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之合肥一零五医院对这首诗的阅读感受

从《观书有感》这首诗中,你联想到哪些读书的体会(昨夜江边春水生……)_好搜问答
|注册&您有新任务,
从《观书有感》这首诗中,你联想到哪些读书的体会(昨夜江边春水生……)
被浏览848次
采纳率:55%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分享到:
下面是答答童鞋给您的小建议,您看靠谱吗?初来乍到,弄错了您不要生气哦(*^__^*)答答小贴士
等您帮助的附近的朋友换一换
其他回答(1)
采纳率:0%
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书法艺术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一夜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大家都在搜好搜APP下载好搜摸字APP 随时随地随心搜索 用好搜, 特顺手!
第9天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达到生命的彼岸。知道了繁星春水18处点评,很急啊_百度知道
繁星春水18处点评,很急啊
一定要是春水部分的,而且还得抄出来,比如
《春水》之一三一:
得这样的,求大家帮帮哗碃糕度蕹道革权宫护忙啊,一定要快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春水》之三:
你不能像风般飞扬,
便应当像山般静止,
浮云似的,
无力的生涯,
只做了诗人的资料呵!
这是一首非常精彩的哲理诗。诗人以风儿飞扬、云儿飘浮和高山静止巧妙设喻,对比比照,告诉我们立身养性的真谛。诸葛亮曾在《诚子书》中谆谆告诫其子诸葛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可见神静气定,戒除浮躁,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是多么重要啊!
《春水》之三十四:
从白茫茫的地上,
找出同情来罢。
这是一首告诫青年人如何待人处事的抒情诗。言简意赅,情深意长。诗人要青年人“从白茫茫的地上找出同情来”,就是要青年人对别人充满关爱,对社会充满爱心。罗曼·罗兰说:“爱是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繁星春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课后文本研习答案汇总
&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文本研习答案汇总
1&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你从这首词里咀嚼到词人怎样复杂的情感?
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怎样由观赏景色引出对古代英雄的赞叹,抒发自我情怀的?
3、请你以这首词为例,说说“豪放”派词,一般具有哪些特点。
4、你欣赏词的哪几句?或者哪几个字?并具体说说你的理由。
第1题答案:对周瑜的羡慕赞扬之情;对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自我排解,豁达超脱之情。
第2题答案:整首诗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上阕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起兴,引出“千古风流人物”,再由眼前的“故垒”引出
“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阕着重写周郎伏下一条线。下阕先描写周瑜的功业,再联想到自己的衰老,抒发壮志难酬之情;结句,议论“人生如梦”,突然想开,洒酒祭月,寄托情思。将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第3题答案:①描绘的景色多有雄壮之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②语言多气势磅礴,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③刻画豪迈之人,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建功立业来抒发自己的悲壮之情。
第4题答案:三个动词“穿”“拍”“卷”,描写出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博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写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都是比拟,用“雪”借喻波涛,“千堆”是数量上的夸张。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i)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借古事比今事以抒发感情,是诗词中常用的手法。请你说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哪些“古事”,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并分析引用这些“古事”对抒写辛弃疾爱国情怀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上片孙仲谋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景仰之情)刘&
裕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赞叹之情)
下片刘义隆(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警告当局)拓跋焘(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表达隐忧)
颇(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壮志未已)
多用典故,表达北伐雄图、对国事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3.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所抒发的情怀和表现手法有什么异同
&答:相同点:都抒发了功业无成的悲慨,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及对古代有建树者的仰慕之情。都是吊古抒怀,都运用了描写、对比、用典等手法。
不同点:《念奴娇·赤壁怀古》抒情可谓“雄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情谓之“悲壮”;在抒情方式上,《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较为直白,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句更为含蓄、委婉。
4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4.明代诗学家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曾引用三句话来评价李白的《蜀道难》,即“妙在起伏”“才思放肆”“语次崛奇”。现就这三句话,对《蜀道难》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品读。
一、妙在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是如此。为了避免写诗的“平”,就需要讲究诗意的起伏,这样才能提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在《蜀道难》里,这种诗意的起伏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首先,诗人极力抒写蜀道之难。“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猴欲度愁攀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等,都印证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断语。这是从大处着眼来渲染蜀道的艰难,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起”。
其次,在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渲染中,传达出来的是挽留友人、阻止其西行的细腻感情。从“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中,我们看到的是大诗人细致入微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伏”。
在这种起伏当中,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古人评说它“妙在起伏”是不无道理的。
二、才思放肆
所谓“才思放肆”,指的是写诗时,思路要放得开去。对于李白这样一位浪漫主义大师来说,这一点自然不在话下。为了突出蜀道的“难”,诗人首先从整体印象即“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上来写蜀道的“高”与“险”;其次从蜀道开通的历史即时间的角度来写蜀道的“难”;再次从空间的角度即地势的险恶来写蜀道的“难”。在对蜀道的“难”作直接的描摹之外,诗人还不忘用“悲鸟号”“子规啼”等来侧面烘托蜀道的“难”。蜀道的“难”除了地势上的奇险之外,还有人为的动乱夹杂其间,“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些人为的动乱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蜀道的“难”。
时而从整体印象写,时而从时间角度写,时而从空间角度写;既有直接的描摹,又有侧面的烘托;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动乱夹杂在一起……诗人的才思如信马由缰,随意驰骋。古人评说它“才思放肆”,道理或许就在此吧!
