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对其文化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

青海省东部地区民居的地域文化传承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青海省东部地区民居的地域文化传承研究
【摘要】:民居建筑在传统建筑中占有最大的比重,是传统建筑中的一个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组成部分。随着农村建设发展,农村建设中缺乏地域特色的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青海东部地区当代农村民居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青海东部地区各个地区民居的调研和相关资料的学习简单介绍青海东部地区概况,然后论述了互助县土司故居和贵德县尕让村千户院等民居的背景、空间布置、室内设施、建筑装饰,建筑材料和技术,得出青海东部地区传统民居文化共同点:严格遵守传统院落布置、严格遵守传统民居平面布置、严格遵守传统礼制、相似的装饰艺术、相同的建筑技术材料。
其次,通过对部分当代民居调研,从民居的背景、空间布置、室内设施、建筑装饰,建筑材料和技术方面进行论述,得出青海东部地区当代民居建筑的现状:基本沿用了传统民居的形制;新结构和新材料在当代民居中大量使用;当代部分民居中简化的建筑形制和新结构新材料未能较好体现传统的地域文化等。
最后,通过比较传统民居与当代民居的差异,研究青海东部地区地域文化对当代民居的影响,并分析其产生的内因外因。探索青海东部地区传统民居地域文化如何在当代民居建设中传承,并提出初步的设计建议和民居设计方案。
在地方民居建筑研究中,对特定地区民居建筑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发掘传统民居地域文化,为人们在当代农村建设中如何传承民居地域文化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TU241.5【目录】:
摘要3-4Abstract4-91 绪论9-17 1.1 论文课题研究背景9 1.2 论文研究对象和范围的划定9-11
1.2.1 论文研究对象确定9-10
1.2.2 论文研究范围划定10-1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1.3.1 国内研究现状11-12
1.3.2 国外研究现状12-13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3-14
1.4.1 青海东部地区民居现状13
1.4.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3-14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14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4-15 1.7 课题研究的主要框架15-172 青海东部地区概况17-27 2.1 青海东部地区自然概况17-18
2.1.1 自然地理特征17
2.1.2 气候特征17-18 2.2 青海东部地区社会背景与经济概况18-19
2.2.1 青海东部地区社会背景18
2.2.2 青海东部地区经济概况18-19 2.3 青海东部地区民族建筑文化19-26 2.4 小结26-273 青海东部地区传统民居研究27-45 3.1 青海东部地区土族传统民居——互助县土司故居实例分析27-33
3.1.1 土司故居的门楼28
3.1.2 土司故居的空间组织28-31
3.1.3 土司故居的室内设施31-32
3.1.4 土司故居的建筑装饰32-33 3.2 青海东部地区藏族传统民居——贵德县尕让乡“千户院”实例分析33-40
3.2.1 “千户院”的墙34
3.2.2 “千户院”的空间组织34-37
3.2.3 “千户院”的建筑装饰37-39
3.2.4 “千户院”的建筑特点39-40 3.3 青海东部地区传统民居的特点40-43
3.3.1 严格遵守古典建筑礼制40
3.3.2 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40-42
3.3.3 相同的建筑结构和技术42
3.3.4 相似的建筑装饰42-43 3.4 小结43-454 青海东部地区当代民居研究45-59 4.1 青海东部地区当代民居实例分析45-57
4.1.1 凉州庄村当代民居形制45-50
4.1.2 西北岔村当代民居形制50-57 4.2 青海东部地区当代民居的装饰57 4.3 青海东部地区当代民居的建筑结构和技术57-58 4.4 小结58-595 青海东部地区地域文化对当代民居的影响59-75 5.1 传统民居的营造模式对当代民居建筑的影响59-65
5.1.1 传统民居型制对当代民居的影响59-64
5.1.2 传统民居建筑结构和技术对当代民居的影响64-65
5.1.3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对当代民居的影响65 5.2 地域文化对当代民居建筑的影响65-72
5.2.1 院落文化对当代民居的影响65-67
5.2.2 院墙文化对当代民居的影响67-69
5.2.3 “门”文化对当代民居的影响69-70
5.2.4 建筑装饰文化对当代民居的影响70-72 5.3 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72-73
5.3.1 内在因素72-73
5.3.2 外在因素73 5.4 小结73-756 对当代民居地域文化传承的建议和创作实践75-93 6.1 建筑学因素75-81
6.1.1 总体设计原则75-77
6.1.2 单体设计原则77-81 6.2 地域文化因素81-82 6.3 单体设计创作方案82-92 6.4 小结92-937 结论93-95致谢95-97参考文献97-101图表目录101-105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10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庾汉成;白宗科;;[J];建筑节能;2009年04期
郭军;钟添胜;周谢军;;[J];工业建筑;2009年S1期
王军;李晓丽;;[J];南方建筑;2010年06期
杨桂香;;[J];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邵楠;;[J];青海科技;2010年01期
嘎玛沃赛;[J];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04期
陈军;;[J];文教资料;2008年29期
马燕;[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王孝榆;[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1992年Z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茹冰;[D];重庆大学;2003年
