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南解答佛号和诛仙往生咒高清同时念障碍往生吗

往生咒研究二(林光明)
二、 往生咒的含义及其受持方法
在前面所引述的各种往生净土神咒中,可以看出有些咒语是融合在经文里的。但在净土宗所依的净土根本三经(《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内,无论是哪位译经师翻译的版本,都无法在经文中看到往生咒的内容及其受持的方法。普遍情况而言,我们熟知的往生净土神咒,除了早课诵本楞严咒后的十小咒中收有之外,大都依附于《佛说阿弥陀经》后,且多数在晚课之时持诵的较多。往生咒作为阿弥陀佛的根本心咒,或是根本真言,修持净土法门固然应当顶戴受持。但就我们熟知的情况来看,净土行者对于往生咒大都不甚了解。如果于净土宗经典的经文中,往生净土神咒由阿弥陀佛亲口宣说,并教弟子众等应怎样如法受持。也就是说往生咒如果是和经文浑为一体,好象《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现行流通本)中,药师如来入深妙定,放光现瑞而宣说“药师咒”那样的话。我们对往生咒的含义及其受持方法将会一目了然,同时对于持诵往生咒也必然较为盛行。以药师咒与往生咒比较而言,了解药师咒含义及受持方法的人,一定比了解往咒含义及受持方法者为数势必会多。
再者,人们普遍对往生咒存在误解,也就是说往生咒这个俗称。一般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以为只有在蔫亡超度时才用得上,只是有益于来生。而忽略了此咒正名是“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对现世一样有利。一般的学佛者认为往生咒与死亡有关,持诵起来好象不太吉利,不似“药师咒”或“大悲咒”等吉祥神咒那样,能消灾延寿、解除苦厄。举例说明:如果你对人说将持“药师咒”或“大悲咒”的功德,回向给彼,彼人则必欢喜感恩。但是如果你说以持“往生咒”的功德回向于彼,彼人则未必纳受。教中持此错误观念者,僧俗皆有,甚或较为普遍。其实,倘若理解往生咒的话,便不会有此疑虑。须知往生咒以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为名。“拔一切业障根本”岂非消灾解厄乎?“得生净土”便是最胜吉祥。此乃真实究竟之道,读者自当善思量之。切莫以非为是,执迷不悟,而于此殊妙教法失大利乐。
净土宗的经典中无论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还是《阿弥陀经》中,大多提倡执持佛号,以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单“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就有不可思议功德,便能往生极乐净土。以之同往生咒相比较,则更显简易超胜,以其究竟方便故。乃至净土宗的其他论著中,也只标榜佛号的殊胜功德,而甚少提倡受持“复杂”的往生咒。因此之故,人们习惯上对往生咒的认识与应用,只是与“死亡”、“超度”等字眼相挂钩。认为在人或其他生物临终之时,他人为其念诵往生咒,以助其往生净土。现时教中更有“陀罗尼被”者(在黄色布匹上,印往生净土神咒等诸咒制成)覆盖亡灵身上,也有裨助亡者生西之功效。这些做法,当然不谬。但是其实念诵往生咒不应只局限于在助念仪式,或超度佛事时应用。正如诵经、念佛号可以帮助他人,亦可利及自身的道理一样。诵念往生咒,也可自他两利。事实上人人对往生咒熟知悉晓,常有用到,但却并不以之为求生净土的主要功课。专修净土法门者尢尚如此,他宗之兼修者,更是可想而知了。
