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儿上海港在哪里里是哪座城市?

中国哪座城市最开放? 上海外滩领导潮流(组图)
  八十年代。当时上海外滩的情人墙极有名,据传说本地的青年男女晚上都去那儿谈恋爱。上海的开放,最先打动我的,是它爱情观念上的开放。上海的年轻人,是最早从沉闷的道德桎梏中醒来的。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想起上海,我首先想到的是外滩,是外滩的月夜,以及防波堤沿线那一尊尊温柔的雕塑。爱情使他们忘掉了时间,并且品尝到永恒的感觉。外滩的情人墙之所以构成轰动全国的一道风景,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现在,情人墙也像柏林墙一样消失了,本地的青年很少来这儿谈恋爱了,密密麻麻地站在堤岸上的,大多是外来的游客,看风景,看热闹。    每次去上海,都步履匆匆。上海留给我的是一种匆匆的印象。这恐怕跟它人烟稠密、街肆繁华有关。道路本就狭窄,再加上人流拥挤,即使闲逛也毫无闲适之感,反而会萌生逃跑的愿望,想尽快逃离这熙熙攘攘的是非之地。所以,好静的人如我者,最好少去上海,搅这趟浑水。上海,已经热闹得不能再热闹了。住下来当隐士都可以。我很奇怪,上海的风气为什么没受到任何感染呢,节奏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惟一的解释是:上海诞生也晚,而且生下来就是个急性子,干啥事都充满只争朝夕甚至争分夺秒的感觉。在上海呆几天,我怀疑自己的手表都转得快了,或者说,担心自己快要落伍了。  还有比上海更乐于赶潮流(甚至领导新潮流)的城市吗?尤其在物质生活方面。最近一次去上海,爬了“东方明珠”塔,据说是亚洲最高的电视塔?凭栏俯瞰,我有点眼晕。上海使我这个并未患有恐高症的人都有点晕了。旁边还有一幢楼,刚盖到一半,好像也在竞争中国的最高建筑。我在远方写这篇文章时,估计那幢楼已经封顶了,甚至可能已有人人住了。这就是上海的快动作、快镜头。用当地话来形容,就是“赶火车似的”(怕误了班点)。这话有点过时了,上海追赶的简直是火箭。   虽然每次都来去匆匆,但外滩我必定要看的,像对待最想重访的一位老友。外滩,是上海惟一可以慢下来的地方。背对着喧嚣的城市,欣赏港口与水域,一声远洋货轮尖锐的汽笛简直像老上海在咳嗽。你仿佛回到了二、三十年代,感受到西风东渐,使心情变得湿润。这时才能真正认识到“上海滩”大致是什么意思,它不仅是空间上的概念,更是时间上的概念。    我猜测现在的上海人本身,很少有闲情逸致怀旧了。但作为我,跨过玩具般的外白渡桥,去外滩缓缓地走一个来回(估计需要半个钟头),确实有怀旧的感觉。这似乎是上海惟一可以提供给我这样挑剔的人闲庭漫步的场地。这半个钟头简直比一个世纪还要漫长。甚至那座著名的钟楼上的西洋钟,在我眼中都快要停摆了。    第一次拜访外滩,是八十年代。当时外滩的情人墙极有名,据传说本地的青年男女晚上都去那儿谈恋爱。    我和几位中学同窗是揣着好奇心去的:外滩因为情人墙的传说而显得分外神秘。远远望去,岸边果然散兵线一样排列着成双结对的身影,在路灯照不到的阴影里,简直辨别不出这一对对情侣的区别,朦胧得像是梦境。我头脑里首先闪现出“鸳鸯”这个古老的词汇。走近细看,才发现他们一律面对着黑暗的远海,而把背影留给城市,以及像我这样的“窥视者”。  至于所谓的情人墙,不过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道齐腰高的水泥防波堤。    年少的我们假装镇定地行走着,内心还是被震撼了:现实生活中原来也有着这么密集、这么热烈的爱情场面,像拍电影似的。这是最真实的表演了,这是最公开的幽会了。连空气中都充斥着爱情的气味。只是当时我还弄不懂:情侣为什么如此偏爱黑暗?    一位同学边回头边小声告诉我:快瞧,那边有人在亲嘴呢。像发现了哈雷慧星似的。那时候我们还把接吻叫做亲嘴呢,或者说,我们都还没有吻过谁呢。上海啊上海,请原谅我等的大惊小怪!毕竟,那还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保守的年代。一班外地来的孩子,在外滩果然看到“西洋景”了。    从此外滩在我心目中,总是跟情人的吻联系在一起的,那堪称是尘嚣市井里特辟的一小块爱情的租界。  当年被我们惊讶注视过的情侣,如今都在哪里?该有点老了吧。甚至我这个昔日无知的观众,也已过了谈情说爱的年龄。岁月就像长江水一样流到大海里。但愿沉默的外滩,能永褒青春。    上海的开放,最先打动我的,是它爱情观念上的开放。上海的年轻人,是最早从沉闷的道德桎梏中醒来的。  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想起上海,我首先想到的是外滩,是外滩的月夜,以及防波堤沿线那一尊尊温柔的雕塑。爱情使他们忘掉了时间,并且品尝到永恒的感觉。    我想起来了,那天晚上,外滩的上空,悬挂着一轮特别圆的月亮,曾引起我们的赞叹。跟它相比,一街之隔的霓虹灯,都显得逊色许多。  那是八十年代的月亮,镶嵌在我的记忆里。我当时还想呢,外滩的月亮,似乎比我在别处看到的要圆一些。莫非因为邻海的缘故?甚至在以后,我再没看过那么圆、那么令人销魂的月亮了。    离开外滩的时候,我又想到了一个词:和平。我当时是很幼稚的,居然有这样概念化的联想。但也不无道理。这么多的情侣,远离了世俗,共享一块边缘的土地,不就是和平吗?这么多的情侣,忘却了时间,共享一个悠闲的夜晚,不就是和平吗?外滩的情侣们之间,有一种让人感动的默契。这种极自然地营造出的浪漫氛围,是不会遭到破坏的,街对面商贩的吆喝、车辆的鸣笛,都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消息。  伊甸园也不过如此吗?或者说,八十年代的外滩,使我目击到尘世的伊甸园。    