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园二首的体裁与题材和体裁的区别

沈园二首的体裁与题材_百度作业帮
沈园二首的体裁与题材
沈园二首的体裁与题材
体裁是七言绝句,题材是悼亡陆游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陆游[lù yóu]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人,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排斥而仕途不畅。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相知。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的雄奇奔放与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纠错 关闭纠错
字&&&&号字务观,号放翁所处时代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时间日(旧历十月十七)主要作品《》《》《》主要成就爱国情怀,文学贡献后世地位籍&&&&贯越州山阴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陆游的高祖是年间陆游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师从,精通,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要典籍。[1]陆游的父亲,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由水路进京,于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同年冬,兵南下,并于二年(1127年)攻破(今开封),北宋灭亡(),陆宰携家眷逃回老家。[2]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率臣僚南逃,陆宰改奔,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3]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4-5]陆游自幼聪慧过人,先后师从毛德昭、韩有功、等人[6],陆游像[7]十二岁即能为诗作文,因长辈有功,以被授予之职。[8]
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进京(今)参加考试(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因的孙子位居陆游名下,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次年(1154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9-11]从此陆游被秦桧嫉恨,仕途不畅。[12-13]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秦桧病逝,陆游初入仕途,任福州主簿,不久,调入京师,任。[14]陆游进入朝中后,应诏上策,进言“非宗室外戚,即使有功,也不应随意封加王爵”[15];高宗酷爱珍稀玩物,陆游认为“亏损圣德”,建议皇帝严于律己。[16]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陆游以掌握禁军过久,权威日盛,多有不便,进谏罢免杨存中,高宗采纳,降杨存中为太傅、醴泉观使,升陆游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负责司法工作。[17-18]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即位,任命陆陆游西安石刻像[19]游为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20-21]陆游上疏,建议整饬吏治军纪、固守江淮、徐图中原。[22]时孝宗在宫中取乐,并未重视,陆游得知后告诉大臣。张焘入宫质问,孝宗遂罢陆游为通判。
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以为都督,主持北伐。陆游上书张浚,建议早定长远之计,勿轻率出兵。[23]张浚派大将、领兵出击,收复灵壁、虹县,进据符离,因李邵不睦,宋军大败(),偏安之论随即甚嚣尘上。张浚上疏领罪,被贬为江淮宣抚使。[24]
