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发明家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
1、老师,您好!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的生字只识不写。
3、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4、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帮助学生理解并体会教师事业的崇高、美好和教师工作的辛劳。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优美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本课有关词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激发感情
1、为了赞美老师,人们常常把老师比作什么?(学生回答)
2、这么多美好的比喻,足以看出人们对老师的崇敬。自从跨进学校的大门,老师就成了我们最好的朋友,教我们读书写字,教我们唱歌跳舞,把我们引入科学的殿堂,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陪伴着我们度过美好的学习生活。我们每个人的生长都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育,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您好!”(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3、揭题,理解题意。看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用“您”而不用“你”?(体会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联系实际说说你觉得老师“好”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
(1) 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 小组互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3) 读顺诗句,注意长句的朗读。
(4) 读懂大意,初步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2、再读课文,结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7)”一课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可在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段上打记号,不懂的词语、句子可打上小问号。
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
(1)检查生字(2)检查词语
①同桌互相检查。
②出示词语检查,重点读准下列生字组成的词:
浸透& 编织& 崇高&
一项& 涌出& 塑造&
崇高& 衷心& 茁壮&
朝霞& 辛勤& 祝愿&
③读谁下列多音字:心血& 朝霞& 情不自禁
交流: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指名读课文,进行群体诊断与矫治。及时指导读好长句子。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每段主要写了些什么?
这首诗的第一自然段写了教师事业的崇高,第二自然段写了教师事业的美好。
4、交流:你读懂了哪些句子,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
三、 作业:
1、 抄写生字、词语。
2、 熟读课文。
3、搜集表现老师可敬的故事或赞美老师的诗文,准备交流。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理解教师事业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读感悟,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教师事业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同学们,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老师,您好》这首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老师,您好
1:自由朗读这首诗歌,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老师的哪些所作所为令你感动。
3、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学习课文,重点解决这些问题。
二.学习课文第一节
1.自由读课文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哪一句集中赞美了教师的事业?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
2.默读课文,思考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教师事业的崇高?按顺序从前往后找。
3.讨论归纳。
(1).第一句(在昨天--------架起金桥)指导理解:
 A.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插图想想,老师是铺路.架桥的吗?
 B.小结: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靠老师通过传播知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实现的,所以老师起着铺路.架桥的作用。
 C.指导朗读这两句。
(2)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苦!
A、"浸透"是什么意思?(饱含)
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可以怎么说?(古今中外,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B、同桌互读,边读边比较,哪一种说法更能表达出对教师事业的赞美?
c、指导感情朗读这一句。
(2)小结:诗歌的语言是十分精炼、含蓄的,每句话中都包含了深刻的意思。刚才我们用理解词语、比较句式、举事例等多种方法理解了句子下面,我们用同样方法来学习下一句话。
(3)出示:地北天南
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A、读读这句话,与同桌讨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B、集体交流,学生用周围的创造发明讲述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C、教师虽然没有直接创造新事物,但他们培养 了无数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谁愿意来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
(4)刚才,我们学得很深入,读得也很有感情,谁能背出这两句呢?指导学生背诵。
(5)除了这两句,还有哪些句子也是赞美教师事业的崇高?
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起金桥。
A、轻声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它的含义,向同学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学生自渎并互相讨论及交流。
B、集体交流,引导学生从人到社会理解教师在人的成长、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是啊,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老师就是那条大道,指引我们向理想前进。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老师就是一座金桥,让时代的列车开向美好的未来。谁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呢?
4、小结并引读:时代在飞速地前进,老师默默地为人类奉献着一切,他们
事业是——多么崇高!看到这些,我心中——涌起感情的波涛:老师,您好!
