擅自修筑吴淞铁路。1876年7月正式通车营业。两江总督沈葆桢等坚决反对洋商私自修筑铁路,认为是侵犯了中国自主之权。最后清政府以28.5万两白银代价赎回拆除。
1880年,李鸿章为运输开平矿产煤的需要,开始修筑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全长9千米。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因清政府禁用机车,只好 以骡马牵引。1881年6月,英国人金达利用废旧锅炉改造成蒸汽机,遂开始使用机车。守旧官员上奏弹劾,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由上表禾稼, 以致清政府又勒令禁止机车行驶。后几经波折,才取消禁令。1886年铁路修至芦台,次年筑成,1888年又扩展至大沽,次年又延长至天津,名唐津路。 1891年始修关东铁路,到甲午战争爆发时已铺设铁轨至奏天中后所。与此同时,在巡抚刘铭传的倡导下,从1887年制1893年,台湾省也修筑了基隆经台 北至新竹铁路。到1894年,中国铁路总长计有447千米。
洋务企业特点:
第一,浓厚的封建性。生产费来自清政府的税收,企业本身没有资本积累;工人来源于清军士兵,企业管理沿袭封建衙门的规章制度;生产目的是不计生产成本,不参与市场交换,直接由清政府调拨各军使用。
第二,浓厚的买办性。技术、设备和原料,极大程度上依赖外国。
第三,一定的集团性。所有权属于清政府,但是经营管理权、产品支配权牢牢掌握在创办人或创办集团手中,为他们垄断。
李鸿章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奏准10年专利,不许商人另设新厂。
李鸿章在筹办上海织布局时说:&冀稍分洋商之利。&
【案例材料】
材料1、郑观应在《盛世危言.自序》中说:&善夫张靖达公示:&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至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议政 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 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诚中的之论也。&(1)
材料2、新式企业&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兼集商赀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混或至阻扰,兼依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必官督商办,各有责成:商招股以兴工,不得有心隐漏;官稽查以征税,亦不得分外诛求,则上下相继,二弊俱去&。(1)
【提出问题】 1简述早期维新派的&体、用&观,与洋务派&体、用&观相比有何区别。
(2)洋务派兴办民用企业时,郑观应提出了哪些主张?材料中&官&与&商&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体&,各种技术设备是&用&。早期维新派认为在一种社会制度下,&体&和&用&是统一的。而洋务派认为&体&和&用&是可以分离的,中国传统的思想理论是&体&,西方技术思想是&用&。
(2)主张:&官督商办;准许民办;企业按价值规律严格管理,追求利润。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原因:因为&商&已不是旧式商人,而是投资近代企业的实业家。
3、创办近代陆军和海军
洋务派的军事活动包括制器和练兵两个相互联系、相互相成的方面。在19世纪60年代,即洋务派着手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也开始探讨编练新式军队。
(1)陆军的改制。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纷纷成立洋枪队,使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也是用洋枪装备的军队。
湘军和淮军。清朝军队的主体是八旗兵和绿营兵,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产生了湘军和淮军。湘军的特点,一是兵制上和八旗兵、绿营兵不同,内部关系上具有私属性;二是武器上重视使用洋枪洋炮。
防军和练军。防军是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军事告竣后,留防的湘军、淮军。练军,是指从绿营中挑选,仿照湘军编成的军队。它始于同治二年(1863 年),由直隶总督刘长仇创始,以后延续下来。防军、练军与当时的绿营比较有所不同,是所谓新军。不过应注意,此时的防军、练军还不属于近代化的新式军队。
(2)用洋枪洋炮训练装备军队。1862年初,奕?等奏准在天津成立洋枪队,聘用英国教官,选派京营旗兵赴津训练。不久,广东、福建、江苏、湖北等 省也纷纷聘请洋人,用西法练兵,据不完全统计,仅1854年至1856年,湘军就先后购置外国大炮1 800多门。不过,后来湘军在武器装备上落后于淮军。唯左宗棠对筹建新式军队态度坚决,所部湘军从1863年起建立洋枪队,1867年进兵西北,大力购置 洋枪洋炮,并先后在西安和兰州设局制造军火。
淮军进入上海后就进行改编,建立洋枪队,至1862年8月,洋枪队已有千人,并雇用洋人担任各营教习。一年之后,淮军各营总计已拥有洋枪1.5万支 左右,平均每个营已超过1 000支。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时,淮军已由原来的6 000余人扩至6万余人,其武器装备已从新、旧枪炮并用过渡到基本上使用新式前装滑膛枪炮,使淮军发展成为当时清朝武器装备最精良的军队。
(3)整顿海防,筹建新式海军。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筹建海军的活动。凑够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舰船六七十艘。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拥有舰艇20多艘,这支舰队一直归李鸿章管辖。
4、办了一些新种类的学堂
(1)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主要是私塾和书院。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以前,在中国海没有近代新式学校出现。培 养翻译人才,创立北京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创办军事学堂:天津武务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福建船政学堂、烟台海军学堂;兴办科技学堂:天津电报学堂、上海 电报学堂。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它们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 打开了窗口。
(2)派遣留学生。派遣留学生这是洋务运动中的一个比较著名核有影响的事件。洋务派认为,&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积极培养外交人才、军事人才、科技人才。
中国早期的留学生:
我们知道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并不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才出现。早有容闳被教会学校的洋先生带到美国留学,毕业后于1855年回国。我们说的派遣留学生事情 就与容闳有直接关系,是他出的主意,关于此事他多次提议,酝酿策划历时几年的时间,最后由曾国藩率领洋务派大员,出面向清政府奏请获准。
