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圣美林地板怎么样是怎么征收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白银会宁县贫困村创业培训工作带给村民的新变化
  原标题:点燃创业激情放飞致富梦想
  贫困村创业带头人蓉中村培训工作带给我省村民新变化
  中国甘肃网1月4日讯&据甘肃日报报道(记者 宋振峰)冬天,农闲时节。
  往年一到此时,深山沟里的武山县杨河乡刘强村村支书钟国旭就闲了下来。可今年不一样了,眼下,他正忙着协调落实贷款,谋划着一个&大动作&。&2015年一开春,我准备带领村民养林地放养鸡。&钟国旭说。
  在会宁县白草塬乡总堡村,村主任张百虎也不像往年,这会儿&陶醉&在村子洋芋、玉米的好收成中。他正在联系村民,办养牛场,建合作社,&闯&出一条致富路。
  从守着穷摊子,到争走致富路。是什么让钟国旭、张百虎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如此深刻的变化?
  这一切,源于他们日前在福建省蓉中村参加的全国首期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
  能拥有这般&魔力&,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培训工程呢?
  换脑:&1+11&的创业培训模式
  说起村子这两年的新变化,39岁的钟国旭有些自豪。自打2009年他当上村支书以后,村容村貌整理了,防护河堤建起来了,硬化的水泥路也从县城通到了村子。
  可钟国旭还是很苦恼,村子一直没有啥致富产业。
  贫困村最缺的正是致富理念。唯有贫困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越来越强,贫困村脱贫致富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如果每个贫困村都有三五个致富带头人,贫困村脱贫致富就有了希望。&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
  扶贫,扶智是前提。
  日至11月24日,钟国旭与来自甘肃、宁夏、湖北、福建4省区86个贫困村的99名学员,一道在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创业致富学习。全国首期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正式启动。
  这次培训是经国务院扶贫办批准,甘、闽、宁3省区扶贫办联合开设的。
  据介绍,以蓉中村为主体的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采用&1+11&的创业培训模式:即通过一个月集中培训,完成创业项目设计,再通过创业导师&一对一&&面对面&为期11个月的创业指导,形成创业致富能力,确保学员的创业项目能在贫困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11&的创业培训模式,在技能培训的同时开展跟踪指导,是创新扶贫方式和培训方式的新尝试。旨在开创一个模式,闯出一条新路,培养一批贫困村创业人才。
  育种:&爱拼才会赢&的理念传递
  高中毕业20年了,钟国旭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会重新回到课堂,而且还听到大学教授的授课。
  在蓉中培训基地近一个月的培训时间里,他和其他村民像学生一样,每天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听课,认认真真地作笔记。他们培训的课程,有《休闲观光农业》《小微企业》《电子商务》等。
  培训班将一个月的集中培训分为4个阶段的教学,针对性地设计了适用贫困村创业的种植、养殖、电商、小微企业四种版本的创业计划书。
  除了邀请国内知名大学教授等&高端专家&和优秀基层带头人代表给学员们传授经验外,培训班还带领学员走进当地的仁发旅行车厂、雨伞厂、针织厂、伟强节能灯厂、康美面包厂等企业,参观泉州光电产业园、大学生孵化基地。让培训课程既&架天线&又&接地气&,使钟国旭他们这些来自贫困村的学员既感到新鲜又很解渴,既开眼界又长见识。
  走出大山,来到蓉中村,是钟国旭头一回到南方。他惊奇地发现,蓉中村,一个面积仅1平方公里的小村庄,人均耕地不到一分。村子一不靠山二不靠海,更没有矿产资源,一年产值却有十几亿元。
  &原因就在于思路。&钟国旭告诉记者,那里的村民办小微企业,就像&家乡村民种庄稼一样&,几乎家家都有小作坊,人人都会技术活。&我们县的企业都很少。&钟国旭说。
  在参与小微企业的实践中,在与企业家零距离互动时,钟国旭和其他学员更是感到受益匪浅,不仅体会到创业的酸甜苦辣,而且感悟到&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贫富&的深刻含义。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多元,思想更加解放,体会更加深刻,从思想上开始摆脱&贫困&的桎梏。
  过上好日子不靠天、不靠地,只能靠自己的双手。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成为培训班的主旋律。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日,在福建电大梅山学院,钟国旭和学员们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爱拼才会赢》,这首创业之歌的主题词深深植根在他们心中。
  造血:村民创业激情得以点燃
  离刘强村50公里远的大山深处,有个村子这几年靠搞林下生态养鸡致了富。去年,在乡领导的带领下,钟国旭曾经到那里考察过这一项目。那会就很动心的他,却一直下不了决心。因为,他总在想,万一搞砸了怎么办?