对于咒语的受持,普遍存在诸多误解。一般人一提及持咒,便以为那是密宗修密法者的行持。其实不然,咒语属于佛菩萨所说的密语。密宗修持密法时,虽然是特别崇尚持咒。但持咒并非密宗专有,这一点是肯定的。显宗诸家教派中,也有许多明咒(甚至明朝之后的禅家也有持咒)。况且一般的持咒,是有别于正规的修持密法。无须一定的师承相授,不必有严格的仪规修持。以净土往生之类的咒语而言,信愿执持往生神咒,如同持名念佛相似。持咒之法,贵在口诵密咒,耳闻梵音,心存净念。身口意三业相应,自然能得感应。净土法门讲究志求一心不乱,净土经典多数教示持念佛号,以求一心不乱,得念佛三昧。然而,如果净业行者于念佛一法不得力的话,不妨专心持咒,也是能够修定以专其心。古人讲“念经不如念咒”,就是因为诵经时,容易被经文的意思影响心念。持咒则只知诸佛菩萨之秘密言教,不思其义,惟有存诚持念,应该容易克服妄想杂念。须知散心持咒尚得无量功德,何况至心专念,果报必定不可思议。修学佛法的方法虽然众多,但“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无非是要去妄想、分别,除烦恼、业障,目的是了生死到彼岸。关键的是要明白所修之法是否适合自己,能否获得善利,持诵往生咒应当如同念佛号一样,可以定时念诵(在每天的某一时段专心持诵,不设定数)。也可以定量念诵(每日规定一定数量,力求完成。用念佛用的数珠来计数,也可用笔记本来记数)。
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对于持往生咒等诸方面的问题,在他在《印光大师文钞》中曾多次论及。于(复永嘉某昆季书)中说:“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以持咒作正行。夫持咒法门,虽亦不可思议。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则法法头头,皆不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矣。若知自是具缚凡夫,通身业力,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轮回。方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若妄意欲求神通,则所谓舍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结,又复理路不清,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心偏炽,则著魔发狂,尚有日在。夫欲得神通,须先得道。得道则神通自具。若不致力于道,而唯求乎通。且无论通不能得,即得则或反障道。故诸佛诸祖皆严禁之而不许人修学焉。以世每有此种见解人,故因覶缕及之。又言:“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须主助分明,则助亦归主。若泛泛然无所分别,一目视之,则主亦非主矣。准提大悲,岂有优劣。心若至诚法法皆灵。心不至诚,法法不灵。又云:修持功德,随机而立,愈简愈妙。无论朝暮,均可以念弥陀经、往生咒,即念佛矣。朝暮如是,日间如是亦可。须知所有功课,均以念佛为主,经咒为宾。所不可稍有更张者,信、愿、行三宗旨也。”(复陈慧新居士书)
现行的丛林佛事中并不见有专门持往生咒的法会僧伽若是领众共修受持往生咒(信众自修也可依此)首先念诵蕅益大师所作的结坛持《往生咒》偈:“稽首无量寿,《拔业障根本》,观世音势至,海众菩萨僧。我迷本智光,妄堕轮回苦,旷劫不暂停,无救无归趣。劣得此人身,仍遭劫浊乱,虽获预僧伦,未入法流水。目击法轮坏,欲挽力未能,良由无始世,不植胜善根。今以决定心,求生极乐土,乘我本誓船,广度沉沦众。我若不往生,不能满所愿,是故于娑婆,毕定应舍离。犹如被溺人,先求疾到岸,乃以方便力,悉拯暴流人。我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燃臂香三炷,结一七净坛。专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时,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宁即堕泥犁,令疾生改悔,誓不恋天人,及以无为处。仰愿大威神,力无畏不共,三宝无边德,加被智旭等,折伏使不退,摄受令增长。”其次诵“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接着专持往生咒(或定课时,或计数量,随众合议)。功课结束用“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回此功德愿生极乐,以圆满功行。
