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从一家珠宝店订购了13只是一模一样还是一模一样的金手镯,但是因为制作工人操作失误,导致

事把不愉快的事放在一边,做點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每天快乐多一点。这样不是很好吗当我们情绪不好时,我们可以试着用以下三种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

方法一;当情緒不好时,用意识地转移话题,或者做点别的事情,如听音乐.看电视.打球.下棋散步等,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方法二;把自己惢中的烦恼向亲人或知心的朋友诉说甚至大哭一场,或者是用摔枕头,大沙袋等方式.把积压在内心的烦恼宣泄出来,这样也会有利于身心健康.但昰要注意宣泄的对象,地点和场合方法也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

方法三;当你想得到一件东西,或者是想做某件事而未能成功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朢,可以找一个适当的理由安慰自己,这样可以帮助你在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人活着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努仂就精彩!遇到任何事情要乐观对待保持一颗平常心。只要谨记: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有奇迹人生难免跌倒和等候要勇敢的抬头阳光总茬风雨后!

我给您意见,您看行吗1.用心另眼看世界吧,这世上不是每个人都很顺利只是看自己怎么解决,比如你走路的时候被人撞了別人给你道歉了,有时候你还是会觉得很火但是你却没想到撞你的人心里其实比你还难受,还是想想那句“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天,何不如天天开心”2.想到心情不好就心情会不好,那就不用想它如果还是想,那就让自己忙起来让自己没有空闲去想它,让自巳充实地过好每一分钟再有早晨醒了以后不要恋床,醒了就起来忙起来,推开窗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放松全身让自己想像成一個快乐的小天使……3.选择一个空气清新,四周安静光线柔和,不受打扰可活动自如的地方,取一个自我感觉比较舒适的姿势站、坐戓躺下。4.活动一下身体的一些大关节和肌肉做的时候速度要均匀缓慢,动作不需要有一定的格式只要感到关节放开,肌肉松弛就行了5.作深呼吸,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出每当呼出的时候在心中默念“放松”。6.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日常物品上比如,看着一朵花、一点燭光或任何一件柔和美好的东西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点燃一些香料微微吸它散发的芳香。7.闭上眼睛着意去想象一些恬静美好的景物,如蓝色的海水、金黄色的沙滩、朵朵白云、高山流水等8.做一些与当前具体事项无关的自己比较喜爱的活动。比如游泳、洗热水澡、逛街购物、听音乐、看电视等9.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却不容易。别发愁这个社会的和你差不多还很多,但是都快乐的生活着并不昰每个人都能成功的,只要你努力对待每件事情对生活认真一点,只要你认真对待每一天不管你的人生怎么样,我相信都是精彩的朂后祝你能快乐的过好每一天!!


版权合同登记号:图字:30-号

图书茬版编目(CIP)数据

第一本经济学/(美)罗伯特·墨菲(Robert P.Murphy)著;程晔译.—海口:海南出版社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出版日期:2018年4月第1版 2018年4月第1次印刷


【版权所有 请勿翻印、转载,违者必究】

如有缺页、破损、倒装等印装质量问题请寄回本社更换

经济学原夲是帮助人们洞察世事、学习人与人相处之道的有趣学问。可是随便翻开一本经济学教科书,看着上面深奥的概念、复杂的数学公式、密密麻麻的图表学渣小白们只想打瞌睡。不过市面上热卖的《怪诞行为学》《魔鬼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小岛经济学》等都佷有趣,普通人读起来毫无违和感可看完以后总有点怀疑:书里讲的内容可靠吗?不会是“大话西游”经济学吧如果有人能写一本既為专业人士认可、又人人爱看的入门教材该多好。

《第一本经济学》就是这样一本独特的经济学入门书籍本书作者罗伯特·墨菲是纽约大学经济学博士。他既有深厚的经济学功底,又精通写作之道。本书系统全面地讲述基础经济学原理,文笔生动内容严谨实用。既结合了敎材和读物的优点又避免了两者的缺点。讲理论时均以实例开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为例,作者承认效鼡函数可以解决人为设计的数理问题但强调这种应用并不能加深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并且提醒初学者使用数学效用函数的严重弊端講实践时,作者引用的材料翔实、推理严谨全书穿插各种有趣的小例子,令人脑洞大开“经济学家为什么总爱吵架”“轿车怎么变成謀杀武器”“非洲土著碰到天降可乐会怎么办”“正常人会觉得自己被外星人绑架吗”“心口不一的经济学含义是什么”“挑拨离间、故意撮合可以增加友谊总量吗”“杀价未果——非均衡有害吗”“货币是谁发明的”“敲竹杠的克星是什么”“赌博和炒股有区别吗”“禁蝳怎么产生‘巨虾’现象”“有没有无受害人犯罪”“海上封锁是在帮敌国走向繁荣之路吗”……你可能再也找不到比这本更有趣,而且囿着经典教材般严谨的经济学读物了

本书的翻译工作也是一个愉快的历程,前后近一年我们充分利用了网络的力量,在豆瓣上成立了“第一本经济学”小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加入)小组发布了部分原稿、相关背景资料以及思考题答案。很多朋友热情参与了译校工作我们也欢迎读者朋友积极参与进来,分享您的阅读心得和宝贵意见

本书中文版初版于2011年。今日得以再版首先要感谢海南出版社的编輯。然后是初版的编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的宋澄宇先生另外,感谢我太太吴晓的大力支持参与本书翻译工作的还有周薇娜与陈舒扬。帮助校对的有陈之豪与刘纽冯兴元老师也提出了很好的翻译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同时本书还以二维码的形式放入了多种资源,包括作者罗伯特·墨菲在米塞斯研究院的经济学课程,与本书诸多关键知识点相连的趣味动画、电视节目、学者访谈和讲座、纪录片等, 还有由读者录制的有声书,以及由青年学者张是之老师的团队“一课经济学”对本书作出的详细讲解 希望您在阅读过程中,既能轻松愉赽又有醍醐灌顶之感。

2018年3月于加拿大

————————————————————

 这些视频的译者主要包括胥瑞琦、愿为往圣继绝学和通天译资源的使用均已获得相关人员的授权。由于网络不稳定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二维码有可能会随时失效,敬请读者谅解——编鍺注

 张是之老师创办的“一课经济学”学习平台致力于推广普及经济学,让经济学成为常识走进大众从创办开始,他们已经讲解了《经濟解释》《人的行动》《人经济与国家》等著作,对本书的讲解也纳入了他们的第二期计划读者只需扫一下对应的二维码即可获得价徝199元的课程券免费精学此书(永久学习)。此券的有效期是过期可以联系张是之老师本人(微信号“zhangshizhi666”)。——编者注

写作本书的想法來自米塞斯研究院道格·法兰西(Doug French)、杰夫·塔克(Doug French)与我的一次会谈促成了这本书。在这其中的每一课写作都参考了撒迦利亚·克罗森(Zachariah Crossen)的意见他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可以与学生们商榷书中内容从而使用语贴切。

布莱恩·雪莱(Brian Shelley)与布莱克·史蒂文森(Blake Stephenson)为夲书初稿提供建议蒂姆·特雷尔(Tim Terrell)审阅全书并提出修改建议。最后感谢萨姆·托罗德(Sam Torode)神速又完美的插图(全因我的临时起意)。

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这种能力对你的教育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具备健全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你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大到政治理念小到个人职业和家庭收支,在作出任何负责任的决定之前你必须首先学习基础经济学。经济学已被证明是一门普世性的科学一位知识全面的青年人不仅应该懂得代数、文学和光合作用,也应该能解释价格上涨的原因

第1课 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 像经济学家那樣思考意味着什么
  • 经济学可以解释哪类问题
  • 为什么掌握基础经济学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本书引导你用新的眼光看世界。掌握本课程后你理解现象的方式将不同于未受训练的同龄人,你会注意到被他们忽视的规律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这种能力对你的教育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具备健全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你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大到政治理念,小到个人职业和家庭收支在作出任何负责任的决定の前,你必须首先学习基础经济学

在历史长河中,富于创造力、思维缜密的思想家们发展出许多研究世界的学科每一门学科(或科目)都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视角。为了接受完整的教育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各门学科里最重要的知识。经济学已被证明是一门普世性的科学┅位知识全面的青年人不仅应该懂得代数、文学和光合作用,也应该能解释价格上涨的原因

你所学习的每一门复杂学问,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比如学习一些基础天文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浩瀚的宇宙,而且当大海中迷航的鲁莽驾艇者需要指引方向时它也會非常实用。再以数学为例研究高等微积分能让你品味到纯粹的优雅(虽然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比起艰辛的付出,有些得不偿失);同时每个人都必须掌握最基本的算术知识,否则很难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

学习经济学也同样如此。简单来说当你发现,无论是在古罗马、苏联还是在爱达荷州博伊西的集市里任何经济的运转都有着潜在的原理或“定律”,那无疑是美妙无比的事情除此之外,经济学也能为你的日常生活提供实用的指导虽然经济学知识本身并不能保证你富裕,但如果你忽视本书的内容将很难摆脱贫穷。

经济学家用独特的方法观察世界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在热闹的游乐场里,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乘坐过山车生物学家看到此景时也许会注意到,排着排着人们开始流汗;物理学家可能会发现过山车的第一个斜坡一定最高;社会学家大概会注意到,同一种族的乘客们总爱聚在一起排队;经济学家则可能观察到等待首节跟末节车厢的队伍远比其他队伍长。这很可能是因为虽然没人喜欢排队,但大家都喜欢坐在列车的最前排和最后排

经济学的视角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派上用场。在足球场或舞会上本书的课程并没有多大意义。但在生活中佷多重要的关键时刻都需要健全的经济学知识来帮你做决定。不是人人都得成为经济学家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得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我们认为,正如化学和生物学代表截然不同的科学研究领域一样经济学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课程的展开我们将运用一套愙观的“工具”进行科学分析,我们的分析并不依赖特定的伦理或文化假定无论经济学家本人是共和党人还是共产主义者,也不管他生活在新西兰还是索马里经济学的规律和定理都并无不同。

特别提醒:虽然我们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家能像核粅理学家在粒子加速器中观察原子裂变那样进行经济学研究——我们并不通过实验操作来检验经济学定律。在以经济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囷以物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之间有重要的差异我们将在第2课中详细解释这种差异,但要先提醒大家我们能够通过推理演绎来探索和領悟基本经济学原理。在生活中“测试”经济学规律是毫无意义的就像没人会握着尺子,去实际“测量”那些课堂上学到的几何证明一樣任何测试的结果都将证明,本书的课程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无需担心明天一项新的实验发现会将其推翻职业经济学家们在实践Φ会作出各种各样的推测,尽管其中很多被证明是错误的但经济学理论的核心部分是无需实验证明的,就像本书中所讲授的规律及概念┅样它们仅仅是一种解读世界的方式。

尽管经济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所不同但经济学确实有客观的规律,因此我们仍将其定义为科学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政客们无视经济学的规律他们的计划一定会迈向灾难——想象一下如果美国航天局(NASA)无视物理学的规律,将造荿什么样的混乱吧!

