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为什么要信佛?

信佛、学佛的人为何要受戒?为什么说不受戒不算真正的佛弟子?_灵窟佛国 -- 浙江省天台山慈恩寺
您所在的位置: >
14:37&&|&&
来源:智渡法师-学佛问答汇集&&|&&
负责编辑:admin&&|&&
问:信佛、学佛的人为何要受戒?为什么说不受戒不算真正的佛弟子?受戒、持戒的意义在哪里?
答:许多人不敢皈依,怕皈依了不能吃肉;许多人只皈依,却不敢受戒,说是怕受戒后做不到......
其实,皈依佛法僧三宝,不要求断肉食,只是建议不要食用大蒜、葱、韭菜等荤菜(恶香)之品。依佛教戒律,受五戒后也不要求断肉食,乃至求受比丘、比丘尼戒后,尚可食用五净肉,如南传的泰国缅甸、藏传的西藏、蒙古等地。或许是因为汉地授比丘、比丘尼戒时,同时授予菩萨戒,才有人们特别在意食肉问题以及相关误会。
更何况,不受戒、不学戒又如何知道自己做不到?说到吃肉,如果你是关心自己、关心亲人将来健康之人,还是真诚地建议你不吃或尽可能少吃为好。因为,且不说肉食是否卫生,即使卫生的肉食,也已经是人类众多疾病的主源。
好啦,我们还是来探讨一下戒是什么?然后就会明白为何要受戒、为何要持戒了。
据经典记载,从前印度有个小国家有一位大臣,国王非常恭敬他。这位大臣想知道:&国王究竟哪一方面恭敬我,且试他一试,究竟是我的学问,还是我的才能,才受到国王的恭敬。&
这位大臣利用进到皇宫的机会,偷了一个钱;守宫的人因为国王都尊重他,虽然看到也就睁只眼闭只眼而没捕他。第二天,他又偷二个钱,守宫殿的人还是放过了他;第三天,他偷了五个钱,守宫的人即时捕著他,把绑他到国王面前。国王说:&你偷了国家的钱,犯了国法要处死。&这位大臣就说出来原意:&国王啊,我现在试出来了,我知道人人恭敬我的,不是学问才能,而是道德,现在我知道道德可贵,请国王让我出家吧!&国王答应他,允许他出家去了。
  偷国家的钱财,就是犯戒,犯了戒就没道德,无论我们的学问及才能多么好,若破了戒,就没有道德、就伤害了道德,就不受人尊重。
&&&因此,戒就是道德,不论你有多大的才能,多大的学问,戒体一破,没有道德就没人恭敬,别人恭敬我们,是恭敬我们的道德,不是恭敬我们的外表。
&&&首先,戒律是道德轨范,人人都要持戒。世界上最为人尊重者是&道德&这两个字,离开道德也就无戒可言,离开了戒律也就没有了道德。我们佛弟子首先要学戒、持戒,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佛在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毗尼(即戒律)住世,正法久住。
  第二,戒律是我们的清净心。璎珞经云:&一切凡圣戒,尽以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持戒,心则清净,在清净心中建立万德,建立万行。心清净可以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一切功德都成就。
第三,戒律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只要持戒者成为社会主流,道德才能振兴。无论是家庭、企业、党派或国家,只有尊重道德、护持戒律(即正法住世),家庭风貌、党团作风、社会风气、国家风尚,才能正信、正心、正行,才能朝气蓬勃。
--------------------------------------------------------------------------
备注:1、学佛问答汇集,来源于在中国佛教网&知识堂&栏目、佛教在线&问佛&栏目及&佛知道&学佛问答网站对佛门信众的慈悲开示。
2、学佛问答中的提问部份,有些原文因存在句子不通顺、有错别字、未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问题,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情况下,作了校正。
3、以上的开示内容部份,仅供有相同、相似因缘和疑惑者参考。
4、各位佛门信众若有学佛或者生活中的疑惑,可登录网站& www.fozhidao.net&& 提交问题,请智渡法师作开示。
5、学佛问答己汇编成集,会不定期更新,下载地址为: (右单击--目标另存为)
相关阅读:&
联系地址:中国&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始丰街道&石溪
Copyright &
 浙江省天台山慈恩寺  WWW.CIENSI.NET 正法久住 佛日增辉 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 :宗场证字(浙):F号惟觉长老——学佛的人为什么要吃素(佛子必读)&&&&&&&&&&
发布者:&|&
浏览(17608) 评论
&|&发布时间: 16:47:12&最后更新时间: 12:43:55
本作品所属分类:
文章类型:转载
惟觉长老法相
[恭录]惟觉长老——学佛的人为什么要吃素
来源:中台禅寺 作者:惟觉长老&
2012年06月05日 07:42
修行学佛就是要向佛学习。从身口意开始,学佛的身、学佛的口、学佛的意。学佛的身就是学佛的行为,行住坐卧怎样达到最高的标准?学佛的口,在日常生活中,讲话怎么讲?该有什么标准?学佛的心,我们起心动念,也应该有一个标准,达到最高、最圆满、真善美的标准了,这样就能成就佛的慈悲、佛的智慧、佛的定力,乃至于佛的神通妙用都现前了。