5、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二节,自由读。指名读,要有感情的读,找出一些优美的句子。
1.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思考这一节又是哪句话赞美了教师的事业?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
2.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节哪几句话具体写出教师事业是美好的?按顺序从前到后找。
3.讨论归纳。
(1)第一句(用真理-------心灵闪耀)
 指导理解:
 A.释词:春晖(春天是温暖的阳光)朝霞(早晨太阳出升的云霞)
 B.师讲解:教师的工作塑造人才,美化了心灵。所以说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
(2)出示句子: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
 指导理解:
A.这两句把教师的事业比喻成什么?(春蚕编织丝线;甘露洒向新苗)
B.“笔尖飞舞”指的是什么?(教师粉笔书写,钢笔备课批改作业)“笑语盈盈”是什么意思?(老师讲课的话语,对我们谆谆教导,语重心长,苦口婆心)
C.指导朗读。
4.引读:教师的事业是美好的,更是辛劳的,我们除了要赞美老师还应该对老师有什么感情?
 齐读这节的最后一句(每当看到---------教师,您好!)
 释词:“衷心”(发自内心地)
5.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节。
6.我们的成长靠的是老师,社会的发展蕴涵着老师的辛劳。同学们,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想那感人的一幕幕,跟亲爱的老师说说来自心底的话语。
出示:老师,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四、背诵积累,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诗,如果能把它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想背吗?自由背。
2.出示填空引背。
“在昨天与今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桥。
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古今中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地北天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延伸
听了你们饱含深情的朗读,我又激动又自豪,你们呢,是不是也有许多话想对老师说?好,那把你们的心里话都写在贺卡上吧!
&&&&&&&&&&&
板书设计:
&&&&&&&&&&&&&&&&
事业崇高:渗透& 蕴含
1、老师,您好&&&&
&&&&&&&&&&&&&&&&
工作辛苦:笔尖飞舞 笑语盈盈
2、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6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埋”。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苏轼对兄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品读感悟课文内容,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苏轼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苏轼
1、谈话: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我们会和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
3、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这节课,让我们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一起过一个中秋之夜,好吗?
4、介绍苏轼。说一说你了解到的苏轼。
5、苏轼与弟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值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6、联系课题,鼓励提问:
(1)看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
(2)教师归纳:
  A、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B、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第一遍读课文,注意标出生字词。
(2)第二遍读课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弄清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3)学生第三遍读课文,读通全文,理解大意。
2、检查自读,组织交流,理清课文的情感线索: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板书)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 玩耍& 埋怨&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心绪不宁& 眼睁睁
观赏& 但愿& 宽慰&
阴晴圆缺& 十全十美 形影不离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巩固练习。指导观察、书写生字。
四、作业。抄写词语,练习朗读课文。
【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6自然段。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品读感悟课文内容,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苏轼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词语,同桌互相订正。
品尝& 玩耍& 埋怨&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心绪不宁& 眼睁睁
观赏& 但愿& 宽慰&
阴晴圆缺& 十全十美 形影不离
2、学生回忆课文的情感线索。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二、品读感悟,深入探究。
&1、感悟“心绪不宁”
&师问:在这美好的月圆之夜,人们都在品尝月饼,观赏明月,苏轼为什么却显得如此“心绪不宁”呢?
(1)引导学生自由读第1~3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等词进行理解、体会。
(2)引读:苏轼之所以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啊!是的,苏轼跟弟弟从小(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怪不得苏轼会这般(思念弟弟呢)!
(3)指导朗读:对于描写人们欢聚的句子要读出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读出伤感的语气。
2、感悟“埋怨”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苏轼思亲之情我们能够理解,可您又是在“埋怨”谁呢?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边看图边想象,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又在想什么?
(3)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这美好的月圆之夜,苏轼,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难过呀!望着天上这圆圆的月亮,更增添了您丝丝忧伤之情。
(4)范读,重点指导读好“偏偏”这个词语。
(5)学生练读,教师指名读(评点)。
(6)齐读第四自然段。
3、感悟“宽慰”
苏轼后来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五、六自然段,画出重点句段
(2)小组合作交流,然后集体交流。
①指名读第五、六自然段,评议。
②指名说说诗人心中宽慰的理由。
③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大海般广阔的胸怀。重点指导朗读。
④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的含义。
总结: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要伤悲,把思乡之情留在心中,共同欣赏这醉人的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此类感情的诗句,丰富积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4)师生分角色读。
(5)学生赛读。
(6)指导背诵第五、六自然段。
三、情感升华,意蕴无穷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轼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首词的全部内容吗? 、
出示《水调歌头》(全文),师范读。想想这首词的全部意思,好吗?
