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法大学法律系哈佛大学教授年薪薪

法学五院简介——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学的最高学府)
中国政法大学&百科名片
政法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原名,简称法大或政法大学或中政大,中国以法科为主的文科类大学,位于北京,有和两个校区,学院路校区位于蓟门桥畔,昌平校区坐落在下。中国政法大学是最著名的法律、政治学院校之一。
学校主页:
中文名:政法大学
简称:中政
创办时间:1952年(时期)
学校类型:政法
主管部门:教育部
学校属性:
现任校长: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主要院系:法学院,民商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硕士点:46个
博士点:19个
重点学科:2个
研究基地:2个
实验室:1个
学校前身:
目标定位:国际化、世界知名法科
一、中国政法大学  学校名称:中国政法大学&校名简称:法大&英文名称: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英文简称:CUPL&成立时间:1952年&学校地址:学院路校区: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100088&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路27号 邮编102249&(筹):经济技术开发区 邮编 233000&学校概况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为主,兼有、、、等多学科的直属全国。&全国72所之一。&学校是&&,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拥有自主设置招生专业权的7所院校之一和本科学生试点工作的28所院校之一。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20余万人,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国家的几乎所有立法活动,引领着国家的变革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着国家对外进行法学等领域的。&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由、、、的法学、、社会学等学科合并组建的,校名由主席亲笔题写 ,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先生为首任院长。1983年,在中央& 要抓紧筹办中国政法大学,把它建成我国政法教育中心 &的指示下,学院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同志亲自题写新校名,由时任司法部部长的同志兼任校长。2001年底以校长为首的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成立,政法大学就此拉开了第三次创业发展的大幕,在过去的八年中学校相继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学科建设成果显著,社会影响进一步增强。学校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年法学排名中名列第二,在《2011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11年中国大学法学100强中排名第一(不包括政治学、外交学等),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二十五。&50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以&推动中国社会政治进步和法制昌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理想,严谨治学,砥砺人才,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法学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是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法学对外交流的中心。1995年和2002年,中央政治局常委副总理两次亲临&法大&视察,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高度评价,称&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的最高学府 &。50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为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家政治进步和法治昌明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建设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的社会进程中,中国政法大学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法大&视察与学校师生共度五四青年节,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法治理念,称&中国政法大学是我们全国最高的培养法律人才的学府,学校承担着重大而特殊的责任,希望把中国政法大学发展成为培养法律人才的教育中心、培训法律干部的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法律资料中心以及在全民进行普法教育的普法中心。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学校建设成为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知名法科强校。