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男孩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全家在催我二胎拼一个男孩,我快要被说得动摇了?

你是否还记得2015年十月的那个傍晚,突然间二胎政策真的放开了!这个重磅消息就如同向平静湖面投入的一颗石子,在许多家庭心中激起了阵阵涟漪。是不是要再生一个娃?现实的摆在了大多数家庭面前。特别是对于赶上末班车的70后而言,更为纠结,因为留给他们考虑的时间不多了。


其实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无非就是成本收益问题分析。选择生的认为利大于弊,反之亦然。停止无谓焦虑的最好方式就是逐层分析,人到中年生二胎,主要会有哪些顾虑?如果你觉得分析不过瘾,接着往下看,我的亲身经历或许可以给你启迪。


一般而言,28-30岁是女性的黄金生育期,一旦超过35便意味着你加入了高龄产妇的行列。这不仅是因为对于孕妇而言,妊娠并发症的风险呈指数级增长,而且对于孩子而言,患上先天性疾病的概率也大幅度提高,比如屡见不鲜的唐氏综合症。这么一想,如果生个健康的宝宝也就算了,万一不幸躺枪可就麻烦一辈子了。

另外,生孩子需要的不单单是精子,更得花银子。从怀孕到生产期间的医疗开支,从幼儿到大学的教育花销,加上奶粉、玩具、旅游等杂费,随便算算都得好几百万,再一想这银行帐号里没还完的房贷,只好叹息做罢。

就算钱不是问题,精力上的不足也是硬伤。都说人到中年身体就开始走下坡路,想当年熬个通宵都不是事儿,可现在不到晚上十点就开始犯困,如果要每天半夜起来哄孩子,那真是不敢想。


如今70后好不容易爬到了公司中层甚至高层,责任和压力比80后更大。对于女性来说,如果这个时候备孕生娃,等休完产假回到公司,岗位还在不在都成了一个问题,重新就业或者转型?说得简单!

另一方面,现在的家庭结构也和以前不太一样了。放在十多年前,基本上是孩子一生下来就有四位刚刚退休的长辈要抢着带,而现在想要第二个孩子时,老人家的身体已大不如前,能照顾好自己就相当不错了,更别提带二宝了。


对于老大来说,突如其来的二宝难免会分走一些父母对自己的宠爱。如果还处在中考、高考等关键时期,未免会有些措手不及。如果培养老大的整个过程就是疲于奔命、焦虑不堪,想想如果再来个娃就得受这二茬罪,那真是打死也不想生了。

前段时间经济学家何帆老师在他的得到专栏里写过一篇文章,探讨要不要生二胎,他认为现在生孩子不应算是投资而应是消费,而且还相当于买了个奢侈品。他推断即使未来解除对三胎、四胎的限制,生育率也会不断下滑,甚至呈断崖式递减。看来政府在不久的将来,要以人民的名义号召大家为国生娃了。


我和我夫人是最早的一批70后,现在不知不觉已步入中年。值得庆幸的是当年要老大比较早,现在儿子已长大成人。虽然几年前也想过生二胎,可是政策不允许,就索性断了念头。如今符合条件,是不是要再生一个?成了我们讨论最多的问题。俗话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们就着手做了基因检测,发现无异样。之后又试探了儿子的口风,更让我们动了心。

2016年六月的一个清晨,当看到验孕试纸上清晰的加号时,我们既惊喜又担忧。开心的是老天真的给了我们一个希望,担心的是能否顺利接收这份恩赐的礼物。从那天开始,好多事情都得重新规划,小到已经预订好的几次出国旅行,大到是否需要换车换房,包括家庭的财务规划、长辈的养老安排,都得列入考虑清单。我夫人希望尽可能不要因为怀孕影响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她一直是正常上班,预订的日本之旅也照常出发,只是多加了些小心。八月份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我们还自驾两周把西雅图周边玩了个遍,那次在雷尼尔雪山徒步,我们俩只带了一瓶水,居然走到了雪线之上。

每个月产检都算正常,只是偶尔会有小插曲。记得当年儿子在肚子里做B超时,被诊断有“肾积水”,把我们吓得不轻,整天提心吊胆,还好生下来一切安康。这次产检,又发现有“肾盂分离”,查看柚宝宝孕育APP,交流社区里很多孕妈妈都遇到这种情况,讨论得知这事没有想像的严重,只要指标不是越来越高就没问题。

也有人说“肾盂分离”大多发生在男宝宝身上,因为男孩尿道长。对于已经有一个儿子的我们来说,当然更期待一个小棉袄的诞生。几次产检的时候旁敲侧击询问医生,得到的暗示都是男孩,曾经略有失望,后来想通这事没法强求,不管是男是女,都要好好珍惜。

可喜的是今年三月一日,我们的宝贝女儿飞飞出生啦!当这个漂亮的小天使来到人间,发出第一声啼哭,整个心都化了。不得不说我夫人真是厉害,虽然高龄还坚持顺产,生产过程不免有些波折,但总体还算顺利。


不知不觉已经做了近两个月的奶爸,有很多亲身的体会,我想还是回到主题,分析一下人到中年生二胎,有些什么好处?


