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主义者一辈子只吃蔬菜,他的身体健康吗?

  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加入了素食主义,那么只吃素对身体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特别是女性都会比较喜欢吃素食,有些女人甚至长期都吃素食,这样反而让女性的的肌肤变差、变丑,该如何正确吃肉呢?那么女性长期吃素食好吗?女性吃素食的危害?女性吃素食有哪些影响?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接下来就跟随小编一同来探个究竟吧。

  对于女性来说,追求美丽与健康是一辈子的课题。有说法认为,素食主义的女性最美丽,因为蔬菜与等素食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提供大量抗氧化物质和水分,为保持女性的青春美貌非常重要,加上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的膳食纤维有助肠道健康,保持苗条身材,因此,不少女性都成为坚定不移的素食主义者。
  然而吃了一段时间的素食后,不少女性都感到有些困惑:“为什么我坚持吃素食,反而皮肤变得黯淡无光,头发也变得枯黄易落呢?不但更容易生病了,情绪也变得低落、易怒,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这都是因为素食惹的祸。素食主义者,尤其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行为并不能称得上健康,因为有许多对女性来说很重要的营养物质都需要动物类食材来提供,只要正确地吃肉,女性不但不会变胖,反而能变得更漂亮!

  缺乏蛋白质,皮肤头发都不美
  蛋白质是组成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人体的每个组织:毛发、皮肤、肌肉、骨骼、内脏、大脑、血液、神经、内分泌等都是由蛋白质组成。当蛋白质缺乏时,女性最容易发现的一些症状就是原本黑亮浓密的秀发慢慢变得发黄、干枯,容易脱落,而且一旦剪短就很难长长。
  另外皮肤会变得失去弹性,光泽度和保湿程度降低,面色发黄,容易出现皱纹、垮塌;原本漂亮修长的指甲会变得暗淡,而且容易断裂、分层……这些症状都会让女性看起来特别显老。
  在应付这些问题时,很多女性都会选择去

院、美发机构做保养,或是购买保健品服用,也有一部分女性会选择花费重金购买昂贵的

品来做外部保养。这些行为尽管在短期里能够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时间一长,如果蛋白质没有获得良好补充,这些手段也会渐渐失效。
  富含蛋白质的主要食物包括鱼、肉、蛋、奶和大豆制品,除大豆制品外,能提供优质蛋白质的几乎都是动物性食品。此外,、核等坚果中也含有较多蛋白质,谷物中虽然也有一定质量的蛋白质,但是蛋白质的质量比较差。因此,对于女性来说,想要获得充足的、营养价值高的蛋白质,食谱中应当含有适量的鱼、肉、蛋、奶和大豆制品。

  缺乏铁女性更易贫血,面色苍白无血色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如果总是面色苍白、唇色浅淡,这被称为“血虚”,也就是俗称的气血不足,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情况大多数是因为缺铁性贫血导致的。
  如果缺乏铁将导致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下降,使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造成不同程度的缺氧,进而影响全身各脏器的功能,出现如头晕、记忆力下降、容易疲劳、免疫力降低、面色苍白不红润等症状,而对于女性来说,由于育龄女性每个月都会因经期到来流失一些铁,因此更容易出现缺铁问题。
  铁是所有营养素中最难吸收的一个,通常食物中的铁只有1%-10%能被吸收入血液,因此补铁比补充其他营养素显得更加艰难,因此更要选择富含铁、且铁的存在形态更容易吸收的食物食用。这些食物是肉类,包括、牛、、鱼肉、动物肝脏、动物血液等,它们不但含铁量多,而且铁的形态容易被人吸收,搭配食用还能促进人体对其他食物中铁的吸收。
  传言中一些含铁量高的植物类食物如、、大等实际上补铁效果并不好,而普通的蛋奶也并不是补铁的好来源。

  缺乏维生素B12,心血管疾病风险更大了
  B族维生素是营养界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营养素,它有一个特点是只存在于动物性食材中,而不存在于任何植物性食材中。因此,对于完全的素食主义者来说,缺乏维生素B12是最大的问题。尽管人体对维生素B12的需求量不大,但它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素。
  当缺乏维生素B12时容易导致同型半胱氨酸增加,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症,而同型半胱氨酸过高是诱发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对于老年妇女来说,如果消化能力减弱导致维生素B12缺乏,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就会比同样吃肉的年轻人更高,需要引起重视。
  维生素B12来源于动物性食品,主要是肉类、动物内脏、鱼贝类、家禽类和蛋类,需要注意的是,奶和奶制品中含有的维生素B12较少,即使喝等也无法良好补充维生素B12。

