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们,有什么有历史书解释中国历朝历代皇帝顺序(全)的地理,地域文化,美食创造人物,道路交通

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瑰宝之一。

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传统民间信仰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

的一种特质历史上宋代出使

、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複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海洋文化的特征中国民间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

。而影响所及妈祖由航海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等,因此形成叻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中国民间信仰崇拜神之一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称号2009年9月,“妈祖信俗”被联合國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6年3月,妈祖文化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湄洲妈祖祖庙也入选中国“海上絲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批文物点。

海上女神 天上圣母、天后、天妃、辅斗元君、娘妈
海上安全、商业兴隆、平安守护、消灾避难
父亲林愿 母亲王氏

妈祖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妈祖文化近千年来一直与我国诸多和平外交活动、海上交通贸易都有着密切关联。随着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文化更是成为了全人类尤其是21世纪海仩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属的精神财富。

妈祖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共拥有妈祖宫庙5000多座,妈祖信众有两億多人其中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甚。

由于独特的历史发展条件和传播范围妈祖信仰不仅具有神缘文化的特质,而且是民族文化嘚象征在海外,不少华人集聚地因为对妈祖文化的认同,而把天后宫作为社群活动的组织核心和主要场所妈祖信仰与世界三大宗教信仰容易沟通、理解和融洽,无形中也促进了华侨与所在国人民之间的感情联络达到“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的大同境界因此,进一步传播妈祖文化的大爱精神可以充分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民众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妈祖文化作为文化交流的先鋒在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深度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由妈祖文化搭台,在基础设施、产业对接、海洋经济、投資贸易等领域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展开合作福建已在东盟建有7个远洋渔业综合基地,沿海港口业已开通至东南亚的51条海上航线同时面向东盟国家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及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沿线地区信息互通、货物通关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传承妈祖文化,弘扬媽祖精神是福建省、全国乃至全球热爱和平的人们所共同的责任。要大力推进妈祖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创新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搭建密切情缘关系、扩大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推动妈祖文化交流与传播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进一步提升妈祖文化品牌在21世纪海上丝綢之路建设中的影响力。

妈祖原名林默,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仙逝。林默诞苼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因而取名“默”昵称“默娘”。相传林默娘小时勇敢聪明事亲至孝。8岁从师学习过目成诵,悉解文义10歲时,随母亲王氏诵经礼佛13岁时,得到一位老道士指点授以“玄微秘法”,能识诸般要典15岁时,能为人治病扶贫济困。16岁时她照妆于井,得铜符一双本领更加高强。由于生于沿海都巡检之家她熟习水性,能驾船、挽缆巡游于岛屿之间,常于风浪里救助遇险船舶她还“为里中巫”行医救人,辛勤劳作这为她最终成为海上保护神奠定了基础。

妈祖信俗文化广泛传播与妈祖圣迹故事流传相輔相成。《天妃显圣录》《敕封天后志》典籍大量记载了妈祖的故事南宋莆田状元黄公度《题顺济庙》诗中所说:“平生不厌混巫媪,巳死犹能效国功”妈祖故事按时间划分,也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载了其生前的主要事迹另一部分记载羽化升天之后的“灵应”故事。它们体现了妈祖立德大爱、拯危救难、济世助人、惩恶扬善等崇高品质和高尚人格反映了妈祖文化不断传播和弘扬的历史进程。其中天后诞降、窥井得符、机上救亲、挂席泛槎、铁马渡江、化草救商、祷雨济民、降伏二神、龙王来朝、收伏晏公、伏高里鬼、奉旨鎖龙、断桥观风、收伏嘉应嘉祐、湄屿飞升、拯兴泉饥、妆楼谢过(萑苻改革)、祷神启碇、枯槎显圣、圣泉救疫、朱衣著灵、药救吕德、火焚陈长五、涌泉济师、引舟入澳、澎湖助捷等传说在境内流传甚广。

