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大事的新闻算民族新闻吗?

最近有何国家大事《新闻也算》100~200字就可了紧急要啊_百度知道
最近有何国家大事《新闻也算》100~200字就可了紧急要啊
要写新闻,谢谢,谁帮我下,老师留的作业
提问者采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国家大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实用类文本阅读联合国风雨送加利周德武&&& 日中午12时,按惯例是联合国举行记者吹风会的时候。然而今天的会议室却大门紧闭,联合国秘书长首席发言人福阿女士也没了踪影。加利任期即将结束的时候,福阿是第一位宣布辞职的联合国官员。据说,她将利用一年时间撰写一部新著《尝试新生活》。来到大厅一层,记者发现摄影和摄像的同行们早已把电梯出口处作为今天的新闻焦点。原来美国几家著名的电视台事先得到消息,加利秘书长下午1时离开联合国。他们便早早来到这里抢占有利位置,准备拍摄1996年联合国的最后一条新闻。门外,车牌为“外交00008A”的加利专车和一辆警车在风雨中静静地等候。这是一辆由德国政府送给加利先生的“奔驰”防弹车。我好不容易挤到护栏前面,这时离加利出发还有30分钟。电台也正播出加利即将离开的消息。在大厦里工作的联合国雇员陆续来到这里,电梯周围很快就被挤得水泄不通,为的是争相目睹这位坚强斗士光荣退休的场面。1时整,联合国副秘书长明石康、金永健等10多位副手先后出现,排在电梯两旁。不一会儿,保安人员宣布,加利乘坐的电梯马上到达,大厅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加利身着一身浅色西装,风度儒雅。从他微笑的嘴角中,透出几分倔强。也许正是这种倔强使美国人觉得他难以驯服,决心把他作为美国国内政治纷争的替罪羊。也正是这种倔强,增强了他与美国霸权主义作斗争的勇气。&&& 现年74岁的加利先生是第一位来自非洲的联合国秘书长,也是第一位没有获得第二任机会的秘书长。美国以加利“对联合国改革不力”为由,对加利的第二任期行使否决权。但明眼人都很清楚,是因为加利与美国在处理索马里、波黑问题上发生矛盾,对美国拖欠联合国10多亿美元会费提出严厉批评而招致美国的不满。但是加利并没有为美国的压力所屈服,依然宣布竞选下任秘书长,争取非洲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在僵局难以打破的情况下,加利先生从非洲大局出发,主动宣布暂停作为下任秘书长候选人资格,使得来自加纳的安南先生得以脱颖而出,从而最终实现了非洲人连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权利。&&& 送行的人们带着钦佩的心情与加利握手道别。加利走到早已准备好的话筒前祝大家新年愉快,祝联合国取得成功,祝安南取得成功。他还告诉大家,他准备取道巴黎返回开罗,今后将继续以世界知名人士身份服务于联合国。人们目送加利迈出大门,一位工作人员迅速将一件大衣披在他身上。记者追至门外,突然发现秘书长首席发言人福阿正等候在汽车旁,最后一个与加利行吻别礼。随着汽车的关门声,加利乘坐的黑色奔驰车很快消失在风雨中。送的关门声,加利乘坐的黑色奔驰车很快消失在风雨中。送行的人们久久驻足大厅,默默地为他祝福:愿好人一路平安。&&&&&&&&&&&&&&&&&&&&&&&&&&&&&&&&&&&&& (选自日《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加利小传&&& 1922年,加利出生于开罗的一个书香门第,1949年,加利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获法博士学位。他精通法语和英语,学识渊博,做了近30年的国际法教授,是一位国际法专家,有100多本著作问世。加利1973年步入政界,4年后成为埃及总统萨达特内阁的外交国务部长。1978年,加利不顾多数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全力支持萨达特总统作为第一个阿拉伯领导人对以色列进行访问并随后签署了埃以和平协议。此外,加利不顾许多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参加了1979年至1982年的埃、以、美有关巴勒斯坦人自治的会谈。穆巴拉克执政后,继续任命家里为外交国务部长。日,加利成为联合国第六任秘书长,这是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非洲人和阿拉伯人担任这一职务。用加利的话讲,“这对于非洲是个伟大的日子”。日,安理会召开会议,讨论秘书长的选举问题,加利的连任要求得到了安理会14个国家的同意,只有美国坚决反对。美国的代表声称,只要加利在位,美国就不交会费。行事非常“独立”的加利,不听任何国家的吩咐,这让他的连任遭到美国的反对。连续几轮投票,美国坚持否决加利的连任,非洲国家只好同意更换候选人。安理会也终于达成妥协:向大会推荐来自加纳的科菲~安南出任秘书长。在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中,加利能流利地使用英法阿拉伯3种语言,这在历任秘书长中也是头一个。19.文章开头两段先是写了本应出现的联合国秘书长首席发言人福阿女士不见踪影,然后渲染了为加利送行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通的场景,这样写分别由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试说说文章标题中的“风雨”的含义及作者这样命题的好处。(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结合“相关链接”说说为什么加利的连任会得到14个理事国的支持而唯独遭到美国的反对?