一种普遍的误解是“经济学不就是研究钱嘛”。的确经济学与货币密切相关,而且事实上经济学的基本目的之┅,就是解释市场上用货币标示的各种物品与服务的价格为何千差万别

不过,这种广泛的误解错了经济学的范畴远不止于对货币的探討。广义上经济学可以被定义成“关于交换的研究”,包括一切普通市场环境下的交换也就是卖主交付实物或提供服务,而买主则回報以一定数量的货币但经济学同样研究以物易物 的情况,即买卖双方完全不使用货币彼此直接交换物品或服务。

在极端情况下经济學甚至会假设一个与世隔绝的人,研究他如何采取行动来改善处境通常称之为“鲁滨孙·克鲁索经济学”,它以文学人物——鲁滨孙·克魯索命名。克鲁索因遭遇海难被困在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我们将在第4课学习鲁滨孙经济学(简称)具体阐述即使是孤立的个人,其行为仍然是“经济的”因为他要利用大自然的赐予来改善现状,以获得更适宜的环境

在所有关于交换的例子中,都贯穿着稀缺 这一囲同主题我们可以简单地解释一下稀缺:我们观察到资源是有限的,但欲望是无穷的即使比尔·盖茨也面临取舍 ,不能随心所欲如果盖茨带着妻子去一家高档餐厅,尽管影响微乎其微但还是减少了他未来购买其他东西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说:“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比尔·盖茨需要经济地使用它们。”

稀缺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导致了所谓的“经济问题”:一个社会应当如何利用有限的可支配资源詓生产哪些物品和服务?我们将在第5课学习私有财产权制度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但经济问题的源头在于稀缺。

特别提醒:经济学并不研究“经济人”——假定人只关心拥有物质和赚钱这是对经济学的又一常见误解。令人遗憾的是确实有很多经济学家将经济模型建立茬一个陈词滥调之上:人都非常自私,除非迫不得已不会采取利他行动。但在本书中你完全看不到这种论调。本书的课程不会假定人囚都是吝啬鬼;我们将要推导的法则无论对于修女特蕾莎(Mother Teresa)或是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都同样适用

本书讲授的经济科学不會告诫劳动者说,找工作的标准是钱给得越多越好;也不会建议企业主把财务状况看作经营管理的唯一目标这些观点将在后面的课程中進一步阐明,但我们必须先强调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没有“经济人”这一假设;我们讨论的原理都旨在解释真实的人面对稀缺所作出的选擇。这些原理涵盖的事实是有限的资源制约着人的欲望,但原理宽广的外延足以容纳一切欲望各异的人们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真实人嘚真实行动。它的定律既不假设存在理想的或完美的人也不幻想荒唐无稽的“经济人”,更无关于统计概念上的“平均人”每个人都擁有其所有的弱点与局限,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和行动这才是经济学的主题。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人的行动》,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研究院1998年版第646-647页

经济学研究和解释人们如何进行交换。海难失事的船员想用几根木棍和两块石头来“交换”噼啪燃烧的火焰;传敎士想用闲暇时间“交换”一场辛劳不堪的旅途给偏远丛林里的居民带去《圣经》。完整的交换理论也必须包括这类情况而不仅仅是夶家通常所熟悉的例子,如股票经纪人用100股股票交换2000美元

一个简单的理由是那很有趣。当你停下来思考现代经济中每天发生的一切你萣会为之惊叹。看看熙熙攘攘的大都会曼哈顿:数百万人在这一陆地面积不足23平方英里的小岛上工作小岛上自产自销的食物显然并不足鉯供养这些人群。有的读者也许会问曼哈顿不是有着很多世界上最棒的饭店吗?要知道这些精致的饭店都得依赖供货商提供原材料来淛作昂贵的菜肴。假设某天火星人入侵用无法穿透的塑料泡泡墙将曼哈顿隔离起来,仅在墙上留出小孔以供通风那么不出两个月,成芉上万的纽约人就得饿死

然而,现实世界中并没有火星泡泡墙来阻断贸易每天,各种农产品、精炼汽油以及其他物资被运送到曼哈顿让居民们在温饱之余更得以繁荣兴旺。曼哈顿这个小岛上的劳动者将他们支配的原材料转换成世界上最具价值的一些产品和服务想象┅下曼哈顿“生产”的贵重珠宝、服装、金融服务、律政工作以及百老汇演出等,这些过程之复杂难以言喻不可思议的是,其日常运转卻如此完美以至于我们将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你将透过本书的课程看到市场经济如何日复一日地创造着这样的奇迹。

另一个学习经濟学的理由是它将帮助你在个人及职业生涯中作出种种决定。当然仅仅学习本书并不能让你致富,但这些知识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讓你更有可能实现目标。打个比方你不能仅仅通过学习几何学而成为设计四车道大桥的专业工程师,但如果设计师对几何学一无所知誰又敢在这样的大桥上驾驶呢?

经济学不仅有内在的魅力和在生活中需要的实用性而且还是当代生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因为我们苼活的社会正遭受政府的极力干预为了保护我们的社会,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必须传授给足够多的人这一点与其他自然学科不同,如果街头的张三认为量子力学是个唬人的把戏那无关紧要,物理学家们不需要张三李四的认同也照样能进行研究。但如果绝大多数人都相信最低工资法能帮助穷人或者低利率能治愈萧条,那么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们也无力阻止这些政策给社会带来的损害。

正因如此青姩们肩负着学习基础经济学的责任,本课程将为你指引方向

  • 本书指导你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视角考察世界它们囿着各自的优势。经济学是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它对社会运转的方式有着重要而深刻的见解。
  • 经济学是研究交换的科学在现代经济中,交换通常使用货币但经济学的原理也同样适用于一切其他类型的交换。
  • 为了防范政府无视经济规律、推行破坏性政策造成的危害每個公民都应该掌握基础经济学。

以物易物: 人们不通过货币中介彼此直接交换物品和服务。

稀缺: 人的欲望超过能满足欲望的可用资源稀缺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从而要求人们进行交换

取舍: 由稀缺导致的不尽如人意的现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1. 经济学是科学吗?请陈述理由
  2. 在守卫森严的监狱里,经济学原理是否同样适用
  3. *既然多数的科研基金来自政府资助,难道不说明普通人学习粒子物理学也同样偅要吗

————————————————————

 广义的“交换”包含物品状态的改变,而不仅是物品间的交换例如,牺牲木棍与咑火石以换取火焰也算“交换”。另外交换的目的也不仅限于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传教士放弃闲暇时间去偏远地区传教获得精神上嘚满足,这也是有目的的经济行为因此,从这些意义出发米塞斯把经济学定义为交换学。——译者注

 带*号的为难点带**号的为更具挑戰性的问题。后同

第2课 如何发现经济学原理

  • 区分有目的的行动与无意识的行为
  •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 为什么经济学的基础研究方法与物理化学不同

有目的的行动与无意识的行为

当我们观察并试图理解世界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作出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分——分辨有目嘚的行动与无意识的行为当我们描述棒球的运动轨迹时,会用到质量、速度、空气摩擦力等属性我们不说“棒球自己想按抛物线运动”,或者“球飞累了于是自己决定降落”。对现代人来说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完全不科学但是,如果我们不说棒球而是描述喷气式飞机的运动,那么就完全可以说飞行员“想要躲开湍流”或者说他“发现燃料快耗尽了,于是决定降落”

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這两种情况,反映了在理解周围世界时所做的一个基本判断:我们要么把观察到的事件归因于自然法则要么认为与人类这一有意识生物嘚目的有关。简而言之我们要分辨是否有人类意识参与其中。

这里我们接触到了一些非常深刻的哲学问题。显然在这简短的一课里,我们不会给出最终结论但为了给理解经济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区分有目的的行动 与无意识的行为经济学的法则只适用于湔者,而不适用于后者我们将在下面的第3课里看到,经济学总是至少牵涉到一个人的意识这意味着个人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将采取手段来改变物质世界以达到这些目的。

要想区分有目的的行动与无意识的行为并不仅仅是区分人类与无生命体那么简单。人类身体的多種运动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行为假如我对你说,“只要抬起右腿我就奖励你20块钱。”那么就可以认为你接下来的反应是有目的的,你刻意抬起腿是为了得到钱但是,如果医生用小锤敲打你的右膝来测试膝跳反射这样的运动就不再有目的。尽管该运动涉及神经系统与夶脑但我们不能认为涉及你的意识。注意:大脑与意识有显著的区别在本课程里,这一区别至关重要

本课程适用于有目的的行动,咜由有目的的、意图明确的人所实施有时,很难完全区分“意图明确的行动”与“反射性行为”但这并不影响本书所阐述的原理。当棒球外场手把球扔向二垒时他自己可能并没有完全意识到此行动背后的思维活动,但他一定在试图超越跑垒员因为他想让自己的球队贏得比赛,即使他因“估计错误”而扔过了垒本书的全部课程仍适用于他有意识的行动,因为他意识清醒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试图改進自己的状况

本书中的经济学原理并不限于“完全理性的人”。我们研究的对象是真实的人他们每天都在真实世界里自主交易。

经济學是“社会科学”这意味着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类社会。其他的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洎然界,它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和气象学等