  &要敢闯、敢干。如果下定决心了,不要害怕,失败是成功之母。再说,国家惠农政策这么好,就看你会不会用好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家华在培训时讲的这番话语,使钟国旭心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撞击。
  福建省南安市向阳乡乡党委书记蔡映辉给学员们讲的一堂课,也让钟国旭茅塞顿开。钟国旭记得,当时蔡映辉说,向阳乡以前也很穷,现在当地通过探索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走上了富裕路。深受启发的钟国旭不禁想,&自己的村子靠近秦岭,还有个远近有名的大草原,也可以搞休闲农业。&
  不仅仅是钟国旭开了窍。8年前,会宁县白草塬乡总堡村村主任张百虎曾经养过三四年鸡,但由于技术、销路都没跟上,没有挣到钱的他便放弃了。这几年来,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心中一直顾虑重重。
  &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要有创业的精神,不怕挫折。&&带头创业,当好创业致富带头人,才能帮后富。&培训时的这些话语,让张百虎很受触动。他细细琢磨,倘若当年坚持下来,今年蛋价、鸡价行情都好,当年一起养鸡的张宗堡坚持了下来,今年不是赚了三四万元吗?
  学习借鉴蓉中村的先进理念和创业精神,学习蓉中村村民的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原来不想创业、不敢创业、不会创业的学员,现在是上课想创业、吃饭想创业、睡觉做梦也想创业,创业的因子在他们的血液中流淌,创业欲望和创业激情空前高涨。
  经过一个月的励志激情、社会实践活动、理论学习和企业人士导师近距离施教,在专家指导下,99名学员撰写了119份创业项目计划书,涵盖种植业、养殖业、电子商务业、小微企业等项目。
  在学员返乡后的11个月里,蓉中培训基地还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将产业对接与导师跟进相结合,根据学员创业的产业需求进行指导和帮扶。除了让学员继续参加培训基地的远程创业培训辅导,为学员提供创业咨询和难题解答外,还回访跟踪,帮助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日至13日,蓉中培训指导组到甘、宁9个县区参加了有关对接座谈会和产业扶贫调研。
  &回来后,我在村子南边选了块空地,准备建鸡舍。2015年开春等雪消了,打算先养5000多只鸡。&说这话时,钟国旭摩拳擦掌,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培训完回到家第4天,日,武山县温泉乡田河村村支书牛便雇佣了一台挖掘机,在自家沿马路边的一亩地打起了地基。他打算办一家农家乐。
  以前,牛总对别人介绍,田河村是武山县南部最偏远的村子。现在,思路一变天地宽。换一个角度打量村子,村子是游客泡武山温泉必经的&门户&。牛说,&借旅游开农家乐肯定有商机,我不但自己干,还要带动村民干。&
  天寒地冻,&冻&不住贫困村村民创业的激情。蓉中村的培训,有效地激活了一个个贫困村民的内生动力。而这,正是贫困村可持续发展最强劲的动力。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蒋应红(实习)
进入寒冬,兰州气温骤降。由于道路湿滑引起交通剐蹭事故高发,有许多市民开始质疑“洒水降尘”的治污措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甘肃法制报
甘肃农民报
甘肃经济报
会宁林地面积突破百万亩
  提高质量强化管理巩固成果
  会宁林地面积突破百万亩
  本报会宁讯(记者蒲振刚)雨过天晴,登上会宁北部山区造林点极目远眺:一行行整齐的树窝从沟底延伸到山坡,一排排梢白杨绽发出片片新绿。据当地林业部门负责人介绍,自2000年开展退耕还林以来,该县林业建设取得历史性的跨越,林地面积首次突破了创记录的百万亩大关。
  会宁县地域辽阔,频繁的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使得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2000年以来,干部群众紧紧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认真实施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取得了可喜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到2005年底,全县造林面积已达102万亩,其中仅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就达78万亩,覆盖了全县所有乡镇和国有林场,农民群众从中得到国家的现金补贴3亿多元。
