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佛法,能否悟出点其中的道导,道导是这两个字的游戏名字是这么写的吗

兴道相师(初篇)——二〇〇三年学习二时头陀体会(释亲融比丘)
兴道相师(初篇)
&&&&& ——二〇〇三年学习二时头陀体会
&&&&&&&&&&&&&&&&&&&&&&&&&&&&&&&&&&&&&&&&&&&&&&&&&&&&&&&&&&&&&&&&&&&&&&&&&&&&&&&&&&&&&&&&&&&&&&&
戒本疏行宗记》云:“兴道相师,兴道谓令僧成德,相师即使俗归心”。
(注:“带络肩上,右胁挟钵”此二句出于唐道宣律祖《四分律随机羯磨》,是说明乞食时持钵的方式)
眼观自己的钵不乱于多器
食行善者巧把爱味的根掘
显然可见知足的喜悦
一钵食者之食谁能食
(注;出来一次指每年学习一次二时头陀,不是说只乞一次食。《梵网经》中言应二时头陀。头陀者,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因东北气候寒冷等诸多原因,我们暂定只在秋季学习一次。虽如此,但头陀支始终坚持学习未断。因有的头陀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皆可受持。如第一天提到的一钵食支,另还有一座食支等等。因此,一次指行脚,即梵网经中说的游方一回)。
(注:乞食是“令生檀度、令生慈悲、下佛种故”出于《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头陀行仪篇”)&&& &&&
(注:当初僧人住在他家应是居士联系的,真属福报自动送上门,从他过来言行举止就可看出他一定会很善的。那年我参加的是第一批行脚,对以上具体不太清楚)他这人确实很实在的,听了师父说出家,笑笑说:“我有时没办法也真想过,但现在有病不行,等以后病好了也许真有可能出家”。&&& 他大约以前还未学佛,经僧人行脚这么一走,结上缘后就能让他想到出家,头陀行真是有缘无缘皆摄受。无缘者能化为有缘。这个男人在几年前还属无缘,也许还不知三宝的名字,今天却能够这样亲近僧人,这就是头陀行演示出的未种善根者令种善根,已种善根者速令增长。&&& 众生太需要了,若闻不到佛法,在困难时会不知如何是好。此男人这时什么都想和师父说,把僧人当成他此时的依靠。这与他平时的善良有关,随着去到这善信家以后,他就很实在地向师父告别。准备回去,“我不在这吃了”。有人劝他,走了这么远,斋饭也都是居士供养的,已是中午等吃完饭再回去吧!他说:“不行,我也没什么功劳,这饭我不能吃”。又有人劝道,你不想这么吃也行,你回家拿几个水果回来不就可以了吗?其实他实在没法回去拿,走了这么远,回家再回来,还不得走到下午。张书勇居士这时说:“唉,不用回家拿,你看这附近就有卖的。”师父笑着说:“你看,还有这么实在人在给你出主意”。他听了,又实在地笑笑,再说不出什么。这些浓浓情意是他在别处得不到的,他很知足地一步步走回家去了。
结语:以上文字虽写得有些罗嗦,却是一如实的记载,这些实在话、实在事就发生在行脚之中,行脚呢,就是不坐车,需要实实在在地一步步向前走,是一个很实在的修行方法。&&& 下午上路,穿越盘锦三厂,这是此次行脚经过的第一个繁华路段,走着前面突然停住了。街道上很热闹,不会在这里休息吧,发生了什么事,抬头见前有一约四、五十岁的出家女众正跪在柏油路上朝师父顶礼。旁边行人马上围上来,不知这样是做什么,想看热闹,这也是他们受教育的一次好机会。这个女众不知她是比丘尼还是沙弥尼。大概对戒法不十分太明白,也许与受感动有关,顶礼后要凑近师父跟前说话。有居士提醒一下,应保持距离。她这才站住。问师父们去哪里,一直走着不坐车等。见此情景,她似乎不知再说什么好了,最后有些激动地说了一句:“祝你们一路吉祥”。
