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个税法婚后贷款买房算不算共同债务房贷怎么算?


个人所得税如实填写最划算,否则涉及到逃税漏税的嫌疑。
今年个人所得税的APP火了,大家都在用个人所得税APP填写税前专项附加扣除事项。
根据国家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专项附加扣除主要有六大项。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继续教育房租支出,贷款利息支出和赡养老人支出。
子女教育是指受教育的子女,每月可以额外享受1000元的免税额度,可以夫妻两人平均享受,也可以有一方享受。
大病医疗是指基本医疗相关的医药费,个人负担超过1.5万元的部分,最高不得超过8万元一年。
继续教育,是指从事学历学位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的劳动者,按照每月400元或者一年3600元进行专项附加扣除。没有固定收入的劳动者可以选择父母进行扣除。
房租支出是指租房没有房子的群体,可以享受每月1500元,1100元和800元的专项附加扣除,主要区分不同的城市。
贷款利息支出,也是定额扣除,总共1000元,可以夫妻双方任意指定一人,也可以共同分担。
赡养老人支出,独生子女可以独自享受2000元的专项附加扣除,非独生子女最高只能享受1000元,所有子女合计不能超过2000元。
一般每一项就是填写都能够增加我们的免税额度,不过注意选择是否是由用人单位代扣,还是有次年进行年度汇总清缴。
一般年度汇算清缴会比较麻烦一些,除非有两个以上地方获取收入的人群才适合年度汇总清缴。
有的个别人是一个单位领取5000元的工资,一个单位领取3000元。以为这就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了?实际上税务系统,只要你输入身份证号,立马就能查出用人单位申报的工资信息,任职受雇信息,有几条都是非常明确的。
所以,我们还是老老实实申报个人所得税的好。对于月工资低于5000元以下的人,也可以凑凑热闹,毕竟哪一天我们工资提升了呢?尤其是很多单位还有年终奖,年终奖平均进去的话,如果超过5000元,也需要进行交税。而且年终奖缴税也是预扣的,如果我们不需要缴税,或者按较低基数缴费,至少还可以次年把交的税退回来了。比如月工资5000元,年终奖发2万元,一般会扣600元的个人所得税,但是我们各种专项附加扣除加上之后征税起点是7000元的话,实际上是不需要缴税的。这样我们可以在第二年3月至6月申请退税。
所以,大家还是都去申报吧,万一2019年企业效益好,多发一些年终奖呢?
2021年最后一个月,一年一度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确认又开始啦!
其中包含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住房租金和赡养老人这6方面红利。
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个专项附加扣除有啥用→
咱们现在的个税起征点是一年6万。
也就是每月工资扣除五险一金后,月工资超过5000块,就要开始交个税了。
但国家给了福利优惠,有以上说的6种情况可以进行专项附加扣除。
许多人本来可能需要交个税的,算上以上专项附加扣除后,就不需要交了!
反正这是一个少交钱,相当于每月多领工资的福利政策,大家一定要掌握!
简单来说就是:
有子女(大于3岁)在上学,可以扣除,一个子女每月扣1000块。
父母任一方超过60岁,也可以扣除,独生子女可每月扣除2000块。
有房贷(首套房)可以扣,一月扣1000块。
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房,租房也可以扣,看城市等级,一月扣抵扣800/1100/1500块不等。
另外继续教育,譬如读在职研究生啥的,还有大病医疗,当年患大病,医保范围内个人自付超过1万5,也可以进行部分扣除。
扣除后,就可以少交个税,多领工资。
举个栗子,
小明有1个孩子在上小学,父母超过60岁,自己是独生子,有一套房贷要还。
他扣除五险一金后月薪12000,年收入为144000块。
那他每月可以专项附加扣除4000块:
1000(养1小孩)+2000(赡养父母)+1000(首套房贷)
一年就是4000*12=48000块
小明不进行专项附加扣除,一年要交个税:
(144000-60000起付线)*10%- 2520=5880块
参考税率表?
申报专项扣除后,他一年只需要交个税:
(144000-60000起付线-48000专项扣除)*3%-0=1080块。
一年就可以省下4800块。
相当于,平均每月工资多发400块。
所以,朋友们,满足专项附加扣除的任一情况,都要去填写信息确认呀。
下面这份超详细的攻略,手把手教你轻松完成!
???
