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孙是否能代位继承舅公的遗产?

  有了名字,每一棵草木都有了自己的家。继承名字,是继承历史。记住名字,是记住来时的路。读懂名字,是读懂一种深沉的感情。通过叩问地名的记忆,来对华夏的版图,进行一次与时俱进的丈量。——央视网评

  近日,央视制作的中国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正在热播。伴随节目开播,许多观众第一次感受到,地名里有东南西北,有江河湖海,有迁徙的乡愁,有美好的向往。

  在2月6日的节目播出里,“合浦”的历史蒙尘面纱被缓缓掀开,“合浦”也被更多人知晓——因江河汇流入海,得名合浦。

  而北海的许多地名,也像一张名片,印刻着北海历史的回忆,岁月蹉跎留下的文化沉淀。

  拉车头、红楼、火烧床、大囊、摸乳巷……这些地名是不是听起来奇奇怪怪?其实这些地名都是北海的各大小巷子或者道路名称。这些地方为什么这么起名?这些地方都在哪里?我们将一一为你解答。

  外沙美景许振国 摄。

  在很多外地朋友们的眼里,“北海”是个既赋文艺感,也充满言情小说气质的城市名。那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城市之名“北海”究竟是怎么来的吧。

  清嘉庆年间,北海村是一个古老渔村,因北面濒海而得名。

  清康熙年初设“北海镇标”驻之,是北海地名的首见。后称之为北海。

老照片——外沙西港口。图源《北海市地名志》

  接下来我们再放眼整个北海

  了解一下那些令人产生“迷惑”的地名

  火烧床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就特别的稀奇古怪?

  火烧床建立于清同治1870年,传说住在火烧床附近的一对夫妇不睦,争吵时妻子将床拉到大街上烧掉,因而得名火烧床。火烧床现在位于今海城区广场西里社区辖居民点,是北海市区内较大的一个居民区。

  老牌夜市——富贵路夜市便是在火烧床的范围内,它承载了几代北海人吃喝住行,堪称是夜幕下的“购物天堂”,感兴趣的你不妨去看一看。

  ▲点击图片可了解富贵路夜市更多故事

  摸乳巷可谓人气十足。它火爆的人气不仅缘由于它有着一番风趣的名字,还因为它处在北海人流量最大的旅游景点之一北海老街中。

  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呢?

  摸乳巷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巷子,小到一男一女面对面擦肩都没法过,如果要两人侧身让路的话,女子的乳房一定会被摸到,因此得名摸乳巷。

  但它又有君子巷的名称——在男女面对面过道时,男子会蹲下让女子踩着男子的肩膀过去,这样的行为称之为君子,所以得名君子巷。不少游客闻名而至,发现这条巷子确实如描写所说,两人难以通过。

  也因摸乳巷这个名字的独特风趣和悠久的历史沉淀,造就了北海的别样网红打卡点。

  在建国前,拉车头是北海和合浦来往的必经之路,因该处坡度较大,民间牛车运输到此路的时候,必须要把稳车头,才好拉动。故称拉车头

  据一些老北海回忆,那时衍生出了一个特别的职业——有不少帮工会聚集在拉车头路口,看见有牛车经过时就会上去帮忙,用绳子拉住牛车头拉上坡路,以获报酬。拉车头位于今海城区茶亭路社区辖居民点。

  大囊现在只出现于老一代北海人的口中。

  你要是跟年轻的北海人说大囊,他们会抓耳挠腮:大囊是什么地方?但是一提起南珠市场,他们肯定就都恍然大悟。

  大囊建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45年),因近村东南处有一大片低洼地,故称为“大乪”。“乪”是土俗字,1981年为规范化,以其同音字“囊”代替。

  大囊村本属南珠市场一带,后大囊就泛指南珠市场。在各大型商场和购物渠道崛起的今日,大囊的二楼成衣市场虽不复当年火热,却还是一代老北海人的购物天堂。

  独树根约建于清初,有王、梁两姓从福建到此定居。此地原是土丘坡岭,独有一棵高大的树,故称独树根。

  独树根社区现是不少老北海人的居住区,保留了北海现有的风俗文化。

  看完以上这些解释,那些年你疑惑的地名是不是都有了它们的归处?下面再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你一定不知道的北海地名冷知识:

  你有没有发现,几乎每个城市都拥有一个“中山路”?