受持咒语在密教来讲,是较注重设坛作法,并有结印供养等行事。于诸净土行者中,也有结弥陀印持诵往生咒者。倘若外在的条件许可,自身又熟悉结印之法,及设坛修法之道,那是可行的。而就一般情况而言,只受持往生咒,如持名念佛一样,不拘形式与时间,明于理而勤于行,则也未尝不可。若是不能为而强为,惟恐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徒增罪业。正如净宗祖师印光大师所教诚言:只宜持咒助修净业,勿辄作法,烦渎佛圣。倘动辄作法,若身心不恭敬,不至诚,或致起诸魔事。”无论是以持咒作为正课,还是以当作助行,都应心存恳诚,至心念诵是为最善。
三、有关往生咒的注释及其相关话题
正因为净土宗经典的经文里没有往生咒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讲经者或释经注疏的法师,在讲解或是注释净土经典时,鲜有涉及往生咒的内容。且不论其他经典,单以《阿弥陀经》为例,一般经文后都附有往生咒。但查诸有关《阿弥陀经》的注疏也好,讲解也罢。几乎甚少有法师大德兼带地注释或讲解往生咒。上可追溯到唐代义净、窥基等高僧注释的《阿弥陀经疏》,下至晚近时代的圆瑛大德等作的《阿弥陀经讲义》。皆只释经文注解经义,连往生咒三个字都不曾提及,就更难觅只字片言用作诠释咒文的义理了。可见从古至今普遍地不重视对净土往生咒语的注释。
为使读者加深对往生咒的了解,今结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卷所述及的往生咒注释。也就是将通常应用的“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罗尼”略作解释,以便见闻者明于理而利于行。此往生咒命名为“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罗尼”,是因为持此咒者,能灭罪往生,故以拔业障生淨土為名。拔者拔除,一切表总数,业障者,众生之障有三:一者煩恼障;二者业障;三者报障。此处单提业障,則取其中而摄前后。贪、嗔、痴等诸煩惱是业之因,因烦恼恶业能障圣道故名烦恼障。所得報应是业之果,苦乐业果能生障碍故名业障。业必然有其因,业也必定感招其果,是故业障含摄烦恼障与报障。拔除三障,貴在拔除其根本。假若无根则絕对不生芽,芽不生,則枝、叶、花、果,悉皆不得生长故。今此咒语功德不可思议,若依教如法受持。則业障必可拔除,煩恼障也不能生起,乃至报障遂即不存,是名拔业障根本者也。得生淨土者。相对于滞留娑婆轮回六道而言。凡夫众生由于业障所缚故,因而恒处娑婆秽土遭受苦报。若能拔除一切业障,则能弃诸束缚。秽土种灭,则不受再生娑婆果。具备净土因缘,乃能隨愿得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拔一切业障是功行,得生净土则为果德。我等流转生死,亲婴娑婆世界诸般苦难,当生厌离之心,自不待言。极乐净土之种种妙乐,详如净土诸经中所述,读者自当寻阅熟知,以萌欣求之意,是则持诵往生咒语,必也加恳切至诚,亦能感招殊胜妙果。
陀罗尼”是梵语,或作“陀邻尼”“陀罗那”。汉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的意思。又有“能持、能遮”义,是指具有“能持一切善法不使散失;能遮一切恶法不使生起”的力用。陀罗尼分有四种:一、“法陀罗尼”,于佛之教法闻持不忘故又名闻陀罗尼;二、“义陀罗尼”,于诸法义总持不忘;三、“咒陀罗尼”,于咒语总持不失(依禅定发秘密语,具难测之神验,名为咒);四、“忍陀罗尼”于法之实相能持安住。“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即是属于“咒陀罗尼”,
咒陀罗尼在诸经中常见有五种别称:一、陀罗尼;二、明;三、咒;四、密语;五、真言。第一种是译音,后四者皆为义译名。咒语是佛菩萨等诸贤圣者,从禅定所发之秘密言句。以其总持之义而言,有包含二义:一者就人释言,《大乘义章》云:佛菩萨之定力,能持佛咒之功德,故名能持;二者就法释言,神咒之言句,总持无量之文义也,具有无尽之功德故名。如《佛地论》卷五云: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中持一切义,摄藏无量诸功德,故亦名无尽藏。
