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临德国工厂,体验工业4.0究竟有多神奇工厂官网

|||||||||||
最新播报:
“工业4.0”浪潮来袭 中国制造业还需“冷静追赶”
新华网上海11月6日电(记者罗政)德国的全自动标准流水线、瑞士的优雅的工业机械臂、上海的远程控制机器人……正在进行的“第16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先进的工业装备、奇妙的工业设计,让数万观众频频驻足。特别是“工业4.0”的概念引发了广泛关注。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德国提出的“工业4.0”,是使整个工厂智能化,其加工产品的本质将是加工信息。这与美国人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有着相似之处。
据业内人士介绍,2013年,我国机器人销量达3.69万台,未来3年还将保持每年至少5万台的需求量。
近日,工信部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工信部将组织制定中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据预测,按照现在的增速和趋势,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而在10月10日发布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中,“工业4.0”也被单列出来,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表示,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中国“工业4.0”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国科技自动化联盟副理事长围劲松表示,就我国工业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仍然整体处于“工业2.0”时期,一步推向“4.0”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他说:“一些企业‘赶时髦’,率先实施了‘机器换人’,但是并没有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围劲松坦言,机器人一定要和检测技术、智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在“工业4.0”的概念中,机器人不只是单纯的机器,而是可检测、自适应、自优化的一个完整体系。“企业转型也要全面考量,不能为了升级而升级。”
全球CEO发展大会联合主席龙永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工业的转型势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也要结合自身的国情。“中国的现实国情极其复杂,既有大量的传统产业,也有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升级传统产业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要循序渐进,遵循市场规律。”龙永图说。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吴磊则表示,包括机器人在内的高端装备行业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仍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尽量避免再次经历从重复投资,到产能过剩,再到资源浪费和市场洗牌的艰辛历程。吴磊认为,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还应该保持一份冷静,充分尊重市场规律。
[责任编辑:
来源:新闻热搜榜亲临德国工厂 体验工业4.0究竟有多神奇_百度知道
亲临德国工厂 体验工业4.0究竟有多神奇
提问者采纳
作为一个还没有完全实行的计划,现在说体验是不是有点太扯淡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工厂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如何评价「德国工业 4.0」?
工业4.0解释:
按投票排序
之前对这个问题有所研究,所以写个专栏来回答一下。工业4.0是现在一个很热的话题,我和导师去年正好写了两篇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但由于尚未完全发表,所以就先不贴出来了。在这里我结合着我们的文章,谈一下我个人对工业4.0的看法。这个概念是德国在2011年提出的,即第四次工业革命,具体是什么,网上已经说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这里说一下工业4.0提出的背景:根据德国政府的报告《未来图景“工业4.0”》(Zukunftsbild ,,Industrie 4.0“),工业4.0提出的外部原因有两个,一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带来的刺激,二是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的崛起使得德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受到挑战。因此工业4.0的提出并不完全是德国制造业领先的体现,也是被竞争对手逼出来的应对计划。内部原因是,德国本来就是制造业强国,需要保持并提高自己的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水平处在较高的水平,二是高效率的创新体系。工业4.0并非孤立提出,它是德国“国家高科技战略”的一部分,2006年和2010年德国政府提出《高科技战略》和《高科技战略2020》两个全国性的高科技政策,旨在提高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工业4.0是《高科技战略2020》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措施提出的前提就是,德国的制造业已经进入工业3.0时代并处于领先地位,自动化和信息化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已广泛应用。