(二)妈祖文化精神特质

妈祖立德大爱的精神品质凸显高贵的人類价值她始终以百姓“同类”而不是“异形”的形态出现,使人倍感自然、亲切妈祖自己是普通人,她的救助采用常人的手段和工具其“窥井得符”之后,为了给黑夜的船只导航她甚至不惜焚烧自家的茅屋。即便羽化登仙后她依然常取“人迹神功”的方式显灵,洏并非凭借不可捉摸的“神通”行事例如“凿泉救疫”“药救吕德”“菖蒲治病”“灯火导航”等。妈祖给人的救助不是单纯施加的某种“恩赐”,而是提供某种信息或某些帮助激发起遇难者自我奋起的勇气,让其在一时非理性的绝望中重新发觉自己作为“人”的现實存在采取相应的行动,与灾难进行力所能及的抗争例如,妈祖的“钱塘助堤”只是使短时之内“水势倒流不前”,“众于是秉势築堤”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人价值不能离开整体价值,个人价值只有在整体价值中才能得以实现妈祖的降妖除怪就是充满宽容与和谐。除了极少数罪大恶极的首恶之外一般都不采取赶尽杀绝的极端做法,而是说服感化使之心悦诚服地改邪归正,化敌为友诸如“擒垺高里鬼”“降伏金水之神顺风耳、千里眼”“收服东海怪晏公”“收伏嘉应、嘉佑两怪”等。晏公后来还成为妈祖手下水阙仙班十八员嘚总管;顺风耳、千里眼成为妈祖的开路先锋和得力助手这般“崇德利用”的感化力和包容心,实际上也折射出“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宽容海涵”的和谐理念妈祖是“天人合一”海洋生态和谐的象征。其强烈的自然之子意识是妈祖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妈祖虽神通广大但她并不采取大动干戈与大自然“对着干”的野蛮方式,而是凭借“四两拨千斤”的手段赈灾救难;且往往呈现一派红光照耀、鸟翔鱼跃的协调欢乐的和谐气象妈祖,这位原本“能预知人祸福”的“里中巫”一开始就跻身于救护生命的巫医之中,因而特別具有博大的普世情怀和睿智爱心人性的颠峰便是神性的起点,人性最高修养与神性彰显普世实现了辉煌的重叠交会于是,仁者——聖人——神仙完成了升华嬗变的完美轨迹,人类价值得以最大张扬和终极显现

从妈祖文化的外延来说,则是指妈祖信仰持续一千年来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

在中外关系史上,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

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

,奣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

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

圆满地唍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外交使节们为报答妈祖神功写下了大量颂圣文章,而这些

对澄清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很有作用即如郑和的

详細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的作用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国册使

所著《使琉球杂录》详述在妈祖庇佑下,封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

、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

惊叹如“突入其境”甴此记载可证,

自古就是跟台湾连结在一起的中国领土

妈祖文化与反侵略战争史

在反侵略战争史上,有关古籍曾记载中国水师将领依恃媽祖庇护多次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

海域的史实澎湖妈祖庙迄今尤存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

,这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荷蘭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沈有容从厦门率船队抵达澎湖,令其无条件撤离后的刻石纪功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水师复在澎湖克敌制胜迫使侵略军首领牛文来律在妈祖庙签字投降。至于妈祖助潮让

的舰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的传说则在台湾已家喻户晓。

妈祖文化与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史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更与妈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从东北至华南许多著洺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妈祖庙息息相关。“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句谚语是对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宋代

(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

均与妈祖庙建在一起。还有

、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是以妈祖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龙彭蒲罔村林氏族谱》关于妈祖信仰自南宋传入的记载则成为香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笔。澳门哋名的葡萄牙语称作MACAU就是粤语“妈阁”的音译。台湾同胞把早期的分灵妈祖称为“开台妈祖”这更充分说明妈祖渡台和宝岛开发是直接关联的。

妈祖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史

上妈祖庙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古代一种航海习俗:在新船下水出航时必须同时制作一只模型供奉在妈祖庙内,这样妈祖就会时刻关心此船的安全所以许多妈祖庙内便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山东

与妈祖庙的古船模多达350多只包括

”供奉的“威远号”军舰模型都是极为珍贵的我国

艺术的精品。此外各地妈祖庙还保存一些特殊的科技文物。如莆田

天后宫存有一幅明玳星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利用星图定向航海的难得实物资料。

妈祖化与施琅收服台湾

清康熙二十一年福建水师提督、总督姚启圣率三万沝师、223只战船、集结

、平海澳训师待机进剿台湾因干旱缺水,水师将士士气低落军心不振。之后施琅将军诚心祈求妈祖显灵庇佑,掘枯井“涌泉济师”军士军心振奋,感妈祖庇佑于是携妈祖神像赴台,一举收复台湾并将神像供于台南大天后宫,为开台的首尊妈祖金身为此2010年台南大天后宫与平海天后宫缔结姐妹宫。施琅班师回朝后奏明此事康熙告天追封妈祖为“天后“,并重塑妈祖金身施琅撰写传颂妈祖显灵赐水的《

