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你会怎么做不少于两点?

过完了女王节,走过了植树节

而大家最关注的重磅节日是: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每年的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World Consumer Rights Day) ,由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于1983年确定,目的在于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以促进各国和地区消费者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在国际范围内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要来了,生活中的吃的用的穿的都存在不诚信的现象。

比如:刚办的美容美发卡、没用多久老板却“跑路”了!

假酒、假灯、假原单、优惠券抢购容易使用难、微信“集赞”的奖品难兑换......

在生活中,下面这些产品你肯定遇到过!!

冰动VS激动VS咏动VS脉动

治治瓜子和洽洽瓜子,几乎难以分辨

看清楚,是周住牌,不是雕牌洗衣粉

清风纸巾和三青风纸巾......

想吃“康师傅”,买到手的竟是“康帅傅”;

想喝“娃哈哈”,拿到的却是“娃恰恰”;

还有“思念”变成“恩念”、“奥利奥”成了“粤利粤”……

这些“山寨食品”多为“傍名牌”,有的甚至是三无产品,充斥在大大小小的路边店、农村市场,成为食品“模仿秀”的一种主要表现形态。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网购,平时没有时间去逛街,从吃的用的都在网上买,在你网购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糟心的事儿?你是怎么解决的?

网购维权,这些需知道!

1.微信、微博购物,维权很困难

社交平台不是购物平台,并不承担《消法》所规定的购物平台连带责任,因此事后维权十分困难。

2.不是所有商品都能“7天无理由退货”

下列商品不属于七日无理由退货范围

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

七日无理由退货一定要注意!

1、如消费者遇到特殊商品,不能确认是否属于“七日无理由退货”范围时,可与经营者进行“一对一”沟通确认,并截屏留证。

2、七天内商品无质量问题,消费者虽然可以退货,但需要自行承担运费。

3.网络交易付款需谨慎

网络交易过程中,消费者应通过网络交易平台内的支付方式完成付款,不要轻易点击卖家提供的交易链接或图片等,更不能通过卖家提供的第三方支付链接进行付款。

4.签收快递“先验后签”

在收到货品时应及时验货,一旦发现问题可以拒收快递。如已收下,应在第一时间拍照留下证据,并上传给商家,并保留与商家聊天记录等资料,以备维权。

5.网络订餐“实体优先”

近日,国家明确规定网络订餐商户应当具有实体店铺并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不得超范围经营。因此网络订餐一定要找有实体店的卖家!

对于自己不熟悉的网络零售网站,多方甑别

对于自己不熟悉的网络零售网站,应谨慎,如使用相关软件帮助识别拦截,查验网站下方的ICP及各项许可证,保护网购安全,以防误入“钓鱼”网站。

6.事先与商家约定好细则,索赔有依据

在网上订购商品或者服务时,应事先与商家约定好如是否可退换货,交付时间、违约责任等细则,一旦发生纠纷索赔有依据。

实体店维权,有证据是第一!

也有不少朋友们会在闲暇时间去实体店购买,日用品、吃的居多,那么在遇到产品是假冒劣质时,保留证据是关键!

在商场超市购物的时候,一定要保留购物小票或发票!这是证明消费关系的重要证据。

如果发现购买的产品有问题,在购物七天范围之内,找到商家说明情况并提供当时的购物证据,商家一般都会解决!

遇到维权事件,有很多人总觉得“损失也不大,要不就算了吧!”“算我倒霉,下次一定长记性,这次就算了”.....

小编想说,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你每天辛苦工作,老实缴税,认真履行义务,就是要相信法律会维护每一个的权利!!

面对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

还是要通过正当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有一种关系叫点赞 有一种爱叫分享!

解锁更多生活小美好,请关注“得有生活精选”微信订阅号!