3、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感情。(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这首词很快传到弟弟手里,当弟弟苏辙捧着这首饱含着一片真挚情感的词时,他的心情如何,是惊喜,还是悲叹,请发挥想像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3、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洞庭》,背诵《望洞庭》。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望洞庭》的大意。
3、感悟《望洞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板书:望洞庭
 &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师范读,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说。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小黑板出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
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峨眉山月歌》,背诵《峨眉山月歌》。
  2、学习《峨眉山月歌》中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 10、练习背诵。
  1、描红生字。
  2、默写《峨眉山月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现代诗的美。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展示并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你能说一说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吗?学生自由发言。
谁愿意背诵描写秋天的古诗呢?指名背。
2、师小结,导入新课。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今天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3、教师范读全诗。
4、学生自由谈: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明丽& 酿造& 烦恼&
照耀& 珍藏& 柔韧&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并想一想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地方。
5、集体交流每一小节写了什么。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同桌互评。
2、熟读诗歌。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学生评价。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学习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试着背一背。
板书设计:
&&&&&&&&&&
秋风&&& 活泼
&&&&&&&&&&
秋阳&&& 耀眼
4、秋天&&&&秋色&&&
&&&&&&&&&&
秋实&&& 丰硕
&&&&&&&&&&
秋香&&& 醉人
教学目标: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习作是写按自己心愿设立的一个节日,而不是现实中的一个节日。
2、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重点: 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难点: 想象人们怎么渡过节日的情景,交待具体。
教学准备:师生搜集有关节日的来历和传说。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很多,大家说说看,你知道哪些节日?
2、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
3、教师相机询问节日的来历、传说或节日里的特殊活动,学生交流。
4、师:每个节日的创设无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刚才大家说到的那些节日,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呢?
5、学生知道哪个就说哪个。
二、展开想象,指导说。
1、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自己联想是要设立什么节。
(1)设立“爱鸟节”——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2)设立“丰收节”——农民们庆祝丰收。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还可以设立什么新的节日。
(1)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确定一个节日的名称。
(2)集体交流。(重点指导学生为节日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3)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要想让大家对你想设立的那个节日也感兴趣,进而赞同你的意见,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呢?
A、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
B、想象自己或别人怎样渡过节日的情景。(节日当天的特殊活动)
C、节日设立的意义。
3、学生练习口头表述。
(1)自己根据以上几点组织语言。
(2)四人小组内说一说,然后互相提建议。
(3)指名说,集体评议。(强调“听”,围绕上述几点评议,修改)
(4)教师读范文《快乐的体育节》,学生听后谈收获。(*要把想象的过节时的情景说具体。)
(5)自己再次完善表述。
一、理清条理,练习写。
1、师:我们把自己想要设立的节日说出来了,下一步,咱们就要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回忆一下,你认为想写好这篇习作,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补充。
(1)写出设立什么节日,设立的原因,过节时的情景,以及节日带来的意义。
(2)由条理地写,语句要通顺。
(3)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3、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草稿,教师巡视,相机个别指导。
二、师生评议,完善习作。
1、请写得快的学生念自己的习作草稿,采用师生、生生互评的方式,评议习作的优点与不足。
2、学生修改习作,然后定稿、誊写。
&&&习作1&&
设立一个节日(按照自己的心愿)
&&&&&&&&&&&&&
&&&&&&&&&&&&&
&&&&&&&&&&&&&
怎样庆祝节日
&&&&&&&&&&&&&
1、处处留心,了解水獭的正确读音,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2、利用动物标志牌来认识生字。