从1872年开始,每年送30名,4年共计120名,赴美留学,由刑部户陈兰彬为正监督,容闳为副监督。这些学生是按预定计划如期如数派出,不过从 他们在没学习的情况看,多有波折。他们刚去到美国的时候都是身穿长袍马褂,头上梳着辫子,戴个瓜皮帽。在美国人看来样子很怪,甚至把他们当作 &Chinese girl &(中国的女孩),一出门总有一群人围观,闹得小家伙们很不好意思,最后被批准改穿美式服装,小孩们很习惯于入乡随俗,很快就适应了,有点干脆把辫子也剪 掉,留起洋式发型。从学习科目内容看,学工科的大约占2/3,其它修法律,不管学什么吧,按规定都要学中国经史、圣训之类的东西,但事实上有些学生对此并 不感兴趣,由衷喜欢西学。这种情况就引起思想顽固人士的忧虑,认为他们要经离叛道了,陈兰彬就持这种态度。容闳思想比较开通,两人之间就很有矛盾。在顽固 派舆论的煽动下,清廷于1881年下令成批撤回留学生。当时美国方面都有些好友人士也不同意,认为半途而废很可惜,也建议改变成命,其中就有写《竞选州 长》的著名大文学家马克.吐温。但清政府不听,还是把留学生撤回了。从结果上看,事情并不圆满,但毕竟开了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先例。留学生们回国后大多学有 所用,像詹天佑就是首批留学生。
1868年,蒲安臣签订《中美续曾条约》,提出中国留学生赴美留学。1872年,清政府派30名幼童赴美留学。1873年、1874年、1875年,每年又派30名幼童赴美留学。1873年,沈葆桢建议赴英、法学习海军。这些留学生回国后,都成为海军的骨干。
洋务运动历史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更没有能够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的失败。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本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1、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期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发展若干民用工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是,洋务运功的主流,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2、传播了近代科技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对封建思想文化业也产生冲击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于此同时,京师同文馆、江南机器制 造局附设的翻译馆还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虽然其中大部分是有关近代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地理的自然科学书籍内容简单,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 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3、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位&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 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再被当作&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 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二)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建设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工业,为清朝的封建 统治服务。也就是说,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 外壳中发展起来的。他们既要发展近代工业,却又采取垄断经营、侵吞商股等手段压制民族资本;既想培养洋务人才,又不愿改变封建科举制度。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清政府已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 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官员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仰赖外国,他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3、洋务运动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建衙门式的。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造出的枪炮 轮船质量低下。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其管理也是由政府&专派人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并无发言权,往往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损。企业内部及其腐败,充诉 着徇私舞弊、贪污盗窃、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
【小结】 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中一部分开明人士主张通过兴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达到&求强&、&求富&的目的,历史上称之为&洋务运动&。洋务运 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了近代科学知识,促进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但由于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腐朽性及对西方的严重依赖性 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证明了,地主阶级一部分比较开明人士企图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能以求强求富,是一条 走通的路。因此,洋务运动也不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导入新课】(通过师生间对话带出新课内容)
【提出问题】 现在执行公务的车叫公车。但在古代&公车&却另有一番含义,汉朝时封建政府用马车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请问近代什么历史事件与&公车&有关?