  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

  第一部分 内容导航

  第四单元从学校生活领域过渡到社会生活领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带领学生了解法治的进程,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初步感受法律与生活密不可分,理解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感受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引导学生自觉尊崇法律,学会依法办事,成长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本单元包括两课。

  第九课包括“生活需要法律”和“法律保障生活”两框,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了解法治的发展进程,知道法治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法治观念;通过法律与道德及其他行为规范的对比,明确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结合与人们公共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法律规定和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例,进一步明确法律的作用。

  第十课包括“法律为我们护航”和“我们与法律同行”两框,引导学生理解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从我国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法律措施中,感受法律的关爱;从学会依法办事和树立法治意识等方面,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后面继续学习法律知识奠定基础。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法律的产生,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明确法律的作用;初步树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知道我国通过法律手段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学会自觉接受法律的特殊保护;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自觉性。

  1.法律的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5.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第二部分 名词释义

  1.重器:古代象征统治权力的贵重器物,现指重要的工具。

  2.息息相关:语出清代严复的《救亡决论》。意思是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3.如影随形:语出《管子·任法》。意思是好像影子老是跟着身体一样,形容两个事物关系密切或两个人非常亲密,不能分离。

  4.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语出《韩非子·有度》,原文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意思是执行法度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度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

  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语出《孟子·离娄章句上》,原文为“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即使有离娄那样的视力,公输子那样的手艺,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6.木受绳则直,人学法则慎:木材经过墨线裁定就会笔直,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准绳,可以引导人们谨慎行事。

  第三部分 教学实施

  第九课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我国的法治进程,初步形成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知道法律和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法律和生活息息相关。

  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领会法律的内涵和特征,理解法律的作用,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初步树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领会法律的内涵和特征,理解法律的作用。

  第十课第一框“法律为我们护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珍惜法律的特殊保护。

  教学重难点:对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的现象和问题作出合理评析,珍惜法律的特殊保护。

  第十课第二框“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道依法办事的原因和要求;了解依法维权的合法途径;积极树立并增强法治意识,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

  第四部分 活动指南

  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

  1.运用你的经验: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材第84页)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体会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观察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幅图片,解读图片中蕴含的道理,感受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学生总结图片所要表达的共同信息:公民在自觉遵守法律。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已经逐渐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

  (2)展开联想。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联想: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通过对随之而来的后果的描述,学生会产生心灵的震撼,进一步增强对“生活需要法律”这一主题的认识。

  (3)总结提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只要不违法,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总结提升:法律与生活紧密相连,法律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达成目标:引领本框教学,增强对“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主题的理解,奠定“生活需要法律”的生活基础与情感基础。

  2.对应连线:法律相伴一生(教材第86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纵向角度体会法律与我们如影随形。

  (1)连线。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游戏化,通过“对对碰”“找朋友”等较为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内容与相对应的法律进行连线,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完成连线后的感受,体会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

  (2)分类。教师让学生将左侧内容进行分类,说说哪些是我们的权利,哪些是我们的义务。在此教师还可以补充:受教育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等等。让学生感受到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广泛性。

  (3)总结。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帮助学生理解: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只有珍惜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我们才能获得更多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达成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法律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伴随我们生命成长的全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权利和义务也在逐步扩大,不断变化。

  3.相关链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教材第88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我国不断推进法治建设的坚定步伐,增强对法治中国的期盼和热爱之情,增强公共参与能力。

  (1)阅读感知。将文字制成流程图可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的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治化进程。

  (2)延伸阅读。注意结合时代的发展,教师可适当补充我国法治建设的最新素材,一提现教学的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气息。

  (3)总结提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政府、法院、社会成员等角度畅谈自己对法治国家的美好向往,引发对法治国家的美好期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作为中国公民,要树立法治意识,培养法治思维,信仰法律,敬畏法律,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达成目标:建立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现代法治社会的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

  1.情境展示: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教材第90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比较中懂得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1)观察漫画,讨论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漫画,在明确三幅漫画分别体现道德、校纪校规、法律三种不同的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它们在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固方面有什么不同,并运用表格进行比较。

  (2)归纳总结,提升认识。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与道德、校纪校规等其他行为规范相比,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从而引导学生明晰法律的特征。

  达成目标:帮助学生明确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案例分析:不文明旅游行为(教材第93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法律的保护作用和指导作用。

  (1)分析案例。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关于对破坏八达岭长城景区文物行为的惩戒办法》对不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的旅游者进行处罚的相关规定及该男子的违法行为。