  北海的中山路原为旧市区的牛车路,辛亥革命前分别称牛车路街和兴让街,在1927年扩建,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重新命名为中山路,中山公园命名也是此原由。

  中山路曾是北海最繁华的街道之一,以独特的骑楼文化而著名,有着北海最早的百货大楼、第一家糖水铺和当时最热闹的人民剧场等知名地标。

百货大楼(老照片)。图源网络

  「最“名途多舛”」

  和平路共改了6次名字,这是何等奇遇?

  清道光、咸丰年间(公元年),曾是牛车路。1915年后,因曾在此买卖猪苗,故曾名旧猪行;1935年扩建,名为新民路;1953年,为纪念当年“保护世界和平运动”,取名和平路;1967年,改称反帝路;1973年复和平路。

  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初,原址在今茶亭路煤建公司所在地,位于当年北海至高德的通道旁。

  此处原设亭,为重檐歇山顶式,形制与合浦海角亭相似,亭内有石台石凳,便于过客休憩。光绪末民国初,先后有地方慈善团体在此免费供茶。茶亭除供人游憩外,还是前清官僚送往迎来的“十里长亭”。亭已无存,但其名仍传。

  合浦县海角亭。图源网络

  「最“浮想联翩”」

  金鱼巷里真的有金鱼吗?其实只是谐音梗……清光绪年间(约公元1880年),因该巷口曾有“金源行”商号,称金源巷。因音近而惯称金鱼巷,今而惯称,是老街之一。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法国侵占涠洲岛时,在此村建立一座天主教堂,故称天主堂村,解放后改称圣堂村,后为消除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痕迹,群众又改同音字“盛塘”,又因驻盛塘村故名。

  涠洲盛塘天主堂(老照片)。

  「最“简单粗暴”」

  一听到这个名字,你是不是就认为它有十二间屋?没错,这是真的……此村建立于公元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传说最初是吴、王、朱三姓人到此定居,只有十二间茅屋,故称十二间屋。

  约建于公元1829年(清道光九年),俗传百多年前,某乡人抚养外甥成人,后舅父遗产(池塘)为外甥所有,故而得名。

  约建于公元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黄、吴两姓人到此定居,因东面有一大塘,两姓相争,结果归黄姓人所有,曾称黄屋塘,后两姓和好,改成和塘。

  约建于公元1880年,村民以种席,草编席为业。打为土语,编制之意。

  约建于1740年(清乾隆五年),初有合浦包家塘人到此定居,当时村旁草墩多猫儿窜藏,故得名。

  建国前为堆放、买卖猪屎(肥料)的地方,灰粪多堆积成埠,故曾名“灰埠村”;建国后改称“光明里”。

  「地名里的移民文化」

  谭屋村、赵屋村、孙家、翟屋西、张屋……

  这些地方,多是因先人们群体迁徙至此处定居建村,或土改时以姓氏定名,故得名。

  「地名里的聚落文化」

  姚屋、蔡屋、刘屋、李屋、林屋、黄家、……

  这些地方,多是村内某个姓氏众多,故得名。

  「那些“先到先得”的地名」

  沈四村、陈文村、发宝村……

  这些地方,多是由某人先到此定居,以该人名命名。

  看完以上这些地名讲解,你是不是又了解北海一些了?

  这些形形色色的地名藏着不少历代北海土著或外来文化的有趣故事。你们印象最深刻的北海地名是什么?欢迎在本文下方留言一起探讨哦~

  部分资料来源:《北海市地名志》一九八六年版

  图片来源:除标注图片外,均由范德茵拍摄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中国是礼仪之邦,除了有表示自谦的说法,还依然保留着许多错综复杂的辈分称呼,稍不留神就叫错了!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一些礼仪的省简,一些辈分称呼也将消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味一下中国最原汁原味的辈分与称呼吧!

