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爱物论坛文章

正义,廉洁,爱物,孝慈,仁爱,诚信,宽恕,自强,知耻,勤俭。 诚信是立人之本,感恩是做人良知,其他呢_百度知道
正义,廉洁,爱物,孝慈,仁爱,诚信,宽恕,自强,知耻,勤俭。 诚信是立人之本,感恩是做人良知,其他呢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论文】大学生拖欠学费现象的另一个视角――加强勤俭爱物的传统道德教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评价文档:
&购买后可评价
&&¥3.00
&&¥2.00
&&¥2.00
&&¥1.00
&&¥2.00
&&¥3.00
&&¥2.00
&&¥3.00
&&¥2.00
&&¥1.00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大学生拖欠学费现象的另一个视角――加强勤俭爱物的传统道德教育
大​学​生​拖​欠​学​费​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文​章​从​加​强​勤​俭​爱​物​的​传​统​道​德​教​育​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同期刊文献构建和谐社会,从心开始
    和谐社会,从心开始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听到的一个词组是&和谐社会&。其实中国自古就有建设和谐社会、提倡?和万邦的传统,这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时必须加以借鉴的宝贵财富。《礼记&礼运》就对儒家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做了这样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的社会是非常美好的、令人向往的,那么在当代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实现这样的和谐社会呢?
  01?小鞠躬,大道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礼
  一、鞠躬里的健康心态
  关于&心态即命运&这个话题,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说起。
  在中国的童蒙典《弟子规》上有这样一句话,说&揖深圆,拜恭敬&。这句话就是教导我们在向别人作揖的时候一定要把身子弯下去,也就是说至少要90度角,要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恭敬。显然,这是古人的礼节。我们都生活在现代社会,为什么还要拘泥于这些古人的礼节呢?我记得教《弟子规》的老师曾告诉我,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身体力行地实践,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
  老师这样说必然有他的道理。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在这个发布会上有我一个短短的演说。当时我在学习《弟子规》,也学得很认真。当我走上台后,就先冲着台上的领导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又冲着台下的观众席深深地鞠了一躬。出乎意料的是,我还没有开始讲话,台上台下就响起了一片掌声。
  从那以后,我就喜欢给别人鞠躬。当然,这并不是为了博得别人的掌声,而是在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诲中,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鞠躬虽然是一个简单的礼节,但却从内心表达出我对观众的敬意,大家再听我讲课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这又涉及行礼之人是出于何种主观目的。人们选择一种行为,可能不是因为他们愿意这样做,而是因为他们必须按照规则来做。如果一个人行使的某一行为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因为不能破坏规则,那么其行为的道德价值就是有限的。此外,评价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而不考虑行为主体的愿望和动机,也使其行为的道德价值令人怀疑。所以即使是鞠躬这样一个简单的礼节,如果是带有自利目的来做,比如为了博得别人的夸赞和掌声,那其美好程度就大打折扣了。
  二、知礼而后谦
  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深刻的内?,每一种礼的设置都不是随意的,都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鞠躬就是为了通过这个礼,低下我们自己高贵的头,来折服一个人的傲慢之心。一个人即使贫贱到乞丐的地步,仍然会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慢之心。那么这种傲慢之心从哪儿表现出来呢?
