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女儿读后感的冲突是什么

最新公告:
独立自为的思考与问题意识
独立自为的思考与问题意识 谈写作与阅读中的意义的创造 广州市第二中学 徐华 一、现象缘起 无论是高考语文,还是高中语文教学,我们对写作与阅读有着许多困惑与窘境。 正如 2012年的高考作文,张鸣的博文这样写道: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会引起人们的热议,
独立自为的思考与问题意识
&&谈写作与阅读中的&意义的创造&
广州市第二中学&徐华
一、现象&缘起&&&&&&&&&&&&&&&&&&&&&&&&&&&&&&&&&&&&&&&
无论是高考语文,还是高中语文教学,我们对写作与阅读有着许多困惑与窘境。
正如2012年的高考作文,张鸣的博文这样写道: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会引起人们的热议,人们总是奇怪,为何出题的人能想出那么搞笑的题目来?比较起来,今年广东的作文题,倒是比较靠谱,题目是:&你想生活的时代&。看了这个题目之后,我唯一的担心是,如果考生没有一个说喜欢当今的,可该怎么是好。但是,考试结束之后,我的担心似乎根本就不存在。今年的作文,普遍考的不好,因为题目不够套路化,习惯了按套路填字的考生们,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往上码字了,满分60分的作文,平均才37.
诚然,全省的高考作文的表现是无法让一线老师释怀的。面对困境,我们积极的态度就是寻求一种突围。
然而,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我想,可能不仅在于套路化的写作训练、模式化的教学,症结更在于学生平时的写作和阅读没有独立自为的思考与问题意识,甚至是我们处在&一个缺乏想象的时代&,没有了想象力,也就没有了创造力,顺理成章也就没有了&意义的创造&。所以作文也就面目可憎,难以卒读。
二、方向&界定
一篇好的作文关键是&言之有物&。何谓有&物&?就是有诚实的思想、深刻的观察、亲切的感觉,以起到&表情达意&的功用。
那么,&表情达意&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表情&应当先有真实的感情,&达意&应当先有良好的思想;当然,文章若是&行乎其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状态下的产物,是最为理想的。然而,真实的情感和良好的思想,来源于何处?我认为,当写作根植于阅读与生活时,最大限度地发展与提升&独立自为的思想&与&问题意识&,进行&意义的创造&成为要务之所在。
何谓&独立自为的思想&?叔本华认为,&独立、自为的思想整体恰似一个活人。这是因为独立、自为的思想就以活人诞生的相似方式生成:外在世界让思考的头脑受孕,思想果实也就随后生成。&&独立、自为的思想家的表述莫不打上认真、直接和原初的印记,他们的思想观点和表述用语都出自他们对事物的体验。&(参见《叔本华美学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叔本华著,韦启昌译)
何谓&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通过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等多种方式,产生了认知冲突,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时,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的探索情境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式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不断地积极思维,直至问题解决。&其中发现式创新是指&在新奇的现象中探求出未来趋势、重复的现象中探求出客观规律、密集的现象中探求出事物本质。&(参见《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房寿高吴星,《上海教育科研》学术争鸣 2006.1)
何谓&意义的创造&?马小平老师提出&意义的创造&概念时,强调必须&回归日常,回归于平凡的生活,回归日常的实践&。&生活毕竟不是关在窗子里漫谈理想,生活是严峻的、严肃的,也是残酷的,我们不能绕过今天的教育现状,生活到明天去。我们必须从今天起步,一步一步地迈向未来&。他说:&诗意化的生活的秘密不是别的,就是行动起来,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生活,打量我们的工作,打量我们的人际关系。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吸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只要我们倾心去创作事物,去创造一堂课,去创造一次解决过程去创造一次美好的生活经历,去创造美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就在创造世界了,就是在创造诗意了。所有的诗意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体验中和过程之中&。(参见《人文素养读本》 马小平编著)
三、动因&背景
1.值得重视的一份调查: (万俊人《学统与思想创造》载《读书》2002年第8期)
一份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毕业生们虽然绝大多数都成为当今美国社会乃至世界各地的精英人才,但他们在感激母校的教养之恩的同时,仍然有不少抱怨,其中抱怨最多的几项依次是:学校没有教给他们足够的写作能力;没有教给他们必要的历史知识;没有教给他们必要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这三项所占被调查者的比例均在百分之六十以上,第一项甚至超过百分之八十。
虽然时间过去了十年,但从这份调查中所呈现的问题,结合当前的教育状况,我们似乎仍然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2.教育模式的变革:
人类的教育模式是围绕教育目的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模式。古今中外的教育模式尽管很多,但在历史上经得起时间考验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教育模式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模式强调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重视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另一种模式强调学生的活动和探索,重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我们注意到,这两种教育模式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前者是一种以传授知识为中心、重认知的教育模式(简称知识教育模式),只是重视书本知识、重视理性训练;后者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重实践的教育模式(简称能力教育模式),只是重视实践、重视感性训练。它们共同的缺点是教导人们如何工作,如何在社会上找到一份好工作为目标,把培养学生做事的本领作为教育展开的出发点,以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为中心,把学生们培养成能适应竞争社会的人,从而造成了教育的普遍问题&&过分重视语文、数学与科学课程的学习(以培养&读、写、算&的能力为中心)而缺少人文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们普遍缺少人文精神的陶冶,缺少求知的神圣感与崇高感,缺少对学校作为传承人类精神文明&圣地&的敬畏感,缺少精神家园与缺少内心的精神生活,气喘吁吁地被迫适应快节奏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失去了生活的诗意与优雅,失去了多元发展的个性与创造性,失去了人作为人能悠闲地享受精神生活的乐趣。这两种教育模式都严重地忽视了教育的价值引导功能、忽视了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内在精神世界丰富的充满爱心的能充分享受艺术、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工作的人,在学会做人的基础上去追求做人与做事的整合。所以,当前教育模式应当转向&以审美为中心、重生命体验&的教育模式(简称生命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学生&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为目标,以如何过艺术化的生活为出发点,特别重视学生自我幸福度的感受,重视学生艺术感觉与内在心性的培养;重视学生对&美、真、善、爱&的心理体验;重视学生在&美、德、智、体、劳&这五个方面的均衡而全面的发展;重视学生的身体与体育活动;重视学生对知识要从整体到局部的系统把握;重视学生情意能力、整体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全面培养。教育说到底,就是对人的自我意识、对美感的唤醒&&把学生们培养成有自由精神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
当前,工业化伴随城市化,使人脱离了自然的怀抱,产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对立、异化,也产生了人自身的异化。经济和技术的现代化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上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露出来。由于过于注重外在的经济生活,导致了人内在心灵旨趣的丧失。然而,有意义的教育鼓励人人追求自我实现,并从制度上保证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因此,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认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培养人去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能使他们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换言之,就是要求我们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跳出来,摒弃过往以教育者为中心,以教材与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标,以灌输和控制为手段,以培养求生存和服从的人为宗旨的教育实践;转向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享受学习为目标,通过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然后充分把他发挥出来,以培养有意义的生活和创新为宗旨。
3.人文素养的意义:(参见《人文素养比数理能力更基础》上官子木)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偏重于数理学科的知识积累,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最终构成了学生整体性薄弱于人文能力与创造能力。从教育内容来看,这不仅是由于对阅读量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的低要求,而且是由于学校的教学训练很少包括那些与创造性活动紧密相连的内容,诸如收集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动手实践、实验操作等等。这些活动的缺乏必然导致我国学生在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存在明显缺陷。
阅读引发思考和拓展视野,缺乏阅读则必然影响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并具体表现为狭窄的知识面、低能的文字理解力、浅薄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检索、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按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这种研究性的写作训练与我国为应试而进行的作文训练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在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站在知识总体之上选取为己所用的知识,以及如何将所学的知识排列组合出新的阵容。其结果是,最初表现在阅读、写作、收检信息能力上的优势,最终表现在判断、组织、运筹能力上的优势。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四、案例&感悟
在学习冰心的散文《霞》的时候,我在阅读文章后,发现全文还是相对容易理解的,但文章最后一句:&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走去&&&有些费解。经过查资料了解,最后决定直接抓住&慰冰湖&这一貌似普通的词语切入,询问学生如何理解这句话;然后再让学生联系全文,思考怎样理解这句话中作者表达的感情。
其实,实际情形大概是:
在冰心之前,Lake Waban曾被就读于此的宋美龄翻译为韦班湖,由于冰心太想家了,一见到湖,觉得特别的亲切,她曾将自己视为海的女儿,现在觉得湖也是海的女儿,亲人都不在身边,只有湖能安慰自己了,所以,她就谐音会意,将Lake Waban,唤做&慰冰湖&。这完全是一个个人化的甚至是私密性的翻译,但没有想到她的名气太大,《寄小读者》的影响太广,以至中国的读者只知道威尔斯利有个慰冰湖,而不知有&韦班湖&。三十年代末,冰心应宋美龄之邀,到重庆参加抗战工作,宋美龄以校友的身份邀冰心共进午餐,家庭式的午餐,蒋介石自然在场,但他很少说话,都是夫人的声音,席间也说到美国,宋美龄忽然提到慰冰湖的翻译,说,你是大作家,你的名气比我大,中国人都知道威尔斯利有个慰冰湖,她先前的翻译都被人忘掉了。可见,冰心这种完全个性化的谐音会意,确实取代了更为准确的音译,但因为这样,慰冰湖,从此你便人性化了,你便在中国的亿万读者中活了起来,并且是在冰心无以伦比的描写中存活着的!
在这节课教学中,我最后在师生之间达成了一份共识&&冰心在人生晚年的感叹中,既流露了对美好人生的回忆与挽留,岁月流逝的无奈,但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了一种生命的乐观!&慰冰湖&不再简单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个符号、情感最大的存载体。
这节课容易让我们感受到,老师&以读定教&,个性化的&独立自为的思考&显得特别有意义,不仅激活了课堂,让学生以有趣而别致的方式理解文章内涵,还明白生命的更大意义在于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在生活中,对于高二的学生,我要求他们学习应该有&好奇、怀疑、批判、独立&的精神,并争取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它是治学与创新的精神起点。例如,今年暑假带学生去浙大,游西湖时,在西湖苏堤入处,有一块石碑,上面是沙孟海先生题写&苏&,但&&是左耳旁,不是提土旁。初见时并不认得它是&堤&的繁体字,非常好奇,导游解释说这个苏堤,是当年的父母官、大文豪苏东坡修建,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命名&苏堤&。那沙孟海先生题写时,认为苏堤不仅是用&泥土&修建,更在于它风景旖旎,让游客赏心悦目,甚至有鸟鸣蛙唱,可以用来听。当时觉得这种解释非常有文化意味,可是心想,这真是有文化人的特权,只要文字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可以改字,改成错别字也无所谓,字典中查不到也无所谓。回来后,我一查字典,发现那个&&字是繁体字,有出处有来历。倒又怀疑导游的那番解说来,网上查阅资料也没有结果,只好存疑。但不管怎样,导游的话使我意识到,风景的美,更在于文化,更在于文化背后有对生命的观照。
因此,在与学生交流中,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好奇&就是对世界保持一份友好的交流心态,&怀疑&就是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意识,&批判&就是在求证过程中有严谨的辨析,并进行判别和接受,&独立&就是保持自己精神的独立与自由。这样,我们才能深入生活,深刻地观察,熏陶自己的情怀,濡养自己的志趣,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保证自己的精神高地不被他人占领。
诚然,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为的思想&与&问题意识&,就成了我们激发学生创造性的重要突破口。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鼓励学生们思考问题与提出问题,提倡把老师问倒。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现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十分强调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新知识,去实验,去观察&。提出问题,才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吸引学生们进入研究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创造。所以,在我们研究新的课堂评价标准时,我们就应该要求老师、怎样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产生一些问题情景,以引发学生们思考。这是鉴定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要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更多地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来激活学生们的创造灵感,这是&意义的创造&的必由之路。
五、反思&期望
教育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爱因斯坦这样认为:&应当反对把个人作为死的工具。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它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照我的见解,这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对技术学校也是正确的,尽管它的学生所要从事的是完全确定的专业。学校始终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他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参见《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爱因斯坦 1936年10月15日在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稿)
因此,我们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在青年人中发展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消灭个性,使个人变成仅仅是社会的工具,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因为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相反,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这些人把为社会服务看作自己最高的人生问题。&
可见,教育的一切&&灵魂在于体现生命个体的存在感,鲜活生命的意义创造。(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新闻教学不能忽略新闻价值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肖毅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5第二单元,是新...