隆兴二年(1164年)春,陆游在镇江任上结识张浚,献策出师北伐,张浚赞扬为“志在恢复”。四月,“”将签成,陆游上书东西两府,进言说:“江东之地,自以来,莫不以建康为都城。临安频临大海,运粮不便,且易受意外袭击,皇上驻扎临安,只能作为权宜之计。合约签订之后,皇上应驻扎建康、临安,金朝来使,或到临安、或到建康,这样以来,可以争取时间建都立国,而不令金朝生疑。”[25]时、掌权,陆游就对枢密使说:“曾觌、龙大渊利用职权,广结私党,迷惑朝廷,今日不除,后患无穷。”张焘闻言奏报朝廷,孝宗大怒,贬陆游为通判。[26]
元年(1165年),陆游调任通判。[27-28]有人进言陆游“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朝廷即罢免了陆游的官职。[29]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朝廷征召已赋闲四年的陆游,任为通判陆游,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陆游携家眷由山阴逆流而上,采撷沿路风土民情,作《》。[30-31]
乾道七年(1171年),宣抚川、陕,驻军,召陆游为干办公事,陆游得书甚为欣喜[32],只身前往南郑,与张季长[33]、阎苍舒、范西叔、高子长等十余人同在南郑幕府任职。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提出“收复中原必须先取长安,取长安必须先取陇右;积蓄粮食、训练士兵,有力量就进攻,没力量就固守”。[34]
陆游到王炎的军幕后,常到骆谷口,仙人原,定军山等前方据点和战略要塞,并到巡逻。[35]时之子代父掌兵,骄傲放纵、多次因微小过失杀人,王炎不敢得罪。陆游建议用之子代替吴挺掌管兵权。王炎认为“吴拱胆怯、缺少智谋,遇到敌人必败”,陆游反驳说:“吴挺遇敌,又怎能保证他不败?如果吴挺立有战功,更难驾驭。”至北伐时,吴挺之子叛敌,陆游的话果然得到验证。[36]
十月,朝廷否决北伐计划的《平戎策》,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出师北伐的计划也毁于一旦,陆游感到无比的忧伤。[37-39]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是陆游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亲临抗金前线、力图实现爱国之志的军事实践,这段生活虽只有八个月,却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被任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官职清闲,陆游陆游半身像[40]骑驴入川[41],颇不得志。[42]次年,改任蜀州通判[43];五月,经四川宣抚使举荐,陆游又改调通判。[44-45]
淳熙元年(1174年)二月,虞允文病逝,陆游又调回蜀州通判。再任蜀州期间,陆游深入考察地方风土民情,并先后造访[46]、[47]、大明寺等当地名胜,愈发爱上了这块天府之地,并萌发出“终焉于斯”的念头。[48]
三月,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大学士出任四川宣抚使,陆游大胆上书,建议出师北伐,收复失地,未被采纳。[49]五月,陆游主持州考,夺得第一名,取得参加秋试的资格,陆游写诗以资鼓励。[50]八月,陆游在蜀州阅兵,作《》,抨击南宋养兵不用、苟且偷安。[51]十月,陆游又被派到代理州事。[52]
淳熙二年(1175年),由桂林调至成都,任四川制置使,举荐陆游为参议。范成大统帅蜀州,陆游为参议官,二人以文会友,成莫逆之交。[53]南宋主和势力诋毁陆游“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范成大迫于压力,将陆游免职。陆游就在附近畔开辟菜园,躬耕于蜀州。[54]
淳熙三年(1176年),为回应主和派攻击他“颓放”、“狂放”,陆游自号“放翁”,进行反击。[55-56]六月,陆游奉命主管台州桐柏山崇道观,以“”维持家人生计。[57]淳熙四年(1177年)六月,范成大奉召还京,陆游送至,恳请范成大回朝后劝皇帝“先取关中次河北”、“早为神州清虏尘”。[58]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先后任命为福州、江西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淳熙六年(1179年)秋,陆游被任为江西,主管粮仓、水利事宜。次年,江西水灾,陆游号令各郡开仓放粮,并亲自“榜舟发粟”。[59]同时上奏朝廷告急,请求开赈灾。十一月,陆游奉诏返京,给事中借机弹劾陆游“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陆游忿然辞官,重回山阴。[60]
