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中国走什么道路路?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能源自给之路:应当走市场化道路
中国能源自给之路:应当走市场化道路
字号: T|T &&&
中国能源问题主要不是资源禀赋不足或生产能力不够造成的,而是因为现有能源体制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能源政策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中国虽然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世界第一,但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油气等优质能源的消费水平甚至低于很多低收入国家。近几年,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促进其能源独立,能源价格出现下降,油价、工商业电价已低于中国,极大地提高了其制造业竞争力。这对于长期靠低成本优势发展制造业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离不开充足、廉价、清洁、安全的能源供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迅速壮大,能源自给率超过90%,有力支撑了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其存在的问题,如能源结构不合理、煤电矛盾加剧、用能成本上升、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等,也成为发展的重要制约。这些问题主要不是资源禀赋不足或生产能力不够造成的,而是因为现有能源体制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能源政策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十八大提出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成为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所谓革命,不仅指能源技术上的进步,也包括能源结构、能源体制、能源安全观念上的重大变化。
一、能源发展应当走市场化道路
能源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严格实行计划管理的产品,这成为能源供应长期短缺、利用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随着中国确立市场化改革方向,国家首先放开了煤炭价格,又在电力行业实行厂网分开。通过引入竞争机制,煤炭、电力的供给能力明显增加,效率大幅提高。
但是,能源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是缓慢的。迄今为止,生产计划、电量计划、运输计划、项目审批、国家定价仍普遍存在,能源消费计划正在酝酿。一些国有能源企业仍在代行政府职能。各种行政审批数量众多,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提高了交易成本。可以说,能源领域普遍存在着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轨制,价格机制在能源生产经营中的自动调节作用受到了抑制。
能源是否要进行市场化改革,各方面认识并不统一。拖延能源市场化改革的观点包括:&特殊论&,煤炭、电力、油气是特殊商品,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安全论&,改革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生产安全;&控制论&,这些领域是国民经济命脉,必须垄断经营等。其实不仅仅是能源,很多领域在面临市场化改革时都会有人举出这几面旗帜作为挡箭牌。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则表明,这些领域完全可以市场化。
中国应当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现代能源市场体系,做到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由竞争优化资源配置,由契约规范交易活动。改革关键是将各能源行业的竞争性业务与非竞争性业务分开。竞争性领域完全放给市场,非竞争性业务应当实行公平接入,提高普遍服务水平,加强政府监管。
有关页岩气开发的环保解决方案,敬请关注中国能源网近斯即将召开的会议:
正文未完,请点击分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正确道路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正式向世界宣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日,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曙光初现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魅力,始终走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强汉盛唐引领数千年辉煌,马可波罗眼光所及的繁荣富强,万国来朝的盛况,始终是每个中国人永远难以忘怀的历史记忆。辽阔的版图,发达的文明,先进的生产力,伟大的发明,开阔的心胸,在对世界文明作出不凡贡献的同时,也折服了无数国家前来学习效仿。英国学者安格斯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一书中称,从公元1000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占到全球的五分之一以上。
然而,当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沉湎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1840年开始,迅速崛起的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几十年间,几乎所有列强都对中国发动过侵略战争,烧杀掳掠的场景在中华大地上一次次上演,九百多个不平等条约被迫签订,中国的财富被列强们疯狂掠夺。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巨大的屈辱与苦难,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
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图存。百年屈辱,百年梦想。当中华民族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华民族如何实现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艰难的探索。洋务运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1949年以前,中国人尝试了各种可能的路线。为了民族复兴,几代人魂牵梦萦。可惜的是,他们的努力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外,依然不能御强敌之辱,内,依旧不能解民生倒悬。雄关漫道真如铁。
历史最终选择了汇聚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1921年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迅速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1949年,随着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冉冉升起,随着毛泽东主席雄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伟大宣言,中国人真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真正从黑暗走向了光明。从1840年到1949年,100多年的苦难,100多年的奋斗,中国终于初步有了复兴的可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带领人民实现了从新民主义以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在刚刚接手的近乎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在最困难的时候,全国人民自力更生,不惧牺牲,咬紧牙关,制造出令世界震惊的两弹一星,使中国真正进入世界大国行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开创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新格局。短短30多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30年前人们想都不敢想的汽车进入家庭,如今已成为现实。免除农业税、新农合使农村家庭没有后顾之忧地踏上了奔小康的坦途。中国的大学教育已初步成为准基础教育。奥运召开,世博举办,青藏铁路运行,神舟上天,蛟龙入海,嫦娥登月,航母亮剑……中国的经济动脉进一步拓展,中国的人文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迅速跃居全球先进行列。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真正进入了强国行列。
道路决定命运。百年的探索与奋斗、苦难与悲壮的历史告诉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与辉煌告诉我们,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中国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处理全球事务,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凝聚人民力量,以更加昂扬的气势逐步收复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以更加自信的精神,带领中国大踏步地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国梦”凝聚着14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凝聚着中华儿女对民族复兴的希望。进入21世纪,中共中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列出了时间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整个21世纪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结合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谈谈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那个发展的道路
结合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谈谈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那个发展的道路
09-04-26 &匿名提问 发布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里,中国受尽了列强的欺辱。消除战争,实现和平,建设独立富强、民生幸福的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愿尽自己所能,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600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工艺,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带给世界的是和平与文明,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与有关国家和人民加强交流的诚意。立足当代,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13亿中国人民,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同时,中国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就能够逐步实现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目标。长期以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早在1974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候,邓小平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多次公开阐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市场。事实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里,中国受尽了列强的欺辱。消除战争,实现和平,建设独立富强、民生幸福的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愿尽自己所能,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600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工艺,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带给世界的是和平与文明,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与有关国家和人民加强交流的诚意。