  女性怎么才能健康吃肉?
  说到动物性食材,人们会自然地想到脂肪,然后自然地想到发胖,因此会下意识地想要拒绝动物性食材。其实,只要正确食用,就不会摄入过多能量,关键是不能吃富含脂肪的垃圾食品,在烹饪肉类时,注意使用更好的烹饪方法。
  无论是什么肉类,都要注意烹饪时优先以煮、炖、蒸为主,如熬煮鸡汤、排骨汤,蒸肉丸子或者炖肉汤,烹饪过程中尤其注意不要额外增加多余的食用油,因为肉类在蒸、炖的过程中会自然地将肉中含有的脂肪蒸出来,如果再额外增加过多食用油,会导致能量摄入过多。
  在熬煮鸡汤、鱼汤等动物汤时,汤面上往往会漂浮一层厚厚的鸡油或乳白色的鱼油,一定要注意将表面的油先去掉,再喝汤吃肉。最好少吃煎炸、爆炒、烧烤的肉类,这样做不但容易导致肉中含有的优质脂肪酸氧化损失,更容易增加过多的脂肪,造成能量摄入过度,因此家庭妇女们在平时炒肉时,要注意控制食用油的使用量。

关于我们了解更多食物相关知识

↑↑长按复制号码去微信关注公众号↑↑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度,信仰不同也导致了饮食习惯的差异。在当今印度,就有近一半素食主义者。有人认为他们是为了保护动物不杀生,奇怪的是有些非肉类的他们也不吃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出国留学网整理了关于印度素食的详细内容。

  在印度餐馆中,每三位食客中就有一位素食者。素食者不仅有健康上的考虑,还有着深刻的宗教思考。在印度教的世界观中,大千世界万物万形,其生命本质都一样。若一个人有宰杀烹吃动物的行为,他在另一个世界里有可能被这些动物吃掉。这一理论延续了两千多年后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在当代科学的滋润下“枝繁叶茂”起来。素食者认为,当代生态学、环境保护学和自然科学都论证了“不杀生”的合理性。其中有一种叫做“化学反应”的观点十分有趣。这一观点相信所有动物都有情感。当它知道自己被杀时,会把气愤、嫉妒、焦虑、怀疑以及对死亡的恐惧通过神经传遍全身。人们吃了这些动物肉后,肉食在肠胃里进行化学反应时会释放出动物的这些情感,人在摄取营养的时候也会把这些复杂情感吸收进意识中,让人变得多疑和恐惧。听着素食者的虔诚讲述时,我的心里有一种感动。

  印度人习惯把新鲜蔬菜加工成糊状,类似于婴儿食品。无论什么菜都要切碎,还要在锅里熬烂。这种烹调方式肯定让中国饮食专家难以认同。可是印度男女老幼靠这种菜糊糊也活了好几千年,而且人口茁壮茂盛。熬烂的蔬菜失去了形状,无法用瓷盘盛,只能盛入碗中。中国瓷盘在印度人的厨房里很少见。他们喜欢使用不锈钢的容器,容量不大,但是比较深。

  在吃饭时,右手的高贵又一次得到了体现。在印度习俗中,一个人的两只手有着不同待遇,基本是右尊左卑。左手不登大雅之堂,多用在上厕所后的清洗之事。饭前用水冲洗一下右手,右手就成了万能食具。朋友讲了用手抓饭的好处。他认为吃饭中的很多快感来自触觉。刀叉和筷子却阻止了触觉的快感。用手抓饭可以避免烫着舌头或口腔。吃饭时主要活动手指的前两个关节,撕开面饼,沾一下菜糊,放进嘴里。米饭是另一种吃法,把菜糊浇在米上,用右手反复揉搓几下再吃。朋友坚持让我用手抓着饭吃。无奈我是个左撇子,左手总是不自觉地承担起大部分任务。朋友于是冲我皱眉,赶紧把勺子递给了我。我习惯用嘴来试探温度,用小勺把食物送到嘴边,吹一下过烫的食物,再品尝。我怀疑我的“爱吹”毛病就是这样养成的。吃完饭后,还要捏一撮小茴香,外加几粒冰糖,放在嘴里咀嚼,清除口腔里的饭菜味道。

