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报国岳飞传是从哪俩些方面进行对比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如果你是宋高宗赵构,你杀不杀岳飞?
请直抒胸臆。
按投票排序
回答历史类问题不能信口开河花了一点时间看了下@负二 的答案,不谈观点,只说史实硬伤就多到不能忍。更负面感受的是在这个问题的回答和目前的读者表态中,我看不到编辑方有可靠的、相对专业的检验标准,也看不出知乎读者的鉴别能力。——似乎是只要论点夺眼球,论据又看上去洋洋洒洒,就“看上去靠谱”了。但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实际情况是岳飞之死根本不是 答案中所说的“杀得对杀的应该”,而是“狡兔犹在,良犬先烹”“不知钟室事何缘”(与岳飞同时的名臣胡铨语)的、即使在中国历史上也算得上空前绝后的冤案(不要拿韩信、檀道济、袁崇焕、熊廷弼等人比,真熟悉这些历史事件就会发现情况差的太多并不能相比较),是宋高宗“忍弃中原,故忍杀飞”而酿成的恶果(为什么这么说,更具体的可以论证可参考或者;前者基本算是后者的浓缩精简版——后面那个帖子太长,正文+史料原文截图5万来字儿,知乎贴不下原文,精简版又有张成明知友发了,所以这个答案还是侧重摘bug。)这是一直以来对于岳飞冤案的传统认识,也是为历代学人考证、多次争鸣争论检验过的结论。要推翻这个结论,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还想来翻这个案的话,就必然要歪曲史料甚至空口编造一些事情。 给出的答案也不例外。下面就尽一点力捉捉我作为一个宋史小白也能认出来的虫子,希望能多少澄清一些史实:---------------------------------------------------以下是捉虫的分割线------------------------------------------------------------【1】这篇文章清楚地揭示了高宗时期政府的经济状况:。。。——也就是说,当时赵构所面临的经济形势是,每年朝廷都负担着巨额赤字。——错。实际情况是第二次绍兴和议之前,宋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略有结余(总收入6000多万贯左右,支出5100万贯左右),要支持北伐毫无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议和后南宋百姓的税收负担并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免掉的一些税种全是之前就收不上来的空头税,军队的数量也没有减少,加上皇室生活更加奢侈,整体支出在5300万贯左右,比和议前还多(如果想追究此处数字的史料依据可以看这个链接:)。正是在这种压榨加深的情况下,第二次绍兴议和前本已基本平息的兵变、民变又重新爆发,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二年后各种兵变、民变的记录明显多于和议前形势稳定的几年(更具体的统计参见:)。至于军事胜利并不只是消耗钱粮,还能获得新的税收、生产地区,扩大战略缓冲区从而避免让江淮、荆襄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前沿这样的道理,这里姑且不讨论,只问问这个答案中“宋高宗为了保护民生才杀岳飞”的动机,究竟是凭什么证明的?凭“我觉得宋高宗一定不是昏君”的信念吗?--------------------------------------------------------------------------------------------------------------------------------------------【2】但真要北伐,以彼时南宋与金的实力对比,绝对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你觉得以南宋当时的财政状况,打这样的大战能坚持多久?赵氏宗室过点苦日子,祭祖的档次低一点也就算了,皇帝居无定所,移动办公也就算了,只怕仗没打完,高宗自己已皇位不保——史上历次改朝换代,哪次不是因为经济问题?——错。绍兴年间开始宋金的力量对比已经是宋强金弱,绍兴十年北伐金国更是已经到了亡国边缘,根本不存在“北伐必将是旷日持久的大战”的可能。实际上金国入主中原以后,本来就面临着得胜太侥幸,所以一时消化不了这么大的统治地盘的问题,以致不得不成立伪齐政权帮助自己对中原地区进行统治。而南宋绍兴年间开始,金国的宿将迅速凋零,上层贵族集团腐化、内斗十分激烈血腥,部队士气消退严重,北边还面临蒙古部落的袭扰。因此南宋要收复中原两河乃至燕云地区,是完全合理的规划,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事实也证明绍兴十年的北伐,金国就已经到了“燕京以南号令不行”,对中原两河的统治面临土崩瓦解的境地。如果不是宋高宗在秦桧作祟的情况下连发乱命,连降金字牌到岳飞军前,收复中原完全是水到渠成。-------------------------------------------------------------------------------------------------------------------------------------------【3】岳飞第一次北伐胜利收回襄阳六郡之后,高宗也曾多次暗示岳飞,别老想着打仗,咱也发展发展经济,过点儿好日子,结果这种美好的愿望被人曲解为苟安求和,实在是令人无语。皇帝的劝慰,岳飞完全听不进去,根本没有停战罢手的意思。——这段完全是信口开河。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之后,高宗从不曾对岳飞做过这些指示,倒是干过不少督促岳飞筹划北伐的事情。实际上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之后到绍兴七年,南宋在赵鼎、张浚主持下,正是举国上下筹备北伐的时期。而赵构本人,因为刘豫和他父亲徽宗之死的多次刺激,也多次公开表示过要北伐,并说过“(两河之民),料(金人)不能有”这样的话,甚至还将刘豫整理的汇编他本人种种恶行的小册子抄送给岳飞,要求岳飞“主辱臣死”,尽快为他灭了刘豫;绍兴七年岳飞在向宋高宗上奏陈述北伐总方略时,也一再强调“望陛下勿拘臣以淹速”。--------------------------------------------------------------------------------------------------------------------------------------------【4】建炎十年是金国先挑起战端,却被岳飞率军一路打到开封,全国上下都很亢奋,但高宗心里其实是很慌的——这就好比,台湾先挑衅,被我们一路返攻到台北,但是解放军没打过瘾,总参总后总政三大总部不听军委主席/总书记的号令,号召大家军民一心,北收复蒙古,南占领越南,再灭了日本韩国,全国愤青群起响应,你是总书记,你心里什么感觉?此时的岳飞,绝对是高宗的心腹大患。——错。首先那是绍兴十年不是建炎十年。基本年号和纪年都弄错,可见提供答案的人对这段历史并不熟悉,但偏偏就敢做这样的“翻案”。其次比喻不伦外加搞错史实,绍兴十年兀术撕毁第一次绍兴和约后,赵构只下令各路大军反击,并没规定什么作战范围,而且还开出了擒杀兀术的赏格,因此根本谈不上超出赵构的心理预期。第三,“全国愤青群起响应”这个比方实在是好笑之至,当时群起响应的是中原两河义军和百姓。那是金人的国内,可不是南宋国内。--------------------------------------------------------------------------------------------------------------------------------------------【5】当时的形势是,襄阳六郡归宋,南朝的江山基本上是守稳了,亦有韩世忠、张浚、吴玠等名将,军事上并不是只倚赖岳飞一个人,这几员大将听中央招呼,胸中韬略虽不及岳飞,领兵打仗攻击力也不及岳家军,但守个城是绝无问题的。高宗纵然有爱才之心,政治上唯一正确的选择也只有把岳飞给杀了,不然中央政府有破产倒台的危险——穆巴拉克为什么倒台,就是因为他没钱了,军队不听他的了——岳飞虽然冤,但赵构也没做错。——错。吴玠绍兴十年北伐前就去世了,而且你搞混了张浚和张俊。另外韩世忠、吴玠、张俊都没有岳飞听中央招呼。张俊累次简慢朝廷军令避敌,吴玠生前因为钱粮转运的矛盾杀过数个负责转运的官员,还动过念头要杀中央派遣的转运使,为幕僚劝阻才罢。韩世忠在第一次绍兴和议时一度打算派部下装扮成土匪劫杀朝廷使节以破坏和议。所以这个“比岳飞听中央招呼”和“为了确保军队听话必须杀掉岳飞”实在不知道是怎么的出来的结论,估计是拍脑袋想当然。-----------------------------------------------------------------------------------------------------------------------------------------【6】其后,直到孝宗中兴,朝廷经过一段时间休养生息,又有钱了,岁入过亿缗了,孝宗一直谋划北伐,史称“隆兴北伐”,为了政治需要,陆续将岳飞追封为鄂王,及赐谥号“武穆”,树立榜样,这是后话。——错。而且又是隐瞒重要史实的编造。史实是经过二十年的文恬武嬉偏安淫乐之后,南宋的国防力量大为削弱,以至于1162年完颜亮南侵时,南宋派李宝率水军出海北上,还要靠收缴高宗宠信的御医王继先的财产和船只来凑军费。