  比如一个乞丐走在大路上,看到一些富贵人家的车子?过,他可能也会嗤之以鼻,然后说,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几个臭钱吗!即使是这样一没有财富、二没有地位的人,也还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慢之心。
  再想一想有的人成长过程中可以说充满了鲜花和掌声,处处都活在别人的赞叹和肯定中,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有傲慢之心不断地滋长。所以,我在刚刚学《弟子规》的时候,觉得这个躬很难鞠下去,因为一个人没有内心的恭敬,这个头是低不下去的。所以在力行的过程中,我切实地感受到,行这个鞠躬礼,实际上就是在折服一个人的傲慢之心。
  在《弟子规》上还有一句话,&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以前的人,即使骑着马或乘着马车,遇到一位长辈,也一定会下来跟他打招呼,即使长辈已?走过去了,也要目送着他远离。为好朋友送别同样如此。当然要理解这句话,必须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在中国古代社会,交通极不便利,一个人要去看自己的朋友,可能要坐马车、乘帆船,换上几种交通工具才能见到朋友。两个人见面之后,相谈甚欢,但又不得不别离,所以在分别的时候,才会依依不舍地送了又送。正因为有这种美好的感,才会有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天际流&的诗句。李白送朋友走的时候,朋友的帆船渐行渐远,慢慢走出了他的视线,再也看不到了,他还在那儿恋恋不舍地望着望着,不肯离去。
  实际上,这个&过犹待,百步余&是人与人之间那种深情厚谊的自然流露。现代人交通便捷,科技越来越发达,但是从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却很难再体会到了。
  02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一、心和万事兴
  儒家?典《大学》上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谐社会&的命题,正是借鉴了古人的智慧,并进一步形成了&和谐社会,从心开始&的主张,因为&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简单地说,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我们知道,礼节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行为规范,可以说是保持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最好距离。假如没有了&礼&,人与人之间往往会产生很多的不愉快和误会,从而影响我们的心态健康。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有着良好礼仪的社会,人人和谐相处,则会让我们的心态更加健康。所以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要让我们的心态健康起来。要注重言谈举止这些细节,因为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磨炼了自己的心性。久而久之养成好的习惯,这个人就会有一种雍容大度之气,这才是真正健康的心态。
  有这样一个关于健康的说法。一个数字,前面是一个&1&,后面有一串&0&。这个公式有什么特殊意义呢?很简单,对于每个人而言,健康是&1&,其他一切,如金钱、事业、地位、美貌等等,都是后面的&0&。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健康,即失去了这个数字最前面的&1&,那么后边纵有再多的&0&,对他而言都毫无意义了。
  在现代社会,这个数字前面又多了一个正负号。也就是说,前面这个&1&如果是正的,那么这个数字越大越好,但是如果前面加了一个负号,那我们还不如要一个小的正数。
  这个正负号代表了什么呢?代表的就是人的心态。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健康心理没有了,我们的心理失衡了,那么我们的身体健康、事业、美貌,可能都会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由此我们知道,心理的健康实际上比身体的健康更加重要。
  二、传统文化中的&和&
  我们知道,&和&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儒家文化注重追求和谐,本身是一种和谐的教育。而这种和谐,包括了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及?和万邦的内容。
  如《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身心和谐方面,孔子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培养坦荡荡的,心胸开阔、仁民物、&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君子,就成为实现社会和谐、天人和谐的基础。正如整个身体的健康和谐来自于身体的各个器官之间的?调运作,而每个器官的健康来自于构成器官的每个细胞的健康,社会的和谐也是来自于社会最基本组织-家庭的和谐,而家庭的和谐来自于每个成员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个体的道德修养是构建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石。
  在人际和谐方面,孟子总结人类社会中人伦关系的发展规律,提出了著名的&五伦&学说,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首先我们看一看父子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的社会中,时时刻刻存在着父与子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并不是圣人制定并让我们去遵守的,而是父子之间的一种自然的亲情。为了使这种自然亲情顺着&亲&的方向发展,并且保持一生而不改变,中国古人就去观察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后来他们观察到,只有做到了&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慈爱教导儿女,儿女赡养孝顺父母,才能将父子亲情保持一生。
  &君臣有义&所表明的,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在中国古代,这种关系主要体现为君臣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有一种自然的上下级的关系,怎样使这种关系保持和谐呢?领导者必须对属下有仁爱之心,不能因为自己是领导,就可以对属下呼来唤去,甚至不把他当人看,这样做就错了。而被领导者呢,只要将领导交给自己的任务尽心尽力地加以完成,就是尽到了忠心。所以只有做到了领导者仁慈,下属忠诚,这个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才可能是和谐的,而不是对立和冲突的。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日本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之所以被誉为&?营之神&,就是因为他把这种&君仁臣忠&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创下了儒家式的企业?营之风。