工业4.0是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必然趋势,说它是“革命性”我认为有点言过其实,它的意义是比不上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带来的颠覆性影响的。工业4.0从去年开始成规模的在中国媒体上出现,到今年年初变成了十分热门的话题,我想应该和中国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如“中国制造2025”以及“互联网+”有关,另外中德两国同为制造业大国,德国的经验对中国也有借鉴意义。但是我认为我们还是要更加审慎的看待“工业4.0”计划,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1)工业4.0在德国也还处在一个初始阶段,工业4.0的实现还存在诸多障碍,还只能被称作一个“未来愿景”。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可能已经部分实现了智能化生产,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还有些距离。这不仅仅是国家支持就能解决的,工业4.0是个系统性工程,创新体系中的各个主体以及各种配套都要跟上,还要有运用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的意识。去年德国某研究所的一位科研人员告诉我,之前他们对德国企业做的调查显示,很多中小企业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工业4.0 。2)不要过于夸大工业4.0的意义,也不要低估中国的制造业水平。中国之前已经对智能化、信息化的工业生产方式有所准备,我们以前提出的“两化融合”就有“工业4.0”的影子。中国的制造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早已跨过了只会生产衬衣袜子的时代。虽然在中高端制造业上与德国日本横向比较还有差距,但纵向来看,中国制造业的水平比前些年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我们的中端机电产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两年在中国对德国的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占比已经超过40%。在通讯技术的发展上中国至少已经不逊色于德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我认为中国已经超过德国。之前网上有篇文章,说德意志银行某经济学家认为,工业4.0会完爆淘宝。我不知道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否属实,但我对这个观点无法赞同。一是因为这两样完全是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东西,如何进行比较。你说亚马逊完爆淘宝或者淘宝完爆亚马逊可以,但说汽车完爆电脑似乎不太妥吧。另外淘宝的模式已经成熟,而工业4.0还只是个概念,要想实现少则五年多则十几年。五年以后淘宝发展成什么样谁也说不清,拿未来的概念和现在的东西比较恐怕也不合适。二是这位经济学家恐怕低估了互联网的价值。按照熊彼特的分类,创新共有五种,淘宝虽然不生产实际产品,但作为电子商务平台也是组织形式的创新,还有支付宝这样在中国管制严格的市场下的支付形式的创新,这样的创新怎么就不值得赞赏呢?-------------------------------------------------注:修改:最近有人问关于德意志银行这位经济学家的言论,链接如下:我今天又仔细读了一下这篇文章,发现我上面写的“工业4.0会完爆淘宝”是有问题的,原文中并没有这个意思,是我误解了,特此更正并表示道歉。另外这里还有一篇他今年的新闻:原文的意思主要是想强调中国应该重视制造业,这点我很赞同。-------------------------------------------------3)对于进入新的制造业生产阶段也不可有过高的期望。虽然上面说了中国制造业近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们也要认清现实,即中国现在是否有进入工业4.0的条件。媒体很喜欢热炒某一个新的概念,弄得好像我们即将走进一个新时代。工业4.0很美好,但我们还是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跨越式发展、一拥而上式的发展还是要谨慎,我们已经吃了不少亏了。这里我想引用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刚刚结束的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Cebit)上的一番话:“……德国已完成工业3.0,而中国工业化发展历史不长,大部分还没有自动化和数字化,尚处在工业2.0阶段,部分达到3.0水平……”。工业4.0是德国制造业经过多年的积累提出的计划,是根据德国自身的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软硬件条件量身打造的。它对我们有借鉴意义,但还是要谨慎面对,认清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对症下药才是上策。