而和完颜亮接战的初期,南宋的荆襄战区、江淮战区,军队战斗力都大不如前,赵构自己差点又要航海避难,被大臣竭力劝阻才罢。急于传位给宋孝宗,也是被吓惨了又惦记着以后逃跑方便而已。------------------------------------------------------------------------------------------------------------------------------------------【7】赵构和他儿子其实一生都没忘记北伐收复失地的事,孝宗即位后,隆兴一年给岳飞平反,隆兴二年就北伐了,当时赵构是太上皇,北伐这么大的事,没赵构恩准,孝宗是不敢擅自决定的。——错。原因见前一条。而且赵构本人根本不支持隆兴北伐,曾经直接跟孝宗说过“北伐的事儿等我死了再说。”------------------------------------------------------------------------------------------------------------------------------------------【8】鉴于有知友质疑“为何要杀岳飞,而不能仅仅是罢黜他”,我就多说两句:赵构下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回来后,并不是和评书里说的一样,回来马上就风波亭毒酒一杯了,而是升他做了枢密副使。了解宋朝官制的朋友都知道,宋朝是文官治军,“枢密副使”是个文官官职,相当于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副部长这样的职务,其实意思就是让他进入中央决策层,帮着稳住整个战事的大局,而不是在前线带兵打仗,当时朝廷其实还是很信任岳飞的,证据就是并没再派一个统帅给当时前线的屯驻大兵,而是让岳飞的左膀右臂王贵和张宪统领。之后右谏议大夫万俟、御史中丞何铸、殿中侍御史罗汝楫,也就是国家安全事务顾问,中纪委和监察部三家联合弹劾岳飞,罪名是在去枢密院上班之前,领兵增援淮西不及时(这是真的,后人说是张浚阻挠,但不排除岳飞领了十二道金牌后心里不爽的原因,岳飞的脾气大家都知道的)——错。首先又把张浚和张俊混了。这种错误是熟悉这段历史的人绝不应该犯的错误。其次不管岳飞情绪如何,事实都是岳飞绍兴十一年的第三次援淮西没有任何迟延,而且出兵速度还是他三次援淮西中最快的一次。他之所以没赶上救援杨沂中、张俊的濠州之败,是因为之前张俊为独占战功,给他发信不准他到淮西前线,岳飞为避与同僚相争之嫌,加上张俊的官职确实比他高,因而不得不上报朝廷请示行止,这才导致没能参加淮西之战。事后所谓的迁延,完全是张俊的诬陷,以至于张家后人后来为给张俊洗地争“配享”,要专门向档案管理人员行贿,把岳飞狱案的原始记录买出来毁掉。最后岳飞的脾气,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但写这个答案的人显然是不知道的,否则不会闹出“韩世忠吴玠张俊都比岳飞听中央话”这样的笑话。——岳飞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可参考这两个答案:或者。和负二答案中描述的基本是南辕北辙。-------------------------------------------------------------------------------------------------------------------------------------------【9】后来岳飞、岳云被下狱,其实是受张宪案的牵连,这是十二道金牌后一年半的事情——王俊告张宪想发动兵变,给朝廷施加压力,迫使朝廷把兵权还给岳飞。后人说是秦桧使人构陷,但理智地想一想,张宪恃兵权给朝廷施压的事,恐怕也并不是空穴来风。——错。而且简直是信口开河。如果谋反这种罪名也能“理智的想一想”就认定一定有,那么今天的人是不是也可以“理智的想一想”随便哪个人是不是杀过人偷过东西?何况岳飞的狱案,最后三条罪状全都是“无验”,没有物证也没有案犯自己的招供,只有王俊和董先并不符合要求的口供而已。当时定案时,就有大理寺三名法官和之前的主审官、秦桧党羽何铸力持反对意见,写答案的这位又是凭什么就大笔一挥说“并不是空穴来风”?——当然,你这个空穴来风用错了我知道。-------------------------------------------------------------------------------------------------------------------------------------------【10】至于为什么一定要把岳飞株连进去,稍懂点政治的恐怕都看得懂吧——岳飞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主战派的领袖人物,这个人不杀,朝廷中整个主战派恐怕是不会收手的。——错。事实是杀了岳飞之后,赵构还放纵秦桧杀掉了邵隆、牛皋、胡舜渉、赵鼎,差点弄死李光、张浚、胡铨、洪浩等一大批文臣。当然李光张浚胡铨这样的主战派我们姑且算他们活该,但是请问赵鼎难道也是主战派?这位中兴名相可是如假包换的主和派,不但支持过秦桧和议,还对秦桧有举荐之恩。对了,其实赵构即位之初就违背过太祖“不杀大臣及上书言事者”的祖训,杀了批评他荒淫无道不思进取的陈东和欧阳澈。难道陈东和欧阳澈也威胁到中央了,也是不杀主战派就不能收手?-------------------------------------------------------------------------------------------------------------------------------------------以上,所谓造谣的动动嘴,辟谣的跑断腿,大致如是。不过还有一个最大的bug没摘——那就是这版答案中极力塑造的“深谋远虑,既不忘北伐大业又顾惜民生”的宋高宗赵构,在历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真实历史中的宋高宗,不单单是个看人点子奇差,甘心放弃中原的昏君,还同时是个在作亲王时就经常折磨死婢女、在逃难途中还不忘“搜求拆洗女童”以致搞的“比屋声怨”、七老八十了还不断招纳年龄相当于他孙辈的宫女以致吴皇后“见之叹息”的BT虐待狂(纯客观描述非人身攻击)。其一生中或者自己亲自下令、或者放任秦桧干掉的文武大臣并不止岳飞一个,而且除了岳飞之外,从欧阳澈陈东到赵鼎胡舜渉全都是文人名士,还不全是坚决的主战派,最典型的比如赵鼎和李光就都支持过秦桧,战略主张也倾向保守。总之这样的一个皇帝,要给他洗地翻案,光问一个“如果你是宋高宗,你杀不杀岳飞”并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恐怕是不够的。还得继续问“杀不杀陈东欧阳澈”,“杀不杀赵鼎”,“要不要逼死李光”,blabla。我真心的觉得要作这样一长串问对比较困难,不如索性放弃比较省大家的事儿,对人对己都好。--------------------------------------------------------------------------------------------------------------------------------------------首次答题二次补充
负二的答案完全是在胡说八道。------------------------------------------------二次分割--------------------------------------------------------------------------------本篇答案主干部分即来自 曾做过的一系列科普。如今他自己也在下面做了一条论据详细,逐条批驳负二答案的精彩回答,如果有哪位看客看到我的答案,请麻烦再去看一下 大大的答案,如果您赞同我的答案,请将您手中的赞点给不是为了给他赞或者给我赞。历史,就要有历史的样子。------------------------------------------------傻傻的分割线---------------------------------------------------------------------------原文一句话评论实在是过于嘲讽,先致歉。说实在话,研究岳飞死因,论宋史,权威泰斗是邓广铭和王曾瑜两位老先生。而事实上,在具体到岳飞死因的问题上,两位史学泰斗是有公论的,而显然这个结论并不是通过一篇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的论文推导出来的“南宋打不起,所以岳飞必须死。”以下引用了百度大拿beimingke的大量内容,未经告知就援引如此之多实在忐忑,皆因暂联系不到而且对于第一行答案的深深怨念。岳飞到底为什么会死?因为绍兴十一年金人遣使议和时,提出的和议条件之一是“必杀飞始可和”;而赵构当时已经决意放弃恢复中原的努力偏安江南,所以为了与金人达成和议确保自己能安心享乐,就顺应金人的要求,放任当时和金人里应外合的带路党秦桧,杀掉了最令金人畏惧和担忧的岳飞。PS 这是导致岳飞被害的惟一的原因。详细的说,是因为一个前提,三个原因:1、一个前提是,岳飞的军事才华是南宋诸将领中最为突出和全面的,并且还是当时惟一擅长组织进攻、并确实在进攻中对金军进行了毁灭性打击的将领。这一点,在他凭岳家军一旅孤军策动的绍兴十年北伐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那一次北伐中,金军不是单纯被打得丧师失地、精锐尽毁的问题,而是在中原两河地区的整个行政系统,都已经因为岳家军的攻势和受岳飞指挥的敌后义军的活跃而几近瘫痪了。