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闲居山阴五年之后[61],朝廷才重新起用他为知州。陆游入京向孝宗辞行,时陆游诗名大胜,孝宗于延和殿勉励陆游说:“严陵山青水美,公事之余,卿可前往游览赋咏。”[62]陆游在严州任上,“重赐蠲放,广行赈恤”,深得百姓爱戴。[63]闲暇之余,陆游整理旧作,命名为《》。
淳熙十五年(1188年)七月,陆游任满,朝廷升为军器少监,掌管兵器制造与修缮,再次进入京师。[64]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禅位于(),陆游上疏,提出治理国家、完成北伐的系统意见,建议“减轻赋税、惩贪抑豪”;“缮修兵备、搜拔人才”,“力图大计”,以恢复中原。[65]
绍熙元年(1190年),陆游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66],再次进言光宗广开言路、慎独多思[67],并劝告光宗带头节俭,以尚风化。[68]由于陆游“喜论恢复”,谏议大夫弹劾陆游之议“不合时宜”,主和派也群起攻之,朝廷最终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削职罢官。陆游再次离开京师,悲愤不已,自题住宅为“风月轩”。[69]绍熙五年(1194年),太上皇赵昚病故,宋光宗赵惇称病不肯居丧,满朝哗然。陆游头像[70]知阁门事与知枢密院事等密谋,废除赵惇,立太子为帝,是为。[71-72]韩侂胄是赵扩妻韩氏的叔父,把持朝政,独揽大权,贬朱熹、斥理学、兴“”,专权跋扈,陆游便写诗谴责韩侂胄。[73]
嘉泰二年(1202年),陆游被罢官十三年后,朝廷诏陆游入京,担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一职,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并免去上朝请安之礼,不久陆游兼任。[74]
编修国史其间,因韩侂胄主张北伐,陆游大力赞扬和支持,给予种种合作,并应韩侂胄之请,为其作记题诗,勉励韩侂胄抗击外侮,为国立功。[75-76]
嘉泰三年(1203年)四月,国史编撰完成,宁宗升陆游为宝章阁待制,陆游遂以此致仕,时年七十九岁。[77]嘉泰三年(1203年)五月,陆游回到山阴,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拜访陆游陆游成都石刻像[78],二人促膝长谈,共论国事。辛弃疾见陆游住宅简陋,多次提出帮他构筑田舍,都被陆游拒绝。[79]
嘉泰四年(1204年),辛弃疾奉召入朝,陆游作诗送别,勉励他为国效命,协助韩侂胄谨慎用兵,早日实现复国大计。[80]
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请宁宗下诏,出兵北伐,陆游闻讯,欣喜若狂。[81]宋军准备充分,出师顺利,先后收复泗州、华州等地。[82]但韩侂胄用人失察,等里通金朝,按兵不动,图谋割据。陆游诗翰多次催促,吴曦不理。不久,西线吴曦叛变,东线主和,韩侂胄日益陷于孤立。[83]
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发动政变,诛杀韩侂胄,遣使携其头往金国,订下“”,北伐宣告彻底失败。陆游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悲痛万分。[84]
嘉定二年(1209年)秋,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病情日重,遂卧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日),陆游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85]临终之际,陆游留下绝笔《》作为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歌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86],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46岁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64岁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1、诗歌内容