谈这个问题之前,先说这样一个现象:留德这段时间,感触较深的便是德国的计划能力。新年伊始,一切企业单位便早早列出全年计划,然后有条不紊的进行。这么做固然有着很多缺陷,因为如此一来万一出现有悖计划的事情根本没法周全应变。加上德国人素爱早早定好休假,就会出现员工做好了计划内的工作然后就携妻带子撒欢儿跑出去玩,工作出了问题又找不到人于是就干脆这么耽误着。但是他们敢这么做,是因为他们可以这么做。因为他们掌握着未来技术的决定权。工业化时代,行业标准就是制空权。对于一片空白的领域,掌握了标准也就制定了游戏规则,后来者只能疲于奔命地追赶。我国4G通信现在为TD还是FDD的争吵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就是因为没有提前控制标准。高端制造业是德国近现代长盛不衰的稳固保障,在这个逆水行舟的时代,想要不被淘汰,就必须抢占制高点。为什么是德国?———————————————————————————————————————— 大神已经详细解释了4.0的目的,其中之一便是减少人力成本。因为德国的人力成本相比第三世界国家太昂贵了。工人的工资牢牢钳住了德国制造的成本,这也是工会的成就。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德铁罢工已经让德国老百姓苦不堪言了,就是为了涨工资和减工时。但是德国目前尚有技术优势,其他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在缺乏技术的情况下暂时不会冲击德国高端产业。但是一旦等到这些国家拥有了成熟的技术,德国造的优势便荡然无存。这样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相机行业在50年代本是德国造的天下,但是20年之内就被日本相机彻底打垮,众多公司不得不被迫转战更精密的光学仪器市场。日本尚且如此,如果是中国这样庞大的制造输出能力拥有了近似甚至同等的技术水平,那么德国市场将会承受什么样的打击自然可想而知。—————————————————————————————————————————德国的优势—————————————————————————————————————————工业4.0其实并不存在太高的技术壁垒,与其说是革命,不如说是整合。将无数已经成熟的小模块整合成为一个大模块。在芯片设计中,模块化的一个重要元素便是接口。在工业体系中,这个接口就是工业标准。工业标准的统一大大降低了产品从一级生产到下一级生产的成本。比如甲长生产的螺丝恰好可以被乙厂的螺丝刀拧进丙厂生产的螺母,那么这颗螺丝的每一个尺寸都需要完全符合标准。这样乙厂就不用准备各种型号的螺丝刀,而丙厂也不需要提供不同尺寸的螺母。德国的工业标准是由德国标准化学会制定的DIN标准(),这一标准的权威不亚于国际标准ISO。截至1998年底,共制定发布了 2.5万个标准,每年大约制定 1 500个标准。其中80%以上已为欧洲各国所采用这些标准中从大到小面面俱到,细到什么程度呢?刚来德国的时候我发现德国无论小学大学还是各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所有的纸质文件均是用打孔器打孔并用双孔文件夹整理,一开始我还以为是某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后来发现这居然是被写入DIN中的标准之一。(
)孔径的位置确保了无论纸张是横板还是竖版,甚至从中间裁切之后都是正中位置。而小学生从入学伊始便被要求掌握用这种方法整理文件。这样精细的标准以及严格的执行确保了工业4.0在成型过程中的畅通无阻。无论是工业原件的规格,还是设备额定电压的配置,或是通信协议的制订等等等等,德国工业4.0的推进势必将从中受益匪浅。—————————————————————————————————————————工业4.0会带来什么—————————————————————————————————————————在我很小的时候看过一套叫做《大耳灵漫游科学世界》的书,里面其中一册是机器人部分。当时那本书里对未来进行了诸多有趣的幻想,仿佛人类彻底告别体力劳动,一切靠机器生产,全局电脑控制的时代仿佛就在眼前。工业4.0的出现将实现很多人类梦寐以求的幻想,设想你买了一套房子,然后房子的设计图马上就被传入你的电脑,你可以在电脑前按照自己的设想装修并置配家具,然后用不了多久,3D打印机器人就会进入你的房间进行装修,而你选择的家具已经被快递到了装修好的房子中。整个过程涉及移动通信、物业公司、装修公司、网络购物、物流、电子商务,而整个过程中几乎不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工成本就能将信息或实体进行传递并配置。这只不过是我的一个设想而已,没人可以预言当工业辅以互联网的力量之后会获得出什么。但是一个理念从被提出到被实现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甚至到了最后出现的东西已经完全不是最初设想的东西。而更为更重要的是:人类的需求不是可以被强加的,而是随着时间自然而然积累的结果。站在一个时间点,一切的幻想终归是有局限性的。就像100年前人们幻想今天的我们一样。下面是一组1900年的科幻插画,设想了100年后今天的样子。()机器用来建筑,而建筑物还是木头加石头,人可以自由飞翔,但动力还是螺旋桨,更有趣的是画中的中国人甚至还留着辫子。机器用来建筑,而建筑物还是木头加石头,人可以自由飞翔,但动力还是螺旋桨,更有趣的是画中的中国人甚至还留着辫子。因此4.0可以带来什么,我不敢妄加预言,那么就拭目以待吧。—————————————————————————————————————————我们的4.0会遇到什么—————————————————————————————————————————这样一个美好的未来,我想勤劳的中国人是值得拥有的。我国已经开始了4.0的脚步,但是我们的道路却注定更加艰辛。首先便是前文提到的标准。我国的各行各业到目前都还存在着万国博览会的局面。国产的,美国的,德国的,日本的,能引进的我们都引进了,但是却没有制订良好的工业标准。因此在开始4.0进程之前,我们急需一套完整的工业标准做好铺路石。但问题在于工业标准的制定不是大家坐下来商量商量一拍大腿就能决定下来的,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尤其是失败的经验才能获得一个可靠的标准。这就成了一个两难的局面,为了4.0我们需要标准,而标准又需要再实践中才能提炼出来。这意味着我们的4.0要么还是大规模引进,要么就要缴昂贵的学费。再一个问题便是产品质量,一个庞大的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故障。但整体的故障率却是由质量最差的环节所决定的。而我国由于经济水平欠佳,购买产品时价格因素往往高于质量因素,从消费层就没有给高质量产品留下太大的空间。当然还有国外产品竞争的压力。最后的问题更要命,前面的是技术问题,努努力终归是可以解决的。但德国的工业4.0是为了缓解劳动力的匮乏,而我国的劳动力是富裕的。真让机器做了一切,工业化转为技术密集,就业问题将更加严重。但是有问题不代表就要放弃,试点还是可以有的,只要在小范围之内实现一定的技术进步,其他答案中已经有人说过了,大规模的投入并不惜付出代价只有拥有强有力领导集团的大国才能实现。曾经的京杭运河是,现在的天宫是,将来的4.0一样如此,这便是我们最有利的优势。