  (2)思考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该男子为什么会受到法律惩罚?引导学生从个人素质、文物保护、遵守法律等角度分析该男子行为的不当之处。并引导学生对上述行为是否必须进行法律处罚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将会明白: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3)总结提升。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拓展思维,提问“请你为解决类似的上述不文明旅游问题提两条建议”,引导学生从个人、社会、旅游部门等角度进行说明,开阔学生思路。理解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

  达成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

  3.探究分享:法律健全我参与(教材第91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和现代法治精神,积极为国家法治建设建言献策。

  (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教师可以呈现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图示或文字材料,使学生明白: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到2010年底,我国已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就辉煌;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任务仍在继续,任重道远。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在阅读教材中呈现的人格保护、个人信息保护亟待立法的基础上,思考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公民权利需要通过立法加以保护。

  (2)小组交流,拓展思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除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我国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立法,以拓展思维。教师可以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等多层面进行引导。

  (3)归纳总结,展示提升。法律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某些法律条款因不适应社会的要求需要进行修订,有些则需要根据社会的变化进行补充完善,公民应该为国家法律的发展完善建言献策。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次发问:是否现代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立法来解决?为什么?帮助学生意识到: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是人类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只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它的作用只局限在自己的范围内,法律不能代替其他社会规范的作用。

  达成目标:建立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和现代法治精神,积极为国家法治建设建言献策。

  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法律为我们护航”

  1.情境展示:我们需要特殊保护(教材第96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探寻使未成年人免受伤害的有效措施。

  (1)阅读案例。结合图片中的对话,教师让学生思考未成年人易受伤害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身体发育、心理发展特点、社会经验、面对问题的应对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2)拓展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自身因素以外,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伤害的原因还有哪些?让学生明白,在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这也是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的原因之一。

  (3)总结提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怎样才能使未成年人免受伤害?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总结提升:未成年人自身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也要给予未成年人更多的关注与爱护。

  达成目标:认识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同时懂得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自身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能力,还需要国家和社会的特殊保护。

  2.案例分析:小强的遭遇(教材第99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家庭保护和社会保护的基本内容,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以案说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强的案例并思考:你如何评价这位父亲的行为?父亲的行为会给小强带来哪些伤害?你如何评价网吧老板的行为?教师出示相关法律内容,增强学生对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内容的了解,同时懂得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深入探究。当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寻求帮助。设置了“针对父母的行为,小强可以向谁求助?”的问题。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教师要给予总结。针对“如果你是小强的同学,你愿意为小强提供哪些切实的帮助?”问题的回答,可了解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情况和学生是否具有友善的品质,答案具有开放性。可适当点拨,将法治和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3)总结提升。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我们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青少年要学会向有关部门或者组织寻求帮助,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达成目标:了解家庭保护和社会保护的基本内容,初步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逐步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不断增强法治意识。

  3.拓展空间:未成年人调查报告(教材第100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主要内容,通过调查当地对未成年人实施保护的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未成年人受到的特殊的关爱和保护,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1)活动部署。教师在本课结東时对学生进行活动部署,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完成的方式等。

  (2)查阅资料。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阅未成年人保护法,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主要内容,并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调查内容。

  (3)社会调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调査。教师要进行适时指导,解决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4)成果展示。学生将调查结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在班级或学校范围内进行展示,也可以将调查报告送交相关部门。

  达成目标:建立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切实感受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爱和保护,增强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

  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二框“我们与法律同行”

  1.案例分析:晓程的遭遇(教材第101页)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

  (1)阅读案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案例,了解晓程遇到的不法侵害。

  (2)探究交流。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意识到两名男子的做法是违法的,会受到相关处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你认为晓程可能会采取哪种方式应对不法侵害?为什么?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做法进行详细阐述,分析这做法的利与弊,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交流:应对不法侵害,你有什么好办法?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3)总结提升。在学生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受到不法侵害过程中、发生后等角度思考如何应对不法侵害,应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自身的诉求和愿望,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教会学生机智应对。

  达成目标:增强学生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意识,指导学生正确应对不法侵害,学会依法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

  2.探究活动: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教材第102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尊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通过后期的不断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尊法守法用法的行为,逐步养成习惯。

  (1)学习法律。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法律条文,明确公民义务。

  (2)反思交流。教师结合法律条文,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否自觉遵守了这些法律规定。如果自觉遵守了,说说这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自觉遵守,找出原因,并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遵守。