  印度有两亿多素食者。大部分食素者长得虎背熊腰、大腹便便,让人怀疑他们属于“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之类。印度毕竟是一个真诚的社会,他们在信念上从来不“演戏”。况且一个人食素就是在为自己的来世“积德”,实在没有必要欺骗自己。我在新德里的办公处雇有一位保安员,他的家庭生活十分拮据。到了过年时候,我都要挑几件衣物送给他,就连办公室里的旧报纸也交给他去换钱,每次他都会充满感激地接纳。有一个冬夜,我回家时看到他一边站岗一边烤火,身体瑟缩成一团。我便从厨房里拿出了一打鸡蛋,让他补充些营养,增加点热量,没想到竟然被他拒绝了。他说自己是一个纯素食者,连鸡蛋也不吃。他说这些话时,冻得发青的脸上始终露着知足的微笑。

  印度历史上曾经就食素还是食肉问题进行过激烈争论。西元11世纪以后,两次外国军队入侵影响了印度人的生活。第一次是西元11世纪的伊斯兰教军队入侵,第二次是西元18世纪的英国人入侵。不吃肉的民族被食肉的民族征服了,特别是征服者把印度教徒视为圣物...

原创 陆骊澄 许昕宇 复旦青年

通过素食协会,米热阿依举办了素食品尝,手工制作素食食品等活动,在活动上尝试着用温和辩论的形式去交流关于素食主义的争议点。“西方的素食主义有些极端的宣传造成了不良的对立的气氛……我国动物保护这种争议性大的宣传较弱,而国内大家对食品安全担忧比较多,所以国内素食以提倡自然健康的饮食为主导。”她表示:“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接触到生活中实践着的素食,而不是争辩一些理论。”

复旦青年记者 陆骊澄 许昕宇 报道

复旦青年记者 张祁锴 编辑

1985年,美国非盈利公益组织“农场动物改革运动”发起了“无肉日”的运动,目的是拯救动物、保护环境和改善健康。

2008 年这项活动除在全美五十个州举行,更波及全球的二十四个国家。参与者通过演讲、素食晚宴、举办烹饪秀、品尝会、发传单等方式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尝试一日的素食。

素食主义是一种饮食文化,主张不食用肉类。世界各国或不同文化中的素食主义有所不同,维基百科上记载了18类素食主义者,从不食用包括蛋类、奶制品在内的任何与动物有关的食品的纯素食主义者(Vegan),到鱼素主义、禽素主义、蛋奶素食主义、果食主义等等。

联合国可持续资源管理国际小组曾发出呼吁:人们的膳食结构应该做出显著的改变,从以动物蛋白为基础向更加素食的方向转变,以减少环境压力。此外,素食主义有关动物伦理,营养健康等问题的讨论也在持续进行。

3月20日是世界无肉日,《复旦青年》采访了6位复旦的素食主义者,谈谈他们他们的“素食”故事。

2017级 新闻学院本科生 张知晓
——素食是一种“被忽略的选项”

5年前,还在读高中的张知晓代表高中参加辩论赛,辩题为动物实验是否违背道德。“在看了资料后,我被正方立场说服,然后觉得自己继续吃肉有点伪善,所以就决定要试试素食。”

张知晓的父母对女儿选择素食“不理解也不支持”。“当时因为还没有成年,最头疼的就是回家后面对一桌子肉菜。” 张知晓坦言:家人的关心又往往格外真切,让人很难拒绝。

如今,素食已经成为了张知晓的生活习惯。素食的经历让她更加重视自己吃进去的食物,也学会了灵活搭配各类谷物植物的营养成分。“在大家的观念中,肉已经成为了‘美味’的必要条件,素食就是清淡单调的。”但她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张知晓并不会“鼓励”身边的朋友素食。“吃肉是一个完全正常和正当的个人选择……我只是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吃素这个因为非主流,所以或多或少被他们忽略的选项,从而让他们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张知晓自制的素食披萨

2019级 基础医学院本科生 米热阿依·阿力木
——希望同学接触素食,而不是“争辩理论”

米热阿依是纯素食主义者,也是现任的“复旦素协”会长。高中时她存在饮食极其不规律,影响情绪的饮食障碍。在寻找解决方法时接触了素食主义。在尝试了素食后,她的身体状况有了改善,也被其提倡的环保以及动物保护的理念所打动,便一直坚持到现在。“这样的素食习惯对我益处很大,我会更注重营养搭配和原材料的质量。”

通过素食协会,米热阿依举办了素食品尝,手工制作素食食品等活动,在活动上尝试着用温和辩论的形式去交流关于素食主义的争议点。“西方的素食主义有些极端的宣传造成了不良的对立的气氛……我国动物保护这种争议性大的宣传较弱,而国内大家对食品安全担忧比较多,所以国内素食以提倡自然健康的饮食为主导。”她表示:“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接触到生活中实践着的素食,而不是争辩一些理论。”