立足当代,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13亿中国人民,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同时,中国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就能够逐步实现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目标。长期以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早在1974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候,邓小平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多次公开阐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市场。事实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在人类文明史上,大国崛起往往伴随血腥和战争。一个日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将会展示出什么样的形象,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世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重申:“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些论述鲜明回答了中国在国际上走什么道路的问题,阐明了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和方向,既坚持了中国外交方针的一贯原则,又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申明了中国对当今世界一些重大问题的基本态度,更是对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的响亮回答。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是我国外交方针的一贯原则。当今世界尽管存在着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全球经济失衡的深刻矛盾,单极和多极的激烈较量,形形色色的局部战争,以及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等各种各样的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但是,从大局、主流、根本趋势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外交实践中,中国从来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国际合作的坚定力量。党的十七大报告再度申明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顺应时代潮流,切合时代主题,符合我国追求和平发展的一贯原则和立场,有利于澄清外界的各种无端猜测和疑虑。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主题是发展。中国的发展战略归结起来就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这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和平发展是中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和方向在对外领域的自然延伸,是中国国家本质在国际上的自然展现。中国人民高度珍视和平的价值,在集中精力建设自己国家的同时,把争取良好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作为保障国家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作为外交政策的重要目标。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持以积极负责的态度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积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追求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这样的宗旨和追求,充分表明我们是始终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处理问题的,是在兼顾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决定我们的发展道路的。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始终不渝的战略选择,贯穿我国对外工作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我们将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我们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我们将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继续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加强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团体对外交往,增进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这些部署充分体现和平发展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携手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坚强决心。 和谐世界”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西方国家对华采取敌对封锁政策,周边国家对新中国心存疑虑,如何实现中国与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友好交往,突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成为新中国领导人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说: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准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1954年6月底,周总理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联邦总理吴努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举行了会谈,并在会后的联合声明中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双边关系的原则。  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了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上少数代表发言攻击新中国。周总理在发言中着重阐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他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不是来吵架的;是来寻求共同的基础,不是制造分歧的。“求同存异”就是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放在一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找共同点。周总理的讲话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赞同。最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写入万隆会议公报。  自那时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  中国还积极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是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核心;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是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核心。  中国领导人根据形势发展,不断丰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邓小平同志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与时俱进,提出了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主张,强调既要着眼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要尊重对方的利益。他还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以及通过“一国两制”解决一个国家内部某些问题的伟大创举。  “和谐世界”理念注重国家间的对话、协调与合作,强调国家间的平等、相互依存和遵守国际规则的重要性,体现了和平共处的意愿。它实际上高度概括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是对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和谐世界”理念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脉相承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在冷战时期,由于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国通过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采取与一些大国结盟或准结盟的策略,反对形形色色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冷战结束后,中国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推动自身和世界的发展放在维护自身安全与世界和平同等重要的地位。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陆续提出了新安全观、新文明观、新发展观及“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在追求自身发展和强大的同时,努力实现与他国和平共处、共享繁荣。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谐世界”新理念的目标──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对我国外交政策宗旨的继承和升华。在和谐世界中,各国内部的事情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享有平等参与权与决策权。各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基础之上。“和谐世界”新理念的这些主张,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集中体现。  “和谐世界”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由于各种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游离于国际制度之外,并对战后国际秩序抱有批判、反对的意识。在外交实践中,中国扮演着革命者的角色,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秩序。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融入现有国际机制,特别是各种国际经济组织,搭上经济全球化的列车,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参与多边机制的增多,中国对多边机制及其运行规则逐步有了全面的认识,对国际秩序的认识也逐渐发生变化,从现有秩序的批判者向有保留的认同者、建设性的融入者转变。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尽管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包含着大国政治、维护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的不合理成分,但也存在尊重各国主权和人权、照顾发展中国家及对大国力量进行制约等积极因素。当前国际秩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合理的一面正在受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冲击,而不合理的一面未能得到改变。中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改革的方式使其更为公正合理。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希望作为一个建设性的合作者,通过积极参与制定、修改国际规则,参与国际制度建设,逐步改正其中不合理、不公正的地方,使之能够反映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近年来,中国在联合国改革、朝核六方会谈、东亚区域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建设、反恐、防扩散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已成为世界体系的建设性参与者、国际矛盾的积极协调者、周边秩序的务实塑造者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