从美国一国的反对就迫使受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支持的加利无法连任这一事实中你有什么认识?(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最震撼心灵的还是都江堰赵新芳我有幸走进川蜀之地,最震撼心灵的还是都江堰!   与之相比,三星堆虽神奇,但却是那样地令人费解;峨嵋虽秀,但总笼罩在茫茫云雾中,且显得那样的吝啬;武侯祠虽圣,却难免带些战争文化色彩;就是堪称“世界第一”的乐山大佛,虽大气、庄严,也过于玄妙、虚幻!只有集物质与精神、人文与自然于一体的都江堰,才称得上是人类杰作,旷世亘古!一我看到的都江堰是建立在岷江上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从现在的视角,单就这项水利工程而言也不能称其为“大”,它主要由宝瓶口、飞沙堰、鱼嘴三部分组成。之所以又称其为“大”,主要在于它修凿于2260年前的“刀耕火种”年代;在于它一直延续2260年而永不衰败,这与早已荒废的世界同时水利工程如“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渠和古罗马的人工渠道”相比,更彰显出它的恒久性。自从有了都江堰,才有了蜀中盆地的自流灌溉,才有了成都平原上驯服的岷江,才有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才有了蜀人生生不息乃至近代对中华民族上亿人口的贡献。二    千年都江堰,时时刻刻都在毫不吝啬地向人们展示着她的“科学巨人”风釆,而这个“科学巨人”的内涵就是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就是“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就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鸟瞰都江堰全景,就不难发现,整个工程的选址竟是那样巧妙、科学。都江堰虽没有巍巍大坝,但其作用却胜似任何大坝;都江堰的工程虽然显得散落不齐整,但其内应力却十分巨大而统一。其人势、地势、山势、水势浑然天成,其“疏、堵、合、制”无不相得益彰。由此可见当年那个“总设计师”、“总工头”——李冰是多么详实地掌握了一手资料,又是多么地聪颖和智慧。我不禁联想到近现代的一些水利工程,大多都是在“人定胜天”思想的指导下,采用高筑坝“堵”的方式建设的,往往完工不久就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如三门峡水利工程,短短几十年就丧失大多功能。还有我们祖国山河上随处可见的大大小小的水库,究竟利也、弊也?更须拭目以待。就是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虽然现代化程度、科技含量很高,效益也巨大,但其投入产出之比,和古老的都江堰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是有待观察,真希望它能经得起百年乃至千年的考验! 三      都江堰从远古走来,一路高歌,一路风尘。在都江堰建成使用近400年时,中国的本土教派一一道教在其相望的青城山悄然诞生了,这绝对不是一种偶然。应该说是青城山孕育了道教,而都江堰又丰富了道教内涵,或者说是道教的一个具体实践,道家所崇尚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自然、生命、和谐、发展”的宗旨,难道在都江堰体现的还不够淋漓尽致吗?   由都江堰派生、引申出来的“实事求是”“崇尚科学”“尊重规律”的文化,也和其分流出的江水一样无时不在滋润着川蜀大地,哺育着一代代儿女,同时也造就着无数个英雄。站在一个个历代“堰功”塑像前,如:丁宝祯、诸葛亮等,我不禁思索着:创造都江堰者李冰也,而光大都江堰者,乃历代“堰功”也。都江堰由最初的“灌溉三郡”数万亩良田到今天的数千万亩,都是一代代官吏带领川蜀人民通过“岁修”逐步完善发展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不论和平还是战乱,不论什么朝代、什么制度,从来都是“官办”。从没有人敢据为己有,这就促使着历代地方各级官员要不断地“勤政”“施政”。纵观川蜀历史,就不难发现这里仅在唐末宋初发生过一次农民起义。而且还主要是外部因素引起的,这不能说不与当地社会矛盾的相对缓和有关系。 在即将收笔之时,我情不自禁地站起身 向都江堰的缔造者李冰先人深鞠躬! 向都江堰的历代“堰功”们深鞠躬!! 向千百年来修建、完善都江堰的川蜀人民深鞠躬!!! (《散文百家》2007年12期,有删减)【小题1】作者对都江堰推崇备至:“只有集物质与精神、人文与自然于一体的都江堰,才称得上是人类杰作,旷世亘古!”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都江堰有哪些精神、人文的内涵。(5分)【小题2】本文第2段突出运用了一组对比,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组对比分别突出了都江堰怎样的特点,并说明其在文的作用。(4分)【小题3】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谈千年都江堰给人类的启示。(6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最震撼心灵的还是都江堰
赵新芳
我有幸走进川蜀之地,最震撼心灵的还是都江堰!
  与之相比,三星堆虽神奇,但却是那样地令人费解;峨嵋虽秀,但总笼罩在茫茫云雾中,且显得那样的吝啬;武侯祠虽圣,却难免带些战争文化色彩;就是堪称“世界第一”的乐山大佛,虽大气、庄严,也过于玄妙、虚幻!只有集物质与精神、人文与自然于一体的都江堰,才称得上是人类杰作,旷世亘古!

