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胖不胖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TA获得超过2.7万个赞

你说了算。肥瘦都有你说了算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如果很在意别人的看法的话,那就通过发型或者化妆修饰一下脸,只要美美哒就可以了。对于自己来说,只要保持身体健康与活力就是生命的本质,就会吸引到周围的人。相信别人也不会因为觉得你有点胖而不喜欢你怎么的。反之,平时别人都觉得你很胖,突然有一天发现你的身材很苗条,会觉得更是意外惊喜。呵呵!不用为了取悦别人而太辛苦自己,祝你生活幸福!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你的身边肯定也有这么一群吃货:吃的食物分量再足,肚子也从不当作一回事。他们生而为吃,不知疲倦...

更可气的是,他们居然一个都不胖?难道他们的体质异于常人?

为了破解他们长不胖的秘密,英国第四频道找来两位不爱运动的大胃王,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一期节目。

24小时跟踪他们的日常生活,记录下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然后由营养师、睡眠专家和健康专家,齐心协力来分析他们长不胖的原因。

节目组请到的第一位大胃王是Anne Marie,今年42岁,一家舞蹈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典型的垃圾食品和高热量食物爱好者。

每周,她都要吃三到四次麦当劳,奶酪也是她的最爱。

她每顿饭都吃得很多,而且超级快。

平时基本不运动,不管去哪儿都要开车。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的体重居然可以多年维持在115斤左右,遭到了许多同事朋友的羡慕嫉妒恨...

就连她自己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吃的比别人多,动的比别人少,结果还不长肉...

第二位大胃王是Yemi William。今年37岁,胃口可以说是相当的好。从小就有一个外号叫做“垃圾桶”。

他不仅会把自己餐盘里的食物一扫而光,还常常会把别人盘子里的食物也抢走...

曾经酷爱运动的Yemi,现在已经很多年都没有运动过了。

当他发现自己狂吃了好多年,体重却依然保持在150斤左右,他自己都觉得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

为了更科学的展开调查,节目组先让两位大胃王的朋友和家人,填写了一份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真实的饮食和运动水平。

然后节目组分别给他们家里装了摄像机,对他们实行24小时跟踪拍摄。

从他们的日常作息到吃的每一口食物,任何一个细节都会被摄像机捕捉到镜头里,就连睡眠时间和睡眠的伴侣都被记录。

粪便也被采集来分析肠道细菌。

就这样,监控了他们整整5天之后,研究人员还真的发现了一些,他们身上值得注意的不同之处。

一开始,专家们的分析并不顺利……

第一天他们两个的早餐,就让营养师Amanda皱起了眉头。

Anne吃的是面包片夹奶酪,还抹了一些烧烤酱。

Yemi吃了一碗含糖量高的麦圈泡牛奶,而且吃完一碗之后……又加了一大碗。

这些貌似也都不是什么健康的饮食呀...

中餐的时候, Yemi本来自己带了一个自制三明治,但是还去便利店买了一升装的果汁和一包他最爱吃的饼干,然后不知不觉全部吃完了……

Anne则是吃了一大份自己做的咖喱饭,吃的那叫一个迅速,丈夫的盘子还几乎满着,她就已经吃完了...

就这样一天的时间过去了,专家们什么都没看出来......

他们该吃吃,该睡睡,也没做什么运动。

于是专家决定测一下他们的基础代谢。Yemi每天消耗2400卡路里。

专家们还是毫无头绪...

就在大家都快要放弃的时候,一些小细节开始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他们都不在非正餐时段吃零食

他们虽然正餐都吃的较多,Yemi甚至还会加一份饼干,但他们从来不在非用餐时段吃零食,不会在车里放薯片这种零食,也不会窝在沙发边看电视边吃零食。

Anna说,她不是个爱吃零食的人。尽管她在饭桌上吃的又多又快,但其他时候她什么都不会吃。

同样的,Yemi也是如此。

他每天在饭桌上的任务就是尽量多吃,让自己非饭点的时候不会饿。

在两次正餐的中间也不会给自己加餐,因为正餐时段吃的很饱,正餐之间根本不饿,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吃零食。

不仅如此,他们都不会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暴饮暴食。

他们虽然吃的多,但是只在饭点吃,基本上没有什么能够动摇这个原则。

Yemi完全不喝酒,Anne有时候喝点儿。

即便是一周一次的出外就餐,他们也几乎不会选择酒当做饮品,Yemi甚至会在吃自助的时候选择喝水。

要知道,过量饮酒会摄入大量的热量,一杯红酒和一块蛋糕的热量是一样的。

不爱喝酒的Yemi和Anna,自然又离肥胖远了一步了......