就这样,这段路不停地行走约九里多路。出三厂后至一条大坝上略作休息。坝上满是牧羊、放鹅等留下的粪便末,找一处稍少的地方坐下,过一会上来了几个盘锦的女居士。其中一人见到大众马上就哭了,师父前几年曾在盘锦一佛堂驻锡弘法,她们是那时结缘的三厂的居士。一穿红衣服的女居士说,刚才在店里见到师父们经过,立即找到她母亲,两人猜测,师父们背着包肯定是去行脚,随后打一辆出租车一直追到前方某桥。问路人都说没看见,一想不对。对她母亲说:师父们若能走这么快就不用再修了,因此往回寻找到这里。她们又问师父此次走到哪里,晚上住在什么地方等等。又准备供养食物和纯净水,水收下,供养食物好意谢过,因日中一食,中午过斋后不再接受食物供养。
若说昨晚住宿空房的女主人因以前未见过面为无缘,但走过女主人马上认识到:行脚的事可以教育孩子。这里三厂的女居士以前见过面应为有缘,见师父走过,从后坐车追赶,虽早已知道师父每年行脚,一见背包就明白了,可见面之后还是要哭。是受什么力量所感化的呢?是因看见我们背包走路觉得苦吗?应不是,且不论我们对此并不觉得苦。世上有人扛麻袋、背水泥比我们的背包沉多了。若论苦扛麻袋的人更苦,但别人看见怎么不哭呢?从以上两件事就足可让我们体悟到头陀行的有缘无缘皆摄受,未种善根者令种善根,已种善根者速令增长。
随行护持的张书勇居士也是师父在盘锦时结下的缘,他用手指着为我们介绍:在此大坝远眺,盘锦主要地区,前方兴隆台区、双台子区,后边三厂可尽收眼底,前右方红楼位置,连居士的大棚就在那里,连居士早已邀请我们今晚去他那里的一间小佛堂休息。&&& 人眼睛应是妄想的代表,跑得太快了,它一下就可跑到前方景色那去。而脚步走到需要很长时间。我们走着,经双台子大桥进入一小区,内有商贩的小摊等。前方一处正在播放很有节奏的歌曲,是做什么的低头没去看它。佛制不得歌舞倡伎及故往观听,因由眼耳二根,招来色声二尘,会昏乱神智,污染清净道心。但不故往观听,眼睛垂下不观可以,耳根却没能垂下。《楞严经》云:“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功德虽大,自己却无能力回收。觉得歌曲的声音在强行向耳内灌,惭愧!耳根不但没回收,反倒把声音收进来了。只好退一步,不去分辨它在唱什么。尽最大努力转移注意力,不去听它。此时正在下坝边一长台阶,业力现前,突然觉得自己一步步下台阶是在随歌曲节奏走,像要随它起舞似的迈步,非常可怕。怎么回事,心里明白不应听,为什么还要随着节奏迈步呢?再看脚步,也确实很像起舞似的,身体不受控制了。如何是好。想办法,重新思惟,先空。脚步是舞或不舞不理你,不管脚步和歌声。虽做不到,想空却很有实效。再想,我是持戒之心,因此不会去观听,那脚步是怎么回事,为何要顺节奏走呢?噢,是在走路,仔细看看,下台阶本来就是这么走嘛。谁在犯戒,是联想,被幻觉骗了一下(但事后分析:被骗也值,因想不去观听,不被歌声所骗,才造成此幻觉,怕犯戒才往犯戒上联想,我可别犯,此幻觉出现应属清除我以前的业力)。
明白看破,我不是起舞,歌曲你喜欢唱就唱吧。我虽还能听见,没达到无闻,但你也与我无关了。再向深讲:本应无关,何来内外,当然这是很难做到的。行脚即是在动中,在各种环境中锻炼,而达到“一根回收,六根寂灭”。
早三点从连居士的小佛堂出发,走出盘山县城前,大众僧在一巷子内休息后准备继续赶路。背包很沉的,我先坐在地上,把背包带挎在肩上,再双手撑地,需费一点气力才能起来。我当时是想让旁边先起的人拉一下,手抬起在空中。此时旁边停住一辆车,下来三个女居士,其中一穿红衣服的女居士见状想帮忙。过来要以手拉我手,我当时是惊、呆、恐,或想闪开的自然反应种种心理分不太清楚了。急忙缩手,记不清当时是如何闪开了。反正是没被她碰到。