来源:央视新闻
时间不多了
还没确认的抓紧喽!
也赶紧收藏转发朋友家人知道~
个人所得税如何填写最划算?
2019年起,社保将采用新的累计预扣法进行计税,并通过专项扣除进行精准减税。
这样更复杂的计税方式意味着,通过不同的报税策略可以达到减少个税缴纳,更好的享受减税福利。
下面先讲一下额度可以分配的部分:
一、子女教育的12000元额度,可以在父母之间分配,可以父母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也可以把额度全都交给一方。但订好了分配方式,一年内不能改变。
二,学历教育的每年4800元额度既可以由本人扣除,也可以由父母按照子女教育支出扣除。
三,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每年有12000元的额度,可以选择在本人和配偶之间其中一方扣除,同样一年之内不能改变。
四,住房租金支出抵扣额度,如果夫妻在同一主要工作城市的只能由一方扣除,不同城市的可以分别扣除。
五,赡养老人的每年24000元额度,在非独生子女之间可以平均分摊,也可以签订书面分摊协议,但每个人最高不得超过每年12000元。
以上是可以分配的抵扣额度,将额度分配给收入更高并且没有额度溢出的人,将达到少交个税的目的。
此外还有一个窍门,不少专项抵扣既可以按月抵扣,也可以按年抵扣,如果选择按年申报将在12月份一次性给出巨大的抵扣额度,可以好好利用哦。
总体上看,这次税改中,家庭负担越重的人可享受的扣除就越多,让我们期待明年的到来吧。
怎么填报个税分配比例,最好的办法是算总账,算大账,别看小钱看大钱。比如一家夫妻好说了,谁赚的多,就给谁100%的比例分配。如果兄弟姐妹多,涉及到父母赡养比例的,也要尽量给赚的多的比例,比如一个人赚六万,其他人赚六千,那么尽量多给,而不要平均,因为六万与六千的上税额,截然不同。占到大比例的,可以出钱补偿比例小的那部分,其实也没几个钱。
其实,这个个税的背后,很多人都没仔细琢磨,都在开心的算着个人的减免,好像占了不少便宜,舆论也都是在报道有哪些减免,实际,有很多增加的内容,别的不用说,等到一年后,同比个税数据,你就会惊人的发现大幅增长,这才是个税的真相。
这次个税,谁都不要想偷税漏税,因为是不可能的,只有想不想办你,而不会说你能偷税漏税成功,因为整个申报系统都是互相关联的,互成因果的,包括现金走账,同样都有迹可循,都能推理出个税问题,别想偷税漏税。
未来可以研究规避个税,现在减免是小意思,比如,公益慈善捐助的减免,国债购买等减免,才是真正需要我们研究的,未来避税师也将会是一个重要职业。看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吗?你就懂了。
个人所得税如何填写最划算?其实答案只能是如实填写,否则就会涉及偷漏税的问题。我们唯一所能操作的空间只能是吃透国家的税收政策——也就是说国家所规定的税收优惠条件只要是我们符合的一定要充分享受到,但绝不能靠弄虚作假去逃避纳税义务。从2019年1月1日新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就已开始正式施行,现在大家都可以在手机上下一个个税APP,在里面填写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事项。那么具体都有哪些事项可以进行抵扣呢?我们究竟可以通过哪些合法的途径将我们的税负降到最低呢?