&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石亚军&校长:黄进&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抗美 冯世勇(兼) 朱勇 张桂林 &纪委书记:胡明(兼)&学校校训和校花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厚德,一方面是指中国政法大学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要具有关怀、培养人文情操,学会做人;&中国政法大学校花:玉兰花明法,一方面是指无论法科还是非法科学生都要通晓法律,具备法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更表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应成为昌明法治的主力军,带着对法治的崇高感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格物,首先应是一种推究和思维过程,因此,要求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要形成对法律的特定思维;其次它还包括&学以致用&的涵义,即要求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能够做到,求真求实;&  致公,一方面要求中国政法大学所有的学生树立公平、公正和正义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求中国政法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亲民、仕众、天下为公和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  校花:玉兰花&  中国政法大学的校花是,取其圣洁纯净,庄严清澈,馨香的特质,象征着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的严肃和人文等学科的温馨,各种学科相辅相成。&学校规模  学校现有学院路和昌平两个校区,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蓟门桥畔,是所在地,昌平校区是学校的本部所在地,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下,为本科、中欧法学院和学院一年级等院系所在地,昌平校区于1985年被列为国家 & 七五 & 重点建设工程。&  现有在校生15317人,其中8594人,6723人,其中255人。896人,其中生导师152人,导师547人,239人、副教授239人,教师中有博士或的比例达86.50%。  学校现有法学院、民商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中美法学院、中德法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院、司法考试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部、国际儒学院、中欧法学院、MPA教育中心院、等23个教学院部;&  在学院路校区有一处馆舍,在昌平校区有两处馆舍,总面积17900平方米,共设阅览座位2500多个。现有藏书约100万册,其中中文图书约90万册,外文图书约5万册,中文期刊合订本5万册,外文期刊合订本5000册;收藏缩微资料12种,4300多件;127种;数种。法律专业和相关学科文献是馆藏的核心和重点,初步形成了以法律文献为主体、相关学科文献按比例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
1、学校学科实力:  学校现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法律硕士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儒学院、高级政法管理干部进修中心、中欧法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 体育教学部共21个教学单位。
2、学校科研机构:   学校现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社会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中美法学院、中德法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司法考试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国际儒学院、中欧法学院、MPA教育中心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23个教学院部;
3、学校专业设置:  学校设有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经济学、、英语、、新闻学、、哲学、、社会学、等17个本科专业,拥有4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历史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其中,法学为国家一级。
4、学校学术交流:  学校先后与38个国家和地区的128所知名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每年通过多种合作交流项目派出数百名师生赴境外学习交流。2008年建立的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随着该项目的实施,学校培养国际型法律人才的格局、规模已经初步形成。&
学校历史  ● 1、1952年,中国进行院系调整,在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清华大学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基础上,合并成立了&北京政法学院&, 毛泽东主席题写了&北京政法学院&的校匾,办学地址为当时的,钱端升担任首任院长。北京政法学院由原北京法律系、政治系,原清华大学政治系,原燕京大学政治系大部分师生,社会学系社会民政专业少数师生及原北京大学的一部分行政人员组成。&  ●2、1960年,北京政法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院校,学院改为由和高教部领导。&  ●3、1965年,学校改由领导。&  ●4、1966年&&开始,学校的正常教学开始受到极大影响, 到1969年秋在校各届学生先后离校,1970年底中央宣布撤消北京政法学院。&  ●5、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复办北京政法学院。在学校和有关部门的协调努力下,星散在各地的教职员工陆续重返校园。 1979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任命同志为学院兼院长,同年秋北京政法学院恢复招生。&  ●6、1982年邓小平同志指示:抓紧筹办中国政法大学,把它办成中国政法教育的中心。1983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将筹办中国政法大学作为专题进行部署,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学校选任校长,中央批准该校一校三院建制,使该校获得了当时全国高校最高规格的配备。该校研究生院的设置成为全国首批,法学因之也开新中国的先河。1982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政法大学的筹备工作计划,同年4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以北京政法学院为基础的中国政法大学,由时任司法部部长刘复之兼任校长。5月7日上午,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大会在公安部礼堂隆重举行,1000多名师生员工参加了大会。