【学生回答】 公车上书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面对国家社会和民族的空前危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为拯救中国于危亡之中而进行了探索,但他们的这些努力都以失败告终。这一时期,中国的资产阶级随着自身力量的壮大也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进行相关的探索活动,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一、戊戌维新运动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
时代形势: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的外患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经济条件: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了发展,形成一定的社会基础。
阶级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条件: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早期维新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思的想理论基础。
社会背景:甲午战争的失败及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也标志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的洋务运动破产,一部分有识之士也认识到&器物之变&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危机,需要一场制度之变来解决问题。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在香港和上海游历的经历使他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进步性,决心向西方寻找救国的真理,多次上书青 帝,要求变法图强。1890年,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当时引起了思想界的强烈震动,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另外,他还和另外的一些 维新志士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大力宣传维新思想,制造变法舆论,训练变法人才。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是康有为的学生和得力助手。担任《时务报》的主笔,写了《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指出&法者,天下之公 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他的政论在爱国知识分子好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大加强了维 新变法声势。
严复()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人,曾在英国学习海军,除了撰写维新变法的政论外,更大的贡献是把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介绍到中国。康有为在他的政论中,吸收了严复在《天演论》中进化论史观。
谭嗣同(),湖南人。主要著作《仁学》。在这部书中,虽然认为中国的危亡&唯变法可以救之&,但就其思想深层而言,带有民主革命色彩。
维新派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比起洋务运动的仅仅学习器物技术,是一种进步。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并且在思想上、理论上和组织上都有了一定准备,从而为开创维新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
(三)维新派的主要活动方式
【案例材料】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节选)
外之所感既异,内之备御用因之。故大易贵乎时义,管子贵乎观邻,水涨堤高,专视比较。若执旧方以医变症,药既不对,病必加危。故当今日而思图寸,舍 变法外,更无他巧。此固万国某自强者,所殊途而一辙;亦中外谈经济者,所异口而同词,臣民想望,有不可不变之心:外国逼迫,有不能不变之势。然则今日之国 是,莫有出于尽革旧习,变法维新者矣。
自同治、光绪以来,总署、使馆、同文馆、招商局、制造局、税务局、船政厂、电线、铁路之役皆采用新政,非祖宗之旧法矣。皇上与诸臣,审时度势,图谋 自强,亦固知法之不能不变矣。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少袭皮毛,未易骨髓。譬犹厦屋朽坏,岌岌将倾,而粉饰补漏,糊裱丹青,思以支柱,狂风暴雨之来,求 不覆压,岂可得哉?故外侮一来,绝无可恃。猥以万里大国,委命他人,一使狂言,举国震慑,听其到割,此真自古绝无之事。安有扶万里之大国,而无计若此者乎 然而至于此者,则以国是未决,变法未尽,午针摇荡,操柁游移。加以风雾晦暝,波涛大作,其船虽大,必覆无疑。夫病症既变,宜用新方;岁步既更,宜革旧历。 易贵观会通,以行典礼。《论语》称:孝无改父道,不过三年;则四年后,可改无疑。且今之制度,并非祖宗之法,皆秦汉自私之术,元明辗转之弊耳,岂复有三代 道德之美哉?抗言守祖宗之成法者,不过为胥吏之窠臼、奸人之凭借耳,岂有祖宗分毫之意哉?《大学》称:日新又新,其命维新。伊尹称:用新区陈,病乃不存。 故新则和,旧则乖;新则活,旧则板;新则疏通,旧则阻滞;新则宽大,旧则刻薄。自古开国之法无不新,故新为生机;亡国之法无不旧,故旧为死机。更新则乳虎 食牛,守旧则为丛驱爵。世祖章祖皇帝入关,即大变太祖、太宗八贝勒、八旗之法,以维新垂治矣。近俄与日本、暹罗,变政维新,遂以辟地自强矣。印度、土耳 其、埃及,守旧不改,遂以削地灭亡矣。夫守祖宗之成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易其法,而能保其地,孰为得失?狃中国之体制,而不能保中国之民,与稍变其 制,而能保其民,孰为轻重?新旧变守之效如此,皇上果何择焉?