我看到的都江堰是建立在岷江上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从现在的视角,单就这项水利工程而言也不能称其为“大”,它主要由宝瓶口、飞沙堰、鱼嘴三部分组成。之所以又称其为“大”,主要在于它修凿于2260年前的“刀耕火种”年代;在于它一直延续2260年而永不衰败,这与早已荒废的世界同时水利工程如“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渠和古罗马的人工渠道”相比,更彰显出它的恒久性。自从有了都江堰,才有了蜀中盆地的自流灌溉,才有了成都平原上驯服的岷江,才有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才有了蜀人生生不息乃至近代对中华民族上亿人口的贡献。
二   
千年都江堰,时时刻刻都在毫不吝啬地向人们展示着她的“科学巨人”风釆,而这个“科学巨人”的内涵就是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就是“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就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鸟瞰都江堰全景,就不难发现,整个工程的选址竟是那样巧妙、科学。都江堰虽没有巍巍大坝,但其作用却胜似任何大坝;都江堰的工程虽然显得散落不齐整,但其内应力却十分巨大而统一。其人势、地势、山势、水势浑然天成,其“疏、堵、合、制”无不相得益彰。由此可见当年那个“总设计师”、“总工头”——李冰是多么详实地掌握了一手资料,又是多么地聪颖和智慧。我不禁联想到近现代的一些水利工程,大多都是在“人定胜天”思想的指导下,采用高筑坝“堵”的方式建设的,往往完工不久就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如三门峡水利工程,短短几十年就丧失大多功能。还有我们祖国山河上随处可见的大大小小的水库,究竟利也、弊也?更须拭目以待。就是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虽然现代化程度、科技含量很高,效益也巨大,但其投入产出之比,和古老的都江堰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是有待观察,真希望它能经得起百年乃至千年的考验!
  都江堰从远古走来,一路高歌,一路风尘。
在都江堰建成使用近400年时,中国的本土教派一一道教在其相望的青城山悄然诞生了,这绝对不是一种偶然。应该说是青城山孕育了道教,而都江堰又丰富了道教内涵,或者说是道教的一个具体实践,道家所崇尚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自然、生命、和谐、发展”的宗旨,难道在都江堰体现的还不够淋漓尽致吗?
  由都江堰派生、引申出来的“实事求是”“崇尚科学”“尊重规律”的文化,也和其分流出的江水一样无时不在滋润着川蜀大地,哺育着一代代儿女,同时也造就着无数个英雄。
站在一个个历代“堰功”塑像前,如:丁宝祯、诸葛亮等,我不禁思索着:创造都江堰者李冰也,而光大都江堰者,乃历代“堰功”也。都江堰由最初的“灌溉三郡”数万亩良田到今天的数千万亩,都是一代代官吏带领川蜀人民通过“岁修”逐步完善发展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不论和平还是战乱,不论什么朝代、什么制度,从来都是“官办”。从没有人敢据为己有,这就促使着历代地方各级官员要不断地“勤政”“施政”。纵观川蜀历史,就不难发现这里仅在唐末宋初发生过一次农民起义。而且还主要是外部因素引起的,这不能说不与当地社会矛盾的相对缓和有关系。
在即将收笔之时,我情不自禁地站起身
向都江堰的缔造者李冰先人深鞠躬!
向都江堰的历代“堰功”们深鞠躬!!
向千百年来修建、完善都江堰的川蜀人民深鞠躬!!!
(《散文百家》2007年12期,有删减)1.作者对都江堰推崇备至:“只有集物质与精神、人文与自然于一体的都江堰,才称得上是人类杰作,旷世亘古!”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都江堰有哪些精神、人文的内涵。(5分)
2.本文第2段突出运用了一组对比,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组对比分别突出了都江堰怎样的特点,并说明其在文的作用。(4分)
3.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谈千年都江堰给人类的启示。(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震撼心灵的还是都江堰
&&&&&& 我有幸走进川蜀之地,最震撼心灵的还是都江堰!
  与之相比,三星堆虽神奇,但却是那样地令人费解;峨嵋虽秀,但总笼罩在茫茫云雾中,且显得那样的吝啬;武侯祠虽圣,却难免带些战争文化色彩;就是堪称“世界第一”的乐山大佛,虽大气、庄严,也过于玄妙、虚幻!只有集物质与精神、人文与自然于一体的都江堰,才称得上是人类杰作,旷世亘古!
&&&&&& 我看到的都江堰是建立在岷江上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从现在的视角,单就这项水利工程而言也不能称其为“大”,它主要由宝瓶口、飞沙堰、鱼嘴三部分组成。之所以又称其为“大”,主要在于它修凿于2260年前的“刀耕火种”年代;在于它一直延续2260年而永不衰败,这与早已荒废的世界同时水利工程如“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渠和古罗马的人工渠道”相比,更彰显出它的恒久性。自从有了都江堰,才有了蜀中盆地的自流灌溉,才有了成都平原上驯服的岷江,才有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才有了蜀人生生不息乃至近代对中华民族上亿人口的贡献。
千年都江堰,时时刻刻都在毫不吝啬地向人们展示着她的“科学巨人”风釆,而这个“科学巨人”的内涵就是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就是“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就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 鸟瞰都江堰全景,就不难发现,整个工程的选址竟是那样巧妙、科学。都江堰虽没有巍巍大坝,但其作用却胜似任何大坝;都江堰的工程虽然显得散落不齐整,但其内应力却十分巨大而统一。其人势、地势、山势、水势浑然天成,其“疏、堵、合、制”无不相得益彰。由此可见当年那个“总设计师”、“总工头”——李冰是多么详实地掌握了一手资料,又是多么地聪颖和智慧。我不禁联想到近现代的一些水利工程,大多都是在“人定胜天”思想的指导下,采用高筑坝“堵”的方式建设的,往往完工不久就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如三门峡水利工程,短短几十年就丧失大多功能。还有我们祖国山河上随处可见的大大小小的水库,究竟利也、弊也?更须拭目以待。就是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虽然现代化程度、科技含量很高,效益也巨大,但其投入产出之比,和古老的都江堰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是有待观察,真希望它能经得起百年乃至千年的考验!