一张图看懂中国辈分称呼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12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13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

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1):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1):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男的自称“男”或“儿”;女的自称“女儿”。

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对于后母称“继母”。

过继的父母,称“寄父母”“义父母”,男的自称“寄男”,女的自称“寄女”“义女”。


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男的自称“孙”或“孙儿”;女的自称“孙女”。

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书面表达一般是称为“王考”和“王妣”。

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男的自称“曾孙”;女的自称“曾孙女”。

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男的自称“侄”;女的自称“侄女”。

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谓“令伯” “令叔”“令伯母” “令叔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谓“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如果伯叔很多,称“几伯”“几叔”“几伯母”“几叔母”。

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称“侄孙”;女的自称“侄孙女”。

同胞兄弟姊妹,称“兄”“弟”“姐”“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对同族的兄弟姊妹,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称叔伯兄弟姊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

别人的“兄”“弟”“姐”“妹” ,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兄” “姐”前面加一个“家”字,“弟” “妹” 前面加一个“舍”字。男女自称同理。

对于寄兄弟姊妹的称呼,除“胞”字不能相称外,其他一律相通。


自己的配偶,男称女谓“妻”“妻子”“贤内助”,自称“夫”;女称男谓“夫”“婿”,自称“妻”“妻子”。

别人的配偶,对男方可称“兄”道“弟”,对女方称“嫂”“嫂夫人”“弟媳”“弟妹”。如果兄弟姊妹较多,前面加一个排行位数。

自己的子女称“儿”“女儿”,自称“父”或“母”。

别人的儿子谓“令郎”,女儿谓“令爱”;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谓“小儿”“犬子”,女儿谓“小女”,儿子媳妇谓“儿媳”。

兄弟的子女,称“侄”“侄女”或在前面加一个“贤”字,男的自称“伯”“叔”,女的自称“姑”、如已嫁人则称“姑母”。

别人兄弟的子女,在“侄”“侄女”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在自称的前面加一个“愚”字。

对同姓而非同一家族的长者,祖辈,长辈、同辈,均按前面所述相称,写信问候前面要加一个“宗”字,表示是一个宗族。

8、其他亲属方面的称谓

父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姑父”“姑母”,男的自称“内侄”,女的自称“内侄女”。单对姑母就自称“侄”“侄女”。

别人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祖父的姊妹及其丈夫,称 “姑祖父”“姑祖母”或“姑爷”“姑奶”,男的自称“内侄孙”,女的自称“内侄孙女”。单对姑奶就自称“侄孙”“侄孙女”。

别人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祖母的姊妹及其丈夫,称 “姨父”“姨姑祖母”或“姨爷”“姨奶”,男的自称“甥孙”,女的自称“甥孙女”。

别人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母亲的父母,称“外祖父”“外祖母”或“姥爷”“姥姥”,男的自称“外孙”,女的自称“外孙女”。

别人的“外祖父”“外祖母”, 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母亲的兄弟及其妻子,称“舅父”“舅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母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姨父”“姨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别人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母亲的姑父、姑母,称 “外太姑父”“外太姑母”或“姑姥爷”“姑姥”,男的自称“外侄孙”,女的自称“外侄孙女”。

母亲的舅父、舅母,称 “外太舅父”“外太舅母”或“舅姥爷”“舅姥”,男的自称“外甥孙”,女的自称“外甥孙女”。

父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伯父”“表叔父”“表伯母”“表叔母”,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父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姑父”“表姑”,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母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舅父”“表舅母”,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母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姨父”“表姨”,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父母双方表亲戚姑、舅、姨所生的子女,一律统称谓表兄弟姊妹,自称也是如此。


妻子的父母称“岳父”“岳母”,自称“子婿”“小婿”。

别人的岳父岳母,谓“令岳父”“令泰山”“令岳母”“令泰水”;对别人称自己的岳父岳母,前面要加一个“家”字。

妻子的祖父母,称“太岳父”“太岳母”,自称“孙婿”。

妻子的伯、叔父母,称“伯岳父”“伯岳母”“叔岳父”“叔岳母”,自称“侄婿”