旁边人也急着帮忙,说:“离远一点”。胳膊伸出却不敢上前拦她,暗暗使劲,不是不发心,而是没办法,因为他也是比丘。随行的张居士等急忙赶过来,将她拦住,拉在一边,告诉她女居士不可以这样做的,要离师父远一些。看来行脚真应有几个居士发心随行护持。像这件使我们为难的事,他们马上就给处理了。有惊无险的一幕,就这样很快的过去了。估计边上的人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三个女居士过来给师父顶礼,介绍身份,她们是前方某居士家附近的。某居士昨天想请师父去为她家附近居士开示,说有的居士皈依后就算完事,再不知该做什么。也不上寺院,又无明师指点,什么都不懂。师父因在行脚途中,回答:以后有机会再说吧!今天早上这个女居士就来了这么一着,不知她是想验证老师所说的话,还是想以此方式请师父为她们开示。但什么都好,试验别朝我做啊。就在她朝我过来那么短的时间内,让我动了多少念头。身后面是墙或别的障碍物,没有退路。背包在身上,动作也不灵敏,当时不但想着闪开,都想到了万一被她碰到手,应如何忏悔。因若与女众接触到,在律中是绝不允许的。
“生死根本,欲为第一”,这是学佛人应最先明白的。女众应与比丘僧保持一定距离,平时互相递东西都要放在地上,不能用手直接拿。这样防微杜渐,梵行自然清净。世人见了也生恭敬心,是一非常清净的戒法。比丘如此行持,在家众就应护持,同时也自获法益。
今早发生的事说明什么,就是现在我们最缺乏、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戒。此女居士来了这么一下,自己还以为是发心,想帮助僧人,却险些做成一件错事。常言好心有时不一定办好事,没有戒法指导我们行为怎么行,没有戒法我们不能认清自心,分别不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学佛,应以佛戒作为衡量一切行为的准绳,行为符合佛戒就是佛法,行为不符合佛戒就是非法。&&& 午前行至杜家台村,在村内道边停住。分班乞食,还是一比丘带一沙弥。走了几家说没有素的,给米可以吧,而生米是无法吃的。同时,佛制乞食时不得乞生米。因俗人会生讥嫌,饭没有就要米,“乞求无厌”,怀疑比丘拿着回去自己煮饭。而比丘是不允许自煮的,或怀疑将米拿走卖了等。仅乞米一项就有如此之多的过患,可见乞食的学问特多。
有一家女主人跟了出来,和另一家女主人说:“他们要素的,咱们这块哪有吃素的人家,都是吃荤的”。我听见觉得她们有些误解,认为必须家里吃素才能布施。其实虽未吃素,菜是荤的,但家中饭、馒头等是素的。如这些都没有,水果、咸菜也行啊,给点总比空钵强多了。想回头解释一下,又无法详说,也不能点名。如这个没有,某某是素的,你可以给我,再说已经走过,再回去让人看不起。
比丘三义中有乞士,此乞是上乞佛法以资慧命,下乞饮食以养身命。虽看着同是去要饭,但与世间乞丐是绝不相同的。乞丐为要到东西大爷大婶的苦苦哀求。比丘乞食呢,须遵佛制,绝不哀求。给也欢喜,不给也欢喜。乞饮食养身命的同时也乞法养慧命,向对方乞放下慢心之法。乞食只要食物,其它之物一概不要,放下的同时也不失僧格。故此乞士为高尚之士,要饭还高尚,高在何处?因能放下故为高,如大海虽低,能纳百川。
由于言语笨拙,乞食时既不能失僧格,又要低下,两个问题混在一起论述不清,还是引经律说明乞食所获胜果吧。《行事钞资持记》“头陀行仪篇”云:“一切诸佛,三十二相中,无见顶相,为第一相,因中行乞,卑下于人,而感此相。”愿我们都来乞食,降伏慢心,低下自认为高贵的头,一直把它低到没有,而感此无见顶相。
再有一家,院外的大铁门关着。听见有两个小孩在屋内嬉笑的声音。我以手扣门,过一会他们听出是敲自家的门,跑过来开门。随着脚步声,认为小孩子一见到我俩就应该生起欢喜心,教化孩子,还不容易。铁门打开一半,两个孩子看到外面情景,马上又把铁门关好插上,噔噔噔跑回屋了。都不等你开口说话,人这时什么心情?随行的沙弥说:“小孩子是没有见过,我们这身衣服吓着他们了。”也许是吓着了,要不然怎么会跑呢。但袈裟是福田衣、降魔铠,人一见应远离怖畏才对,怎么能害怕呢?不怨众生难度,还是怪我悲心不够吧。&&& 这样一条街走完还是空钵,不想就这么回去,转入下条街。头家一女人推车走出,一男人送她。见到我们走过来立刻回院关铁门,并将门插上,再敲门也是无益。又至一处,家中一女出来,说明乞食,她没做反应便回屋。在院外看见她与一人,猜应是她母亲。在外屋不停地忙着,再也不理会我俩。想走,她们在外屋又似乎在拿盆找东西,不知道什么意思。一走,怕错过机会。家中另有一妇女抱着菜在院喂鸭,随后出院从我俩身边而过,在不远处买葡萄,对我俩视而不见。很久,无奈地走开。心想,你们不布施也没有关系,告诉一声,何必这样。