  (3)总结提升。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对于公民而言,一时一事尊法守法用法并不难,难的是时时事事尊法守法用法。依法办事,要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达成目标:增强学生自觉学习法律、尊重法律的意识,不断践行用法治思维想问题、做决策,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行为,逐步建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3.拓展空间:我为法治建设做贡献(教材第103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自我规划。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在法治建设的大背景下。实事求是地写出自己在学习法律、遵守法律、依法维权等方面的打算。

  (2)展示交流。教师结合学校实际,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学生的规划。

  达成目标:增强学生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解,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努力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第五部分 资源拓展

  1.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深刻总结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

  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要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努力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

  要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要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要坚持严格执法,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要坚持公正司法,发挥司法断案惩恶扬善功能。

  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要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

  要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道德要得到遵守,必须提高全体人民道德素质。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人们发自内心信仰和崇敬宪法法律;同时要加强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风尚的维护者。

  2.我国的立法程序

  根据立法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的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四个阶段。

  (1)法律案的提出

  ①有权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体有: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以及一个代表团或者30名以上代表联名。

  ②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的主体有:委员长会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以及常委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

  (2)法律案的审议

  审议法律案,是立法程序中最重要的环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法律案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和凝聚共识的过程。

  (3)法律案的表决

  列入全国人大会议审议的法律案,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宪法的修改,由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由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法律的公布,是立法的最后一道程序。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公布法律。签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载明该法律的制定机关、通过和施行日期。

  3.《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的说明》(节选)

  一、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必要性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和决策部署,对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制度、改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党政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也强烈呼吁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以更好适应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现实需要。2018年以来,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修改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的议案16件,建议11件,政协委员提出相关政协提案5件。

  二、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改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改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论述,以宪法为根据,坚持从国情实际出发,强化问题导向,着力完善相关制度,为更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法制保障。

  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改的总体思路是:

  (一)在现行法律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1991年制定的,2006年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总体看,该法确立的原则和制度仍然是适用的,因此,修订草案在保留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党中央的精神和现实需要补充新的内容,对已不符合新情况的规定作出修改。

  (二)着力解决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1)监护人监护不力情况严重甚至存在监护侵害现象;(2)校园安全和学生欺凌问题频发;(3)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从业人员性侵害、虐待、暴力伤害未成年人问题时有发生;(4)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特别是网络游戏问题触目惊心;(5)对刑事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缺乏应有保护等。这些问题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修订草案对这些问题均作出积极回应,着力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以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化走向更高水平。

  三、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改的主要内容

  修订草案对现行法律的章目编排及条文顺序进行了调整,坚持增改删并举。新增“网络保护”“政府保护”两章,条文从72条增加到130条。修改的主要内容是:

  (二)加强家庭保护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是保护未成年人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未成年人最先开始生活和学习的场所。修订草案细化了家庭监护职责,具体列举监护应当做的行为、禁止性行为和抚养注意事项;突出家庭教育;增加监护人的报告义务;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的监护缺失问题,完善了委托照护制度。

  (三)完善学校保护

  学校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场所。修订草案从教书育人和安全保障两个角度规定学校、幼儿园的保护义务。“教书育人”方面主要是完善了学校、幼儿园的教育、保育职责;“安全保障”方面主要规定了校园安全的保障机制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置措施,增加了学生欺凌及校园性侵的防控与处置措施。

  (四)充实社会保护

  社会环境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大背景大环境,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修订草案增加了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保护责任;拓展了未成年人的福利范围;对净化社会环境提出更高要求;强调了公共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为避免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虐待、暴力伤害等侵害,创设了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从业查询及禁止制度。

  (五)新增网络保护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现实世界的延展,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新环境。修订草案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对网络保护的理念、网络环境管理、相关企业责任、网络信息管理、个人网络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作出全面规范,力图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

  (六)强化政府保护

  政府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承担着主体责任。修订草案将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相关内容加以整合,增设“政府保护”专章,明确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细化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职责,并对国家监护制度作出详细规定。

班主任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第1篇

一、不定向选择题 (30分)

