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中考题,感叹昼夜变更,年复一年的诗句是什么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教案2-中学语文在线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教案2
&&&热&&&&&★★★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教案2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 17:14:03
古代诗歌四首
渠县第三中学&& 向& 超
【学习指导】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学习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导入】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的手法。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元曲、明清小说
【学习方法指导】读诗需要读出节奏,读读看。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基础知识精讲】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今属河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王湾,早有文名,其诗流传不多。《河岳英灵集》称:“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曾官太子少傅。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 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辞。
二、课文剖析
《观沧海》 曹操
1.写法精讲
《观沧海》景情结合的特点: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
①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这种抒情方式与其他古代许多写景诗的抒情方式有所不同。
②《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像,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
③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
《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万丈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2.重点精讲
①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观沧海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是静态),秋风洪波(是动态)――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展现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观沧海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湾
解题:“次”表明北固山不过是诗人长途旅行的行经地,到北固山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处去,此时正值岁末,而他依然在外奔波,因此本诗的主题就是乡愁,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唐代诗人,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1.写法精讲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①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②次联写小景相当传神,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③第三联历来脍炙人口,一个晴朗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④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重点精讲
①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颔联与表现思乡主题有什么联系?
想象这幅画面,诗人在一叶扁舟上凭栏远眺,四周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表示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时间过得这么快,这怎能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日”和“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尾联的“乡书”、“归雁”与前文“客路”、“行舟”相照应。尾联表达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②问题思考
◆《次北固山下》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次北固山下》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1.写法精讲
①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相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荡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②诗的语言平易畅达,风格纡徐,容易理解。全诗描写了杭州西湖的春色,可说是有如一幅春郊试马图一样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③诗的结构巧妙。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是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
全诗写景句中“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姹紫嫣红就会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2.重点精讲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①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②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③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④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难点精讲
①《钱塘湖春行》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初平的水面、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钱塘湖春行》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③“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前三句):游子漂泊图。
&“枯藤老树昏鸦”DD“枯藤”,秋末之景。“昏鸦”,黄昏时已归巢之鸦。见此景如何不动游子思乡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DD他人有家而我独无,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DD古道荒凉。西风起而一年将尽。马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人何以堪?
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第二层(四、五句):游子思乡图。
“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夕阳”照应上文“昏”字。
“断肠人在天涯”DD卒章显志,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上文写景,均系为此句作铺垫。
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断肠”一语,为全篇主旨所在。
1.写法精讲
本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①简约与深细相依
《天净沙 秋思》文字之精练,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②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 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③景色与情思相融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 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2.重点精讲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知识拓展】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指大致形成于唐代的律诗和绝句。律诗,为八句,每句五字的称五律,每句七字的称七律,律诗要求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必须对仗,即成对偶句。《次北固山下》为五言律诗。
词又称长短句,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的一种诗歌体裁。最初词是合乐歌唱的,后来成为一种固定格式的诗歌体。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西江月》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任杭州刺史时写的。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作业】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
【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曹操   东汉  四言乐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诗  赏花观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元曲    悲秋思乡
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字体: 】【】【】唐诗宋词子分类次北固山下的诗句是什么?请大家帮帮忙吧_百度知道
次北固山下的诗句是什么?请大家帮帮忙吧
提问者采纳
baidu,baidu,,
提问者评价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来自:作业帮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高中古诗词指导:次北固山下真题解析
《次北固山下》:20个试题
1(滨州市&2011)(一)古诗词鉴赏。(3分)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2分)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答案:(一)古诗词鉴赏。(3分)
7.略。评分:共2分。开放性试题,描绘应表现出平也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语言流畅即可。
8.思念故乡 &评分:共1分。
2(衡阳市&2011)(二)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 &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2分)
1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答案:11.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1分)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12.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见到的青山绿水、波平浪静等江南景象,时近春节,头顶大雁,诗人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慨,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的思乡之情。
3(2010广西崇左)
次北固山下 &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想象画横线的诗句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并把这一画面描述出来。(2分)
8.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思想感情。(1分)
答案:暂无。
4、2010贵州遵义 & & & & & & & & & & 次北固山下(6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2.颈联中的哪两个字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3分)
2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22、生,入。23、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意思相近即可,只要答到&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或&对大自然的热爱&给两分。)