但此不理还算好的。后有一家也是女人,开口惊人。看见我俩言乞食,突然拿起一物,边敲边喊:“快走!快走!里边有事。”吓得急忙走开。心想,幸亏两人同行。一女人乱喊,会有什么好事,外人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极易产生误会。那个女人拿物敲时,脸上带着一特殊笑意,估计是想通过这个方法,让我们走得远远的。你说声不给,我们马上就会走,你却大喊大叫,这不是侮辱人吗?她身边还有一个小孩,也许是想故意这样,演场戏给小孩看吧。但这场戏,对孩子的教育太不好了。乞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应安然受之。想生慢心也无所起处,因食物给与不给,全在人家。像以上的个别人,不但不给,还会以种种方法骂你、侮辱你、考验你,来为我们消业。
故《十住毗婆沙论》云:“乞食十利,第六利为,行破憍慢法。”《资持记》释云:“以生业中,乞最下故,即经云: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出《行事钞资持记》“头陀行仪篇”)“自见如是”,自己遇见如上种种人和事,“若起憍慢”,如果生起憍心、慢心的话,“当疾灭之”,她们那些人就疾疾为我灭除了。&&& 后来又至一家,在门房有一穿红色工作服女工,拿锤正在砸一弯形铁片,地上已有不少,带着胶皮手套沾着油污,似黄油化了一样。然乞食是不应该、也不允许分别这些的,像刚才两人乞了十多家,还是空钵,也不会去分别了。已不抱希望,试试看吧,她只需一句“我不是主人,为人做工”就可应付。没想到一说乞食,女工站起来,从兜掏出一红色纸,这个纸就是世间上的钱了。回答:“不要钱。”她重新看了看我俩,问要什么。
后进门房招呼出一男一女两工人。她似在指着我俩说了几句什么,估计是告诉另外两人给钱不要的事。我又解释:“只要是素的,能吃的食物就可以。”三人为难了:想布施,家中没有,因此时大部分人家还没有做饭。后一人问:“葡萄可以吧?”我没听清,无法回答可不可以,只好重申:“只要是素的就行。”一女工明白地说:“葡萄就是素的。”食物没有,布施一串葡萄,伸钵接过,回向,觉得他们比前几家有福报得多,这种布施因缘可不是好遇的。这不是因他们给食物高兴就说有福报,对不布施者心生不悦,说没福报。而是对他们一念净心供养僧植下善根而言,想想,先给钱不要,家中没有食物,但还想办法布施,虽只是一串葡萄,却属难施能施的福报,此是出世菩提因。盘锦老张居士找过来,说师父让立刻回去。时间已至,此次乞食结束。
下午进入某镇,也怪摄心不住,一抬头时,一横牌赫然入目:“欢迎您进入蟹乡。”不禁有些疑惑:盘锦以前因栖止丹顶鹤,称为鹤乡,何时更改为蟹乡了呢?这一路两旁卖蟹的非常多。地上一红盆,或白箱上写鲜红的两个字“河蟹”,这些都是因前几年有人发明稻田养蟹的结果。稻田边用塑料围挡住,河蟹虽在内横行,却难逃人腹,相比之下,还是人横。一见“蟹乡”,心就与蟹联系,想:这里吃不吃蟹呢?吃横蟹吃惯了,会对我们发横。后得知“蟹乡”指此一乡,非指盘锦。
进入镇区,在一处休息,旁边并没有人对我们说三道四,只是好奇地看看,有人问去哪里,怎么不坐车。人还是不错,但愿他们都不吃蟹。都怪我行走不摄心,看见“蟹乡”两字而造成的担忧,不知别人到此什么想法,会不会怕被蟹夹到。《楞严经》云:“人死为羊,羊死为人。”说不定吃的哪个就是前生父母,如何忍心入口。再说因果不爽,现横行吃蟹,将来必变成蟹子横行。劝人莫为此一时所谓的口福,而遭累世余殃。&&& 晚,在路边一芦苇垛边休息,谢绝了芦苇垛主人及另一老者请进房住的好意,开始露地一宿。人往芦苇垛上一靠,几个成捆的芦苇地上一铺,虽高低不平,也不愿再去管它。人像有些发懒,又似应为一种放下,只求心平。今晚天空很晴,少了房屋的隔障,可见繁星闪烁,仰头北斗七星也离我不远,呼吸着稻田地间清新的空气,觉得很满足。佛制二时头陀真好,否则何来此野外一宿,不再贪恋房屋,觉得是享受呢。提醒自己,不要贪着景色,不可看星星,须摄心用功方不负此行。