1、 学习动机是由( )几个方面构成。

A、意志 B、学习需要 C、诱因 D、爱好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有( )

A、目的更明确,B、持久性明显发展,C、精确性提高,D、概括性更强。

3、相同要素说是由( )共同提出,是对形式训练说的一种挑战。

A、桑代克 B、贾德 C、伍德沃斯 D、奥苏贝尔

4、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包括( )

A、操作性行为 B、条件刺激 C、获得与消退 D、刺激泛化与分化

5、态度的结构包括(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意志成分

6、有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包括的阶段有( )

A、建立问题表征 B、调整解决方案 C、搜寻解法、D、执行解法

7、一篇课文,如果记忆20次能够达到背熟,那么如果要想达到最佳的学习程度,应该记忆( )次

8、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主要有( )

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复制过程 D、动机过程

9、全身松驰法由()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

A、沃尔朴 B、福勒 C、雅各布松 D、奥苏贝尔

10、奥苏贝尔提出的同化模式有( )

A、先行组织者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组合学习

11、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 )

A、《教育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概论》 C、《年龄和教育心理学》D、《教育实用心理学》

1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 )

A、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B、替代经验 C、言语暗示 D、情绪唤醒

13、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 )

A、成熟 B、练习和经验 C、社会性经验 D、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1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有( )

A、道德认知; B、家庭教养方式;C、社会风气;D、同伴群体

15、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为( )的任务。

16、学习策略的训练要遵循的原则有( )?

A、内化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特定性原则 D、生成性原则

17、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时,这个阶段是( )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成长阶段

18、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模式主要有( )

A、探究模式 B、指导模式C、治疗模式 D、社会影响模式

19、强迫症包括( )

A、强迫观念B、强迫整洁C、强迫思维D、强迫行为

20、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 )

A、动机原则、B、程序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强化原则

21、加涅按学习结果分类,有( )

A、智慧技能的学习,B、认知策略的学习,C、知识的学习,D、行为规范的学习。

22、掌握了“蔬菜”这个概念,再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 )

A、并列结合学习B、下位学习C、上位学习D、强化学习

23、前运算思维阶段儿童的言语表现出自我中心的特点,自我中心的语言的表现形式有( )

A、重复B、内心独白C、独白D、集体独白

24、心智技能的特点是( )

A、客观性B、观念性C、内潜性D、简缩性

25、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的共同点有( )

A、开始进步快B、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C、后期进步较慢D、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26、智商IQ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在中学为( )

27、概念学习的主要方式有( )

A、概念理解B、概念形成C、概念同化D、概念内化

28、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 )几个阶段。

A、依从B、认同C、内化D、实践

29、问题解决的特点有( )

A、目的性B、认知性C、知识性D、序列性

30、影响心理健康的个体心理因素主要有( )

A、心理障碍B、知识水平C、心理冲突D、特殊的人格特

二、填空题 (15分)

1、学生的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 )的差异。

2、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 )。

3、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流畅性、( )、独创性。

4、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示和( )。

5、恐怖症的类型,在中学生中( )较多见。

6、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请求、拒绝和( )。

7、记忆包括识记、( )、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

8、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是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 )。

9、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

10、桑代克根据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练习律)、(效果律)。

11、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由( )提出。

12、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等人发现,遗忘的进程是( )。

13、有些学生把精力集中在一步一步的策略上,他们提出的假设一般说来比较简单,每个假设只包括一个属性,这种策略被称为( )

14、要在城市中新开通一条公交路线,应怎样设计较合理?这个问题分类应属于( )。

15、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 )和学习倾向

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 (25分)

1、到了内化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2、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所以“组织者”一定呈现在要学习的材料之前。

3、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不能进行惩罚。

4、程序教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

5、发现学习一定优于接受学习。

1、简述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

2、为什么说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3、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4、智力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5、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五、论述题 (30分)

1、论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保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不定向选择题 (30分)

二、填空题 (15分)

1、思维水平 2、最近发展区 3、变通性 4、利用表格 5、社交恐怖症 6、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7、保持 8、差异性 9、命题网络 10、准备律 11、班杜拉 12、先快后慢 13、系列性策略 14、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15、学习策略

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 (25分)