陆游的诗歌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①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陆游坦率直言“和亲自古非长策”[87],“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88]其乐府诗《》高度概括了上层统治者和守边士兵、沦陷区人民在主战和主和立场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的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陆游的这类诗歌,以其鲜明的战斗性、针对性,鼓舞了人们的抗金的斗志,得到志士仁人的推许。
②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89],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90],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91]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如《》一诗,诗人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昂扬豪壮中带着苍凉悲怆,既是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
③描写田园风光、日常生活。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的平凡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92]《》一诗,色彩明丽,并在景物的描写中寓含哲理,其中“”因而成为广泛流传的名句。他的《》,描写江南春天,虚景实写,细腻而优美,意韵十足。
④爱情诗。由于宋代理学对士人思想感情的约束和宋词的发展,宋诗言情的功能渐渐减弱,宋代的爱情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和唐诗比肩,但陆游却是个例外。陆游年轻时曾和前妻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他悼念前妻的诗歌,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晚年创作的《》,被后人称作“绝等伤心之诗”[93],是古代爱情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2、艺术特点
①艺术风格上,兼具现实主义特点,又有浪漫主义作风。陆游性格豪放,胸怀朱宣咸中国画《陆游诗意图》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94],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陆游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陆游的梦境、幻境诗[95],飘逸奔放,被誉为“小李白”。[96]然而对功名的热望和当权者的阻力之间有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严酷的现实环境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因而陆游又崇尚杜甫[97],关怀现实,主张诗歌“工夫在诗外”[98],诗风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
②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陆游反对雕琢辞藻和追求奇险[99],其诗语言“清空一气,明白如话”。[92]陆游重视锻炼字句,他的对偶,新奇、工整,而不落于雕章琢句之嫌。赵翼曾评陆诗“看似奔放实则谨严”[100],刘克庄亦有“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之叹。[101]陆游的七言古诗《》,笔力清壮顿挫,结构波澜迭起,寓恢宏雄放的气势于明朗晓畅的语言和整饬的句式之中,典型地体现出陆诗的个性风格,被后人推为陆诗的压卷之作。
3、陆诗的地位
陆游在南宋诗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南宋初年,虽然局势危急,但士气尚盛,诗坛风气也颇为振作;随着南宋偏安局面的形成,士大夫渐趋消极,诗坛风气也变得萎靡不振,吟风弄月的题材走向和琐细卑弱的风格日益明显。陆游对这种情形痛心疾首[102],他高举起前代屈、贾、李、杜和本朝欧、苏及南渡诸人(、等)的旗帜与之对抗,以高扬爱国主题的黄钟大吕振作诗风,对南宋后期诗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江湖诗派中的和都师承陆游。到了宋末,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更使陆游的爱国精神深入人心。