谢邀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电气化,第三次自动化直到现在。这三次工业革命都大幅度的提高了生产力。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电气化,第三次自动化直到现在。这三次工业革命都大幅度的提高了生产力。而所谓的工业4.0,则是基于CPS(Cyber-Physical System)上的一个对于未来工业发展的设想。计划的提出者Prof. Henning Kagermann希望藉此实现第四次工业革命。CPS,中文翻译成:网宇实体系统。指的是一个通过机械和电子零件,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整合控制系统。与传统的控制系统相比,CPS更加强调的是他的通信功能。现在的设计雏形有所谓的Smart Factory(智能工厂)。智能工厂的本质是通过信息系统来控制产品的生产。降低成本的同时大幅度的提高生产效率和精度。除去这些老生常谈的点之外,智能工厂最关键的就是可以:智能工厂的本质是通过信息系统来控制产品的生产。降低成本的同时大幅度的提高生产效率和精度。除去这些老生常谈的点之外,智能工厂最关键的就是可以:提高生产的灵活性。怎么提高呢?通过信息技术将客户与产品连接起来。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物品数字化,通过数字化的管理来安排物品的生产,提升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联性,从而减少人在生产中的参与。而德国的工业4.0则是建立在德国的传统生产优势之上的。德国希望通过对智能系统的投入和集中研发进而在将来输出工厂的智能系统。当然,这当中的难点非常之多,需要大量的跨专业的技术整合。将来的人才也需要更高的t-shaped skills除去专业的深度之外,也需要人才有很强的跨专业基础知识。也就是说智能工厂在将来需要大量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参考材料:
暑期在Bosch做Intern 3 个月有以下几个感受:1. 德国企业有着老牌工业国的底蕴和极强的危机意识。作为一个汽车零部件生产商,Bosch十分关注最新的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动态,无数次在部门会议上把google作为假想敌,Google 的自动驾驶汽车把Bosch这样的传统企业吓得不轻。但是,Bosch并没有像某些“大象”百般阻挠这些事的发生,而是积极跟进,寻求合作和联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推出更优秀的产品,Bosch自己做的自动驾驶汽车是直接用现有的golf或者奥迪改装的。不像Google汽车那样全身各种传感器,它尽可能用微型化的传感器,使得从外形上看不出太大的区别,个人这样让人更容易接受,或者更利于广泛的应用和生产。并且Bosch汽车并不是作为单独的个体出现的,是建立在周围车辆都是Auto-drive的基础上的,物联网的应用让自动驾驶更加有可能。2. 积极转型。 Bosch自己新成立的子公司,Bosch Software Innovations。 这家子公司专注于互联网和软件创新,是Bosch Internet of Things and Services
(IoTS) 战略的排头兵。 IoTS 某种程度上是国内物联网口号的加强版。Bosch寄希望于通过这家公司开辟新的市场更简单的说不被物联网或者Smart City的大潮落下。 当然也希望通过建立Smart Factory让自己现有的工业生产体系更加智能和高效。好久之后回来继续更新,对不住了大家说明一下我是在新加坡的Bosch的Intern,也算是亚太的IT (corporate information)的研发中心,如果还在Bosch的知友要是用到Linux的东西也许能注意到哈哈,不过Bosch已经和微软签了corporation级的contract,小弟做的东西也算是Bosch在Open Source的绝唱了吧T T大四马上要毕业了,找到了别的工作,即使Bosch在招Junior Management Program也不准备申请了。总的来说还是觉得有些可惜,Bosch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公司!3. 在Bosch工作总的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体验。Bosch作为一个至今还没有上市的工业巨头,健康向上的公司文化自然是必须的。公司有着极其详细的流程和规范,每个人都按照一定的缓慢的节奏工作着,创新也是比较缓慢的。但是创新和发展新业务从来没有停止过。真心希望Bosch能继续发展,继续创新!
卖概念罢了。工业4.0的核心词汇是Cyber-Physical System (CPS)。我phd的领域就是CPS,参加过多次领域顶会并发过多篇论文。我从学术小兵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德国工业4.0里的核心思想其实并不新鲜,在中国制造2025和美国制造业振兴计划里都提到了,只不过没有造出那么漂亮的词而已。====================其实所谓CPS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玄乎,本质上就是许多经典研究领域的自然延伸和交叉。比如说,传统机器人领域有很多motion planning算法,传统的分布式系统领域早就做过许多分布计算系统。CPS的研究无非是把两者结合一下搞出一个“分布式的多机器人路径规划系统”。这玩意很容易忽悠美国政府,只要套上一个“无人攻击机群”之类的题目就能骗很多经费~~还有别的例子。经典控制论有很多鲁棒控制的算法,保证物理系统相对给定的参考点误差维持在一定范围。经典的program verification / formal method领域有很多算法能够自动的检测一段code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很多CPS的研究者干的就是两者的结合:你给我一个物理系统和一段控制程序,我的算法告诉你这段程序控制下的整个物理系统是不是满足安全性要求。用这个算法,理论上监管部门只要各个公司提供产品的物理模型和控制代码就能立刻发现安全隐患。又比如,在机器学习领域早就各种classifier算法满天飞了,和云计算一结合,就成了“大数据”分析。