周宝玲;[D];重庆大学;2007年
齐琳;[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张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谢天开;;[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郭煜;[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2期
张振;[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唐红;王森;王伟京;;[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2期
唐红;张永忠;赵琳;;[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李红光;刘宇清;;[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李文芳;;[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李文芳;;[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张强;雍鹏;;[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王颂;;[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振华;朱学昭;;[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冯柯;黄健;;[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孙永萍;;[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兰玲;;[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余继平;;[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郑鑫;邸芃;;[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张华;任怀新;;[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刘小飞;;[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常文韬;包景岭;朱赛鸿;李燃;孙韬;;[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李婷婷;;[A];梅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第十届)[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曾志辉;[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倪文岩;[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赖瑛;[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董传岭;[D];南开大学;2010年
何东;[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张志奇;[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于东明;[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刘玲;[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石峰;[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于亮;[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俊岩;[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江保锋;[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赵伟霞;[D];郑州大学;2010年
张祯;[D];郑州大学;2010年
郭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刘华彬;[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董军;[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颜政纲;[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张楠;[D];西北大学;2010年
刘艳艳;[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孟颖;;[J];安徽建筑;2006年01期
冯怀信;[J];阿拉伯世界;1998年03期
亚沙;[J];中国藏学;2000年01期
安玉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郭军;钟添胜;周谢军;;[J];工业建筑;2009年S1期
韩晓莉,宋功明;[J];华中建筑;2003年01期
江岚,李晓峰;[J];华中建筑;2005年03期
吴良镛;[J];华中建筑;1998年01期
李晓峰;[J];华中建筑;1998年02期
纳麒;[J];回族研究;199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一虹;[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龚黔兰;[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玉红;[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李茹冰;[D];重庆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艳陶;董龄烨;高恒聚;;[J];大舞台;2011年08期
李俐;[J];规划师;1997年03期
;[J];中华民居;2010年07期
李玉元;;[J];科技资讯;2008年28期
李雪平;;[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焦铭起;高宜生;彭飞;孙夏;;[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J];中华民居;2010年01期