要达到这个境界,有种种的方便。所谓方便就是一个桥梁,就是一个管道。做一件事情也有方便,如果没有方便,做事就不容易办好,修行也要有方便,没有方便,我们修行也不容易成功。什么是方便?修行第一个要吃素,吃素就是一个方便。为什么吃素是一个方便呢?我们佛法的精神就是慈悲,就是平等。要想达到慈悲、平等的心,第一不杀生,第二要救生,第三就要吃素。我们把这些都做到了,慈悲心就会现前,慈悲心就是佛心,所以吃素看起来很普通,它的意义非常深远。 
有很多人学佛很久了,但没发心吃素。他们认为修行学佛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吃素呢?前几年有位学者发表了一篇文章,大家都认为他是大善知识,写了很多书出来。他在文章中讲吃素不是佛教讲的,吃素与我们修行也没关系。所以他发表这篇文章以后,很多原来吃素的人也不吃素了。他说吃素的人不能成道,吃素不能消业,吃素不能解脱,吃素不是佛教讲的。他还举了很多很多的例子:第一、过去佛在世的时候,婆罗门教也是吃素的,现在有很多道教也是吃素的,甚至不信宗教的人也是吃素,这就证明吃素不是属于宗教的活动。第二吃素不能离开痛苦,牛、马、大象,它们也是吃草,从来没吃过肉,还是被宰杀,还是在三涂恶道中受苦,所以吃素是没有用的。因此很多原来吃素的人,听了他的话就不吃素了。
我们想想这是什么知见?实在是邪知邪见!虽然是修行学佛,假使知见错误,南辕北辙,花了很多的时间,也达不到什么效果,这就是因为知见、观念错误的原因。尤其我们修行就是在这念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个是南,一个是北,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就愈来愈远了。假如前面是悬崖绝壁,碰到绝壁,掉入悬崖,自己就要出毛病。所以那位学者要讲,吃素不属于佛教,吃素不能解脱痛苦、吃素不能消除业障、吃素没有增长福报,牛马都是吃素,怎么还是变畜生呢?
我们来研究研究,牛、羊、马吃素,并不是发心吃素。我们学佛要发心。吃素的目的在那里?有很多人是贪求功德,认为吃素有功德;有的人吃早斋,早上吃一餐说是在吃素。这是不是吃素呢?虽然不算是吃素,但还是有吃素的观念,还是有功德的。为什么不算是吃素呢?因为早上这一餐,很多人根本就不吃,当然没有功德。牛羊吃素,并没有发心,也当然没有功德。我们现在吃素,是发心的。发什么心呢?就是基于慈悲心、平等心。很多人不信宗教也吃素,那是为了身体健康,认为吃肉血管会阻塞而吃素。佛教里也有贪求功德才吃素的。这些都是吃素的动机。所以有很多学者提倡素食,不但提倡素食,还提倡吃生菜。这些吃素的观念,有没有功德?没有功德。因为这完全只是为保护自己身体的健康,虽然也是一种发心,但就和修行学佛不相应了。
什么叫相应?所谓相应,是与慈悲心相应,与平等心相应。这就是菩萨,这就是佛。平等心、慈悲心就是佛。所以佛经里讲“众生欢喜,诸佛欢喜”。菩萨以慈悲心为根本,因大悲心而发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觉。什么是大慈悲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每个人都贪生怕死,所有一切动物都有贪生怕死的心。这就是觉性、就是灵心。人人都有,动物也有。基于这个道理,我们不忍心吃它们。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我们看到一只动物临死时嚎啕哀叫,心里觉得很悲惨。基于这个慈悲心,而不能吃众生的肉,这是第一个原因。这完全是基于慈悲心、基于佛性的关系。
第二是基于因果的关系。什么叫因果?一个人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现在我们吃它们的肉,将来它们也会杀掉我们、吃掉我们。一般人都知道,吃四两就要还半斤。这就是因果的关系。基于这个道理,我们不能吃肉。
第三个原因是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亲眷。今生在一起,父母也好,兄弟、师长、同参道友也好,这都是缘。一个是善缘,一个是恶缘。过去结了善缘,今生就合得来,大家互相帮助;如果处得不好,偷盗、诈骗,今生一碰了面就是冤家、就是仇人。这就是因果。基于这个原因,绝对不能再违背因果的道理。说不定我们现在吃的肉,就是我们过去的亲戚、朋友,吃了肉就是吃了亲眷一样。所以知恩、报恩,就是要有慈悲心。这些道理,有的人相信,有的人不一定相信。人有三世因果,可以慢慢观察,因果就在日常生活中。
以前有个寒山、拾得。大家都知道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化身。一日寒山大士出来游化人间,看到村落里讨媳妇,大摆酒席办了几百桌,锣鼓吹吹打打的,大家都很高兴。寒山一到,就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起来了。旁边的人就说,你这个疯子,今天是喜事,你为什么在这里哭哭啼啼的?亲戚朋友们说著就要赶他走。寒山大士讲,我不是疯子,你们才是疯子。在场的人说,我们很正常,你才是疯疯颠颠的,怎么反过来说我们是疯子呢?寒山大士马上说了一首诗:
六道轮回苦,孙子娶祖母;
牛羊为上座,六亲锅内煮。
在六道轮回中是很苦的。一个人如果生生世世不知道用功、不知道修行,就是在六道中轮回。六道第一个是天道。行十善就升到天上;修四禅八定,也可以升到天上去。第二个是修罗道。修罗有天之福,而没有天之德,长得很丑恶。第三个是人道。我们现在就属于人道,世界上有种种人,每个人都不一样。第四个是畜生道。再其次是饿鬼道。再其次是地狱道。地狱道里尽是罪大恶极的人。这六道轮回,天上天福享尽了,到人道来;也说不定天福享尽了,马上又变成畜生,堕入恶道。它始终是天上、人间、地狱、饿鬼、畜生轮流不停,像车轮一样。若不知用功、不知修行,生生世世始终在六道轮回中,受尽生老病死苦。其他的苦太多了,所以人生就是一个苦海。