所谓“燕京以南,号令不行”,“岳帅之来,此间震恐”,以至于二十年后完颜亮南征时,金军将士中还流传着一个说法:“岳飞不死,大金灭矣”。2、在这个前提下,金国如果还想与南宋议和,并且保证和约的长久、稳固,就必须除掉对金国构成致命威胁的岳飞。因为岳飞不仅军事才华出众还非常年轻,南宋中兴诸将和金国的将领大多是他的父辈。如果不搞定点清除肉体消灭,那么即便南宋方面罢了他的兵权甚至把他流放、关押也没有用,只要金国或者南宋随便哪边出了点什么状况(比如南宋那边赵构突然挂了,支持北伐的太子赵瑗上台;或者秦桧挂了上来个能震慑赵构的主战派主持北伐;或者金国那边兀术挂了一心想统一中国的完颜亮上台),他仍然会被起用,仍然会让金国有灭国的危险。所以金人在议和时提出了“必杀飞,始可和”的条件,这是岳飞被害的外因。3、与金人提出的要求相呼应的是,当时的赵构已经完全不想再尝试进行北伐的努力。至于为什么不想再努力,很可笑:因为他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对于这位漠视任何人类正常道德、伦理和情感的君主来说,什么祖宗基业、黎民疾苦,甚至个人的生前身后名都是虚的,只有现实中的安稳逍遥和个人的声色享受才是实打实的。而北伐的成功在当时再怎么垂手可得,要从计划到最终的现实总还是需要君主多少操点心。赵构在当时就是连这点力也不愿意出了。惟一可能破他这点儿的就是如果有儿子,他也许还会抱着为儿子留份基业的心思努力一下。但是很不幸,他的独子早在建炎初年就挂了,而他自己以后再也没能恢复生育能力。(用王大人的话说就是:不管他以后怎么祷告上天怎么跳大神,也特么改变不了连一只犬彘都不能生育的现实~~~)所以赵构也一心盼着和金人的和约能够达成,自己好偏安江南;所以他只能接受金人的要求杀掉岳飞,否则自己偏安的心愿就难以实现。这是岳飞被害的最关键的内因。当然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奇怪:赵构答应金人这一条件的时候,就不担心万一金人那边毁约,自己这边连保命的人都没了么?有此疑问的同学请跳回本版答案第一条温习一下,同时明确一个事情:南宋当时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就必须用岳飞,但是如果只想偏安江南的话,则不必非留岳飞不可。具体到当时,就是有刘錡和吴璘就够了。这两个人都是战绩不错而且非常年轻的后起名将,也是赵构为自己的偏安大业留的底牌。4、在赵构的私心和金国的长远规划一拍即合的情况下,赵构放纵金人的卧底、带路党先驱、当时的宰相秦桧一手策划诏狱并最终杀害了岳飞。秦桧的存在,是岳飞最终被害的另一个内因。这位带路党前辈一方面撺掇的赵构在不思进取灭绝人性的道路上越滑越远,一方面和金人里应外合促成和议相关的各种条件的实现,是岳飞之死中一个重要的加强变量或曰催化剂。至于秦桧为什么要身在南宋替大金带路,原因也很简单:秦桧之所以能做宰相,就是因为他在金国有人,能够帮助赵构实现他一直渴望的和议。否则的话,他本来没有任何资本和能力进入绍兴初的南宋中枢。而作为回报,金人在最终达成的和议里也明确要求赵构“不得以无罪去首相”。至于秦桧凭借金人撑腰当上终身宰相后,又进一步觊觎皇位,临死前已经到了逼赵构给其“加九锡”的地步,只是因为没活过赵构才功亏一篑,那是后话了。综上所述,岳飞最终之所以会被杀害,就是这一个前提之下,三方面原因共同作用而达成的结果。再来反驳一下得票数最多的答案。南宋的财政真的支撑不起北伐了么?而宋高宗真的是因为爱民如子,想要发展经济节省财政才杀岳飞的么?我们来看看绍兴和议时,金军的处境。金国方面其实都进行的很困难。困难到什么地步?困难到兀术率军攻击淮西的军事行动中,金军已经到了因为乏粮而不得不杀奴婢为食的地步。这个史实也很关键,而且包含的信息量极大,所以也贴一下史料原文:这是兀术晚年留遗嘱时,对绍兴十一年战事的回忆。可信度是很高的。而且“金军的军事行动已经难以为继”这个真相,宋人也知道。叶梦得当时就在给赵构的、建议诸将并力进取的上奏中说:金军“士马疲困,粮馈不继,或闻已相食人,势岂能久”。——这个说法和兀术的回忆完全一致,相隔数年但描述的内容分毫不差,可见确是历史事实。那么,金军为什么在财政后勤已经困难到了这个程度的情况下,还要继续进行对南宋的军事行动?原因就是上面分析的,以金国当时所处的形势,只能咬牙示强,才能确保自己能在居于战略劣势的情况下,利用南宋一方赵构和秦桧的、极为反常的私心,订立对自己有利的和约。再说白点儿就是,如果真能杀掉岳飞而订立和约,那么金国将迎来至少数十年的和平时期,才能腾出余力恢复被打残的经济、行政系统,平定北方的蒙古边患,才能从四面楚歌几乎亡国的边缘挣扎回来。所以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再怎么艰难也得咬牙挺下去。说到这里忍不住瓢偏一下:很多人因为不相信赵构会为了偏安而放弃北伐之功,还忍心顺应金人要求杀岳飞,很乐于论证南宋当时的形势并没有那么好。而论证这条的一个重要论点之一,就是打仗要花钱,而南宋的财政已经支撑不起继续进行战争了。我们在这里不谈具体的南宋财政是否不能支持北伐。也不谈打仗不光花钱同样也能生钱。——别的不说,如果北伐成功,至少淮北、淮西、荆湖这些前沿地区的安全压力可以大大缓解,也就可以更专心的发展经济了;更不谈议和之后,南宋百姓的税收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就仅仅对照上文引的金国的惨状,问一个问题:南宋当时的财政状况再差,再打不起仗,有没有差到像金军这样,要靠杀奴婢为食以支撑军事行动的地步?再说白点儿,南宋打仗要花钱要费粮食,金人难道不用吗?论证某个战略目的不能实施的时候,只强调自己这边有某种困难,而完全不考虑对方也存在同样的困难甚至困难更大,这就是不折不扣的投降主义。相反对比一下完颜兀术当时是怎么做的?明明自己这边形势很危险,困难极多,但就是能在准确判断对方决策者心理的前提下,明确最终的战略目标,抓住实现目标的机会,然后坚持到底,最后终于搏出一条生路。说到这里,其实我真正想反驳的是什么呢?不是得票数最多答案的这一句"虽然岳飞很无辜,但高宗杀岳飞是正确选择——因为他说服不了岳飞不要再打仗了。"我想反驳的是,答案中作出的对于在当时的条件下,至少是经济条件下,北伐是错误的,所以宋高宗杀了岳飞。但是北伐是错误的么?为什么?因为虽然南宋当时在战争中面临财政危机,但这种危机与养虎为患坐等金人继续占领中原相比哪个更重?收复了失地之后对于财政是正作用而非负作用,难道北伐是错误的?宋高宗,是因为短视和昏庸,而并非体谅国家财政作出的杀岳飞的决定而纯粹是为了一己之私,为了保住自己偏安一隅的皇帝梦,才做出了这样丧心病狂的决定。如果站在金国上层贵族的角度,并且暂时抛开屠杀无辜百姓是罪恶行为这些道德判断的话,还可以说至少完颜兀术确实为金国赢得了利益最大化的和议,不但把金国从亡国的边缘拖了回来,还给金国赚取了大片的领土和战略要地,赚取了巨额的岁币,以及南宋对金称臣的“国家荣誉”。但南宋那边呢?无数百姓、遗民乃至文臣武将的流离死亡,换得的又是什么?本来为自己占据的领土和军事要地,包括吴玠当年浴血奋战过的和尚原和最终埋骨的德顺军、岳飞1134年率军收复的唐州、邓州,都被割让给了金国;本来至少可以收复中原并把金国赶到白山黑水,结果现在不但要送地送钱还要称臣;本来可以不再当前沿地区,安心恢复生产,结果因为和议还是成了边界,古来的歌舞繁华地成了十室九空的荒草野狐坡;本来都准备好了岳字旗榜准备迎接王师,准备彻底赶走“生计人口都被他们坏了”的女真人;结果最后只能继续泪尽胡尘里;或者告诉自己的孩子,“我是没望的了,你们总会再见快活世界”,然后等许多年后,自己的孩子再这样告诉南宋来的使者,问一声怎么三四十年也还是不见有官军再来。。。。。。。嗯还有,很多年以后,还要不停的被某些后来者,论证当时死的也应该,被抛弃的也应该,被奴役的也应该;论证他们当时的反抗根本不可能成功,失败是大势所趋理所当然;论证卖他们的人卖的聪明,卖的正得其时正得其宜;论证他们当时所经历所遭受的、那些本可以避免或者缓解的生活上的流离困顿,和内心里至死不能休的痛苦、遗憾,叫做幸福,叫做和平,叫做人道主义。其实说这么多,已然讲偏。但我真的不能赞同得票数最多的答案中对于赵构形象的美化,以及对于他作出这杀岳飞的决策的政治正确的肯定。历史已经无从改变。但后人对历史的解读,却会于无形中影响现实乃至未来。所以该怎么了解历史、对待历史,从来不全是为了已成过往的人和事,更多的是为了读史者自己,为了身在的当下。
如果我是宋君,一定不会杀岳飞,一个以荣誉至上的人站在道德至高点上,对江山是构不成颠覆威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对“ 功高震主”这个词一直不是由衷的理解,作为一个最高权力的领导,难道就是最高功德的吗?作为帝王,最主要是运用权术稳定自己的江山。所以岳飞功德高也是没什么好担心的,君王只要树立一个无上地位存在就好,代表的就是一个时代。要功德何用,臣下的功德在后世眼里还是这个时代的功绩。谈谈岳飞,相信就算是赵构对岳飞的忠诚也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个军人,把荣誉看作比生命还重要的人,是不可能有悖逆之心的。加上岳飞树立的功绩,在百姓眼里简直正直的化身,要想谋朝篡位,这个角色的转变是最大的障碍。所谓“师出无名”,这就是岳飞不会谋朝篡位的原因,自己站在道德至高点,弑君在古代是最大忤逆。如果我是赵构,就不会给岳飞机会,所以岳飞“功高震主”之论完全没必要担心。再说北伐这个事,说财政吃紧。但是岳飞极力主张北伐,就这事完全可以制造点削弱岳飞个人威望,增强君王的功德。同时岳飞是当时唯一能够保证江山稳定的因素,只要岳飞不死,是战是和,决定权都在自己手里。所以个人觉得前面说的什么财政问题杀岳飞根本就是不成立的。在那样内忧外患的年代杀掉能够稳定江山的重要因素是极其不明智的。如果我是赵构,就不会这么做。
