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烧仙草是哪里的做完后不凝固?

夏天好吃的太多了,凉粉也肯定要拥有一席之地。凉粉不仅能做凉菜,也能当零食,口味还可甜可咸。

看到“可甜可咸”这几个字,就可以拿出小板凳了。万物皆可甜咸大战啊。

坊间传闻,凉粉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而真正有文字记载,则是从北宋时期开始的。当时描写汴京(今河南开封)民俗的著作《东京梦华录》中,第一次记录了凉粉这种吃食。依书中所写,它是用绿豆粉制作,而且一定要放凉了才吃,故而得名“凉粉”。这名字够实在的。

此后的千百年间,人们发现用红薯粉、大米粉,甚至某些草植、海藻等其他原料,同样能做这种半透明的弹软冻状食物,它们都沿用了“凉粉”这个名字。

其实,不论制作凉粉的原料为何物,第一步都是要把它熬成黏稠的汤水,才能具备凝结成“冻”的可能。

因为这是为了让原料发生化学变化——这些原料在化学上都属于多糖类物质,遇水受热会先形成黏稠的“胶体”,而后随着温度降低,胶体分子间发生聚集,形成网状结构,并把水分子包裹在网中,造成了它凝固却不失弹软的质感。这个过程跟晶体结晶类似,所以它在色泽上也如晶体般半透明。

不过,由于原料所含的多糖不同,造成了它凝结时含水量不同,也就导致了凉粉的韧性各不相同——多糖分子的结构越平直,能形成的网格结构就越小,使得被锁住的水分子也就越少,韧性自然更强。像以直链淀粉为主的大米粉所做出的凉粉,就比用富含支链淀粉的红薯粉做的要硬实些。

卤水、石膏可以将豆浆“点”成豆腐,凉粉也可以这样“点”,因为它们形成原理类似——胶体分子本身都带有大量电荷,如果加入其他带电离子,破坏了胶体中的电荷平衡,将导致胶体发生凝结。

所以,在熬煮凉粉时加入明矾、小苏打等可溶性盐类,就会使它更快、更容易凝结,特别是制作那些韧性较差的凉粉,往往都要这样处理以增强韧性。

凉粉按制作原料可以分为三类:淀粉类、草植类和海藻类。如此跨界的原料,自然让它们的样子和口感各不相同,再加上不少原料都属于各地特产,也让凉粉有着地域特色。

在东北、华北和中原一带,凉粉多是用最传统的绿豆淀粉制作。

河南唐河绿豆凉粉就很弹啊,duang~

绿豆淀粉主要以支链淀粉为主,粘性虽大,吸水性却不好,导致不易形成充足的胶体,凝结能力也就较差,因而制作时需要添加一些明矾来促进凝结。不过即便如此,绿豆凉粉仍很容易散架。

红薯的种植范围很广泛,因而北起黑龙江,南到海南,西至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都有红薯凉粉。红薯凉粉好吃却不好看,因为制作它的红薯淀粉中,含有酚类物质,熬煮时会发生氧化变色,让凉粉看起来“灰头土脸”。

看起来有点灰的红薯凉粉

西北一带盛产荞麦,由于荞麦含粗纤维多、含淀粉较少,因而用它做凉粉时,只能选用淀粉含量集中的麦芯部分磨成浆,并加入小苏打“帮助”它凝结。

这也让荞麦凉粉吃起来轻微苦涩味,故而通常要配上醋、蒜末、辣椒油等重口味调料一起食用。

长江以南盛产稻米,所以很多地方的凉粉就用稻米来制作。在湖北、四川一带,用熬好的米浆“点”入些许石灰水,从漏勺的孔洞间滴入凉水中,就会凝固成一个个头大尾细的凉粉条,当地人管它叫“凉虾”,通常配红糖水吃。

制作凉虾并不难,吃起来爽滑可口

不过也不是所有地方都喜欢配红糖水,有些地方还喜欢在凉粉中加黄瓜丝和辣椒,做成酸辣口味的。

而在闽粤一带,人们则在米浆中加入少许“仙草”汁液,使它凝固成墨绿色的凉粉。

豌豆跟绿豆是近亲,所以豌豆淀粉的特性同绿豆淀粉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豌豆熟透后颜色微黄,所以熬煮出的浆水泛黄,制成的凉粉自然也就微微泛黄,著名的“川北凉粉”便是以此为特色。

要不要来一碗伤心凉粉?

你们要是常喝奶茶,肯定知道“烧仙草”。它虽然颜色看上去黑乎乎,却很滑嫩爽口,在潮汕一带,人们又管它叫“仙草凉粉”。

仙草凉粉的原料就是“仙草”,也叫“仙人草”“凉粉草”,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广布于华南一带。它里面含有大量的仙草多糖,用水熬煮就会在水中形成胶体,晾凉后自然凝固成型。

除了单独使用,正像前面所说,闽粤一带的人还喜欢把它和米浆混在一起做凉粉,而这恰是一个优化组合——米浆主要以直链淀粉为主,仙草多糖能与它形成牢固的网状结构,所以,这种凉粉的韧性极好。

如果说“假酸浆凉粉”,估计很少人听说过,可要说它的俗名就是“冰粉”,那四川一带的同学可就最有发言权了。

那冰粉为什么又叫“假酸浆凉粉”呢?因为制作冰粉的原料就是假酸浆的种子。假酸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花开的很漂亮。