“六道轮回苦,孙子娶祖母”。我们看到是新郎、新娘,事实上可能就是孙子娶祖母做太太。现在一般人看不见,没有这个慧眼,没有这个法眼,没有天眼。所以每个人都在颠倒当中。“六道轮回苦,孙子娶祖母”你看这疯疯颠颠的,是不是颠倒?“牛羊为上座”,现在来的亲戚朋友高朋满座,这是什么呢?这些都是过去杀的牛羊,今生转世为人为上座。“六亲锅内煮”现在煮的鸡肉、鸭肉、牛肉是什么呢?都是过去的六亲眷属。我们想看看,佛、菩萨,有了天眼通,这些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地。不吃众生肉,完全是基于慈悲心、基于平等心。所以我们绝对不要吃众生肉。
怎么能完全达到吃素的目的与利益?就是要发心正确。发什么心?我们也不是贪著功德,功德不能说是没有,功德是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的?就是从慈悲心长出来的,从平等心长出来的。我们知道,念佛有功德,诵经也有功德,吃素也有功德,究竟功德在那个地方呢?这些都靠我们发心。假使我们没有发这个心,没有平等心,也没有慈悲心,吃素只是为自己著想,为自己就是我相,为我就是贪。贪著自己的身体来吃素,虽然可以达到健康,但是心中天天增长愚痴和无明,并没有什么功德。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就是要发心正,发心正而吃素,就有无量的功德、无量的福报。
佛法讲吃素,是为了修持慈悲心、平等心。我们不吃众生肉,因为众生是未来的佛、未来的菩萨,这是第一个道理。第二个道理,人人都有生命,爱护我们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人家的生命。第三是基于三世因果的道理。基于这些道理,我们清楚了为什么要吃素。这样子就是个因。是什么因?是菩提因、是正因。基于这个因来做事情,果报就是无量的。假使没有这个正因来吃素,固然善法还是有善报,不过就减少了很多。
所以吃素和修行学佛有什么关系?关系是很深的!不论是大乘经、小乘经,都讲要吃素。有很多人没弄清楚佛法,为了膨胀自己而乱讲话,害了很多真正想要修行学佛的人,使得发心的人走错了路。所以我们很简单、很扼要地把这些道理提示出来,使每个想要修行学佛的人能走对路头,首先要有慈悲心。慈悲心的养成,第一个是不杀生,第二个是救生,第三个就是要吃素。就是这样子在日常生活上来磨炼自己、来训练自己,最后到达真正慈悲、平等,这个心就清净了、就解脱了。
佛法是最实在的真理,做一分就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所以吃素和我们修行学佛,实在有很密切的关系。佛法第一个就要有福德,福德的产生,就要有戒行。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吃素是件好事情,对我们身体健康也很好。从医学上来讲,吃素会减少高血压,减少很多癌症,身体也会减少很多疾病。而我们佛法不是从这个观点来吃素,完全是基于慈悲心。所以希望每个人,不管是要想提升自己,或是要使自己身体健康,或想增长智慧、增长福德、增长慈悲心也好,都应该要修行学佛。要想修行学佛,第一个根本要件,就是要慢慢地养成我们的正知正见,第一步慢慢习惯吃三净肉,吃了三净肉,然后再吃五净肉,从不杀生、救生、进而吃素,这样于学佛就很有进步。
所以吃素和学佛是很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与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与我们的福德,与我们的智慧,与我们的定力都有很大的关连。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要有这样的认识。相信有智慧的人,对于自己一定会观照、爱护。从什么地方去爱护?就要从因上去爱护,不要从果上去求。种因一定得果。种什么因,将来一定得什么果。我们修行学佛,要想更上一层楼,就要从这方向去努力。
附文:苏东坡泣泪谏言:我哀篮中蛤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 作者:小曼
编者按:啖肉若狂的大文豪苏东坡何以后来止杀茹素;这一首五言韵诗饱含着诗人怎样的悲悯情怀;口腹之欲与生灵的苦难如何引发了诗人细致深切的感怀;诗中提到的人物和典故又有着怎样的传奇过往。请与我们一同品读苏东坡留给我们的泣泪谏言,尤冀能在字里行间读出我们今天淡漠已久的生命思考,重新开启早已木然尘封的心灵内省。
《我哀篮中蛤》&
&&& 我哀篮中蛤,闭口护残汁;&&& 又哀网中鱼,开口吐微湿。&&& 刳肠彼绞痛,过分我何得;&&& 相逢未寒温,相劝此最急,&&& 不见卢怀慎,蒸壶似蒸鸭;&&& 坐客皆忍笑,髡然发其幂。&&& 不见王武子,每食刀几赤;&&& 璃璃载蒸豚,中有人乳白。&&& 卢公信寒陋,衰发得满帻;&&& 武子虽豪华,未死神已泣。&&& 先生万金璧,护此一蚁缺;&&& 一年如一梦,百岁真过客。&&& 君无废此篇,严诗编杜集。
&&&&&&&——宋 苏东坡