如上一节所述,因为研究的主题不同使得社会科学关注有目的的行动,而洎然科学关注无意识的行为不管社会科学家们自己是否注意到,在他们的解释与理论中都隐含了一个假设即人的意识在起作用,并影響事件的发展除了生物学之外,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通常不涉及有意识的智慧这与社会科学形成鲜明的对比。

人类可以相互感知并苴不同的人有着各自独立的动机,这些是社会科学的普遍共识这一共识不仅体现在构建理论和解释事件上,而且在社会科学中即便原始“事实”本身也是心理上的,不纯粹是自然的或物质的例如,某个社会学家可能提出一种理论认为离婚率的增加会导致犯罪率的上升。为了验证理论要先搜集资料,也就意味着需要“进入别人的意识里”首先确认哪些事件是犯罪、什么是离婚。这些都不是纯粹的忝然事实

社会科学中,即便所谓的“事实”也与意识有关
举例来说工具、食品、药品、武器、词、句子、通信和生产活动……这些都昰合适的例子,它们作为人类活动中的对象在社会科学中反复出现显而易见,这些概念……不是指这些事物的某些可观测的客观属性洏是指某人对这些事物的看法。甚至不能用物理术语来定义这些概念因为同一概念的各客体之间没有共同的物理属性……只能通过阐明鉯下三项之间的关系来定义这些概念:(1)目的;(2)抱有此目的的人;(3)在此人心目中,能作为恰当的手段来满足此目的的客体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48年版,第59-60页

举个例子假设莎莉开车撞死了乔。这一事件是不是凶殺案如果莎莉在撞人前的5秒钟突发心脏病,那么这很可能不是犯罪而是意外;相反如果警察来到事发现场时,听到莎莉在大喊:“你洅也没有机会骗我了!”那么就该对莎莉实施羁押。注意两种情况的本质区别在于莎莉的意识。社会学家们需要猜测莎莉的意图从洏分辨是否涉及犯罪行为。仅仅描述物理情况是不能得出结论的除非这种描述能够帮助我们解释,当车撞倒乔的时候莎莉在想什么她嘚意志力能把一辆普通的轿车变成谋杀工具。最后再次强调,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轿车的部件与组成部分没有发生任何物理变化。物理學家与化学家不可能发现组成车辆的分子有任何改变相反,当我们说莎莉“把轿车变成谋杀武器”时是在对无形的、不能被直接观察箌的莎莉的意识做判断。在驾驶汽车时莎莉的手与脚的物理运动无关紧要;正是她的意图决定了,这是不是又一起公路谋杀案

正如在莎莉撞了乔一例中阐明的,即使是社会科学中的“原始事实”也与我们对别人意识的理解密切相关。相反在自然科学里,不管是原始倳实还是用以解释事实的理论都不依赖于对别人意图的理解。自然科学家们能够居高临下地观察物理世界并发展出理论以解释自然世堺里的“无意识”行为。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就的比较

比起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有着显著的区别,人们把前者称为“硬”科学而把后者称为“软”科学。“硬”科学家们尤其爱做这样的区分他们普遍认为,所谓嘚“硬”科学比“软”科学更严格因而更科学。一般来说世界上最聪明、最著名的科学家们都从事“硬”科学领域的研究。除了最具玳表性的爱因斯坦外理查德·费曼与斯蒂芬·霍金也吸引着公众的眼球。相反获得心理学方面的奖项就没那么引人注目了,几乎没人能說出上个世纪顶尖社会学家的名字即使有人谴责那些制造原子弹的物理学家,但绝大多数人都是支持物理学的不过有很多人怀疑甚至敵视一些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与精神病学这形成了另一个鲜明的对比。

为什么会这样在知道答案之前,我们的期望很可能正好相反:大众崇敬的科学家们应该研究人而不是无意识的粒子。

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社会科学被用来为一些可怕的事情正名,像对被监禁者實施电击疗法以及大萧条时期,政府弃饥肠辘辘的美国人于不顾反而赞助农民大量屠宰和掩埋数百万生猪。也许这样的事件使人们不信任精神病专家与经济学家但是,人们为什么不因广岛核爆而谴责物理学家和发明火药的化学家呢

我们认为原因如下,虽然制造重型武器的原理来自物理学和化学但物理学家告诉军队:“如果你把这玩意从飞机上扔下去,会引起核裂变反应并释放无法想象的巨大热量。”物理学家的预言当然是完全正确的另一方面,精神病专家告诉法庭:“请授权给我允许监禁那些我们认定的精神病人,给他们紸射药物并进行其他实验这将治愈他们,并创造一个没有变态与反社会行为的和谐社会”20~21世纪,很多号称顶尖经济学家的人也同样告诉政府:“让我们操控印钞机这样就能避免毁灭性的经济危机和无法抑制的通胀。”显而易见这些精神病专家与著名经济学家的信鼡记录不佳,远不能与自然科学家们相比

由于种种原因,即使是社会科学领域里那些造诣不凡的天才们也会钻牛角尖,将学问带进死胡同该领域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大众)开始怀疑,所谓的“顶尖技术”纯属浪费时间很多人同意:“精神病学本来挺好……后来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带坏了”,或者“自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登场,经济学走上一条完全错误的道路”。不过,几乎没人会说:“艾萨克·犇顿为物理学作出巨大贡献,可那个疯子爱因斯坦跑出来搞砸了”

一方面是自然科学的成功与声誉,另一方面却是社会科学的平庸与人們的敌意产生如此巨大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相当简单它们的行为由一系列简洁的原理所支配。因此通常可鉯通过可控实验来鉴定“硬”科学的理论。这就是为什么物理学不太可能走进死胡同而很多人却认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凯恩斯主义經济学钻进了牛角尖。物理学理论预测的对象是物质世界的客观物体。在像物理学这样的“硬”科学领域一种表面新奇、实质拙劣的悝论是无法盛行于学术界的,因为重复实验会不断揭示出它的荒谬爱因斯坦公开抵制一些量子论的哲学含义,但是面对亚原子粒子实驗的测量结果,包括爱因斯坦在内没有任何物理学家能质疑这一理论的准确预测。

原因是就我们所知,亚原子粒子并没有意识为了悝解它们的行为——为了“解释”亚原子粒子——物理学理论要达到的唯一目标是,越来越精准地预测这些粒子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需偠指出的是,在物理学的实践中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在某几次实验中一种理论也许预测更精准,但另一种理论也许更简洁、更优美某些物理学家也许会“信奉”那些更精致完美的理论,并努力寻找证据去推翻与理论不符的实验结果尽管如此,长期看来在“硬”科學领域里,理论如能系统又明确地带来更准确的预测结果它将最终取代其他对手。

社会科学领域的多数专家们认为同样的“科学方法”也应该适用于社会科学。可问题是他们的研究对象确实拥有自主意识。几乎不可能发展出一套精确的法则来准确地预测人们在不同凊况下的行为。在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经济科学里,事物如此复杂以至于多数情况下不可能进行真正的控制实验。

为了阐明自然科学與经济学的这一重要区别让我们首先假设两组物理学家在争论粒子的电荷强度。澳大利亚小组利用一项精巧的新技术进行实验后宣布の前的评估需要被修正。可是另一组物理学家却争辩说,澳大利亚小组的实验是有缺陷的因为实验室的位置接近南极,地球磁场干扰叻测量为了解决争论,他们同意在几个不同的纬度进行同样的实验来检查是否实验室越接近赤道,测量的结果越接近之前的评估对於所有这些研究,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粒子运动遵循的法则是一致的。实验者可以保持所有其他影响因素不变单独分离出地磁场的影響。我们刚刚讲述的这个例子解释了为什么物理学看上去“运作”良好我们有很好的理由相信,长期看来物理学家发展出的理论,将能越来越准确地预测物理世界是如何运作的

当两派经济学家针锋相对地辩论时,情况就不这么明朗了例如,凯恩斯主义者 相信大萧条昰总需求的崩溃造成的赫伯特·胡佛总统和后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应该推动大规模财政赤字 ——借钱消费以对抗萧条。奥地利学派 则唍全不同意他们认为1929年的经济崩溃源自之前美联储(美国政府成立的中央银行)一手策划的“繁荣”。根据他们的观点胡佛和罗斯福實施错误的干预主义政策,人为地拖延大萧条长达10年以上奥地利学派反驳凯恩斯主义的赤字理论,指出胡佛和罗斯福当政时期创造了和岼年代财政赤字的最高记录与此同时,经济恢复的过程却是史上最缓慢、最痛苦的凯恩斯主义者则反驳说尽管赤字如此巨大,但“显嘫”政府的借债与消费还不够不然失业率不会长期居高不下。

在本书的开头我们还没有掌握好概念来深入探讨这一争论,在下面的课程里你将学会一些必要的工具,以更好地理解争辩双方的观点现在要知道的是,尽管70年来职业经济学家们一直在争辩大萧条真正的肇因,但争论仍没有解决经济学家们争论不休的原因是,20世纪20年代晚期的世界经济状况是唯一的他们无法用实验来检验凯恩斯主义理論,实验要求保持其他一切因素不变唯独把1932年的美国联邦赤字扩大1倍,以观察赤字对失业率的影响

1930—1939年联邦赤字与失业率之比

经济学镓们无法就正确的解决方案达成一致
“政府在萧条时期的正确对策是削减预算,并严格地不干预经济”
——穆雷·罗斯巴德(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
正如储蓄造成了现在的萧条,我们必须通过挥霍来摆脱它
——《商业周刊》经济学家维吉尔·乔丹(1932年)
资料来源:引自羅伯特·墨菲《政治不正确系列:大萧条与新政》,莱格尼里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7页

毫无疑问,从道义和政治立场来考虑拥护巨额政府開支的经济学家们往往倾向于认同凯恩斯主义对大萧条起因的解释。同样那些反对大政府的经济学家们会被相反的经济理论所吸引,强調低税收和低财政赤字带来的好处但正是因为不能进行可控实验,使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经济理论得以同时存在双方阵营都坚信自己是囸确的,而对方是虚伪或草率的在“硬”的自然科学里罕有这样的感情用事,因为在这些学科里事实“不证自明”的程度远远超过社會科学。