  去冬今春以来,县上在积极争取林业新项目的同时,动员和依靠群众,不断加强对百万亩林地的补植和管护,及时制定了封山禁牧的实施方案,把封山禁牧和林木管护工作纳入农村经济目标考核范围,实行“一票否决”,建立健全了林木管护的长效机制。针对近年来退耕地块中缺株断档的现象,该县组织农户及时进行补植补造;对历年荒山造林地中不合格的苗木,由乡镇负责统一补植补造,鼠兔啃伤损坏的苗木全部换苗补植,确保历年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国家验收标准。截至今年4月,全县累计出动劳力10多万人,各种车辆2000多辆,综合运用多种措施,新植、补植苗木9.4万亩,有力推动了林业生态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甘肃法制报
甘肃农民报
甘肃经济报
会宁:林下经济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
  本报记者 陈泳
  集体林权制度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后,会宁县紧紧抓住农民拥有经营林业自主权的有利时机,以推动林下经济发展为重点,综合推进配套改革,通过积极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干旱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的新路子。
  林下种草成为致富法宝
  &今年的雨水很多,这林下种的紫花苜蓿已经是第二茬了,还在蹭蹭地长。&8月20日清晨,站在自家的退耕还林地里,看到一行行山杏树下套种的紫花苜蓿已经长到20多厘米,53岁的会宁县汉岔乡农民周凤岐喜不自禁。虽然天还下着毛毛细雨,但他还是像往常一样来瞅瞅苜蓿的长势。
  退耕还林以前,周凤岐家的25亩地都种的是粮食,由于天旱,一直没什么收成。他回忆说:&那时候,这么多地1年最多能收入3000元。可钱再少也得继续种,农民不种粮食再能干啥?&退耕还林后,周凤岐响应政府号召,在退耕还林地栽上了耐旱的山杏,几年过去了,山杏给他带来的收入渐渐多了起来。林改以后,周凤岐又在山杏树下种上了更加耐旱的紫花苜蓿,1年能收入9000多元。
  周凤岐去年底拿到了自己退耕还林地和承包林地的林权证,现在他有15亩退耕还林地和17亩确权后新承包的宜林地。周凤岐告诉记者:&去年我家靠这15亩退耕林地里的山杏和苜蓿就收入了1万元,在会宁这么干旱的地区,农民能依靠林地增收,这是祖祖辈辈都不敢想的事。&
  尝到甜头的周凤岐如今在17亩的承包林地种上了柠条,以后要在自家的林地里放手大干。
  会宁县林业局局长王秉奎介绍说,会宁县饲草资源较为丰富,紫花苜蓿及红豆草等多年生人工牧草有167万亩,依托退耕还林工程林下种植的优质紫花苜蓿就达30万亩,饲草料总产量达到300万吨,其中紫花苜蓿等青干草60多万吨,紫花苜蓿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全省首位。
  林下养殖促进农民增收
  平头川乡马路村村民李玉军2009年在福建龙岩打过工,龙岩人的林地生态鸡养殖利润可观,一只鸡市场价为150元左右,让李玉军很是&眼馋&。由此,他便萌生了回乡发展林下养鸡的念头。
  去年4月,李玉军回到家乡后,利用自己承包的22亩林地和以每亩25元的价格从其他农户手里转包的300亩林地,投入6万元建成鸡舍150平方米,选择购进了九斤黄鸡、芦花鸡等品种,先后分两批饲养出栏成品鸡4000只,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第一批销售2000只,就全部收回了鸡苗和鸡舍投资,第二批销售2000只,每斤买到了15元以上,净利润10万多元。
  通过去年的实践,李玉军已经成了林下养鸡的专家,他一直想把自己总结出的林下养鸡经验与其他林农分享。他说:&首先,林地散养鸡不会破坏林木生态环境,而且,鸡粪能供给林地养料,利于草木生长。林地鸡觅食昆虫,是天然的灭虫和林木保护专家。林下养鸡不但解决了林地闲置的问题,有效地利用了优势资源。最重要的是,林地散养鸡投资成本低,见效快,劳动强度低,饲养方法简单,几百只到几万只,每家每户都可以养,是群众致富的好门路。&