&&& 唐宋八大家中的苏东坡不但诗文俱佳,书法绘画也堪称一绝。他对美食方面的研究与喜好更是众所周知,并且写过无数的诗文如《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着名的《老馋赋》来反应他对饮食烹调的浓厚兴趣和品尝佳肴美味的丰富经验,但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因为与佛法的接触,又一方面与质朴的农夫、渔民为友,以大自然为家,苏东坡的心性有了转变,对生命有更深刻的体悟,在饮食上也渐由不杀猪、羊等大型动物,进而连鸡、鸭、蟹、蛤等都在禁杀之列。有人送他螃蟹蛤蜊水产物,他也投还江中——虽明知蛤无复活可能,但也比放在锅里煎烹的好。他并恨自己未能忘味,不能吃全素,只好“勉励”自己只吃“自死物”,不为口腹操刀杀生。
&&& 在被贬黄州的那段日子,一次苏东坡去岐亭看望他的好友陈慥(字季常),途中想起前一年去陈家时,陈家杀鸡捉鸭,盛罗酒食来招待他的情形。苏东坡不忍为口腹之欲而有杀生的残忍事情再次重演,所以一见陈慥便先声明,千万不要为他杀生。之后又做了这首“我哀篮中蛤”的泣字韵诗(即岐亭五首之二),寄到岐亭劝说陈慥戒杀。陈慥读后不但接受了劝告,甚至陈慥的邻里读了这诗,都说“未死神已泣”太可悲了,受此感化,多人不再吃肉。
鱼蛤虽小,但皆有情,被烹刹那,亦痛亦惧。
【白话翻译】
我哀篮中蛤,闭口护残汁﹔ &&& 可怜的蛤蜊,在篮子里紧闭着嘴,死守着生命里最后的一滴水。 
又哀网中鱼,开口吐微湿。&&& 可怜的鱼儿,在网子里拚了命的吐着水泡,只想抓住最后一丝湿润。
刳肠彼绞痛,过分我何得﹔&&& 眼里看着它们被开肠破肚的痛苦,你的心里怎么能无动于衷呢? 
相逢未寒温,相劝此最急,&&& 我急迫的想奉劝您(此诗是苏东坡写给陈季常的) 
不见卢怀慎,蒸壶似蒸鸭﹔&&& 可曾听过卢怀慎的故事?他因不舍蒸鸭就以酒代替。 
坐客皆忍笑,髡然发其幂。&&& 当他把壶上的巾布拉开时,席上客人都忍住不敢笑他。 
不见王武子,每食刀几赤﹔&&& 有否听过王武子这个人,他每餐都弄得到处鲜血淋淋。
璃璃载蒸豚,中有人乳白。&&& 又常用琉璃蒸乳猪来吃,小猪身上还留着人奶的乳汁。 
卢公信寒陋,衰发得满帻﹔&&& 卢公一生廉洁简陋,死去之时大家为之伤心怀念。
武子虽豪华,未死神已泣。&&& 武子一生虽然奢侈豪华,未死连天神都已为它的奢侈行径感到悲愤。
先生万金璧,护此一蚁缺﹔&&& 纵然你有万贯家财,也请守护着你那颗悲悯的情怀。 
一年如一梦,百岁真过客。&&& 人生如梦,就算能活到百岁也不过只是个过客。 
君无废此篇,严诗编杜集。&&& 请君记住我所说的这番话,千万切记。 
【人物与典故】
1, 卢怀慎(?—716),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713)为宰相。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任宰相三年后病故。卢怀慎为官廉洁,家无储蓄,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生活得很贫穷。他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卢怀慎的儿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能保持清廉节操,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卢怀慎清廉俭朴不经营产业,衣服、器物上没有用金玉做的豪华装饰,虽然地位尊贵但妻子儿女仍然寒冷饥饿。得到的俸禄赐物,毫不吝惜地给予朋友亲戚,随给随无,很快散尽。赴任东都去掌管选举,随身用具只有一个布袋。得病后,宋茂、卢从愿去看望,见铺的席子单薄而破旧、门上没挂帘子,适逢有风雨刮来,举起席子遮挡自己。天晚了摆饭招待,只有两盆蒸豆、数碗蔬菜而已。临别时,卢怀慎握着二人的手说:“主上急于求得天下大治,然而在位年久,对勤勉稍有些厌倦,恐怕要有险恶之人乘机被任用了。你们记住这些话!”到治丧时,家里没有留下储蓄。玄宗当时将要前往东都,四门博士张星上言说:“卢怀慎忠诚清廉,始终以正直之道处世,对他不给予优厚的赏赐,就不能劝人从善。”于是下诏赐他家织物百段,米粟二百石。玄宗后来回京师,在鄂、杜间打猎,望见卢怀慎家围墙简陋低矮,家人像办什幺事,就派使节驰往询问。使节回来报告说是卢怀慎死去二十五个月后的大祥祭祀,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经过卢怀慎的墓时,石碑尚未树立,玄宗停马注视,泫然流泪,诏书命官府为他立碑,令中书侍郎甦(廷页)草拟碑文,玄宗亲自书写。
2, ”蒸壶似蒸鸭”是个典故。按《太平广记》载《卢氏杂说》:“郑馀庆与人会食,日高,众客嚣然。呼左右曰:‘烂蒸去毛,莫拗折项。’诸人相顾,以为必蒸鹅鸭。良久就餐,每人前粟米饭一盂,烂蒸葫芦一枚。余庆餐美,诸人强进而罢。”这个人是郑余庆,东坡记错了。所以“不见卢怀慎,蒸壶似蒸鸭。坐客皆忍笑,髡然发其幕。”&
3, 王武子:东晋人,常与巨富石崇夸富。
《世说新语》: 武帝尝降王武子家,武子供馔,并用琉璃器。婢子百余人,皆绫罗裤襬(衣罗),以手擎饮食。烝豚肥美,异于常味。帝怪而问之。答曰:“以人乳饮豚”帝甚不平,食未毕,便去。王(王丞相)、石(石崇)所未知作。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非法说法,非律说律,胡乱延伸,佛陀批评提婆达多的素食主义,看来是非常有必要的。素食主义不是解脱道。
:生于末法时代&( 16:41:23)&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凝芸冰澜&( 10:53:41)&
鱼蛤虽小,但皆有情,被烹刹那,亦痛亦惧。
万物皆有情
:&( 10:54:18)&
素食确实有益身心,也能培植慈悲心。赞叹。
:&( 15:34:30)&
:&( 21:43:58)&
吃素看起来很普通,它的意义非常深远。 
:&( 12:30:47)&
学习并问好!