反对最高票 @负二 的答案。(负二老师在知乎上有很多很棒的回答,但是对您这次的我真的不同意。)负二老师说“高宗时期政府的经济状况:每年的军费要6000万缗”,我当时就想,这话说的也太绝对了吧,高宗在位 35 年,国内的局面跌宕起伏,怎么会每年的军费都稳定在6000万呢。因负二老师的引文《南宋高宗时期的财政制度变迁》是来自某论坛转发,为了确保真实,我专门到维普网站找到了PDF 原文(已上传至微盘:,原文不长,正文只有七页多,有兴趣的知友可以看一下)。读完之后从原文中根本无法得出(绍兴合议、杀岳飞时)“当时赵构所面临的经济形势是,每年朝廷都负担着巨额赤字” 这样的结论。负二说 “高宗时期政府的经济状况:每年的军费要6000万缗,要维持中央政府的正常运转,每年要花费1300多万缗,也就是说,每年的军费和行政开支就要7000多万缗”,但是原文作业想要表达的绝不是这个意思。原文中提到6000万是:“至绍兴初年,东南形成了右军张俊、中军杨沂中、江东刘 光 世 、淮东韩 世 忠 、湖北岳飞 、湖南王口六大集团军,共十九万四千余人,月费二百万缗;而张浚在川陕前线指挥的军队至少有四十万人 ,每年花费 “钱三千余万缗”,“粮一百六十余万石”;两项合计,南宋初年每年主要军费开支约为钱六千万缗。” 原文中提到7000万缗是:建炎年间 (1127 —1130),中都每月的花费约为 80 万贯,绍兴三年 (1133) 开始升至每月支出 110 万贯,则每年中央行政支出需要
1320 万缗左右,军费开支与中央行政费用每年至少达到七千余万缗,对于一个刚刚从废墟上建立的政权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在绍兴二年 (1132)之前,赵构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中央财政空虚,有时甚至连中央的正常开支都不能保证。 可见,原文作者描述的 6000 万缗和 7000 万缗的支出费用是宋高宗初年的事,并非贯穿高宗在位的全部时期。而宋金议和、岳飞被杀是绍兴十一年(1142年),也就是约十年后的事了。负二老师将高宗统治早期的财政支出概括为“高宗时期政府的经济状况”,属于扭曲事实。而且,即使南宋初年,天下大乱,宋朝实力最弱的时候,也没有像负二老师说的那样“巨额赤字”。原文说:再看南宋初年中央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如前所述,仅正规军军费和中央政府行政开支就高达7000万缗左右,财政收支相抵,差不多能够应付这两项主要开支,但是仍难免捉襟见肘。原文继续讲了宋高宗采取了一系列改善财政收入的措施。其中在军队开支方面,作者特别提到了:在绍兴二年 (1132) 成立了由宰相吕颐浩为都督的江淮两浙荆湖诸路军事都督府,统辖刘光世、韩世忠、岳飞诸军,一般都设立了随军转运司应付军队的钱粮,并且允许都督府将地方的财赋 “酌度多寡,随事移那[挪 ],不以有无拘碍裁拨应副”,也就是说都督府对诸路的财政有比较充分的调拨权;绍兴四年
(1134)三月,都督府被罢废,原属都督府的三大将等已率军分处驻屯,并兼领淮西(刘光世)、淮东 (韩世忠)、京湖 (岳飞)三大宣抚司,相应的财赋调拨权仍然保留。同时 ,由于战争造成大量的农民逃亡家园,大量田土荒芜,赵构政府要求各地将领在打仗之余进行农业生产,或者招募流民耕种,并设立营田司进行管理,以缓和军费开支的压力。可见高宗通过中央地方的财政分权,并让将领在打仗之余进行农业生产,可以对军费压力有所改善。而岳飞等将领的钱粮,都由随军转运司控制,因此皇帝可以控制岳飞的物资补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钱粮,岳飞怎么打仗?如此,岳飞的开支怎会成为阻止高宗与金议和的最大阻碍?再说,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国防费用难道不是一个国家必要的开支吗?原文中没有提到高宗中后期的具体财政收支,因此具体的盈余或赤字不得而知,但是从大局来看,南宋在南方站住脚跟以后国力渐渐变强,高宗采取了财政管理措施以后财政方面的情况应该有所改善,我认为从原文中很难推出高宗是因为缺钱而杀死岳飞。综上,我认为“岳飞花钱多”决不可能成为高宗杀岳飞的关键理由。岳飞之死很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单从缺钱来说事儿,我觉得太片面,从该篇引文得出的结论也不正确。最后,给@负二老师点赞的知友们可以抽空读一下 @ 和 @ 的答案,比较一下完全不同的观点。我读过 beimingke 百度贴吧里的文章,也看过袁腾飞老师的《两宋风云》,综合下来我认为北溟客老师所引的史料更有理有据。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我不是学历史的,如果我的回答有错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这种答案也能第一,知乎上的人就喜欢唱反调的答案。关键是为何只杀岳飞,岳飞铁一般的纪律使得每一次军费都能充分利用。而不杀比岳飞更无军纪,对内征重赋,建高楼,打杖跑第一。每次军费都不够用,都是剥削百姓得来的,如张俊部队,赵构为何不杀。岳飞己攻打到朱仙镇离汴京只有40里(有北方老百姓和义军在各方面的支持。),为何叫岳飞班师?而对金朝去进贡比什么还积极。你会搬一篇论文,仅仅是一个非常侧面的角度,然后说这是岳飞的错。那我建议你看两本书&&岳飞新传&&和<<岳飞传>>。你会复制,我也会,下面选自岳飞传。四、岳飞是杰出的战略家和军事家自从绍兴三年( 1133)为始,南宋政府就把东起江州、西至荆州、北边包括长江北岸一些州县,分划为一个军区,指定由岳飞负责防守。长江的下游,淮南东西两路,则由刘光世、韩世忠和张俊分别负责。在南宋的这几支部队当中,只有岳家军曾连续对伪齐和金国的南侵军采取过主动的攻势;另外的那几支,只是当敌军攻入防区之内时,才被动地进行一些军事周旋,有时还必须岳家军前往支援,才可以招架得住。这说明,在南宋王朝的正规军当中,唯有岳家军的战斗力最为强大。岳家军的战斗实践,证实了它的战斗力之特别强大。至于其所以特别强大的原因所在,要的,则是因为具备了下述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都具体反映出来,岳飞是如何地要把他的部队与人民大众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还具体反映出来,岳飞确实是一个卓荦不群的战略家和军事家。第一,岳家军的风纪之好,不但为南宋诸军之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少有其比。南宋初年几员大将的部队,一般说来,军行所至总都不免勒索财帛,驱掳丁壮,掠人妻女,居人庐舍,岳飞的部队却独独不是如此。他们平时全居住在军营当中,街巷中很少有出外游逛的士兵。在行军途中,则“夜宿民户外,民开门纳之,莫敢先人。晨起去,草苇无乱者”。①他们始终坚守着“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的戒条。在赵构奖励岳飞的许多诏令当中,几乎每一次都称赞他的治军有法纪律严明,例如夸奖他“师行而耕者不变”,“涉千里之途而樵苏无犯”,等等。对别的将帅虽也颁发过很多奖励诏令,却很少用这样的词句,唯独对岳飞的诏令中才使用,这正好证明,岳家军的纪律必非其同时诸将帅部队之所能及。而也正是这一原由,才使得岳家军到处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一次都称赞他的治军有法纪律严明,例如夸奖他“师行而耕者不变”,“涉千里之途而樵苏无犯”,等等。对别的将帅虽也颁发过很多奖励诏令,却很少用这样的词句,唯独对岳飞的诏令中才使用,这正好证明,岳家军的纪律必非其同时诸将帅部队之所能及。而也正是这一原由,才使得岳家军到处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爱戴与合作。荆湖北路的人民,在岳飞被害之后,不顾权奸秦桧的凶焰如何高涨,也不怕会因此引惹出什么麻烦和灾祸,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家,全都画了岳飞的像而在家中加以供奉②。他们还把岳飞的一些事迹,编成传奇式的乃至神话般的各种故事,彼此称述,互相传播。岳飞之所以赢得人民这样的热爱,固然主要是以他在抗金战场上所立功勋使然,而另外一个同样主要的原因,则是由于岳家军曾长时期在这里驻扎过,曾经为这里的每一户人家服过务、谋求过福利之故。而岳飞本人的纯朴笃实的作风,也必有极大的感召力量。岳家军在其所到之处,都以这样的军风纪而获得当地人民大众的热爱,各地人民大众自然就乐意与岳家军合作,尽量给予一些精神的或物质的支援,使岳家军的战斗力量得因之大大提高。第二,岳飞对于各地人民抗金的武装力量具有深切的认识,从而对它非常重视。岳飞在南渡之前,曾一度参加过太行山区的游击战争。到他参加了赵家王朝的正规军,并随同杜充从开封而转移到长江以南,其时河南、河北各地人民,不愿屈服于女真贵族的统治宰割之下,依然到处自动团集,靠山的结为山寨,靠水的结为水寨,分别对女真军队从事于激烈的斗争。