现在冷静分析,外滩的情人墙之所以构成轰动全国的一道风景,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上海住房紧张,经常是一家三代拥挤在小阁楼里,缺乏个人的隐秘空间,青年男女谈恋爱也只能采取“私奔”的方式了,逃离嘈杂的家庭。而且上海的公园较外地为少,很难寻找到花前月下的场地;全城的恋人若出动的话,必定人满为患。    幸好有外滩,以开阔的胸怀容纳无枝可栖的鸳鸯们。上海虽大,也找不出比外滩更贴近大自然、更能充分地享受夜色而不是灯光的一块净土。所以外滩成了情侣们畅游的天鹅湖,成了海阔天空的情爱画廊。还有谁能比它,倾听过更多的绵绵情语,记录过更多的悲欢离合?    当最后一对恋人依依惜别的时候,整座大上海都已经熟睡了。他们才是霓虹灯下最后的哨兵。如果用一个词牌来形容的话,该叫做“声声漫”。在快节奏的上海,只有属于情人的外滩,是追求慢的。追求良宵永度,美景常在。情话是说不完的,热吻是不会冷却的,爱是永远爱不够的。    这种所谓的“慢”,其实是一种人情味。外滩是上海最有人情味的地方。上海人恐怕只有在爱情中才会真正地放松自己。才会由精明变得椁朴。由急功近利变得慢条斯理。当然,我这话说得可能有点重了。不管怎么说,我更欣赏一个商人变成情人的状态,而不是由情人的状态恢复成商人。    除了情人簇拥的外滩,上海的其他名胜都有点落俗。城隍庙,快变成小吃一条街了。南京路与谁海路,商业气息太浓,我最怕听讨价还价的对口相声。它们远远比不上外滩吻的香甜、情话的糯软。    当然你可以说,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上海变得更繁荣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加快了步伐。我考虑的却是,新一代的恋人们,都去哪里谈恋爱呢?失去了外滩的呵护,他们不失落吗?事实上感到失落的却是外滩。新人类们有的是地方可去:酒吧、电影院、西餐厅、咖啡馆、桑拿店、卡拉OK包房或迪厅……    他们已不再把露天的约会视为浪漫了。或者说得更极端点,他们已不信奉浪漫了,尤其是外滩那种有点古典气息的浪漫。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责任编辑:Newshoo)
近期热点关注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中国哪座城市的人最精明?【组图】
【洪烛《名城记忆》系列】哪座城市的人比上海人更精明?我觉得武汉人比上海人更精明。你觉得哪座城市呢?有一句俗话已说滥了: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武汉作为湖北的省会,当地人的精明更是可想而知了。所谓的商业气息是较委婉的说法,准确地讲应该是小市民气息[不带贬意]。要想了解中国真正的市井生活,武汉其实比北京、上海更具代表性。武汉人不如北京人幽默,也不像上海人那样时髦,他们很本色地过着精打细算的小日子。北京人和上海人都是做大买卖的(不管是政治的买卖还是经济的买卖),武汉人,只想发挥个人的智慧踏踏实实做点小生意。在这方面,他们的脑子挺好使的。武汉人太聪明了,心里像有杆秤似的,看什么问题都很清楚。甚至把黄鹤楼也注册成商标了。
&&&&&&&&&&&&&&&&&
&&&&&&&&&&&&&&&&&&&&&&&&&&&&&&&&
武汉的黄鹤楼■
按道理说,武汉该算我的半个故乡,我在那里度过大学时代。我却很少替它写过文章。这似乎不太公平。自己所受的教育,连这最起码的回报都未能做到。我并不是没有感到内心的疚愧。每每提起笔,却又犹豫了:该写点什么呢?
难道大名鼎鼎的武汉真没什么可写的吗?似乎也不该如此。
或许我对自己生活过的武汉有小小的偏见了:这是一座商业气息浓重的城市。有一句俗话已说滥了: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武汉作为湖北的省会,当地人的精明更是可想而知了。所谓的商业气息是较委婉的说法,准确地讲应该是小市民气息[不带贬意]。
要想了解中国真正的市井生活,武汉其实比北京、上海更具代表性。武汉人不如北京人幽默,也不像上海人那样时髦,他们很本色地过着精打细算的小日子。北京人和上海人都是做大买卖的(不管是政治的买卖还是经济的买卖),武汉人,只想发挥个人的智慧踏踏实实做点小生意。在这方面,他们的脑子挺好使的。说起来不好意思:大武汉尽出些小商人,但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它从来就不是时代的宠儿。能混成这样就算不错的了。
武汉人把自己的地盘经营得挺热闹,却不敢以贵族自居,也很少远眺。
武汉的大商场肯定不如上海那么多、那么气派。但个体户摊档密布的汉正街,八十年代火爆的时候,一点不比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逊色。
这么看来,武汉人是重利益而轻文化的了?或者说得偏激点,武汉自古就是一座没什么文化的城市?
我敢下这样的结论吗?因为我忽然想起了黄鹤楼。一座黄鹤楼,就把武汉的面子全挽回来了。
如果分别挑选一首古诗作为各大名城的“市歌”,北京自然有陈子昂的《登古幽州台歌》,杭州有苏东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杜牧更厉害,为扬州写了“二十四桥明月夜”,又为南京写了“夜泊秦淮近酒家”。
有个叫崔颢的,虽然不算第一流的大诗人,却写过第一流的好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而这首诗恰恰是属于武汉的。武汉的黄鹤楼可以面无愧色地屹立于中国诗歌之林了。
崔颢之所以了不起,还在于曾经令李白自叹弗如。李白肯定算第一流的大诗人了,但是登黄鹤楼时读到崔颢之作,也只好罢笔:“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楼恐怕是李白游历过而未敢冒然赋诗的惟一的景点。
李白的叹息,无形中在为崔颢做广告了,正如崔颢的题诗,等于给黄鹤楼做广告了,做了一千多年的广告。
对于武汉来说,还有比这更深入人心的广告词吗?