:&( 11:49:26)&
生活朴素,精神富有!问好沈老师!
:&( 10:55:25)&
佛,教人行善——我的禅悟,阿弥陀佛!
:&( 14:05:34)&
拜读欣赏!受益匪浅!阿弥陀佛!
:&( 18:03:19)&
静心阅读,方能体会
:&( 17:11:26)&
一年如一梦,百岁真过客。我又来了,细读一遍,感触最深是这句。
:&( 11:24:46)&
英雄到老皆归佛,宿将还山不言兵。
------------------
阿弥陀佛!
:&( 09:05:57)&
补课拜读欣赏,问候沈老师好!
:&( 17:54:46)&
欣赏,问好!
:&( 14:51:40)&
52 篇, 4 页 1
(必填)&&&&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发表(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一钵法师】:我们为什么要信佛?
作者:一钵法师
&&& 人们为什么要信「佛」?首先我们就应该对佛有所了解,究竟什么是佛?这个问题我想学佛的人大部分都应该知道,我们佛门弟子信奉佛教,大家都来修学佛法,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佛」是什么意思?佛法里这个「佛」字又该怎样解释呢?
&&& 「佛」是「梵」语,就是印度语,也是「梵天语」,天人也说「梵语」。「梵语」的「佛」字叫「佛陀耶」,「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后,这个「佛」字就没有翻译成「中文」,中国人把佛陀耶也念「佛陀耶」,后来国人欢喜简略,便把「陀耶」两个字删去了,只用一个佛字,以致一般人以为这个‘佛'字就是「中文」翻译的,其实这只不过是「梵天语」的音译。
「佛」字译为中文是「觉」的意思,这个觉悟的「觉」并不包含一种含意,而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思。
为什么叫「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呢?因为「佛菩萨」修成了,他自己就觉悟了,这是「自觉」。
自觉就是「成佛」的意思,「成佛」就是无我了,无我就没有自私了,「佛」菩萨没有私心,他的心里想到的是九法界里一切有情的众生;「佛菩萨」自己放下了,离苦了,没有烦恼了,得大自在了,「佛菩萨」有同法界里一切有情的众生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菩萨有「大愿、大行、大力、大智慧、大神通力」。佛菩萨就想有能力去救法界一切有情的众生脱离苦海,所以「佛菩萨」就会度化法界里一切有情的众生都离苦得乐,这是「觉他」。
「佛菩萨」觉他,就是在度化众生,「佛」在觉他的同时,也是在觉悟自己,修行人成菩萨或成佛以后,仍就要发大愿平等的普度法界里一切有情的众生,「佛菩萨」那是修行无量个千劫万劫才修得圆满的无比庄严的相貌的,所以佛菩萨在自己觉悟的同时,再去觉悟法界一切有情,在觉悟他人的同时,也一样的在觉悟自己的圆满,这叫「觉行圆满」。
「佛菩萨」修成佛以后,还要经过无量个数不清的千劫万劫的倒驾慈航,示现凡夫修道作「罗汉、菩萨」或作「佛」,成佛以后再去度化法界里的一切有情的众生,佛菩萨能化千百以化身示现修行,成就以后普度法界有情,「佛菩萨」所发的无量无边不可说的「大愿」,无量「阿僧祈劫」的每一生每一世都示现修行,都行持圆满了,就达到「万德庄严」,这「自觉、觉他、觉行」就圆满了,这就称为「佛」。
&因为佛菩萨修行圆满了,佛陀的相貌万德庄严,佛菩萨心地无私,佛菩萨有「三十二相」,有「八十种好」,佛菩萨又有无量无边的不可说的大智慧,所以我们要信佛,要学佛菩萨的法,我们要修道,也要作佛。
我们信佛就是要跟佛去做,跟佛去学,学佛就是学佛菩萨的大孝,学佛菩萨的慈悲,学佛菩萨的人品,也就是学佛菩萨的德行。所以好好做人就是学佛,修行的人好好做人才算是真正的皈依佛教。
信佛也是为了了脱生死,佛说人有六道轮回,修行是为了来生修,六道有人道、天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皈依佛门修学佛法就是为了脱离这六道轮回。我们信佛真正的目的就是要了脱生死,要脱离六道轮回,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明心见性当下解脱,当下证得佛菩萨的涅盘果位。
&&&&&&&&&&&&&&&&&&&&&&&&&&&&&&&&&&&&&&&&&&&&&&&&&&&&&&&
一钵师父原创
请分享更多相关文章:
一钵师父】地藏经讲义.第二部.第5篇
法师简介:一钵大师:俗名:赵文波,(1970.4——)法号:“释本钵”法师,一钵法师,一钵(禅师),亦叫:一钵师父,世人尊称一钵大师;字号:憨愚(禅师),人称憨愚大师。又被世人尊称为如意和尚,楞严咒大王,妙法莲华经和尚,大般若和尚,佛教三藏法师是也。中国苦行僧,当代难得的修行人。一钵大师修的是跟古人一样的头陀行,法师诵的佛经之多古今罕有。
&&&&&&&&&&&&&&&&&&&&&&&&&&&&&&&&&&&&&&&&&&&&&&&&&&&&&&&&&&&&&&&&&&&&&&&&&&编辑:佛教无名居士
我的更多文章:
( 09:19:40)( 08:11:43)( 12:35:46)( 15:33:16)( 09:50:11)( 15:29:52)( 07:19:09)( 10:12:25)( 17:53:38)( 14:11:55)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李连杰为什么会信佛?——勿欲速,勿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东方财富网博客
勿欲速,勿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网址:/jwzstar
半山隐士的:
博客级别--级
积分:--分访问:--次排名:--名
内容读取中……
内容读取中……
李连杰为什么会信佛?