独立自为的思考与问题意识 谈写作与阅读中的意义的创造 广州市第二中学 徐华 一、现象...
大城小议为时评写作导航 广州科学城中学 陈 克 大城小议是《羊城晚报》广州新闻民生版...
引点有序,议联有法 从大城小议中学习时评写作 广州科学城中学 熊厚兰 【教学目标】 1...
善思、深思铸华章时评立意思维方法例谈 广州市真光中学 林蕴瑜 何谓时评的立意?时评...
以《大城小议》为依托,搭建公民表达的平台 广州市第六中学郭子健 情感体验式的写作观...安徒生的N个童话
  即使一个多世纪过去,安徒生的童话仍然历久弥新,陪伴着全世界孩子们的成长,也赢得人们的尊敬。
  一直以来,世界各国的学者们,都在尝试用各种方式诠释安徒生童话的意义。甚至有人专门著书,用性的方式去解读这些童话形象。而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唐池子的理解没有那么新锐,“其实安徒生已经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安徒生,而是整个人类的安徒生。这也就是安徒生的意义以及他对整个人类的价值所在。安徒生是人类童话创作童年期的一个宝库。对我来说,读安徒生的童话,就像是进入了一片山脉,而不是以纯粹面貌异军突起的一个山峰,走进这个山脉你会发现不同的矿藏,也就会得到不同的思考。”
  “丑小鸭”与“癞蛤蟆”
  创作于1844年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家喻户晓,这个童话寓意明朗。关于丑小鸭形象的涵义,唐池子的理解是:“《丑小鸭》可能对每一个童年读过这个作品的人而言都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理解为人生写照。人的心灵非常脆弱,需要爱需要梦想。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来就完美,在他的人生中就需要有一个天鹅的梦想。这个故事就像是一个人生寓言,通过这样的寓言,可以使每个人都怀有梦想,让人在暂时处于某个特殊阶段时,懂得如何去认同自己。而你也会认识到过程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贯穿你实现梦想的整个过程中的一个信念。”
  《丑小鸭》成为了一个经典符号,而时隔22年,安徒生又创作了童话故事《癞蛤蟆》,这个作品就像是《丑小鸭》的一个翻版,讲一只癞蛤蟆的故事,因为传说最丑的癞蛤蟆头上,都有一颗最美的宝石,所以它从井底走出来,在被一只大鸟带去埃及的旅程中不停经历和追求。故事完全从一只癞蛤蟆的角度去看世界,语言自然、幽默、还带有讥讽。唐池子认为,从《癞蛤蟆》就可以看出,安徒生后期创作的思路往人性、哲学方面的转化,“《癞蛤蟆》没有《丑小鸭》那样明确的美梦成真的结局,而是往抽象路线上走了。那颗宝石其实是一种渴求,说到底就是一种生命力,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最为宝贵的生命力。”
  通过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安徒生不同时期作品的特点:前期作品童话色彩明显,但在后期的作品中,却掺杂了很多新的元素,意味也厚重了许多。唐池子说,“《癞蛤蟆》里面含有小说的表现手法,甚至有一种非常尖锐的笔锋。这些不是一般的儿童读者能看得透的,而且这正是他后期作品的整体特点。这是一种类似巴赫金复调的感觉,不单纯把故事很明白地告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却会读出很多的意味。”
  “海的女儿”
  年过花甲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对安徒生童话仍然很有感情,“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对我影响最大,至今还成为我做人的基本信念的是一篇童话,就是安徒生的《海的女儿》。童话中可以有许多很浪漫的关于彼岸向往的东西,而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是,为了做人可以牺牲一切,这就是鼓励我们建立一种做人的基本信念。”