因为古来翻译经典,都遵循五不翻原则:一者,秘密故不翻,如“陀罗尼”;佛菩萨之秘要,如王密旨,勿妄宣傳,但宜欽奉故;二者,或一語廣含多義,如“僊陀婆”一语。(仙陀婆者,是梵語。在古印度含有盐、水、马、器四种名义,惟有智臣乃能辨识。如王食时,呼仙陀婆,則知要盐;如王洗盥,呼仙陀婆,則知要水;如王作众务时,呼仙陀婆,則知要器;如王出游,索仙陀婆,則知要马。)三者,或属彼土才有、此方所無故,如閻浮提树(印度特产之乔木);四者,或順古故,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词者,可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但古来译师皆维持梵语音译,是故随顺之;五者,或为尊重经义故,有此经文词句如梵语“般若”一词,或可勉强汉译作“智慧”,但却显得不够圆满,有失尊重故。由此可知,咒语(陀罗尼)是属秘密不翻。不翻译故无从知晓咒语意思,惟有深信咒语(陀罗尼)的秘密神力不可思议,以及无量功德蕴含其中。古往今来多少修学佛法者,亦复如是,诚信受持,而得感应不可思议甚妙功德胜利。正如印光大师(复张云雷书二)中说:“持咒以不知义理,但只至诚恳切持去。竭诚之极,自能业消智明,障尽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议所能及者。”然而亦有翻译咒语成汉文者,此举也是能帮助信根不坚固者,明了义理,裨助信行。于理而言,并无违悖之处。观诸多数净土学人,只知念佛可求得生净土,但不知念往生咒也有同等力用。而仅将其用在临终助念、放生、念佛回向等方面,甚少有执持往生咒为日课者。此中以“单持佛号最易最胜”的观念,固然为其主因,而忽视往生咒的效用也是关键的因素。是故奉告诸善同修,若是真发信心,信愿求生极乐净土,而修学净土法门者,于持诵净土经典,执持佛号之际,亦可念诵往生咒,以助增长往生净土的资粮。特别是爱乐密法者,更是契理契机,常当持诵不令废忘。
又依《大日经疏》云:咒语的种类,以所宣说者不同而分如下四种,一为如來说;二为菩薩说;三为二乘说诸天说;四为地居天说。据《大智度论》以陀罗尼本义而分:闻持陀罗尼(闻后受持不忘失分別);知陀罗尼(分別了知众生根性及诸法性);入音声陀羅尼(听闻一切音声已,而能不喜、不嗔、不动、不著)。在《菩薩地持经》及《瑜伽師地论》中又有四陀罗尼者:一是法陀罗尼(闻持佛法而不废忘);二是义陀罗尼(于诸法义永不忘失);三是咒术陀罗尼(诸佛菩薩依禅定教演咒术,而为众生消除苦厄);四是忍陀罗尼(安忍久住诸法实相)。咒语在功能方面来说大约有:避凶趋吉、息災免难、增益福寿、降伏魔怨、往生极乐、召请菩薩圣众等功用。而于《四分律》中则将咒语分为两类:一者善咒,可自利利他;二者惡咒,咒詛损害他人。
以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往生咒)附于《阿弥陀经》后者。《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云:“经得咒而弥显,以经先咒。咒得经而愈灵。交相為用,所以应当结释。陀罗尼译名总持。总括摄持更无遺失之义。净土行者诵经之余,须当持诵此陀罗尼。以总持一切经义,统摄一切功行,成就一切果德。”
以上是略释往生咒的咒名,而就整首往生咒来说,因为皆为密语的原故,我们看到的字是汉文,但读音却仍然保留梵音。《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只将前面一部份(首三句)义译成为汉文。即謂“南无阿弥多婆夜”,译为:“归命无量寿”。“多他伽多夜”,(即“多他阿伽度”),译为“如來”。合称:“归命无量寿如来”。“哆地夜他”,舊云“怛絰他”。(絰,音迭。即地夜二合也)新译作:“他的也挞”。译作:“即說咒曰”。此後的十二句方是密語,著者认为应保留原文及原音,则真乃不可以汉语义释,固应不可強为释之。(但其实还是有译文流行于世)对往生咒的注释,一般有以下两类。今列于后,谨供修持及研学者参考:
南无 (归命)阿弥多婆夜
[无量光(阿弥陀)]哆他伽哆夜 (如來)哆地夜他
(即说咒曰)阿弥利都婆毗 (甘露所生者)
阿弥利哆悉耽婆毗 (甘露成就所生者)
阿弥利哆毗迦兰諦 (具甘露神力者)
v 阿弥利哆毗迦兰哆 (甘露神力者)
伽弥膩 (前進)伽伽那枳多迦隸
(愿名滿天下)莎婆訶 (成就)。
南无 (归命)阿弥多婆夜
(无量寿)哆他伽多夜 (如來)哆地夜他
(即说咒曰)阿弥利都婆毗 (无量光明)阿弥利多
(无量)悉耽婆毗 (吉祥光)阿弥利多
(无量)迦兰帝 (无碍行)阿弥利多
(无量)毗迦兰 (无垢行)伽弥膩
(清净乐土)伽伽那 (誓愿前往)枳多迦隸
(决定得生)莎婆 (速疾圆成.)