1、正确。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2、错误。“组织者”一般呈现在要学习的材料之前(“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它既可以是在抽象、概括性上高于学习材料的材料,也可以是具体概念,在抽象、概括水平上低于学习材料。

3、错误。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应给以必要的惩罚,两种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但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

4、正确。程序教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程序教学的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逻辑关系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教师(或教学机器)要在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后立即反馈,出示正确答案。这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方式。它适合那些能力高且个性独立的学生。它基本上是一种自学程序,缺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5、错误。发现学习只是比接受学习多了前面一个阶段—---发现,其他没有任何不同。研究者必须消除对接受学习的误解。他认为:接受学习未必就是机械的,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有意义学习活动多偏重于接受学习,这是有原因的:首先,由于发现学习费时太多,一般不宜作为获取大量信息的手段。其次,在一些学习情境里,学生必须用言语来处理各种复杂的、抽象的命题。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是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关键是看具体的条件和目的。

1、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分类:一个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并且每一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

2、(1)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知识按获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类。(2)学生学习知识的认识过程又具有特殊性。过程相对径直而简短。

3、一、有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二、树立良好的榜样。三、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易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四、价值辨析:讨论交谈等。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另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也有效。

4、创造性与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即高智商不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必要条件。

5、(一)生物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病菌、病毒感染、3、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二)社会环境因素:1、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三)个体心理因素:1、心理冲突。压力最大的“趋—避式冲突”。2、特殊的人格特征。

五、论述题 (30分)

1、答: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一)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区分了2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维果斯基提到的工具有两个层次: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与其他人以及语言等符号系统的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包括教学,对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信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发展的情况取决于他们的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

2、心理发展观。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有四个表现:(1)随意机能不断发展。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3、内化学说:他十分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维果斯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

4、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主张教学应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促进发展。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因为儿童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教学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只要教学充分考虑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就一定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维果斯基是一个建构主义者。首先,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其次,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他认为活动是以语言及其他符号系统为中介的社会性活动。第三,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在新水平上整合新旧信息以形成新结构。

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其中值得注意是的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维果斯基的理论对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也有一定的指导性。

此外,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因素。

2、答:教育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二是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调整的技能;三是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中学生常出现二种倾向:一是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二是自我评价过低,过于自卑。对学生发展都不利。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学生应注意两点:一是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二是避免与他人盲目竞争。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首先,要保持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健康;其次,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第三、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向好友等倾诉;写信、写日记等;转换环境)。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求助心理咨询并不是有“病”,心理咨询是一种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学帮助的过程

班主任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第2篇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

A.道德品质 B.健壮体魄C.实践能力 D.创造能力

3.《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 C.练习复习D.考试

5.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做()

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实验法

6.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A.研究能力 B.学习能力C.管理能力 D.交往能力

7.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

A.程序性课程B.练习性课程C.地方性课程 D.实践性课程

8.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型、放任型和()

A.专政型B.指导型 C.民主型 D.溺爱型

9.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几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

A.社会文化 B.精神文化C.人文文化D.地方文化

11.学业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点或价值作出()

12.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

A.人生观教育 B.价值观教育 C.素质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

1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

A.有差异性的认识B.有个性的认识C.有领导的认识 D.有基本的认识

14.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有: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

A.个性化B.教育技术的现代化C.个别化 D.教育权利的平等化

15.教育目的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

A.评价作用B.选拔作用C.决定作用D.主导作用

16.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

A.智力发展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B.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C.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的关系D.思想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保证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 B.保证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B.教好与管好学生

C.估好个别教育工作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9.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

A.名誉权 B.人身自由权C.受教育权 D.人格尊严权

20.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不平衡性 C.互补性D.阶段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错填、未填均不得分。

2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______。

22.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队生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不断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称之为_______。

23.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_______。

24.学生的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_______。

25.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和_______。

26.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以_______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

27.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_______、_______、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

28.在德育的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叫作_______。

29.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有:_______、平等管理_______、和目标管理。

30.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_______。

31.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_______阶段。

32.古希腊提出问答法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_______。

33.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组组织的领导者,又是班组人际关系的_______。

34.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_______和真谛。

35.教学过程中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_______教材和_______教材。

36.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_______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___的关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7.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哪些独特的功能?