两位诗人的“交锋”,使武汉的黄鹤楼比其他城市的古迹拥有了双倍的光荣。
我在武汉读大学时,常喝的当地名酒就叫“小黄鹤楼”。我从这酒里面也能喝出诗的味道。这是从唐朝时就窖藏了的诗之酒。生活在黄鹤楼脚下的武汉人,是有福的。沾了唐诗的光。
武汉其实还有其他名胜,譬如汉阳有座琴台,是纪念伯牙与子期这一对千古知音的。但都不如黄鹤楼的典故确切。黄鹤楼,毕竟有诗为证,白纸黑字地写着呢。客观地说,李白也称得上是崔颢的知音了。虽然他们在黄鹤楼面前并未琴瑟相和。李白的罢笔,既出于某种对难度的敬畏,但也挺有风度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大诗人,能心平气和地承认别人的胜利,多不容易啊。李白的那两句咏叹,虽然不算一首完整的诗,但也造就了一段佳话。
只是,诗人的气质,在武汉人性格中似乎并未得到遗传。公众认识的武汉人,有着商人的精明头脑,却没有太明显的艺术细胞。或许,艺术与商业是相矛盾的。做个诗人需要大智若愚,而武汉人太聪明了,心里像有杆秤似的,看什么问题都很清楚。虽然不至于缺斤短两吧,但也承受不了太多的“轻”——他们的心灵似乎天生就很务实。
务实的九头鸟与务虚的黄鹤,也是相矛盾的。它们毕竟不是同一个种类。黄鹤这个古典的意像,承载着一首唐诗、一个神话而消失,就像从来不曾存在过一样。人去楼空,我辈瞻仰的不过是神话的遗址。作为理想主义坐骑的黄鹤,业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白云千载,来去如风。只把一座空洞的楼阁,留给了今天的武汉人。
精明的武汉人,甚至把黄鹤楼也注册成商标了。
武汉人虽然长期生活在黄鹤楼的影子下,却并未失去自己的光采,反而使黄鹤楼本身,成为影子一样的道具。
黄鹤楼历史上几经毁坏修复(据说有一次还缘于火灾),有一段时间甚至荡然无存。那美好的传说并未因之而泯灭,它在空白与充实之间持续着,像藕断丝连的残梦。在旧址上重建的黄鹤楼,纵然金碧辉煌,也不过是其往日的替身。设若流浪的黄鹤迷途知返,可否辨认出两者的区别?
从废墟与灰烬中一次次复活的黄鹤楼确实有几分凤凰的精神。不管怎么说,它已构成武汉的一个文化符号,一个古老的图腾。我们也许无法证明它的存在有多么重要。但只要这么想一想就可以了:假如没有黄鹤楼(包括它的典故),对于武汉的文化来说,将是一笔怎样的损失?
武汉人,还是不要简单地把黄鹤楼当作一件历史的赘物,以为它跟今天的生活已毫无关系。
武汉人,还是应该潇洒一些,飘逸一些,浪漫一些。登高才能望远。更上一层楼吧。
我敢保证:即使再盖一百座豪华的商场,全摞在一起,其价值也抵不上一座黄鹤楼。
因为在全中国,黄鹤楼只有一座。它是属于武汉的。一笔只能用天文数字来计算的文化遗产。
我离开武汉已好多年了。但从来没有觉得:离黄鹤楼很远。对于黄鹤楼,我甚至可能比许多当地人更感到亲切。至少,我还保留着当初的感觉,和当初的视野。
&【李白与杜甫】
&&&&&&&&&&&&&&&&&&
【每日一诗】
&&&&&&&&&&&&&&&
李白与黄鹤楼■ 洪烛
黄鹤已飞走,白云还在
云变成雨了,人还在
那流泪的人也消失了,楼还在
楼还在,被雨水冲洗了一千遍
被泪水冲洗了一千遍
被江水冲洗了一千遍
看上去还跟新的一样
崔颢已走了,李白还在
李白也走了,杜甫还在
杜甫老得不能再老了,我想说:我还在!
可是黄鹤楼,你知道我是谁吗?
我也在问自己:谁是我呢?
我只想作为李白的替身
在淋湿的台阶上站一会儿
并不企望替他写出那没法写出的诗
纯粹为了在古迹面前,做一回古人
让我成为古人中
最年轻的一位吧:长着现代的面孔
却意外地获得一颗古老的心
诗人骑着黄鹤飞走,诗篇还在
诗篇会有被遗忘的时候,诗意还在
即使在没有诗意的日子
我也安慰自己:往事还在!
还在继续生长。往事也有漫长的未来……
黄鹤楼还在,还在证明:
人可以飞起来的
翻开诗歌史,就能看见:
他们是怎样一个接一个飞来
又一个接一个飞走
我把诗篇当成遗落的羽毛来对待
不,它比羽毛还轻,又比黄鹤楼还重
黄鹤楼使我沉默无言
想说的,崔颢都已替我说了
狂歌一生,公认的大嗓门
只有这一个时辰患了失语症
“你怎么了?准备绕过去吗?”
不,我在把机会匀给别人
总不能好处全让我一个人得了
黄鹤楼的尖顶卡住我的喉咙
下去吧,风景等于白看了
爬这么高,只为读一首别人的诗?
你们以为我空手而返
不那么一回事。惟独这一次
心里有诗,却不说出来
感觉也挺好。“诗是一种秘密
干嘛总要告诉别人?”