笔者已知的关于注释往生咒的资料,唯有以上二者。虽然说大略能够让我们理解到往生咒的意思,但总觉得不尽圆满。有些句子的翻译,甚至显得勉强。只能说是作为参考而已,期望日后再能获得更佳的译文籍以正之。依笔者个人意见来说,还是觉得不思其义,只按原文读原音更好。为进一步让读者明了此意,以下讲述一個典故,来解说受持密咒的意义,以便闻者領會纳受。这个典故也是诸方弘经演教的法师大德们,在遇到解释咒语时常引用的:“从前有个青年男子,貌虽英俊但却終日遊手好闲,不务正業。周边的人都知道他的品性不佳,又不思进取。他自己也觉得在本國混日子不易,于是远走邻国以谋生计。到邻国后,他假说自己皇家子弟出外遊学。而古時候,交通不便,通信落后,各国之间闭关自守,甚少交往。所以邻国的王臣百姓等皆不知其底細,见其一表人才,談吐不俗,时人也就信以為真了。之后更获得国王厚爱,招他為駙馬,將公主下嫁給他。此青年男子,起初还能装模作样地表现的尚佳。在皇宫生活久了之后,原有的劣根习性,便时常逞露出來,挑剔飲食,责骂奴婢,甚或嗔心向于公主,及贪欲等心行,有时让公主本人也不知如何是好。以为是饮食习惯不同及风俗有异,让他的夫君生活得不适意。不久,恰巧此男子的本国有一贾者行商到邻国,公主特意請教他們国家的饮食习惯及风俗等,以便知道該如何使夫君稱心如意。商人深知此男子来历,然而為顾全祖國的脸面,不好说破,只是用方言教公主一首偈子说:“无亲往他国,欺诳一切人;锦衣美食奉,何故复作嗔!”!由于是方言,公主只知念诵,并不晓得內容,商人叮嘱公主说,倘若驸马爷发脾气或动粗时,你对他念这首偈,便能平息。后来公主数番尝试,而此男子一听便懂得意思。以为公主已了解其本来面目,于是渐改恶习,从善向上。”
从这个典故中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语言的妙趣。同时也能让我们明白到,咒语是从诸佛菩萨的秘密藏中流露出的语音,我等虽不知其义,但若至心持诵,诸佛菩萨诸贤圣等必能感应。或有人疑而问曰:佛教中的经咒翻译距今年代久远,经历不同朝代的更替,在不同民族语言中传播。彼时将梵文胡语翻为唐音宋韵,流传至今已成南腔北调。我们现今持诵的往生咒等咒语,究竟有几分音调是合乎梵音?窃谓: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族群,语言音调固然自成一派。对于受持咒语,但凡信受奉行,不致曲解咒语,则便无须强为考究某种音调。试请查诸典籍,纵观千百年来,无论男女老少,不管南腔北调,乃因至诚持诵佛教咒语,而感不思议功德者,难计其数。倘若说是因为咒语音调的问题,而影响持咒的功效,那似乎有点牵强附会。持此论者,难免让人质疑其人是否欲标新立异以惑弄众生乎?引据印光祖师的法语料能释诸疑惑:“往生咒梵文,学之亦甚好。但不得生分别心,谓此略文为非。一起此念,则一大藏所有咒,皆生疑心,谓为未合佛意。须知译经之人,皆非聊尔。何可以他译不同,便藐视之乎。千馀年持之得利益者,何可胜数。岂千馀年来之人,皆不知梵文乎。学固宜学,断断不可起优劣胜负之念。则利益自不可思议矣。又持咒一法,与看话头相似。看话头以无义路,故能息分别之凡情,证本具之真智。持咒以不知义理,但只至诚恳切持去。竭诚之极,自能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议所能及者”。