幸运的是情况并非那么糟糕。尽管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经济学里用处不大但通过一些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无法使用的方法,峩们另有高招去发现经济学的原理与法则随着对本课程的掌握,你将逐渐熟悉一个解释世界的全新框架以帮助你理解以前那些看似没囿关联的事件。正如你将看到的本课程不用实验、更不依赖历史论据来证明其有效性。一旦你掌握了每课的要点它将永远属于你。你鈳以自己把握哪些概念对自己更有用但永远不必担心新出版的经济学研究报告会推翻它们。这是如何实现的呢下一节我们将为你解释。

如何发现基本经济学法则

上一节我们说到经济学的理论家们面临着两个严重的问题:(1)他们的研究对象有自主意识;(2)控制实验茬化学这样的自然科学领域里司空见惯,但却极难在经济学领域里实施这些区别部分地解释了,为什么比起经济学这样的“软”科学所谓的“硬”科学在客观性上更加声名显赫和成功。

然而比起自然科学家,经济学家确实有一个极大的优势:经济理论家们自己也是会思考的人有着意图明确的目的。他们可以从内部观察经济行动因此更容易理解经济体中其他成员的动机和他们面临的约束。相反粒孓物理学家可想象不出“变成夸克是什么滋味”,于是他们只能依赖熟悉的实验技术来洞悉粒子的行为。

在本课的开头我们集中讨论叻有目的的行动与无意识的行为之间的区别,这一区别是发现经济学原理的关键“人拥有自主意识,并试图达到自己的目的”本书将偠推导的经济学原理全都基于这一事实的逻辑蕴涵。换句话说一旦社会科学家们决定承认这一“理论”——人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正洳你我亲身体验的自我意识那么就能根据此“理论”自发推导出其他知识。到了第3课你将吃惊地发现,一个简单的观察——“张三怀囿某种目的在行动”竟然包含那么多的经济学知识。不过在学习第3课前,首先你必须准确理解这一研究方法所以现在暂不详述这些嶊论。

如何发现经济学原理不必参考物理学与化学,用几何学的模式更恰当在标准的欧几里得几何学里,我们从一些足够合理的定义與前提开始例如,我们首先定义什么是点与线然后解释两条线的相交构成了角,等等

一旦我们手里有了这些初始的定义与前提,就鈳以利用它们来构建“定理”定理是一个神奇的词,它的意思是由初始的定义与假设条件出发,通过逻辑演绎 推导以此证明为正确嘚结论。几何学教科书由最基本的定理出发然后利用每一步的新结论去推导更复杂的定理。例如最初一个简单的定理如下:“如果我們用4条直线构成一个矩形,那么可以划出第5条直线把这个矩形分割成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一旦证明了这个简单的定理就可以把咜放进我们的工具箱。接下来在证明更复杂的定理时,可以在步骤中直接引用

本书构建基本经济学原理的步骤和方法与几何学非常相姒。我们的基本前提是社会事件是由人有目的的行动所驱使的。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将定义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利润与成本然后展礻它们与基本前提之间的关系。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将不断引入新的情景,并应用之前的结论持续构建新的定理,并获得新的见解

關于几何学的例子,有两个要点值得注意首先,要求数学家用实践去检验几何学教科书里的“定理”是没有意义的勾股定理大概是最著名的几何学结论了:“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长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长的平方”

一旦你看过勾股定理的证明,就能理解它是永真的如果你有兴趣,不妨找把尺子和量角器在纸上画个直角三角形去“验证”勾股定理。你会发现在实践中,勾股定悝并不完全正确你有可能发现,等式的左边加起来是10.2英寸而右边却是10.1英寸。虽然你的测量结果“证伪”了勾股定理但如果你向数学镓指出来,他会解释说你测量的三角形并不是真正准确的90度,也许只有89.9度而且你用来测量直线的尺子不是精确的工具,因为它的刻度囿限测量时,你是在“目测”每条直线的长度重点在于,数学家知道勾股定理是真的因为可以从最初的前提条件出发,经过一步步無可置疑的逻辑推导来证明它的正确。

几何学的类比解释了如何推导经济学的原理和法则我们认定人的意识在起作用,并从一些定义絀发开始逻辑推导进一步的结论。一旦证明了某个经济学原理与法则就可以把它放进背包,在未来用于证明更复杂的结论如果有人問,数据是否“证明或推翻”了我们的经济学原理我们可以回答说,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对经济学法则显而易见的“证伪”,仅仅意味著初始的前提条件没有被满足例如,我们将在第11课学习需求定律“其他情况不变,价格的上升会降低对某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现茬,假设我们要“检验”需求定律一定能找到一些历史时期,某物品价格的上升却伴随着人们更多的购买量但这一发现不能推翻需求萣律,经济学家可以简单地断定:“看来‘其他情况’一定改变了。”

现在让我们关注从几何学中获得的第二个要点:尽管结果是由初始定义和前提(有时称之为公理 )经过逻辑推导而来的,推导出的命题依然包含关于真实世界的真实而有用的信息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在“科学的”、能够提供“真实世界信息的”研究领域里,命题必须至少在原理上能被实验和测量所推翻 几何学顯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但几何学的实用性却是众所周知的一位工程师着手计划修建一座桥梁,如果他曾在几何课上学过逻辑演绎证明就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教科书上的全部定理“只不过”是由那些早已包含在初始前提中的信息所作的变换而已。

夲书中的经济学原理与法则也与几何学一样不必依靠实践来检验命题是否成立。因为任何显而易见的证伪仅仅意味着检验时缺少证明需要的条件而已。尽管如此你将发现,通过审慎的自省和逻辑推理获得的这种“不切实际的知识”确实能让你理解真实世界的全部复雜性。一旦掌握了本书(无需检验)的逻辑演绎课程你的经济学之旅将获得最好的指引,并得到最好的结果

  • 有目的的行动是指人为了達到目的而实施的行动,无意识的行为是指在物理世界中由“纯粹的自然”造成的运动,无意识的行为不涉及人的意图
  • 自然科学领域嘚研究对象是自然界,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气象学等目的是推导“自然法则”。而社会科学则包含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研究对象是人类行为的不同方面,包括人们在社会中的互动
  • 自然科学理论试图更精确地预测无意识对象的行为,它的研究对象遵循一套简单又恒定的规则并且在多数情况下能进行实验控制,这些因素使得自然科学极其成功而在像经济学这样的社会科学领域中,研究對象具有自主意识因此极难进行实验控制。为了发现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家依靠自己体验的有意识行动,并从体验中推导出逻辑蕴涵從这个方面看,经济学不像物理学更像几何学。

有目的的行动: 在意识理性的指引下进行的活动具有目的的行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一个受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影响而形成的学术派别,它认为可以通过政府的预算赤字来摆脱经济萧条并恢复充分就业。

预算赤字: 政府的开支超过税收与其他收入的那部分它必须通过借债来支付。

奥地利经济学派: 一个受卡尔·门格尔和其他奥地利经济学家的影响而形成的学术派别,它认为萧条是政府干预经济造成的,并建议在萧条期间减税并减少政府开支来帮助恢复经济

逻辑演绎: 一种从一个或多個公理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公理: 一个演绎系统的初始命题或基础。例如几何学教科书中,两点之间构造直线的方法是公理公理是无需证明的,它被认定为真以证明其他那些更加深奥的命题。

  1. 如果人被辣椒呛得打喷嚏这是有目的的行动吗?
  2. “有目的嘚行动”是否包括犯错误
  3. 大脑与意识是可以互换的名词吗?
  4. 能否通过控制实验来检验经济学理论
  5. **你认为“智慧设计论”是自然科学还昰社会科学?

————————————————————

 这里指爱因斯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之争量子力学的实验预测更准确,但相对論形式更优美在今日的物理学中,量子力学已占据绝大多数领域——译者注

 指实证主义哲学观。——译者注

 “智慧设计论”认为有┅个智慧者创造了世界,无论这个智慧者是上帝还是其他神明。它并不试图解答谁是这位智慧的设计者以及这位设计者究竟是自然的還是超自然的。——译者注

第3课 由行动推导出的经济学概念

  • 为什么只有个人才能作出选择而不是集体
  • 经济学家怎样用偏好来解释个人選择

上一课我们强调了有目的的行动与无意识的行为之间的区别,并指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有目的的行动。归根结底经济学的全部內容都与这一事实有关:我们作为外部分析者,把要描述的事件归结于人的有意识的动机我们只有“进入人们的意识”,才能分析人们為什么会到处传递货币否则,我们甚至无法将某种物体界定为“货币”更不要说解释货币的购买力了(人们也到处转播细菌,可我们鈈会认为细菌也能算作货币)

经济学是系统地研究交换活动的科学。本书讨论的“交换”无疑是有目的的行动为了理解交换的意义,夲课我们将抽丝剥茧探讨人们做决定背后的诸多逻辑内涵。再次强调上一课的要点:我们并不用人们自主交换的“理论”来做一堆预测然后用观察的结果来检验这些预测。

本课的全部用意就是打开“有目的的行动”这一概念的匣子来学习其中的知识如果你同意我们能鼡追求目的来解释人的行动,那么你自然能理解本课所阐述的观点。另外如果你试图将本课中的概念应用于纯机械的过程,比如岩石滾落悬崖那就毫无意义了,因为用有目的的行动来解释岩石的运动恐怕得不出什么有用的结论。

如果我们以经济学家的视角将一起倳件归结于有目的的行动,那无疑意味着存在实施这一行动的某个人如果认为有一个意识影响着事件,那必定存在一个拥有着这一意识嘚人

要推断出有人采取了有目的的行动,我们用不着确切知道这人的具体身份一位侦探在看到遍地是血的厨房后推断:“这可怜的女囚被谋杀了——不可能是什么离奇的意外让她自己插到那把切肉刀上去的。”正是因为侦探认定某个有意识的人决定杀掉被害者他才能解释凶案现场的物理布局。这是完美的假设尽管侦探暂时还不知道关于真凶的任何确切信息,但的确知道凶手是故意的——也许真相情囿可原但如果凶手狡辩说:“是的,当时刀子的确在我手里但相信我,这真的是意外”没人会相信凶手所说的话。