他们都会不自觉调节自己的饮食

有一天他们在节目组的安排下,两人分别去吃了一次自助餐/晚宴。

他们都比平时胡吃海喝了一些,然而第二天,他们都选择了比平时要少吃一点,而且并不是有意识的行为。

他们就是不自觉的比平常吃的少了些......

在他们的体内,似乎已经形成了一套热量自主调节系统。

如果前一顿吃的太多,下一顿就会下意识自动少吃一点。

他们虽然不运动 但在工作中运动量也不小

就拿Anna来说,她说自己是那种走一步都嫌多的人……并且她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桌子前工作。

然而,她在工作期间的运动量也是够够的。

而Yemi,据他自己说他以前很爱运动,虽然现在不会专门去做运动,然而几天的监视下来发现,他平时走路的时间很多,且走路的速度惊人......摄影师想拍他走路都竟然跟不上。

可见虽然他平时懒得运动,但是日常生活中,通过走路也消耗了不少热量。

Anna和Yemi都有监测睡眠质量的习惯,会佩戴健康手环睡觉。

Anne的睡眠质量尤其好,她每天11点上床睡觉,睡眠时间达到了9小时。

而且在她的睡眠状态中,40%的时候都是深度睡眠。

华威大学Francesco教授分析说,睡眠对体重的影响非常大,这和人体内部生长素和瘦素有很大的关系。

每天睡不到6小时、以及睡眠质量不好的人会有许多身体问题,他们的体重也通常会偏重。

他们有益肠道菌比一般人多

粪便检测报告显示,Anna和Yemi体内,一些有益肠道菌的数量比普通人要多。

尤其是Anna体内,有一种抗炎性肠道菌的数量,整整比普通人多出了一倍。

这种肠道菌被认为与提高新陈代谢有关。

虽然目前还不确定这种菌,和Anna长不胖到底有没有直接关系,这个发现已经成功引起了专家的研究兴趣。

就这样,五天的观察结束了。

Anna和Yemi虽然也爱吃垃圾食品,而且每顿正餐都吃得非常多,但他们并没有对食物上瘾。

反而,他们吃的都很有规律。

对于他们来说,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并不是放纵。

他们拥有很多人都没有的东西: 那就是自律。

尽管没有刻意坚持,但他们都养成了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这种规律的生活状态,就是帮他们维持身材的重要原因之一。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本文版权属于即刻运动,转载请先联系后台。

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胖子——肥胖的流行度

“胖子”是对体重比一般人重的人的俗称,至于重多少却因人而异,并没有一个硬性标准。为了方便统计,国际上通常采用身体质量指数(BMI)作为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之一,具体计算方法是用体重(kg为单位)除以身高的平方(m2为单位)。

在亚洲人中,BMI超过24才表明超重,也就是说,如果你身高一米七,体重要到70公斤才算超重;超重又可细分,处于24~27.9之间叫“偏胖”,超过28表明肥胖。当然,BMI并非决定胖瘦的唯一指标,仅作参考,其数值还可能受到骨架大小、体脂比例、肌肉密度等多方面的影响。

根据《柳叶刀》杂志的一项涉及186个国家的全球性追踪调查,从1975年到2014年,全球肥胖人口从1.05亿增加到6.1亿。同时,中国肥胖人口增长速度也急剧上升,总人数已经高居全球首位(中国人口基数大),其中男性为4320万、女性为4640万[1]。国家统计局和卫计委的调查结果显示,从2002年到2015年,中国青少年超重率从4.5%上升到9.6%,大街上随便拉出十个小哥哥小姐姐,其中就有一个是“胖子”。

同时,也由此极大地催生了减肥行业,其市场规模在2015年已经达到900亿,从学子超市走到后主楼,至少要被问到三次,“健身游泳、瑜伽拉丁,了解一下…”