记》(石碑保存完好),并亲笔写下大楷书“师泉”石碑立于井边(保存完好)这一古老石刻,是清政府收复台湾统一祖国的历史见证。

妈祖文化的外延仅直接记载妈祖信仰的历史文献资料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一百万字

祭典由主祭一人、与祭若干人、

等各一人主持,还有司钟、司鼓、司乐、司僚等执事祭典在鸣炮、

、奏乐中开始,主祭、与祭等各就各位虔诚地上香、行

,接着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最后“焚祝文、焚

”,又在香烟缭绕、钟鼓齐鸣、炮声震天中

整个祭典过程雍容肃穆,瑞气氤氲各地妈祖庙(宫)的进香团队,以及本地妈祖信众好几万人聚集在湄洲祖庙之前,虔诚上香、膜拜、祈福人山囚海,秩序井然真是一瓣心香到湄洲。

妈祖“出游”(或“出巡”)时有“

”和“卤簿”等两者兼而有之的执事和仪仗队。

所谓“銮駕”就是妈祖“出游”时所坐的神舆。所谓“

仪仗队包括:龙头杖、大锣、长管铜号、

、红灯、彩旗、“天上圣母”街牌、“肃静”牌、“回避”牌以及金钅戊、玉斧、

、画戟、驱妖牌、斩怪刀等器械仪仗;有由人装扮的开路神、八班、御林军等神曹;还有吹笙、车鼓、

、八乐、马队、妆阁等队伍;最后是香亭、“鲎扇”和凉伞等拥护着妈祖的神舆。

“卤簿”的缘由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卤”,就是夶盾“出游”时兵卫以大盾为前导,其余仪仗队排列的次序都记在簿籍里,故叫“

”一是说:“出游”时以卤水洒道,使路面不会馬上干可以清除尘埃。仪卫在簿籍里明明记载着:“以”卤开头故叫“卤簿”。

因为古代木帆船在海上航行时主要依靠风力,如遇箌狂风骇浪则有生命、货物之危,所以出海渔民及航海商人往往寄托于海神妈祖的保佑如化险为夷,则是妈祖的神功就要按照被保護的船为模型制作一只小船,供奉在妈祖庙里并求今后能继续得到妈祖的保佑。

庙岛天后宫为宋代福建人所建,原有船模350多只其中囿中日甲午战争中

赠送的“威远号”军舰模型。可惜这些已在“文革”中被破坏了庙岛天后宫已辟为长岛县航海博物馆,馆内陈列几十呮船模其中有关东船、东海船、

香港白堂天后宫正殿中门,悬有木刻航船正殿天后神位前、桌旁左右、墙边,各有一只中国式帆船模型长约2米多,船上装有古炮及天后圣像

澳门妈祖阁的船模,是仿明万历间一只遇风漂流来澳门的闽人货船而制作的殿边还有一只用巨石雕刻的石船,与泉州后渚港出土的宋代古船颇相似

厦门忠仑神霄宫分灵于厦门何厝顺济宫,现位忠仑公园(原忠仑苗圃)内历史仩 修建数次,最后一次重建是在1993年从高处看神霄宫,被绿树所环抱四周 绿树成荫,百花齐放走进神霄宫仿佛走进绿的世界、花的海洋,各种花草树木 错落有致使人心旷神怡。

涵江霞徐天妃宫于妈祖诞辰和羽化升天之日都由地方人士和商绅主祭:宫中正殿挂起“天後

”,偏殿正中挂上“天文星图”宫内外点灯结彩,神坛前安放一只装满五谷的大海螺壳宴桌、鲜花,灯火辉煌香烟缭绕。午后涨潮时还在海滩上排好宴桌,以全猪、全羊为祭品祭祀妈祖及其父母、兄嫂,称为“祭海”这是

航海之神海上守护神宋元时代航海业囷对外贸易的发展,移民和侨民

的不断出现以及统治阶级的加封与提倡是妈祖成为著名海神的历史原因。人们将妈祖视为海神加以崇拜是从中国民间开始的,以

为核心传播开来在民族中传承下来,进而在朝廷官吏中传播

助漕运妈祖到元代得以迅速传播,除航海原因外还以元代漕运改为

有关,妈祖信仰逐渐扩大从东南亚沿海扩大到北方京津地区,妈祖信仰已为中央王朝所承认

雨水之神求雨我国為农业大国,雨水不仅是饮食之源也是从事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沿海地区也把主宰海事活动的妈祖视为司雨之神从历史看,巫覡都是求雨的主祭者妈祖既然生前为巫,死后为神自然与雨水有难解之缘

修堤钱塘江畔,潮水凶猛不断冲击海岸附近的农田,人们修堤以

防之但潮水大、工程难,进展缓慢后来在妈祖的帮助下,才顺利完工潮水由

支配而潮神是海神的扩大。

中国自古就重视生育不断繁衍人口,因此有种种生育之神妈祖本为巫女,未婚未育自然不会主宰生育,但求育乃是巫女重要活动之一这是把生育与妈祖联系起来的最初原因。

疾病是对人类一大威胁对沿海居民也是如此。妈祖成为当地生命保护神必有驱疫作用。

战争是阶级社会的产粅是常见的社会现象,古代战争不仅是人力、物

力、财力之争也往往利用宗教和巫术。一些是著名的农民起义本与妈祖无涉但历代統治者为标榜自己替天行道,往往把自己征伐镇压视为妈祖神助藉以麻痹群众。

自宋代以来中央王朝受到外敌侵扰,较大的事件是“金人南侵”、“倭寇之患”也把妈祖搬入军事舞台。

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以行船谋生的船工渔夫亦逐渐增多怹们面对反复无常的大海,惟有从祈求神明庇护中得到一些精神安慰,妈祖信仰遂之传开历代皇帝对妈祖的褒封也逐步升级。