茹克娅·吐尔地;潘永刚;;[J];华中建筑;2008年04期
秦红岭;;[J];华夏文化;2006年03期
吕红;孙亚峰;呙志强;;[J];美术大观;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长杰;李俐;;[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颜纪臣;申国俊;;[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李长杰;;[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二)[C];2000年
唐宏杰;何振良;;[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陶莎;曹鸿雁;;[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赵运铎;夏智;;[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杨凤江;李正国;;[A];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徐怡芳;王健;;[A];第三届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与古建筑工艺技术学术研讨会暨西安曲江建筑文化传承经典案例推介会论文集[C];2010年
陈伯超;;[A];建筑史论文集(第16辑)[C];2002年
左满常;张献梅;;[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瞿大喜 秦声;[N];贵州民族报;2009年
周益平;[N];经济日报;2001年
本报特约记者  宋艳刚;[N];光明日报;2006年
;[N];西藏日报;2007年
莫建平;[N];河南日报;2008年
王宜宁 汪雪门
黄仲寺;[N];黄山日报;2007年
杨文军 记者 周海燕;[N];渭南日报;2008年
本报记者 史涌涛;[N];大同日报;2010年
李锡鹏;[N];大理日报(汉);2008年
侯廷亮 山西省灵石县王家大院民居艺术馆馆长;[N];中国文化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群;[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虞志淳;[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梁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江净帆;[D];西南大学;2010年
赵西平;[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李琰君;[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张继良;[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王筱倩;[D];江南大学;2012年
黄仕雄;[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顾蓓蓓;[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岩;[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石涛;[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钱进;[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吴少宇;[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刘巧梅;[D];湖南大学;2010年
郭磊;[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彭博雅;[D];湖南大学;2010年
周斌;[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闫文秀;[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吴思;[D];云南艺术学院;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您现在的位置:
关注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关注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文章来源:网络&&更新时间:日
民族旅游是指游客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民族传统文化是指少数民族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物质、行为、精神和制度。它包括物质形态的民族遗存遗迹、民居建筑、服饰、饮食、生产生活用具及工艺品;包括行为形态的民族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及宗教仪式;包括精神形态的民族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宗教信仰;还包括制度形态的宗教制度、宗族制度、道德及约定俗成的规范等。民族地区的旅游,凭借这些文化资源进行的开发,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事实表明,旅游开发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给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民族地区人民的收入,转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值得我们努力去做。但面对少数民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原生态文化环境,面对相对处于弱势的民族地区文化,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民族旅游开发在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无疑也造成诸多消极的影响。
旅游导致造成民族传统文化的庸俗化