李白,昨夜你梦见黄鹤楼
旁边新架起的电视发射塔,是否
也逃不过你的千里眼?
李白,今夜你又梦见天姥山
是否同时梦见正走在盘山公路上的我?
对,就是那个跟在旅游团后面
因为想入非非而掉队的小小身影!
我知道自己来到李白的眼皮底下了……
这是我的一千零一夜。而你
已记不清做过多少梦,包括死后的
包括梦中的梦……“相信吧,梦做得多了
就变成真的!”
新浪微博,请大家关注我吧!
作家洪烛做客新浪网
网上大讲堂:洪烛聊历史文化名城(1--3)
&&&&&&&&&&
& &日,作家洪烛( )做客新浪网,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概况、北京等名城的特色与魅力,并对当今如何保护历史名城,传承城市精神等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以下为访谈实录。
  中国城市的最大财富就是历史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讲堂主持人尹俊()。今天要跟大家聊的话题是历史名城,跟城市有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请到的嘉宾,今天做客我们新浪网上大讲堂的嘉宾是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同时也是作家、诗人的洪烛先生,欢迎您。
  洪烛:好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洪烛先生很多著作跟城市有关,比如《北京的前世今生》,还有《名城记忆》等等,有数十种相关的作品。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您所了解和擅长的城市的发展,关于名城的一些记忆。
  我知道您去过很多中国的城市。中国数量众多的名城,总体上有怎么样的特点?
  洪烛:中国的城市,最大的财富就是它的历史,尤其咱们说的历史文化名城。比如北京的历史将近三千年,它的历史感给这个城市提供了很大的基座。我们的现实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的。就像说每个人有他的性格,每个城市的性格都和它过去的发展、它的历史是有关系的。
  主持人:历史积淀很深厚,历史感很强。
  洪烛:这是中国城市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
  主持人:说到历史这个特点,其实我去过很多历史名城挺心痛的,历史的东西没了,建起来都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这个挺可惜的。
  洪烛:对,很多城市物质方面的历史遗迹都破坏了,或者是被时光湮没掉了,但是它真正的历史,在史书里都有好多城市的记载,这是任何物质的形式没法破坏的。所以,可能我们到一个城市去,一方面要关注它的物质方面,它有多少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作为一个城市人,或者热爱城市的人,更应该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就像一个人,你要了解他的人生一样,每个城市就像人的成长似的,要了解它的成年,幼年,他出生是什么样的,这些历史史书上也都在记载。
洪烛认为北京仍是上升状态的城市
  北京是最开放包容的混血城市
  主持人:接下来可能相对花多一点时间,您出版过一部作品叫《北京的前世今生》。您在北京呆的时间也最长,20多年,接下来就聊聊北京的前世今生,您了解的北京的文化、性格?
  洪烛:北京大气,有3千年的历史,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有800多年,按道理,中国的中心在更早的时候应该是中原,在河南那边。后来都北移到北京。什么原因?北京正好是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接合部,就像现在城乡接合部,北京在历史上属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结合。
  主持人:古代(曾经)叫幽州,游牧民族比较多的地方,蒙古人出没的地方。
  洪烛:这儿的战争比较多,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产生战争。包括明朝的首都本来是在南京,我老在想为什么要迁都到这儿来,可能还是明成祖的一种胸怀,他觉得不能偏安于南方,还是想开疆拓土、建功立业,至少要保住原有的长城这条线。明成祖迁都到北京之后,事实上整个中国的中心就开始向北京倾斜。
  主持人:现在我们能看到北京城的很多古迹,除了元大都的遗址,很多都是明成祖建的,包括台基厂,给故宫造台基的地方,琉璃厂,造琉璃的地方,很多都是明朝留下来的。
  洪烛:明朝和我们的现实产生联络。但是元大都的时候对北京的文化也有影响,比如“胡同”这个词,在元朝的时候就有胡同了,蒙古语把有水井的地方叫做胡同。而且在元大都时候,北京就有一定的规模,街道横平竖直,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再改建、扩建,但是很多时候元朝的地名到现在都保留着。
  主持人:我过去还觉得很奇怪,因为我老家也是北方人,我们那儿叫巷子,某某巷,来北京都叫胡同,终于知道起源了。我们来到北京,感到北京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气场和别的城市真的不一样,是不是有很大部分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或者是不是元朝那个阶段就有所影响,形成它独特文化的氛围?
  洪烛:对,北京的文明是一种混合文明,混血型的城市,游牧民族在这里建过首都,农耕民族也在这儿建过首都,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使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产生融合。而且北京是海纳百川的城市,包括现在在北京街头好多老外,他们也都喜欢北京,北京也很有包容性,这在中国的城市里它是最明显的。当然也有特殊性,它是首都。另外,它的历史就是开放型的,比如元大都的时代,北京相当于那个时候的纽约,是那个时候的国际大都会,因为元大都时代,北京街上都是外国的商队、使节,那个时候北京就是属于世界性的大城市,现在的北京又恢复了那种荣耀。
  主持人:今天的北京,经常拥堵的城市,空气不太好的城市,不知道您怎么评价?