盘锦范居士得知大众昨晚野外露宿,恐着凉,天亮时乘车赶来送热开水,并发心中午供斋。
走着,时间快至中午,海城张居士等将大众迎入路边一空房,里面居士正在打扫。进屋从窗户发现,这里是一养鸭厂,师父一见说:“还是算了吧,继续向前走。”居士问怎么了,师父说:“这样的人家不给他种福田,这些鸭子将来都会被杀,怎么能够忍心在它们面前吃饭呢?”鸭厂外边是一铁栅栏门,我们走出经过时,一大群鸭子突然叫着从里边跑过来,可惜被门阻拦住了。鸭子按理都应怕人的,尤其今天外面站了这么多服装特殊的人,是什么力量让它们跑过来的呢?几十只鸭子伸长脖子向外求助似的“呀呀”叫着,大众看了几眼,僧人能够帮它们的就是授三皈依了。再就是马上离开这里,虽它们想多看看一会僧人,但只有离开才能教育鸭厂主人,才是真正地救助它们。
鸭厂主人在旁边看着,不知居士是如何与他联系的,他是怎样同意我们在这过斋的,但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办鸭厂的目的肯定不是想养鸭放生,鸭子最终命运让人不忍心往下想。只有离开才能让鸭厂主人明白养鸭的过失,即使现在不明白将来也会明白的。但愿我们走后他就能明白,还那些看见我们走了更加伤心的鸭子们一个自由。再就是劝那些鸭子不要太伤心了,此举也许一时救不出你们,但却是真正地救度你们,而且是救度整个鸭家族。最后祝那些“呀呀”叫着的鸭子们吉祥。
后走至一处,是盘锦一培训驾驶员的地方,在外面有一个用木杆撑着的彩条布棚,居士事先与主人打了招呼,主人同意大众在这里过斋。后得知此处平常是卖小吃的摊子,今天停业,我当时也不知为什么要停业。有居士说今天是星期天,驾驶员休息,小摊所以就停业了。而大众正好就赶在这里过斋,真是一巧合。记这段的目的却不是想说什么巧合,而是要说一下,我们平常能记住今天是初几就不错了,根本不去理会什么星期不星期,这些时间观念不是记不住,而是不去记它,因修行最好没有时间观念。
下午,出盘锦市,进入北宁沟帮子镇。人一听沟帮子,大多数人自然地与烧鸡联系在一起,我也是这样。抬头想见识一下,见路边广告牌果有“正宗薰鸡”,还标着祖传唯一合法。上画被窝脖团成一团的红色烧鸡,旁边画一圆圆胖胖的人头像。意思是告诉世人此烧鸡是他做的,吃鸡才胖成这个样子。为说明这个道理,广告设计真是精心。一鸡一人,一红一白,图案大小相称,效果很好。让学佛懂因果的人,一看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眼睛不自觉地看了,又赶紧低下头。认为是在“偷看”,看就看嘛,街上又不卖票,为什么要说偷看呢?这是自己通过这几天走路的感受,行至此镇时想出的一个名词。行脚要求摄心,不可外观,但做不到,明知不应,习性所致,一不注意,或注意了也难以控制。最可怕的是还有一不想控制眼睛乱观的念头,因这急急地看几眼。心情非常矛盾,违背自己的意愿,禁不住外界诱惑而看,像小偷禁不住诱惑偷东西一样,故名偷看。再说若一时没注意,正抬头旁观时,若有行人看见,说那个僧人在看街景,多难为情。怕人看见,要避开人家目光去观街景,与偷东西避人心理差不多,这当然得叫“偷看”了。贼偷东西我偷看景,想看还得提防人,吓得不敢看。心想:盗戒还真难防,普普通通地看眼街景,也可摄进盗戒里,怪不得有人说持四根本戒清净就为持戒清净。警惕自己,放逸一眼,在生死业中不知又会增加多少,几世才能还清,不要再偷看了。
偷看还有一不好处,街景是随意让人看的,我原来是偷看了本不必偷看的街景。别人会笑,告诉不必偷看,此就是你可看的,随意看吧。一想景色已属于我,是自家东西,心里显现,还偷看什么?直接看心,看心里边真正的风光多好。因此行脚规定摄心不许外观,就是为了将来能真观。