从本质上来说,旅游就是人对异文化的体验与追求。少数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可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需求。但是,某些旅游开发商往往以现代艺术形式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不恰当的包装和改造,使之失去了原有内涵;有的开发商为了迎合某些游客的需要,把一些陈规陋俗、低级趣味的东西搬上舞台;还有的开发商不懂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区别,照搬照抄,形成不伦不类的假民族文化。所有这些做法,都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庸俗化。
例如在有些民族旅游地,每天表演着同样的民族节日的歌舞节目,不断重复表演敬神曲、祭祀舞蹈、山歌、情歌,这些传统节日的表演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内涵,一切传统都被改造成商业性的表演,一切祭祀中原有的神圣和敬畏都已经被置换成娱乐性的喧嚣,&民族节日经常化&的后果就是民族节日的庸俗化。有的旅游地以发掘民族文化为名,广修阴曹地府,渲染因果报应,追求低级趣味。有的人造民族村旅游景点,不管什么民族,都在门前或广场一角立两根或若干根所谓的&图腾柱&,在上面刻画上神秘的图案,实际上几乎没有任何的文化意义。如云南文山州丘北县的仙人洞民族文化生态村,是一个彝族支系撒尼人的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后,村头却竖着撒尼人所没有的图腾柱,其柱高70米、直径64米,柱上的图像取自云南以外的省份,柱顶置一大石虎,成为一个不伦不类的图腾柱。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中将原产于贵州的傩戏挪到了与此风马牛不相及的云南丽江。除了有&煽情&的剧情需要之外,也有不懂少数民族文化之嫌。
旅游开发造成民族传统文化的商品化与文化独特性的丧失
民族传统文化的商品化是指在旅游市场上,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族文化,将其舞台艺术化、程序化,这种做法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成为保存濒危艺术的一种可取途径,但搞得滥了很容易造成民族传统文化&原生态&的丧失,也就是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离开其产生的原生环境后,就失去了其真实性与地域特色。例如,有些地方盲目上马大型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园,将各种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集中到一个新建的场馆中,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失去了其存在和发展的特定原生环境,完全成为商家&制造&的用来追逐高额利润的商品化消费文化。当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被大量复制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文化内涵被抽空,文化的独特性自然而然地也就丧失了。再比如,在将少数民族婚俗开发成旅游产品时,一般的做法是为游客提供一些漂亮的少数民族姑娘扮作新娘,让男性游客扮作新郎,然后按照少数民族的习俗,举行一次假婚礼,以此令游客体验所谓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婚俗。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却十分商业化,致使该民族婚俗中原本应体现的一些美好的内容荡然无存。
旅游开发造成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改变
价值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少数民族热情好客、忠诚朴实、重义轻利等共同的价值观,以及敦厚淳朴的民风,也是民族地区对游客的吸引力之所在。但是,随着旅游的开发,受外来风气影响,一些地区少数民族民众的价值观被同化,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现象。
比如西藏的有些旅游地,经过旅游开发,商品意识和货币概念渐渐深入人心,这本来是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的正常情况,但在有的地方却走上了极端。例如在牧区,科研考察人员看到藏民的小孩子,就想与他们合个影,小孩子也非常配合,可是摄影完毕,他们伸手要钱的动作却也非常的干脆和老练,让人感叹不已。大量事实表明,民族旅游开发很容易导致某些优良的传统价值观的改变。我们当然不能只愿让自己生活在商品经济里,而将少数民族拒之门外,但这样一种改变对少数民族自身来讲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可能有待社会学家的进一步研究。
旅游开发往往阻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民族旅游的开发有可能使这种模仿与习得的过程被中断、或被扭曲,从而阻碍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云南仙人洞民族文化生态村,&花房&和&情人房&本来是撒尼青年恋爱幽会的场所,属于个人隐私,有的人竟然把它作为旅游项目来展示和开发。有的人并不了解彝族文化,曲解&兄妹造人烟&之类的神话,大肆用朽木雕刻突出男女性器官的人像,立于村头和祭祀广场,致使外来游客造成对撒尼文化的误读,更影响了撒尼青年一代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这些做法遭到专家的一致反对,最终被撤销。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个县搞的苗年节,有的表演者为了突出&迷人的超短裙风情&,把原来短裙苗服饰中短裙里的脚绑,在游行表演中改成了肉色的袜裤。这吸引了很多游客的镜头,他们当然就认为这些性感的服饰就是短裙苗的传统。还有许多地方,经过旅游开发,村民们每到规定时间,就穿上日常不穿的民族服装唱歌、跳舞。生活在这样一个社区中的小孩子,长期的耳濡目染,很容易认为这就是本民族文化的常态,他们在这种氛围中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不利。
旅游开发往往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环境遭到破坏
在民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难免会造成较大规模的建设或者搬迁。本来,文化的变迁是正常的,我们可以通过旅游引导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良性的变迁,但事物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往往对传统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原生环境进行改变和破坏,加速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消亡。