3、读习作,找原因,练习修改日记。
4、熟记成语,积累词汇,背诵古诗《风》。
5、学写毛笔字。
教学课时:3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第一单元的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练习1(板书课题:练习1)。
二、教学新知
(一)处处留心
1、师:同学们到过动物园吗?谁想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汇报。
2、师:去一趟动物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收获。小芳也是个喜欢动物的孩子,这天爸爸带小芳去动物园玩,认识了很多动物,却也闹了一些笑话。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看到课本22页。
3、自己读一读。找出自己认为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4、分组说一说,自己的收获,体会重点句的含义。
5、小组推荐汇报。
6、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二)认一认几个动物标牌
1、师:随小芳去动物园玩,我们明白了“只要你处处留心,随时都能学习语文。”在刚才的谈话中,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动物。那就跟随我再一次走进动物园,(课件出示要认识的几种动物)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2、教师出示动物和名称,让学生尝试连一连。
3、学生利用工具书来纠正自己的错误读音,自由练读。
4、出示正确的读音,指名读,集体正音。
5、出示动物名称,齐读、开火车读。
(三)写好钢笔字
师:同学们识字的本领,老师非常认可。但我不知道同学们的字写得怎么样,下面我们一起来练写钢笔字。
1、课件出示要写的字,学生观察后谈发现。
2、教师出示“我的提醒”,指名读。
3、回顾写字的姿势,学生做端正,师生共同纠正错误的坐姿、执笔姿势。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回顾总结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及今后的打算。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篇好的文章,必须要经过千锤百炼,经过一次次的修改,那怎样去找到原因正确修改,这里面可是大有文章。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些关于修改文章的名言警句或名人故事,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二、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组内推荐汇报。
三、修改日记
1、自读要求、日记。
2、小组内讨论,合作进行修改。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四、读读背背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正音。
3、教师补充释义。
4、同桌对读,开火车读。
五、学写毛笔字
1、自主观察,汇报总结。
2、教师讲解、补充。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纠正姿势。
4、择优展示。
六、回顾总结。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当我们在接受别人的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说声“谢谢”(学生回答)。对,我们要学会感谢,学会感恩。今天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就是《学会感谢》(板书课题)
二、自读阅读指导,明确要求。
1、学生自读。
2、师生交流。
1、分组合作交流(4人一组)出示话题:你曾经得到过谁的帮助?你是如何感谢别人的?
2、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推荐汇报,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四、模拟表演
1、小组内练习。
2、教师根据情况,推荐小组上台表演。
五、谈收获。
5、天安门广场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所在位置。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读通长句子;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教学准备:
小黑板、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谁能说说北京有哪些让你难忘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出示自己在天安门广场上的相片,引入:今天,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去参观天安门广场。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提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音把课文读正确,尤其是长句子和带生字的句子要反复多读几遍,看清生字字形,读准生字字音。
(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理解,不懂的词可做上记号。
(3)标出段落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3、默读课文,想想每一节说了什么意思,指名说
思考哪些段落的意思相近,可以合并成一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和特点。
第二段(2—3节)介绍了广场上雄伟壮丽的建筑物。
第三段(第4节)写了天安门广场特殊的政治地位。
第四段(5—6节)着重写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两大突出景观。
三、指导写字
1、讲解字形。
博:左右结构的字,左边小右边大,右上的部分写得扁一些,下边的“寸”要托住上边的部分。
&&2、学生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2、读懂课文,了解天安门广场建筑物壮观辉煌的景观,知道天安门广场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广场为什么令人向往。
2、理解“五星红旗和旭日一同升起”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牙膏盒、墨水盒、三个小药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精读课文
1、教学第一节
(1)指名读,说说天安门广场的地理位置
(2)画出表现广场特点的词:最宽广、最壮观
过渡:作者为了突出天安门广场“最宽广、最壮观”的特点,主要写了天安门广场哪些主要的景物和场景呢?我们接着看课文。
2、教学第二段(2—3节)