陆游的诗歌,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特别是清末以来,每当国势倾危时,人们往往怀念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陆诗的爱国情怀也因此成为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陆游写山水景物和书斋生活的诗篇,因描写细腻生动、语言清新优美,也颇受明、清诗人的喜爱。陆诗中对仗工丽的联句常被用作书斋或亭台的楹联,也说明陆游的这一类诗篇在后代拥有广大的读者。[103-107]
陆游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诗歌创作,“是有意要做诗人”[108],对作词心存陆游扇面像[109]鄙视[110],因而,作为“”的中坚人物,与其诗相比,陆游的词数量并不多,存世共约一百四十余首。但陆游才气超然[111],并曾身历西北前线,因此,陆游也创造出了稼轩词所没有的另一种艺术境界。
陆游词的主要内容是书写爱国情怀,抒发壮志未酬的幽愤,其词境的特点是将理想化成梦境而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如《》回想当年,满腹怆然。陆游也有咏物词和爱情词,其《》,上阕写景、下阕表志,显示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一词,节奏急促,声情凄紧,先后两次感叹,荡气回肠,凄婉动人。
陆游词风格多样,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真挚动人,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或寓意深刻,又和苏轼比较接近。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的,是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风格与辛弃疾比较接近。[112]但陆游词亦因风格多样而未能熔炼成独特的个性,有集众家之长、“而皆不能造其极”之感。[113-115]
陆游在散文上颇有造诣,兼善众体,构思奇巧,文笔精纯。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中一样,不时地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陆游还有一些别具风格的散文,书写乡居生活之状,淡雅隽永。
陆游的《》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内容丰富,举凡史事杂录、考据辩证、诗文评论、小说故事等应有尽有,形式灵活,长短不拘、文字颇简练;尤其过三峡的一部分,多有对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历史人物的描述和品评,字里行间浸透着爱国之情,又饶有趣味。[116]随笔式散文《》,笔墨虽简而内容甚丰,所记多系轶闻,颇有史料价值,是南宋的精品。同时,陆游还善于,文集中有不少精品,如陆游的《祭雷池神文》语言浅切而气势雄放,与其诗风颇近。[107]陆游还具有史才,陆游的史学成就,主要不在三作史官时所修的《两朝实录》和《三朝史》,而在于他私撰的《》。南宋时期,记述南唐历史的史籍有领导史馆所修的《》、私撰的《》等共计11个版本,陆游遍取诸本,按本纪、列传,编为《南唐书》十八卷。[117]
陆游编撰《南唐书》的目的在于借古鉴今,为南宋王朝树一面历史的镜子。在本纪中,陆游肯定南唐烈祖为“第八子建王恪之玄孙()”,纠正了以中原五代为正朔的观念,并在书中多次使用“帝”、“我”等词语,借记述南唐国君治国、治民及用兵之法,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感。