  都江堰从远古走来,一路高歌,一路风尘。
&&&&&& 在都江堰建成使用近400年时,中国的本土教派一一道教在其相望的青城山悄然诞生了,这绝对不是一种偶然。应该说是青城山孕育了道教,而都江堰又丰富了道教内涵,或者说是道教的一个具体实践,道家所崇尚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自然、生命、和谐、发展”的宗旨,难道在都江堰体现的还不够淋漓尽致吗?
  由都江堰派生、引申出来的“实事求是”“崇尚科学”“尊重规律”的文化,也和其分流出的江水一样无时不在滋润着川蜀大地,哺育着一代代儿女,同时也造就着无数个英雄。
&&&&&& 站在一个个历代“堰功”塑像前,如:丁宝祯、诸葛亮等,我不禁思索着:创造都江堰者李冰也,而光大都江堰者,乃历代“堰功”也。都江堰由最初的“灌溉三郡”数万亩良田到今天的数千万亩,都是一代代官吏带领川蜀人民通过“岁修”逐步完善发展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不论和平还是战乱,不论什么朝代、什么制度,从来都是“官办”。从没有人敢据为己有,这就促使着历代地方各级官员要不断地“勤政”“施政”。纵观川蜀历史,就不难发现这里仅在唐末宋初发生过一次农民起义。而且还主要是外部因素引起的,这不能说不与当地社会矛盾的相对缓和有关系。
在即将收笔之时,我情不自禁地站起身
向都江堰的缔造者李冰先人深鞠躬!
向都江堰的历代“堰功”们深鞠躬!!
向千百年来修建、完善都江堰的川蜀人民深鞠躬!!!
&&&&&&&&&&&&&&&&&&&&&&&&&&&&&&&&&&&&&&&&&& (《散文百家》2007年12期,有删减)
1.作者对都江堰推崇备至:“只有集物质与精神、人文与自然于一体的都江堰,才称得上是人类杰作,旷世亘古!”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都江堰有哪些精神、人文的内涵。
2.本文第2段突出运用了一组对比,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组对比分别突出了都江堰怎样的特点,并说明其在文的作用。
3.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谈千年都江堰给人类的启示。日至28日的国家大事的最近5条新闻要点_百度知道
日至28日的国家大事的最近5条新闻要点
记住哦!是“要点”我是新人还没有多少积分,所以就给你们20的悬赏吧!因为我只有25的积分
提问者采纳
全国两会选举产生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 三;三通&quot、第十三届残奥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世界纪录及参与人数创历史之最 六、四川汶川发生8.国内 一,中国政府确定4万亿投资计划 七,全球华人齐心协力护卫奥运圣火 二,“暖春之旅”开创中日关系新局面 三、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海峡两岸基本实现直接&quot,国际社会联手抗击 十,全民动员全力救灾;3·14&quot、我国南方大部地区遭受罕见雨雪冰冻灾害 二、中国发生“5·12”特大地震、梅德韦杰夫当选俄罗斯总统、三鹿奶粉事件引起社会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 七、国家出台扩大内需十大措施保持经济增长 九,普京出任政府总理 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创新纪录、拉萨发生&quot、索马里海盗猖獗、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 2、印度孟买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 九、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 六、中国人首次实现太空漫步 八、胡锦涛访问日本;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 四1,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 八.0级特大地震 五、巴拉克·奥巴马赢得总统大选,各国联手救市,刷新奥运纪录,国际社会积极援助 五.国际 一; 十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日时事新闻(国内)
1.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于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致电我国南极考察队,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建成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南极恶劣环境中迎难而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建设中国南极昆仑站作出突出贡献的全体考察队员表示诚挚的问候,并遥祝考察队员们节日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2.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年会28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并发表了题为《坚定信心 加强合作 推动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的特别致辞,全面阐述了中国对世界金融经济形势的看法和主张以及采取的政策举措,表示中国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做...
一、国内部分: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1日互致贺电,宣布“中朝友好年”正式开始并表示热烈祝贺。
在5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指出,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总体增长较快,但增幅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走势。去年1—11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8068.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5%。其中,中央本级收入31915.83亿元,同比增长18.8%;地方本级收入26152.38亿元,同比增长22.7%。预计全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6万亿元,同比增长19%左右。
1月5日14时30分,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历时117天,总航程23000余海里的远望五号测量船顺利抵达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港口。至此,顺利完成神舟七号海上测控任务的5艘远望号测量船全部胜利返回祖国,我...