妻子的兄弟姊妹,称“内兄”“内弟”“妻姊”“妻妹”,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

妻子姊妹的丈夫,称“襟兄”“襟弟”,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俗称“联襟”。

妻子的其他家族及亲属,妻子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丈夫的其他家族及亲属,丈夫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上述各称谓,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敝”字。

子女配偶的父母,称“亲亲”“亲翁”“亲家母”,自称“姻愚兄”“姻愚弟”“姻愚姐”“姻愚妹”。

家族、亲属的称谓归纳起来就两句话:“父系称爷叫奶伯叔姑,母系称爷叫姥舅与姨。



父亲的父亲称祖父或爷爷,自称孙,孙女;

父亲的母亲称祖母或奶奶,自称孙、孙女;

父亲的哥哥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嫂嫂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弟弟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弟媳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侄女;

丈夫的父亲称公公或爸爸,自称媳妇;

丈夫的母亲称婆婆或妈妈,自称媳妇;

丈夫的伯父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伯母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叔父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叔母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媳妇;

祖父的哥哥称伯祖父或大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弟弟称叔祖父或爷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姐姐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父的妹妹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母的哥哥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嫂嫂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弟弟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弟媳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父亲的姐夫称姑夫或姑父,自称内侄、内侄女;

父亲的姐姐称姑母或娘娘,自称内侄、内侄女;

母亲的父亲称外祖父或姥爷,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母亲称外祖母或姥姥,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兄弟称舅父或舅舅,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嫂子或弟媳称舅母或妗子,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夫或妹夫称姨夫或姨丈,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姐或妹妹称姨母或姨姨,自称外甥、外甥女;

妻子的父亲称岳父或爸爸,自称婿;

妻子的母亲称岳母或妈妈,自称婿;

妻子的伯父称伯父,自称侄婿;

妻子的伯母称伯母,自称侄婿;

妻子的叔父称叔父,自称侄婿;

妻子的叔母称叔母,自称侄婿。



教过自己学业的人,称“老师”“先生”“尊师”,自称“学生”“门生”。

教过自己技艺的人,称“师傅”“师父”,自称“徒弟”“徒儿”“门徒”。

他们的妻子,称“师母”,自称“学生”“门生”。

自己的学生,称“学生”“同学”“贤契”。

同在一起学习的人,称“同学”“同窗”“学友”。

同在一起学艺的人,称“师兄”“师弟”“师姐”“师妹”。

自己的朋友,称“仁兄”“良友”“挚友”。

出家的僧人,称“和尚”“禅师”“长老”“方丈”,对他们的负责人称“主持”。

出家的道士,称“法师”“真人”。

出家的女僧人,称“尼姑”“师太”。

出家人对烧香进贡的善男善女,称“施主”。

文章来源:城市画报官方微信号:城市画报(微信号:cityzine)

明天大年三十,等待各位“回家人”的,除了红包和吃喝玩乐,还有一系列伤脑筋难题:

表姐夫的儿子该叫你什么?爷爷的弟弟的女儿是你的谁?

英文用aunt、uncle、cousin、grandpa和grandma五个单词解决全家谱,在中文里每位亲戚却一清二楚,甚至细分出大姨二姨三姨四姨、六姑七姑还有三舅公……

为了帮“拜年社恐”们解决不会叫人的苦恼,讨到最多红包,城画君从古今2000+种亲戚称呼中,整理出一份《21世纪亲戚叫法大全》,熟读默记,方能优雅串门!