  洪烛:北京在生存方面仍然有很多缺点,但是我们整体来看,北京仍然是上升状态的城市,世界那么多大城市里我为什么最喜欢北京?北京永远像个凤凰似的,不管经历过多少灾难都能获得新生。当然也因为它是我们首都。中华文明也是这样,它永远像浴火重生,只要遇到适宜的气候马上就能春风吹又生。北京现在给我这个感觉,虽然空气不太好等方方面面,但我仍然能感觉到它有朝气。
  主持人:最近我看一个电视剧,里边有镜头是北京(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街景,我看完之后那个向往啊,公园、绿树……人虽然穿得很朴实,都是老式的公共汽车,那是我心目中更美的北京,反而觉得今天北京的钢筋混凝土太多了。
  洪烛:你刚才给我的描述给我的印象也很深,那是北京给我的第一印象,我1989年来北京,正好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接轨,那个时候北京的节奏比现在要慢,绿地也要多一些。
  主持人:(还有)古墙。
  洪烛:我在这里生活20多年,我回想的时候,那时候的北京是很遥远的风景。客观说它没有办法保留原样,因为时代要向前发展。《北京规划建设》杂志约我我做怎样保护文明名城的访谈,我说毕竟我们要与时俱进,不能现在大家仍然住在胡同里、住在四合院里。现在的北京主要职责就是和世界接轨,甚至要领导世界的潮流。在这一点上,有好多东西要其它城市代替,比如南京、苏州、杭州,因为我们要保存的文化传统的东西很多,我们要在那些城市多保留一些,北京也要保留,但是北京的文化特点是混血,我们必须注入新鲜的血液。
  主持人:无论如何回不过去了。我们知道名城当中有大的名城,北京、南京、武汉是大的名城,也有小城。大城和小城对比,小城的是不是也有它独特的魅力?另外,南方的名城和北方的名城又不一样,又有不同的气质。
  洪烛:小城市好像更有意思。半个月前我刚从山西的长治回来,长治若干年前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的小城,那儿的城市非常优美,因为在太行山里,而且漳河从那里流过,山水非常有气势。在这个城市生活饮食非常好,山西的各种面食,我们在那儿品尝,真的觉得非常舒服。
  主持人:南京人也吃得惯?
  洪烛:吃得惯,山西长治可能代表北方特色的一种小城。南方特色小城,端午节我去湖北秭归,秭归也是很古老的小城,两千多年前咱们的大诗人屈原就出生在秭归旁边,那儿还有一条香溪,香溪就是王昭君的故乡,既是屈原的故乡,又是王昭君的故乡。你走在那儿,尤其我们看到屈原的牌坊、屈原的祠堂,看到多少年前的碑刻,在那块土地上你看到这些文物的时候,能使你浮想联翩。所以,我个人感觉中国的好多小城的魅力并不亚于大城。
  主持人:小城的历史印记,希望能尽量多保留一些,别步了大城市的后尘,这也是让我很担忧的一点。
  南方的名城和北方的名城相比,不同的气质在哪儿?
  洪烛:南方的名城比较细腻,一方面包括它的人的性格,比如上海人比较精细,还有是保持着它的文化,它的文化包括饮食文化,南方的饮食非常细致,做得非常讲究色香味,非常精致。北方就保持着一种粗犷,我形容北京的词是大气。
  主持人:不拘小节。
  洪烛:不拘小节,但是有它的优点,就是它很大气,很豪放的感觉。从我的角度,我对南方的城市和北方的城市都挺喜欢的。两种风格,而且这两种风格都代表了我们传统文化里的优点。
  主持人:南方的城市和北方的城市不一样,一个是粗犷大气,还有一个是注重细节,这两个都不错。
  洪烛:另外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是南北融合,在北方也能接触到南方文化,就是粗中有细,到南方也能感受到北方文化,很多南方人也很粗犷、豪爽。所以,我个人感觉,中华的文化是一种大融合。
  主持人:说到融合,我又扯回到北京,我发现北京文化很厉害的一点是能把别人给融进来,好多人到北方呆久了都变成北方性格,甚至能把上海人都融了,很奇怪,或者我觉得很意外的一点,很多地方的人来了融不进去,比如到上海,很难融到那个圈子里,北京不一样,北京天南地北的人,我是西北人,您是南方人,都被融进来,想问题、做事的方法都跟北京人一样了,这是很独特的一点。
  洪烛:北京一方面融进外来的文化,同时随着融的过程,自身的文化在不断的扩充,也就是说北京的文化自身也在不断的茁壮成长。北京文化到目前为止已经不仅仅代表一种老北京文化或者一个具体的城市文化,基本上北京文化已经是中国文化的“样板间”。
  主持人:或者融合所在。
  洪烛:整个中华文化都可以在北京文化里找到它的投影。
  主持人:洪烛先生,您生在江苏南京,在湖北武汉学习,在首都北京工作,这三个地方您都长期待过,这三个地方您最喜欢哪个城市?为什么?这三个地方又有哪些特点?