行脚怎么解释呢?最通俗易懂的就是不坐车,完全步行。表面上看与别人没什么两样,走路谁还不会嘛,这是常人的理解。其实不然,虽同是走路,用心不同,所得因果也绝不可能相同。世人走在街上是注意看,生怕丢下某处美丽的景色。而僧人行脚呢,拿我凡夫来说,是不注意时才会看,努力做到注意,不再去看。为什么呢?高楼不是建给人看的吗?风景不是给人看的吗?看都不看,是不是厌世,偏在一边?不是我不看,不想赞叹,而是外边景色都是我们六根放逸的结果,只有不看,才是正路,才是真看,才是真正的赞叹。
在街上走时,有一人在旁边大声问:“你们是做什么的?”大众都只管走路,没有人理会他。后转入一小区休息,他也追了过来,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自说是出租车司机,从没见过这么多僧人在街上走,觉得奇怪,已跟了很远,过来看看。师父问:“你学佛吗?”他说:“我没学佛,因为我不明白学佛是怎么回事。”师父给他介绍我们为什么要出家,他坐在一边听着,眼睛盯在一处看,眼珠似乎忘了转动,一定是在猜想什么,目光中充满了纯真的神往。最后师父结缘给他一本《佛说出家功德经》,告诉想要了解出家生活可以去寺院看看。师父开示虽没记录下来,但开示时那小伙眼睛的神情却久久令人难忘。
今天下午,天气很热。虽是穿着单衣,每人后背都湿了。沟帮子镇是出关咽喉要道,车辆自然多了。有一段路面不好,奔驰的汽车带动尘土飞扬。觉得车的鸣叫声加大刺耳,和着两边各式各样的吵叫声,还有路边饭店飘出的刺鼻烧鸡味,再加上汗水,此时自感定力不足。觉得外界一切好似要我命一样,心里想,可别走着走着人再倒下,真是一段难忘的行程。看看旁边路人一脸茫然,走得却很适应。走着,不知何时,眼睛看着地下一小块柏油路面,平静下来,车的嘶叫声变小了。以为是车少了,往旁边看看,车还是那么多,速度还是那么快,但声音不刺耳了。我这时明白,又是一场考验,车叫声此时不会变小的,刚才它也没有加大过,原来声音大小都是我自己造成的。现在明白过来,想让车声变大它也变不大了。以上虽是件简单小事,但是在此环境中懂得此理,却真不容易,不过在实践中知道了车声变大的来源,在以后应少上当乃至达到不上当了。
行走从沟帮子镇中转弯,沿102国道北上,走了一段,天近傍晚,海城张居士及顾居士等又去来回联系空房。师父告诉她们:行此一头陀行,再不住房子了。但她们还是继续发心,天略黑时联系了一苗圃内空房,就在路边,房主人亲自出来迎接,说他们也学佛。见师父坚持不住,准备供养食物,告诉日中一食,过午之后不再吃任何东西。见师父不接受又要供养饼干,让留着明天吃。师父回答我们不贮备,明天走哪乞食。房主人见状说:“你们不贮备行,也不让你们带,我让居士带着。”她想要放在随行居士的车上。然不贮备就是不贮备了,心意收下,虽已黑天,继续前行。
不知何时,发现前边有一中年妇女推自行车走着和师父谈话,我以为是路人关心,但走了一段她还是跟着没有离去,至一道口,从里边出来男女二人拦住去路,我在后面看着不知他们要做什么,后见中午妇女上前介绍,那男子是他儿子,眼熟,一回想,中午范居士供斋时领他见师父,是范居士外甥,后得知名李敬宾,就称他李善信吧。李善信当时说他家离沟帮子八里地,请师父如能走到,一定要去他家休息。现在明白三人是一家的。李善信母亲是先去迎接的,另一女人应是李善信的同修了。李善信说他家就在路边,从这个道口进村就是,三人非常诚恳地请去他家休息。拦着不让走,李善信上前要替师父背包,说:“若没走到就算了,现就在我家门口,决不能让师父住在外面。”拉扯着大有不去不放行之势,虽盛情难却,师父还是婉言谢绝:“以前几处都没住,今晚哪家也不去,行头陀有规定,树下一宿,就在路边柳树下休息。”
好不容易“摆脱”,今晚事真多。向前走着,路的另一边停下一辆客车,约四、五十岁的客车女主人过来说:“师父们快上车吧,这样走着多累。”师父答:“我们不坐车。”她急忙解释道:“我们车就停在那边,不朝你们要钱。”师父答:“我们是行脚的,专门不坐车,你的好意心领了。”可那女主人不管师父怎样回答,重复着说“不朝你们要钱”,后来都有些急了,大声说着:“真不朝你们要钱。”