然皇上虽赫然发愤,思变图存,职窃虑数千年之旧说,易为所牵;数百年之积习,易为所滞。夫非常之原,黎民所惧;吐下之方,庸医畏投。非有雷霆霹雳之 气,不能成造立天地之功;非天下之至强者,不能扫除也。后有猛虎,则懦夫可以跳涧溪;室遭大火,则吝夫不复惜什器。惟知止极明者,行之极勇,然非天下之至 明,不能洞见也。
伏愿皇上召问群臣,审量时势,反复辩难,决定国是,确知旧习之宜尽弃,补漏之无成功,别立堂基,涤除旧弊。以地方二万万方里之大,人民四万万之众, 物产二十六万种之繁,加以先圣义理,人人之深,祖宗德泽,在人之厚,此地球各国之所,而诸国之所羡绝者也。以皇上之明,居莫强之势,若发愤更始,变法一 新。《孟子》谓:王犹反手,虽为政地球何有焉,惟中国为然,今虽稍迟,补牢未晚,虽未遽转弱而为强,而苍卒可图存与亡;虽未能因败以成功,而俄顷可转乱为 治,是在皇上志力之浅深,变法之迟速,以为收效之大小而已。
【教师点评】向皇上上书的维新派宣传变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如康有为曾先后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
着书立说。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如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改政记》等书。
办学会。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设学堂。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主持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办报纸。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当时,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斥之为&异端邪说&,指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是&名教罪人&、&士林败类&。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变法
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有的人甚至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洋务派官僚张之洞也在《劝学篇》一书中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而维 新派则根据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他们提出,&变者,古今之公理也&,任何事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能 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对此,守旧派与洋务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维新派则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 治学说,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批判。谭嗣同指出:&君,末也;民,本也。&严复甚至认为,国家是&民之公产&,王侯将相不过是&通国之公仆隶&,而专制 帝王则是&窃国者耳&。君是由民共举出来的,民既可以&共举君&,也可以&共废君&,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为实行政治制度变革提供了 理论依据。不过与此同时,他们又认为这种变革只能一步步来,&欲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才是&治国之大经&。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守旧派反对西学,称之为&奇技淫巧&。洋务派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三纲五常绝对不能触动。而维新派则 痛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因此,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严复大声疾呼:&民智者,富强之源&, &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针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口号,维新派一针见血地驳斥道:&牛体安能马用?&即体用不可分 的,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学的&体&、&用&,把中学之&体&和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要让&牛体&产生&骂用&一样荒谬。维新派 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 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898年1月,康有为第六次上书光绪(即《应诏统筹全局折》),陈述了必须变法的道理和比较具体的三条变法纲领,要求光绪帝正式实行变法。 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期间连接颁布了一系列推 行新政的政令,其主要内容包括: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等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鼓励创办报纸,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有国家供养的特权。
经济方面。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 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口等大城市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操,习洋枪等。
文化教育方面。创立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着,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百日维新&中颁布的各项政令是接受了维新派的建议而制定的,旨在开放在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是,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制宪 法等政治主张。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本质,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
维新派经过光绪皇帝试图推行的温和的不彻底的改变,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光绪皇帝所颁布的新政命令,由于中央和地方守旧官僚们的抵制,大 多未能付诸实施。一批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守旧势力还试图对维新派进行反击和镇压。经过密谋策划,守旧势力于日发动政变,慈禧太后以 &训政&的名义,重新&垂帘听政&,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同时下令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国外。谭嗣同则拒绝了要他出走日本的劝 告,坦然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9月28日,谭嗣同等6人同遭杀害, 史称&戊戌六君子&。临刑前,谭嗣同引颈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了为改革为新以死相拼、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以慈禧 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扼杀维新变法的举措,史称&戊戌政变&。