《弥陀圆中钞》中有论及往生咒,其咒首“南无”二字作“捺摩”(其余咒文等同于常念诵者,此不再赘)钞中引佑师语云:“此方之人持诵(往生咒),不经师授,讹谬实多。此咒载养字函,书者节句差误,后人沿袭,遂失其正。《龙舒净土文》、《乐邦文类》等,不原所以,执之为是,而反以正为误。闻义不从,谬之甚矣!请以“楞严咒”等比对可知。今依正本刊印,普劝诵持,使密语流行,不失其正也。余谓:佑师既准楞严咒节正句逗。列第四句应同第六句,四字为句。移第五句“都”字,归上为“阿弥利都”,第五句“婆毗”二字为句(此是以宗晓编著的《乐邦文类》所载的往生咒为对比的例子)。佑师所撰《净土指归》中亦载此咒,谓哆字虽音多曷切,不可作入声重呼,当与带字同音,此亦深有所以。哆字若依篇韵,应读作多。今加之以口,但遇有口旁的字悉须弹舌。今哆字加口而读作带,便成弹舌之声故也。”
我们知道有关净土往生咒的版本甚多,其读法、音节也各异。且不论其他版本的往生咒,就拿“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来说,通用的咒文读法是:
“南无阿弥多婆夜(一)哆他伽多夜(二)哆地夜他(三)阿弥利都 (四)婆毗(五)阿弥利哆(六)悉耽婆毗(七)阿弥唎哆(八)毗迦兰帝
(九)阿弥唎哆(十)毗迦兰多(十一)伽弥膩(十二)伽伽那 (十三)枳多迦利(十四)娑婆诃(十五)。
于有些流传样本中,在句读等处也稍有差异。諸本不同者,如第一句“南无阿弥多婆夜”,一本作“南无阿弥多婆夜多”
以次句“多”字連属上句;又有将第四句“阿弥利都”和第五句“婆毗”合成“阿弥利都婆毗”一句。但这些差别不大,实在没有苦究孰正孰非的必要。今时但且只依传统读音及句读,至心虔诚持诵,自成利益。
持诵往生咒而显不思议功德的事迹,不但佛家圣典中有据可寻,而且于诸世间书籍中也有记载。清朝名士纪晓岚(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一则故事,证明持念往生咒具有殊妙神力:在虞惇这个地方,有一孙姓的射箭高手,具有百步穿杨的功夫,百發百中,箭无虚发。彼時有不信其为神射手者,欲寻时机为难于他。一日,众聚饮荼聊天,見有一只黃鹂鸟栖于远处树上,便请孙姓射手射之。孙姓射手曰:“欲射活鸟或是死鸟?”众人惊问:“射鸟焉有预先决定其死活乎?”孙姓射手答言:“若要死鸟,直接命中要害便行;若要活者,先令其惊飞,然后射伤其翼即可。”众人齐言欲得活鸟。只见孙姓射手箭发鸟落,众人观之,果然如是。足征神射手,名符其实。过不久,孙姓射手又想射鸟,时有识念往生咒者不忍其行,就对他说:“等我念完往生咒三遍,你再射之,一定不中!”孙射手不信其言,便寻鸟举箭射之,果然不中。一试再试无有不灵验者。终乃深信往生咒之不可思议功德力用。
咒语含摄了佛菩萨及护法圣众的加持力,净土教的行者持诵往生净土神咒,固然可以仰仗弥陀洪誓愿力的加被。于前面引述的往生咒之功德力用来看,包括了现生的好处与来世的利益。现生的好处有“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护”、“顿灭四重、五逆、十恶罪业及拔一切业障根本等等;来世的利益,也就是终究的目的,固然是仰望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于临命终前来接引往生极乐,即所谓“临命终时,任运往生”。以持往生咒为正行,或勤念佛兼以诵咒为助行而得往生西方者,自古以来为数甚多。在明朝袾宏大师辑著的《往生集》,(见《大正藏》第五十一卷史传部NO:2072)卷一(沙门往生类中)的“宋代守真,常于中夜,结无量寿佛往生秘密印,(持往生咒)系念西方。一夕天哓,自觉身登净土,举目见佛。因俯伏像前忽曰四十八愿能度我者乃持香花入殿供养就坐而化。”又于卷二(高士往生类)中有“宋代阎邦荣,池州人,二十年持往生咒念佛,命终往生西方。”诸如此类的例子枚不胜举。权举一二,以为征信。