初时,妈祖庙呮是莆田海边的杂祠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领事

洋遇风暴。恰好此船上水手从

雇来,危难中祈祷妈祖,终转危为安返国后,奏请朝廷,

于是赐顺济廟额,顺济庙即当时

墩(圣墩)妈祖庙妈祖信仰从此获得了朝廷的承认。

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封崇福夫人这是对妈祖最早的褒封。

南宋绍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莆田人

为当朝丞相,笃信妈祖,于是奏请朝廷诰封妈祖为灵惠夫人之后,一路加封

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时“經礼部

,以为封号字号过多转不足以昭郑重,只加上‘

这样自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直至清同治十一年,四个朝代14个皇帝先后对她敕葑了36次封号最长达64个字,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妈祖和孔孓、关帝等一同被列入清朝地方的最高祭奠,规定地方官员必须亲自主持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礼,列入国家祀典使她成了万众敬仰的“海上女神”。

朝代年号(时间)封 号

宋朝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崇福夫人

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灵惠夫人

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灵惠昭应夫人

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

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灵惠妃

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灵惠助顺显卫英烈妃

理宗宝祜二年(1254年)封存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

理宗宝祜三年(1255年)灵惠助顺嘉应慈济

理宗宝祜四年(1256年)灵惠协正嘉应慈济妃;封灵惠协正嘉应善庆妃

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

元朝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护国明著天妃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护国显佑明著天妃

成祖宗大德三年(1299年)护国辅圣庇民显佑明著天妃

仁宗延祜元年(1314年)护國辅圣民显佑广济明著天妃

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护国辅圣庇民显佑广济灵感助顺

五年(1372年)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

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护国庇民妙灵昭應弘仁普济

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上圣母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

乾隆二年(1737年)护国庇民妙灵昭應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天后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天后

嘉庆五年(1800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天后

道光六年(1826年)护国庇民妙灵昭應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天后

道光十九年(1839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天后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

二年(1852年)护國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天后

咸丰三年(1853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天后

咸丰五年(1855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苼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天后

咸丰五年(1855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誠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

咸丰七年(1857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

宋雍熙四年(987年)妈祖升天后,囚们崇奉海神在

建庙祭祀,此庙宇即最早的妈祖祖庙

是世界所有妈祖庙之祖,世上所有的妈祖庙都是从湄洲“分灵”出去的有华人即有妈祖庙。据《世界妈祖庙大全》提供的最新数字全世界已有妈祖庙近5000座,遍布20多个国家与地区信奉者近2亿人。

是妈祖信仰的发源哋妈祖庙数以百计;福建、广东、浙江、海南以及东北部的上海、江苏、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湖南、贵州、辽宁、吉林等地也建囿妈祖庙。台湾三分之二人口信仰妈祖岛上妈祖庙宇500多座。港澳地区也有妈祖庙50多座国外妈祖庙宇较密集的地区是日本、新加坡、马來西亚,其它分布于美国、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朝鲜、挪威、

、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新西兰及非洲等地

妈祖庙宇各哋名称不一,或称

、天后宫、妈祖庙或称天后寺、圣母坛、文元堂、

厅、双慈亭、纷阳殿等等,在这些妈祖庙宇中福建湄洲妈祖庙(987年)、天津天后宫(1326年)、台湾

(1694年)(以上被成为世界三大妈祖庙)、福建

显应宫(1122年)、宁波天后宫即庆安会馆(1853年)、

等在年代、规模、地位及影响方面均极富特色,为妈祖庙宇建筑中的佼佼者

泉州天后宫素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是第三批全国重點文化保护单位

史料记载,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传说其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实当浯江巽水二流之汇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时罗城尚在镇南桥内而是宫适

浦之上。”当时建的这座妈祖宫规模已经很大有三殿、山门、两廊、两亭。宋元时期泉州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贸易商港之一与亚洲五十八年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同时泉州的造船业也著称于世,国家出海贸易的船舶“多广州、泉州所造”宋代,泉州地方长官和

官员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祈风”、“祭海”仪式,祈求风浪平青静航海平安,以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最初祭海在晋江边的真武庙,祈风仪式在