========================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当前的研究基本上停在纸上谈兵和看上去很美的阶段,离真正的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最终必须等到整个产业发现使用最新研究成果能够挣钱的时候,真正先进的cyber-physical system才能如雨后春笋。举个例子,德国的Bosch和日本的丰田都有专门的CPS研发部门,里面的研究人员经常出现在CPS领域的各种会议上。聊聊天才知道,他们部门很被重视,也有不少成果。但是几乎都没有什么成果真正用到生产中创造利润。其实所有研究都是这样,高风险高回报。那什么时候CPS能挣钱呢?我理解的CPS的本质就是用计算和网络代替人工,代替一个单位的人工需要的计算量和信息量其实是极其庞大的。当带宽和处理器的成本极低的时候,上面说的CPS研究就真正能应用了。上面的其他答案都在大谈工业4.0如何提高制造效率,至少在现在,这还是个伪命题。======================我感觉中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实力不强,不过听说国内是很关注这个领域的。我觉得这样就够了,“后发优势”就是这么用的。印度在这个领域倒是论文不少,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如上文所说,工业4.0要真正实现需要的是等待时机成熟。中国大力发展宽带基础设施,投资自主CPU,大力宣传大国重器,这些政策都是对路的。归根结底,工业革命要靠实实在在的产业实现,学界只是帮个忙。中国的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整体来看都是很强大的(除了比起美国差得多点)。我个人觉得国内最落后的是两个领域,芯片制造和programming language。只要这两个领域在这几年能跟上欧美,中国就不会错过工业4.0这班车。很喜欢一个答案的观点,用来结束:一个理念从被提出到被实现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甚至到了最后出现的东西已经完全不是最初设想的东西。而更为更重要的是:人类的需求不是可以被强加的,而是随着时间自然而然积累的结果。
对这个问题关注一段时间,有点自己的想法。虽然身处汽车制造链内,但毕竟离技术已稍远,且对很多东西只是一知半解,以下内容还请各位不吝指正。典型的工业制造至少存在三种有较大差别的模式。少品种大批量大规模生产,是早期汽车主机厂的常见生产模式。随着单一车型的多配置方案的普及,随着柔性生产系统的发展,目前纯粹的这种生产模式相对减少了。多品种小批量大规模生产,多见于在一种定型产品的基础上衍生多个品种的产品。有多个同类型客户标准/非标产品的供应商,比如电子线束生产企业,经常是这种生产模式。少品种小批量小规模生产。此类生产通常是复杂产品,且可靠性要求极高,所以虽然品种少批量小,但工作量并无显著减少,型式试验、样品验证通常和最终产品验收合为一体。航天航空、轨道交通、大型安全设备设施等都属此类。每一种模式都有较为关键的管理点,或者较为适合的作业特色,以往是难以融合的,所以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就各种模式的质量管理系统形成了多种标准/技术规范,如ISO/TS16949, IRIS, AS9100, GJB9001等。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生产模式不再单一,而在前中后端均呈现逐步混合的趋势,即从大批量生产转向柔性自动化生产,进而再转向高效、敏捷与集成经营生产方式,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各类标准的统一化,平台的统一化,接口的统一化,信息的一体化。而且,随着现在网络信息传送的速度呈现指数级的提升,各类数据吞吐交换程度也大幅提升,为以上统一/一体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全过程的智能设计、生产、管理。一直以来,德国都是标准制定和输出标准的大国,其中以 DIN 德国标准化学会(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和 VDA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ERBAND DER AUTOBOMIL INDUSTRIE)为龙头,对外输出。以我相对较为熟悉的汽车行业来说,VDA 的标准覆盖面之广、之细、之权威,已成为推崇 ISO/TS16949 的组织的重要参考资料,特别是 VDA6.3 过程审核和 VDA6.5 产品审核,基本上成为组织应用的事实(指定)标准。VDA1: 汽车制造商及其供方存档责任件VDA2: 供方质量保证(供方的选择/样品检验/批量生产件的绩效)VDA3.1/3.2: 汽车制造商及其供方的可靠性体系VDA4.1: 批量投产前质量保证--伙伴式合作/流程/方法VDA4.2: 批量投产前质量保证--系统FMEAVDA4.3: 批量投产前质量保证--项目策划VDA5: 检测过程的能力VDA6: 质量审核的基本准则—审核和认证VDA6.1: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有形产品VDA6.2: 体系审核--服务VDA6.3: 过程审核VDA6.4: 体系审核--生产工装设备VDA6.5: 产品审核—有形产品VDA6.6: 产品审核--服务VDA7: 交流质量数据基础—质量数据的处理--信息VDA8: 挂车,车身和装箱制造厂质量保证指南VDA9: 排放和耗油产品标准就更不用说,DIN每年输出/更新约1,500个标准,而80%能为欧洲各国所使用,凡是进入欧盟的产品也必须符合这些标准。这在实际上扩大了德系标准的影响力。而这影响力直接/间接地使除了产品之外的很多基础性工作,比如设计平台,比如数据接口,比如数据记录要求内容,软件硬件都开始向着统一化、标准化、模块化集中,这是未来智能化生产车间的基础条件。在泛物流概念上,这几十年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两个大的流派。一是以日系企业为代表的JIT (Just-In-Time, 准时制生产方式,又称一个流),JIS (Just-In-Sequence, 准时化顺序供应) 生产/供货模式,强调拉动式的生产,强调过程的快速反应和快速支援(比如多能工),尽管也有多个系统和数据的支持,但对人的依赖程度更高。