38.教学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39.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40.对于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41.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42.联系实例谈谈在教学中应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1.政治经济制度22.个体身心发展23.教师人格特征24.基础

25.行26.马克思主义27.个别教学权、班级授课权28.道德两难

29.常规管理、民主管理30.孔子31.高中32.苏格拉伦33.艺术家

34.本质35.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36.民主平等、相互促进

37.答案要点:(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8.答案要点:(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9.答案要点:(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40.答案要点:(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

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41.答案要点:(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2.答案要点: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定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确良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班主任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第3篇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班主任培训技能考试试题

  1.班主任在管理班集体时主要应树立发展观、____、____。

  2.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____,是学生心理健康的____。

  3.教育法律、法规从内容和性质上可以分为义务性、____、____三大类。

  4.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素养包括:思想素养、____、____、法律素养。

  5.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____、____和重要阵地。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7题单选,8-10题多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 )

  A、未满18周岁的公民 B、已满18周岁的公民

  C、未满16周岁的公民 D、已满16周岁的公民

  2.“昔孟母,择邻处”这句话指的是( )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A、学校环境 B、社区环境 C、家庭环境 D、社会环境

  3.咨询者对来访者的无条件关注又称为( )。

  A、真诚 B、接纳 C、尊重 D、同感

  4.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是班主任教育劳动的( )。

  A、核心内容 B、主要环节 C、一般要求 D、附加成分

  5.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的( )。

  A、重要他人 B、主任教师 C、普通一员 D、辅助人员

  6.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体现____。

  A、导向性 B、批判性 C、限制性 D、约束性

  7.班主任的教育劳动是一种____的劳动。

  A、复杂性 B、事务性 C、专业性 D、繁琐性

  8.班主任是班集体的____。

  A、组织者 B、监督者 C、指导者 D、教育者

  9.《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制定目的是( )。

  A、为积极预防在校学生伤害事故 B、为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

  C、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D、为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10.后进生的学业不良行为的自我归因有( )

  A、退缩型归因 B、反社会型归因 C、攻击性归因 D、服从性归因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 )1.新时期班主任角色不论如何转变,它所承载的学生管理和教育的工作职责永远都不会改变。

  ( )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缓释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 )3.班主任起着桥梁、纽带作用,既是班级运行机制的中心枢纽,也是班级与校内外其它相关组织机构建立鞋系、彼此协调的中介者。

  ( )4.表扬是教育的最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 )5.为了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骨干作用,使班主任成为人人羡慕的岗位,应鼓励骨干老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

  ( )6.班主任在工作中,以正面“改造型”教育为主,少用“塑造型”教育。

  ( )7.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及时获取有关班级管理的信息是班主任管好一个班级的关键。

  ( )8.表扬是教育的最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 )9.我国中小学德育主要是通过开设班会的形式来操作的,把班会等同于教学过程。

  ( )10.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养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学生毫无疑问应该是价值观教育的主题。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班级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大型活动时应当采取哪些安全措施?

  3.你认为当好班主任应提高的自身素质有哪些?

  班主任培训理论考试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答案(每空1分,共10分)

  1.全面观 能动观 2.塑造者 维护者 3.禁止性授权性 4.道德素养人文素养 5.依靠力量组织保证

  二、选择题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1-7题单选,8-10题多选)

  三、判断题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四、问答题答案(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班级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方向性原则2、目的性原则3、时代性原则4、针对性原则5、趣味性原则6、主动性原则

  2.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大型活动时应当采取哪些安全措施?

  答:1 成立临时的安全管理机构;2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3 安排必要的管理人员,明确所负担的安全职责;4 制定安全应急预案,配备相应设施。

  3.你认为当好班主任应提高的自身素质有哪些?