黑夜中感人的一幕,不要钱的和尚,遇上不要钱的车。最后师父告诉:“我们是专门走的。”女主人又重复一句“不朝你们要钱”,然后带着不解问:“那你们是哪的?”师父告诉:“海城大悲寺。”女主人吃惊的说:“啊,那老远呢,车不要钱你们还不坐。”师父说:“不是钱的事,我们年年都要这样走的。”居士在旁笑着插话:“师父们持金钱戒律,一辈子连钱都不碰,你想要钱也不行啊。”女主人一听,急了,带着叹息说:“不是这个意思,真不朝要钱啊,唉,我们司机还在等着呢。”旁边男子大约是司机,也在旁边随声附和着。
女主人这时大约已明白我们要做什么,说:“那就给我一个地址吧!”于是送给她一本《佛说出家功德经》,上有寺院的电话号码。在找书的过程中,女主人还带着叹息,或是感动的语气说:“最好还是坐车走吧,真不朝你们要钱,一直送到寺院。”时间久了,另一边女主人的亲属催她快点,女主人却朝他着急地喊:“行脚呢,他们不坐咱们车。”之后又感叹地说:“我们再想修好积德也不行,他们不坐车。”
女主人最后说她也是皈依佛门的弟子,回至车边还重复着“他们是行脚的,不坐车”,以此重复彰显行脚之法。其实她有此心已积累善功德,是修好了,祝她将来早得如来相好光明。
又走了一段路,大众在路边休息时,张居士跪在地上请法,问这是为什么?师父开示的大致内容是一定要坚持苦行,不要有了点因缘就被转,头陀要行出来,希望你们以后若出家也要这样。
行走一天,有些疲劳,又觉得外界与我无关。一坐不知何时昏沉过去,后被一阵说话声吵醒,心想这么晚了,路人还有精神围上看热闹,睁眼一看:他们又回来了,李善信跪在地上,哭着说什么也要想请师父回去,怎么也劝不起来。师父说:“你们若不回去,我们此处也不休息,继续向前走。”说完招呼大众背包赶路,李善信母亲见状说:“我们还是回去吧,来又打扰师父们休息了。”她说此话的表情是伤心,或是感动,是什么我也说不清,只能说是以一特殊表情吧,连着说:“来又打扰师父休息了。”他们无奈,恋恋不舍地离去,再也没敢回来。
几番劝请,最后甚至感动得哭了,这是什么力量呢?为什么要哭,是众生在佛法摄受下清除心垢趋向清净的自然反应。
头陀行不是有为的做作,我故意不去住房,而引发你的恭敬心,进而摄受你至佛法中来。普通善法有时须用种种方式摄受众生,而学习头陀与此不同。
头陀行更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我住在野地,是行苦行,与常人不同,你们都应该恭敬我。我们学习头陀行也不是为了让人恭敬,那是为什么?简单解释一下:像我们今晚最后在路边柳树下休息,是律藏中的规定。比丘随缘住在树下、露地、野外等处,是佛制四依法之一,叫做“树下坐”。树下坐的目的是为断除对房舍屋宅等外界的贪著,随顺少欲。四依法又称为四圣种,另外三个是粪扫衣,常乞食,腐烂药。比丘依此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佛所亲制,佛所赞叹,所以不是无益苦行。
出家人,若按佛制去做,虽能力不足,也能度众生。如以上仅不进俗舍一件事,而引起多少人受感动。而僧人是为了学习头陀行,不是故意去做这件事,虽有众生被度,心里明白此是佛戒的力量,很容易在度众生的同时扫除我相,度众生相。
头陀行是无度无不度,心里不必思惟如何度众生,无度是指无度相,无不度呢,只要行着,一切众生皆因此而被度,没有不被度的,因此中有佛力加被,是戒的力量所感召。否则几人在外一行,一走,也没什么出奇的地方,会有什么感召力,你愿意住在外边,风吹雨淋与我何关,恐怕看都没人愿看。如很多乞丐流落街头,若去一呼肯定能跟着走,更不需跪下请他,怎么无人去请,无人去劝呢?只因他们未出家,不是僧宝,没受佛戒,虽也住在野外,但与佛法中行头陀住在野外是绝对的两回事。由上可知,众生因见行头陀住在野外而得度,此中皆三宝加持力故。