陆游《南唐书》的史学成就主要表现在:①体制创新。陆书只有和,成为纪传体断代史中的一个特例;尤其是其“类传”,除人物以类相从外,又创设《、、列传》(卷十七)、《、、列传》(卷十八),归类精当,史识更胜前人。②史评色彩鲜明。宋代理学兴盛,陆游秉承以道德而不以政绩作为评判人物的唯一准绳的观点,如多数史家都批判后主沉迷诗词,不思政业,坐失南唐基业,陆游却先赞后主“天资孝纯”、“以爱民为急”,再对其“酷好浮屠”作简单批驳,最后总结为“虽仁爱足以感其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③严谨的治史精神。陆游辨前史之误,补前史之失,其书卷数、人物虽不及《南唐书》之多,但史料多经考证,“简核有法”,在史料的增补保存方面有巨大价值。[118-119]在陆游的一生中,除了诗文外,书法是他理想的寄托和永远的追求。 从其有关书法的诗作和存世的书法手迹、碑帖看,陆游擅长正、行、草三体书法,尤精于草书。陆游的书法,师从晋唐法帖[120-121],沉雄浑厚,极富神韵,有明显的楷书笔势;其行书、草书,取法、[122],又受、、等人的影响,更多追求人品和精神上的契合,讲究对比的变化和节奏。
陆游的书法简札,善于行草相参,纵敛互用,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称其“笔札精妙,意致深远”。其《》,仍然保留早年学习颜真卿、苏轼书法的笔法风格和习惯用笔,但又明显地融会杨凝式行书、张旭草书的长处,无论是用笔、结字和布白都与其诗浑然一体,明人程郇题跋为“诗甚流丽,字亦清劲”[123],是难得的书法佳作。[124][125]:(陆游词)纤丽处似淮海,雄慨处似东坡。
:放翁老笔尤健,在当今推为第一流。[126]
:君诗如精金,入手知价重。[127]
: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自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徧交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
:放翁一生精力尽于七律,故全集所载,最多最佳。[128]
:(陆诗)模写事情俱透脱,品题花鸟亦清奇。[129]
:《三百篇》寂寂久,九千首句句新。譬宗门中初祖,自过江后一人。[130]
:宋诗以苏、陆为两大家,后人震于东坡之名,往往谓苏胜于陆,而不知陆实胜苏也。(陆游诗)少工藻绘,中务宏肆,晚造平淡。朝廷之上,无不已划疆守盟、息事宁人为上策,而放翁独以复仇雪耻,长篇短咏,寓其悲愤。[92]
:以六经、左氏、庄、骚、班、马、韩、曾为师匠,而天资工力,自得尤深。[131]
:剑南屏除纤绝,独往独来,其逋峭沉郁之概,求之有宋诸家,无可方比。[132]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133]
:除掉陆游的几首,,宋代数目不多的爱情诗都淡薄,笨拙,套板。[134]
:怀壮志统一国土,含悲愤宿愿未酬。[135]
:祠前唯见楠柏高,剑南诗兴尚依稀。
:宋诗陆游第一,不是苏东坡第一。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创作颇丰,据汲古阁所刻《陆放翁全集》,计有《》50卷(其中包括《入蜀记》6卷,词2卷);《》85卷(其中有古近体诗9138首);《放翁遗稿》3卷;《》18卷;《》10卷;《家世旧闻》8则;《斋居纪事》36则。另有《续笔记》2卷、《高宗圣政草》 1卷、《陆氏续集验方》 2卷、《感知录》 1卷、《清尊录》 1卷、《绪训》 1卷、《放翁家训》等。[136]
体裁作品集代表作品散文《》
《静镇堂记》《铜壶阁记》《书渭桥事》《烟艇记》《书巢记》《论学二王书》
《家世旧闻》《斋居纪事》《放翁家训》《高宗圣政草》《感知录》《清尊录》
《绪训》《陆氏续集验方》 《》《祭雷池神文》
《放翁逸稿》
《》《》《》《》《》
《》《》《》《》《》《》
《》《》《》 《》《》
《》《》 《》
《》《》《》《》《》
词《放翁词》
《渭南词》
《》《》《》《》
《》《》《》
《》《》《》
《》《》《》
书法——《怀成都诗卷》[137]《怀成都十韵诗卷》[138]《致仲躬侍郎尺牍》[139]
《桐江帖》[140]《长夏帖》[141]《北齐校书图跋》[142]《尊眷帖》[143]
《秋清帖》[144]《诗境》[145]《苦寒帖》[146]《上问帖》[147]
(陆游作品参考资料[148-149][124])辈分  关系姓名人物简介家世  高祖字齐卿,官至吏部郎中,追赠太傅。[150]祖父字农师,官至尚书右丞,著有《陶山集》十四卷父亲历任淮西、淮南东路转运判官等职,有藏书楼“双清堂”。[151]
母亲唐氏熙宁初年参知政事的孙女。配偶  前妻——姓名不详,绍兴十四年成婚,后改嫁。[152]后妻王氏陆游第二任妻子子嗣长子陆子虞淳熙十五年出仕,官至淮西濠州通判。次子陆子龙庆元三年出仕武康尉,官至东阳丞。第三子陆子修嘉泰四年,出仕闽县。第四子陆子坦嘉泰四年春, 出仕临安。第五子陆子布生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生前未曾作官。第六子陆子聿生于淳熙六年(1178),陆游生前未曾作官。[153]女儿名不详史载,陆游有二女,名不详。孙子陆元廷闻宋军兵败崖山忧愤而死。曾孙陆传义崖山兵败后绝食而亡。玄孙陆天骐在崖山战斗中不屈于元,投海自尽。南宋·《》乙集