而以德国制造为代表的欧系则更强调通过系统、数据来进行自动化控制,也一直把这个理念贯穿到了整个物流和制造过程中,比如AGV自动小车代替人工送货至线边,比如更多地使用焊装机器人取代手工焊。当然,现在的工厂总体来说是越来越同质化的,但总体而言,欧美系的工厂自动化程度仍普遍高一些。以上的种种基础和前期工作,虽然投入巨大,但是形成规模后,将大大提高过程管控的精度,这将是非常领先的模式。至少,我个人感觉,优秀的企业,在供、产、销三个分支的整个过程管理上已有雏形。比如JIT, JIS相结合,有效运用 Milk Run 的取货/配送系统,建立在更加精准地满足,适当引导前提下的客户需求连动生销的长程计划等,都非常有技术含量。 这一切的建立和实现,还在于互联网/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大量数据的传送、存储、系统性分析和即时处理也有了质的提高。初步研究之后,我认为工业4.0这个概念绝不是一个噱头,它的基础已经基本成熟,随着科技发展而不断完善并且形成了正向的循环,未来很可能加速发展。可能的阻碍在于世界并不是集权的,多个利益团体基于自身的考虑,所采取的策略可能会延缓,甚至扭曲这一进程,但是,如同工业革命一样,真正先进的技术终将淘汰旧有技术,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过程会越来越占主流。但是,这是否是革命性的变化呢?个人认为未必。人类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第一次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第二次19世纪70年代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其核心均是能源应用模式的根本性变化,而工业4.0的概念也暂时仅限于/基于现有技术的优化和发展,但它一定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这一进程,也许将持续几十年,才能达到初步完善,然后,我个人认为将很有可能在两个方向 - 量子层面的各类应用,或生物技术的整合方面进行突破。答完了,我脑洞开得还是蛮大的。哈哈哈。
工业4.0,首先要谈下两化融合的问题(自动化与信息化)。在高铁上不方便查资料,随便说下。所谓工业4.0,是人为定义的大行业发展阶段。大致是说制造业经历了以机械生产为主要标志的工业1.0,电气化级大规模自动化流水线为标准的2.0。具有各类信息化工具进行科学决策和数字化管理的3.0。以及现在通过物联网技术,将生产各个环节的数据自动采集,通过工业以太网技术互联互通各信息系统,并对收集和业务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最终将数据前馈到产品设计研发以及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与3.0相比,主要特点有几个:1、智能化程度高,信息系统以及由此带来的经验教训过去更多是被动式的,需要人为拉动。这也是很多企业有了先进系统但是没人用叫的关键所在。4.0的状态下,强调了数据的实时获取导致数据质量变好,辣么根据现在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和数据挖掘技术,应该可以主动的给用户推送智能结果,告诉你设备该保养维护了,车间某个工位一小时后缺料了,某款供给a客户的货中因为xx工艺和yy供应商供的料有问题退回,可是我们b客户也用了相同工艺,c客户产品的料也是问题供应商供的,可以主动去查,减少损失2、打通信息孤岛,做到互联互通,比如主机厂可根据crm的数据,知道车子同款哪个颜色卖更好,喷漆车间就联动,4S店经常反应的问题提交设计研发部门的pdm,让他们改设计。高铁来了,先说到这儿,我手机打字太慢了………
看到上面的这么多回答,我越看越看不懂啊。尤其是我这个从事多年制造业,经历了自己企业手工、半自动、全自动生产了历程的人,难以想象上面这么多人花了这么多口水来描述一个虚构的工业4.0具体是什么样子,大有一种书生误国的感觉。工业时代的整体进步必须是以重大技术革新、生产力大幅进步为前提的。上面讲了一堆工业4.0只是供需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制造的自动化等等,上面说来说去只是在现有商业/制造形式上做了不同的花样来理解,对于生产力的使用效率有促进,但是对于生产力的本身是没有提升的。再来看一下工业1.0、2.0、3.0的定义吧:“工业4.0”一词是指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利用水力及蒸汽的力量作动力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用电力为大生产提供动力,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使用电子设备及信息技术(IT)开展自动化的制造[7]。
工业4.0一词最早是在2011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提出[8]。在2012年10月由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的Siegfried Dais及德国科学院的Henning Kagermann组成的工业4.0工作小组,向德国联邦政府提出了工业4.0的实施建议。在日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中,工业4.0工作小组提出了最终报告[9]。
得票第一名提到的德国工业标准多少份,多么的严格,其实呢这个实在没什么特别值得去赞叹的。如果有深入了解一个行业的标准,会发现有很多共同性的,例如国际的ISO,国内的GB标准等,他们的内容是共通的。标准的价值重点是看标准的严格程度、更新速度、企业的执行状况。德国、日本、美国等工业大国是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规范统一的标准执行,可以提升一个国家的工业整合能力,但是跟工业4.0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工业4.0还早的很,不必过于乐观。建议大家还是先去看看国家地理频道的超级工厂系列、日本工业的the making系列的视频再回来说话吧。
看了半天各位的答案,感觉这个工业4.0不就是一个完善的计划经济网络吗?尼玛这才是向共产主义迈进了一大步啊?