活力源于希望,责任带来动力

中年生娃让我感觉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不仅有了学习动力,而且有了新的学习来源。从学习婴语到启蒙游戏,一下子发现有很多的知识需要重新去学习,我开始关注儿童教育心理学,买来一堆华章的书,还在“得到”上订阅了“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

女儿几乎每天都会带给我们惊喜,第一个微笑、第一次抬头、眼睛第一次随着响铃转动、身体第一次随着呼唤有反应。常开玩笑说女儿很像是星球大战里的尤达大师,其实每一个孩子带着与身俱来的深厚能力和本自具足的高维智慧,并不是需要我们来教会他们什么,而更多的是我们像孩子学习。

忙并快乐着,是每一个奶爸的切身体会。其实人不怕忙和累,就怕没有意义和价值。从孩子的成长中,我们可以观察人是如何学习,进而反思并建立自己更高层次的学习体系。



以前总以为儿子说想要个妹妹只是开开玩笑,没想到他是真的喜欢。当妹妹出生还在产房时,儿子就急着要视频连线,说想看看妹妹长得什么样子。为了亲眼看妹妹,还专程从美国飞回来。离别时兄妹间深情注视凝望,令人动容。或许从那一刻起,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份牵挂、多了份责任。

小妹妹的到来,让我们应接不暇,也开始逐步对儿子放手。很多时候父母不由自主给孩子过多的关注和给予,让他们忍不住想逃离,去寻求自己的空间,这却让父母更加伤心和不解。喜从天降的老二,让我们的关注焦点不由自主的从一个变成了两个,也给了儿子一个喘息的机会,让他慢慢懂得人生的路不能总指望父母,更多的是靠自己来完成。



当我们告诉父母决定生老二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显然没有我们二十年前生老大时那么轻松。期待之余,更多的是担忧,担心哪一天真的不能动了,帮不了我们怎么办。如果说这二十年我们是从青年步入壮年,他们可是真正变成了耄耋。为了让老人安心,我们征求他们的意见后请了全职保姆,不给他们任何需要带孩子的心理负担,并且告诉他们想出去旅游也可以随时启程,对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了考虑和安排。

其实家里多个小人儿,对老人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当年带大孙子时的美好记忆被再次唤醒,曾经生疏的育儿技巧又意外的有了用武之地。孩子的每一声欢笑都是一个家庭最强大的活力来源,每一次发在家庭微信群里的短视频,成了全家人的情感连接带和情绪兴奋剂。



回到最初决策时要考虑的成本收益问题,何帆老师指出养育一个孩子带来的收益,包括现金收益和非现金收益。前者指孩子长大挣钱后给父母的赡养费,后者指孩子为父母提供各种服务的成本,比如父母年老之后孩子看望或是照顾。在我看来,这些收益既不是重点,也不能指望。如果你生孩子是为了养儿防老,那你肯定会深深失望,按我最近和一位老领导交流时的说法,这是大多数人生二胎的三大不良动机之一(分别是养儿防老,儿女双全,纠正错误,找时间另文探讨)。

套用经济学的说法,孩子带来的收益也应该包括他们时时带给你的愉悦体验。如果你陪孩子玩耍的某个时段是开心的,就相当于他们为你提供了一次服务,就好比看了一场精彩的电影、打了一次尽兴的游戏,可以换算成对应的经济收益。如果孩子能提供的这种体验是高浓度而且无法替代的,那这次服务的价值就应该非常巨大,他们的一颦一笑,给你的非现金收益可能都远远大于你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孩子给我们的回报是在养育过程中时时产生的,而不是等到老了之后他们的看望。

我经常开玩笑说从儿子生下来的第一天起,他就不欠我们的。因为按任何一个时间周期来看,他带给我们的收益都远大于我们付出的成本。虽然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他犯错误而恨得牙痒痒,有些事没有达到我们的期待而心生失望,但他们也总是能带给我们希望和惊喜。就如同经营一家公司有时亏有时赚,但在一个会计年度整体算来都还是盈利。我想这也是上天为人类不断繁衍而设计出来的有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多数人有养育下一代的动力。如果你指望靠超长周期才带来的可能回报来激励当下的行为,本生就非理性。

时时结算,只要回报大于付出,这事就值得干!