  洪烛:到目前为止我45岁。45年的人生,基本上被这三个城市所瓜分。18岁之前都在南京,18岁以后到武汉读了4年大学,22岁到北京来,1989年。南京是我的出生地,感情最深,而且南京的历史文化也是我特别热爱的。后来到北京20多年,已经超过我在南京的年头,我对北京的感情越来越深,越来越喜欢北京这个城市。在中国的城市里不仅我最喜欢北京,在全世界来说,与北京和巴黎、伦敦这些伟大的城市相比都一点不逊色。
  主持人:这三个城市有不同的性格,都不太一样。
  洪烛:比如南京、武汉和北京,应该是反差很大的。但是可能我在这三个城市都呆过,发现每个城市都有它的优点。
  主持人:北京待会儿还得细聊,简单概括一下南京和武汉。
  洪烛:南京的历史感特别强,因为南京是六朝古都,它特别怪,这个城市在多少个朝代都把它作为首都,但都是短命王朝,时间都不长。有一个词叫“金陵王气”,南京这块地方本来是最适合做首都的,可能是因为秦始皇怕那儿出现能颠覆他的对手,所以把那儿的风水给破坏了,挖了秦淮河。南京后来又有过三国的吴,和南北朝时代的宋、齐、梁、陈,好多都把它作为首都,但一般时间都不长。正因为这样,使得南京这个城市有一种特殊感。十年前网络刚兴起的时候,好多网友把南京评为“最忧伤的城市”,忧伤比较能代表南京的历史,因为南京的历史有很多伤心的历史。比如南京大屠杀、太平天国时代的天京事变,再往前有一系列。南京发生过很多天灾人祸,这座城市承受了巨大的苦难。我正好在这座城市生长,从小到大。但我发现南京有一种非常乐观的态度,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单眼皮的莫愁湖》,南京有一个湖叫莫愁湖。南京应该是最忧伤、最忧愁的城市,有过那么多灾难,但是它的这个湖南京人把它命名为莫愁,就是不要愁。从这点可以看到南京人的一种乐观态度,在灾难面前能够抗衡,这也是南京的一个品质。
  南京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是南京的女人,南京的女人很有特色,说起秦淮八艳,在历史上很有名,包括李香君,还有陈圆圆,都是在南京秦淮河上成长起来,因为她们都是属于歌妓,文化涵养挺高。秦淮八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她们虽然是女人,都非常有骨气。比如在清兵南下攻打南京的时候,秦淮河的妓女都坚定地捍卫自己的文化传统、精神上的传统,非常有骨气,对侵略者是不合作的态度。去年有一个电影《金陵十三钗》,为什么写妓女呢?我在新浪博客还写过一篇博文,可能是因为南京的妓女是有传统的,有骨气的:出淤泥而不染,令人刮目相看。
  主持人:我当时和《金陵十三钗》的作者严歌苓聊过,她当时写过妓女和大学生的小的历史事件,写成这样一个作品。还是跟南京有关,说明南京人确实有骨气。
  武汉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人的性格跟吃的口味有点像,有点辣。而且武汉人挺会生活的,早上吃热干面,这方面他们挺享受的。
  洪烛:南京和武汉都是属于非常讲美食的城市,武汉的美食也非常有名,湖北菜在北京有九头鸟餐馆,都很有名。武汉这座城市是南北通衢,南北的口味在那儿集中,它那儿的文化也是混合型的,包括它的饮食文化。另外,武汉人特别有商业头脑,南京是属于文化氛围特别浓的,武汉属于商业头脑非常发达。有一句话叫“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赞美武汉那边的人聪明,会做买卖。
  主持人:主要是指商业上的头脑。
  洪烛:我是作为赞美来看,因为我在武汉大学读过书,肯定要为这座城市多说好话。(笑)
  主持人:您能体会到武汉人特有的精明?
  洪烛:我个人感觉武汉是商业上的精明和文化上的底蕴相结合,是非常有力量的地方。
  主持人:另外武汉这座城市环境不错。
  洪烛:经济上发展非常快,而且武汉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比如黄鹤楼,李白到那儿不敢写诗,因为崔颢已经有一首诗写在上面。武汉有琴台,有知音的典故。武汉由于有文化背景,武汉人的精明我个人感觉是一种正能量,包括后来的武昌起义都发生在武汉,武汉这座城市还是非常强大的。
  主持人:它的精明是建立在底蕴之上的精明,不像东南沿海某个刚新兴一两百年的城市,可能是粗浅的商业文明。(笑)
  洪烛:精明人真正做事还是有底线,有原则。
洪烛纵论应当如何保护历史名城
  今天需要为城市增加新的经典
  主持人:还有一个话题是历史名城的保护或者是城市历史的保护。我刚才也提到我很担心的一点,从您的观察来看,您觉得我们的名城保护工作做得怎么样?好多很多名城已经变成现代化的都市。
  洪烛:这跟中国的历史有关系,现代因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很多遭到破坏。比如半个世纪前或者更早的时候,几个世纪前,那时的战争对城市的文化破坏也挺大的。所以,中国的文化在不断遭受破坏的过程。但是不用担心,就像一开始讲中国的文化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物质的,还有一种是精神的,精神上的文化永远不会受到破坏,甚至我觉得旧的被破坏的同时,新的也加入进来了。所以,我个人感觉我们也没必要抵触,尤其是作为一种领先的大城市,没有必要抵触一些现代文明。因为现代文明本身就是给这个古老的城市灵魂注入一种新生血液,比如北京的发达,做了那么多朝代的京城,每经过一次改朝换代都经过大破、大立,没有办法,这是个人没法左右的事情。但是每个城市都有它的运气和命运,不断有新的文明注入之后,只会使城市的文化传统得到更有力的继承。
  主持人:城市的人不能沉迷于怀念过去的辉煌,不能完全这样做。
  洪烛:我们也要怀念,也要重点保护一些能保护的。但是对于一些已经无能为力的,我们要做哪种补救工作呢?更多是要把它精神上的层面传承下来。免得把一个城市保留下来一大堆古董,但是生活在里面的人都没有一点文化传统的传承,那可能是最大的破坏。我们在一个很现代化的城市,但是每个人都保留了很多古朴优良的传统,这比那种损失小一点。
  主持人:硬件虽然破坏了,软件精神层面的东西在,伦理、思想、生活习惯……
  洪烛:包括我们对这个城市历史的熟悉程度,免得好多古董大家看不出所以然。
  主持人:现在很多城市把真古董拆了,修一个假的一模一样的,这就挺没意思,包括黄鹤楼里边还有电梯,我当年去过。当然黄鹤楼现在也有价值,因为也几十年过去了,但是北京让我挺可惜的一点就是大前门那个地方。我最早来北京第一印象就是前门,给我感觉印象太深了,那个牌楼。我去年再去看新修的前门,我觉得这是中国吗?另外那个牌楼拆了又修一个,修完之后,石狮子做成四不像,不像狮子,不像豹子,不像狗,又像兔子,不知道是什么动物,做得那个糙啊,挺可惜的。这种情况您怎么看待?