  《海的女儿》是安徒生又一传世之作,这个故事对人心灵的影响绝不亚于丑小鸭。钱理群讲出了很多人都想讲的话,几乎没有人阅读完《海的女儿》不被感动。如果说《丑小鸭》是读者童年期的一个重要标识,那《海的女儿》更是精神层面上的一种升华。但很多读者只是单单把它理解成为少女对爱情不懈追求的故事,对此唐池子很不赞同,“安徒生作品很神奇,小时候读它是一个层面的理解,等长大了再去回味又该是不同的感受。《海的女儿》就是这种阅读差异的一个典型例子。”
  唐池子认为成人对《海的女儿》的理解应该有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人应该知足。作品中主人公渴望的就是有一个人的灵魂。而我们不需要经历那么漫长痛苦的求索过程,天生就具备了这种灵魂,所以人应该感到知足;另一个层面的理解是,虽然海的女儿为了爱情无私奉献,已经成为很多少女心中的一个模本。但越过爱情这一层,你会感觉这个故事预示了整个人类精神升华的一个过程。海的女儿经历三次考验,都是毫不迟疑地放弃生的希望去奋斗。一个没有灵魂的美人鱼尚且如此,那么我们这样拥有高贵灵魂的人,是否更应该去追求升华呢?所以我们在知足的同时更应该反思,如何能真正使我们的灵魂高贵。”
  唐池子特别指出,《海的女儿》这部作品是最值得向中国人推广的,“因为我们总是不太容易脱离实在的生活,去思考比较精神的东西。哪怕是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他们关注的,只不过是比普通老百姓的柴米油盐稍高一些的层面。很少去思考自己灵魂中,永恒的、不灭的、超凡脱俗的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是值得用一辈子的精力去奋斗的。我们民族这样的东西,自‘五四’以后好像就陨落了。通过阅读《海的女儿》,最值得我们整个民族去反思的,应该是什么东西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哪怕是飞蛾扑火一样,献出自己的一切和生命也在所不惜的。”
  奇怪的“影子”
  “蜡烛一拿进房间里来,影子就在墙上伸长起来。它把自己伸得很高,甚至伸到天花板上面去了……”安徒生的《影子》,历来争议不断。作品构思非常奇异,讲述的是主人与自己的影子,从开始的主仆关系渐变为仆主关系,最后竟然被自己的影子所谋害这样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这篇作品故事之荒诞、寓意之多项、文体之创新,可以说是安徒生童话前所未有的。
  关于《影子》,历来有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有学者认为,作品中之所以写影子,是意在使安徒生内心那些可怕的真实,勇敢且毫无遮掩地袒露出来。而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孙建江则认为:“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作为‘人’的痛苦,看到了作为‘人’的内心的分裂,看到了作为‘人’的悲剧。”
  因为“这篇作品反映了‘现实’,又超越了‘当下’。毫无疑问,它是安徒生的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绝妙的创造性结合。作品中,主人与自己影子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世界究竟是真善美的,还是假恶丑的?作为一个人,究竟是该骄傲还是该耻辱?很显然,主人面临的是双重的矛盾冲突,是两难的选择。做贪婪的人,自己不愿意;做正直的学者,最后又做不成。于是,主人内心的分裂就成了必然。故事发展到最后,影子竟巧借他人之手结束了自己主人的性命。如果从一体两面的角度言,我们不也可以说是主人自己结束了自己的性命吗?这就是作为‘人’的悲剧,作为‘这类人’的悲剧。”
  在安徒生时代,他是这样将童话写作推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极致,而这些童话故事给后人留下的是无尽的启示。所以,当今天的人们再解读安徒生童话,如果因为惯性思维把安徒生狭隘化了,是可悲的。正如唐池子所说:“如果安徒生仅仅是我们概念中的,纯粹为孩子写作的童话作家,那么今天我们还会不会这样从心底里去叹服他的伟大呢?” &&2&&&&&&&&
无标题文档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有声新闻
&&国际推荐
&&国内推荐
&&图片推荐
&&专题推荐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中的“美人鱼”现座落在哪?