▲米热阿依在复旦素协的活动上

2018级 临床医学院本科生

马来西亚留学生 钟殷绮
——希望通过素食为环保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钟殷绮小时候在佛学堂上课。一次老师播放了一部关于动物被畜养和杀害的纪录片, “从那时开始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放入口中的这些生命是这样得来的,在被杀掉的瞬间,它们会呐喊、尖叫、哭泣。”那之后,她与家人一同为了“不杀生”而开始施行素食主义。

来到上海后,她发现上海的餐厅很少提供不含肉类的餐点。每一次和朋友出去吃饭,朋友都会根据她的素食习惯寻找适合的餐厅。“因为我真的不想给别人带来麻烦,所以每次在这一点上我都很感激也很抱歉。”

同时,钟殷绮也发现很多素食餐厅走的是高级餐厅风格,价格不低,让人望而却步。她平时更习惯在学校食堂用餐,但与其他一些受访者一样,她也期待着学校食堂可以提供更多的素食选择。

钟殷绮会“有意无意地”向身边的人推广素食,“不仅可以维持身体健康,也可以让地球更加健康,何乐而不为?”她觉得身边的人很少关注到好吃的“肉”背后的碳排放、水资源消耗、空气污染等问题。

她说:“每次我在朋友圈中分享关于环保、素食的推文时都能感觉到,‘环保’这个课题真的没有引起很多人的重视。甚至有人一听到'环保'这样的字眼,就觉得反感,认为这些都是小题大做。”

曾有人质疑她的观点,认为吃素这件事,如果不是所有人都在做,对地球根本没帮助。但钟殷绮认为,为环保吃素,是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这个给予人类生命的星球做一点事。

2016级 经济学院本科生 胡晓倩

——在素食的路上遇到了很多留学生朋友

最早接触到“素食主义“这词的时候,胡晓倩也曾和很多人一样以为素食主义就是不吃肉。在经过实践后,她才慢慢发现素食其实不仅是生活方式,还是待一种人接物的态度。

在素食的路上,她遇到很多留学生朋友。她与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各国素食文化的差异,也一起合作参加团艺的义卖会售卖自制素食。在交流中她发现“中国的素食主义者有时会重油重盐,而西方会更重视营养搭配、擅长选用超级食物(Superfood)来丰富口感。”

同时,与不同背景素食爱好者的交流也让她对于素食未来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她认为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素食有机会成为一种潮流。”

2019级 临床医学院本科生 林水
——最大的困难是不理解甚至恶意的误解

林水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不爱吃肉,最后成为了一个蛋奶素食主义者。她相信“人和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什么动物生来就该为人类服务, 这只是人类自己的观点。”林水的家庭给予了她支持,从特意在做饭时不放肉,到如今家人们也很少主动吃肉。

但这样的观点让她受到了不少的“不理解“,也有人觉得林水实在“自我标榜”。上中学时,她与别人聊起自己觉得“吃肉有点残忍”,换来的是异样的眼光和时不时的调侃。现在林水不再告诉他人自己是素食主义者,上了大学以后只与自己的舍友说提起过,被问及原因时,她撒了个慌:“小时候吃多了,现在不喜欢吃了。”她习惯一个人去餐厅,因为这样“不需要别人照顾我的口味或者我去照顾别人的习惯。”

2017级 法学院本科生 林宸宇
——通过提案改善复旦食堂素食窗口

2018年5月,借着复旦大学第二届校园治理大赛的机会,林宸宇与其他两位法学院的学生代表一起就当时素食窗口数量、提供的菜品种类、口感、配料、价格等问题,在旦苑、北区、江湾等五个食堂展开了调研,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最终获得“最佳人气提案”称号。

比赛结束后,在总务处老师的帮助下,林宸宇和同学们请来了校外专业的素食餐厅厨师,为四个校区的厨师讲解营养学相关知识,解决厨师关于做素食菜品“不知道如何去烧”的疑惑。

从林宸宇选择素食起已经过去三年。起初她的家人不理解,担心素食会影响身体健康。“对于很多人说素食主义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的问题,其实“素食“不止是蔬菜水果,种类要丰富得多。把握好吃的方式和量,就不会出现对身体的影响。”林宸宇说。在她的劝说和科普下,家人渐渐打消了顾虑。

▲林宸宇在大学路上的素食餐厅拍摄的照片

▲林宸宇在江湾校区附近的素食餐厅拍摄的菜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文中林水为化名)

原标题:《“世界无肉日”:6位复旦素食主义者的故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有多少素食主义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