首先相比原来的老税制:新的个税起征点从3500元提升到了5000元,也就是说月薪在5000元以下的人是不需要缴纳个税的。月薪超过5000元的部分实行的是累进税率——按收入高低分为7级税率:超过5000元而不超过36000元的部分实行3%的税率,也就是说如果您的月薪是3万元就需要缴纳900元的个税;超过36000元而不超过144000的部分实行10%的税率,然后扣除2520元的速算扣除数,也就是说如果您的月薪是140000元就需要缴纳11480元的个税;超过144000元而不超过300000元的部分实行20%的税率,然后扣除16920元的速算扣除数,也就是说如果您的月薪是200000元就需要缴纳23080元的个税;超过300000元而不超过420000元的部分实行25%的税率,然后扣除31920元的速算扣除数,也就是说如果您的月薪是400000元就需要缴纳68080元的个税;超过420000元而不超过660000元的部分实行30%的税率,然后扣除52920元的速算扣除数,也就是说如果您的月薪是600000元就需要缴纳127080元的个税;超过660000元而不超过960000元的部分实行35%的税率,然后扣除85920元的速算扣除数,也就是说如果您的月薪是900000元就需要缴纳229080元的个税;超过960000元的部分实行45%的税率,然后扣除181920元的速算扣除数,也就是说如果您的月薪是1000000元就需要缴纳268080元的个税。
现在我们假设您的月薪为1万元,如果在老税制下就超过3500元的起征点6500元,而当时10000元所使用的税率是10%、速算扣除数是210,也就是说需要缴纳6500*10%-210=440元个税。而在目前的新税制下的起征点是5000元,也就是说10000元的工资只超过起征点5000元,适用税率为3%、速算扣除数为0,这样一来需要缴纳的个税金额为5000*3%-0=150元,比原来少交290元。除了税率的变更之外本次税制改革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增加了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租金支出、住房贷款利息支出、赡养老人支出等六大可以税前抵扣的专项附加项目。之所以增加这六项扣除项目的目的在于实现税负公平——个税征收的目的之一就是调节社会公平,避免造成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那么现在假设如果两个人的月薪都是6000元,然而其中一人是单身汉,一个是上有老下有小,请问这两人的生活压力是一样大的吗?既然生活水平不一样,那么承担一样的税负公平吗?正是考虑到这样的因素,所以有必要允许纳税人在税前对赡养老人、教育子女、住房贷款等费用予以抵扣。需要注意的是:六大专项附加扣除项目之中的住房贷款和住房租金两项只能享受其一,也就是说享受了房贷抵扣就不能享受租金抵扣,享受了租金抵扣就不能享受房贷抵扣。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部分人一方面在交着房贷,但另一面却在租房住,对这种情况只能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项进行抵扣,这就意味着对另一抵扣项目的放弃。问题在于:不同的家庭用于赡养老人、教育子女、还房贷等项目的费用各不相同,那么在填报个税时具体如何抵扣呢?
根据目前的新税法对子女教育费用的规定:纳税人的子女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相关支出按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所谓学历教育包括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技工教育、大学及以上教育。年满3岁至小学入学前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子女同样参照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在具体扣除时可以选择全部在父亲一方扣除或母亲一方扣除,也可以选择由父亲和母亲各分摊50%的扣除比例。这样说比较笼络,那我们就举个例子:如果一对夫妻生育有两个孩子,那么按规定就享有每月2000元的子女教育费用扣除。如果孩子的父亲月薪为10000元,而孩子的母亲只有3000元,那么就可以选择将孩子的教育费用全部从父亲的工资收入中予以抵扣,这样可以实现减轻家庭税负的目的,因为母亲反正不到起征点。如果夫妻俩的月薪都是6000元,那就由夫妻俩各自分摊1000元的子女教育费用扣除,这样就都不需要交税了。当然也有可能一开始夫妻俩一方工资高、另一方低,于是选择由工资高的一方抵扣孩子的教育费用,后来工资低的那位收入提升了,于是两夫妻一合计决定变更原来的子女教育费用扣除方式,那么这样可不可以呢?答案是如果是在一个纳税年度之内是不可以的,这也就是说在下一年度就可以变更了。
新税法关于继续教育支出的规定是: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学历(学位)教育期间按照每月400元定额扣除。同一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扣除期限不能超过48个月。纳税人接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按3600元定额扣除。国家对于成年人参与专业技能培训以自我提升是持鼓励态度的,所以在接受完学校教育后如果再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的费用也是可以予以抵扣的。不过继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一个显著的不同点:接受学校教育的多是无收入来源的未成年人,而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就相对复杂了——有的人是自己打工挣钱支付继续教育费用,有的人是父母拿钱支付继续教育费用,那么国家税法也考虑到了这方面的情况,所以继续教育的费用支出既可以由纳税人本人予以抵扣,也可以由其父母予以抵扣。当然在具体抵扣的过程中如果纳税人本人或其父母一方达到起征点而另一方没有,那自然就由达到起征点的一方予以抵扣,因为未达起征点的一方本来就不交税,只有由达到起征点的一方抵扣才能起到少交税的作用。