例如云南丽江旅游业发展起来以后,大批纳西族原住民搬出古城,大批搞旅游经营的外地人搬进古城&&这种人口置换势必带来文化的变迁:古城的文化变迁和纳西族文化的变迁。族群的变更使文化失去了载体,古城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演化为喧嚣的各种交易的场所;纳西族分散进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现代城市区,传统社区不复存在,传统文化失去了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总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是一个客观发展的过程。但是,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良性变迁,则是当代旅游开发者所必须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难免会消失。但这种消失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倘若是由于不恰当的外力作用的结果,那么带来的无疑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丧失。这种丧失就像地球上演化了多少万年的物种的消失一样,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我们固然要发展旅游,少数民族地区固然要脱贫致富,但如果以丧失本民族文化为代价,我们宁愿永远也不要这样的过程。
本页共有3206个字符
上一篇:[311]
下一篇:无青海传统民居——庄窠--《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1996年
青海传统民居——庄窠
【摘要】:正建筑作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设施之一,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一定时期物质文化、地域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影响和制约通过建筑的地方特色、民族风格和时代感三个方面显现出来。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普遍而悠久的建筑形式,其表现更为明显和深刻。影响和制约民居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是生存环境,这包括地理、气
【作者单位】:
【分类号】:TU241.5;TU-80【正文快照】:
建筑作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设施之 一,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一 定时期物质文化、地域等条件的影响和制 约,这种影响和制约通过建筑的地方特色、 民族风格和时代感三个方面显现出来。传统 民居作为一种普遍而悠久的建筑形式,其表 现更为明显和深刻。影响和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涛;母俊景;;[J];山西建筑;2009年24期
张大伟;;[J];价值工程;2010年27期
陆小彪;;[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项怡娴;;[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7年04期
王艳陶;董龄烨;高恒聚;;[J];大舞台;2011年08期
张杰,张伟;[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杨蝉玉;;[J];科技信息;2008年30期
高志明;关阳;;[J];大众文艺;2010年17期
唐鸣镝;[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李婷婷;;[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琦;;[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李婷婷;;[A];梅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第十届)[C];2010年
李长杰;李俐;;[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张迪;杨大禹;;[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郁向前;;[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黄家瑾;黄诗迪;黄菲菲;;[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陆元鼎;;[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颜纪臣;杨平;;[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朱良文;;[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唐宏杰;何振良;;[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瞿大喜 秦声;[N];贵州民族报;2009年
李国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N];中国水利报;2011年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张宏;[N];人民日报;2011年
市政协副秘书长兼文史学宣委主任
沈松宝;[N];厦门日报;2007年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师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居民建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徐怡芳;[N];中国建设报;2010年
荆其敏;[N];中华读书报;2007年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
谢浩;[N];中华建筑报;2007年
卢继文;[N];大同日报;2007年
钟荷;[N];珠海特区报;2007年
周元 吴妮;[N];海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江净帆;[D];西南大学;2010年