国家大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为什么胡适今天仍然没有过时?_思想市场_澎湃新闻-The Paper
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11:35 来自
【编者按】        1962年,胡适去世;1962年,他们出生。今天,他们已是学界中坚,其中包括任剑涛、高全喜、许章润、单世联、陈明等人。感怀胡适的思想启示,他们称自己为“1962学人”。        近日,1962学人在茶聚的基础上形成的论文集《重思胡适》由中央编译局出版。2014年12月下旬,中央编译出版社联合共识网,主办线下读书会,听任剑涛、高全喜、许章润老师讲述这本《重思胡适》。        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任剑涛演讲。1962学人,胡适的“转世灵童”?       说到胡适,我们1962的学者团队,被同行朋友开玩笑,说是自认“转世灵童”。1962年,胡适去世了,我们出生了,大有我们继承了胡适的思想血脉、精神灵魂的意思。自问有没有这个意思呢?略有一点。但是,我想这个意思,并不是我们核心的意思。       1962学人论坛、学人论丛,以及我们还将围绕这个话题所展开的一系列学术活动,跟2012年那个年份有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那一年正是十八大大换届的年头,时逢领导集团的代际更替。今天回头来想,2012年中国的思想界是非常活跃的,至少比去年和今年要活跃得多。大家有无数的想法,我们1962年出生的这一批学者,经常有机会私人聚会、学术聚会,谈论国家大事,谈论个人想象。这一年中国面临很多挑战,我们总不能把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年头,“知天命之年”,埋没在一个执政党换届的宏大政治叙事之中,我们想。在这之外,是不是可以做点什么事情,纪念我们在这一年曾经活过,不要说2012年只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了,我们自问自己白活了。后来一讨论,发现这一年还是有关乎现代中国发展、尤其关乎现代中国精神成长的一个重大事件,那就是胡适的逝世周年祭。        何以重思胡适?       胡适在大陆已经遭到彻底批判。在批判当时,已经在知识界变得臭不可闻,至少变成了政治负资产。在台湾,胡适也一直遭到保守主义者和激进的思想主张者痛斥。       有人说胡适是被台湾的保守主义者气死的。也许这个说法言过其实。但很显然,胡适的基本主张是十分理性的,最合理地切进了现代中国建构的核心命题,因而他从来不讨激进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的好。这两批人在学术界是非常反感他的。在政治领域里,主张保守主义的,以仁义廉耻治国的蒋介石,虽然对胡适非常礼遇,但《蒋介石日记》披露之后,人们也发现,蒋介石虽然表面上对胡适非常礼遇,实际上内心痛恨胡适。因为胡适经常以导师状出现在“蒋总统”、蒋委员长面前。蒋委员长维持着当时一国领袖的基本风度,没有破口大骂,没有厉声呵斥,当然更没有严厉的惩罚。不过,蒋介石的内心对胡适并没有什么好感。这么一个人在台湾不讨好,在大陆更不讨好。政治家们认为,他的主张不代表国家前途。在精神生活领域里,已经获得政治主流地位的激进主义者,掀起了浩大的批判运动,刚才我们的主持人已经讲了,有八大册的胡适思想批判资料集,堪为证明。在思想界,保守主义很反感他。当时已经跻身台湾保守主义领袖阵营的徐复观先生,邀请他到东海大学做报告,现场两个人就吵了起来。       这样一个人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也许大家觉得非常奇怪,因为我们一些1962出生的学人,与1962年去世的胡适,在2012年遭遇,为了纪念我们活着的、1962年出生的人不白活,没有找一位各方都受欢迎的人士作为纪念对象,竟然找了一个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都不讨好的胡适作为对象。这样一个人,其主张在现代中国并未变成主流,大家可能仅仅是把他当做一个文化名人来对待的。胡适只是一个象征性符号,我们有必要去激活这个符号吗?我们当时的考虑不是特别复杂,第一,我们确实觉得有必要激活忽视这个符号,激活的理由是什么呢?理由当然是由“大词”提供的。因为,从专业角度看,我们当时这一批1962年出生的十来个学者,除了欧阳哲生教授大半生以胡适为他学术研究的职业,出版了非常多的胡适研究作品,而且编辑了20多卷的胡适文集,其他人都没有专门研究过胡适。我们从思想遗产上来清理胡适对现代中国的阐释,有点忐忑不安,生怕在专业上找不着北。       为了激活这个思想符号,我们虽然没底,但是要努力。我们在专业研究上不以胡适为业,但我们把胡适认读为一种文化-政治状态。而且,我们愿意在思想的路上与一个伟大的心灵遭遇,诚恳地与胡适对话。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并不是仅仅想清理胡适的思想遗产,而是想在胡适的思想中,发现从晚明以来一直处在现代转变过程中的中国,尤其是在年帝国终结以后,处在民国和人民共和国两个共和国的现代建国选择困难中的中国,胡适还有没有政治上的指引意义。       这样一个话题,实际上就不是一本书的话题,或者几篇学术文章的话题。我们几个1962年出生的学人,不谋而合,共同决定搞一个以胡适话题为起点的、连续性的学术活动,而且认定,这一活动应该是跨学科的对话活动。        1962学人论坛何为?       “1962学人论坛”第一场学术活动的话题,当然是胡适。学术活动结束后,大家各自撰文,编辑成书,这就成了《重思胡适》这本书。参会的10位学者,在各自忙于职业事务之余,积极撰文,最后成文的有9位。