人活在世上没谁敢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生病。尽管近些年来国家在医疗保障领域一直在不断完善,但客观上我国公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并未完全彻底扭转。那么如果一个人的工资收入超过了起征点,本来是应该交税的,可他生了一场大病,结果弄得自己家庭生活已比较困难,这时再向其征税就未免太不近人情了。对此新税法的规定是: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发生的与基本医保相关的医药费用支出在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由纳税人在办理年度汇算清缴时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这里需要注意几点:首先可以抵扣的必须是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其次80000元是最高限额,不是说可以直接抵扣80000元,否则如果工资还不到80000元就没得抵扣了,最终的抵扣数据还是以医院开据的医疗费单据上的金额为准。在具体抵扣过程中纳税人可以选择由其本人或配偶一方予以抵扣,未成年人的医疗费用可以由父母一方抵扣。
新税法关于住房贷款的规定是:纳税人本人或者配偶单独或者共同使用商业银行或者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为本人或者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在实际发生贷款利息的年度,按照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240个月。需要注意的是:纳税人只能享受一次首套住房的利息扣除,如果纳税人拥有两套以上的住房则不能再享受贷款利息扣除。至于在具体扣除过程中夫妻双方可以约定由其中一方予以扣除,但扣除方式一经确定之后在一个纳税年度之内不得进行变更。相比之下新个税法对住房租金的规定相对复杂一些:如果纳税人是在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居住,那么扣除标准为每月1500元;如果纳税人在上述以外的城市居住,那么就要视其居住地的户籍人口数量多少而定——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的扣除标准为每月1100元;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的城市的扣除标准为每月800元。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夫妻双方在一个城市工作生活,那么住房租金支出只能由在租房合同上签字的人予以扣除。另外纳税人及其配偶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同时享有住房租金支出和住房贷款利息支出两项扣除,纳税人可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予以扣除,但一经确定之后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得进行变更。
新个税法关于赡养老人的规定是:如果纳税人是独生子女,那么可以按每月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赡养老人费用支出。那么如果纳税人不是独生子女呢?这种情况可以由兄弟姐妹分摊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度,具体每个人的分摊比例可以由兄弟姐妹协商约定,也可以由被赡养的老人指定,一般来说指定分摊优先于约定分摊。约定或指定分摊的必须签订书面分摊协议,具体的分摊方式和额度一经确定在一个纳税年度之内不得变更。如果同时赡养了两位及以上的老人,那么被赡养人的赡养支出统一按每月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具体而言:被赡养人包括年满60岁的父母以及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满60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其实我认为不是如何填报抵税最划算,而是怎么提高收入最划算。大家还是想想如何多赚钱才是正事。当然了,既然回答这个问题,那就说说我的看法。
众多周知,这次允许的抵扣情况包括抚养子女支出、赡养老人支出、住房贷款和租金支出以及继续教育支出等部分。一般而言,建议大家如实填报。毕竟这次的改革肯定是以后以个人身份证号码为依据,逐步建立起像国外那种的个人社会信用号码。咱们老百姓可比某些明星好多了,不干那种偷税漏税的事。
具体的抵扣细节和标准我就不再赘述。我认为有几点可以注意下:其一关于夫妻双方抵扣额的分配。像抚养子女和首套贷款利息抵扣,允许夫妻双方选择抵扣比例,这时候就要尽量让收入高的一方抵扣,最大限度的拿到税收优惠。其二像赡养老人税收抵扣,如果不是独生子女,就要和兄弟姐妹商量好抵扣比例。如果有的在老家,有的在发达地区,那就尽量让发达地区的兄弟姐妹多分担比例。其三有的答友可能现在收入不到5000,我建议也尽量申报。毕竟说不准之后工资涨了呢,或者年终奖还要分摊到各个月呢。
总之,这次的个税抵扣政策有人总结为就是国家希望大家好好学习(继续学习),早生娃早买房。最后还是回到刚开始说的,抵税这事对咱老百姓来说,就是个蚊子腿,一点点肉。大家还是多想想怎么增加收入吧。
西门观点: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如实填写最划算,不然就是涉嫌偷税漏税。
新年2019年刚刚开始,个税问题成为所有人关注和关心的问题。以前,个人所得税的缴纳只是少数人关心的问题,因为很多隐形收入的确难以控制。
征收个税的目的除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外,还有一个功能是调节收入差距。从个税税率看,收入越高,税率越高,比如,3000元以内3%,3000元至12000元10%,12000至25000就是20%,80000元以上45%。所以,越是高收入,个税越高,起到一个调节收入差距的目的。
有人会说,个税再高也还是比我们争得多,这个问题要正确认识,我们国家的收入分配原则就是多劳多得,人家比你贡献大,收入就应该比你高,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合法收入,法律都会保护。
从2019年元月一日开始,个税起征点由3500元提高至5000元,尽管大多数人工资有所提高,但仍然在免征范围内,因为,除了扣除起征点5000元外,还要扣除其它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继续教育、房租、贷款利息、赡养老人等六项费用,所以,月收入在七八千元以内的人基本上都可以免交个税。所以,起征点提高,对普通工薪族有好处。
再说题主的问题,个税如何填写最划算?这个问题本身含有避税甚至偷税漏税之嫌。
以前,个税征收由单位提供收入数额,然后由银行代扣,到底多少,税务部门也搞不清,所以偷税漏税很普遍。