三、语次崛奇
所谓“语次崛奇”,指的是在人们料想不到处下笔。全诗要表达的是挽留友人之意,却在诗的一开始来了这么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颇出人的意料的。对于即将西行入蜀的友人来说,这个开头无疑具有“当头棒喝”的警示作用的。这是“语次崛奇”之一“奇”。
接下来该写蜀道的“难”了吧?可是诗人却不急,他还要拐弯抹角地搬出“蚕从”和“鱼凫”开蜀国的典故和“五丁开山”的传说故事,来证明蜀地封闭之久和蜀道开通之难。这种写法也是颇出人的意料的。这是“语次崛奇”之二“奇”。
在为蜀道这个“畏途”营造气氛时,诗人请来了“悲鸟”和“子规”助阵,用它们的“号”“绕”“啼”“愁”来尽力渲染蜀道的“难”。这种写法也是颇出人的意料的。这是“语次崛奇”之三“奇”。
5.《琵琶行》文略
一.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那么,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是如何表现琵琶的音乐魅力的?
明确:1.用人物动作铺垫,写出音乐的引人入胜。先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演奏者进入乐曲境界,乐曲的吸引力也表现了出来;接着写演奏者的姿态,从“低眉信手”可见技艺娴熟;而“轻拢慢捻抹复挑”(弹奏的难度)、“初为《霓裳》后《六幺》”(内容的丰富),又让人对音乐之美产生想象。
2.用精妙比喻来描摹,写出音乐的不同特点。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不同的听觉感受,描摹出了音乐的艺术效果。比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写其粗重急骤;“小弦切切如私语”写其细轻委婉;“大珠小珠落玉盘”写其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其婉转流利。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了音乐的变化,用这些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了有形可感的实体。
3.使用叠词与联绵词,写出音乐的缠绵之感。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以及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等的使用,使乐声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
4.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音乐的艺术效果。如“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二、白居易如此着力地刻画音乐,与他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慨有什么联系?
明确:诗人如此着力地刻画音乐,目的是通过描写音乐的美妙,表现教坊乐女过人的艺术造诣,反衬出她的沦落与孤独,从而寄寓自己遭遇贬谪、不得施展抱负的悲伤与憾恨。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登高》中的“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又是如何抒发这样的情怀的?
“悲”指自然之悲象(秋)、人生之艰难(霜鬓)。自然之悲象体现在诗的前四句,人生之艰难体现在诗的后四句。“独”指诗人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全诗用苍凉的色调,将风急、猿啸、鸟飞、叶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再引出自己悲苦、孤独的感伤情怀。
&锦瑟 (李商隐)
&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中,诗眼为哪两个字?并指出其精彩表现在哪里。(6分)
解析 在诗歌中,所谓诗眼就是指最具有表现力的那个词,它往往揭示主旨,传达作者的感情,多为动词、形容词。在分析其表达效果时,要结合景、情、境、意等方面。
答案 ①诗眼为“迷”、“托”。②“迷”字写出了年轻的诗人在现实和梦幻中穿行,充满期待。③“托”字却写出了世路难行,所有美梦终成空幻。“托”于杜鹃的哀音,是断肠的结局。一“迷”一“托”正是诗人一生的写照,精彩传神。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解析 “意境”是景与情的高度融合、有机统一。在把握意境时,要注意展开想像,再现画面,从景与情的角度去分析、体会。
答案 ①明亮的月光,晶莹的珍珠,鲛人的眼泪,三者浑然一体,难以分辨,更显出作者心中之凄惋。
②日暖蓝田,只在春和景明时,远看丝丝青烟自玉上升起,可望而不可即。这种无奈,更加透彻。③这一联写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执著爱慕,描绘出一种朦胧缥缈的意境,烘托出哀怨感伤的情怀。
3.《锦瑟》一诗,意象朦胧,对其诗意历来没有确定的解说,主要有“爱情悼亡”和“自伤身世”两种说法。你更倾向于哪种说法?结合全诗说说你的理由。(8分)
答案 ①这是一位富有抱负和才华的诗人在追忆悲剧性的年华逝去时所奏出的一曲人生哀歌。②全诗借助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将锦瑟弹奏的各种艺术意境(迷幻、哀怨、清寥、缥缈)化为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庄生梦蝶、杜鹃啼血、遗珠有泪、蓝田生烟),以概括抒写其华年所经历的种种人生境遇和人生感受,传达出他在思华年时迷惘、哀伤、落寂、惆怅的心声。因此它兼有音乐的意境、画面的形象和诗歌的意象三重暗示性。③由于这多重暗示的融会统一,因而内涵也就显得虚泛、抽象和朦胧,极易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但这些含意朦胧虚泛的象征性图景,又是被约束在“思华年”而“惘然”的主题里。因此读者在感受和理解上的某些具体差异并不影响从总体上去把握诗人的悲剧性的身世境遇和空茫若失的怅惘心理。
7&&&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题一、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的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美好的生活现在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伤悲,这样美好的事物不如早点结束好。&&&&&&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
&问题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写出了愁绪的哪些特点?&&&&&&&
