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氏谷物早餐当零食吃会胖吗?

首先它们生产的谷物里添加剂太多,其次,年轻人觉得早上牛奶泡麦片太寡淡也太麻烦了。

3 月 8 日是美国的“全国谷物日”,这种可以搭配着牛奶吃的谷物早餐曾经还是美国人的一个标签,但是近几年这种食物似乎不再流行了。

生产这类食物的主要公司 Kellogg 和 General Mills(哈根达斯的母公司)今年的收入都在下降,百事旗下的 Quaker(桂格)最近一个季度的销售额也在下跌。

据尼尔森数据显示,过去三年,这种谷物食品每年以 的速度下滑。尼尔森研究的所有早餐食物的销量都在上升,例如百吉饼、英格兰松饼、多拿滋及各类甜食等,下降的只有谷物早餐。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健康’的定义发生了变化,大家希望看到更丰富的营养成分,还能让他们经得住饿。” 调查主任 Sarah Schmansky 说。“现在最流行的就是鸡蛋、早餐三明治、全麦食物和希腊酸奶。”

按理说,谷物本身具有营养,听上去也很健康。但是这几家公司每年推出多种不同口味、糖分极高的谷物早餐,例如蓝莓、起司、以及巧克力口味的谷物早餐,而这所谓的“蓝莓”又被诟病不是真的蓝莓,而是食品添加剂,“这些谷物中水果呈现的颜色在大自然中根本找不到。”

于是对健康要求更高的人开始减少谷物早餐的摄入,为此,公司们也在试图作着调整。General Mills 去年就表示 2016 年  的产品都将不含人工色素及人工甜味剂,Kellogg 接着宣称自己希望在 2018 年前达到同样的目标。

但没有人能保证这些改变能赢回多少流失的客户,因为除去健康之外,他们还面临着便捷的问题。举例来说,Mintel 调查显示 40% 的 80、90 后都认为谷物早餐是“一种吃起来很困难”的早餐,你需要拿一个碗装谷物,然后把牛奶倒进去,这里就包含了两个步骤而且还需要你两手同时操作。而早餐三明治一只手就可以解决,还可以在赶路或者开车时吃,健康也便捷。

在美国屡屡受挫的这些谷物类公司,在中国的生意似乎也没见什么起色。2005 年桂格就在上海成立了研发中心,本土化推进从 2010 年开始,直到去年 10 月才在中国建立第一家桂格燕麦工厂,设在北京大兴区,每年产出 吨桂格燕麦。Kellogg 在中国还没有工厂,全部商品都是从泰国和韩国进口,似乎销售量还未达到有必要在中国建工厂的地步。

他们所做的本地化销售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部分人群,例如在中国推出了枸杞、银耳、红枣、蘑菇等口味的燕麦粥,但最根本的还是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人不喜欢燕麦粥的口感和味道,粗糙又清淡,而喝冷牛奶又是另一大难题。就算以上的挑战都解决了,燕麦粥在中国面临的竞争对手也太多了——各类粥、油条、馒头、包子等等。中国人的早餐选择远比美国人丰富,这些都是谷物类公司想在中国扎根需要面临的问题。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如果要在一日三餐中,选一餐吃后能减肥的,可能只有早餐获此殊荣。

“吃早餐帮助减肥”由来已久。早餐可降低一天饥饿感的结论,源于综述研究中超60%的实验结果。同样,吃完早餐代谢短暂提升的现象,也使葛优瘫爱好者们跃跃欲试。

但这条“金科玉律”的结论下的现象是,包括常见的高热量早餐也被一并视为减肥利器。不论是中国的米粥烧卖,还是欧美的华夫燕麦。很显然,饱含高热量碳水,与减肥者们想要的效果是相反的。

吃早餐的减肥效果被夸大了。

在过去,早餐一度上升至减肥药级别。通过赞助科学实验室发表有利结论,早餐麦片品牌开启营销推广,使高糖低脂的美式早餐麦片成为风靡食品。

至于不牵涉商业利益的独立研究者,则以1990年至2018年的13项实验研究为基准,发现吃早餐与身材并无显著的相关性。这多出的一餐,反而使每日热量摄入平均多出了260大卡。

吃早餐有助于减肥,但这种帮助是有限的。

其实也有更多的健身者,通过不吃早餐完成减肥。无论是中午开始进食的间歇性断食,还是起床后开启的空腹训练,都在证明不吃早餐未必会发胖。

当然,更大的共识是,对于“夜猫体质”或没有早餐习惯的进食者来说,为了减肥而强迫吃早餐,或许是没有必要的。

而“早餐热爱者”也无需饿肚子强迫断食,更应注重食材的营养素均衡。与馒头油条、膨化麦片等高碳饮食相比,选择粗粮豆浆鸡蛋等低GI食物,其实比纠结吃早餐与否更重要。

吃早餐的减肥效果,被夸大了

在吃早餐的减肥效果被夸大以前,有着吃早餐帮助减肥的科学结论。

2018年普度大学研究员根据22项有效实验,发表与早餐减肥相关的综述结论。比如说,66%的实验指出,吃早餐显著降低全天饥饿感。同时,也有43%的研究发现,吃早餐可显著降低餐后胃饥饿素水平。