虞志淳;[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曾志辉;[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张群;[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王筱倩;[D];江南大学;2012年
赵西平;[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顾蓓蓓;[D];同济大学;2007年
赵群;[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张继良;[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李建斌;[D];天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麟;[D];河南大学;2011年
朱静;[D];江南大学;2010年
王之千;[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李秋生;[D];长安大学;2010年
许岩;[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王腾皓;[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章国琴;[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张芸芸;[D];湖南大学;2010年
石涛;[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谭良斌;[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第十八届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建筑-文轩网
定  价 : ¥45.00
文 轩 价 : ¥36.00 (8.0折)
配 送 至 : 中国四川省成都市
中国 四川省 成都市 请选择
所属分类 :
促销活动 : 年终盘点促销:图书音像满99-10;149-20;299-50;499-100
购买数量 :
件 此商品已售出0本
服  务 : 由"文轩网"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36.00 (8.0折)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开 本:16开 页 数:274 印刷时间: 字 数:696.00千字 装 帧:平装 语  种:中文 版 次:1 印 次:1 I S B N:5
重磅推荐 文艺小说 少儿童书 经管励志 居家生活 科技考试
¥39.00¥60.00
¥64.00¥80.00
¥133.20¥180.00
¥31.50¥42.00
¥20.80¥32.00
¥26.60¥38.00
¥55.30¥85.00
¥22.60¥34.80
¥16.40¥29.80
¥62.40¥78.00
¥19.20¥32.00
¥55.30¥79.00
¥29.60¥39.50
¥19.20¥32.00
¥16.40¥29.80
¥61.40¥94.40
¥18.00¥32.80
¥15.00¥25.00
¥23.90¥39.80
¥23.00¥32.80
¥24.80¥45.00
¥17.50¥25.00
¥24.50¥35.00
¥27.70¥39.50
¥544.00¥680.00
¥62.40¥96.00
¥8.80¥12.50
¥27.10¥39.80
¥7.00¥10.00
¥8.40¥12.00
¥11.20¥16.00
¥12.10¥22.00
¥48.40¥88.00
¥9.80¥15.00
¥21.00¥35.00
¥31.50¥59.40
¥61.60¥88.00
¥51.40¥79.00
¥29.40¥42.00
¥41.90¥59.80
¥19.40¥29.80
¥25.90¥36.00
¥17.90¥28.00
¥15.00¥25.00
¥17.90¥29.80
¥19.20¥32.00
¥31.90¥49.00
¥21.90¥39.80
¥34.40¥49.80
¥25.90¥39.80
¥29.90¥49.80
¥6.50¥10.00
¥10.40¥16.00
¥22.80¥38.00
¥20.90¥38.00
¥25.90¥39.80
¥32.40¥49.80
¥24.20¥35.00
¥23.90¥39.80
¥44.20¥68.00
¥18.10¥25.80
¥32.40¥49.90
¥15.20¥23.80
¥49.40¥76.00
¥4.40¥6.80
¥10.80¥18.00
¥23.90¥39.80
¥7.10¥10.00
¥12.90¥19.80
¥14.40¥24.80
¥23.70¥32.00
¥31.90¥49.00
《第十八届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内容简介:传统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不仅是用建筑学的观念和方法,还涉及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领域。《第十八届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可以说是民居建筑研究六十年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汇报,收录的论文基本可分为6大类:传统民居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传统民居与文化、传统民居调查、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统民居理论研究和传统民居的生态智慧。全书资料翔实,对中国传统民居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十八届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适用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师生和相关从业人员,以及建筑文化爱好者。