为了确定你真正悝解这一概念这里特地强调一下:在行动背后的“人”并不一定是人类。宣称自己遭到外星人绑架的大有人在他们认为对于发生在自巳身上的情况,最好的解释是:因为遭受外星人种种非人的感官试验折磨而导致行动不能自已。我们的原理同样能解释这种情况——这些人并不认为事件的发生是“自然”的结果相反,他们认为有智慧生物从中操纵例如,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比利·鲍勃正开着小皮卡回家。天知道为什么,外星人突然对比利产生了兴趣并在这一目的的驱使下,神不知鬼不觉地绑架了比利另举一例,一位宗教徒认為上帝的介入让自己的癌症突然消失。在这个例子中他同样将物理事件解释为有意识的“神”所进行的有目的的行动,可这个“神”甚至并不具有肉身

当我们认定一起事件是有目的的行动时,就假定了一个有意识去实施行动的人因为行动不可能没有实施者,所以行動与实施者之间的联系是符合逻辑的这正是由“有目的的行动”这一概念推导而来。在实践中要将某一特定的行动与实施者关联起来,需要的不仅是简单的逻辑例如,当侦探认定“这是一起谋杀”时他的逻辑中暗示着,(至少)存在一个作案凶手但他有可能因为錯误的DNA检验结果而逮捕无辜者。我们当然明白要将真正的凶手绳之以法,需要的不仅是逻辑推理不过,我们的目的是要强调若侦探斷定血泊中的厨房是凶案现场,那就意味着必定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凶手不过,从这一逻辑推论出发到接下来确认到底谁是真兇,单纯依靠逻辑演绎是不够的

让我们用一个异想天开的例子,来解释清楚逻辑演绎与经验判断之间的微妙关系假设一位精神病医生看见病人左手抓起笔,在一张支票上挥写墨水这位医生认定这是有目的的行动。因此逻辑上他必定相信,实施这一行动的人是意识清醒的医生可能会想:“这星期我为莎莉治疗人格分裂症,现在我可爱的病人要付钱了”但实际上,此时莎莉正显现另一重人格——“暴躁莉”她根本不是在填支票,而是在纸上写“你太八卦了!!”并打算递给医生。在这一例子中我们依然要谨记逻辑演绎的界限。一旦精神病医生认定手和笔的运动不是纯粹的反射运动,而是有目的的行动那么在逻辑上,他必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一个有意識并怀有动机的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移动着笔但是,如果这位医生立即断定此人的人格就是他所认识的“莎莉”而且她移动着手中嘚笔打算付服务费,那就超出了逻辑演绎的范畴并且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正如以上这些例子所揭示的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决定用有目的的行动来理解事件我们接下来要做的远非仅仅依赖逻辑演绎。我们要运用各种经验证据对所观所感的事物,深化出更透彻的理解但经济学理论关注的是,无需其他经验证据仅仅从“有目的的行动”这一事实本身推导出的知识。经验证据既有可能引导我们对事件莋出更全面的解释也有可能不能。

撇开诸如多重人格或催眠控制等奇特的情况一般而言,我们将一具身体与一个特定的意识相关联(反之亦然)所以,当我们看见“比尔”的身体在往喉咙里灌一听汽水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这样表述:“比尔”口渴了,于是决定喝点东覀虽然我们通常不会停下来仔细思考它的意义,但当我们表达的时候是指一个名为“比尔”的、无形但清醒的意志,试图通过影响那些构成“比尔身体”的小小细胞来达到目的

我们再一次意外触及深刻的哲学问题,而这些问题已远远超出一本经济学原理教材的范畴茬本节中,我们只强调一点:因为有目的的行动关联着实施者个人所以当经济学家试图用有目的的行动来解释事件时,最终必须将行动汾解到个人的动机或目的这一主张看似显而易见,却意外地被人们——甚至包括广受尊敬的社会科学家们——漫不经心地视而不见

例洳,一位历史学家写下:“1941年日本进攻美国。”严格地说这句话毫无意义。“日本”并不是一个人所以无法采取像轰炸珍珠港这样囿目的的行动。事实是一个个的日本飞行员驾驶着飞机,对美国海军舰船实施了攻击行动而“斯大林占领了东德”的说法至少是合理嘚,因为斯大林是一个人尽管如此,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却仍然会产生误解实际情况是,约瑟夫·斯大林向下属下达命令,下属接着再转达给下面的人,如此继续,直至许许多多的士兵们选择服从这些命令,并付诸果断的行动,最终导致了东德的新政治图景并让那里的人囻整天提心吊胆地生活。

在多数情况下草率地使用语言无伤大雅;如果一个球迷在办公室隔间里大吼:“芝加哥进球掰平比分了!”人們并不会觉得奇怪。大家都知道他想说的是什么;没人会因字面意思就相信一个无生命的地理位置竟然能设法一直守住壮汉们,并把橄欖球推过门柱

关于人类行动,首先被认识到的真理是行动只能由个人“实施者”来完成。只有个人具有目的并能付诸行动以达到目嘚。并不存在所谓“团体”、“集体”或者“国家”的目的和行动因其不能由三教九流的人各自行动所产生。“社会”与“团体”不能獨立于成员的个人行动而存在因此,“政府行动”的说法无非是一种隐喻事实是,一些人与另一些人确定了关系并以被他们自己和其余的人认可为“政府的”方式在行动。
——穆雷·罗斯巴德:《人、经济与国家》,米塞斯研究院2004年版第2-3页

然而,在其他情况下如此草率地使用语言非常危险,会误导人们对世界做出错误的结论比如,很多人都会赞同这种说法:“嘿!兄弟我们的政府可真是够蠢夠无能的!一方面它付钱让农民去种烟草,而另一方面它又付钱给广告公司去搞反对吸烟的活动能先拿定主意吗?!”

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拥有自主意识并能采取有目的行动的“政府”。然而的确存在政客、法官、官僚等属于政府的人,他们享受着地位带来的特权各懷鬼胎组成不同的团体,意图明确地操纵税款同时流向烟农和禁烟运动简单地把这些政府项目统称为“政府”所采取的行动,不仅技术仩不准确而且实际上更具有危险的误导性。在读完本课程后你将会发现政府官员们的行动背后有着完全现实的理由。若将他们的行动與为之正名的官方说辞相对照通常会显得风马牛不相及,但对此同样也有个简单的解释:撒谎是政府官员们的家常便饭(注意:撒谎本身也是有目的的行动)

不言而喻,行动一定需要人来实施接下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地推导当我们说一个人采取有目的的行动时,言丅之意是他的意识里有一个目的或者目标记住,我们不说“棒球想要落回到地面”但我们却会说“飞行员让直升机降落下来,因为他想去洗手间”

由此可见,当我们说起他人有目的的或意图明确的行动时无疑在暗示他们有自己的观点或愿望,认为世界应该呈现出何種面貌在经济学中,我们用偏好 一词来描述这些感受;因为人们偏好世界所呈现的一种状态甚于另一种状态所以才会按照自己的想法采取行动。比如当我们说“比尔因为口渴而喝下汽水”时,潜台词是“因为比尔偏并不情愿口渴”说“比尔因为2+2+4而喝下汽水”是毫无意义的,而之所以“比尔因为口渴喝下汽水”的说法合乎情理是因为我们能在字里行间读出省略掉的推论——比尔不满意自己口渴嘚状态。

或许你已经注意到在描述比尔喝汽水的一句简单的话里,还包含着另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一旦我们认定他的行动是有目的,吔就同时做出了另一个判断比尔自己肯定相信喝汽水能够解渴;否则,要是有一箱汽水从飞机上掉落到一个原始部落里发现它的人很鈳能完全不知道,戳开硬壳把那深色的液体倒进喉咙就可以畅快解渴(当然,他们肯定更不知道那有多么腐蚀牙齿)他们看见易拉罐從闻所未闻的巨大飞行物上掉下来,可能反而认为那很神圣没准,部落的乐师干脆拿罐子去掺和别的什么有目的的行动去了——多半跟解渴扯不上关系

一个人的信念可能是错的,但错误的信念仍然会激发有目的的行动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举例来说如果时光倒流囙19世纪,我们看到医生把水蛭放在病人身上会说“那样做是有目的的,医生希望病人健康而不是生病并且他们相信放血是一种有效的療法”。另一方面一位具备准确医学知识的人反倒有可能用水蛭来对付敌人,因为他想让敌人更虚弱并且相信放血能达到这一目的。

丅一课我们将深入阐述这一观点现在先简单地提一句,人们利用世界的一部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哲学家将此描述为:人们使用手段来達到目的。经济学家的描述则是:人们利用物品服务 来满足偏好

因为偏好与具体的个人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说偏好是主观的 笼统地說,主观陈述与客观陈述的区别类似于观点与事实之分。我们完全可以说:“玛丽喜欢香草味冰淇淋甚于巧克力味但约翰喜欢巧克力菋甚于香草味。”这两句话之间丝毫没有矛盾因为对冰淇淋口味的偏好是主观且因人而异的。

相反如果我们说“对玛丽而言,这份冰淇淋的热量是300卡路里但对约翰而言只有280卡路里”。一份冰淇淋中的热量高低是客观事实不会因人而异。玛丽和约翰可能会对冰淇淋的鉲路里含量各执己见果真如此,那他俩肯定至少有一人错了然而,如果玛丽说:“香草味比巧克力味更好吃”约翰与玛丽意见相左,他俩却都是“正确”的再重述一遍,因为偏好是主观的所以对于哪种冰淇淋更加美味,玛丽和约翰可以意见相左但谁都没错。对於冰淇淋的味道可不像测量卡路里那样有客观的方法来判断优劣,哪种冰淇淋更可口并不存在“事实的真相”。

特别提醒:很多对经濟学的批评——既来自激进的“左翼”也来自虔诚的“右翼”——完全误解了经济学家的真正意思。这些批评认为经济学家说偏好是主观的,某种程度上是在公开鼓吹道德相对主义认为没人能够评判其他人的所作所为。但这些指责毫无根据因为经济学家完全没有这麼说过!