当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启立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了典礼并发表了讲话。&  ●7、1985年冬新校正式破土动工,日,新校奠基仪式隆重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同志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志参加了奠基仪式。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中国政法大学&校名。&  ●8、1991年夏,投资1.2亿经过5年艰苦施工的昌平新校终告竣工。同年秋,学校的办学主体及工作重点从学院路校区转到昌平校区。&  ●9、日,经司法部党组决定,中央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及中国高级律师高级公证员培训中心并入中国政法大学。&  ●10、2000年1月,在改革过程中,中国政法大学以整建制划归教育部管理,走上了更为广阔的发展。  ●11、2001年9月,以校长徐显明、书记为首的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成立,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体制的改革,学校的隶属关系由司法部改为教育部。由此,中国政法大学由过去的行业性办学改变为按高等教育的主流标准办学,学校一下子从行业的龙头翘楚降为综合势力排名的末端最后,甚至连&211工程&建设也被排除在外。面对挑战,法大人在新一届校领导的领导下再次发扬不甘人后、艰苦办学的传统,奋起直追,将压力变为动力,通过更新理念,调整定位,重组学科,改革体制,短短几年,学校实现了由单科性向多科性,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由行业性向开放性的历史性转变。&  ●12、在2007年学校成立55周年之际,经过5年的努力通过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本位&的理念,以及&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四大战略,学校实现了诸多跨越式发展:学科&&由2001年的五个博士学科点发展为今天的十九个博士学科点;学术势力&&承担国家级课题的数量及人均均已进入全国前十名;国家级教学科研基地由1个发展为4个;学术队伍&&由过去的430名教师发展为近1000人,其中博士学位人数由过去40人增长为近500人;社会影响力&&政府、学术、社会三大评价体系中的名次均大幅前提。尤为可喜的是,在法学的十个二级学科中,该校具有优势地位的已占半数以上,法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后培育的新的学科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非法学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治学科、学科、哲学学科等均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获得了博士授权。博士、的研究生教育已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  ●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法大&视察与学校师生共度五四青年节,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法治理念,称&中国政法大学是我们全国最高的培养法律人才的学府,学校承担着重大而特殊的责任&,他希望把中国政法大学发展成为培养法律人才的教育中心、培训法律干部的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法律资料中心以及对全民进行普法教育的普法中心。  ●1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先生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礼堂共同为学校中欧法学院撩开那红色的轻纱之际,骄傲的法大人等待的这一刻真正地来临了。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与欧盟委员会之间的政府性质的重要教育合作项目,中国政法大学经过多番努力最终从国内几所著名高校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接下这个重要项目。&办学成果  五十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在中央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关心支持下,以&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为,以&推动中国社会政治进步和法制昌 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理想,严谨治学,砥砺人才,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法学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是中国法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法学对外交流的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是我国高素质政法人才的培养中心。五十多年来,学校共为社会各界输送以政法专业人才为主的各类优秀毕业生 20万余人,其中绝大部分已成为国家、检察、审判、及政府机关、经济实体的骨干力量和法学教学、科研的中坚。我们的名录中,有像、谢觉哉、雷洁琼、刘复之、热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像、李至伦、张耕、、韩长赋、袁纯青、这样的部长、省委书记、;更有像先生、郑成思先生、先生、马骏驹先生、储怀植先生、先生、先生等学界领袖。青年校友的代表像、胡建淼、、、、、、杨松等也正在为母校增添新誉。在我们文革前最后一届招生中,有一个班不足四十人,三十年后他们中有十余人担任了省高级法院的院长或省检察院的检察长。这个班级的成功是法大人才培养质量最好的例证。李岚清副总理视察政法大学时,给学校的评价是&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   中国政法大学是我国重要的法学研究中心。自建校以来,学校在许多专业领域都开创了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先河,如新中国的第一个法律史专业、第一个民商法专业、第一个经济法专业、第一个诉讼法专业、第一个比较法专业等都溯源于中国政法大学。新中国的第一批法律史学博士也在这里诞生。贡献学术思想与法律理念。