&&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显示出愁思就像春水般的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般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表达出词人内心巨大的悲痛。&C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烟草”连天,是表示“闲愁”的辽漠无边;“风絮”满城飞舞,是表示“闲愁”的纷烦杂乱;“梅雨”连绵,是表示愁之长,永无尽期。&&&
&&问题三、谈谈本词是如何通过时空的对比来酝酿并抒发感情的。&&&
&&&&&在时间上,他将故国的衰亡与天地的变化(春花秋月何时了)联系在一起;在空间上,他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一江春水向东流)联系在一起。又运用反衬的手法,以宇宙时空永恒和无情,衬托出家国人生的短暂和可悲。他将一个亡国之君的自我悲情酿造呈人类的悲情,蓄势而发,如一江春水,毫无节制,深广无尽。&&&&这首词通过写词人在秋月之夜登高望远,引发对故国的怀念,抒发怀念故国的悲伤哀痛之情及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满腹愁绪。
8&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1.在沉浸于相思之苦的作者眼里,外在的景物有的和自己同病相怜,有的却冷漠无情。阅读《蝶恋花》,指出词中所写的这两种景物,并就此谈谈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明确:上片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情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
&3.《蝶恋花》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有人说此句气象阔大,境界高远,你怎么理解这一名句?
明确:“昨夜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极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睡,卧听西风吹落树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肃杀,“凋”字正传达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办法排遣,于是,主人公便“独上高楼”。前面抒写的只是忧伤低回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寂寥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障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目。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雨霖铃 (柳永)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念,千里烟波,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更与何人说?
1.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教师要精讲“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并举例子: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请你在《雨霖铃》再找一找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意象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10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惧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定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有《易安文集》。结合这段评价,讨论此文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及递进层次,并结合所学的古代诗文,说说叠词的修辞作用。
开头三句十四个叠字的运用。第一句,“寻寻觅觅”,“寻”与“觅”的叠用就把词人反复而仔细寻找的情态动作非常传神地刻画出来了,这种若有所失的寻找细节描述带出来的是遍寻不见后的冷清环境,这种环境的冷清寂寞程度是由接下来的“冷”与“清”的叠用表现的,“冷冷清清”给人感觉渐次浓重,“冷冷”写出了外部环境,而“清清”似乎表现的是词人的内在心境,这种渐次浓重的凄清环境更进一步,就最终生成了词人“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而“凄凄惨惨戚戚”表达的情感仍然有渐次浓重的过程,“凄凄”是指冷清渐蹙而凝于心,“惨惨”比“凄凄”表达的凄凉心情更重些,到最后人所不堪承受时词人用了叠字“戚戚”来表达。十四个字,三句话,分三个层次由外在环境逐步写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并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与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每一个层次的叠字之间也同样是由浅人深地逐步推进。同样,“点点滴滴”中“点”与“滴”的叠用也是由写雨声起,以写人物心境终,在“点滴”之间逐层写出了词人孤寂而痛苦的灵魂。
&1.叠词在诗词中的作用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徐ニ担骸笆拙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梁绍王称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这七组叠词妙在何处呢?首先,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三者用“情”贯穿一起。其次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此外,在结构上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创造出悲伤的氛围,使读者屏息凝神,受其感染。
  由此可见,叠字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古诗十九首》中《》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
  《古诗十九首》在叠字运用上堪称典范。再如《迢迢牵牛星》,全诗仅十句,用了六组叠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形象地表达了牛郎织女缠绵的感情。