  &夫妇有别&,是指夫妻对于家庭的职责有区别。这个别并不是地位上的差别,而是职责上的差别。就是丈夫要承担创造?济收入的职责,而妻子要承担教育儿女的职责。那么只有丈夫做到了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妻子有良好的美德,&夫义妇德&能够做好,夫妻之间才是和谐的关系。
  &长幼有序&就是指一个家庭之中,兄弟姐妹的出生有一个自然的顺序,根据这种自然的顺序,要求兄长要做表率,要友爱,引导弟弟妹妹,而弟弟妹妹对于兄长的教诲,要恭敬,要听从。只有做到了&兄友弟恭&,兄弟姐妹之间的秩序才是和谐的。
  最后一种伦理关系就是&朋友有信&。它是讲我们在社会上与平等的人交往的时候,必须遵守的道德?则,那就是要做到诚实守信。
  在这五种伦理关系中,儒家没有抽象地谈论所谓的平等,而是根据客观存在的伦理关系的特征,明确了处于不同关系中、不同地位上的人的责任特征。只有这些人都主动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人伦关系才可能和谐。这五种人伦关系,在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最基本的伦理关系,只有这五种基本的伦理关系处理好了,整个社会的人伦关系才可能是井然有序的。
  在人与自然和谐方面,儒家很早就认为,人是大自然运行的一分子,人应当顺应宇宙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秩序,这集中表现在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其基本含义是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统一。
  这一思想可以溯源于《易&乾卦&文言》,其中写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段话的基本精神是:天(大自然)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人的活动也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只有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只有顺应以和谐为特征的宇宙秩序和发展规律,保护大自然和生态环境,才会减少或避免天灾人祸,最终有益于人类自身。因此,儒家在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中,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主张因人成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顺应自然,与自然相通相依,?调一致,和谐共处,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始终关注人与社会、自然的?调,并以看待&人&的眼光审视、关怀自然万物。这种精神所代表的是一种?盖社会和自然的朴素而辩证的人文主义。它不仅不同于西方那种反自然、反神学的个人式的人文主义,也与那种过于注重人与自然的对立、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的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提倡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民胞物与,认为人和自然万物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因此,按照这种思想,培养一个人美好的德性,使人对他人、对环境常常心存爱护的善意,将达到净化人心与净化环境的统一。
  在?和万邦方面,儒家道德的核心价值观是&仁&。对仁德的培养也是从个人的基本道德修养不断升华上去的。先有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再把这种爱推及到社会大众的身上去,这就是从自爱到互爱,而互爱再向上提升就是互助(即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互爱互助再向上提升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深受儒家和谐观念影响的中国人,在历史上较少主动发动侵略战争。诚如日本著名的哲学家池田大作先生所讲的:&与其说中国人是有对外推行征服主义野心的民族,不如说是在本质上希望本国和平与安泰的稳健主义者。实际上,只要不首先侵犯中国,中国是从不先发制人的。近代以来,鸦片战争、中日战争、朝鲜战争以及迄今和中国有关的战争,无论哪一次都可以叫做自卫战争。&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对&和谐&的追求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古人从身心和谐,到家庭和睦,到人与自然的?调统一,再到国家间和平的价值追求,都是以人的身心和谐为基础的。
  儒家文化正是理解了这一点,因此才在儒家的?典《大学》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序,指明不仅一个个体的尊严来自于他符合道德的行为,而且每个个体的道德修养是构建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石。这就告诉我们,要社会和谐,要治国、平天下,从哪里做起呢?就是要从构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公司内部的和谐来做起,而构建这样的和谐单位又要从培养每个人的良好心态做起。
  03西方的月亮并不比东方的圆?
  一、对待心理问题的东西方差别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美国有一对年轻男女约会,结果这位男士迟到了,女士问他:你去干什么了?怎么会连约会这么重要的事都会迟到?这位男士就回答说:我去看心理医生了。听到这样的回答,女士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在美国,如果一位女士听到一个男士去看心理医生,她会觉得这个男士的心理素质很高,因为他连一点小小的心理问题都会去求助于心理医生,那么这样的人也不可能产生太大的心理困扰,她觉得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会很安全。
  但是换个角度再假设一下,如果在中国,约会时对方迟到了,你询问?因,结果对方回答说去看心理医生了,那么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很可能会认为这个人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啊,一定是哪里不正常,要不然好好的去看什么心理医生呢?