你在吃冰粉时,肯定想不到它和这朵小花有什么关系吧。不懂我也可以理解,毕竟你们每天就知道吃吃吃。(白眼)

假酸浆的种子能凝结却不是因富含多糖,而是它本身就含有很多胶质,也就是说它不需要熬煮,单靠在水中揉搓让胶质流出,就可以形成胶体,再加入石灰水即可凝固。由于它凝结需要的石灰水量较大,因而吃起来有股苦涩味,需要掺些红糖水才能掩盖住。

看到海藻凉粉有没有一点熟悉?前些天我们才讲了石花菜,你不会就忘了吧。不记得的话,我再勉为其难给你放张图吧。

石花菜做成Q弹的冰石花,也算凉粉的一种。石花菜也叫“鹿角菜”,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叫“琼脂糖”的多糖,遇水受热就会化成胶体,遇冷再凝固起来,东南沿海的居民便是利用这点来做凉粉的。

琼脂糖是一种凝固效果极好的天然添加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琼脂”,几乎任何液体添加它后,都可以凝固,像制作果冻、慕斯等食品,都要靠它来凝固成型。

凉粉讲了这么多,今天足够下饭吧?别光顾着吃,知识点要记住!

微信编辑 | 阿什么爽

本文原载于《博物》杂志2013年6月刊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
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
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
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
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
回复【科普书籍】,了解最新科普书籍
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
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
回复【观鸟知识】,学习观鸟相关科普知识
回复【博物学院】,了解更多博物学院活动详情

烧仙草龟苓膏吗?它俩有啥区别?终于弄明白了


在很多甜品店的菜单上,我们都能看到“烧仙草”的身影,这种吃起来像果冻,口感Q弹爽滑的甜品,和平时在超市里买的龟苓膏非常相似。同样是黑色、略带透明感的外观,吃起来都是甜中带股中草药的味道,很容易让人以为是同一种食物。

烧仙草和龟苓膏有何区别?下面一起来看看。


烧仙草,是福建闽西南地区的传统特色饮品,在福建、广东、台湾等地非常受欢迎,客家人还把它称为仙人粄。烧仙草的主要用料是产自我国南方地区的草本植物仙人草,这是一种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传统的烧仙草,有用仙人草直接煮制的,也有用仙草粉或者仙草液制作的,但主要用料都是仙人草。


龟苓膏,是以鹰嘴龟的龟板和土茯苓为主要用料,再配以蒲公英、金银花、甘草等中药材炼制而成,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多种中药熬制成的中药膏。

从用料上看,烧仙草的主要用料是仙人草,或者仙人草制成的仙草粉和仙草液;龟苓膏的主要用料是鹰嘴龟的龟板(或者龟类腹甲)和土茯苓。


传统烧仙草的制作过程,一般是用仙人草的上部茎叶,洗净晒干后,再熬煮成仙草水,然后往里面加入淀粉类物质,从而使其凝固成胶质状。

龟苓膏是用龟板(或者龟类腹甲)、土茯苓加其它中药材一起,熬制而成。龟板,指的是龟腹甲,里面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在不断熬制的过程中,这部分物质会使熬制的中草药水整体凝结成膏状。

从制法上看,烧仙草是用仙人草熬水后,再加入淀粉类物质凝固而成;龟苓膏是用龟腹甲和多样中草药一起熬煮,龟腹甲中含有的胶原蛋白会使其凝固成膏状。


烧仙草味道没龟苓膏苦,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吃法也多种多样,可以搭配奶茶或者牛奶喝,也可以放在糖水里,和红豆、坚果一起吃,软硬结合;可以热着吃,也可以冰着吃。吃的时候,通常先将烧仙草切成小方块状,再放入甜品中。

龟苓膏的味道吃起来比烧仙草苦些,常常搭配蜂蜜、糖浆或牛奶、炼乳一起吃。龟苓膏的形状一般由装它的容器决定,多为一小钵一小钵的,端上桌后,再自己切成小块,搭配调料吃。

从吃法上看,烧仙草的吃法更丰富,可以搭配饮品吃,也可以放各种糖水里制作甜点;龟苓膏的吃法相对较单一,通常搭配蜂蜜、糖浆或牛奶、炼乳一起吃。


烧仙草的原料构成上比较单一,以仙人草为主,这种药食两用的植物里含有丰富的多糖,具有消暑、清热、凉血、解毒等功能。

龟苓膏的原料构成上比较丰富,除了必不可少的龟腹甲和土茯苓,还有其它很多中药材,也是传统药膳的一种,相传还曾经是清宫中专供皇帝食用的名贵药物。有科学研究表明,龟板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不能自制但必须的氨基酸,并且这些必需氨基酸占比非常高。

从功能作用上看,烧仙草中主要含有多糖类物质,有清热消暑的作用;龟苓膏的功能价值较高,除了清热消暑外,还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


烧仙草和龟苓膏的区别,主要存在于四点,分别是用料不同、制法不同、吃法不同和功能作用不同。烧仙草的主要用料是仙人草,依靠淀粉的作用凝固,吃法多样;龟苓膏的主要用料是龟板(或者龟类腹甲)和土茯苓等中药,依靠龟板中含有的胶原蛋白发生凝固,吃法较单一,功能价值比烧仙草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烧仙草是哪里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