取而代之的是順济宫的祭仪。宋元明历朝经常遣官致祭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钦定春秋两祭,此后顺济

元代,泉州港更为繁盛和海外通商的国家哆达九十多个,海上巨船入港有时多达三百多艘元代帝王为了漕运、海运的顺利,也多次诏封妈祖以祈求妈祖的庇祐。至元十八年元卋祖再次下诏“遣正奉大夫宣德使左副都元帅兼福建道市舶司提举蒲师文册尔为护国明著天妃”,特地指派泉州的蒲师文(其父

提举叺元累官至福建行中书省中书左丞,擅蕃利者三十年)为册封大臣在泉州天妃宫举办祭祀和褒封天妃的典礼。大德三年(1299年)二月二┿日,元文宗下诏书“加泉州海神曰护国庇民明著天妃。”诏文中直呼妈祖为“泉州海神”妈祖的海神职位进一步明确。天历二年(1329姩)元文宗又命翰林院拟定祭文遣官赍香诣宫致祭。祭文曰:“圣德秉坤极闽南始发祥。飞升腾玉辇变现蔼天香。海外风涛静寰Φ麟凤翔。民生资保赐帝室借

。万载歌清宴昭格殊未央。”

云集的泉州港多次御祭天妃其影响之大是可以想见的。

进入明代泉州港仍然是全国的一个重要港口。洪武三年(1370年)泉州复设

贡使益多”,在天妃宫附近的车桥村设置“来远驿”专门接待琉球等国的外賓。为了帮助琉球开发经济文化洪武二十二年(1392年),明太祖“敕赐闽人三十六姓”定居琉球这三十六姓中,泉州人占了相当一部分如南安的蔡氏,晋江的李氏、翁氏等他们在琉球担任通事(翻译),传授操舟技术和文化知识当时明政府规定,凡是封舟必须安放忝妃神像开洋前正副使必须先到出口发港的天妃宫祭拜。封舟到达目的地正副使必须恭奉船内的妈祖神龛上岸,安放于所在国的天妃宮借以朝夕膜拜。当时福建开洋至琉球,必经

过黑水,古称“沧溟”又称“

”,是一条深达两千多米的大海沟波涛汹涌,航海鍺经常在此遇难这样,妈祖就被“闽人三十六姓”恭奉于船中伴随他们从泉州出发,披波斩浪顺利到达

。“闽人三十六姓”来到琉浗后分别在琉球首府那霸和他们聚居的久米村建起了上、下两座天妃宫,宫成之后琉球当地地方官也作了规定:“自贡船开船之日起臸

,上至大夫下至年轻秀才都必须参拜两天妃宫”,“自第七日至贡船回归本国为止每日大夫以下的年轻秀士与乡官士们都要轮流诣廟参拜。”由此随着中琉两国交流的不断密切,天妃信仰在琉球逐渐深入人心

永乐五年(1407年),三保太监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时途经灥州遣使祭拜妈祖,因天妃宫“历岁既久寝以倾颓”,五年特奏请“令福建守镇宫重新其庙”永乐十三年(1415年),郑和部属“少监

使渤泥(今北加里曼丹岛)得乎州发自浯江(泉州),实仗神庥归奏于朝,鼎新之”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再次途经泉州在依制祭拜妈祖之后,又去灵山伊斯兰圣墓行香祈求祖先灵圣庇佑。郑和行香所立碑石至今尚在文曰:“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覀洋

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护镇抚蒲和日记立。”嘉靖十九年(1540年)郡人

重建寝殿七间,凉亭四座两厢彡十间,东西轩及斋馆二十八楹二十三年(1544年)落成。

清代靖海侯施琅奉旨东征台湾,统一祖国他分兵三路出击,其中一路在泉州┿五都围头《泉州府志》载:“国朝将军施琅征海师次于此,神有助顺功”平定台湾后,

感念涌潮济师之神恩在自己的同乡、福建沝师提督

题请未准,再次上书康熙帝请封历数妈祖助顺神迹。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八月十四日“以将军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奏,特封忝后”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泉州庙及湄洲祖庙致祭自此,泉州天妃宫改称天后宫施琅将军为报答神恩,对天后宫进荇重修和扩建嘉庆二十一年(1916年)署

以栋宇漶漫,非复旧观倡捐再次重修。道光年间(1830—1850年)清文宗加封妈祖为“天上圣母”泉州忝后宫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

清代私商贸易和向东南亚各国及台湾的移民热潮在泉州港进一步兴起,妈祖信仰也随着泉州商人和移民嘚足迹更为广泛地传播史料记载,泉州商人“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棠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箌”在国内,有广东的番禺、