我们想通过胡适这个思想起点,展开对现代中国的广泛思考。目前已经确定的有三大话题,除开第一次学术聚会讨论的胡适以外,许章润教授主持的第二次讨论会的主体是“重思国家”,这次会议从胡适看开去,讨论国家问题,也有10来篇论文,还是中央编译出版社斥资出版,岑红编审做责任编辑。第三次会议,昨天才在南京大学结束,由南京大学政治学教授张凤阳召集,主题是“重思社会”。明年将举办第四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单世联教授召集,初定主题是“重思文化”。       这些话题,聚焦在中国现代转轨的国家状态上,延伸到它的社会土壤是硗薄的还是丰饶的,文化根基是浅薄的还是深厚的这类主题上面。我们想系统地重新思考一下,中国文化、中国社会是不是能够支持一个现代国家的建构。1980年代以降,中国的文化热、传统文化热、现代文化热,持续不断,但到今天,我们对中国文化究竟会有个什么出路,心里还是没有数的。尤其是我们在座的三位,在1970年代末进入大学,亲历了整个改革过程。但是我们骨子里流动的文化基因,严格说来是“文革”的东西。不同于现今的极“左”派,我们三位都是在与自己“文革”文化基因战斗的学者。为什么有些夸张地使用战斗一词呢?原因在于,我们骨子里流动着的,实际都是“文革”的血。我们不与之战斗,就会轻而易举地陷进极“左”的泥淖而难以自拔。我们成长在一个唱红打黑的时代。我们的小学、中学都在唱红打黑,唱红不用说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国际歌》,都是红得不能再红的歌了。打黑打谁呢?打地、富、反、坏、“右”,比现在打黑的范围广泛很多。我们骨子里流动着的都是红色血液,充满着斗争精神。但我们深知,中国是无法用这种斗争精神来解决建设现代国家、建设现代社会、建设现代文化的种种问题的。对之,必须用胡适精神加以超越,才能促使国家走上健康的现代发展轨道。       为此,我们1962学人论坛,尝试通过一些基本问题的清理,重新思考关乎国家现代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的态度很审慎,有着代际的自我规训。我们不认为自己能像50后学者自认的那样,能够为大家提供真理。大家大概都知道,今天在学术舞台上活跃的50后学术思想领袖,基本上都有一个明确的愿望,就是要提供给大家一个关乎所有问题的现成答案,他们动辄的说辞是“我在追求真理”。我们这一批人,强调自己仅仅是在清理学理。这是不一样的取向。我们并不准备提供什么现成的答案,仅仅想“重思”相应主题来清理我们自己的想法,也愿意与读者一起来共同清理想法。中国国家这么大、历史这么悠久、文化这么辉煌、包袱这么沉重、发展这么迟缓、转轨这么艰难,“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是国人必须一起思考才能凸显答案的重大问题。        胡适对转型中国的意义       仅就“重思胡适”这个论题来讲,想强调两个意思:一是我们在学术史上应当认真对待胡适,二是在当下谋求中国出路是应当借重胡适。大家都知道,今天流行的、中国大陆的新儒家理念,对胡适充满着与港台海外新儒家一样的愤怒,有人骂胡适先生掘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祖坟,是中国文化的叛逆。我想,这本书的作者是不同意这个看法的。今天,无论是中国大陆的、还是港台海外的新儒家,对胡适的理解都有不到位的地方。港台海外新儒家,因为传统文化修养深厚,而且他们接受过传统文化没有受到根本破坏的条件下的文化教育,他们有资历与胡适讨论尊重不尊重传统文化的问题,也有资格与胡适商榷对传统文化的修养怎么样。但是,今天中国大陆的新儒家,其实很多也是我们的同道、朋友,是学术界长期合作的研究者,我想对他们说一句话,不要以为胡适的传统文化修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会在任何层次和角度上,弱于今天中国大陆的新儒家。事实上,中国大陆的新儒家,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的修养远远不及胡适,对传统文化所怀抱的敬意、理性程度,更远远低于胡适。我们对胡适的思想应该持一种重新礼敬的态度,要确信,胡适从来没有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一种轻薄的态度。这不仅是胡适先生受教育的背景所注定的,也是他的研究志向所决定的,他晚年花巨大的功夫来著《水经注》,已经很能够说明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不能把胡适先生仅仅当作一个激进的、向传统宣战的新文化运动甚或五四运动的推手。新文化运动,并不必然跟传统文化构成对立关系。不要以自己认定的对峙性理念,认为胡适也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关系中,才能够张扬现代。其实,这是当下对峙传统与现代的学者,以自己确立的对立观念去轻薄地对待胡适。更重要的是,需要提醒轻薄胡适的学者意识到,胡适对现代的召唤,其深沉、其执著、其理性,尤其是他博大的世界视野、人类眼光,以及对传统所怀抱的亲和态度,远非我们一班眼光狭隘地盯住所谓传统的人士所能赶得上。       对今天中国来讲,正处在一个大国崛起的十字路口,像胡适先生那样,能够对内提倡“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对外以世界主义的眼光超越民族国家,有一种稀缺的人类眼光,在国家与世界这样两个层面上,理性审视中国现代发展的学者,真是极其稀少。在这两个视角中,胡适确确实实是为当代中国立下精神规则和建国规则的一个伟大人物。我们面对胡适,不管是我们1962学人,还是今天到场的读者,勿需以对胡适的崇拜感,来面对胡适。因为胡适不需要这样的崇拜。它不过是一个动力。这一动力,旨在推动我们去探讨中国问题,去努力建设好一个常态的现代国家,去把中国的现代建国事业、社会建设事业、文化建设事业顽强地推向现代境地。