  有些诗句由于叠字用得精妙,使其更富于艺术魅力,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遂成千古名句。如杜甫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长),用“纷纷”、“细细”,抒发自己惜花、爱花的心情,造语似痴,但情真意切。再如韦应物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送李胄》),二组叠字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后湖集》说,每读此句“未尝不茫然而思,喟然而叹”,希望“图苏州”(韦应物)之句于壁,使余隐几静对,神游八极之表。
  二是确切性。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摹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叠字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用“萧萧”摹拟落叶声;黄巢的《题菊花》中“飒飒秋风满院栽”,用“飒飒”摹拟风声风声;岳飞《满江红》中“凭栏处,潇潇雨歇”,用“潇潇”摹拟雨声……叠字撮合婚姻时写道:“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这里“诺诺”、“尔尔”是答应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好,好”、“就这样”之类的词,两组叠词把说嘴媒婆的油滑、奉承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再如《木兰辞》用“唧唧复唧唧”的叠词,写木兰的叹息声,也十分精当。
  用叠词摹色的例子也不少。如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用“瑟瑟”形容江水的颜色好像碧玉一般。
  三是音乐性。叠字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诗的前四句分别用叠字领起,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还有用叠字来描绘音乐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五弦弹》中的“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等等,这些叠字将乐声的强弱、快慢、轻重表达得十分具体、可感。
  古典诗词中叠字使用频率很高。有人作过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字有二百篇,正如刘勰所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这些叠字在诗中有三百五十多句,运用叠字达二十六处之多,构成了这首叙事诗的一大艺术特色。因此,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对叠字的特殊功能不容忽视。
1.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惧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定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有《易安文集》。
2.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近时李易安词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3.明杨慎《词品》卷二: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其词云(略)……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4.明茅映《词的》卷四:这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
5.清王又华:晚唐诗人好用叠字,义山尤甚,殊不见佳:如:“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地宽楼已迥,人更迥于楼。”“行到巴西觅礁秀,巴西唯是有寒芜。”至于三叠者“望喜楼中忆阆州。若到阆州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之类。又如《菊》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亦不佳。李清照《声声慢·秋情》词,起法似本乎此,乃有出蓝之奇。盖此等语自宜于填词家耳。《秦楼月》,仄韵调也。孙夫人以平声作之;《声声慢》,平韵调也,李易安以仄声作之。岂二调原皆可平可仄,抑二妇故欲见别逞奇,实非法邪?然此二词,乃更俱称绝唱者,又何也?(《古今词论》引毛稚黄)
6.清孙致弥《词鹄·凡例》:须戒重叠。字面前后相犯,虽绝妙好词,毕竟不妥,万不得已用之。如李易安《声声慢》,叠用三“怎”字,虽曰读者全然不觉,究竟敲打出来,终成白璧微瑕,况未能尽如易安之善运用。慎之是也。
7.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双声叠韵字要著意布置。有宜双不宜叠,宜叠不宜双处。重字则既双且叠,尤宜斟酌。如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
8.清周之琦《晚香室词录》卷七:……其“寻寻觅觅”一首,《鹤林玉露》及《贵耳集》皆盛称之,惟海盐许篙庐谓其颇带伧气,可谓知言。
9.清陆昶《历朝名媛诗词》卷十一:……其《声声慢》一阕,张正夫称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以其连下十四叠字也。此却不是难处,因调名《声声慢》,而刻意播弄之耳。其佳处,后又下“点点滴滴”,叠四字,与前照应有法,不是单单落句。玩其笔力,本自娇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
10.清许昂霄《词综偶评》: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殆不可解。
11.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乙卷:(梁启超所作批语:此词最得咽字诀,清真不及也;又: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12.唐圭璋《读李清照词札记》:此词上片既言“晚来”,下片如何可言“到黄昏”雨滴梧桐,前后言语重复,殊不可解。若作“晓来”,自朝至暮,整日凝愁,文从字顺,豁然贯通。(《南京师大学报》,1984年第二期)
13.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设使其征人为女,居者为男,吾知其破题儿便已确信伊人之不在迩也,当无寻寻觅觅之事,男儿之心粗故也。能词之士。多昂藏丈夫勉学莺莺燕燕者,故不能下如此之十四叠字耳。
14.沈祖棻《宋词赏析》:此词之作,是由于心中有无限痛楚抑郁之情,从内心喷薄而出,虽有奇思妙语,而并非刻意求工,故反而自然深切动人。陈廷焯《云韶集》说它“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正因为并非刻意求工,“一片神行”才是可能的。但说此一句“自然妥帖”,“无斧凿痕”,也还是属于技巧的问题。任何文艺技巧,如果不能够为其所表达的内容服务,即使不能说全无意义,其意义也终归是有限的。所以,它们的好处实质上还在于有层次,有深浅,能够恰如其分地、成功地表达词人所要表达的难达之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月出版)