  这种对比就说明,当代中国人与美国人相比,对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美国人对心理问题关注程度高,就认为什么都应该向他们学习。实际上恰恰相反,美国人很多的心理问题,和他们一直所奉行的价值观,也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西方价值观中的&自我&
  西方人流行的价值观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个&自我&是一个非常哲学化的词,而这种&自我&是一种&构成式的自我&,也就是用我所拥有的外在的东西(如我的位子、我的票子等)来评价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所以简单地说就是自利。为了获得自我利益的满足,就必须去和别人竞争。但是当竞争也不能够解决问题、不能获得自我利益满足时,竞争加剧就变成了斗争,这时就会出现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问题。如果斗争还是不能解决问题,而继续发展的话,斗争就变成了战争。我们现在关注新闻媒体,几乎每一天都会出现有关局部的战争或者冲突的内容。而如果战争继续升级,在当代科技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一旦有一方使用了核武器,就会导致世界末日。所以我们看到通过竞争的方式获得自我利益的满足的价值观,并不会给人类带来一个光明的前途,反而将会把人类带上穷途末路。
  然而可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中国人所学习和奉行的,就是这样一种以竞争的方式来获得自我利益满足的价值观,所以在我们的社会也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例如在一个小学里,有一天数学考试,那个每次数学都考第一的女孩却没有来参加。同学们都感觉到很奇怪,就问老师?因。老师告诉同学们说,今天她祖父过世了,她要赶去参加葬礼,所以她不能来参加考试了。女孩的祖父恰好是一位数学教授,?常对她的数学给予指点,所以她每次考试数学都是全班第一,没有人能超过她。老师在说出?因之后,对她祖父去世这件事表示了一些遗憾。结果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就响起了一片掌声,而且接下来的表现更让这位老师难以理解-有人说了一句话:&终于死了!&很明显,这些学生的意思是说,她的祖父终于过世了,以后再也没有人对她的数学给予指点了,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在数学上超过她了。
  无独有偶,同样也是在中国,有姐妹两个人。一天,姐姐回来了,就对妹妹说:&今天在上学的时候,有一位朋友来问我一道题,我虽然知道怎么做,但是我就是不告诉他。&妹妹听了后说:&如果换了我,我就会告诉他。&姐姐听到这里非常惭愧,心想我虽然年纪比妹妹大几岁,但是道德水平还没有妹妹高。可是她的惭愧之心才刚刚升起,没想到妹妹却接着说:&我会把错误的答案告诉他。&
  小学生和中学生本来应处在一个充满童心、爱心和同情心的年龄,却出现了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而我们所说的世界末日难道就单纯是指在核战争中,人们相互残杀,最终毁灭人类文明吗?实际上在摧毁人类文明的战争爆发之前,当人们的道德彻底沦丧,当人类的思想堕落到连低级动物都不如时,可怕的世界末日就已?到来了。诚如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先生在《展望21世纪》一书中,与池田大作先生的谈话所讲到的:&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更危险的时代了。这种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是人类自己招致的。如果人把自己的技术滥用于利己主义、邪门歪道和罪恶目的,就会有致命的危险。正因如此,它才远比地震、火山爆发、暴风、洪水、干旱、病毒、细菌,还有鲨鱼和猛虎,更加危险。&
  在这样一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冲突,充满了对立,充满了怀疑,充满了不信任,人的心理又怎么可能健康呢?