《21世纪亲戚叫法大全》

*以下例子,如无特殊说明,

均是以“我”为中心的亲属关系推理

一、「亲/堂/表」傻傻分不清

堂、叔伯、堂叔伯、姨表、姑表……

爸爸/妈妈的姐妹的儿子

爸爸/妈妈的姐妹的女儿

1. 古人用“嫡、堂、堂叔伯、族、表、外”来表示亲属的亲疏,“表”还会细分为“姑表”(爸爸的姐妹的孩子)和“姨表”(妈妈的姐妹的孩子)。

2. 堂亲与表亲称谓众多,如“堂姑表姐”(姑表伯公/叔公的女儿)“堂姑表表姐”(姑表姑妈的女儿)……更多“套娃式称呼”,见下文第七项。

速记心法:2021,不必非按照表亲堂亲来分亲疏啦。遇事不决,一律“哥/姐”。

二、「为催婚代言」的叔伯姑舅们

跟爸妈同辈,比爸妈操心

1. 据第一项同理可得,爸爸的表哥是【表伯】妈妈的表姐是【表姨妈】,如此类推。

2. 如果爸妈有很多兄弟姐妹,那么排行第几,就是“几舅/几姨/几姑/几伯”……

1. 忘记是几舅?统统叫阿舅——港产片里都是这样叫的啦(理直气壮

2. 被催婚很烦,也要记得保持礼貌,耐心叫人。

三、「家族灵魂人物」之舅公

知识点:家族添了小辈,叔伯姑舅就自然升级变成“叔公/伯公/姑婆/舅公”

速记心法:照抄爸妈的称呼,把后缀改成“公”或“婆”,稳妥不出错。

四、德高望重「长老团」

1. 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如粤语地区习惯称呼“祖伯”“太婆”“太公”;

2. 和长辈打招呼,声音记得大一点,多陪陪他们聊天。

速记心法:辈分足够高,“太”“祖”“曾”“公”不能少。

五、「英年早叔」的年轻人

我还是个宝宝,也成了别人的叔叔…

知识点:有人至死是少年,有人一出生就是“叔”。但只要没结婚,即使到了“叔公”辈分,你也能红包照收(广东部分地区)。

速记心法:当长辈的好处就是,不用速记。

六、「另一半」的亲戚叫法

知识点:“从他称谓”解决一切。如“从夫/妻称谓”,即不必按照你与被称呼人关系来称呼,可以按照你的另一半与被称呼人的关系来叫。

速记心法:哦对了,你还没有另一半,下一题。

七、「同龄不同辈」乌龙多

总有人比你小,你还得叫姑奶奶

还记得《家有喜事》的常舒和他大嫂的“表姑妈”梁无双吗?家族庞大,分支繁多,2岁小女孩已是姑姑,24岁当表姑奶奶也不稀奇。相隔一辈,最后“拉埋天窗”(粤语“结婚”的意思)也不是不可能!

《家有喜事(1992)》

知识点:但是近亲不能结婚!(划重点)

速记心法:自报家门,确认辈分和亲属关系是关键。

八、比报菜名更绕的「套娃逻辑」

你的侄女怎么叫你三姨?

你怎么称呼表弟的奶奶?

表姐夫的儿子叫你什么?

爸爸的爸爸的哥哥的妻子/爸爸的哥哥的妻子

爸爸的堂兄弟的女儿的儿子的妻子

爸爸的堂兄弟的儿子的女儿的丈夫

1. 正确答案:【三姨婆】【奶奶】【表舅】

2. 辈分要理清,称呼可简洁~

速记心法:对很久不见一次面、不容易记住称呼的长辈,善用“从他称谓”法;对同辈或者晚辈,自信点,叫名字吧!

春节走访亲友,“称呼亲戚”让很多人原地尴尬,但它也是一个最充满人情味的重要环节。就好像妈妈总是“无所不能”,三秒内告诉你对面这位亲戚怎么叫;舅公、姨婆们的谈话声此起彼伏,才是一个踏实的春节;而嘴甜的弟弟妹妹多叫你几声姐姐,你就会忍不住把糖果饼干塞到他们手里。

收藏转发《21世纪亲戚叫法大全》,城画君祝你新年收获满满亲情(以及红包!)串门的亲戚们怎么叫你都会,蒙的都对!

本文编辑 潘心怡

你碰到过最难记的亲戚关系是?


微博/小红书 @太阳小云

《汉语亲属称谓研究》,胡士云,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为例》,杜蒙,

更多信息及杂志购买请关注城市画报官方微信号:城市画报(微信号:cityzi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继承法 代位继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