(1)天安门广场到底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呢?(A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B介绍毛主席纪念堂C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学生拿出准备的教具,边读边摆,理清广场上建筑物的方位关系。(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雄伟壮丽?理解:雕梁画栋\汉白玉\华表\蟠龙花纹\格外挺拔
(3)指导朗读,用赞美的语气读。
3、教学第四节
(1)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说“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2)通过第一句和二三句的因果关系理解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第一句和第四句联系起来,理解“无比向往”的原因。
(4)指导感情朗读
4、教学第四段(5—6节)
(1)指名读5、6自然段,其他同学你认为天安门美在哪?划出有关句子,自己品味一下。交流中引导学生理解“曙光、晨曦、雄姿、旭日”等词语。
(2)指导朗读:看到国旗缓缓升起时,你心理有什么感想?看到天安门广场这么美好的景象,这么热闹的场面,同学们你的心理又感到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练习朗读。
(3)练习背诵
三、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从两方面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前半部分讲了广场建筑的雄伟壮丽,后半部分讲了广场地位特殊,意义非凡。
四、布置作业:背诵四、五两节
板书设计:
      5、天安门广场
&& & 意义非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在学习课文中场面描写的基础上,练笔写仪仗对清晨升国旗时的场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背课文四五六三节
二、巩固练习
1、形近字辨析组词
冻(& &)&
袖(& &)&
博(& &)&
栋(& &)&
油(& &)&
搏(& &)&
2、完成作业
三、片段练习
学习第六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欢庆场面
1、讨论第2、3自然段的写法边读书边作记号用∽∽∽∽划出表示事物的词。用---划出表示方位转换的词。
2、小结:这是转换方位的一种,即从一种景物开始逐步承接转换。写一处景物常常运用这种方法。
3、讨论第三自然段的写法。
4、小结:第三小节以广场为中心向四周转换。在描写某处建筑物时运用这种方法条理会更清晰。
5、任选一种转换方法。以《我们的教室》或《花坛》为题说一段话。
文献摘录: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中广场。现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到这里参观、游览,天安门广场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首。
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北端的天安门城楼虽饱经沧桑却依旧朝气蓬勃、威严四仪。天安门是北京城的眼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天安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是明代皇城的正门,当时叫“承天门”,有承天启运之意。刚开始修建的时候,可不是现在看到的这个模样,而是五座木牌坊,后来改建成九开间门楼。清顺治八年(1651),世祖福临重新修建这座城楼,才成了现在的样子。明、清两朝,这儿是禁地,到公元1911年清王朝覆灭为止,除了皇亲贵族,老百姓不准过往。它最大的用途,是国家有大庆典(如皇帝登极、册立皇后)时在此举行“颁诏”仪式。而如今只要有机会,你随时都能登上这座城楼,去眺望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
人民大会堂:位于广场西侧,高46米,长336米,宽206米,建筑面积达十七万平方米。大会堂的正面有十二根大理石门柱,每根高达25米。中央大厅为桃红色大理石地面和汉白玉石柱,顶部挂着水晶玻璃花灯。中央大厅后面是万人大礼堂,礼堂装饰典雅,灯光宜人。大会堂的北部是可容纳五千个座位的宴会厅,大如足球场,装设富丽堂皇。大会堂所有厅室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又吸取了外国的建筑精华,布置得大方雅致,极有特色。
毛主席纪念堂:位于广场南侧,建成于1977年9月。整个建筑坐落在枣红色花岗岩砌成的高大基座上。纪念堂分北厅、瞻仰厅和南厅三部分,毛泽东的遗体就安放在瞻仰厅内的水晶棺中,周围是全国各地送来的名贵花草,北厅上层还陈列有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国元勋的革命事迹。
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两馆同处于一座宏伟的大厦,南部是中国历史博物馆,北部是中国革命博物馆,楼高33米,长313米,宽100米,气势壮阔,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对应。两馆内分别藏有众多的文物和大量的近代革命史料。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天安门广场正中,碑身高37.94米,碑座占地3000平方米。须弥座式的双层月台,汉白玉石雕栏环绕。碑心石长14.7米,是用产自青岛浮山的整块紫灰色花岗石雕成,重110吨,堪称碑中之最。碑身正面镌刻有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碑背面是由毛主席撰文、周总理书写的碑文。碑座四周镶嵌着八幅巨型浮雕,按历史顺序排列为:焚烧鸦片、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最后一块的两旁装饰有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两幅浮雕,刻有170个人物,生动、概括地反映了中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
天安门广场发生过的几个重要事件。
日,北京的学生、工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高呼“取消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举行游行示威。此为著名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35年,北京爆发了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唤醒全国人民,推动了抗日战争。
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我特意带去了去北京旅游时的留影,果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照片的范围毕竟太小了,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广场上建筑物的位置,我让学生分组带来了一些纸盒,学生事前很纳闷:带纸盒做什么呢?我只是笑着说“保密,到时你们就知道了。”钓足了学生的胃口。等到上课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我让他们用纸盒代表广场的建筑物,摆出来,就说明读懂了,否则,就没懂。这一教学法,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还能学不好吗?我们作老师的,千万要记住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法之“重情趣”。