1 【访谈实录】李连杰:我学佛的真实原因
2004年底李连杰经历南亚海啸,目睹生命顷刻间化为乌有,令早已看破红尘的他更臻化境。早前他在纽约与一百位志同道合者,过了10天苦行僧生活。期间不能与人谈话,每天要清晨4时起身打坐,晚上只能睡在地板上休息。虽然其他人都知道他的明星身份,但因为不可开口讲话,让他得以专心修炼,重拾心灵恬静。
李连杰:“其实是对生命的一种了解吧,我1997年的时候,34岁,因为我一路以来对宗教都有一些亲切感,但是什么原因自己找不出来。那么到那个时候我在考虑,突然之间自己对生命,对物质方面都有一定基本的保障了,可以不为这些一日三餐急于工作去发愁,你会看到生命说,周围很多人有几十亿的身家,或者甚至于上百亿的身家,他们都在那里痛苦和着急,那他们在着急什么呢?”
“我也看到身边有一些朋友为几千块钱在着急,几万、几十万、几十亿、几百亿,不同的人同样在着急,那大家都在着急什么?那我就去思考生命。我发现人们都希望,第一个,人类一开始的是什么?是有‘情’。就是说,我们想开心,所有的人类都要开心。第二个,我们没有安全感,我们要开心,但却没有安全感。”
“所以,人在一个小孩子时开始的就是情,他来了没有安全感,他就哭。一哭他父母就来抱他,他觉得原来哭是有用的,原来叫爸爸妈妈就有人来保护我,就是原来情是这么产生的。可是到了我们三、四岁,四五岁的时候,以前还到了七八岁,现在的年龄可能到了三四岁,就开始,情完了就是名了。 ”
“你要上出名的幼儿园,你要考第一名,你要什么都要第一名,所以小孩子也是,弹钢琴要第一名,小提琴要第一名,所有东西都是名,原来心目中被大人灌输的名是如此之重要了。而这个名的重要,一直跟着你到你的成长。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大公司、有名的职务、有名的东西。”
“那到了一定年龄,我们走向社会了,有了名还不够了,因为有了名没有利。名完了最实惠的就是利,就希望有点实惠,那就追求利。那追求利了以后,创造了一段,人生中段的时候,就是30多岁的时候有利,他发现还不够,原来要有权。有了权才更容易有利。更多的名更多的利,我要有权力。 ”
“但是如果我们一直渴望这种增长,用外在的力量去保证我们内心的快乐的话,可能增长到最后人生结束,你仍然不觉得最有名、最有权、最有利。所以那时候我就思考,谁有这种答案呢?
“我就发现2500年前有一位人,有一位王子,他具备了我们人类心目中最理想的状况,四样东西。他有权力,他是王子,未来的国王,一定有权力,对吧?国家的财富都是他的,利也有,名就不用说了,国王、王子,这个名就更不用说了,这个情也不用说了,不光自己有,可能要多少个都可以。什么都可以满足,这个在今天的社会里,应当是人类最满意的状况吧?那他还是痛苦,为什么痛苦?原来生老病死他解决不了。他解决不了好多东西,所以他离开了,放弃了。我们认为名、利、权、色可以保证我们的幸福、快乐、安全,他却离开了,他苦行了六年,找到了一个真正快乐的方法。在2000多年人类历史上,影响了很多的人。而这些人里不一定是我们大家,简单理解地说都不是迷信者,因为这里头有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包括很多物理学家、化学家。在西方我接触过很多一起打坐的人,有医生,有学物理的、学化学的人,他们不可能都迷信,他们一定在寻找着一个东西。”   “那么我就说,既然你有一个方法能够真正快乐起来,那我就去了解你,我去学习。”     “1997年以这样的方法我开始追随,但我越追随越发现,我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快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生命,所以就一路走一路走。其实到了2004年我已经很快乐了,我已经见过很多的老师,听过不同的教诲,比如小乘、大乘、秘乘,有过很多的老师,我已经很快乐了。”   主持人:“那时候是不是你计划好像要放弃了? ”   李连杰:“其实我已经策划,不是,我已经策划要做一些事情了,但是因为我又不缺名,我也不缺钱,一旦要做这个事情,还要一点点勇气。但是我很开心,我一直希望把这种开心跟别人分享。”