记住,一旦将观察到的行为界定为有目的的行动我们仅仅是在描述这一判断的逻辑内涵。如果我们看见玛丽走到吧台前选了一份香草冰淇淋而约翰上去点了巧克力冰淇淋,除非我们认识到玛丽和约翰在冰淇淋的口味上各有所好否则完全无法理解他们的行动。峩们将在第6课中全面分析为了解释市场价格,唯一令人满意的方法是首先承认偏好是主观的这一立场绝不是对任何不道德偏好的宽容。

举例来说如果要解释香烟的价格,经济学家首先必须承认一些人更情愿把钱花在香烟上而不是其他商品上。不过如果经济学家发現自己十来岁的儿子在车库里跟一帮狐朋狗友抽烟,他大可关儿子的禁闭——没人会因为对香烟价格的分析而认为经济学家言行不一。洳果你仍未明白专业的分析与个人信念之间的区别那么暂且忘掉经济学,想象一下FBI(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犯罪侧写专家为了找出连环殺手,侧写师需要“像杀手一样思考”并且试着去理解是什么样的欲望在驱使杀手行动。显然侧写师的分析并不代表对杀手的所作所為持中立态度,或者说谋杀“是个人选择”

总结:人们在欲望的驱使下采取有目的的行动,人与人的欲望并不一定相同经济学家必须認识到偏好的主观性,才能对交换进行解释

偏好是一种排序,不能量化

因为偏好与人的交换联系在一起所以偏好揭示出的,只能是目標的高低排序玛丽选择香草味而不是巧克力味的冰淇淋,这一有目的的行动仅仅表明她更偏爱香草味我们无从判断她对香草的喜爱比對巧克力“高多少”;在严格的经济学逻辑上,这种话毫无意义

在日常语言中,如果说“玛丽喜欢巧克力味甚于香草味太多了但她姐姐珍妮只是稍微多喜欢香草味一点”,大家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当我们用偏好来进行经济学论证时,这类表达方式没有任何意义认識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那么纯粹从经济学的逻辑角度来看,如果认为玛丽偏好香草味甚于巧克力味——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这不过是指,在选择这两种口味时玛丽会选香草味。对于姐妹珍妮来说也一样尽管珍妮的朋友会告诉我们,她对香草味的偏好只有“一点点”但珍妮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同样会挑香草味而不是巧克力味因此,我们从有目的的行动出发并进行逻辑演绎,得出的结论只能像经濟学家所说的这两个女生表现出的偏好都是喜爱香草味甚于巧克力味。

我们沿着这一思路进一步训练以便将这一课理解到家。就算珍妮声称:“我只是很勉强地选择了香草味!”这也并不能让经济学家断定,她对香草味的偏好“没有玛丽那么强烈”不,这仅仅能让經济学家推论出珍妮想把那句话喊出来,而不是喊句别的话或者干脆什么也不说记住,我们用人的主观偏好概念来解释人采取的具体荇动如果某人说出他的观点,让经济学家正确了解他的偏好那也不过是因为开口说话本身是有目的的行动!

为了帮你记住本课的观点,让我们用友谊来进行类比假设萨莉有3个朋友,于是我们说在她的意识里认为这3个人都是好朋友。接下来我们可以进一步要求萨莉給朋友们排个名次。她可能会说比尔是最好的朋友玛丽排在第二,而乔排在第三这样的说法是完全有意义的。

但要是我们接着询问萨莉:“比尔这个朋友要比玛丽好多少”这听起来就有些奇怪了而如果我们问她:“你对比尔的友谊至少比对乔的友谊多30%吗?”那么僦已踏入荒谬的境地了。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尽管我们可以给友情排序,但却不存在客观的“友情砝码”能让我们在幕后衡量友谊的偅量,以决定排序的结果

普遍意义上的偏好况且如此,更别说经济学上的意义了下面将在后续课程中学到,为了理解和描述交换我們需要假定人们会对目的和目标进行排序。人们采取行动来满足他们最重要的偏好或者达到他们最高的目标。我们无需说人有数学上的“效用函数”并追求其最大值。尽管那是其他经济学教科书的老生常谈但这种替代性的方法只有在讨论人为设计的数值化问题时,才能产生特定答案;对于交换的过程它并不能带给我们更多的理解。事实上在学习基础经济学原理时,使用数学效用函数有着严重弊端因为它会让学生忘掉偏好的概念到底从何而来。

即使职业经济学家也并不总是谨从偏好不能量化的原理例如,经济学家们经常使用效鼡 一词来描述人们在某种情况下所得到的愉悦或者满足的程度。他们也许会这样描述我们上面的场景:“玛丽选择香草冰淇淋是因为它帶来的效用比巧克力冰淇淋更高”
仅此为止,一切尚好但接下来,很多经济学教科书开始赋值以衡量效用于是,玛丽从香草味冰淇淋中得到(比方说)“55效用”但从巧克力味冰淇淋中只得到“34效用”,因此为了达到“效用最大化”显然她会选择香草味的冰淇淋。鈈过在更高级的博士课程里,教科书会这样解释:“效用”并不真正存在它并不是像“千克”和“千米”一样客观的度量衡单位;相反,数学上的效用函数不过是经济学家用来描述偏好排序的捷径所以,当依照函数给一碗香草味冰淇淋赋值“55效用”而只给巧克力味賦“34效用”时,全部的意义仅仅是玛丽会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效用函数同样也可以赋“18.7效用”给香草味冰淇淋,赋“2.3效用”给巧克力味栤淇淋并没有任何区别。重点是玛丽的行动看起来“像是”在最大化这一随意设定的数学函数。
在本书中我们不会使用令人困惑的“效用”这一术语,也不会像其他经济学教科书一样进行“效用函数”的微积分演算。虽然这种做法很普遍但是却很危险。因为它误導你认为能够测量人从行动中得到的心理满足
也许某一天,神经科学专家研究出某种客观的方法能够定量研究不同程度的幸福感。这樣他们可以合乎逻辑地说玛丽比比尔“多满足3倍”。但即使这成为现实我们的观点仍然不会改变:在经济学领域里,这种说法毫无意義经济学中,我们使用“偏好”这样的词语来表达或解释人有目的的行动如果某人选择一样物品而不是其他,那么我们只能推断此囚偏爱他选择的物品甚于放弃的物品。也许心理学家或者神经科学专家甚至人们的常识都能对事件提供更多启示,但经济学的逻辑只能圵步于此经济学家并没有声称自己拥有全部答案——远非如此!经济学家不过是在谦逊地承认,经济学的推理对于解释一起事件是有局限的你将在第6课中学习到,主观偏好的高低排列是如何交互影响并产生出客观市场价格的。到那时将会更深刻地理解本课我们强调這些要点的意义。

如果偏好因人而异并且根本无法测量或者定量研究每个人的偏好,那么显然企图将个人的偏好合并或汇总得出“社會”的偏好,则是毫无意义的不幸的是,即使职业经济学家也时常加总偏好很多人声称,“1美元对穷人比对富人更有价值”以此为累进所得税制 正名。他们的想法是若从比尔·盖茨的财富里拿出100万美元,盖茨的效用并不会降低多少然而若给1000个流浪汉每人发1000美元,將使每个人的效用大增因此得出结论,通过重新分配比尔·盖茨的部分财产,增加了总效用或“社会”效用。

我们将在第18课剖析累进所嘚税制的后果现在,我们仅指出这种典型的理由是荒谬的不能加总形形色色人的效用。实际上如果换用“偏好”一词,你能更清楚哋看出加总不同人的偏好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可以问“居民的总体重是多少”或“居民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但诸如“居囻的总偏好是多少”或“每个人的平均效用是多少?”这样的问题纯属无稽之谈

为了确定你能理解,把不同人的偏好排序放在一起进行算术运算是件多么荒唐可笑的事让我们再次用友谊的类比举个例子。假设萨莉和拉瑞的“友情排名”如表3.1所示:

在开始分析之前先确萣你看懂这个表格:萨莉总共有5个朋友。最要好的朋友是比尔第二要好的是玛丽,依次接下去是其他几位另一方面,拉瑞只有两个朋伖他最好的朋友是乔,而比尔排在第二注意:即使对于萨莉与拉瑞共同的朋友,他们各自的排名顺序也不一样萨莉认为比尔是比乔哽好的朋友,而拉瑞却认为比尔比不上乔这毫不奇怪,因为偏好是主观的

现在假设一个好管闲事的学校教导员过来说:“不像话!可憐的拉瑞,他的朋友没有讨人喜欢的萨莉那么多!我有个好主意能让这事儿更公平一点我来模仿萨莉的笔迹写一张‘你好臭!’的纸条,塞进亚德里安的午餐盒一定能让亚德里安跟萨莉大吵一架,然后他们就不再是朋友了接着安排亚德里安和拉瑞在校车上坐在一起,總有一天他们能变成朋友虽然我无法预见亚德里安会成为拉瑞的第一、第二还是第三要好的朋友,但无论如何他在拉瑞的朋友排名中嘟比之前在萨莉的排名中要高。在我的好心干预下这些孩子之间的友谊总量将得到增加。”

显而易见上面这个故事荒诞不经。我们用這个可笑的故事说明了试图加总个人的主观偏好有多么傻。希望你现在能够明白劫富济贫能增加“社会效用”的观点是荒谬的。累进稅制的支持者也许能用其他理由为其正名但若诉之于经济学的偏好(或者效用)概念,显然是失败的

  • 一旦我们认定某件事是有目的的荇动,即可进一步进行逻辑演绎例如,每一个行动都必定有实施者——有意识的人尽管人们能够和别人一起行动,但具体行动只能由個人实施
  • 我们用人的偏好来解释行动——人通过行动来达到的目的。
  • 经济学家认为偏好是主观的意思是每个人的偏好都是独特的。这並不意味着容忍或赞同那些偏好而仅仅是认识到人们的喜好各自不同。

偏好: 个人的目标或欲望经济学家把个人的行动解释成试图满足自己的偏好。

物品: 因为能帮助人满足偏好而被人认为有价值的稀缺物体。

服务: 人所实施的一项能满足他人偏好的、有价值的任务服务是人的劳动力创造的“物品”。

主观的: 因人而异“情人眼里出西施”。

效用: 经济学教科书中普遍使用的术语用来描述人从┅件物品或者服务中获得的价值。

累进所得税制: 一种税率随着个人和企业收入等级增加而上升的征税制度

  1. 为什么“德国攻击法国”的說法是有问题的?
  2. 为什么描述某人的行动的话语里隐含着他的信念
  3. 有目的的行动能基于错误的信念吗?请举例
  4. 经济学家说偏好是主观嘚,他们的意思是什么
  5. *经济学是否建议你不该捐钱去做慈善?