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中的“美人鱼”现座落在哪?
09-01-14 & 发布
为了见到她心爱的王子.!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为了见到她心爱的王子.!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为了见到她心爱的王子.!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美人鱼雕像 世界上有两尊美人鱼雕像:一座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的街道上,它是哥本哈根的象征。雕像是根据安徒生的著名童话《海的女儿》中的人物塑造的。另一座系波兰首都华沙维斯瓦河畔拖着鱼尾的美人鱼雕像,美人鱼右手持剑,左手执盾牌,表现出波兰人民英勇不屈的精神。参考资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美人鱼》(丹麦语:Den Lille Havfrue,英语:The Little Mermaid)是安徒生童话故事中的著名角色,这个故事也被翻译为“人鱼公主”、“小美人鱼”、或“海的女儿”。内容简介在海底深处有一座城堡,内里住着几位人鱼公主,其中以最小的公主长得最为美丽。她常常听她的姊姊们说许多海面上的新鲜事,但她因为未成年所以不能上水面,所以她经常想着到海面上看看。结果在她十五岁生日的时候,她悄悄的游到了海面,遇到一位王子由船上掉落海中,漂流到海面上。她便立即救了那位王子。但此时因有人接近,她没法子,只得走了。而王子醒来时见到一位乡村少女(另一说是邻国公主),便以为是那位少女救了他。人鱼公主无法把王子忘记,于是去求助女巫来帮助她达成心愿。女巫帮助了她,但她走路的时候,那由尾巴变成的双脚会像刀割一般地疼痛。而且王子和别人结婚的话,她便会化成海中的泡沫而死去。同时亦要人鱼公主把美妙的声音送给她。人鱼公主虽然上岸见到王子,但王子却不认得她,最后更与那位乡村少女结婚。人鱼公主只得回到海底,但她将会化成泡沫而死去,这时她的姊姊给了她一把剑,要她去刺杀王子,这样人鱼公主便不用死去。但人鱼公主最后下不了手,宁可自己死去亦不愿刺杀王子。最后人鱼公主回望王子一眼,然后变成空气,并往云彩的深处飞去。教训意义人鱼公主的故事告诉人们,爱情不会是对等的,而该是只为了所爱的人付出,不求收获,这才能求得真正的爱情。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丹麦人鱼铜像,美人鱼铜像(thelittlemurmaid)已成为了丹麦的标志,近年来她的头几次被盗,又几次寻回。走近漂亮的美人鱼,她与其他塑像比起来要小很多。大约只有0.8米高,她静静地坐在海边,背对着大海,侧头深情的望着往来的游客。铜像是暗绿色,看上去有些旧,却给人一种古老,端庄的感觉。我听着海浪声不由想到了那位好幸福的香港姑娘,终于可以和王子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海的女儿》里的美人鱼却变成泡沫消失在大海中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的女儿童话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