隐藏全部&&民居建筑研究六十年回顾与展望(代序)传统民居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从以官式建筑为蓝本到以传统民居为源泉——中国立基传统文化建筑潮流的历史转向传统民居与时代创新徽州传统住宅围护外墙的改造初探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民居建筑优化整合研究西北旱作农业区村落发展模式与民居营建研究——以延安市安塞县为例浅谈湖北新滩古民居抢救性保护开放设计下的乡村民居更新——以鄂州磨刀矶农村民居改造为例从周庄、西塘模式看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机制研究吾乡吾土吾家——旧城改造浪潮中的传统民居保护探索青岛历史民居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围屋群落整体性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以江西龙南关西(新围)为例南昌市万寿宫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研究浅析民居保护修复中的原则与措施——以贵州镇远历史街区民居建筑保护设计为例历史街区面临的危机及动态保护策略研究——以周村大街为例浅谈旧县村建筑的传统回归及其启示可持续性的城市更新策略——浅析济南老城区的更新与保护策略浅析豫西下沉式窑洞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夏季鄂东南传统民居潮湿的类型、危害及其修复浅议一般性古村落的保护策略——以雷家村为例一般性传统住宅的原真性保护初探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和发展传统民居与文化齐鲁传统民居概览台湾庙宇屋顶装饰的审美文化解读历史环境中的济南泉城聚落空间特色解析探察天津李纯祠堂中的王府遗构阎锡山故居的空间研究——空间政治学及空间句法解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与伊斯兰清真寺建筑的深层次融合——解析济南清真南大寺建筑群厦门近代建筑的美学特征济南泉水聚落形态特色的保护问题研究江西赣中天井院民居的内庭空间简析济南民居色彩浅析武汉里份的空间特质与地域主义设计——以汉润里与坤厚里为例明代沿海卫所城堡民居建筑特点研究——以深圳大鹏所城民居为例柬埔寨吴哥古迹建筑与装饰艺术探微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审美文化——以湖南传统民居为例论传统村落民俗活动空间及传承——以山西榆次后沟村为例济南老城区民居门楼建筑文化特色探析磁器口之“理——对巴蜀传统山地民居的思考浅析川南民居及其人文品格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帐篷式民居的形态演变自然因素影响下的山东鲁西北平原民居山东村落民居的景观意象分析研究浅析聊城古城民居的地域特色传统民居调查难忘的山寨印象——云南丽江宝山石头城考察记鲁运河沿岸传统民居初探——以临清传统民居为例青岛里院建筑调研与思考鄂东南传统血缘型村落公共空间案例解析——以阳新县玉境村为例传统堡寨聚落区域分布及规律研究陕西合阳县灵泉村现状调查研究河南传统民居中尘封已久的遗产——博爱民居内蒙古晋风民居初探——以包头旅蒙晋商民居为例鲜水河畔的道孚民居川西嘉绒藏寨——马尔康西索民居特色探析湘东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特色浅析——以张谷英大屋和沈家大屋为例海南琼海蔡家宅的建筑特征解析雅安望鱼古镇形态特征分析论济南民居的亲水情结及保护水,延续了朱家峪的生命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山西后沟古村聚落民居排水组织方式初探海草房营建研究胶东民居——海草房研究闽南红砖厝中砖瓦“建构性”的艺术表现力胶东“炕灶文化”居住空间形态发展研究太行山南部地区民居建筑的技艺特征探析四川新都桥镇木雅藏族民居的营造智慧初探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天井营造尺度之地域性差异福建永安青水传统民居的木构件名称及其编号定位传统民居理论研究“家”作为民居研究的独特视角——解读《家屋、家居、家庭:中国人的中国式居住》东北传统民居的建筑识别系统初探凉亭街中的“雁阵效应”回顾与传承——山东民居研究的学术史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山东民居基于原型思维的“城市民居”现象评析传统与现代的角逐——从拉普卜特之《宅形与文化》看中国民居文化传统民居的生态智慧亚热带传统民居生态节能技术探析丹巴县中路乡藏族民居营建及其生态智慧初探浅谈区域建筑营建对气候的应对策略——以海南文昌十八行聚落为例琼北传统民居的绿色生态建筑经验基于地域文化传统的东北地区民居生态观
隐藏全部&& 一、传统民居积淀了传统的建设经验 综观传统民居,无论是平原、高山、丘陵、河浜、……都有她的踪影。 不同民族的住居是在传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长期积淀的结果,形成了一定的型制,反映了不同的特色。 建筑平面的组织方式适应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各有一系列简明的组织方法,小到单幢,大到聚落乃至城市,其脉络都较为清晰,其中以一定的轴线来加以铺陈。 民居具有广泛适应性,面对不同的地理环境,其能恰当地选择地形,化不利为有利,从而组织成多姿多态的式样。 民居通常都很重视建筑的自然采光与通风,在诸如天井抽风、自然采光、内部通风处理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 就地取材,是民居建设中最大的一个特点,无论是石、泥、竹、木的利用,都有十分成熟的技术。一般地说,民居的建设,建筑材料很少从外地运入,以节约经费。 民居在保护建筑的环境方面,充分发挥了当地植物的优势,从而与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传统民居的分类有很多,有以单幢、庭院、大院、聚落来分类的,有以地方、民族来分类的。就型制而论,常见的有合院建筑、客家团楼、藏族碉楼、羌族邛楼、新疆阿以旺、土族的庄窠、土家族的吊脚楼、黄土高原的窑洞、广东筒子房、傣族竹楼、纳西族四合五天井、云南一颗印等等,这仅是其中主要的几种型制,它们都有成套的建设经验,在各地民居建设发展中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人们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二、传统民居反映了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民居建筑,除反映各地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功能组织与施工技术之外,还蕴含各地不同的文化特征,亦十分丰富。 ……
隐藏全部&&
好评 中评 差评 天猫评论
文轩网作为纸质出版物网络销售平台,所售图书均为全新正版,请放心购买。
文轩网图书/音像单笔订单满38元免运费(内蒙古、青海、海南、新疆、西藏、宁夏及海外地区除外)。未满38元全国运费5元/单。
与文轩网合作的物流公司有:申通/圆通/CCES/港中能达/邮政经济快递/邮政平邮等。(发货系统自动匹配,暂时无法指定快递)
没有解决您的问题?
暂无提问,您可以咨询我们,我们会在一个工作日内响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数民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