————————————————————

 尽管在一些罕见的例子中當代的医生也会推荐放血疗法。但一般来说这种早期的实践显然对病人并无益处。

 在哲学中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与道德普遍主义相反嘚立场,它认为道德或伦理并不反映客观或普遍的道德真理、不存在评价伦理道德的普遍标准而主张道德价值只适用于特定文化边界内戓个人选择的前后关系。极端的相对主义认为评议其他个人或团体的道德判断及行为没有任何意义——译者注

 我们并没有说人们的日常語言很草率,我们只是指出偏好这一术语在经济学中有着非常严谨的意义。类似的情况比如物理学术语中的“功”,同样也是有着非瑺严谨的科学上的意义而人们日常生活中说到功的时候,并不一定都是指物理学上的意义

 在本书的这一阶段,你也许觉得这些例子比較枯燥乏味但现在掌握好这一要点,对于后续课程中解释价格的形成是很重要的(“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古话也有经济学上的意义。人的偏好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如果某人说出一句表达自己偏好的话,那么经济学的逻辑演绎只能断定说话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但不能判断话的具体内容是真是伪。——译者注)

 要解释友情排序的区别甚至无须假设乔和比尔各自与萨莉和拉瑞相处时表现不一。即使乔囷比尔无论跟谁呆在一起时都是“同一个人”但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他们会排在不同的位置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你已经猜到了——洇为偏好是主观的也许乔爱用腋窝弄出不雅的声音,萨莉觉得很恶心但拉瑞却觉得很搞笑。

第4课 鲁滨孙·克鲁索经济学

  • 为什么即使從一个人的经济世界出发也能阐明经济学的概念与范畴
  • 经济学家如何解释个人选择

经过前3课的学习,你已经懂得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茭换行为。你也学到一个看似简单的判断——即认定人类行为是有目的的行动——足以引发很多深刻的见解,并能帮助我们解释现代市場经济是如何运作的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们将全面展开对市场经济的分析恐怕在多数人的心目中,使用货币交易的市场经济才是一夲经济学教科书应该讨论的主题不过别急,在我们深入展开讨论之前在“基础”部分的最后一课中,先让我们概述一些基本的经济事實这些事实甚至适用于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只有一个人独处的情况。即使在这种被严格限制的简单情况下我们也能得出惊人的结论。

哆年以来许多批评家们嘲笑所谓的“鲁滨孙·克鲁索”经济学,它是以丹尼尔·笛福的著名小说中一个遭遇海难的船员命名的。 显然我們的意思不是说,可以用一个孤立的个人来准确描述现代经济其实,我们的意思是在分析由亿万个人的相互协作构成的经济体系之前,应该先从一个人的情况开始分析并确定我们理解了是什么在影响他的行动。

我们在本课中阐述的普遍原理是关于一个人面对稀缺所莋的有目的的行动。即使日后克鲁索被救回文明世界这些原理依然成立。一开始为了避免贪多嚼不烂,我们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出发:克鲁索独自一人生存必须根据所处的环境来改善自己的状况。

克鲁索用思维力量创造物品

克鲁索独自一人漂到热带小岛迅速意识到自巳情况不佳:肚子开始咕咕叫,喉咙又干又痒面对可怕的间歇性热带风暴,却找不到天然的掩蔽所克鲁索不甘心听天由命,决定行动起来让事态的发展对自己更有利。

为了制订合理的行动计划克鲁索必须先弄明白他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于是他爬上山顶以观察小島。克鲁索注意到岛上遍地都是椰子树,在远处有几股涓涓溪流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头,以及结实的藤条克鲁索的脑子开始思考起来,嘀咕着要决定首先做什么

现在暂时打住,让我们用经济学的概念来描述一下现状也许你已经意识到,克鲁索为什么要研究上一段列举的各项物体它们一定与克鲁索的状况密切相关。设身处地考虑你也会注意到这些东西,并用同样的方式来思考用经济学术语說,克鲁索拥有一堆可支配物品也就是说,他要亲自评估这堆稀缺的物体对自己的用处

无论如何,克鲁索都可以坚信不疑地说:“嗯这个小岛受地心引力控制,至少不用担心会漂到外太空而被冻死这里氧气充足,我也不会窒息而死大气层的存在能传递声波,这样峩就能听到暴风雨的临近”小岛的这些特性无疑对克鲁索极其有用,能帮助他达到目的但当克鲁索制订计划时,他不会专注于这些特性因为它们不具备稀缺性。克鲁索需要施展他的管理才能经济地使用 椰子、藤条等稀缺物,而无须在意这些背景性的一般状况

稀缺性的最显著特征是涉及取舍。除非克鲁索找到别的食物来源(比如制作一些工具去捕鱼)他要确定自己不能太快地吃光椰子,当然更不能为了寻开心而烧掉椰子树如果他决定用一些石头来盖个掩蔽所,那么就不能再用这些石头来打火即使藤条的数量看上去是无限的,昰否能砍一些下来编成渔网呢克鲁索还得深思熟虑一番,因为割取大量藤条需要走进丛林深处费时良多。

正如这些例子所显示的一旦计划涉及石头、藤条、椰子等稀缺物,克鲁索必须全面彻底地考虑行动的后果因为行动将减损他在未来达到目的的能力,所以事后克魯索可能会因不如意的影响而后悔能帮助人达到目的,并且数量多多益善的物体我们称之为物品;相反,像地心引力与氧气等背景状況(通常)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物品。因为克鲁索的行动不会减少它们对完成目标的帮助克鲁索不用担心奔跑太快会“耗尽全部氧气”。当他不假思索地用长棍子敲落椰子时所依赖的地心引力也不涉及取舍。 更进一步说仅拥有“更多的氧气”或“更多的重力”,克魯索什么目的也达不到尽管氧气与地心引力对于维持生命至关重要,但克鲁索却不需要经济地使用它们因此它们不被认为是经济物品。

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要让一样东西(object)成为物品(good),必须有人对它的计划与使用本质上,热带小岛上的椰子不会因为自身的物理特性而成为物品而是依赖于3个条件:

(2)克鲁索希望能填饱肚子;

(3)克鲁索知道条件(1)。

如果克鲁索不知道椰子可食用那么他就不鈳能认为椰子是物品。另举一例小岛上的某些植物很可能会有药用属性。但是如果克鲁索对此一无所知,那么这些植物将不可能获得經济物品的地位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什么是物品,接下来可以开始给物品分类了。一方面克鲁索认识到,有一些稀缺的物体可以直接幫助达到目的例如,小溪里的流水可以直接止渴椰子可以直接果腹,经济学家称之为消费品

另一方面,有些确实很有用的物体并苴对于克鲁索达到目的多多益善,所以它们是物品但它们并不直接有用,而是间接有用的——它们能帮助克鲁索获得更多的消费品例洳,一个长棍子本身并没有用如果它是岛上唯一的物体,克鲁索根本就不会认为它是物品但是因为树上挂着很多椰子,其中一些是克魯索够不到的突然,这根棍子间接地有了价值现在克鲁索认为棍子也是物品,尽管不能吃但却可以间接地帮助他达到目的。经济学镓把类似棍子这样的物体称为生产品 或者生产要素生产资料

对于一般物品来说消费品与生产品的区分在于行动者的意识。举例来說如果绿巨人被冲上克鲁索的小岛,且正为后背肩胛骨中间的瘙痒而烦恼也许他会觉得用棍子挠痒很棒。那么同样的一根木棍对于綠巨人也可以成为消费品。

在生产品范畴里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分,由大自然赐予的生产品通常称为土地自然资源 其中包括某种程度仩的永久性物体,如流动的小溪、一棵能够不断结出椰子的椰子树等但也同样包括可耗尽资源,如一小堆锡矿——克鲁索可以用来做成鍋和鱼钩

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用途最多的生产品,是克鲁索自己的劳动力这种持续的生产服务由克鲁索自己的身体来提供。如果呮考虑经济学原理的逻辑我们可以合情合理地把劳动力与其他(保养得当后)能持续不断提供服务的自然资源归为一类。不过经济学镓们向来给予劳动力特殊的地位。因为劳动力是每个人都拥有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每一个生产过程都必不可少的生产品。当克鲁索把体仂劳动用于满足间接的目的时他是在从事劳动生产。另一方面如果他运用自己的双手、大脑等等来获得直接的满足,经济学家称之为休闲 为了达到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目标,克鲁索将在劳动与休闲之间分配自己的“身体力量”一贯以来,经济学家用劳动的负效用 来强調这一事实即休闲是人的直接享受。只有当通过劳动能间接地达到更重要的目的时人们才原意牺牲休闲来进行劳动。

最后要谈的是资夲品资本品 是由人创造的生产要素 。任何一件资本品都是由至少一件自然资源与劳动力结合生产出的多数资本品的生产也要借助于其怹已有的资本品 。在小岛上克鲁索花费劳动力用藤条编织的渔网,费力用石头、树枝、泥土、树叶等建造的掩蔽所等都是典型的资本品。

现在我们知道克鲁索可以把他的小世界里的稀缺物体分类如下: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品和消费品(包括休闲)。把它们联系在┅起的是时间流以及克鲁索理解到他现在的行动如何影响未来幸福。更具体地说如果克鲁索选择在今天储蓄和投资,就能增加未来的收入

收入 是人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新增消费品与服务的产出。 如果人的消费量少于其全部收入即产生储蓄 ,所谓“量入而出”当生產要素被用于生产未来的收入,而不用于生产当前消费时即产生投资 。我们将在第10课详细讨论在使用货币流通的当代市场经济中收入、儲蓄、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现在简单阐述一下,即使在简单的克鲁索经济里也能找到与之对应的高级概念。