这可能是我们从精神深层上与胡适先生发生共鸣最重要的理由。只有这样的一个基本理由,促使我们受他的精神感染,理性展开对中国问题的思考、对世界问题的思考,由此才不至于落到以偏概全、无比激愤的状态。胡适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一方面拒绝了激进主义,另一方面拒绝了拘守现实的政治保守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这是一面足以激发人们合理地看待历史与现实的旗帜。如何对现代中国持有一个真正符合国家需要的、理性主义的眼光,尤其有一种坚守理性主义的基本能力,而又能保守我们的文化传统,对中国的健全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这正是我们对胡适表示敬意的、最切近的理由。       正是在这一基本理由指引下,我们展开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展开了我们的写作过程,展开了我们今天下午的对话过程。        胡适的政治认同       毛泽东和胡适的关系,说来话长。简单归纳一下,他们的关系是一个政治家跟一个学问家的冲突和交汇的关系。毫无疑问,当年胡适作为五四或者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是毛泽东非常崇拜、敬仰的人物。在北大有所交集,但相交不深。毛泽东当时对胡适的景仰自不在话下,而胡适当时对毛泽东的扶持也相当明确。       这是毛泽东跟胡适的早期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个小人物和一个领袖的关系。       到了后来,情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1940年代后期,毛泽东作为威震中国的政治枭雄,有一小天下的气概。这个时候,毛泽东要处理的核心任务是,树立作为新的政党政治权威以及建国的思想权威。胡适是民国的现代思想权威。两种不同权威的遭遇,正好与两种国运的走向叠合,走向不言而喻。话分两头。首先是年阶段,当时中国政局发生剧烈转变,毛泽东曾经圈定的一个挽留重要统战对象的名单,胡适赫然在列。但胡适没有接受毛的挽留。当时国民党也开出了一个类似名单。但胡适既没有留在大陆,也没有前往台湾。作为国共两党争夺的对象,胡适拒绝成为政权转手的政治符号。试想,胡适留在大陆,一定会增加知识分子批判运动的戏剧性。那些留在大陆的保守派知识分子、自由知识分子,除了极少数像陈寅恪那样的人没有接受洗脑,大部分人都悲壮地变成了新政权的思想奴隶。如果胡适留在大陆的话,他将是毛泽东所议论的“解放后”的鲁迅。大家都知道,毛泽东身边人曾经问他,如果鲁迅活到今天会怎么样,毛泽东的回答是非常精彩的,我们不用直接讲,说得太多好像不太好。确实,同情地讲,新政权本身也有它进行思想和政治清理的必要性。只不过回头看看,当时的清理明显矫枉过正,掌握火候不到位。       在年,胡的选择,以他在美国的一家英文刊物所发表的一篇长文,对中苏美三边关系的准确评价,告诉大家“一边倒”的政策不会有好的结果,这显示,胡适跟新政权基本的政治理念和建国取向,水火不容。这是毛泽东后来下决心发起批判胡适运动,清除胡适在大陆的影响最直接的原因。胡适在大陆赢得广泛认同,以及他深耕的师生关系,让新政权必予除之而后快。胡适在北大的知识霸权,它让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最郁闷又最萦记于怀的,是让北大成了自由主义的圣地。这也是90年代知名学者刘军宁编《自由主义与北大传统》张扬的、胡适时代北大的一个面相。在胡适之前,北大其实是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盘桓之地,并不是自由主义萦绕之地。但胡适之后,北大确实成为自由主义的根据地。1949年以后,如果不对胡适思想进行清算的话,激进主义主导的中国革命胜利者,在取得国家权力之后,就会遭遇两个危机,一个危机是权力的激进主义思想支撑确立不起来,另一个危机是激进主义无法完全占领思想市场,不得不与自由主义分享国家观念空间。从延安窑洞中走出,登堂入室,进入主流社会的激进主义,借助政治批判运动,完全主导北京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彻底清算了胡适思想。       这是劝慰、慰留胡适不成,而显得恼羞成怒之下做出的必然举动。在政治上讲,树立思想权威的目的,其实要解决政治认同问题。1949年以后,胡适恰成政治认同的反面符号。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当然会从早年的崇拜者,变成晚年的敌对者。不幸的是,胡适1962年去世,没有机会继续观察事态的演变。不过,这里很有趣的是,中国现代合理化政治即立宪民主政治乏善可陈的情况下,激进主义政治取得中国基本权力面,获得政治主导权之后,却将自己思想的衬托者即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同时扫进了历史垃圾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大致是因为激进主义者如毛泽东想“毕其功于一役”解决中国问题。当他认为自己“毕其功于一役”地解决了中国问题的时候,当然对曾经在思想上敬仰的胡适,就会变成在政治上的仇视对象。这一重大转变也是合乎逻辑的。至于毛本人和胡本人的相互评价,意义不大。在某种意义上,与其欣赏他们的相互爱怜、惺惺相惜,不如看到其间蕴含的是建国选择的两条道路、两种品格。历史的书写很简单,他们所代表的两种中国道路,以及他们晚年所寄居的两个政治实体的走向,已经呈现了他们内心挥之不去的问题的答案,这多少有些让人冰凉的感觉。        