从今年起,养老保险和个税征收都由税务部门直接征收,你每月或每年都有哪些收入,收入多少,只要输入你的身份证号码,都清清楚楚,一点也漏不了。因为,我们无论在哪里领钱,都要身份证,都要通过银行。
如今,个税征收第一步是自己向税务部门申报,下载一个个税征收APP即可。但不要认为是自己申报就存侥幸心理,不要以为我这笔收入税务部门肯定不知道,所以,不填写。
不想申报的大都是大额收入,一旦被税务部门查出,还必须得缴纳不说,可能会被作为失信人员收入网络,甚至涉嫌偷税漏税罪。
所以,自己申报个税,最好如实填写,这样最划算。
谢谢您的关注,期待您的看法!
每年的3月1日-6月30日是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阶段,这段时间里你可以对上一年(去年1月1日-12月31日)的综合所得进行汇算。汇算清缴的结果有三种:一是预缴的个人所得税少于应缴的数字,那你需要补缴税收;二是预缴的个人所得税多于应缴纳的数字,国家就会把多缴纳的部分退换给你;三是预缴和应缴的完全一样,那不退也不补。下面我会从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及填报给大家仔细讲讲其中的奥秘。
一、为何会出现个人所得税多退少补
作为社会中的自然人,你所获得的所有收入,无论是货币性质的还是实物性质的都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除非满足一些免税条件的收入,比如定期存款的利息收入免予缴纳个税。
个税分成好几大类,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经营所得、财产使用权转让所得、股息红利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其中,只有前四项、也就是我着重标出来的那几项属于综合所得范畴。综合所得需要每年进行汇算清缴,也就是要填报一些扣除项目让自己的应纳税所得额尽量变低,缴纳的个税才会变少。
对于综合所得收入来说,除非你是外国人,否则需要预缴。比如,假设某人除了工资薪金所得外没有其它任何收入,每月的工资收入都要在获得的当月预先缴纳。1-12月总共预缴了12次的个人所得税,加在一起就是当年预缴的个税总和。由于预缴的个税税率和应缴的个税税率之间会有些差异,这就导致真正应该缴纳的个税可能会和已经预先缴纳的不同,这就会涉及多退少补了。
二、汇算清缴时可以扣除的项目
总的原则是扣除的越多越划算,当扣除的总金额比你的一年获得的综合所得收入还多的话,你一分钱的个税都不用缴纳了。
(一)固定扣除额
不分职业、不管工资多少、不乱个人情况,所有人都按照每年60000元的标准扣除。如果年收入不足6万元的,则不用去考虑缴纳个税的事情了。因为6万元以下收入者只要扣除了固定扣除额后其应纳税所得额就变成负数了,还没达到缴纳个税的门槛。因此,6万元收入也被人们形象地叫做个税起征点。
(二)专项扣除
就是所谓的社保、或者叫做五险一金个人承担部分。按照国家规定,企业必须为职工缴纳社保,自由职业者或是公司老板可以自行缴纳社保。社保的缴纳分成两部分,一是企业缴纳部分,二是个人承担部分。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时,个人承担的社保可以从年综合所得收入中扣除。
(三)专项附加扣除
这是重点,因为转向附加扣除是个人填报的,也是个税改革的新政策。如何填报影响你要缴纳的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又分成5大类。
1.赡养老人扣除额
父母双方中只要有一人年龄超过60岁,填报后就可以每年最多从综合所得收入中扣除24000元(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如果有亲兄弟姐妹,则要分摊这24000元的扣除额,可以按照父母指定的扣除方法也可以按照子女们商定的扣除方法,但每一位子女一年最多只能扣除12000元。
2.子女教育扣除额
当你的孩子超过3岁以后就可以按照每一位孩子每年扣除12000元的标准来抵扣个人所得税了。同时,夫妻俩可以选择将总额放在其中一方那边全额扣除或者双方各扣除一半。
比如,小张夫妇有两位3岁以上的孩子,一年最多可以扣除24000元;可以把24000元全部放在夫妻俩人其中的一方扣除,也可以夫妻俩各扣除12000元。
3.租房或住房贷款利息支出
两者只能选择其一扣除。
贷款利息只能扣除首套住房的贷款利息,每年可以扣除12000元,最多可以抵扣20年。
在主要工作地点租房的职工可以按照所在城市的大小从收入中扣除一定的数额。大型城市一年扣除18000元;中型城市一年13200元;小型城市一年9600元。
4.成人继续教育扣除
对于成年人的学历教育,每年能够从综合所得收入中定额扣除4800元,最多连续扣除四年。
取得职业技能证书的非学历教育,可以在取得证书的当年一次性扣除3600元。
5.大病医疗扣除
对于一年就诊费用超过15000元部分,可以在80000元限额内从综合所得中扣除。当然,这些费用必须是个人自费部分,医保支付部分不计算在内。
(四)其它扣除
这部分比牵涉的项目较少,且大部分人暂时不会遇到。有些单位会位职工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每年可以最多从综合所得收入中抵扣2400元。
三、填报个人专项附加扣除的原则
上面介绍了可以从个人综合所得收入中扣除的四大内容,其实只有第三项个人专项附加扣除给予了个人一定的自主性,其它项目基本都是固定的,不需要个人填报。对于个人专项附加扣除,填报时要有几个原则。
一是按实填报。税务部门不会对所有纳税人都进行抽查,比如你明明没有租房却填了租房支出,没有查到时可以享受抵税优惠,但万一抽查到了就是偷税漏税。轻则补税缴纳滞纳金、重则构成犯罪。
二是年底就填报下一年的。虽然在次年汇算清缴时能够补报,但上一年就填报的话在预缴个税阶段就会抵扣,也就是让你每月预缴的税费变少,而不用等到一年后的汇算清缴再退回多缴纳的税款。
三是将子女教育附加扣除填报在收入高的一方。由于个人所得税采取的是超额累进税率,简单来说就是收入越高税率越高。一位年入百万者每抵扣1000元就能省下450元的个税;而一位年入十万元的职工每抵扣1000元只能省下30元甚至一分钱都省不下来。
大家是不是觉得现在的个税有些复杂了,其实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个税更加复杂,还要分单身和家庭两种不同的计算制度。很多美国人家庭要专门聘请税务服务机构为他们计算筹划个税事宜,因为自己根本就算不清楚。
以上答复希望对你有用,欢迎关注、点赞 海上招财喵 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个人所得税的填写主要是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的填报和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选择。专项附加扣除满足条件的尽量都填上;全年一次性奖金(年终奖)如果平时工资较高,选择单独计税更有利;如果平时工资不高,选择合并计税更有利。具体选用哪种计税方法更有利,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算一下。实际中在个税汇算清缴时,自己通过个税APP可以对年终奖先选择综合计税方式,看看最终应纳税额,不要提交。然后再选择单独计税方式,看看最终应纳税额,对比看哪种应纳税额低,就选哪种计税方式。