  洪烛:这些肯定是一些问题,像错别字似的,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写下一些错别字,能更正的要赶紧更正。像你提的黄鹤楼,即使装了电梯了,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记住崔颢那首写黄鹤楼的诗,包括李白到黄鹤楼的典故。崔颢那首诗谁也拆不掉,谁也别想改一个字,除非中国人都不喜欢诗歌了,都忘掉那首诗了。在这点上,我们要把我们好多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免得老是说继承物质的,但是非物质的丢了。现在当务之急是,比如到黄鹤楼的人,至少能了解崔颢那首诗,能背得出来或者能念得出来。我就觉得,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能记得那首诗,黄鹤楼即使不存在了,黄鹤楼依然很伟大,它的灵魂仍然在。
  主持人:很多城市把古建筑都拆了,盖成仿古一条街,这是干吗?这种情况其实挺普遍的,我知道好多城市都出现这样的情况。
  洪烛:一个是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还有一个是商业化,商业化对好多我们文化传统的侵蚀非常大的。但是我们作为个人,怎么抵制呢?我们也不能反商业化,我们只能加倍注重我们的一些非物质的精神上的文化遗产,我们更注重它,多少能弥补一点在那些方面遭受的损失。
  主持人:洪烛先生,您觉得一座城市的力量或者真正能代表这个城市的最要紧的一点是什么?它的建筑、GDP、历史文化,还是产生多少名人,比如像莫言这样的名人?哪个最重要?
  洪烛:还是它的历史,包括名人,名人也是属于历史的一部分,因为名人都是属于进入历史的人物。所以,一个城市最大的实力,也许可能就是软实力。所有的硬实力都会过期作废,就像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提到,比如到西安,秦砖汉瓦能找到几块?阿房宫都被火烧了。但是唐诗宋词谁能烧得掉,谁能拆得掉?这一点上来说,中国很多伟大的精神财富通过代代传承所继承下来。
  主持人:传承到近几十年来出了点问题,现在很多人对老祖宗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少。
  洪烛:我们更需要呼吁,一种是保护物质上的文化遗产,那些文物尽量不要拆,该保护的多保护下来。同时还有一点,大家忽略的,大家老注意保护文物,保护一块门、一个牌坊、一块石头,忘掉了好多唐诗宋词也都遇到了危机。我们这些文化传统反而有可能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因为以前在传统的教育中,国学非常重视这些国粹的东西,现在不重视了。我也担心好多文物、古董,但同时最担心的还是精神的东西。
  主持人:因为中华文明不是靠文物维系,是靠精神维系,把中华文化遗产丢了就不是这个民族。太可怕了。
  洪烛:现在大家都重视商业了,有时可能就忘掉文化的东西,因为顾此失彼。
  主持人:国际上有人说没有信仰的中国人真可怕,这话就说到这儿。我们刚才说的都是国内的城市,国际或者国外的名城您跟我们说一两个,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或者让您很向往的。
  洪烛:我随便举个例子,罗马。可能很多人看过《罗马假日》电影,那个电影本身也是给这个城市做了广告,当然罗马的历史肯定要更伟大得多。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是在神话传说中。这个电影我提一下,为了说明当代的艺术创作也需要给城市增光添彩。《罗马假日》这个电影使罗马这个城市获得一种青春,因为大家相信罗马是跟爱情有关的城市,为什么?因为它产生了一部爱情经典电影。比如赫本演的公主,那么多记者采访她最喜欢哪座城市,她说都喜欢,当然最喜欢的还是罗马。这部电影本身也是给那个城市的文化传统增加了一个传奇。我们也谈了那么多继承,继承它的文物,继承它的历史,最好的继承是我们还不断的往里面加分,并不是保分,减分肯定更不行。光保住它也不行,我们要给它增加一些内涵,增加一些文化,甚至我们在继承中要创新。罗马的历史,一直听到的是罗马帝国,但是突然变成两个人的假日,很小的一个情节,忽然使这个城市被全世界人所刮目相看。当代的艺术家们也需要为我们的城市做些事情。比如说到南京,我们不能老在演《桃花扇》、秦淮八艳。严歌苓很有意义,写《金陵十三钗》,给南京这座城市增加了新的经典。我们当代的文学家、艺术家,应该给我们的城市多增加一些艺术作品,不然谈到黄鹤楼老谈到崔颢、李白,为什么当代的诗人不能写一写有创新的名诗、名句、名篇?当代艺术家需要重视这一点。同样当代的文学艺术某些方面为什么有时反而不受到大众买账?有时凌空蹈虚,和本土资源是没有关系的。莫言获诺贝尔奖最大的好处是,告诉我们一个作家要有自己的故乡,故乡是大师的基座,比如莫言的故乡就是高密,高密从此也会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主持人:非常赞成您说的大家需要一个故乡,席慕容跟我说过,她的故乡是在内蒙,隔几年就要去过一次,那是她精神的家园。
  洪烛:席慕容也为她的故乡写过很多诗篇,比如《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样的文学艺术家我是非常钦佩的。当代文学艺术家应该多做点这些事,可以给我们的故乡,不仅是第一故乡——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甚至好多人还会有第三故乡、第四故乡。什么叫故乡?第一故乡是出生地,第二、第三故乡可能只要我们喜爱那个地方,它就是我们的故乡——希望当代的文学艺术家们能够多一点这样的故乡,同时多为自己各种各样的故乡留下一些艺术作品,这样一方面是给故乡增光添彩,同时对读者来说,读者实际上更希望看这样的文学艺术作品,能够跟他的生活有关系的。
  主持人:不光是作家,所有的文艺工作者,王全安就说,我拍《白鹿原》就是拍给我故乡的,那是我的故乡,我就要拍这个东西。
  洪烛:比如陈忠实写的《白鹿原》,就把陕西的文化写出来。在这一点上我刚才讲了,我们城市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谈论文学艺术的时候也离不开城市,城市文明和我们的文学史、艺术史是相关的。
  主持人:今天聊天非常开心,很受启发,我听一个老先生说过,中国人为啥拜祖先?真的让你拜鬼了吗?不是,是要认识你从哪儿来,你要为哪儿做些贡献,你要为你出生的这个地方,或者是为养育你的人、这片热土有所皈依感,有所贡献,这是它的真实意义所在,或者说给你未来的后代留下点什么,让他们生活在这个地方更好。
  洪烛:你说得非常好。中国的文化和世界其它国家的文化哪点不一样?它是特别重感情的文化,中国也是非常重感情的,比如我们对城市有感情,对乡村有感情,对我们的历史有感情,我们对现实也会有感情。
  主持人:我们今天时间关系只能聊到这儿,谢谢洪烛先生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下回咱们单找一个城市细聊。
  洪烛:好的。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大家收看本期的新浪网上大讲堂,再见!