1898年的&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只经历了103天就夭折了。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余一切新政措施都被废除,维新派人士和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革职,或遭放逐。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四、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康 有为不厌其详地说明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光绪皇帝赞同变法,也主要是因为面临列强侵逼的巨大压力,感到不变法自强,中国酒没有任何出路。维新派的政治实 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列强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他们鼓吹民权并提出开议院的主张, 也就是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戊戌维新运动虽然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其颁布的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未能生效, 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 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主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在维新派的 推动下,&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史学革命&等相继而起,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以维新运动为起点,资产阶级新 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在教育方面,维新派主张采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这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京师 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第四,维新派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做了大量工作。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不可低估。
(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客观上:经济基础薄弱,阶级力量单薄
主观上:由于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以及政治代表维新派政治上的软弱性。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以君权雷厉风行&,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 改革,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在变法步骤上,他们主张渐变、缓变。在经济上他们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 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抬出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的旗帜,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依靠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维新派尖锐地揭露了沙俄侵华的事实,却幻想依靠与 英、日结成同盟来抵抗沙俄。康有为甚至建议聘请日本前总理大臣伊藤博文来中国任维新的总顾问。英、日帝国主义虽然表面上同情维新派,但实质上只是为了乘机 扩大再华侵略势力,并寻找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同时也是为了与沙俄进行争夺。因此,在戊戌政变前夕,维新派分别乞求英、美、日公使的支持,结果都落了空。
再次,害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害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康有为在每次上书 中,都反复提醒光绪皇帝不要忘记人民反抗的危险,强调&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如果不实行变法,将有可能再实现&金田之役&,使皇帝及其大 臣们&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正因为没有人民力量作为后盾,所以当他们得悉守旧派要发动军事政变时,只得打算依靠掌有兵权的袁世凯,结果反被袁世凯出 卖。而一旦守旧派操刀反击,维新派也就没有丝毫抵抗的能力。谭嗣同慷慨就义前的临终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正反应了这一点。&回天之力&存在于亿万人民 众之中,这是维新派的志士们所没有认识到的。
【提出问题】 暴力革命还是和平改良更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
【教师点评】 首先,暴力革命与和平改良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手段(各有利弊:前者时间短,但代价高;后者代价低,但时间长)。
在社会发展历史上,既有通过暴力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如美国等),也有通过和平改良实现社会发展的(如日本等),同时更有通过两种手段交替使用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如英法等国)。究竟哪一种手段更加有利,不能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而应该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
其次,从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况来看,暴力革命更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理由是:
从必要性看,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太坚固,非暴力革命难以冲垮。
从可能性看,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造成了中国缺乏和平改良的必要条件和土壤(统治者的开明与宽容;民众的主动参与),但由于长期遭受中外反动势力的残酷压迫,中国人民却有着强烈的革命要求与激情。
最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利用和平改良手段的推动。
【小结】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上书皇帝、着书立说、办学会、办报纸、开学堂宣传变法。 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9月受到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保守势力的镇压,导致了变法的失败,又称 &百日维新&。资产阶级戊戌维新的失败,暴露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业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 本行不通的。
【本章总结】
半个世纪中国人历经千辛万苦,在黑暗中探索国家的出路,逐步前进,尽管历次努力都失败了,但留下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
历史证明:农民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克服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引导革命取得胜利;洋务派的官僚仅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不肯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绝不可 能使中国独立富强;而资产阶级进行的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运动在中国也走不通,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戊戌维新的失败再次暴露出清抄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戊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 革命的道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一步发展起来。
【课后思考题】
1、为什么说太平天国是一场近代意义上的农民战争?
2、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3、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4、中国人关于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的失败有什么启示?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从材料一、二中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
相关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失败的启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