当李纲执政之日,当泽宗留守开封之时,都曾计划对这些地方的忠义民兵加以支援、组织和领导,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力量;而在李纲去职、宗泽逝世之后,南宋王朝的当权者们却全不再考虑此事,只有岳飞,他确知这些自动结集的抗金武装力量之强大,在他身任将领之后,便把连接河朔的忠义民兵作为他的抗金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并经常派人去和这些山水寨的首领们进行联系。他在每次出兵对伪齐或金人致讨之前,更大量地发遣人员潜入敌境,策动这些山水寨的忠义民兵遥相配合。而河朔地区受到金军扫荡的忠义民兵,到实在无法立足而必须南下时,南下之后也大都以岳家军营作为他们的归趋之地,把敌方的情况和动向提供给岳家军,这就又会使岳家军对敌方的虚实强弱之所在更能了如指掌。绍兴十年( 1140)夏秋间,岳飞的大军北进抵达颖昌,先头部队克复了郑州、洛阳等地,河朔地区太行山以东以西的山水寨忠义民兵也都大肆活动,有的在大名、磁、相等地邀截金人补给线上的粮纲、马纲、金帛纲,③有的则专力于攻打城邑,例如河东路的翼城、赵城以及绛州的垣曲县城等。其在此以前尚未组织起来的民众,也都暗自积聚一些兵仗和粮食,往返奔命,要乘此机会组织起来,以配合岳飞的大军渡河北进。从南宋政权建立以来,直到 1234年金政权的灭亡之日,在南宋政府军抗击金军的全部战争历史上,绍兴十年岳家军在颖昌所立功勋,乃是登峰造极的一次。而这次辉煌战果之取得,与岳飞“连接河朔”的战略方针是分不开的。? ①王自中:《郢州忠烈行祠记》(自《金佗续编》卷三十转引)。②王自中:《郢州忠烈行祠记》(自《金佗续编》卷三十转引)。③《金佗续编》卷十一,《令契勘梁兴见今措置事宜开具申闻省札》。第十九章 秦桧、张俊肆意罗织诬陷,岳飞、岳云和张宪惨遭杀害一、岳飞被劾罢官是岳飞,使得秦桧、张俊等人收拾韩家军的阴谋未能得逞。这使得秦桧、张俊等把怨毒之气又全部转移到岳飞和岳家军的身上。收拾韩家军的阴谋既因事前的策划不周而未能实现,这一次,在集矢于岳飞和岳家军时,事前自然要策划得更细致周密一些。张俊、岳飞安抚韩家军完毕之后,于七月初回到杭州。到这月下旬,张俊就又奉命到镇江的枢密行府去“措置事务”,美其名曰“沿江视师”;而岳飞却被留在杭州。这,一则是因为岳飞与张俊在许多事情上总都不能协作,二则因为岳飞在回到杭州之后,就已经受到了右谏议大夫万俟禼的弹劾,弹章略谓:臣伏见枢密副使岳飞,爵高禄厚,志满意得,平昔功名之念,日以颓情。今春敌寇大入,疆场骚 然,陛下趣飞出师,以为犄角,玺书络绎,使者相继于道,而乃稽违诏旨,不以时发,久之一至舒、 蕲,匆卒复还。所幸诸师兵力自能却贼,不然,则其败挠国事,可胜言哉!比与同列按兵淮上,公对将佐谓山阳不可守,沮丧士 气,动摇民心,远近闻之,无不失望。伏望免飞副枢职事,出之于外,以伸邦宪。①赵构看到这道奏章之后,丝毫不加分辨,认为所说全是事实,就向秦桧说道:山阳(按即楚州)要地,屏蔽淮东。无山阳则通、泰不能固,贼来径趋苏、常,岂不摇动!其事 甚明。比遣张俊、岳飞往彼措置战守,二人登城行视,飞于众中倡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盖将士戍山阳厌久,欲弃而之他,飞意在附下以要誉, 故其言如此,朕何赖焉!秦桧也随声附和,说道:岳飞对人之言乃至于是,中外之人或未知也。(他的言外之意,是应即加以宣扬,使人周知!)②由张俊编造的谣言,经过投降派的君、相、言官们的齐声合唱,并大加发挥,岳飞的罪状就这样铸定了。既然断定岳飞犯了这样一些罪行,当然不能让他再与张俊一同到镇江的枢密行府去“沿江视师”、“措置事务”了。尽管万俟禼已在奏章中提议免去岳飞的枢密副使之职,把他“出之于外”,然而,赵构、秦桧却还迟迟没有对岳飞做出具体的惩处措施。于是,进入八月之初,御使中丞何铸和殿中侍御使罗汝楫便又相继上疏,内容仍然是重复万俟禼弹章中的那些话,最后则是催促赵构、秦桧对岳飞“速赐处分,俾就闲祠,以为不忠之戒”。而且,万俟禼等人还把前后所上奏章全都抄了副本,一并交与岳飞去看。事情发展到这等地步,岳飞只好提请辞职。八月八日下了诏旨,免掉了岳飞的枢密副使之职,要他以“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也就是“俾就闲祠”去了。③岳飞的亲信和幕僚十一人,当岳飞做枢密副使之日,本也都挂名一些闲散职务而居住在杭州,到岳飞被弹劾罢官之后,他们也都被派遣到江、湖、闽、广的州郡当中,去充当“添差”(按即“编外”,并不承担公务)人员,而且都勒令立即前去。在八月十三这一天内,同时被派遣出去的就有五人:右朝议大夫直秘阁于鹏,去做广南东路安抚司的参议官;右朝奉郎孔戌,去做江南西路安抚司的参议官;左朝散郎孙革,去做兴化军的通判;左宣教郎张节夫,去做南剑州的通判。④? 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一,绍兴十一年七月壬子、癸丑记事。? ② 同上书卷,绍兴十一年八月甲戌、已卯记事。? 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一,绍兴十一年八月甲戌、己卯记事。? ④ 同上书。下面选自<<岳飞新传>>第二节 罢官赋闲岳飞不能制止张俊的胡作非为,于七月初回“行在”临安府后,①便愤慨地提出辞呈,请求宋高宗罢免自己的枢密副使,“别选异能,同张俊措置战守”。宋高宗和秦桧为对付三大帅,事实上采用了利用嫌隙,使之互攻,以坐收渔利的方针。在韩世忠的问题大致解决后,紧接着就准备对岳飞下毒手,更何况岳飞出使时的所作所为,完全拂逆了朝廷的旨意。尽管如此,宋高宗仍然耍弄帝王权术,他在不允诏中说,“朕以二、三大帅各当一隅,不足以展其才,故命登于枢机之府,以极吾委任之意”。“今卿授任甫及旬浃,乃求去位,行府之命,措置之责,乃辞不能。举措如此,朕所未喻。夫有其时,有其位,有其权,而谓不可以有为,人固弗之信也”。词意如此剀切,宋高宗似乎是全心全意希望岳飞施展才能,“御敌”抗金,尽管岳飞不识抬举,而皇恩仍是曲加优容。②其实,这不过是一纸侮弄忠肝义胆的臣僚的文字游戏。宋高宗再也没有强令岳飞去行使“措置之责”,前沿的军务全由张俊设在镇江府的枢密行府包揽,岳飞和韩世忠一样,留在行朝,有虚位而无实职。③当得知金朝已再次明确表示了愿媾和的意向,倔强的岳飞仍不肯暗默保身,他明知皇帝的主意毫无挽回余地,却依然上奏,犯颜直谏。他说,“金虏无故约和,必探我国之虚实”。“今日兀术见我班师,有何惧而来约和?岂不伪诈。据臣所见,见为害,不见为利也”。④宋高宗下不允岳飞辞职诏后,对岳飞的弹劾奏章也接踵而至。这是在秦桧的唆使下,由右谏议大夫万俟卨和御史中丞何铸、殿中侍御史罗汝楫三名台、谏官出面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是,像岳飞那样兢兢业业献身抗金事业的人,确实并无什么把柄,可资以纠弹。即使在此类肆意诬蔑的奏章中,也不得不承认岳飞“蚤称敢毅,亟蒙奖拔”,“慨然似有功名之志,人亦以此称之”。作为攻讦口实者,主要是以下数事。第一,“不避嫌疑,而妄贪非常之功;不量彼己,而几败国之大事”。言语含混,其实是指岳飞建议立皇储和反对与金媾和。此两事仅一笔带过,尚不作为攻讦的重点。第二,“自登枢管,郁郁不乐,日谋引去,以就安闲,每对士大夫但言山林之适”,“不思报称”,“亦忧国爱君者所不忍为也”。第三,淮西之役,“坚拒明诏,不肯出师”,“略至龙舒(舒州别名)而不进”,“以玩合肥之寇”。第四,“衔命出使,则妄执偏见,欲弃山阳(楚州别名)而守江”,“以楚为不可守”,“沮丧士气,动摇民心”。⑤后两条则完全是摭拾张俊之唾余,含血喷人。由于张俊对岳飞援淮西的问题,不断地散布流言飞语,有人曾劝岳飞与张俊进行“廷辨”,岳飞却说:“吾所无愧者,此心耳,何必辨。”岳飞胸襟坦荡,认为不辨自明,然而在事实上,援淮西之谤,却渐至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地步。宋高宗也把握时机,亲自出面配合,他说:“飞于众中倡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盖将士戍山阳厌久,欲弃而之他,飞意在附下以要誉,故其言如此,朕何赖焉!”秦桧连忙帮腔说:“飞对人之言乃至是,中外或未知也。”⑥按照惯例,台、谏官上章弹劾之日,即是宰执引咎辞官之时。更何况是岳飞,他既明白朝廷的用心,更以素餐尸禄为耻,他上奏沉痛地说,“臣性识疏暗,昧于事机,立功无毫发之微,论罪有丘山之积”。“岂惟旷职之可虞,抑亦妨贤之是惧,冀保全于终始,宜远引于山林”。⑦岳飞通过耿著的冤狱事件,更体察到了秦桧的心狠手辣,他深知自己的退闲,决不意味着秦桧就能善罢甘休。故岳飞摆脱宋代辞职奏的常规,特别强调“保全于终始”的问题。八月九日,宋高宗不失时机地解除岳飞枢密副使的职务,为岳飞保留了少保的阶官,又“特授”他原来的武胜、定国军两镇节度使,充万寿观使的闲职。在罢官制词中,宋高宗说岳飞的“深衅”,“有骇予闻,良乖众望”,但他仍然宽大为怀,“记功掩过”,“宠以宽科全”,“所以保功臣之终”。他要求岳飞“无贰色猜情”,“朕方监此以御下”。⑧表面上看,罢官制与岳飞的辞职奏是互相呼应的。其实,宋高宗根本不想“保功臣之终”,而是在“贰色猜情”一句中,埋伏了杀机。岳雲也保留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的遥郡官阶,改任提举醴泉观,与父亲一同退闲。⑨岳飞的幕僚沈作喆为他作谢表说:“功状蔑闻,敢遂良田之请;谤书狎至,犹存息壤之盟。”岳飞对“谤书”表明了理所当然的蔑视,但对宋高宗“保功臣之终”的盟誓,却仍以臣子之礼,而表示感戴之情。秦桧读此谢表,更是怀恨在心。⑩宋廷对岳飞的幕僚非常忌恨。岳飞任枢密副使后,尚有于鹏、党尚友、孔戊、孙革、张节夫等十一人与他过从甚密。岳飞出使楚州时,他们都被岳飞奏辟,充任枢密行府的属官。岳飞不去镇江府后,他们仍始终不渝地追随岳飞,“各请宫祠,平居无事,聚于门下”。