  现在我们都在讲&生涯规划&。那么在西方的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西方人所走的轨迹是怎样的呢?那就是童年是天堂,童年时的生活无忧无虑,可以说要什么父母会满足什么。到了成年,价值观基本形成,孩子&从奢返俭难&了,一旦这种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养成,就很难再回到那种勤俭的生活方式。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中年的时候就必须去和别人竞争。而伴随着这种竞争的进行,压力也会随之增大,活得也非常的辛苦。到了老年,因为他们从小没有接受过中国传统社会那种父慈子孝的教育,老年人很多都被送到了养老院。
  提起西方的养老院,很多的中国人都非常的羡慕,觉得人家还有政府给养老。实际上,他们的境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美满。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曾?去参观过西方的养老院。西方的养老院物质条件确实非常好,可以说有人服务,有人照顾。但是精神生活却相当的贫乏,大部分老人都是终日和电视为伍,可以说过着坐吃等死的生活。因为他们的儿女工作都很忙碌,从来都没有时间来探望一下父母,到的时候,就寄给父母一个卡片。即使这样,这些老人的感受怎样呢?他们会逢人就说,见人就讲:你看看我的儿女还没有把我忘记呢。所以,老年人确实是生活在坟墓之中。在养老院,老年人自杀的现象非常普遍。
  04互爱、互助、大同?-传统文化的和谐轨迹
  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儒家文化中对&自我&的认识,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不仅仅关系个体,而且关系其他人,关系整个社会。儒家的自我概念实际是一个伦理的概念。所以中国人的自我不是现代西方哲学中那种&?子论&的个人,也不是那种&占有性&的个人,而是生活在&五伦&关系中的人,所以中国人说&人无伦外之人&,因此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并且通过承担各种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以&仁爱&为核心,而儒家关于&仁&的教育,始于家庭,建立在&孝悌&这个根本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不仅能够回报父母的恩德,能够友爱兄弟姐妹,还要把这种推而广之,来关心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所以这个&孝悌&之心向上提升,那就是&互爱&,也就是《论语》所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我们不仅要对别人有关爱的,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还要切实地给予帮助。所以互爱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这也就是《孟子》上所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互爱互助之心再向上提升,那就是《礼记&礼运》中所讲的&大同世界&。在这个&大同世界&中,人们不仅仅只关爱自己的父母,也关爱他人的父母;不仅仅只疼爱自己的儿女,也疼爱他人的子女。老年人可以得到赡养,壮年人能够为社会所用,幼年人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那些鳏寡孤独残疾者,也就是老弱病残幼等弱势群体,都能够得到赡养和帮助。这是我们传统理念中所向往的和谐社会的境况。
  二、中国古人的幸福人生
  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之下,我们中国古人所走的人生轨迹又是什么样的呢?
  那就是童年的时候要积福,要惜福,中年时要造福,老年时才会享福。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孩子从小就要养成一种惜福、积福的意识,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学会知恩,这样才不会去随意地浪费。从小养成这种意识,就是惜福,就是在给自己积福。就如唐诗中所描述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韩亚旭、张培航
------分隔线----------------------------
最近热门文章
时事评论导航
随机推荐文章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
第五节 勤俭 爱物
  勤俭是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也是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道德基本规范。古人认为,“不勤不俭,无以为人上也”。它要求人们勤俭立德,敬业节用,不害不吝,勤俭持家。勤俭对个人而言,能使人“澹泊以明志”;对国家来说,勤俭则是“富国之道”,正所谓“历阅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对于持家、治国和陶冶人的精神情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爱物,也称作惜物,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道德规范 ,其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爱物不仅要求人们要取物以时,取之有度,而且还要求人们对物当用之有节。在世界自然资源有限而又污染严重的今天,提倡爱物、惜物的道德品质犹如倡导勤俭的美德一样,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乃至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勤俭
  所谓勤俭,即勤劳与节俭。勤劳指的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和品质。作为道德规范 ,它要求人们热爱劳动 ,对所从事的职业勤勤恳恳,不怠不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勤劳不仅能致富、兴家、兴国,且能养身、养德。懒惰则会无以立身,甚至于导致道德堕落。所谓节俭,指的是人们对待个人生活欲望的态度,它要求人们节制自己的生活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俭约生活,节约财用。所谓“玩物丧志”、“惟俭养德”,都强调了节俭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节俭不仅对自已有利,而且利家、利国,奢侈则无肋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害己、害家、害国。我们今天崇尚节俭,是对体力劳动者的尊敬和对劳动成果、自然资源的珍惜。