所以生娃决策的依据关键在于你能否把收益最大化。如果你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获得超出预期的良好体验,或者通过向孩子学习获得自己的成长,甚至从孩子无穷大的原力中直接下载了能量,那你的这张损益表就能一定为正。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把孩子本身当成一种资产而不是负债,把生养孩子的过程变成一次投资而不是消费,相信你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生还是不生,这是一个事关下半辈子的大问题,希望你有了自己的答案。

伴随着二胎政策到来的,除了小宝宝还有家长们各式各样的纠结。

一方面,尚没有二宝的夫妻在纠结要不要二胎,而另一方面,已经有二宝的家长又在纠结如何去平衡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

英国评论家戴维·弗罗斯特曾说过:“当你只有一个孩子时,你是一个家长。当你有两个孩子时,你就是一个裁判。”

基于这样的情况,有很多人觉得自己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因此走上了备战二胎的道路,但也有一部分人出于各种考量是不想要二胎的。

33岁宝妈发的朋友圈引起热议

于淼今年33岁,女儿苗苗也已经5岁了,看着小家伙机灵又可爱的样子,于淼心里特别满足。

但其实,于淼的女儿一岁大的时候,身边的亲戚、婆婆都催她再要一个孩子,说是如果二胎是男孩就凑成一个“好”字,如果是女孩也不发愁,毕竟两个闺女也花不了什么钱。

听着周围人的劝说,于淼也不搭话,她觉得只生一个女儿挺好的,即使是后来看着亲戚们生二胎,她心里的想法也没有任何改变。

现在女儿已经在上幼儿园了,自己和丈夫的事业也小有成就,一家三口经常出去游玩,在经济上也没什么压力,她很享受现在的生活。

但反观那些劝她生二胎的姐姐、嫂子,现在总围着两个孩子转,基本没有自己的时间,见到她经常说羡慕她过的生活。

所以当婆婆再次暗示于淼要二胎时,这位33岁的宝妈在朋友圈中写道:“一个孩子不好吗?那些曾劝我生二胎的亲戚,现在都很羡慕我。”

这位33岁宝妈发的朋友圈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有人觉得家里只有一个孩子,不管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都更有利。

但也有人表示,幸福的二胎妈妈也不少,两个孩子家里更热闹,其中的快乐也是独生子女所感受不到的,宝妈说的未免有失偏颇。

关于这个话题,大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问题来了,是独生子女好一点还是二胎家庭更具优势呢?

关于生一个还是要二胎的问题?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毕竟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

有人说只生一个孩子好,这样不仅家里的经济压力小,而且父母也能将全部的爱都给一个孩子了,不怕一碗水端不平。

还有人说两个孩子好,认为他们长大后可以有照应,在成长过程中也能彼此作伴,等以后父母老了,两个孩子的压力也会比一个孩子的小。

但其实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家长不能只看好的一面而忽略坏的一面,那我们就来具体的聊一聊二者之间存在的区别。

家有一个孩子,与家有两个孩子,在哪些方面会产生差异?

现在养娃拼的是财力、精力、物力、和平衡力。

1) 家庭经济压力的差别

举一个比较现实的例子,当孩子到了年纪准备上幼儿园的时候,公立幼儿园一般每年的学费是8千到1.5W,而私立幼儿园每年在2.5w到3.5W左右,若是有两个孩子的话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乘以二。

如果宝爸宝妈每个月的工资是5000元,那么一年中有将近一半的收入都去支付两个孩子的托费了。

除此之外,家里有两个孩子,也意味着宝妈可能无法正常上班,但在此基础上,年轻父母还还需赡养父母,孩子平时的吃穿用度那就更不用说了。

在父母有条件帮忙带娃的情况下,家里的四位老人精力都在孩子一个人身上,宝妈和宝爸可以正常上班,晚上回来两个人带娃也没有任何压力。

不过,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不仅老人照顾起来不方便,父母照顾起来也会耗费大量精力,宝爸宝妈也很难有空余时间进行正常的人际社交。

3)孩子的童年生活有差异

一个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的都是在经济范围内比较好的东西,这样孩子会过的很富足,同时也能享受全家的关注和疼爱,童年生活会非常开心。

这类孩子虽然缺乏小伙伴的陪伴,不过其自我意识以及表达能力都会很强。

而家里有两个孩子,就需要他们进行分享,分享父母的疼爱,分享食物,分享玩具。

傅首尔说过:“当一个孩子有一百块糖时,她不介意分享,那当她仅仅有两块糖时又凭什么要求她分享”。

所以随之而来的,也是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童年也就是在与兄弟姐妹的吵吵闹闹之中度过。

4)宝宝性格养成上有差异

独生子女相对独立性更强,他们不需要被迫分享自己的东西和父母的爱,他们直接与成人进行无干扰互动,无干扰教育。

这样他们的表达能力更强,从思想上也变得更加独立,但也正是因为不懂分享,独生子女可能更加自我一些,要防止孩子自私等缺点。

而二胎家庭的孩子,在性格上会更加随和,也懂得分享和谦让。不过,家长也要注意,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要对两个孩子进行比较。

所以总的来说,在要二胎前,一家人还需斟酌再斟酌,要根据家里的实际状况来定,毕竟养娃不仅是两个人的事,他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幸福感。

今日话题:你会不会要二胎?理由是什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决定生男孩女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