“我很开心,其实你也可以,我也从不开心走到开心的,我怎么跟你分享。我看到很多人脸上都写着紧张、疲累、疲惫什么的各种思想,我说我可不可以分享呢?其实就在那一年,2004年,你也知道我遇见海啸。 ”  李连杰:“后来我去西藏,一年当中有三次接近死亡。”   主持人:“生死的边缘是吗?”   李连杰:“就是与死亡擦身而过,擦身而过。我觉得不要再等了,因为无常的事情,说明没有不可能的事情。 ”     李连杰:“虽然你会武功,虽然你力量很大,但是在大自然当中生命不结束,就要呼吸。我一直说这样,就是有一个生命,不再有这个吸的这个动作,生命就结束。没有保证说一定80岁,一定70岁,一定30岁,其实没有,真的有可能,所以我就觉得无所谓了。既然我死亡都已经体验过了,我也体验了,有急促的死亡,就到这儿了就不走了,那再过就死了,有一种慢慢的体验死亡,在高山上缺氧。 ”   “所以我经历了这些以后,我觉得没有什么再恐惧了。我就要做,想一些方法回馈社会,分享这种经验。我不想教你任何东西,我没有权力教什么。就像我从来不教武术,生命我也不教,因为我不懂,不是一个好的老师,但是我愿意跟大家分享 ”   “小孩子听也可以,家长听也可以,听了您觉得有用免费拿去。如果您觉得没用就说‘唉,你胡说八道。’你就扔掉也可以,没问题,我只希望大家快乐。”   “大家身体要好,身体好了,快乐了,一点点、一点点放大的时候,我们就有希望拥有一个更和谐、更快乐的人类大家庭。”
李连杰笑谈人生
“我们出世时光着身子,却紧握拳头大声哭泣。哭什么呢?我们什么都要,要快乐、钱、权力、声誉。可是死的时候,我们同样光着身子,但手是张开的,把一切归还世界。在这过程中,人们以为拥有了生命,但其实只是暂时保管,你最后还是得归还。”
“当我告诉年轻一代,作为人类应有爱心,应回馈一点给社会,他们总回答说,等成了百万富翁就一定回馈。可是若你在5岁时,手上有5块巧克力,但已一块也不愿分享,那即使将来有500万,你也不会捐出100万。分享,须从小学起。”
2 北京晚报报道:银幕上他是武林高手,生活中他是虔诚的佛教徒。
李连杰曾经掷地有声:爱家的男人是英雄。他也曾经为了陪怀孕的妻子而推掉了《卧虎藏龙》的演出机会。近日,李连杰来北京,开始了他以爱为主题的大学演讲。在演讲之余,记者就人生、事业、家庭、信仰、灾难等话题专访了李连杰:
记者:家庭和事业发生冲突时,你是否总会倾向于家庭?家庭对于你的生命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呢?
李连杰:我倾向于爱。爱有很多种,有占有、控制。包括爱情,在我的生活中来讲,我觉得爱是付出,真的,我付出,我的太太也付出。所以爱并不是拥有,爱是付出,你不断的去考虑对方的感受,对方也考虑你的感受,我想这个爱情就会比较牢固、比较长久。当然了,一开始爱是靠两性的吸引,后来延续下去几十年,到你死亡的时候,我想更多的是彼此的付出。
记者:从你男性的眼光来看,你觉得一个好男人的标准是什么?
李连杰:很多女性说,李连杰真是一个好老公,他把他拥有的一切财产都给了太太。很多的男人也会说,这个混蛋怎么这么做呢?我们把一辈子的钱都给了女人不是麻烦了?不一定,我觉得最主要的是真诚,把爱付出去,不要去理会后面的事情。
记者:付出爱是你人生最大的追求吗?
李连杰:我可以坚定的说,是。我是出于一个父亲,或者一个走过来的奇奇怪怪的人,见过很多皇后、总统,见过很多有钱有势的人,见过黑社会、死里逃生等坎坷的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到今天才说,我愿意,在我四十岁以后把爱回馈于社会。
记者:谈谈你人生成长中,心灵上的变化?
李连杰:我从11岁开始,不完全相信大人讲的话。16岁,我觉得大人说的既然不全对,我就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电影就改变了我的人生,从17岁开始拍《少 林寺》,八十年代整体来讲,是自我中心、自我膨胀、自我痛苦的一个很长的阶段,为自己的名、利、物质奋斗的过程,到了90年代以后,我开始思考。武术学一 直就告诉我有阴和阳两方面的东西,站在阴和阳两个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的时候,答案是不一样的。我也从这个角度里开始了解生活、了解生命,以至于我后来 在香港的发展,去美国工作了几年,后来去欧洲工作了几年,一直到现在,已经改变了我人生的一个基本观点,我不习惯站在某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而是从事物的两 方面着眼。
记者:你的人生观如此坚定,认识如此清醒,心灵上还会有抚不平的起伏吗?
李连杰:其实1997年的时候我想退休,因为我发现,物质不能满足我心灵上的要求。我要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真的,我觉得物质,在某一个阶段是相 当重要,但是跨过那个阶段以后,就是本质不变、量在变了。钱和物质并不能使每一个人开心,但是欲望又是无止境的,如果真指望发财的话,我们每一个都是李嘉 诚,但是往前一看,还有一个比尔·盖茨,更有钱,怎么样比比尔·盖茨更有钱?物质不能解决心灵的痛苦。所以我开始变成了一个佛教徒,重新来看宇宙,看生 命,看物质结构是什么,心灵结构是什么,从这当中找到很多快乐。
记者:信仰佛教,给了你人生怎样的定力和改变?