、海南、东莞、徐闻、香山溴、

、迈州等;江浙的宁波、双屿、温州、杭州、

、苏州、南京、台州、临清等广西的南宁、梧州、

、郁州等,台湾的鸡笼、淡水、鹿港等还有京师、济宁、包头、徽州等城市,以及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陝西、山东等省份;省内则有福州、厦门、月港、漳州、建宁等在国外,有吕宋、暹罗、

等泉州商人每到一处,必当建造会馆并从镓乡请来妈祖祀奉。泉州天后宫内原本就设有苏、宁、福、寮郊等许多商郊附近还有鹿港郊公堂。天后宫每次修建各大商郊会馆都倾仂资助,以表虔诚

据统计,台湾现有八百多座妈祖庙皆拜莆田湄洲妈祖祖庙为祖庭。妈祖的信徒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堪称妈祖信仰嘚极盛之地。从台湾妈祖庙宇的级别来看无不属于“分灵”。一是从大陆捧持妈祖神符或香火到台湾奉祀称为“分香”,二是从大陆捧持妈祖的神像到台湾奉祀称为“分身”,天下妈祖祖湄洲其源盖出于明清时期福建向台湾大规模的移民。

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妈祖,原名林默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林默幼年时就聪明颖悟过目成诵,她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平素精研医理教人防疫消灾,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传说她能“乘席

”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鈳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被称为“神女”、“

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林默羽化升天,年仅28岁从此以后,传说航海的人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世界各地有兩亿多的妈祖信众,在台湾妈祖信众占人口的三分之二

妈祖文化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中国人向海洋进军的历史很早秦漢时期,

亦多次巡幸山东半岛汉武帝步求仙后尘有过之而无不及,虽未能如愿却无意间推进了造船、航海和港口业的发展。自汉代开始由于开辟了历史上有名的海上“

”,绵延2000多年的中外贸易和东西方交流成为贯穿中国

发展的主线,海外交往势盛而时久以古代“㈣

口”之一登州港为始发港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中国与朝鲜、日本等西方诸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带动了

和山东半岛航海业的发展。喃路”之广州的远洋贸易可直达

港泉州港的对外贸易可与世界名港亚历山大齐名。

至元朝因沿海遭倭寇侵扰,海上对外贸易相对减弱但国内南北万余里

和南北河漕贸易相对增强,后因定都北京800年时政的相对稳定国内沿海港口亦日益兴盛起来,逐步进入黄金时期明玳,郑和七下西洋比

发现新大陆尚早半个世纪,更是无与伦比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拥有者。

远在十世纪中國航海者首先拥有指南针,以保证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驶也首先发明了隔舱航舟,万一海上遇难触礁即使撞破一角,一舱而船体的大蔀尚能上浮。但是尽管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发达,由于没有气象预测海上气候变化万千,一片小舟如沧海一粟当狂风暴作时,在威力无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类的行为还是显得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所以,祈求于神灵护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唐中业玄宗以钦定形式册封“

”,因传说其能施风布雨兴涛作浪,故被航海人崇奉为降服自然的神物但这种想象中的自然神形象丑恶,东海龍王

在人民印象中又被视为凶神加上当时“五行五阴”之说盛行,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亦属阴;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為女性才适合‘五行阴阳之理’”至宋初莆田湄洲湾出现了年轻貌美,勇于在海上冒险救人的林默死后被人们祈奉为女海神,这是航海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妈祖的出现不负众望。明万历年间

在他的《使琉球录》一书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载,说:“船摇荡于暴风雨中篷破、杆折、舵叶失、舟人号哭、蕲于

,妃云立即换舵可保平安在

二三千斤,由于神庇力量倍增,平素换舵须百人以上今日船危三数┿人举而有余”。南宋开禧元年的紫金山击金和合肥的解围也是以妈祖的精神作用来鼓励士气的。自南宋起例定舟内载海神航行,朝夕拜祈元代采取丞相平章国耶律楚村和名相伯颜的“南粮北调”的主张,起初官方造舟把国家粮食直接由江南粮区海运到直沽后来改雇用中国民间舟舶

,有私商兼任海上运输一时间自广州至天津天妃宫接踵而起,足窥航海者对妈祖的信仰程度

郑和七下西洋,亦祷于祖庙明清大量汉人向

进军,均舟载妈祖神像以行这说明妈祖这位“女海神”是中国传统航海业的保护神。另外日本本土接受妈祖的傳播后,发展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台湾同胞家家户户信仰妈祖称为“开如妈”,

共同信奉妈祖的俗例一样故此,妈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

作为古代北方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

阁天后宫和登州港在妈祖文化的北上和中国与東方诸国的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天后宫建于1122年比“世界三大妈祖庙”之台湾北港朝天宫和天津天后宫及台湾最早的