我觉得这个东西远没有德国人说的那么高大上,也不至于能伟大到与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程度,无非就是德国人在应对后发展国家的技术追赶,从而想出的这么一个办法。应对后来者的追赶,基本上有两个方向,一是在高端继续保持优势,不断创新的同时,回到低端和后发者抢夺市场,苹果就是这么干的。另一个方向是在高端方向上继续迈进,建造更多的护城河,美国的底特律当年就是这么干的。目前看德国的方向是后者,美国的方向是前者,但后者的问题在于,从宏观上,创新能力是匀速的,要么你做好保密工作,要么你就只能开外挂了。所以我并不看好,而且这套说法也是语焉不详,只是说了个并不十分清晰的概念,但概念这东西谁都懂,中国难道就没有在搞?目前中国的工业体系也是相当完备,产业链上已经具备一定优势。德国人搞的东西只是适合德国国情的,中国的信息技术水平还差的很远,我觉得没必要追赶和模仿德国标准。
喊口号,占先机。几年前德国是新能源最大的推手,却红火了没几年,最后还便宜了中国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做为欧洲的带头人,虽然经济这几年不错,但是政府也不想闷声发大财,要找新的机会出声,正好看到Bosch提出这个工业4.0,估计是某个lobbyist钻营,卖给了政府拿。一喊工业4.0,立马旗帜就拉起来,政府高大上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我看这东西挺虚的,就是个概念,不过虚的也好,进可功,退可守,这才是运营的最高境界啊。
现在和德国提出工业4.0在直接较劲的只有日本企业还有美国为主的IoT概念、因为工业标准之争就是奠定基础最重要的一步。现在世界制造业往往都是上游德国为主的欧洲企业和日本企业竞争、中下游是大陆、台湾、韩国追赶日本企业份额的情况。工业4.0最魅力的一点是对工业化量产更精准的控制、工业制造往往都是量产、几万到几百万个数的制造、制造时间、供应链、良品率等等因为糅合在一起、有任何一个点出现问题造成的损失都可能巨大无比。特别是为了量产往往一条生产线只能对应一种零件生产、需要生产其他零件重新改造和调试的成本都很高昂。中国要想在这一波概念之争不落后、除了技术问题以外就是要利用现在井喷的市场需求的砝码来敲打标准制定、让这些标准尽量能符合未来中国的工业环境、争取时间加一些说明:工业网络的一些基本概念Field network 主要是I/O数据传送、设备指示灯以及安全门开闭控制、一般用于简单的生产线主要有profibus-dp(源于德国西门子)DeviceNet(源于美国罗克韦尔)CClink(源于日本三菱)大家主要讨论的是工业以太网Industy ethernet、可以数据读取也可以进行信号控制、比field network 更上层、一般用于SE构架主要的几个:FL-net(源于日系汽车制造商)ethernet/IP(利用CIP协议)profinet(西门子)modbus/tcp(美国modicon)对狭义工业4.0(制造业端)而言、制造业信息化在目前体系下都要在上面这些标准间打架斗殴
本答案是写给亲爱的工科学生们的。请外行,额,未来领袖们切勿观看。德国工业4.0,是推广Siemens的ProfiNet,以及PLM,MES等技术的营销口号。如果大家要投身自动化的电气专业,记得学好西门子PLC编程,而硬件设计以后会因为工业以太网的普及而简化,不用花太多精力。学软件的同学,则可以考虑多了解一点工业生产,将来也许可以去这个细分领域工作。不及热门方向收入高,但也许稳定一些。就是这样,阳光之下无新事。有些东西,是给非专业人士看的,因为他们的意见很重要。至于我国zf应当如何应对,各位,想了也没用。
任何一项重大的改变,莫不是以效率大幅提升,带来最终成本的大幅降低为切入点的。
利好中国股市的制造业链上的个股
楼上那位匿名用户就是典型的炫耀无知,本来想在他的回复里回复,但他居然无耻地选择性删回复。在ITU没有正式确定5G标准之前,谁敢说自己的标准是5G?你自己搞个试验装置,速度达到多少就算5G了?你怎么不叫G?国际电联关于无线蜂窝网的标准是韩国政府制定的?你懂不懂什么叫国际?知乎里实在太多半桶水,还喜欢到处炫耀,在网上看到一两个网页就以为自己站在了潮流的巅峰。须知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居然拿一个博客的网址来当证据,你好歹也上ITU的官网找找证明?
具体的意义还是让工业领域的专家解读吧。就我在汽车行业有限的观察来看,中低端工业品都快被天朝垄断了,德国人要通过工业4.0来确保自己的高端工业领域的优势。有人回答提到韩国的通讯标准领先中国两代,我觉得吧,除了国家对电信标准的战略考量影响了进度之外,一个发射塔就能覆盖全境的国家,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当然要比天朝简单得多得多。
看了大神的答案,概括下的意思就是德国人想输出产业标准。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希望大神点播。
现在在上班,回家了再写==============================回来写写。这几天和同事谈论4.0,但大家似乎热情都不高,其实题主问这个问题我想绝大部分人(包括我)本是没什么资格来答的,但确实很关注4.0也做相关的工作,所以还是说两句吧。为什么说没资格呢,因为这个这个题目太大了,太超前了,对于未来的东西还很难说好还是坏,所以只能以现在预测未来的眼光进行评价。工业4.0的关键词就是:标准和智能;标准的意义在于占领先机,把标准制定好别人只能跟着你转,用你的标准就得给你钱,你是老大那大家都得跟着你转啊,所以德国人做这个就是想当行业的标准制定者,这就是德国人的聪明之处。智能,我首先很不同意回答排名第一说的那句“工业4.0其实并不存在太高的技术壁垒”,要我说这个壁垒大得很,根本不是现在德国人就能搞定的。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和商业中的普及度和科技度还远远不够,工业4.0的智能绝不是单单是工业的问题,它和IT技术,商业模式,全球的经济情况有极大的联系。就流程制造业而言现在的ERP,MES根本不能叫智能,用工业4.0的眼光看,现在的它们简直就是傻瓜,所以从技术更新上来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要走多久谁也不知道,因为我们用诺基亚时候,有谁会想到现在的智能手机会有这么多功能。我这只是说的是流程制造业,对于整个工业来讲技术的更新需要的方方面面就很多了,绝不是现在能做好的。所以我认为工业4.0现在只是概念,是个方向,德国人会把制定标准放在智能前列,因为标准可以定义,但智能就是个概念了。就像ISA制定了MES,但实际的MES根本没有实现一样,德国人是更想抢占标准的制高点。但我也相信智能化也是必须的。不管怎样,德国人提出4.0真正意义所在是什么,德国人提出这个就已经证明了德国人的技术积累和认知程度已经走在大多数国家前列。