从五十年代&法律平等&的讨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关于&人治与法治&的争论及&法的本质&的再认识,再到&法治国家&的构成理论、&人权理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判断&、&&,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法大人总是扮演着理论策源地和推动力的角色。由法大教师担任主讲的常委会的讲座,人大常委会讲座,国务院的讲座,以及中央党校、,中央各部委、各省几大班子讲座每年均在数十起之多。教师近年来发表的达三千六百余篇,出版的学术著作达四百余部。各学科的一些创新性思想贡献,正改变着国家现有制度。推动国家政治进步和法治昌明,已成为法大人的当然使命。法学以外的其他学科如、人民币汇率研究、近代思想史、全球化问题,社会心理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学术批评等也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  中国政法大学在完善我国法律制度、推动国家民主法治进程方面卓有贡献。五十多年来,学校的科研成果不断应用于国家立法和,从 1954年第一部《》的起草,到《》的颁布,共和国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诞生和实施,无不凝聚着法大人的心血。学校首任院长钱端升先生即使1954年宪法的重要起草人之一,学校前校长我国著名法学家教授是《》的起草委员会主任。仅从1978年复办至今,学校就有1000余人次参加了国家主要立法的论证和起草工作。&  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与交流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与38个国家和地区的128所知名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学校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750余人。对外传播着中华法律文化,成为国家对外法律交流的代表性窗口。目前,该校接纳的外国法律专业留学生是全国最多的,每年该校派往海外留学的法科学生数也是全国最多的。世界上二十余个国家的七十余所学校与该校保持固定校际联系,各主要大国的代表性学校如牛津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法兰克福大学、、慕尼黑大学、罗马二大、一大、名古屋大学、蒙特利尔大学、等都与该校有固定交流项目,学校实施的&学生海外经历&(四种经历之一种)计划正由过去的每年几十人扩张到几百人。中国与最早启动法律交流的&天普项目&,该校是发起人;中美法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在华开过三次,其中两次是该校主办的;由该校主导成立了中美法律交流委员会并由该校担任中方主席。与港台的法律交流项目也肇始于该校;港台两地在大陆获得的各第一个法学硕士、博士学位均是该校授予的。该校独具特色的中美法学院、中德法学院以及中欧法学院已成为该校与英美法系国家、大陆法系国家交流的三大大管道,目前已开始产生国际影响。  几十年来,学校的创立和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83年,中国政法大学创建时,中央就明确指示要&把中国政法大学建设成为全国政法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和法学图书资料信息中心&;1995年和2002年,李岚清副总理两次亲临学校视察,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高度评价,称&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的最高学府&;2002年,江泽民总书记和委员长分别为学校建校50周年题词祝贺。国务委员、原教育部部长同志,出席了50周年庆典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05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同志、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等领导莅临该校视察工作,对该校给予了充分肯定。李铁映同志赞扬&中国政法大学是全国人大最得力的助手&。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法大&视察与学校师生共度五四青年节,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法治理念,称&中国政法大学是我们全国最高的培养法律人才的学府,学校承担着重大而特殊的责任&,他希望把中国政法大学发展成为培养法律人才的教育中心、培训法律干部的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法律资料中心以及对全民进行普法教育的普法中心。
知名校友  学界校友  贺卫方王保树陈瑞华江平钱端升王裕国陈明华王家福许章润马怀德陈卫东袁曙宏 高鸿钧  政界校友(在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央政法干校毕业&  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 法大研究生院诉讼法专业毕业  最高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 北京政法学院法学基础理论专业毕业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  中央政法委副秘书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 法大研究生院国际法专业毕业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  朗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  司法部副部长 法大法律系本科毕业  司法部副部长  监察部副部长&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纪检组长  强卫青海省省委书记 中央政法干部管理学院毕业  山西省省委书记 法大研究生院政治学专业毕业  江苏省省委书记 法大研究生院政治学专业毕业  农业部党组书记 部长 中央政法干部管理学院毕业  王巨禄黑龙江省政协主席 北京政法学院法律系本科毕业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北京政法学院法律专业毕业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北京政法学院政法专业毕业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宁夏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法大法律专业毕业  西藏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中央政法干校毕业  北京市副市长  青海省副省长 法大研究生院民法专业毕业  青海省副省长  粟甲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西藏区政协副主席 中央政法干校毕业&&&&&江西省政协副主席 法大研究生院毕业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内蒙古区政协副主席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  陕西省高院院长 北京政法学院法律专业毕业  上海市高院院长&&& &&&&&&&&  安徽省高院院长  天津市检察院检察长 法大法律系法学本科毕业  辽宁省检察院检察长 法大法律系法学本科毕业  山西省检察院检察长 法大研究生院毕业  宁夏区检察院检察长  内蒙古区检察院检察长  哈斯木&马木提新疆区检察院检察长 中央政法干部学校毕业  知名律师  &  &  &  &  许智慧&  &  &  &  刘虹环&  &  知名企业家&  &  &  知名作家&  猫某人&  知名媒体人&  &  &