李连杰:我觉得人类共同的追求目标就是幸福、快乐。人是生活在人群里,人群里就需要关心、爱和付出。我作为一个动作演员,在最近几年我经常在强调,其实我 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针对美国的观众“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办法”,我不停的希望我的作品里能带动这种思想。其实《霍元甲》有一个蛮重要的信息就是告诉大家 “武力可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一定不是惟一的方法,暴力能够征服别人的肉体,但永远征服不了别人的心,只有爱。”真的,只有爱的力量,才可以征服整 个人类的心灵。
记者:在那场海啸的灾难当中,你曾经与死亡擦肩而过,回过头再想,你怎样看待死亡?
李连杰:去年一年我面对三次死亡,海啸,去了一趟西藏。在海拔4200米的时候去禅修,5天以后没有了氧气,很严重的高山反应,真的面对了死亡,氧气不 够,自己呼吸不了;再一次面对死亡的挑战,恰巧的是,在去西藏之前我和朋友去了海南岛,过了一次帝王式的生活,每天几十道菜,有厨师。然后我去了西藏,没 有水,没有厨师,方便面也煮不熟,自己也不大懂,男女睡一个圈圈里,我和太太及几个朋友,一方面是物质,一方面是心灵。我经常开玩笑说,两头跑,上下左右 周围晃。很好的体验,因为经历死亡,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死亡,但是我真心和太太商量过,在我们的子女当中一定有一个是红十字会的志愿者。走过海啸之后,才 有时间去想,名是什么?利是什么?真的要做什么,我到底需要什么?生命很短,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所以,好好利用,好好珍惜每一天。
记者:我们看到的都是你在银幕上拳打脚踢的形象,生活中你是什么样的性格?
李连杰:我其实有一点点自闭,真的,这个自闭在于你的生活环境,因为太早出名了,出名以后,就很保护自己,生怕说错了。我不希望跟人接触,喜欢自己独自看 书,喜欢跟好朋友在一起。直到最近几年,因为佛教的关系,给我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社会,再也不是为自己做事,四十岁前为家庭,接下来就是回馈社会。
据美国有关报导说,功夫明星李连杰在「英雄」杀青之后,立即风尘仆仆赶到洛杉矶投入华纳新片「龙潭虎穴」的拍摄,但不论是拍张艺谋式的古代武侠片,还是好莱坞的警匪动作片,李连杰随时以佛教为念,俨然是继李察基尔之外,好莱坞另一位佛教徒明星。   3 华纳电影公司特地安排为李连杰在纽约接受台湾中国时报专访,以下为专访内容。    问:从张艺谋的「英雄」到乔西佛的「龙潭虎穴」,这是两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制作和演员班底,这样的转换对你可有冲撞出新的火花?    答:我是个佛教徒,不想过去,也不想未来,只活在当下,拍完「英雄」之后,我就不再去回头看了。而拍「龙潭虎穴」这部片,换了工作环境和演员,对我来说都是一样,人生本来就是无常嘛!    问:现在电影界流行运用高科技,将许多高难度的表演动作以计算机合成,造就许多根本不懂武打的动作派明星,对你这样有真实功夫的人是否很不公平?    答:我觉得挺好,计算机特技为更多人创造工作机会,这是好事,谁晓得我演电影能演到什么时候,也许我等一下就被车撞死了,有谁知道明天会怎么样?没有人可以控制人生、事业,因为一切都是无常,所以我只做好当前的事。    问:美国媒体很喜欢把你和成龙来做比较,你是否感觉到有竞争的压力?    答:一点都没有,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机缘,我只做好自己的事,美国媒体怎么讲,对我来说一点都不受影响。    问:相较于其它华裔演员如成龙、周润发积极进军国际影坛,你近年来潜修佛教,这样对你在演艺界发展是否有扞格的地方?    答:演艺圈是个大染缸,佛法讲的是出世法,但却能指导世间法,我在大染缸里做自己该做的事,这就是在修行,拍电影和修行佛法是能互相配合的。    问:你来自大陆的形象十分鲜明,这次在「龙潭虎穴」中你饰演来自台湾的调查员,有何特别的感觉?    答:我以一个外国人身份在好莱坞发展,所能演出的角色有限,过去演过大陆人、香港人,怎么样最后还是会演到台湾人,这一切都是为工作。    问:你的妻子利智曾说过,下辈子还要当你的妻子,你是如何看待婚姻关系?    答:佛家讲因缘,人生每各阶段都有因缘,利智和我一起修佛,相信轮回,虽然我经常到外地拍片,但她总是一路带着小孩陪伴着我,我明天就要去巴黎拍片,她也会跟着去。至于我们以后还要不要再生个小孩,一切等缘分,如果有小孩来投胎,我们一定会留住,绝对不杀生的。
前一篇:后一篇:
您的发言信息按有关规定都会存档,您须为所发表言论的后果负责,请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为了更好地给网友提供一个合法、有序的交流平台,禁止在东方财富网博客、股吧中招收会员。举报电话:021-
载入中……
发言用户同意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对其发言内容负责。任何用户在此发表的内容,均表明该用户主动将该发言信息的著作财产权无偿独家转让给东方财富网所有,并授权东方财富网自行维护权利。
&&&&&&&&&&&&&&&&&&&&&&&&&&&&
建议及投诉热线:021-&&&&
&沪ICP证:沪B2-&&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因果报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