宋廷发表他们为地方官,“趣令之任”,强行遣散,以防他们再与岳飞直接往来,为之出谋划策。⑾高颖本是北宋进士,“陷伪十年,固穷守节”,⑿他迟至绍兴十年九月,方出任岳飞湖北、京西宣抚司参议官。高颖主动请求,愿“裨赞岳飞十年连结河朔之谋”。⒀岳飞被解除兵柄后,高颖曾任司农少卿,旋即以“实无他能”为由而“放罢”。无差遣实职的高颖回到鄂州。宋廷害怕他与王贵、张宪等有交往,在岳飞罢官的前一日,又发表高颖添差福建路安抚大使司参议官,“添差”意味着并无实职,“限三日之任”,并且命令湖、广总领林大声“优与津发”。⒁岳飞闲废后,一无兵,二无权,对皇权已毫无威胁,对宋廷的降金乞和活动也无力干预。但是,宋高宗和秦桧并未至此罢休,罢官仅是完成了陷害岳飞的第二步骤。①《要录》卷141绍兴十一年八月甲戌注。 ②《金佗续编》卷4《乞罢枢密副使仍别选异能同张俊措置战守不允诏》。 ③《会编》卷206,《要录》卷141绍兴十一年七月,八月甲戌注。 ④《会编》卷207《岳侯传》,《要录》卷141绍兴十一年七月癸丑注。 ⑤《金佗稡编》卷2l《建储辨》,卷22《淮西辨》,卷23《山阳辨》,《要录》卷141绍兴十一年七月壬子,八月甲戌,孙觌《鸿庆居士集》卷36万俟卨墓志铭。 ⑥《要录》卷141绍兴十一年七月癸丑。 ⑦《金佗稡编》卷15《乞解枢柄第二札子》,《乞解枢柄第三札子》。 ⑧《金佗续编》卷2《武胜定国军节度使万寿观使奉朝请制》,《要录》卷141绍兴十一年八月甲戌,《宋会要》职官78之4l。按(会编》卷206,卷208《林泉野记》,《宋会要》职官54之14载岳飞充醴泉观使,系误。 ⑨《金佗稡编》卷9《诸子遗事》,《要录》卷143绍兴十一年十二月癸巳。 ⑩沈作喆《寓简》卷8。 ⑾《要录》卷14l绍兴十一年八月甲戌注,己卯。 ⑿《要录》卷132绍兴九年九月戊子,卷142绍兴十一年十一月辛酉,《宋会要》选举34之52。 , ⒀《金佗续编》卷10《令措置河北河东京东三路忠义军马省札》,卷11《令遣发参议官高颖措置三路忠义军马省札》,《要录》卷137绍兴十年九月乙卯。⒁《要录》卷141绍兴十一年七月辛丑,八月癸酉,《宋会要》职官70之Z3--24。看看,如果岳飞真的用掉国家大量军费,那那批诬谄岳飞的人早就用这个理由了,那为什么没有呢?综合一下,岳飞死于军费之说是完全的扯蛋。
虽然岳飞很无辜,但高宗杀岳飞是正确选择——因为他说服不了岳飞不要再打仗了。我转篇东西过来,帮助大家理解为什么高宗被逼无奈,只能杀岳飞:这篇文章清楚地揭示了高宗时期政府的经济状况:每年的军费要6000万缗(缗通贯),要维持中央政府的正常运转,每年要花费1300多万缗,也就是说,每年的军费和行政开支就要7000多万缗,那么当时朝廷的收入是多少呢?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记载,“渡江之初 ,东南岁入犹不满千万,上供才二百万缗,此祖宗正赋也。吕颐浩在户部始创经制钱六百六十余万缗,孟庾为执政又增总制钱七百八十余万缗。朱胜非当国又增月桩钱四百余万缗。绍兴末年,合茶盐酒算坑冶榷货籴本和 (置)(买)之钱凡六千余万缗 ,而半归内藏。”——赵构泥马渡江,建立南宋的时候,朝廷的年收入就那么2000多万3000万缗,直到高宗快退位的时候,才恢复到6000多万缗——也就是说,当时赵构所面临的经济形势是,每年朝廷都负担着巨额赤字。我们都知道,打仗,其一打的是战斗力,其二打的是钱,宋朝的兵制又是募兵制,当兵就是来吃粮饷的。但是当时因为战争,最富庶的两淮地区经济已经被破坏殆尽,江南的农业和贸易受到战争的严重阻碍,四川那边,吴玠的川军绝对是抗金的主力部队,开支巨大,根本没什么剩下的,不让朝廷贴钱已是万幸,四川的财政,整个南宋一朝,几乎一直都是独立于中央财政的。中央财政每年就靠“东南岁入”那点钱撑着,不得已只能加税,还时常截留原本应该供给地方财政的收入,中央和地方闹得很不愉快,很多地方官都私自发钞,朝廷也管不过来——赵氏宗室,过的其实是苦日子,但给岳飞等文官武将的俸禄,可是一个子都不少。在这种财政状况下,岳飞还一再上表,要求北伐,说好听点儿是满腔热血,说难听点儿,就是穷兵黩武。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帝,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北伐,以彼时南宋与金的实力对比,绝对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你觉得以南宋当时的财政状况,打这样的大战能坚持多久?赵氏宗室过点苦日子,祭祖的档次低一点也就算了,皇帝居无定所,移动办公也就算了,只怕仗没打完,高宗自己已皇位不保——史上历次改朝换代,哪次不是因为经济问题?岳飞第一次北伐胜利收回襄阳六郡之后,高宗也曾多次暗示岳飞,别老想着打仗,咱也发展发展经济,过点儿好日子,结果这种美好的愿望被人曲解为苟安求和,实在是令人无语。皇帝的劝慰,岳飞完全听不进去,根本没有停战罢手的意思。建炎十年是金国先挑起战端,却被岳飞率军一路打到开封,全国上下都很亢奋,但高宗心里其实是很慌的——这就好比,台湾先挑衅,被我们一路返攻到台北,但是解放军没打过瘾,总参总后总政三大总部不听军委主席/总书记的号令,号召大家军民一心,北收复蒙古,南占领越南,再灭了日本韩国,全国愤青群起响应,你是总书记,你心里什么感觉?此时的岳飞,绝对是高宗的心腹大患。当时的形势是,襄阳六郡归宋,南朝的江山基本上是守稳了,亦有韩世忠、张浚、吴玠等名将,军事上并不是只倚赖岳飞一个人,这几员大将听中央招呼,胸中韬略虽不及岳飞,领兵打仗攻击力也不及岳家军,但守个城是绝无问题的。高宗纵然有爱才之心,政治上唯一正确的选择也只有把岳飞给杀了,不然中央政府有破产倒台的危险——穆巴拉克为什么倒台,就是因为他没钱了,军队不听他的了——岳飞虽然冤,但赵构也没做错。实际上,高宗并非不知岳飞是忠直之臣。高宗是退位禅让于养子孝宗赵昚的,而孝宗即位的当年,即给岳飞平反昭雪,当时赵构是太上皇,在朝在野极有权力,孝宗这么做,很难说不是高宗授意——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给天下一个交代,还岳飞一个清白。其后,直到孝宗中兴,朝廷经过一段时间休养生息,又有钱了,岁入过亿缗了,孝宗一直谋划北伐,史称“隆兴北伐”,为了政治需要,陆续将岳飞追封为鄂王,及赐谥号“武穆”,树立榜样,这是后话。写这篇东西,其实是想说,看待一个历史问题,最好从政治、经济、军事及地理多方面来综合分析,很多事情会清楚得多。当然,也只是一家之言,宋高宗究竟怎么想的,谁也猜不透。为什么我推测高宗赵构求和并不是苟且偷安,也并不是因为徽钦二帝,而是仗真的打不下去了,证据有二:一,绍兴四年,岳飞上书请战,高宗批准,这是岳飞第一次北伐,收复了襄阳六郡,当时高宗是力主北伐的,到什么程度呢?绍兴五年夏天的时候,岳飞眼疾发作,于是上书请求皇帝批准自己休息养病,但是高宗竟然不准,下了一道《乞罢制置使畀以祠禄不允诏》,诏书里说,“卿当厉忠愤之素心,雪国家之积耻,勉副朕志,助成大勋”。收复襄阳六郡虽说意义重大,但就和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一样,只是局部胜利。但六年后,在宋军克复中原,包围开封,有机会歼灭完颜宗弼主力,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皇帝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一力主和,大家想想是为什么?我想赵构要么是脑子坏掉了,要么就是财政真的支持不了连年战争了。至于迎回徽钦二帝赵构即帝位不保,这个论据很弱——当时徽钦二帝被囚禁在五国城,在黑龙江佳木斯的西郊,离开封有2200多公里,即便是岳飞,一路打到黑龙江佳木斯把二帝救回来,来回近乎万里,你觉得有可能吗?至于高宗知不知道二帝被囚五国城,我认为是知道的——宋金大战这么多年,如果背后没有谍报系统的支持,是很难想像的事,更何况是徽钦二帝囚禁的地方这么重要的情报。完颜宗弼准备丢下辎重,率骑兵从开封突围,还没动身,岳飞就已经知道了。所以这个理由,应当是某个不懂地理的所谓“历史学家”牵强附会上去的。二,赵构和他儿子其实一生都没忘记北伐收复失地的事,孝宗即位后,隆兴一年给岳飞平反,隆兴二年就北伐了,当时赵构是太上皇,北伐这么大的事,没赵构恩准,孝宗是不敢擅自决定的。鉴于有知友质疑“为何要杀岳飞,而不能仅仅是罢黜他”,我就多说两句:赵构下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回来后,并不是和评书里说的一样,回来马上就风波亭毒酒一杯了,而是升他做了枢密副使。了解宋朝官制的朋友都知道,宋朝是文官治军,“枢密副使”是个文官官职,相当于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副部长这样的职务,其实意思就是让他进入中央决策层,帮着稳住整个战事的大局,而不是在前线带兵打仗,当时朝廷其实还是很信任岳飞的,证据就是并没再派一个统帅给当时前线的屯驻大兵,而是让岳飞的左膀右臂王贵和张宪统领。之后右谏议大夫万俟卨、御史中丞何铸、殿中侍御史罗汝楫,也就是国家安全事务顾问,中纪委和监察部三家联合弹劾岳飞,罪名是在去枢密院上班之前,领兵增援淮西不及时(这是真的,后人说是张浚阻挠,但不排除岳飞领了十二道金牌后心里不爽的原因,岳飞的脾气大家都知道的),于是高宗给了岳飞一个“免职奉饲”的处分——什么叫“免职奉饲”呢?就是退休领全额工资——可见高宗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杀岳飞,而是用各种方法暗示他让他停止战端。后来岳飞、岳云被下狱,其实是受张宪案的牵连,这是十二道金牌后一年半的事情——王俊告张宪想发动兵变,给朝廷施加压力,迫使朝廷把兵权还给岳飞。后人说是秦桧使人构陷,但理智地想一想,张宪恃兵权给朝廷施压的事,恐怕也并不是空穴来风。至于为什么一定要把岳飞株连进去,稍懂点政治的恐怕都看得懂吧——岳飞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主战派的领袖人物,这个人不杀,朝廷中整个主战派恐怕是不会收手的。