超越意识形态的羁绊       意识形态没有现成方案,因为它涉及到个人的价值偏好以及政治主张,因人而异,因时变迁。主流意识形态,当然是来自于国家权力的引导和国家权力施加的状态。对于胡适这一批学者兼政治家来讲,他们的意识形态判断,确实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在1950年代初期,胡适从美国返回台湾,一批身边的朋友就愤怒地谴责留在大陆、曾经也是朋友的人士,指责他们对苏俄一边倒,没有原则。胡适非常宽容的指出,大家何尝不做同样想象,当年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有什么理由站在高位去批评他们呢?确确实实,胡适在1920年代后期中国充满着“法西斯主义”式渴望的时候,也认为苏联模式是迅速拯救中国的一个途径。他对苏联模式不仅不表反对,甚至表示了赞成。在当年“民主与独裁”的争论中,胡适对民主所做的辩护,底气也很不足。他认为,民主是一种幼稚园政治,对我们素质低下的中华民族,是比较容易实践的。而独裁需要伟大的政治家才能加以实践,需要聪明的民族来加以坐实,我们这个低素质的民族远远做不到。       今天看来,他对独裁的拒斥和对民主的辩护,跟我们一般的想象,完全背道而驰。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情况。坚决跟苏俄对抗、而几乎一边倒向美国的蒋介石,在去苏联以前,对苏联的欣赏与对德国的欣赏,是高度吻合的。一个落后的民族,在意识形态上可能陷入两个泥潭,第一,我们落后,我们挨打,我们痛苦。第二,我们救国,我们振兴,我们图强,一蹴而就。这是落后塑就的一种政治心理、政治土壤、政治定势。与此相关的是,只要处在中国的背景条件下,去看全世界范围内哪一个国家能够迅速改变自己落后、挨打的国家处境,我们就由衷羡慕、悉心模仿,希望马上拷贝。不过蒋介石一到苏联,便彻底失落。他后来出了一本书,叫《苏俄在中国》,便道出作别苏俄的原因。当年胡适跑去苏联一看,却为表面上的繁荣和蓬勃而心旷神怡,认为苏联模式是解决中国出路的选项。到了1940年代、尤其是后期阶段,他体会到苏联在中国的图谋,才幡然悔悟。认为中国走苏联的道路,要受到苏联的奴役。从1949年一直到1963年中国跟苏联彻底闹翻,完全印证了胡适的政治天分。       我们今天已经不必要去苛责胡适当年对苏俄的欣赏,就犹如我们也不必要去苛责蒋介石及其身边的一批国民党青年军人对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欣赏,因为历史已然铸就。但是意识形态的审慎判断,确实需要知识分子和整个社会、尤其政治家们警醒。中国今天已经免于贫穷落后和被列强瓜分的危机,希望我们也能免于在危机中紧张地固守某种意识形态的张力。这种张力,从晚清、民国一直到人民共和国,都没有能够免除。今天我们在追问“中国向何处去”的答案的时候,内心依然充满着意识形态的紧张感,这是大可不必的。       我们1962学人,并不准备给我们读书界、给中国的政治行动、给我们的建国方案,提供一个现成答案。这种现成答案,只能出自意识形态取向。我们愿意以探讨的态度,免于追求真理的独占,立定询问学理的宽容,来共同、渐进地解决国家的发展问题。这就能免除这位提问先生所担忧的,我们将陷入一种意识形态向另一种意识形态的跳跃。意识形态有几个承诺:第一,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以至于进入完美状态。第二,如果我们想通过国家权力来提倡某种固定牌号的治国方案,可以赠与我们想象世界中的那种理想状态。意识形态总是把观念和权力高度勾连出来。而这恰恰是今天可能遭遇的危机。无论是想推行某种牌号的意识形态,还是今天中国流行的极“左”、极“右”的意识形态,都认为唯有自己才能一揽子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并给定中国向何处去的唯一答案,这是极其危险的。我们统统应该放下,统统应该有一种理性的姿态,去慢慢地推进、耐心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发展,在不急不缓之间行动,国家前途方有保障。
录入编辑:谢秉强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重思胡适,任剑涛
澎湃新闻APP下载
澎友先来登录吧!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澎友先来登录吧!
请输入新手机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新邮箱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注册时的手机号或电子邮箱
获取验证码
已有账户,马上登录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您的密码已重置,请输入新密码
请输入6-12个数字或字母
已有账户,马上登录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请填写以下注册信息
获取邀请码
已有账户,马上登录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请填写以下注册信息
请输入4-20个字符
请输入6-12个数字或字母
&&同意相关注册协议
已有账户,马上登录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是否确认删除此发言?
是否确定取消所有跟踪?
是否确定删除所有收藏?
是否确认提交话题修改?提交后,需要重新审核,会保留已有问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国家大事的新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