办学目标  放眼未来,我们豪情万丈,中国政法大学的办学目标是: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把学校建设成为多科性、研究型、开放性、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法科强校。&  为此,学校确立了&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治校理念。2007年,学校制定了《中国政法大学&十一五&规划和2022年远景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未来近期和中期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确定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  第一步(年):完成&四大任务&、实现&四大转变&。&四大任务&是:凝练先进的办
&学理念并导入学校的各项事业中,据此构建和文化;稳步拓展,优化多科性学科布局;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整体提高师资素质;规划校园建设,根本改善办学条件。&四大转变&是:实现从单科性办学向多科性办学转变;从教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对从以教学为主或以科研为主向教学与科研并重转变;从学校集中办学模式向校院两级管理模式转变。&  第二步(年):全面创新,巩固&四大中心&地位。以全力建设学术群体、教学名师群体和学术创新团队为保障,实现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招生比例大致持平,努力探索杰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进一步巩固法大作为中国法学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法学图书资料信息中心和国家立法与决策咨询服务中心的地位。&  第三步(年):完成&5111工程&,实现&315&国际化计划。用6年时间全面完成&5111工程&任务,在此基础上,实现国际化办学的三个&15%&的指标:外国留学生数量占全校学生的15%;15%以上的教师有海外学历;15%的教师有国际合作的科研课题。&  大楼虽少而大师云集,命运多舛而精神不改;校园虽小而理想远大,条件艰苦而人才辈出。50多年风雨历程,法大人与中国同行,虽历经坎坷,而矢志不移;小而美的校园承载起不渝的法大精神,特而强的学科建设因应着时代的要求,法大人立志将自己的努力融入推动政治进步、法制昌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伟大历史进程,为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在建设法科强校的道路上振兴中国政法大学,把学校建设成多科性、研究型、开放性,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成中国法学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法学图书资料信息中心及国家立法与决策咨询服务中心和国际法律文化交流中心。&
历任校长  钱端升院长(8),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获美国哲学博士学位,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哈佛大学教授的著名、社会活动家,1954年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曹海波院长(2.12)&  刘复之校长(4.12)&  邹瑜校长(8.6)&  江平校长(0.2)&  陈光中校长(4.3)&  校长(1.9)&  徐显明校长(09年2月)&  校长(2009.2至今)&
学校名师  中国政法大学拥有世界最大的法学家集团,拥有中国一流的师资,这样的优势从建校一直传承到现 在。&  55年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一批创业者,在新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体制改革的双层背景下,开始了新中国政法专门教育事业的拓荒工作。正像美国大学的一批教师,离开耶鲁去创办一样,这些创业者们带着他们的热情、理想和已凝练的传统,创办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这些令我们永志不忘的创业者是:钱瑞升、、费青、、曾炳钧、、楼邦彦、、黄觉非、、雷洁琼、张锡彤、徐敦璋、汪瑄、阴法鲁、杜汝楫、朱奇武、程筱鹤、余叔通、、张子培等。这些令我们后辈学人仰视的学术星宿代表着五十年代中国法学、政治学、社会学这三大学科的最高水平。新诞生的北京政法学院因拥有一大批这样的名师而自始就显得与众不同。是这些大师和先哲们创造了该校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北京政法学院因此而成为新中国政治家成长的摇篮,法律家培养的基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法治昌明的骨干力量。&  1978年恢复办学之后中国政法大学更是培养和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名师学者。教师中有像江平、陈光中、张晋藩、李德顺、王名扬、潘汉典等造诣高深的学术大师,也有像、、、廉希圣、董璠舆、宁致远、、、、罗典荣、、、郭翔、、、张俊浩、高潮等在各自领域里独领风骚的名家,还有像、、、、乐国安、、、王卫国、、马怀德、、蔡定剑、王人博、、舒国滢、刘星、、、徐世虹、、、、赵旭东、、丛日云、、单纯、、席涛、等杰出的学科带头人,还有像刘家安、、李显冬、、廖美珍、张凌、、、、、林乾、、金雁、文兵、、孙选中、李凯林、、潘小娟、、李立、、常林等在特色领域里产生较大影响的学术骨干,还有像、薛刚凌、、应星、张中秋、、李建伟、、、薛虹、齐延平、、、张生、、等学科新秀与青年领军人物。&
二、中国政法大学(1949年-1950年)  以著名法学院-朝阳大学为基础成立,、中央政法干校前身之一, 校长谢觉哉,副校长、左宗纶。
1、存在时间:  0年3月。