  勤劳和节俭尽管有区别,但二者的联系十分密切。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真正懂得节俭的道理。勤与俭,如果只勤不俭,就如漏器盛水,终将一空 ;反之若只俭不勤,则如流水断源
,终会干涸。所以,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勤俭都是必备的品质和要求。否则,为人心荡,理家必穷,治国必败。今天,我们大力倡导勤俭这一传统美德,对于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敬业节用,尚勤倡俭
  “敬业”是对“勤”而言,“节用”是对“俭”而言,敬业节用实际上就是尚勤倡俭、戒惰戒奢的表现。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体现了孔子敬业节用的思想。唐代韩愈曾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劳是人类最初产生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一切传统美德的逻辑起点,是最根本的立世精神。没有中国人民世世代代之勤劳敬业,就不会有五千年之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其次,关于节用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墨子是最强调节俭的思想家之一。古人提倡节用,节俭的美德并不等于吝啬。颜之推说:“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节俭,从对待自己这一方面来说,如古代劳动人民所一贯践履之省吃俭用,但不是不吃饱,不穿暖,而是强调要适度消费,可省则省,可俭则俭。从对待他人这一方面来说,则表现为不惜亏了自己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德。而吝啬却不同,吝者往往富足,但不具有怜悯之心,对穷苦人不体恤,也不救济;对自己却是挥霍无度、骄奢淫逸,从不感到痛惜。所以,我们应当对节俭之德有明确的认识,既不能误解为只要节俭就是对现代消费观念的否定,又不能把节俭与吝啬相提并论,“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2.俭以养德,勤俭持家
  孔子曰:“俭近仁。”节俭则接近了仁的品德。孟子曰:“俭者不夺人。”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 。孔孟认为 ,节俭的品德将有助于人们的道德修养。三国时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了“俭以养德”的名言,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孔明告诫子女从小要养成节俭的习惯,就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节俭的习惯,不仅能够养己之德,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地完善自己,而且还能养他人之德,做人表率,以俭化俗。
  “勤”能创造大量的财富,“俭”能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勤俭则家富、国富。所以,古代思想家们十分重视和提倡勤俭持家,强调为国家勤劳尽力 ,在家中生活节俭
。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集中地体现在广大劳动人民身上,但其也为许多上层人士所崇尚和践履。宋张知白曾为宰相,曰:“人情由俭入奢则易,由奢入俭则难。”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物质财富的增长已经达到古人所不可想象的程度,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许多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上,懒惰和奢侈是对穷苦人民以及后世子孙不负责的行为,因而,勤劳节俭仍然是当今特别是家庭生活中应当保持和发扬的一种美德。
  二、爱物
  爱物何以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一般来说,道德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关系应当如何对待和处理 ,是受制于人与人的关系
,服从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要求的。它反映在个体的理智、情感、欲望和行为取舍上,就表现为爱物或惜物的美德。现代伦理学中有生态伦理问题,从生态平衡的要求上解释爱物的道德规范,其实质仍然是由于生态平衡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有爱物以维护生态平衡的道德要求。这种要求,在形式上是表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关系,而实质上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和伦常关系的反映。爱物是中国道德的一贯传统,它要求人们取物以时,节用有度,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只不过,古人的爱物思想是与古代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的社会生活方式相联系的,与现代生活方式相比已不适应,因而,我们应作具体历史分析,批判继承爱物这一优良传统。
  取物以时就是要求人们要在正当时机取物 ,以适合物的生长规律。孟子在《梁惠王上》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惚畈豢墒な骋玻桓镆允比肷搅郑哪静豢墒び靡病9扔胗惚畈豢墒な常哪静豢墒び茫鞘姑裱ニ牢藓兑病Qニ牢蘩。醯乐家病!泵献尤衔倚俗饔萌耍Σ环僚┟翊焊⑾脑藕颓锸眨障邢臼保徊灰眯⊙鄣耐队悖蛐∮愕蒙徊煞ナ髂疽≡诓菽镜蛄愕氖苯冢环梁ζ渖ぃ庋突嵊谐圆痪〉墓群陀悖杏貌煌甑牟哪尽0傩彰且步簧匏啪螅绱吮闶切腥室濉⒌妹裥牡恼沃赖目肌
  古代思想家们认为 ,爱物不仅在于取物以时 ,而且在于节用有度。若取物以时而节用无度,则无以“尽物之性”,无以“赞天地之化育”,故大力倡导人们当用之有节,节用有度。意在说明,如果不节制用物,即使财物充足也会导致枯竭;如果能节制用物,即使财物虚弱,也会足够使用。
  古人关于爱物的思想告诉我们,不可违背生物之生长规律,阻碍生物之自然生长,亦不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否则,将破坏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之有机循环,使生态系统失去应有的平衡。虽说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人物资源却是不容乐观的。过去古人提倡的爱物思想,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应为我们所大力倡导和践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物知恩 节用惜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