专项附加扣除的填报可以参考视频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的填报影响年终退税,你填对了吗?教你如何填报,2022年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可以扣除,各项专项附加扣除具体要求见下文。
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选择我写过一篇文章年终奖你选择单独计税还是合并计税?2022年只能并入综合所得计税,你可以参考下。当时原本的优惠政策是在2021年底结束,但是2021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优惠政策延续到2023年底了,所以在2023年底前年终奖还是可以选择单独计税或合并计税。
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计税原理
四项综合所得在每个月或每次单位给你发钱的时候会先预先计算并扣除相关税额(你拿到手的就是扣过税的工资,俗称税后工资),等到第二年汇算清缴的时候,就把你上一年度综合所得的所有全年收入(包括年终奖)综合起来再算一次,如果全年预扣的个税比汇算清缴计算出来的多,说明之前实际扣的个税多于应该要扣的个税,就会给你退税;如果全年预扣的个税比汇算清缴计算出来的少,说明之前实际扣的个税少于应该要扣的个税,你就需要补税。
个人所得税的综合所得包括(1)工资、薪金所得、(2)劳务报酬所得、(3)稿酬所得、(4)特许使用费所得四项。
首先,工资、薪金所得采用累积预扣法。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x预扣率-速算扣除数)-累计减免税额-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
其中,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累计收入-累计免税收入-累计减除费用-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其次,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次或者按月预扣预缴税款。
劳务报酬所得应预扣预缴税额=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x预扣率-速算扣除数
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预扣预缴税额=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x20%
其中,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每次收入≤4 000元的,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800元;每次收入>4 000元的,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x(1-20%)=每次收入额x80%。
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70%计算,即稿酬所得每次收入x70%≤4 000元的,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x70%-800元;每次收入x70%>4 000元的,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x70%x(1-20%)=每次收入x70%x80%。
最后,年终综合所得汇算清缴
综合所得全年应纳税额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全年收入额-60 000元-专项扣除-享受的专项附加扣除-享受的其他扣除)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全年收入额:工资、薪金所得全额计入收入额;而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收入额为实际取得劳务报酬、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的80%;此外,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在扣除 20%费用的基础上,再减按70%计算,即稿酬所得的收入额为实际取得稿酬收入的56%。
60000元:每年的扣除费用,即5000元*12个月=60000元。
专项扣除:包括居民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
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等支出。符合条件的可以在个税APP中填报,提高退税金额。
(1) 子女教育。
纳税人年满3岁的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和学历教育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每年1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学前教育包括年满3岁至小学入学前教育;学历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工教育)、高等教育(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
父母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选择由双方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2) 继续教育。
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学历(学位)教育期间按照每月400元(每年4800元)定额扣除。同一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扣除期限不能超过48个月(4年)。纳税人接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支出,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按照3600元定额扣除。