在佛门日常课诵本中,《佛说阿弥陀经》之后,紧接着附之以往生净土陀罗尼,是有其重要意义的。经为显教,咒乃密法。二者相联,彰示净土法门显密圓通之深义。《阿弥陀经》详陳极乐净土依正庄严,细述信願念佛往生之行门,如经所明是谓之显;遵佛祕敕,但持此咒,即得往生是谓之密。显者,显此密也。密者,密此显也。经典密咒兼持,則显密齐修,可谓双美毕具。若單奉持其一,亦可交摄不遺,此亦可谓圓通之法门。然而净土宗的大德,为彰显净土念佛法门之宗风。一贯都是提倡持名念佛,甚少推崇持咒。如明代的永明延寿大师,曾就持名念佛与持往生咒两者,孰为优胜这一问题,而作是论云:“专持阿弥陀佛名号,犹胜持往生咒,亦胜持余咒,亦胜一诸余诸经。”大师认为持名念佛之所以胜持往生咒者,是因为:“持咒三十万遍,则见阿弥陀佛。持名则一日一夜,即佛现前。咒云昼夜六时各诵三七遍,能灭五逆等罪。持名则至心念佛一声,即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阿弥陀佛名号,为万德洪名。若能信愿执持,当然胜于一切。但若于念佛之修法不相契者,专注于执持咒语,亦不失为究竟之修持法门。诚如禅宗大德憨山大师所言:“念佛不得力者,可以持明(即指持咒语)。仗佛心印之力,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综上所述,读者想必对有关净土法门中的往生咒语有所了解。至于净业行者应该如何制定每日的功课,这个问题在前面也曾谈及,主要是根据各人自身的环境和时间等条件而定。对持咒感兴趣者,不妨持为常课,或者与净土经典兼而诵之亦未尝不可。晚清名臣林则徐,曾手书《佛说阿弥陀经》、《金刚经》《心经》、《大悲咒》及《往生咒》此五种经咒。并将其共贮一函,题名曰“行舆日课,净土资料”,(今有影印本名《林文忠公手书经咒日课》流通于世)。作为其本人每日必诵的佛门功课。如果环境允许,時間充裕,居家信士修净业者,可以效法此举。当然,若是志心欣求往生净土者,当以勤持往生咒为主。清末名士龚自珍的事迹,可作净业学者之圭皋,龚氏曾于八年之内念诵往生咒四十九万遍。特设一记数薄登记每日念数,行住坐卧,无时不念。期望通过持咒,而得佛力秘密加持,灭除恶业,上品上生,生阿弥陀佛常寂光土。信念之诚,志愿之高,非常人所能及。
我等凡夫,身五浊恶世,恒为五欲六尘所惑。于修学佛道,谓为甚难。此实非佛法之难行,而乃自身对佛法生信行持之难。是以净土宗古德先贤,弘阐如来方便之教,劝导勤修净业。恐人畏难或不肯修,而乃引经据典,广说净土法门易修易证之理。。然而今人每每误于容易二字,当知难者非难、易者非易。深信切愿具真实行持,是为净土宗之根本资粮。如果信深、愿切、并有实行,无论诵经、持名、还是持咒都可成就功德。净土法门以往生极乐得不退转为究竟目的,不同修持方法,能接引不同的众生。只有培植良因于今时,才得收获善果于将来。是故衷心祈望通过此篇拙文,使令见闻者生大信心,立坚固愿,行净土行。是则现生可享清泰于娑婆国土,当来莲花化身于极乐世界。普愿四生三有,同登净土法门;八难三途,共入弥陀愿海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往生咒的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