是战是和,必须从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出发考虑。我们不处于当时,事后一面站了上帝视角,能看双方的资料;但另一面,双方的资料都不全,信息被有意无意地选择过滤,无法就是战是和做出最佳的判断。岳飞已经由于后来的隆兴北伐的政治需要被神话为政治符号,更影响判断。不过,岳飞只是个将领,又不像权臣韩侂胄,在岳飞无大过的情况下,即使是要议和,也不必置岳飞于死地。是战是和,主动权要在自己手里。即使是主和,给岳飞找个地方先养老,观望金国意见。岳飞要是不服管,拒捕就杀了,又怎么会死在牢里。
最多赞同的答案完全就是在胡说八道,已经有人反驳了我就不多说了,单回答题主的问题,换了我是宋高宗怎么可能杀岳飞,换了任何一个稍有理想有智慧的人都不可能这么作死,赵构有多刷新下限简直令人发指,换个有点水平的皇帝,会和岳飞互相成全,成就千古伟业
假设自己是南宋高宗很难,因为你必须将自己的领导能力、战略能力和眼光、以及性格气度等等这些投射过去。不同的高宗,即使面临同样的选择,做出的选择和结果可能都是不同的。我不同意高宗一定要做掉岳飞的观点。历史上被蛮干的主战派拖垮的政权不少,但是成功翻盘上演大逆转的同样也很多。无论是因为经济还是别的因素想要止战,干掉岳飞都是个巨大的错误:昔齐桓公出,见一故墟而问之。或对曰:“郭氏之墟也。”复问:“郭氏曷为墟?”曰:“善善而恶恶焉。”桓公曰:“善善恶恶乃所以为存,而反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则怨之;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则仇之。夫与善人为怨、恶人为仇,欲毋亡得乎?” (桓谭《新论》)人心是怎么丢掉的?有能力的人会再为你卖命么?“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这样都可以让人亡国,何况还把公认的“山”给去了。宋朝最终灭亡,高宗的这些看起来合理的选择,未尝不是原因之一。
这个问题分两说:1.如果你是赵构那种人,你杀不杀岳飞?2.如果你坐赵构那个位置,你杀不杀岳飞?如果是第一种,那肯定杀岳飞。但我可以很明确的说,我不是赵构那种人,我也不愿做那种人。1.赵构不杀韩世忠,因为韩世忠不但救过赵构,而且拉得下面子袒胸露背的入宫去亮伤疤给赵构看以求活。岳飞低不下那个头。2.赵构不杀张俊刘光世,是因为这俩只是资历老,实际并不怎么能打仗,而且愿意贪污来自污,表示自己没有更大的野心。但岳飞不屑于贪污自污。如果是第二种,我做赵构的位置,但我不是赵构那种人,我肯定不会杀岳飞。1.和谈在杀岳飞之前其实已经谈成了,没必要杀。2.岳飞不是非要抗金。赵构用他却不许他积极抗金,他早有求去的打算和实际做法,辞职就不止一次。楼上”负二“提到一个经济问题,说打仗穷兵黩武废钱。但是负二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是打仗夺回的失地是有产出的,而偏居江南,土地的有限就限制了资源的有限;而依靠商业,海上商业也是需要强大的武力才能保证航路通畅的。负二提到的”岳飞是主战派领袖“,就更胡扯了,真正主战派领袖是孝宗赵昚。即使在孝宗即位之前,岳飞的级别也赶不上韩世忠,就更别提参加过东京保卫战的李纲。别跟我提不杀李纲是因为李纲是文臣,被杀的太学生陈东也不是武将。
同意@负二 的答案,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实原因。补充一点其他的背景原因。读宋史,必须要先读过唐史。安史之乱后,关中兵弱,朝廷调朔方军,设藩镇平叛。黄巢之乱,中央的神策军溃不能敌,最终剿灭叛军的依然是藩镇。但最终灭亡唐朝的,却恰恰就是藩镇。讽刺的是,这个藩镇的首领还名「全忠」,和武穆的「精忠」只差一个字。讨论历史问题时,最忌做事后诸葛亮。穿越千年,当你坐在赵构的位子上,历经苗刘兵变与淮西军变,你敢拍胸脯保证手握重兵那位是「全忠」还是「精忠」否?顺道说一下,高宗事实上还是宅心仁厚的,想收兵权,但不一定想杀岳飞。是岳飞自己一步步把高宗逼到了不得不杀的地步。
《满江红》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依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高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端、堪恨又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文徵明这首满江红很能说明当时的问题,后来明朝的夺宫之变证明,赵构的担心不无道理,自古天无二日人无二主。而且赵构在金兵围攻开封时,拥兵自重,对徽钦北虏负有责任,就算他不为自己的皇位考虑,也得为自己的性命考虑,如果徽钦复位,他恐怕连避居冷宫的机会都没有。这也从侧面说明赵构不是一个强势的皇帝,他在历史也确实是以才子的身份出现的。至于说害怕岳飞拥兵自重,我想赵构也确实有这方面考虑,但我觉得这并不是主要原因,赵构有点儿像李煜是个懦弱的文人,在他看来什么开土裂疆都不重要,他想的只是能偏安一隅,以岳飞的死来换取短暂的和平。不要以为赵构是个不辨忠奸的昏君,其实哪个能玩转艺术的人,智商会低呢!赵眘登基后,为岳飞平反,当时还握有大权的赵构并没有反对。他只是不想过这种时时处于战争中,担惊受怕的日子,作为才子的老赵小心肝还是很脆弱的。如果我杀岳飞的话,那我之后肯定也会杀了秦桧,这样既可掩饰我求和的目的,如果战事再起的话,这样做也能安抚一下主张抗金派的心,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到秦桧身上。
卢麒元: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  高宗,名赵构(公元1107年-1187年),字德基,汉族。徽宗第九子,钦宗弟,北宋灭亡后,在南京即帝位。在位36年,让位后病死,终年80岁,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赵构不愿收复北方故土,宠信秦桧,处死岳飞父子,为后人诟病。  笔者曾仔细研究过赵构的书法,意趣古雅,构思缜密,法度森严,用笔细腻而有分寸。笔者一直费解,此公常年颠沛流离,一生处于内外交困之中,何以书法竟能如此沉静安稳。笔者亦曾仔细阅读赵构的文章,简洁明了,外圆内方,寓意深邃。笔者感到惊讶是,如此文字,绝非昏君之文笔。  赵构是乱世之君,应亡而未亡,并得以善终,其中原因颇为耐人寻味。赵构敢于使用双料间谍秦桧,娴熟驾驭虎狼之兵将,周旋于强敌金帝国之侧,他不仅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他也确实是有些水平和权谋的。笔者认为,赵构历经危难,身处机枢,对形势看得比较透彻,手腕也算是十分了得的。然而,遗憾的是,此君有知而无志,有才而无德。赵构母亲地位卑微,赵构自幼缺少宠爱,一直谨小慎微地在夹缝中求生存,致使他性情偏狭、自私、阴险、狡诈。他对宋室并无太多责任意识,他对子民亦无关爱之情,他更无千古一帝的野心。赵构的内心深处,始终沉湎于康王优游的上流社会生活。为此,他竟然可以欣然而坦然地做金主的侄皇帝。所以,他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平衡方略。  平衡方略也是宋朝的立国方略,成为有宋以来历代中国王朝的家法。在对外策略上,宋朝坚持北守南扩的方针(发展是硬道理);在对内策略上,宋朝坚持保上压下的策略(稳定压倒一切)。宋朝的平衡方略不难理解。赵匡胤原本就是贵族,政权是靠贵族支持取得的,他们的统治基础依托于贵族和大地主,必须确保贵族和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宋朝的立国方略。平衡一词,当然是托词。不过,这可不是名词或形容词,这是一个动词,一个血淋淋的动词。由此,就可以理解王安石变法(照顾自耕农利益)之失败。当然,也就不难理解岳飞之被杀了。  岳飞触犯了宋皇的两个大禁忌:一是功高震主,将来不排除黄袍加身的可能性;二是北方土改,极有可能形成新的均田制,搞得贵族和大地主们惶惶不可终日。皇上想杀岳飞,大臣们更想杀岳飞,君臣同仇敌忾,理由当然就“莫须有”了。  笔者一向认为,宋朝是中国国运的转折点。宋人援道释入儒,从根本上毁灭了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传承。宋儒开启了中国犬儒的时代。犬儒比之奴儒,要可怕得多。犬儒除了奴性更强之外,还具有凶残的兽性。千万不要小看了中国八百年来的主流知识精英。因此,王安石被上下左右交向攻击,岳飞孤零零地慷慨赴死,这一切就不再令人感到意外了。所以,笔者对于张载和二程的评价甚低(留待另文细评)。中国由秦朝建立的封建加法制的治理逻辑被彻底颠覆了,由宋朝开始,中国盛行封建加迷信。赵构竟然编出了“泥马渡康王”的拙劣故事。愚民到这种程度确实古今罕见。破坏了法律基础,也就自然解除了道德约束。迷信、权谋和实力决定一切并成为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由此,才会生出所谓的平衡方略。