6、徐悲鸿励志学画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通长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引出作者,提问:徐悲鸿为什么会画得这样好呢?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课文去了解一下徐悲鸿成材道路上的挫折和他勤学苦练的精神。
2、板书课题。
3、理解课题:
(1)“励志”:励,激励;志,志向。“励志”,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2)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过渡: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他是怎样学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提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音把课文读正确,尤其是长句子和带生字的句子要反复多读几遍,看清生字字形,读准生字字音。
(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理解,不懂的词可做上记号。
(3)标出段落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说说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四、默读课文,思考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3节)讲徐悲鸿立志成材,要为中国人争气。
第二段(4—6节)讲徐悲鸿励志勤学苦练。
第三段(7—8节)讲徐悲鸿以优异的成绩轰动画界,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六、指导写字
1、教师讲解字形。
左右结构的字,左右基本同宽,左边的“革”第八笔横稍微斜一点,但不是撇,右边部分里边是个“米”,捺变成点。
2、学生描红、仿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重点:
能感情朗读课文,读懂徐悲鸿是怎样刻苦学画的。
教学难点: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徐悲鸿为什么立志学画?他是怎样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分别用哪几个自然段来写的?
2、学习第一段(1~3节)
(1)学生读文,思考:激励徐悲鸿立志的起因是什么?外国学生对他的态度怎么样?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徐悲鸿的表现又是怎样?
(2)指名回答。
(3)说说徐悲鸿立下的志向是什么(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4)理解话中的“他们”指的是谁,是怎么说的。
(5)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节。
(6)过渡:外国学生的话多么让人气愤!我们再来看第三节。
(7)指名读第三节,理解“真正的中国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3、学习第二段(4~6节)
(1)导读:为了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从此,徐悲鸿更加怎么样?
(2)理解比喻句:“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说说用上比喻句的作用
(3)指导朗读第四节
(4)过渡:徐悲鸿是怎样奋发努力的呢?请学生默读5、6两节,画出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词句。
学生交流:“每逢……就……”说明他放弃了一切休息时间;“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说明他画得很多,画的时间很长;“潜心”说明他画得很投入,很认真;从第6节体会他生活的清苦都是为了学画。
(6)指导感情朗读。
三、复述课文
1、理清第二段的构段方式。
2、练习复述第二段。
3、指名复述。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徐悲鸿立志学画的原因,知道了他是怎样刻苦学画的,那么,他到底学得怎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板书设计:&
         6 、徐悲鸿励志学画
      &&每逢……就……
&      潜心
&       一间  一杯  两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外国学生“震惊”的原因。
教学过程:
二、继续精读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
相机理解“优异”和“轰动”的意思。
3、“震惊”是什么意思?那个外国学生为什么震惊?外国学生前后的态度有什么改变?
4、指导感情朗读。
三、总结课文
(1)徐悲鸿学画为什么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感情朗读全文。
四、指导复述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轻声读课文,边读边记在不同时间里发生的事情:1919年春天 一天从此 三年过去了 
3、分组练习复述。要求: 态度大方、 声音响亮、尽量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词。
4、指名复述。
板书设计:
       6 、徐悲鸿励志学画
   1919年春天 一天 从此 三年过去了 
文献摘录:
徐悲鸿: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自幼随父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美术作品。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英国、德国及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及个人画展。代表作有:油画《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漓江春雨》、《晨曲》、《泰戈尔像》、《奔马》等。有多种画集、研究文集出版。著有《徐悲鸿艺术文集》等。日卒于北京。逝世后,北京建有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
7、虎门销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 &
能读通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教学准备:
1、图片;2、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 &
1、出示雕像图:这幅图上画的是谁?