  李玉军说:&林下养鸡成本很低,鸡主要靠林地的昆虫、草叶为食,由于是生态放养,鸡肉鲜美,市场上很受欢迎。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有了林木和养殖的双重收入。&今年,李玉军的计划是扩建4个蓄水池,增加移动式鸡棚。他还准备建设屠宰场、冷冻真空包装厂,对全乡的饲养鸡进行机宰和包装上市,创造自己的生态鸡品牌。&如果不是林改,咋会有条件发展林下养殖?&他说。
  在柴门乡二十里铺村,村民陈正军今年也在租赁的承包林地里搞起了圈舍养鸡,一共养了5棚1200多只生态鸡。
  天还下着小雨,平时在草丛中啄食昆虫、奔跑嬉戏的小鸡都躲在鸡棚里。中午时候,陈正军和好了饲料,他在鸡棚前的大喇叭里放出欢快的音乐,早已&训练有素&的生态鸡听到音乐后纷纷拍动着翅膀,成群结队出来吃食。
  陈正军说,他早就发现生态养殖的前景很好,非常想投入,苦于没有足够的生态条件,一直无法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大家都有了林地,让他找到了实施的空间。去年,陈正军一次性租赁了200亩的承包林地来发展林下养鸡,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收入8万元。
  去年,在会宁县依托林地资源发展生态养鸡的农户有320户,养殖生态鸡32.4万只,销售22.68万只,存栏9.72万只,至今年5月底养殖规模已经发展到50万只。
  林下经济带动加工产业
  林下经济的发展,使会宁县发展起一批林产品加工企业。
  紫花苜蓿耐旱易生长,在会宁县有很大的种植面积。甘肃会丰草业科学技术有限公司就是紧盯这一优势资源,在会宁县甘沟驿镇甘沟村投资建厂,发展起了草产品饲料的生产、加工与销售。
  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于去年4月,选择在甘沟驿镇建厂主要是因为这里处于几个大的苜蓿种植区中心,易于收购。目前,公司在大沟、四方等乡镇设立了收购点,并与多个草收购经营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去年,会宁县遇到罕见的极端干旱天气,在苜蓿草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公司依然全年收购苜蓿251吨,各收购点收购200多吨,合作点收购3000吨左右,年经济效益实现200万元。
  与紫花苜蓿一样,山杏也极其耐旱,在会宁当地有很长的种植历史,林改以后,林地承包到户,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植杏树的积极性。目前,会宁全县杏林达35万亩,年产杏果1.2亿吨左右,年产值上亿元。
  会宁县下岗职工赵振甲瞅准了山杏这一有利资源,自筹资金加上银行贷款投资700万元建成了会宁县金鑫杏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去年,公司生产杏仁露3000万听,完成产值6300万元,税后利润900万元。
  谈及企业的未来发展,赵振甲充满信心地说:&我要借助集体林权制度深化改革和政府抓林下经济发展的东风,进一步壮大企业规模,实现公司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户依靠栽植杏树增加经济收入。&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辖28个乡镇,总面积6439平方公里,有林业用地240.34万亩,其中集体林改面积177.35万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为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2011年,会宁县发展林下经济总收入达到2.54亿元,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3.2万个就业岗位,全县农民人均增加收入475.7元。
  随着林下经济的发展,在会宁县学习林下种植、养殖技术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依靠林地实现增收的群体正迅速壮大。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
Can not find mark:zw_wzli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暴风城怎么去月光林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