而更多人期盼的早餐提高代谢,也在该项实验中得到解答。在综述中仅有一项实验结论指出,早餐后会出现基础代谢提升,但这种现象仅限于较短时间。

但自此以后,吃早餐的减肥效用被夸大,继“不吃早餐会长胆结石”以后,不吃早餐也是会变胖的。

这一概念最早可能是由美国早餐麦片品牌“家乐氏”提出,以达到推广宣传作用。

调查发现,宣传早餐好处论的实验研究是由家乐氏、桂格等品牌赞助的。这就与可口可乐赞助“糖分不是肥胖元凶”的科学实验一样,存在商业利益驱动。

商业利益的驱动,导致了实验结果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英国巴斯大学University of Bath 营养学系教授James Betts,便研究了市面上早餐健康论研究的实验细节发现,几乎所有的实验都是观察性的,缺乏对照组以及机理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可靠。

但各大谷物麦片品牌在广告宣传中不断引用这些不全面的实验结果,使“要吃早餐”成为了全民普及的减肥迷思。而这些麦片品牌,也正好赶上了美国的“低脂风潮”,主推低脂减肥,却添加了大量的精制糖,悄然使人发胖。

直至近一个世纪后,美国麦片引出的早餐迷思依旧存在。比如近期张文宏指出的“早餐不必喝粥”,也是倡议避免高碳高糖饮食习惯。

早餐有助减肥,但帮助有限

早餐与减肥并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比如,减肥成功者有更规律的晨间运动习惯,相比规律进食早餐,运动或许是使其瘦下的主因。

而阿伯丁大学研究食欲的教授Alexandra Johnstone也提出,早餐与减肥存在因果关系,可能只因不吃早餐者的营养学储备较少。

换句话说,早餐有助于减肥,但这种帮助是有限的。

比如,一项美国临床营养期刊2014年研究中,实验者邀请近300名参与者参与为期16周的调查。实验中,一半有吃早餐习惯,一半没有吃早餐习惯,并被平均分入对照组,早餐组,和不吃早餐组。

结果发现,不论参与者在研究是否有吃早餐习惯,在实验中吃与不吃早餐对减重结果都无明显变化。

而晚睡晚起的年轻一代,或是没有早餐习惯的进食者,为了减重而强迫自己吃早餐,可能会导致额外的卡路里摄入。

the BMJ通过统计1990年至2018年的13项实验研究,发现不吃早餐者每日平均卡路里摄入比吃早餐者低259.79卡,具有统计学意义。

而早餐导致“吃的更多”的原因可能在于,早餐一碗高GI白粥下肚后并不饱腹,至午饭时间依旧会饿。

■ 不吃早餐者每日平均卡路里更低,来源:the BMJ

于是,更多的健身者开始选择低GI的高蛋白早餐,或直接跳过早餐帮助减脂。

最近流行的间歇性断食的执行方式之一,也是跳过早餐缩减进食窗口。无论早晨六点到中午十二点,还是下午两点吃到晚上八点,一天内只有6-8小时内进食,而具体进食时间并无规定,在断食理论上来说或有近似的效果。

但目前科学研究对断食了解还不足够,强迫“断食”也会给一些早餐爱好者带来副作用:暴饮暴食、低血压、易怒和头痛的风险。就目前而言,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早餐减肥论的营养理论都“证据有限”。

早餐吃什么,比吃早餐与否更重要

虽然没有确切规定的“最佳早餐时间”,但科学界更多的共识是——在适当的时间吃早餐。

具体来说,个体差异导致每个人身体在晨间的运作模式并不相同,个人体质需求也不相同。比如,对有胆结石、进食障碍的人来说,按时吃早餐比“一觉睡到午饭”的晚起者更加重要。

相比纠结吃早餐与否,早餐吃什么或许更重要。

传统早餐食品,常常含有高碳水高热量,容易在“早餐不胖”的安慰作用下悄然吃多。

上海人清晨的一块粢饭团,是一块厚实的热量炸弹,武汉的热干面是满满一碗淋油的碳水,北京的焦圈儿是油炸面粉。而来自欧美的早餐麦片和水果酸奶,也常是加了大量糖分的伪健康食品。

高GI精制碳水,使血糖急速上升,刺激胰岛素释放,增加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开启脂肪组织“储存模式”,加速肥胖。

减重需看每日整体摄入的卡路里和营养素。早餐或许并非必须,但若选择食用早餐,要确保合理的营养素摄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谷物类的食物早餐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