正因为如此,举国皆知秦桧是间谍而仍可为宰相,全民皆知岳飞是忠臣而仍然被杀害。有宋一代,中国人开始丧失道德判断和道德坚持,一个鲜廉寡耻的民族当然没有希望。于是,元灭宋,清灭明。到了近代,差一点儿就亡了中国。  平衡方略,要点是对外妥协和对内镇压。平衡即取舍。何取何舍?这可是个大问题!在阶级矛盾压倒民族矛盾的时候,取舍就会变得不可思议。宋朝的政策取向很明确。让自耕农(中产阶级)破产,成为庄园奴隶;让大地主兼并,成为庄园奴隶主。为了镇压庄园奴隶的反抗,不惜借助外国的反动势力。别以为大地主名字不好听,他们一个个都赫赫有名,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秦桧等等等等,够牛了吧!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自耕农,所以必须失败;岳飞北方土改也是为了自耕农,所以必须被杀。他们统统被平衡掉了。  800年过去了,中国人进步了吗?当然进步了。不过,只是走了三寸金莲那样的一小步。我们仍然是十二分的不愿意搞法制(更谈不上民主了)。我们仍然十二分酷爱平衡方略。只要有一点点的机会,就会有人拼了命要搞封建迷信。封建还是那些老玩意儿,镶不同的花边而已。迷信可就进步了,今日时髦的新自由主义,迷到你不信!设想王安石在世,变法就有机会吗?设想岳飞再生,可以实现均田了吗?由此,我们或许可以理解毛泽东晚年弘扬法家哲学的道理了。  读史可以知兴替。此话近乎真理。  剔除那些华丽的词汇,看一看制度和政策的实质,不难恍然大悟。中国当下的“国进民退”,中国当下的“房地产新政”,是不是有一些庄园奴隶主的味道。中国的精英们虽然没有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们那样有才,但那颗驿动的心可能比秦桧的更狠和更黑。他们就敢公然剥夺属于国民的基本权利,将现代中国公民再次沦为“庄园奴隶”。看看数亿的农民工吧!看看数亿的城市贫民吧?看看数千万被数十年供楼款绑架的中产阶级吧?他们像不像是新的庄园奴隶呢?  笔者曾经说过,新自由主义者的自由之路,将是被自由者通向奴役的道路。  汪精卫投日作了汉奸之后曾经说过,岳飞是该杀的,因为他是军阀。汪精卫的话在今天也不陌生。长期以来,国内外反动派对于毛泽东的评价也大体如此。国内的自由派学者们此刻正在进行着同样的学术叙述。是的,立场决定了观点。站在贵族和大地主的立场上,秦桧才是英雄,对外妥协和对内压迫当然会成为必然的选择。不剖析赵构和秦桧,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岳飞的。当然,不剖析这些花样翻新平衡方略,我们也就无法真正理解毛泽东。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国内外一切反动派何以如此惧怕毛泽东;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国内外一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什麽会热爱毛泽东。人民的大救星是人民对政治家的最高评价。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只有周文王和毛泽东获得了这个评价。这个评价胜过了所有庄园奴隶主们设置的奖项。人民永远不会将戈尔巴乔夫之流称为人民大救星的。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八百年过去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能够读懂宋史吗?显然,不能够!至少,没有人真正读懂秦桧。一句“莫须有”其实已经道出了宋朝的政治内涵。何为“莫须有”?第一,杀岳飞乃是朝中共识,所以理由“莫须有”;第二,杀岳飞的理由难于启齿,所以理由“莫须有”;第三,杀岳飞无需司法程序,所以理由“莫须有”。够清楚了吧!朝中共识(庄园奴隶主共识);难于启齿(不让庄园奴隶知道);无法无天(公然的政治迫害)。这就是南宋的政治。所以,我曾数度前往岳飞庙,却不会去向秦桧夫妇吐口水。我还没愚蠢到那种程度。南宋应该被唾弃的肯定不仅仅是秦桧夫妇。我更有兴趣唾弃那些没有被摆上台面的家伙们。读不懂宋朝的历史,就能读懂今天的事情吗?  对赵构的研究,令笔者感到十分的痛苦。历史毕竟不是戏剧。赵构这样的人物,绝对不是用昏君一词就可以概括的。他这样的人物历史上太多了。他们大多数都是有些才华和有些水平的。他们一点儿也不昏。问题是他们的立场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代表了庄园奴隶主利益的赵构们,会永远地执行平衡方略的。除非有一天,能够有庄园奴隶的代表出来与之“平衡”。其实,这是一个浅显的真理:人民不能当家作主,“明君”可能比“昏君”更可怕!  笔者感慨王安石和岳飞的命运。但是,笔者更感慨八百年来中国黎民百姓的命运。笔者斗胆重释历史,那是因为历史并未终结。
1.只要是人君,都会害怕功高震主。只不过不同的人君打压功臣的手段不同而已。2.岳飞一心想迎回徽钦二帝,真迎回来了,宋高宗的位置往哪里摆?在高宗眼里,岳飞名为爱国,实为对高宗不忠。所以,必杀。
从个人利益的权位来说,赵构有杀掉岳飞的私心理由。 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老百姓利益的角度来说,赵构绝对不能杀岳飞。因此,赵构杀岳飞,完全不是必须的,更不是必然的。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和当时的整体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是完全对立的。赵构做的完全是错误的。 甚至对其自己来说,也是一种错误选择。 唯一的好处,是在其他坏结果中,最无风险的保住了他自己的皇位。以此的代价,就是彻底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彻底出卖全国人的核心利益,彻底出卖老百姓的利益,换取自己的暂时安全。这样不配做皇帝的皇帝,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赵家皇帝3傻逼,赵构排第3,他的父亲和兄弟排到了第二和第一。负二的答案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以南宋的经济实力,北伐是没有问题的。关键的几个问题是赵构既无法解决,也故意不解决,并且制造新的问题。所以,以南宋经济能力无法负担,说什么必须杀岳飞,必须杀主战派,其实是不懂历史的胡说哦。其错误的重点是把责任完全跑偏了,把军阀的责任套到了岳飞的头上。而且无视北宋南宋历史的巨大前因后果,和历史现实。所谓岳飞主战导致经济快崩溃,岳飞干预立储,岳飞结交士大夫,岳飞不懂政治,岳飞是军阀,岳飞可能造反,岳飞可能黄袍加身,岳飞的军队叫岳家军所以被杀云云,完全是可怜又可耻的笑话。已经被人批驳了很多次了。 从每一个话题,从每一个角度,但是到现在还是有人以讹传讹。先说赵构的私人利益事实上,现在在讨论这段历史的时候出现了很多观点。可惜都是错误的。 历史记载上,为帝王讳,所以把责任全部推到秦侩身上,避开了赵构的责任。 而现代网络讨论中,很多人虽然意识到赵构在杀岳中是主要责任,但是又为赵构找了太多的理由,并且探讨这样理由的可能性,其实都不靠谱。赵构杀岳的唯一核心原因,就是因为岳飞坚持北伐, 而金兵无力抵抗,威胁要放回二帝,来抢皇位。这是对赵构自己的私人利益,最大的威胁。
并且真实存在。 而赵构杀了岳飞,的确是彻底消灭了这种潜在的威胁。 但是,这种威胁本身,也就是听上去吓人而已。 完全是赵构的私心,和胆怯,无能,才杀掉了岳飞。其实,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起码要几万字。。。。。哎。
杀!!!!!!!!!!!!!!!!!!必须杀!
不杀!我只能接受根据其所犯的罪行去处死一个人,而不是因为政治需要
感觉一楼说的很对,大体上是合情合理。从楼主的问题作答,我是不愿杀岳飞的。顶多就是软禁在家,给个很高的虚衔。至于他的脾气,那是有硬伤的,故意制造点软腐败,腐败他的家属。然后再明着作秀放了他们。虽然做法很复杂,很讲究细节。但作为一个皇帝,身在深宫之中,琢磨个人性的优与劣还是没问题的。
「进无以效成劳于国,而退不自保其身。」这就是岳飞的悲剧。王船山的《宋论》里已经说的很清楚,高宗与岳飞之间的矛盾已经不是纠结于「迎还二帝」这点上了,而是在岳飞已渐成「尾大不掉」之势。绍兴和议之时,岳飞已经不再提「北迎二帝」,而私下「好学而礼士」。一个手握重兵的将军,「内结士大夫」,这样的将军放在任何一朝,都是可用「莫须有」之名除之的,更别忘了,赵家的天下是怎么来的,所以,赵家对岳飞的所为的态度就是零容忍。那么,杀不杀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怎么杀。「风波亭」只不过是南宋版的「杯酒释兵权」抑或是血腥版的「杯酒释兵权」。岳飞终究不过是个悲剧版的石守信罢了。
必须杀掉,因为岳飞忠于的是宋朝,而不是赵构本人。任何一个皇帝,就算是他的儿子有表现出来想坐帝位的想法,哪怕这个儿子已经是太子了,哪怕他自己马上要咽气了,都不会允许他的儿子有这种想法。更何况一个臣子一天到晚喊着要把现任皇帝的老爸哥哥救回来抢他的位子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满江红 岳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