最后再说明一下,以上只是赞叹佛戒,非是说我能行头陀,我能如何,以免犯妄语,我自度还不知从何做起,因此希望通过学习头陀断除习气毛病,并且相信这是最快的法门。头陀为十方诸佛所赞叹,身为佛子,谁不愿“常随佛学”。下一结论:头陀行能够度生而不着度相,是大乘菩萨度众行。
(注:波罗提木叉:译为保解脱,以能保证受戒之人解脱。又译别解脱、别别解脱,随一一戒护持不犯,随一一处得其解脱。如薄拘罗持一条不杀生戒,便得火烧、水漂等五种不死的果报。萨婆多论云:“波罗提木叉戒,但佛弟子有,禅戒外道俱有,夫能维持佛法,有七众住世,三乘道果相续不断,尽以波罗提木叉为根本,禅戒、无漏戒不尔。故于三种戒法中最为殊胜。波罗提木叉戒包括五戒、沙弥戒、比丘戒等”)
(注:以上经文讲述僧相的无量功德。如是比丘指破根本戒者,虽破戒因还披着袈裟,形象同出家人,无量有情因见此人僧相而得善根增长,持戒比丘功德自不待言)。
(注:常住常住物:第一个常住指人,即十方三世僧为物主,故名常住,第二个常住指山门殿堂山林地产等归属寺院之物,即常住此处之意)
(注:在他们拜塔只是眼拜塔口赞叹了,好像没有顶礼,当时对这些没有太注意,看他们举动不似正规的佛教徒,是从这上猜的,免得说拜塔别人有误解,但这些年青人的行为也应属于拜的范畴)。
(注:世人需要是一个方面,下面还有很多需要)
(注:他是第一次见到僧人行脚,原想跟着至盘锦后即回道场护持,在中途又改变了主意,说我现在觉得离不开你们了,虽已五十六岁,发心要跟着走完全程。此句话是他九月初二下午在台安某处路边休息时所说的。)
(附注:在阴历十月份,上面所提到的黑山县城请法的一张姓男居士,来道场拜见师父,据他讲整个黑山县只有一座寺院,并且还属新修建未完工,只有两名出家人,虽黑山也许还有寺院他不知道,也不希望他所说的一座寺院是事实,但此处非常缺乏是肯定的了。)
(注:相传,不知出在何经律)
(即供奉的黄鼠狼、狐狸、蛇、蟒等,塑成人形或立牌位,妄言成仙,巫婆神汉等借此名义敛财,此属不正信,这些形象是内心幻听幻觉)
(附注:后见那天随我乞食的果成沙弥日记中也有一段:“回来后见那个骂我们的女主人站着不动,不再看我们,想她是不是已转变看法了,但愿她转变看法。”)
主要参考书目
大佛顶首楞严经&&&&&&&&&&&&& 唐 般刺密谛法师 译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 译
梵网菩萨戒&&&&&&&&&&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增一阿含经&&&&&&&&&& 东晋罽宾三藏昙摩难提等& 译
四分律&&&&&&&&&&&&&&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 译
十诵律&&&&&&&&&&& &&& 姚秦弗若多罗& 鸠摩罗什等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唐三藏法师义净&&& 译
毗尼母经&&&&&&&&&&&& 失译人名
善见律毗婆沙&&&&&&&&&&&& 箫齐外国三藏僧伽跋陀罗译
清净道论&&&&&&&&&&&& 觉音造&&& 叶均&& 译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 唐道宣律祖著 宋圆照律师记
四分律戒本疏行宗记&&&&&& 唐道宣律祖著 宋圆照律师记
四分律随机羯磨&&&&&&&&&& 唐道宣律祖著
参禅要旨&&&&&&&&&&&&&&&& 虚云老和尚著
沙弥律仪要略集注&&&&&&&& 广化律师著
分文不取&&&&&&&&&&&&&&&& 汤敏达著&& 库那威罗等编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个字网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