元·等《》卷三百九十五[154]
清·《陆放翁先生年谱》
清·《陆放翁年谱》《山阴陆氏族谱》载:“游字务观,小字延憎,号放翁,晚号龟堂老人”,关于陆游的名字,宋人曾说,陆游母亲唐氏于临产前梦见了(字少游),于是取名为“游”,字“务观”,并注说或许是因为陆游倾慕秦少游,提出陆游名字来历的两种说法。[155]元人韦居安在《》卷中亦载梦生之说,后人在有关传记或传论中亦多遵从这两种说法。但这两种说法并不可信。
1、陆宰(1088年—1148年)小秦观(1049年—1100年)四十岁,秦观死时,不足十三岁。秦观到越州时(1079年),陆宰尚未出生,陆游母亲跟秦观更不可能有什么交往。且陆游母亲唐夫人为名门之后,即使真的梦见了秦观,也决不会将此事张扬出去,故而“梦少游而生”,纯属想象之词。
2、所谓陆游倾慕秦少游,多依据其诗作推断。陆游在《》曾说“一联新句少游诗”[156],在《》亦说“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但陆诗只是抒发对秦观的敬仰之情,“正相同”三字,恰恰透露出陆游的名字不是自己“慕少游”而取。
3、清人认为陆游之名出于《列子》,此说较为可信。《列子·仲尼》有“务外游,不知务内观”一语,观、游二字常,在意义上有相通之处。[157]古人取名,要求字与名在意义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158],陆家为江南名门,家风又有浓郁的道家习气[159],陆宰为儿子命名时想到《列子》,是不足为怪的。或许,这也正是秦观名字的出处,二人同据此书命名起字, 所以才有这样的巧合。据传,陆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因唐琬不孕,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陆游和唐琬迫与唐琬分离。陆游依母亲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琬也迫于父命改嫁同郡。
十余年后,陆游春游,于沈园偶遇唐婉夫妇,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了著名的《钗头凤》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琬看到后悲伤不已,也依律赋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雨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此次邂逅不久唐琬便忧郁而死。陆游为此哀痛至甚,后又多次赋诗忆咏沈园[160],沈园亦由此而久负盛名。
1、故事版本
陆游的爱情悲剧逸事,最早来源于宋人三家笔记,即的《》、的《后村诗话续集》 以及的《》。陈鹄最早提及此事,录《》一词,并点明“淳熙间( 年) 其壁犹存”。[161]稍后的刘克庄也提及陆游早年婚变,但只录《沈园》二绝句。[162]到宋末元初,周密对沈园相会之事,记叙详备具体,近似小说。[163]至清代,开始出现唐氏答词[164],进一步点明“放翁出妻姓唐名琬”[165]。由于宋代笔记的记载互有差异,清人等已对“沈园”诗本事提出质疑。[166-167]
2、沈园题壁
沈园在禹迹寺之南,在陆游时禹迹寺的题咏也昭示其确有沈园题壁之举。陆游《剑南诗稿》卷七十,诗《禹祠》有“故人零落今何在?空吊颓垣墨数行”,作于开禧三年(1207)[168];同卷《禹寺》有“绍兴年上曾题壁,观者多疑是古人”,作于作于嘉定元年(1208)[169]。由此可知《钗头凤》确为沈园题壁词。
3、姑侄关系
陈鹄、刘克庄在记录陆游与前妻这段悲欢离合时,仅称陆妻为某氏,姓名均未提及。至周密的《齐东野语》才第一次明言陆妻姓唐,是“闳之女”, “于其母夫人为姑侄”,由此,”姑侄”说一直沿延了几百年。
据《宝庆会稽续志》卷七,唐闳是唐翊之子,山阴人;而陆游的母亲是江陵的孙女,唐介是陆游的曾外祖父[170],二者地名明显不同。据《唐质肃公介墓志铭》,唐介有孙男六人,取名皆从“心”字,陆游的舅父辈中并无唐闳其人,陆母唐氏也没有这么一个亲兄弟,更谈不上姑侄女作儿媳之事。至于后世讹传的本源,当为刘克庄所记“某氏改适某官,与陆氏有中外”,意即赵士程与陆氏有姻娅关系[171],为周密所误读之故。
4、出妻原因
关于陆游与前妻分离的原因,陈鹄说“不当母夫人意,出之”;刘克庄说“二亲督教甚严,恐其惰于学也,数谴妇,放 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周密说陆妻“弗获于其姑”。后人多从陈、 周之说,归咎于陆母,并引据陆游《恶姑》诗,认为陆母抱孙心切,而陆妻竟不能生子。[172]