2、建校过程  1949年开始,以朝阳大学(中华民国著名法学院,建立于1912年,后改称朝阳学院)为基础筹备,1949年春,中央提出设立政府政法学院的动议。日,北平市文教部部长受命接管了坐落在北平海运仓的时期的朝阳学院。6月20日,在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组建的北平政法学院筹备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8月5日,中央决定改为设立中国政法大学。&   日举办开学典礼,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同志参加开学典礼。&   (日中国政法大学开学典礼,国家领导人和来宾在原朝大休息室前合影。前排左起为、沈钧儒、、朱德)&  开学典礼上,朱德、董必武、吴玉章、沈钧儒、、李木庵、、茅以升等著名人士纷纷到场祝贺。朱德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政法大学的任务十分重大,新中国需要大批法律人才,他勉励全体师生勤奋学习,不负重托和期望。新校的为&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认识自己、改造自己&。新校主要采取大课和小课相结合、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等形式,由讲授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谢觉哉讲授马列主义国家法律观等,还聘请了许多教授讲课。
3、教学研究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设一部、二部、三部,并设新法学研究院,民主人士沈钧儒任中国新法学研究院院长。
4、校部机构及负责人  中国政法大学校部设教务处、总务处和图书馆。李达兼教务长 , 任副教务长 , 任秘书长 , 任图书馆长。第一部为轮训在职司法干部 , 任部主任。第二部为法律专修部 , 任部主任。第三部为法律本科 , 任部主任 , 马纪孔任副主任。秘书长陈传纲、于烈臣。
5、并入中国人民大学  1950年,中国政法大学部分并入中国人民大学;以朝阳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为基础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法律专修科是人大初建时设立的八大系科之一。&   (中国政法大学和合并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时在原朝前合影。前排左二为、左四为谢觉哉、左五为吴玉章)
6、与现中国政法大学的传承关系  1950年,中国政法大学部分一部、二部基础上组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1983年,中央政法干校与现中国政法大学前身北京政法学院合并组建新的中国政法大学。&  现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清华大学的法学、政治学、等学科合并组建的&北京政法学院&。1983年,在北京政法学院的基础上建立了现在的中国政法大学。
7、校长、副校长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谢觉哉,(),字焕南,别号觉斋。湖南人。&&之一、著名的和、杰出的、法学界的先导、人民的奠基者。成立后,历任内务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兼新法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59年4月,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李达,(1890年-1966年),著名理论家、教育家。1927年任文学院教授。1930年至1931年任法政学院及教授。1932年至1937年先后任法商学院教授兼经济系主任、教授兼经济系主任、朝阳大学教授。1938年到桂林,任广西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47年至1949 年任教授。1949年-1950年,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1950年至1952年任湖南大学校长;1953年至1966年任校长。&  
8、从朝阳大学改建而来  创办于1912年(民国元年)。由法学界著名人士汪子建、江翎云、、蹇念益等先生创办。她是一所以法律、政治、经济等系为主的著名的法科大学。1930年12月在体制改革中,因只有一个法科而改称学院。但一直沿用朝阳大学印信,而人们也一直称其为朝阳大学。时期,先后迁至湖北省、四川省和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回北平。享有盛誉,世称&南有,北有朝阳 &、&无朝(阳)不成(法)院&。1929年,在世界法学会会议上,朝阳大学被肯定为&中国最优秀之法律学校&。她传播近现代法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司法制度,是我国法学摇篮之一。1949年由接管,在原址建立了中国政法大学。
9、短暂而辉煌  中国政法大学存在时间虽短,却是从著名法学院&&朝阳学院过渡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含法律系、法律专修科、法律研究室)的重要阶段,新中国首批法学生在朝阳学院入学、经历中国政法大学,继而转入中国人民大学,其中有许多著名法学家和司法工作者。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建立,拟意设立法律系,为了集中领导和教学力量,中国政法大学在其为4个月的第一部学员毕业后,于3月1日正式合并到中国人民大学。是年2月13日,谢觉哉校长主持了最后一次全校大会,他充满激情地欢送第二部、第三部本科生近1000名政法大学学生(包括著名法学家孙国华、张晋藩教授、巫昌祯等)在内的一批到中国人民大学完成未竞的学业,这是新中国培养的首批法学本科生。&
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专门从事成人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办学实体。&  学院的发展历程是与大学的命运紧密相连的。1952年,大学创始初期,根据当时人民政府对政法人才的需要,就以在职干部培训的形式涉猎成人教育领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解决政法专门人才紧缺的局面,满足政法干部在职学习的需要,该校于1981年11月,组建了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职能部门&&函授部,并于1982年正式招收首届法律专业函授生。于1992年2月以函授部为基础组建了成人教育部。1993年为满足北京地区的社会需求,开始举办夜大学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1996年1月,学校撤消成人教育部,成立中国政法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标志着该校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2002年6月,学校进行内部机构改革,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确立了以培养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以调整办学结构、改进办学手段、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发展思路。