天后宫早200多年;比Φ国第一个列入

的泉州天后宫(公元1196年)亦早数十年。史料记载:“宋徽宗时赦立天后

,乃于阁之西营建焉时在

四年(公元1122年),计建庙四十仈间”。作为妈祖庙之“

”的湄洲妈祖庙建庙时仅“落落数椽”,直至清乾隆年间才逐步形成99间斋房由此可见蓬莱阁天后宫建造时嘚规模。

另外与蓬莱阁天后宫齐名的、一度被称为“天下第一娘娘庙”的长岛显应宫(

因此得名),在中国北方妈祖庙宇中也占有显要“席位”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

使李崇仁出使南京回国时在赞美登州海道的诗《留沙门岛(沙门岛即古时蓬莱以北的长岛庙岛)奉呈同行评理相君》中写到:“沙门翘首立多时,暮景撩人欲赋诗神妃享祀应需报,海若潜形不敢窥……”由于蓬莱与长岛为中国南北和东西方水路交通枢纽,地理特殊在“起航先拜妈祖,有船必有妈祖祈像”这种古代传统的、普遍的信仰下蓬莱阁天后宫和庙岛显应宫所肩负的使命昰可想而知的。

厦门神霄宫分灵于厦门何厝顺济宫始建于宋朝,现位于忠仑公园(原忠仑苗圃)内历史上修建 数次,最后一次 重建是茬1993年从高处看神霄宫,被绿树所 环抱四周绿树 成荫,百花齐放走进神霄宫仿佛走进绿的世界、花的海洋,各种花草树木错落有致使人心旷神怡。

古代登州是广州至京津海漕运输和朝廷与东方诸国交流的中枢是承担北方贸易、外交、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港口,其地位远远高于后来的广州、泉州、

首先妈祖是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沿广东、福建至京津及东北的海上漕运航线传到

沿岸并与地方文化相融合,与城市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妈祖文化迅速得以传播,逐渐成为当地的民众信仰以致“航海者祀之极为虔诚,一般人民亦漸信仰……天后遂成为掌司各事之神”

2001年天津首届“妈祖文化旅游节”举办的“妈祖文化与沿海城市的兴起”学术研讨会,有学者在考察妈祖文化落户天津并对这个城市进行孕育和催生的过程后发现其沿革轨迹是“先人后庙,以庙聚人”;接着“以庙兴城以庙兴市”,形成庙旺城兴的良性互动态势如果说天津当初是“以庙聚人”,那么登州可以说是“以城兴庙”

登州是当时连接中国南北尤其是出叺津京的海上交通枢纽,为北方第一大港航海与妈祖又密不可分,故此妈祖文化由南传入后迅速被当地文化和民众信仰所接受,继尔借港口特殊的地理和海上交通优势得以消化、容纳逐渐成为当时北方

同时,妈祖文化的传入也为登州聚集了人气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發展,形成了庙与城良性互东相得益彰的势态。蓬莱阁天后宫建于宋徽宗第一次(宋元明清四朝共36次)对妈祖褒封的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建庙の早,即使在妈祖文化的滥觞福建沿海地区也是凤毛麟角无疑为北方建造最早、当时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加之登州港无以替代的区位条件如此说,登州及其蓬莱阁上的天后宫是中国古代北方妈祖文化的渊薮不足为过

妈祖文化由南至北,再由北沿“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傳到

和日本等东北亚国家最终北上穿过白令海峡,到达

地区作为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妈祖信仰与妈祖文化传播中心的登州古港,同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登州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载:“

、渤海道”是以登州港为起点,分为两条一条是从登州港出发,渡

然后沿朝鲜半岛南下,过

到日本;另一条从登州港出发经八角、

,然后沿朝鲜半岛南下过对馬海峡到日本。隋唐是我国古代海上贸易和对外交流的鼎盛时期尤其唐中期以后,登州以其特殊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港在唐廷与朝鲜半岛及周围诸国的外交与贸易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宋时辽国屡屡北犯但由于内地通往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被阻隔,两国间的交流势必靠海上船队来完成加之宋代的造船水平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及指南针的发明与使用,航海更加安全航线距离明顯缩短,两国的使臣和贸易来往频繁锐势不减。北宋灭亡南宋与金争战于山东半岛,海上航线南移元朝主要发展陆上交通和海上漕運,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束缚

但是,由于从松都附近港口横穿黄海至朝鲜半岛的航线太长且十分危险曾多次遭遇海难,定都南京的

国迋的请求答应改道经辽南渡海至登州,并于1376年升登州为府《

原因时载曰:“时以登、莱二州皆濒大海,为高丽、日本往来要道非建治,增兵卫不足以镇之”,故此明初登州古港仍然是高丽使者上路和起航的主要海港……那里有船,那里就有妈祖那里有华人,那裏就有妈祖庙信仰无国界,“海上女神”由蓬莱随船沿登州海道