5、2010江西南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8~9题。(4分)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9.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8.潮平两岸阔(2分)(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不给分)。
9.颈联:喜悦、高兴(或积极、乐观、向上)(1分)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1分)
6、长沙市(09湖南省)
二.阅读下面诗文,按要求答题(共40分)
次北固山下 &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9.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 ,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一)(4分)
8、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海日升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大意相近即可)
7、高淳区(09南京市)
【古诗阅读】
7.阅读王湾《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4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本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2分)
A.题目中&次&为&停宿&之意,这里指船停泊于北固山下,交代了本诗的写作背景。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作者的漂泊羁旅,为后文写乡愁埋下伏笔。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描写景物和节令的变化,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乐观积极,令人鼓舞。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状写舟中所见景物,用字讲究,请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①(2分)D
②(2分)上句&阔&&平&字,写出了江面的浩渺,下句&正&&悬&字,写出了船帆的安详,非常富于表现力。充分地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来了。(&阔&&平&&正&&悬&四字扣住两个,言明写出景物特点即可)
8、建邺区(09南京市)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2题。(14分)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 & & & & & &的感情以及流年易逝的感叹。(1分)
8、有位同学在默写时误将&海日生残夜&写成&海日升残夜&,请你告诉他,&生&与&升&相比,其表达效果好在哪里。(2分)
答案:7、思念故乡(意思对即可)(1分)8、生&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海日以人的情性,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给人以乐观的鼓舞力量。而&升&字则平淡无味。从&生&字饱含哲理,表达思想之情也可得分(2分)
9、南京艺术学院附属高中(09年)
次北固山下 & (唐)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请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出赏析。(3分)
8、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分)
答案:7、赏析示例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赏析示例2: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序交替,日月如梭,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
10、柳州市、北海市(08广西省)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10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把&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 、&生&与&入&用了上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
答案:9 &D & & 10 & C
11、天门市(08湖北省)
次北固山下 (王湾) (3分)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7、这首诗尾联中&乡书&、&归雁&紧扣首联中& & & & & & & & &一词,直抒胸臆,使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1 分)
8、对这首诗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 &)(2 分)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诗人已看到旭日在大海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诗人已感到了春天的气息。
B、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神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C、这两句诗运用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全句结构工整,语言生动。
D、&生&和&入&两字运用动态描写,使全句景物鲜明,境界壮阔。
答案:7 、客路(1 分) &8 、A (这里的&海& ,是指北固山下镇江周围的江面)
12、资阳市(08四川省)
6.对下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13、海南省(0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7~18题。(5分)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1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是什么意思?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案:17、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深情。(或:怀念亲人的感情。)18、本联意为: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闯入江南。
14、河南省课改区(07)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23&24题。 &(共4分)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2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分)
24.&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23.思念故乡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问1分。共2分)
24.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生&与&人&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⑤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2分)
15、青海省(07)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9&&10题。(3分)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这首诗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1分)
10.请描述加横线的诗句在你脑海中的画面。(不超过40字,2分)
答案:9.思念故乡
10.潮水涌涨起来,两岸相距更显宽阔,风正好吹在高高悬挂着的船帆之上。
16、铜仁地区非课改(06贵州省)
(一)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按要求答题。 & & &(5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9.①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诗歌第二联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
②诗歌第四联抒发了诗人 & & & & & & & & & & & & & & & & & & 的思想感情。
答案:9.①3分;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页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天上。(开放性试题,符合诗歌意境即可)。
②2分;淡淡的思乡愁绪(意思对即可)。
17、昆明市(05云南省)
品读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2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18、眉山市(05四川省)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回答问题。(3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①、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情怀?
②、从诗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两句诗,仔细品味,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案:①、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这两句诗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19、西宁市(05青海省)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回答问题。(3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答案:写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的句子,得1分;回答中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2分。
20、历年期末试题合集:
1、古人评论&风正一帆悬&这句诗的妙处时,说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从全诗看,这句诗表现了哪些小景和大景?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3、这首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
4、诗中用&客路&、&行舟&、&乡书&、&归雁&等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潮平两岸阔&中的&阔&用得好,为什么?
7、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1小景:一帆悬;大景:两岸阔;平野宽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2、&阔&用得好,因为它直抒胸意地表达了春潮把江岸变得渺远无际,造成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且读起来与&悬&字相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悬&用得好,&悬&字是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帆儿高悬,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3、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
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生&与&人&用了拟人的手
法,富有情趣 &⑤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2分)
4、表达了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思乡念亲的急切心情。
5、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6、因为它直抒胸意地表达了春潮把江岸变得渺远无际,造成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且读起来与&悬&字相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
7、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有过完而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是写景,然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情思已经暗寓其中。--博才网
猜你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您还有150字可以输入
更多资讯请点击
热门关键字:,,,
【打印文章】
真野惠里菜性感睡衣诱惑
美国火辣女郎让军营沸腾
浙江农大女生集体穿热裤露脐装做广播操
嫩模团穿性感短裙在广场扮女警跳手枪舞
狂野非洲另一面:风沙中穿行的狮子
[欧联杯]国米2-0卡拉巴赫高清图集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次北固山下的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