洪烛新书《名城记忆》
经济科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洪烛选取中国的十座名城和十座小城,层层铺开,娓娓道来。《名城记忆》旨在为中国的名城画像,为读者铭刻那些值得人回味与存留的诸多名城记忆,继承城市的内在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指引美好的方向。作品并不单纯地沉湎于怀念过去的辉煌,而是呈现出这些城市各种交错的画面,来体现在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中所蕴藏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力量。在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碰撞中,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其深沉的笔调不仅浸染着这些古老名城历史的沧桑和沉重,而且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网上大讲堂预告【转自千龙网】:&
“新浪网&11月2日&洪烛聊历史文化名城&嘉宾&洪&烛&
八家主办网站将准时于网站首页、新闻中心首页或论坛首页推出“网上大讲堂”专题,欢迎各位市民、网民届时上网收看。&合作媒体: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竞报、北京晨报、北京娱乐信报、北京商报。”
原文地址:作者: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每一座城市的地基,都填充着一部被湮没的历史,而城市的每一块砖瓦,也都留有人类的指缝。……读着这样的文字,足以令人神往那些饱含沧桑与厚重的城市。而这些都出自洪烛先生新作《名城记忆》,该书近日由经济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
洪烛先生曾被《女友》杂志评为“全国十佳青年作家”;曾获徐志摩诗歌奖、老舍文学奖散文奖,&央视电视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等诸多奖项。新近结集出版的《名城记忆》,文章篇篇朴实无华,信手拈来如唠家常般,让人沉迷。作者截取的这些城市,个个都充满神韵,“找不着北京”“西山不见使人愁”“南京:最忧伤的城市”“单眼皮的莫愁湖”“从华清池到马嵬坡”……
在高楼里拧开自来水的龙头,我闻见了工业社会的气息。自来水与电灯,是城市最初区别于乡村的地方。乡村古典的月亮只有一枚,城市的灯火却有无数盏,足以构成地面上的星空。我一直以外省青年的身份,隔着纸张、空气与歌声热爱北京。这毕竟是一座皇帝住过的城市。贵族式的宫殿平民化的胡同与四合院,共同掩盖住它的特殊性:在中国,这是城市中的城市,城市之上的城市。它令我联想到唐朝的长安,宋朝的开封与杭州,以及明朝的金陵等一系列古老的地名。哦,祖国版图的心脏,黄金时代的证明。
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值得你我闲暇捧读的一本书。
洪烛新书《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连载&&
新华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
定价:36元&&&&
【编辑推荐】洪烛继2004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闲说中国美食》,2006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舌尖上的狂欢》之后,2012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新书《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可谓“中国美食三部曲”。我们通过本书可以看到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动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
洪烛著&&
周一渤 摄影
&&&&&&&&&&&&&&&&&&&&&&&&&&&&&&&&&&
广东省出版集团 花城出版社
2010年8月第1版&
&中文/繁體《千年一夢紫禁城》作者
【出版者推荐语】北京,是中國最霸氣的一座城市,因為北京有一座紫禁城!紫禁城是中國歷史最貴氣的一道烙印,端詳這烙印,總讓人百感交集:既有愛與恨的味道、更有血淚的味道,仍至鐵與火的味道。因為紫禁城總是逐鹿問鼎的金戈鐵馬、獵獵旌旗、絕世英主、一代佳人、亡國之君、殺頭忠臣、當權官宦、碌碌士子…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留下一段又一段的韻事、美事、恨事、憾事等等。沒有一本書再能比《千年一夢紫禁城》把紫禁城寫得更好了!因為作者在火中,在水中,在荊棘中,尋找著紫禁城古老的靈魂。這麼執著的作家少見──不斷從各方面探索著它的靈魂。作家也必須交出他的靈魂,然後他才能看到別人未見的、別人忽略的。他不是匆匆走一遭,而是經年累月的浸在紫禁城古老的靈魂裡。上天總算沒有虧待這書的作者,靈光稍縱即逝的特殊共鳴或是千錘百煉之後的智慧結晶,並不是每一個有心造訪紫禁城的人可以獲得的。作者是努力而後幸運的,我們則是因為讀它而幸運的!
洪燭原名:王軍,1967年生於中國南京。1985年被保送進武漢大學。現任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文學編輯室主任。出版:長篇小說《兩棲人》、詩集《南方音樂》、《你是一張舊照片》、散文集《我的靈魂穿著草鞋》、《浪漫的騎士》、《中國人的吃》、《眉批天空》…等多種。其中《中國人的吃》等在日本、韓國、台灣已出版。&
《北京A to
Z》(英文版)新加坡出版公司&
《北京A to
Z》(中文版)当代中国出版社&&&&&&&&&&&&&&&&&&&&&
著者:洪烛 李阳泉
&&&&&&&&&&&&&&&&&&&&
&&&&&&&&&&&&&&&&&
《中国美味礼赞》(日文版)日本青土社
《中国人的吃》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日本青土社购买海外版权,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朝日新闻》刊登日本汉学家铃木博的评论:“洪烛从诗人的角度介绍中国饮食,用优美的描述、充沛的情感使中国料理成为‘无国籍料理’。他对传统的食物正如对传统的文化一样,有超越时空的激情与想象力……”日文版易名为《中国美味礼赞》。
《北京的前世今生》洪烛,邱华栋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老北京人文地图》洪烛 著
2010年12月第1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港澳码头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