你被叫过“死月半子”吗?——体重污名

为啥大家不愿意成为“胖子”,为啥大家都嚷嚷着要“减肥”,为啥大家想要甩掉“胖子”的标签,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普遍对肥胖存在刻板印象,认为肥胖者好吃懒做、神经大条、粗心马虎、缺乏自我控制力。

用心理学术语来讲,人们会把肥胖特征视为非社会赞许的“污名(Stigma)”,也就是会对肥胖者持有消极的态度、存在负面的印象、并伴随着偏见和歧视行为,在长期的社会互动过程中,最终导致对肥胖者的进行社会诋毁、排斥和边缘化[2]。

这种体重污名现象广泛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相比于正常体重的人,肥胖者更难找到对象,尤其是女性。在学校中,肥胖者经常遭遇别人的取笑或戏弄,长此以往,对其学业和社交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比于正常体重的学生,肥胖者的学业表现更差,受到同伴接纳和社会支持更少,并且更容易受到校园欺凌[3]。此外,在职场中,相比于正常体重的员工,肥胖者更容易被认为缺乏领导才能,更难找到工作,也更难获得加薪、晋升的机会[4]。并且,这种现象在女性工作者身上更为明显。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体重污名的消极影响

胖子自己本来就不好过了,外界环境再补上一刀,更加容易催生肥胖的消极影响。

首先,从心理健康来说,肥胖者更容易受到社会的消极对待,比如,目光审视、言语攻击等。这会降低肥胖者的自尊、自我认同,损害肥胖者的自我价值,减少肥胖者的积极体验[5]。同时,由于社会对肥胖的否定、负面的评价,肥胖者会感知到更大的压力,进而导致抑郁倾向的急剧增加,甚至引发抑郁症。

其次,从生理健康来说,肥胖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加暴食行为和减少身体运动这两个方面。通俗来讲,肥胖会让人张开了嘴,合拢了腿。体重污名与暴饮暴食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6],当肥胖者遭遇被人取笑、戏弄之后,他们可能会采取暴饮暴食的方式来缓解心理不适感,从而来补偿未得到满足的心理需要。

另外,肥胖者由于肥胖的体型容易受到其他人的目光审视,甚至取笑,这种消极的对待会打消肥胖者进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会使得他们尽量避免在公共场所进行锻炼[7]。

尽管肥胖者可能会选择在家或者单独进行锻炼,但这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还是会减少他们锻炼的可能性。长此以往,暴食行为增加和身体运动减少会进一步加剧肥胖者的肥胖程度,甚至还可能体现在一些生理指标上,比如增加暴食症、系统炎症的可能性等。

胖子,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体重污名的干预策略

借此机会,来为胖子说几句。

对于大众群体来说,减少公众污名。人们通常认为肥胖是好吃懒做、缺乏自我控制力的表现,而实际上肥胖远不止是个体本身的行为来决定的,其成因还包括遗传、代谢、激素、社会因素(比如,压力大)等多方面因素。

研究发现,当人们接受肥胖是不可人为控制的这一事实时,可以有效地减少对肥胖群体的偏见[8]。所以,不要惯性地把肥胖与缺乏自我控制力等同,多考虑其他因素,善待胖子,从我做起。

对于肥胖群体来说,第一步当然是减肥。每个胖子都是潜力股,减下来了就会发现人生跟开挂了似的。当某个“胖子”能够成功地减肥,人们会消除对这个“胖子”缺乏自我控制力的标签,进而会认为Ta自律且可靠,相当于增加了潜在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既然能够成功减肥,都已经脱去“肥胖”的标签,人生还有什么难题攻克不了的。

所以,胖子,争取瘦一点,再瘦一点,就会发生质的变化。第二步是退路,努力过后仍然难以改变体重,不妨试着去接受。积极心理干预强调促进积极感受、行为或认知为目的,进而去缓解心理症状,比如,利用接纳和承诺疗法减少被污名的心理不幸感,提升对负面评价的容忍度和应对能力,进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胖子,你要认识到人们不喜欢的是好吃懒做的特征,如果你表现成一个勤奋好学的胖子,还是可以成为备受大家欢迎的可爱胖子的(如果是真的懒,哈哈哈哈哈哈,小编也没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也有自己的独特定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身材不胖就是特别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