15.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馀》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6.朱靖华《赏析》:当一个人苦闷难熬的时候,往往要设法排遣。作为“女中之杰”的李清照,她常常要与不幸的命运抗争:“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古人借酒消愁的事例霎时涌来,清照喝了“三杯两盏淡酒”,但哪里能敌得过急促凛冽的秋风袭击呢?“晚来风急”的“晚”字,据《草堂诗馀别集》、朱彝尊、汪森编《词综》及张惠言《词选》皆作“晓”字,是可从的。固词的上下文,显然是写一整天的愁绪和感受。譬如下文便有:“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可见此时尚未到“晚”;再下句:“梧桐更兼细而,到黄昏,点点滴滴”,也证明雨是下了一整天的,直到黄昏,才越下越大。再者,“淡酒”,一般多指早酒而言,古人在卯时(晨五时至七时)饮酒,称“卯酒”,也称“扶头酒”。如用“晓来风急”,则使词境更添一番情趣:即说女主人公昨夜是辗转反侧,刚刚度过了一个无人共语、独宿不眠的夜晚,因而她才起来喝“早酒”。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女主人公被一阵凛冽寒冷的晨风袭击,吹醒了酒意,才仰望天空,发现了使她更为难堪的景象……“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个“守”字,写得十分准确。因为只有独自一人倚着窗口,才能使用“守”字。也只有心存愁绪的人,时间才是长的。所以李清照在万般难熬的愁戚中,感到度日如年,从而发生了无声的慨叹:怎样才能捱到黄昏天黑呀!“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字实是全词的总旨,作者在最末画龙点睛的写出它,实起到了牵动全词各个部位的作用。回顾全篇,则无一字无一句、无一事无一物不是在抒发愁情,加以种种典型的动作、神情、环境气氛等多层次多侧面的渲染,积累了众多愁绪的种子,最后归笼到这个“愁”字时,就带动全篇,突现了女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也把女主人公的愁情推向了最高峰。再者,“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是一句反诘语,说明女主人公在这个“愁”字之外,尚有更广泛、更幽深的愁情未能概括进去,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驰骋想象的余地,达到了钟嵘在《诗品》中所说的“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强烈艺术效果。因此,这最末一个“愁”字,从表面看,似乎是一个“露”笔,而它的实体,却是一个“藏”笔,它包含着更为丰富、更为含蓄的内容,颇具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妙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着到,这首词在艺术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把握了女主人公内在心绪和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了“滚雪球”般的推进描写。女主人公的主观情感和心理活动的每一个波澜起伏,全与客观景物的更迭发生密切的配合,一句扣紧一句,一事沾连一事,在心境与物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的不断扩大过程中,把愁绪愈积愈浓、愈结愈大,最后达到难以遏制的地步,而使人有九曲回肠、愁肠百结之感。(《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4月出版)
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四、常见的两种理解:
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爱情悼亡);
2、作者的自伤。
五、分析第一种理解: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对全诗进行大意解说]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翻译出来: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本来,在颔联里诗人用“庄生”“望帝”两典似乎已将他的“华年之思”说得差不多了,往下确实难以为继,孰料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
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
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晋陆机《文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
翻译出来: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
尾联: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翻译出来: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六、分析其他几种理解
1、下面摘录当代著名学者张中行的一段话,以备参考:
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这种办法试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这样解,虽然近于六经皆我注脚,总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好一些吧?(摘自张中行著《诗词读写丛话》)
A、朱彝尊:“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y&)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B、何焯:“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C、汪师韩:“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自顾头颅老大,一弦一柱,盖已半百之年矣。‘晓梦’喻少年时事。义山早负才名,登第入仕,都如一梦。‘春心’者,壮心也。壮志消歇,如望帝之化杜鹃,已成隔世。珠玉皆宝货,珠在沧海,则有遗珠之叹,惟见月照而泪。‘生烟’者,玉之精气,玉虽不为人采,而日中之精气,自在蓝田。”(摘自《诗学纂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一零五中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