“工业4.0消灭淘宝只需十年。”就在阿里巴巴刚刚创造了互联网企业IPO神话之后,这话显得狂妄而又夸张。什么是工业4.0?“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如果这个概念不是和淘宝一起出现,大多数人对工业4.0可能不会这样关注。而如今,“在投资圈,大家都希望能够找到工业4.0相关的投资标的,今后3-5年内这个概念一定会爆发”。纪源资本合伙人于立峰对腾讯财经说。德意志银行亚太投行部主席蔡洪平近日在某公开演讲时说,“如果中国的互联网全部都冲着零售消费,买便宜货、求方便等,这样下去我们民族一定会完蛋。”作为参与阿里巴巴IPO的重要投行机构高官,他直言阿里巴巴模式在中国即将结束。与很多投资界人士一样,蔡洪平关注正在欧美进行的4.0工业革命。“我整整花了两年时间,意大利的北部、奥地利、瑞士北部、法国东部,包括以色列,这一批组成了第四代工业革命的火车头,但是大家注意,这一波工业革命不带中国人玩!”他说。事实上,在今年上海工博会,上海明匠智能系统有限公司此次工博会上用实物展示了什么是“工业4.0”。观众可以当场选择“我要一支红色圆珠笔”,“工业4.0”流水线上的一台蓝臂机器人就会从一堆笔中准确地抓取出红色圆珠笔,放进银色托盘内。此时,接到网络指令的自动导航黄色小车就会接过这只托盘,将其自动运送到目的地。从消费意义上来说,“工业4.0”就是一个将生产原料、智能工厂、物流配送、消费者全部编织在一起的大网,消费者只需用手机下单,网络就会自动将订单和个性化要求发送给智能工厂,由其采购原料、设计并生产,再通过网络配送直接交付给消费者。该公司创始人陈俊介绍,由于“工业4.0”直接将人、设备与产品实时联通,工厂接受消费者的订单直接备料生产,省却了销售和流通环节,整体成本(包括人工成本、物料成本、管理成本)比过去下降近40%,消费者通过“工业4.0”订购的商品比淘宝网购还要便宜。“工业4.0消灭淘宝大概只需十年。”陈俊放言。“淘宝连接的只是网店卖家和消费者,扮演的只是网络销售渠道商的角色。而在工业4.0 时代,当消费者可以直接向智能工厂定制商品且价格更低时,淘宝这样的电子商城也将面临极大压力。”他说。随后,工业4.0“消灭淘宝”的说法在投资圈中被反复提及。多位投资人对腾讯财经表示,关注工业4.0相关投资机会,投资一家能够提供这一概念核心技术的企业,将成为投资机构的“标配”。德意志银行蔡洪平呼吁年轻创业者向制造业进军,他说:“ 这个高潮一定到来了。作为银行,我们有资本,如果你呼唤国人、动员资本、动员资源,向生产深入进军,中国人有能力可以创造更多的东西。”而作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工业4.0发展并不比国外落后,甚至在许多领域还处于领先地位,许多国际知名企业的智能化制造设备都来自于中国的研发。如上述4.0流水线技术已经通过英国评审,取得路虎极光、神行者2代两个品牌共计1600万元的设备合同。按照计划,采用“工业4.0”流水线生产制造的个性版路虎极光汽车,今年年底就将在江苏常熟下线。纪源资本于立峰对腾讯财经表示,工业4.0是中国的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虽然我们很多制造业目前可能还停留在2.0时代,但是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是超前的,在“网络+机器人+自动化”的工业4.0模式中,中国有可能诞生新一批的世界级领先企业。工业1.0是机械制造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工业4.0”概念由德国人提出,上个月,中德两国签署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明确,双方将在工业4.0方面加强合作,标志着工业从3.0自动化时代向4.0智能化时代迈进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创投行业70多年的历史中,伴随电子信息化的诞生和普及,曾经创造过无数的资本神话,然而目前互联网泡沫已经成为业内共识。每一位投资人都在迫切的寻找新的掘金洼地。毫无疑问,工业4.0作为一次新的工业革命,未来将会引爆新的经济、财富增长点。然而,没有人能断言这一切会在何时发生。《工业4.0》书中称,工业4.0即将来袭,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尽早行动起来。但是,在工业4.0成为众人口中的时髦词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一份冷静,毕竟从目前来看,工业4.0的发展和实现还是一个愿景,还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进程里也还会遇到各种阻力。我们既不能淹没在工业4.0概念的喧嚣炒作中,也不能在工业4.0未来发展的各个岔路口迷失方向。(腾讯财经 王月 发自北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奇工厂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