但陆母是北宋名臣唐介的孙女,且陆游是陆宰第三子,长兄陆淞比他大 16 岁,陆游的大侄与陆游年纪相仿[173-174],陆母完全不必为陆家无后而担忧,何况陆游与前妻才共同生活了二三年。相比较而言,刘克庄的说法较为可信。这件悲剧事情的原因,在于陆游父母担心其对儿女之情的眷恋影响对陆游对“功业”的追求。
5、沈园之会
关于沈园之会的发生时间,周密记为绍兴乙亥岁春(1155年),陈鹄却记为绍兴辛未年(1151年),两种说法,相差四年。两相比较,陈鹄的说法较为可信。沈园之会当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陆游 27 岁。
首先,陈鹄的主活年代与陆游晚年相衔接,而且他的记载乃是其亲眼所见;而《齐东野语》在年月顺序上较为混乱。[175]其次, 陆游在绍熙三年(1191年)诗题明云“四十年前曾题小阕壁间”,绍熙三年上推 40 年,是绍兴二十二年(1152),前一年即辛末(1151年),与陈鹄所记正合。陆游的所谓问题,指他在当政时曾再度出仕,并曾为韩侂胄作《南园记》、《阅古泉记》。《宋史》将韩侂胄列入《奸臣传》,并称朱熹之说“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为有先见之明。由于朱熹在当时士大夫中有很大的影响,南宋后期以来许多公私记载都指责陆游竟投靠奸臣韩侂胄,陆游的“晚节”问题即由此而产生。[176-178]
1、要弄清楚陆游是否有附从权奸之嫌,当从韩侂胄掌政后的两件大事入手。①。陆游对赵汝愚的平庸无才早有不满,对于庆元元年赵汝愚的罢相,陆游的反映比较冷淡,但陆游并未因此支持庆元党禁,而是对党争提出了尖锐批评,认为这是虚耗国力的内讧。[179-180]而且与名列“伪党”之籍的朱熹、等保持着来往。[181]②。不论韩侂胄本人杂有何种个人动机,收复中原毕竟在客观上符合爱国士大夫的愿望和要求,且北伐中原是陆游的毕生大志,正是以北伐为基础,陆游才和韩侂胄发生了关系。[182-183]就这两次重大历史事而言,陆游并没有附庸于韩侂胄而自污人格。
2、两记的内容。①《南园记》作于庆元六年,陆游曾于文中点明由于韩侂胄来求文,念其为忠献王之后才同意动笔;有人质疑陆游为修史出山而作此记[184],这是不确的,因为在作记前一年朝内已议由陆游修史。[185]②《阅古泉记》作于嘉泰三年四月,陆游在文中谈到自己的挂冠复出,认为这实在是有愧于斯泉,并且提出了“复归故山”的愿望,这表明他绝无希荣附势、依傍门户之意。[186]
至于《》以《渭南文集》不载二记,认为陆游有愧于心,有销赃灭迹之嫌[187],更是无稽之谈。《渭南文集》所刊系陆游幼子,时其正在攀结史弥远,删去二记自在情理之中。[188]且陆游长子几乎同时刊行的《剑南诗稿》就保留有《韩太傅生日》一诗,显见是编者不同之故。陆游故居遗址,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新区塘湾村。 在、、云门草堂环抱之中。1985年11月,陆游诞辰860周年,于池西南侧立碑,阳面镌“陆游故居遗址,一 九八五年九月朱东润敬书”,碑阴刻陆游故居史料。[189]
陆游早年故居云门草堂,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平水镇,为三在副寺之一。陆游之父陆宰曾隐居云门,陆游青少年时读书处就在“云门草堂”,32岁赴任福建做主簿时曾作《》。明嘉靖、清康熙年间,曾二度重建。现因年久失修,佛殿塌圯,仅剩断墙残壁和几间旧屋。主词条:
陆游祠四川陆游祠,位于崇州市崇阳镇,始建于明初(1368年),占地面积约4亩,祠堂含大门、长廊、过厅、序馆、两庑、正殿等,主体陈设突出“梅”的主题。[190]序馆为“香如故堂”,陈列陆游生平简介、汉白玉陆游塑像、陆游手迹碑;正殿为“放翁堂”,塑陆游坐像;两庑陈列陆游诗文的各种版本及诗意画。[191]崇州西北的另有,被称为放翁遗香圣地,据专家考证为《卜算子·咏梅》意境的原型所在地。[192]
陕西陆游祠,位于今宝鸡市内,始建于1998年,仿宋代军营的建筑。祠的上方高悬一匾,上书“千古风流”;两侧墙壁绘有陆游生平图画,后壁上书写着陆游在南郑创作的一些诗词。祠的正中是陆游的立像,像高三米,纱帽软翅,一袭长衫,手持书卷,翘首昂视,一副文采风流的模样。[193]参考词条:
沈园为宋代著名园林,位于,因陆游沈园内《钗头凤》词《钗头凤》成名。务观堂位于沈园南苑,主要陈列陆游的手迹复制品和碑刻、拓片;安丰堂从赤诚报国、勤政爱民、稽山镜水、世事沧桑等几个方面对陆游的生平和陆游与沈园的关系作了详尽的介绍。
2001年,于沈园南苑开辟陆游纪念馆,内置陆游雕像。[194-196]
2012年,沈园被评为。[197]
1981年电影《》,饰演陆游。
1989年排演《》,饰陆游。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平乐 村居的体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