&  2009年3月,根据中央领导对该校提出的要求,结合该校发展的基本目标,对继续教育学院进行功能调整,其基本定位是&成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着力发展高层次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学院根据新的职能定位,设立综合办公室、司法考试中心(司法考试学院)、司法职业教育中心、成人学历教育中心、项目研发中心、海外留学教育中心、政府与企业管理教育中心、职业能力教育中心,分别承担学院相应职能。&  司法考试中心(司法考试学院)主要承担校内学生司法考试技能培训、对社会考生司法考试培训、组织司法考试制度性研究及编写司法考试教材资料等职能。&  司法职业教育中心主要承担实习律师委托项目培训、职业律师的业务培训、检法系统的干警培训、司法职业系统的研究生课程班和干部轮训等职能。&  成人教育中心主要承担成人学历教育的招生、教学实施、函授站管理及教育教学发展评估等职能,目前只设有1个法学专业。办学形式有夜大学、函授、全日制(脱产)三种形式。按照《》(教高[2007]9号)精神,从2007年开始停止招收成人脱产班。&  项目研发中心主要承担学院现有项目的评估及建设和市场开发、项目拓展、项目推广的规划及实施方案、新增项目运作方案等职能。&  海外留学教育中心主要承担与国外大学建立院级协作关系、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留学预科教育培训、教师赴海外大学交流访问、青少年赴海外大学夏令营等职能。&  政府与企业管理教育中心主要承担政府系统的执政能力培训、企业管理能力及相关业务培训、政府系统及行业研究生课程班和建立与政府、行业协会的协作关系等职能。&  职业能力教育中心主要承担再就业、执业资格培训和在职岗位资格培训职能。&  目前学院有各类在籍学生近5000人。其中全日制学生200余人,夜大学学生2200余人,函授学生2400余人。其中全日制学生在昌平教学区学习。夜大学学生在学院路校区走读。函授学生分布在全国15个省市的19个函授站学习。28年来,该校成人高等教育已为国家培养出近50000余名毕业生。其中本科生23000余人,10000余人获得法学学士学位。&
师资力量  刘纪鹏: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薛刚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院长兼分党委书记。&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郭世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律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宪法教研室主任。&  曲新久: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教授、刑事司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九三学社中央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证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律师学研究中心主任,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阮齐林: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刑事司法学院刑法研究所。&  王顺安: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学研究所所长。&  隋彭生:教授,硕士生导师,资深司法考试辅导专家。&  刘金友: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展计划  学校确立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开放性、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法科强校,确立了&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治校理念。&  学校制定了《中国政法大学&十一五&规划和2022年远景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未来近期和中期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确定了&&的总体发展战略:
第一步(年)  完成&四大任务&、实现&四大转变&。&四大任务&是:凝练先进的办学理念并导入学校的各项事业中, 据此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和文化; 稳步拓展学科体系, 优化多科性学科布局;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整体提高师资素质;规划校园建设,根本改善办学条件。&四大转变&是:实现从单科性办学向多科性办学转变;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对教师评价从以教学为主或以科研为主向教学与科研并重转变;从学校集中办学模式向校院两级管理模式转变。
第二步(年)  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巩固&四大中心&地位。以全力建设学术大师群体、教学名师群体和学术创新团队为保障,实现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招生比例大致持平,努力探索杰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进一步巩固法大作为中国法学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法学图书资料信息中心和国家立法与决策咨询服务中心的地位。
第三步(年)  完成&5111工程&,实现&315&国际化计划。用6年时间全面完成&5111工程&任务, 在此基础上,实现国际化办学的三个&15%&的指标:外国留学生数量占全校学生的15%; 15%以上的教师有海外学历;15%的教师有国际合作的科研课题。&  大楼虽少而大师云集,命运多舛而精神不改;校园虽小而理想远大,条件艰苦而人才辈出。50多年风雨历程,法大人与中国法治建设同行,虽历经坎坷,而矢志不移;小而美的校园承载起不渝的法大精神,特而强的学科建设因应着时代的要求,法大人立志将自己的努力融入推动政治进步、法制昌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伟大历史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