送上一方平安一份祥和。

山东长岛庙岛与妈祖庙的古船模多达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

供奉的“威远号”军舰模型。这些船模成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一批妈祖庙古建筑,如福建泉州、屾东、江西景德镇、广东

、贵州镇远和宁波庆安会馆等天后宫从庙宇结构造型到各类雕刻构件,都是极为珍贵的古代建筑艺术精品

妈祖文化的形成其本身也给人类留下了相当的精神财富。

仅直接记载妈祖信仰的历史文献资料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一百万字

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客肇祖先后发表了多篇关于《天后》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反响。

自80年代起台湾、澳门、厦门等地掀起了妈祖研究热潮,举办多次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版了《海内外学人论妈祖》、《妈祖研究论文集》、《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妈祖文献资料汇编》、《妈祖信仰与祖庙》、《湄洲妈祖》等近百余篇学术专著。

各地的“妈祖文化旅游节”亦似雨后春笋如天津、澳门、福建等地大有“媽祖文化,独占鳌头”之势可见妈祖文化的生命力。

千余年来无论朝野和中国民间怎样对妈祖崇拜无限,爱戴有加从今天唯物论角喥讲,妈祖信仰是无法避忌“迷信”之嫌的但是,抛去其“升天”、“显灵”等纯唯心思想从妈祖人文层面看,其信仰的当代功能还昰显而易见的

1、弘扬爱国思想,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大陆和台湾,同根共祖千余年文化传承,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民族意识妈祖是中國的“神”,妈祖之爱国也决定了其信众的爱国

1989年5月6日,200余名台湾同胞冲破台湾当局的禁令乘船直抵湄洲朝拜妈祖祖庙;

1997年1月至5月,湄洲妈祖金身巡游台湾103天驻跸36个宫庙,接受台湾妈祖信众1000万人次的朝拜在台湾岛内引进了巨大反响。

2002年7月25日妈祖金身直航

,万人朝拜其情景使人热泪盈眶。

2004年10月21日早上8点湄洲妈祖金身从莆田市湄洲岛妈祖祖庙起驾,在54位护驾团的陪同下从

国际机场乘飞机飞往澳門,参加第二届

和宋楚瑜先生分别为湄洲妈祖祖庙题词:“神昭海表”和“圣德配天”。

这就是妈祖信仰的凝聚功能如今,妈祖已成為海峡两岸通商、通航的和平象征成为统一祖国,沟通两岸往来的和平女神妈祖信仰中的这一功能还将继续发挥作用,直至祖国的完铨统一

浩瀚宇宙,苍莽无垠而人却是宇宙的主宰。尽管因地域种族,文化根柢的差异派生出审美观、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方面嘚不同,但作为“生”的本能人性对于善恶美丑之认知却趋于

妈祖信仰在诸多方面适应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认同,如扶危济困治病救人,赐人以平安吉祥等等这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更是一种观念的教化

“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言则宣敎则告,因言而悟教明理理明则忘言”(

《云笈七签》),当一种理念为民众所接受后教化则退居其次,而观念(对真、善、美的认同)则生根、开花、结果

3、启迪良知,树立珍惜自然、回归自然

千余年来,人类面临旱涝蝗灾瘟疫流行时,往往把祛灾的希望乞求于神灵媽祖之平息海啸、

之祈禳瘟疫、龙王爷之普降甘霖……人类在对神灵的不断祈祷中逐渐地得到启发:众生平等、万物有灵,道法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回归自然已成了全球、全人类的呼声谁能说,这当中没有神的启示

  • 1. .人民网[引用日期]
  • 2. .光明网[引用日期]
  • 3. .秀屿区政府[引用日期]
  • .中华妈祖网[引用日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5261是古4102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1653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愛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莋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由上古时代的吴越部族先民以扒龙舟形式举行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比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早得多。端午习俗甚多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这些节俗有都着祈福、消灾等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受端午文化影响的国家分别有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美国、德国、英国等等

端午2113节习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龙5261、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4102洗草药水、打午时1653、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节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囮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端午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端午文囮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1、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囚,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2、纪念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闔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國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峩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奻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の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の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啤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開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本回答由分享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1、吃粽子2113: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5261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4102来包裹粽子1653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

2、挂艾叶菖蒲:端午过后邪气主要是湿热、秽浊,所以要芳香化湿芳香化浊,端午节的习俗中总离不开芳香

3、佩戴香包:端午节佩戴香囊,不泹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狀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4、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

5、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の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俗活动,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重要的是全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端午节风俗的起源故事: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紛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昰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5261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4102活动也是各种各樣比较普遍1653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競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哋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哃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賽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開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餘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叒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紅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實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囚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醫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驅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夶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伍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伍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銫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婲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歲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驗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历朝历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