  答:1.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即愿意献身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对工作能够用心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专深的横向知识与技能,即一专多能。

  3.提高业务能力素质,即善于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教给学生学会学习。

  4.提高心理素质,表现在有理想,对事业充满信心;有崇高的思想品质,为人师表;有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开放的性格,善于处理师生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

班主任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第4篇

  1、当您的学生对您的工作提出不同意见时,您将怎么处理?( )

  A 不管学生提出何种意见,都首先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勇气,并采纳好的意见用到今后的工作之中。

  B 学生提的意见有点道理,但为了维护尊严,表面不接受,而实际采纳

  C 听不进去,学生考虑问题很片面,表面接受,实践上并无改变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A

  2、从教师个体职业良心形成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良心首先会受到( )

  A 社会生活和群体的影响

  B 教育对象的影响

  C 教育法规的影响

  D 教育原则的影响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A

  3、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知识而与智力训练无关紧要的理论是( )

  A 传统教育理论 B 现代教育理论

  C 形式教育理论 D 实质教育理论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D

  4、社会向市、区教育局纪委举报,说某学校教师在培训班上课,并鼓动班主任推荐学生上课,引起市、区两级教育纪委的高度重视,对此事全面进行了调查。经查,该教师在某培训机构代课三次,培训机构及其本人予以确认。

  有偿家教屡禁不止,最根本的原因是( )

  A 学生家长的迫切需求

  B 目前的高考制度还是应试制度,一考定终身。

  C 从事有偿家教能增加经济收入

  D 从事有偿家教能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B

  5、颜某主持召开有关会议,安排毕业班学生照相事宜,他认为“在照相前召开了会议,各班也征求了家长和学生意见”,于是向毕业生收取照相费。

  该案例之所以发生,原因是什么( )

  A 颜某对教育收费的具体规定认识不清,对违规收费的危害认识不深刻。

  B 颜某知法犯法,无视法律。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A

  6、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

  A. 诚实守信 B.办事公道 C.奉献社会 D.服务群众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C

  7、( )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它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起教育心理学体系。

  A 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1877年)

  B 彼得罗夫斯基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1972年)

  C 布隆斯基的《科学的改革》(1920年)

  D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1903年)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D

  8、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 )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B

  9、下列关于职业道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职业道德的形式因行业不同而有所不同

  B. 职业道德在内容上具有变动性

  C. 职业道德在适用范围上具有普遍性

  D. 讲求职业道德会降低企业的竞人力资源从业考试争力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C

  10、反映教师对待自己的道德素养要求的是( )

  A 热爱学生 B 热爱教育事业 C 团结协作 D 为人师表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D

  11、教育要把握学生学习的“关键期”,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 阶段性 B 差异性 C 不均衡性 D 顺序性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C

  1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不正确的( )。

  A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

  B 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C 为人师表、小心做人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C

  13、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本题答案: 对错 正确答案:对

  14、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 )批准。

  B 市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C 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D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D

  15、依法执教应该做到( )

  A 理解教师工作的意义,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B 认同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和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

  C 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D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C

  16、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义务教育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罚款等强制措施,督促其履行责任。

  本题答案: 对错 正确答案:错

  17、你是否会把自己搜集到的教育教学资料与同事分享?( )

  A 会的,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互通有无,才能共同进步

  B 可能会,但会有所选择,不会和盘托出

  C 不会,自己教自己的书,需要材料自己搜集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A

  18、影响学生学风因素较多,而非常重要的是( )。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C

  19、家长对某位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十分不满,要求换任课教师,您会( )

  A 向家长及学生介绍这位老师的优秀之处,并能给予老师成长进步的时间和支持。同时与这位老师进行交流,帮助他提高教学水平。

  B 与这位老师进行交流,希望他改进教学方法

  C 向领导反映此事,等待解决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A

  20、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 ( )的使命。

  B 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C 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D

  21、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正确的是( )

  C 多与家长沟通交流

  D 向家长推卸责任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C

  22、能较全面地反映被评价者品德情况,且应用较广的品德评价法是( )。

  C 评等评分评语综合测评法

  D 模糊综合测评法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C

  23、“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反映的是( )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B

  24、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

  A 指导自我教育法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D

  25、作为教师,个人修养应该做到( )

  A 明确学科价值,理解所教学段、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B 掌握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

  C 了解学情,洞悉所教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

  D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恪尽职守,富有爱心,乐于奉献,不从事第二职业或有偿家教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D

  2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 )

  D 促进或延缓作用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D

  27、青少年学生处于学知识、懂道理、学习做人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最直接、最重的教育除了学校教育,还有( )

  本题答案: A B C D 正确答案: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