2、简介林则徐: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自己介绍林则徐。(在他任湖广总督时,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惩办鸦片贩子,在虎门当众销毁鸦片20200多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段历史。)
3、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谁用一两句话来说说课题的意思?理解销:销毁; 烟:鸦片& &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师提自学要求
(1)借助课后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尤其是长句子和带生字的句子要反复多读几遍,看清生字字形,读准生字字音。
(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理解,不懂的词可做上记号。
(3)标出段落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3、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
第二段(2—5节)具体写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生动地描述了群情沸腾、人心大快的激动场面。
第三段(第6节)写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讲解字形。
 寨:上中下结构的字,中间的三横写得紧凑些,注意长短的变化,撇和捺要舒展开,下边的部分左右是两点。
&左右结构的字,左上的“臼”扁一些,左下的“工”最后是提,右边是“没有”的“没”右半边。&&&
四、作业:1、读书课文。
&&&&&&&&&&&&&&&&&
2、写生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销烟的经过。
教学难点:
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虎门销烟》,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说说有什么问题,启发学生围绕“值得纪念”发问。
板书:值得纪念
过渡:这一天为什么值得纪念,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2、学习二到五节
(1)自由读第二节课文。
(2)指名说说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
抓住两方面体会:一是虎门寨及礼台的壮丽,二是前来观看的人多。
板书: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
(3)感情朗读,体会壮观的场面。
(4)自由默读二到五节,思考销烟的主要过程是什么,并概括出来。
(5)指名说:下令&
&销烟(重点)&&结果
3、学习第三节。
(1)默读课文,想想是分几步销烟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撒盐&&抛鸦片&&倒生石灰
(2)说说自己从哪些词语能看出销烟的顺序,画出有关词语。
&&找出表示顺序的词:先……再……
(3)练习复述销烟的经过,指名复述。
(4)自由读,体会哪些词语最能突出中国人的气势。
(5)齐读,说说读了这三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
(6)感情朗读全节。
过渡: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老百姓高兴极了。我们来看第四节。
4、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课文。
(2)用高兴的语气齐读。
5、学习第五节。
(1)指名读课文。
(2)提问:销烟持续了23天,说明了什么?销毁了二百多万斤说明了什么?烟渣被卷进了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这一点是本节课难点,学生不易回答出来,教师可适当点拨:暗示中国人民的力量压倒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
(3)想象在中国人民强大的销烟气势面前,外国侵略者垂头丧气的样子
(4)指导感情朗读。
6、再读二到五节。
7、学习第六节。
过渡:虎门销烟有什么伟大意义呢?
(1)齐读第六节
(2)联系第一节,说说日为什么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进一步理解虎门销烟的意义
三、通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说说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
           7、虎门销烟
      (日)值得纪念&&?
     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抵抗外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复述课文。
3、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重点:
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复述课文。
教学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 指名读课文。
2、说说虎门销烟的意义。
二、巩固练习
1、听写生词
鸦片& & 欺侮&
&&&水泄不通
盐巴& & 历史&
&&&虎门销烟
2、辨字组词
三、复述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本课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是怎样一步一步把意思说清楚的?
2、讨论上述思考题。
出示:值得纪念的日子→海滩轰动的场面→销烟开始→百姓欢呼→销烟结果→伟大意义
3、指导复述。
(1)分组练习
(2)指名复述
四、练习说话
1、出示文字
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工人,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浸泡半日,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2、讨论:销烟时,工人们做了几件事?(撒盐&&抛烟&&倒石灰)
课文中用什么词把三件事连起来的?(先……再……)
3、小结:有时候我们要完成一件事,必须分几步来做,为了表明这几步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用上“先、再、然后”来连接。
4、指导说话
回忆生活中哪些事需要分三步以上来完成,用上面的词练习说话。
5、练习写话
板书设计:&
            7、虎门销烟
    值得纪念的日子→海滩轰动的场面→销烟开始→
    百姓欢呼→销烟结果→伟大意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今中外的发明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