个人接受本科及以下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符合税法规定扣除条件的,可以选择由其父母扣除,也可以选择由本人扣除。
(3) 大病医疗。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发生的与基本医保相关的医药费用支出,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由纳税人在办理年度汇算清缴时,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
纳税人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可以选择由本人或者其配偶扣除;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可以选择由其父母一方扣除。纳税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应按前述规定分别计算扣除额。
(4) 住房贷款利息。
纳税人本人或配偶,单独或共同使用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为本人或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在实际发生贷款利息的年度,按照每月1000元(每年1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240个月(20年)。纳税人只能享受一套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扣除。
所称首套住房贷款是指购买住房享受首套住房贷款利率的住房贷款。
经夫妻双方约定,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扣除,具体扣除方式确定后,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得变更。
夫妻双方婚前分别购买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其贷款利息支出,婚后可以选择其中一套购买的住房,由购买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由夫妻双方对各自购买的住房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5) 住房租金。
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住房租金支出,可以按照以下标准定额扣除:
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1500元(每年18000元)。除上述所列城市外,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1100元(每年13200元);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的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800元(每年9 600元)。
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相同的,只能由一方扣除住房租金支出。
住房租金支出由签订租赁住房合同的承租人扣除。
纳税人及其配偶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得同时分别享受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和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
(6) 赡养老人。
纳税人赡养一位及以上被赡养人的赡养支出,统一按以下标准定额扣除:
纳税人为独生子女的,按照每月2000元(每年24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的,由其与兄弟姐妹分摊每月2000元(每年24000元)的扣除额度,每人分摊的额度最高不得超过每月1000元(每年12000元)。可以由赡养人均摊或者约定分摊,也可以由被赡养人指定分摊。约定或者指定分摊的须签订书面分摊协议,指定分摊优于约定分摊。具体分摊方式和额度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得变更。
所称被赡养人是指年满60岁的父母,以及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满60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7)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
纳税人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子女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婴幼儿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父母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选择由双方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其他扣除:包括个人缴付符合国家规定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购买的符合国家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支出,以及国务院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项目。
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
我是@无尽征程2022,考证达人、学习爱好者,分享考证经验、共享学习知识!
这个没必要问怎么填写的吧,当然是如实写了,不然审核也过不了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婚后贷款买房算不算共同债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