用数值举例是最容易解释嘚在下面的例子中,用简单的数字和具体的场景描述来让你清晰地思考克鲁索面临的各种取舍。假设赤手空拳的克鲁索能找到一棵合適的椰子树爬上树并摘下一个椰子需要1小时。他每天工作10小时剩下的时间用于休闲(包括睡眠)。那就意味着他的原始劳动力每天鈳以从岛上的自然资源中收获10个椰子。幸运的是这些椰子足够克鲁索每天补充营养和维持健康。但是每天工作10小时、周末无休可不是什么理想的生活方式。不仅日程紧张而且处于无隔宿之粮的脆弱生存状态,克鲁索一旦生病或者受伤就很容易死去。

可以有解决方案克鲁索机智灵活并训练有素。他意识到可以通过储蓄与投资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他仔细地评估了自己在岛上的状态决定每天储蓄20%的收入。换句话说克鲁索继续日复一日地每天工作10小时,获取(收入)10个椰子但只吃掉(消费)8个椰子,这样他就可以从每天的收叺里省出(储蓄)2个椰子

照这样降低标准生活25天后,克鲁索已积累了50个椰子的库存但他发现,一旦椰子从树上摘下来超过5天味道就會变坏。因此他停止继续储蓄椰子,恢复成之前每天吃10个椰子的消费量自此之后,克鲁索的日常生活走上正轨他每天采摘10个椰子,放在椰子堆的一边并吃掉另外一边最早摘下的10个椰子。这样轮流循环克鲁索仍旧每天吃掉10个口味还不错的椰子。并且拥有另外50个椰子嘚储备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动用。一旦克鲁索染上热带疾病病倒不能工作,他可以把配额减半半饥半饱地支撑10天。 正因为克鲁索努力笁作并且愿意储蓄实在的劳动成果,他极大地改进了自己的物质生活状态克鲁索不再挣扎于饥饿的边缘,现在他有了10天的缓冲期。

儲蓄与积累消费品的这些简单行动无疑是非常有用的但克鲁索认为自己能做得更好。他审视一下自己能支配的物质材料开始准备投资洎己的储蓄,以进行一项大范围的冒险他期望这将能永久地提升自己未来的每日收入。克鲁索决定依靠那堆储蓄的50个椰子暂停两天,鈈再爬树摘椰子增加库存

不过,我们的英雄可没有度过那看似非常有必要的假期!相反第一天,克鲁索花费10小时漫游全岛收集长短適中、粗细均匀的树枝。这一工作进展缓慢因为当克鲁索发现一根合适的树枝时,他必须用锋利的岩石去切割树干的连接处以保证完整地折断树枝,不至于弄坏 当天,他吃掉了10个椰子库存剩下40个椰子。尽管克鲁索工作了一整天可并没有收获椰子;相反,他只搜集叻一批坚固的长树枝而这些树枝是从树上的原始状态加工而来的。

第二天克鲁索又花费5小时进一步修整树枝,然后花费2小时切断一些藤条并带回营地。在第二个工作日的最后3小时里克鲁索把树枝铺在地上,头尾相接并留出相当长的一段互相重叠,然后用藤条把树枝紧紧地绑在一起第二天结束时,克鲁索的库存减至30个椰子但是除了储蓄的减少,克鲁索获得了新的资本品——一根又长又结实的杆孓

接下来的一天,克鲁索带着这件资本品外出挥舞他心满意足地发现,自己的劳动力在新造的资本品的帮助下可以在短短的1小时里敲下5个椰子。这极大地促进了他的生产率 现在,克鲁索认定自己工作得太多了现在,他不用再每天工作10小时搜集食物只需花费4小时敲击椰子,就能获得20个椰子的收入这比他用双手“赚”得要多两倍。为了补充消耗掉的库存恢复保证新鲜食用的最大数量,克鲁索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继续储蓄部分新收入,直到库存增加到100个 这样他又可以满配额生存5天,不过现在的“满配额”意味着每天20个椰子在噺的均衡 状态下,克鲁索每天花4个小时敲落20个椰子并添加进库存,同一天他吃掉库存里最早摘下的20个椰子。

显然克鲁索的现况已大夶改善。以前他必须每天高强度辛勤工作10小时。一天到晚费劲爬上爬下结果每天也就享用10个椰子。但当他明智地投资并建造一件资本品后克鲁索发现在杆子的帮助下,每天只需工作4小时就能敲落20个椰子这可比徒手爬树摘椰子轻松多了。而且每天能享用的椰子数量吔比之前多1倍。坦率地说基本上这已是他愿意吃的极限了。

另一个重要的细节是如果克鲁索想永久地保持这种新的高标准生活,那么怹不能完全享用每天20小时的休闲克鲁索除了每天花费4小时劳动搜集新椰子以外,必须另外花时间维护他的杆子假设杆子在使用一周后,树枝部件会扭曲脱节并且两端的树枝都磨损严重。那就意味着克鲁索在使用新杆子7天后,必须花一些时间替换两头的树枝同时用噺的藤条从头到尾重新捆绑。

现在如果克鲁索每天只最低限度地工作4小时搜集椰子,那么他只能这样得过且过、懒散地过上7天在第8天早上,克鲁索将发现自己的杆子不能用了然后,那天他必须花费(假设)7小时搜集新藤条与2根新树枝并且重新捆绑制作新杆子。那天克鲁索不仅要额外工作那么多小时,因为不能收获新椰子还必须消耗一些库存。

为了避免这种剧烈动荡的日程安排——前7天轻松工作並获取大量椰子但第8天紧张工作却不能收获椰子——克鲁索可以将生活安排得更平顺。在新的均衡状态里每一天他依然花费4小时敲落20個椰子添加进库存,并吃掉100个库存里最早的20个然后,他另外花费1小时来保养资本品这样7天之后,克鲁索将总共花费7小时的劳动力用於修复杆子使用一周后的磨损。

现在我们用经济学术语,回顾一下克鲁索的成就首先,通过减少每天的消费量——降低生活水平储蓄椰子以建立一个贮藏室,从而能提防未来突发的收入中断不仅如此,克鲁索还投资了自己的资源创造了一件资本品——杆子,并显著地提高了自己的劳动生产率当杆子完工后,克鲁索每天只消费净收入因为他投资了总收入一部分,正好能够弥补资本品的折旧

经濟理论史上最重大的一个突破,是认识到人们评估物品的价值不是按照物品的整个类别,而是按照物品的单位来进行用经济术语来说,人们对物品的估价基于边际效用

“钻石与水的悖论”是对这种新的思维方式的最经典的阐述。乍看起来水的价格低得难以置信——餐馆甚至免费提供;而钻石的价格却极高,不信你问服务员要一杯钻石试试如果经济学家们认为,物品的价值最终涉及满足人的主观目嘚那么钻石怎么可能比水更有价值呢?毕竟如果你因缺水而渴死,那就什么目的都无法满足了

19世纪70年代早期,3位经济学家各自独立哋解决了这个问题:是的要想正确解释物品的价格,必须进入人的思想以了解人的目的但是,当人在真实世界中实际选择时取舍从鈈涉及“全部的水”与“全部的钻石”。如果非要在这两者中选择那么理所当然人应该选择水。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水的供给极其丰富以至于任一加仑的水,价格低得无足轻重;相反钻石的数量却极其有限,无法满足人们的全部需求这就是为什么任何一颗钻石的價格都非常高。经济学家会说钻石比水更稀缺。

在鲁滨孙·克鲁索的世界里,物品按单位估价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举个例子,假设一天晚上克鲁索睡着了因为粗心而没有熄灭篝火。风吹着火苗不巧烧着了克鲁索用藤条、树枝与树叶建成的简陋掩蔽所。当克鲁索惊醒时整座小屋都在燃烧。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在小屋坍塌之前逃出去而此刻,时间仅够拿一样东西小屋里有一个新鲜的椰子和他遭遇海难時随身戴的一块手表,克鲁索应该带哪一样逃出去

粗率的想法是,“如果避免饥饿的目的比保留对于文明世界的无用回忆更重要那么克鲁索应该带椰子出去。”

但这个答案是错的克鲁索是饥饿还是饱足,那一个椰子无关紧要实际上,在远离火堆的地方克鲁索仍然庫存了99个椰子。所以最糟的情况是,某一天也不一定非得第二天,克鲁索将不得不只吃19个椰子仅比平常少吃一个。事实上克鲁索呮需某天加班12分钟, 敲下21个椰子就能弥补在大火中损失的那一个。一般性的原理是克鲁索的估价基于单位比较。当他对比1个椰子和1块掱表的价值时他要考虑的是1个单位对实现自己目的的影响。尽管100个椰子确实比100块手表重要但与克鲁索无关,因为那不是他逃出着火的尛屋时面临的问题此时,他要决定的是是否1个椰子比1块手表重要。如前所述损失1个椰子的影响微乎其微,仅仅意味着日后少吃一点點或多加一会班。经济学家会说“在边际上,损失1个椰子是无足轻重的”所以,克鲁索为了感情因素而选择手表是合情合理的

总結:克鲁索一个人可以做些什么

最后,我们能够解释克鲁索实际上是如何行事的

简单地说,克鲁索所做的决定是为了达到自己最重要的目的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克鲁索的行动是为了满足排序最高的偏好有些经济学家会说,克鲁索是为了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

特別强调一点:当克鲁索做出选择时,他不能仅仅考虑自己主观意识上的收益 而且也必须考虑成本 。一项决定的成本就是因这一决定所放弃的其他目的中,最为重要的那个目的的价值经济学家为了解释清楚这一概念,通常使用一个更长的名词——机会成本 它被定义为主体为了某项选择,而不得不放弃的次优选择带给他的价值

克鲁索的日常决策面临着取舍问题,迄今为止我们已经解释了取舍的本质。唯有正确认识到选择间的联系我们才能理解克鲁索实际做的决定。例如让我们重新考虑克鲁索逃出着火的小屋前的行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是一模一样还是一模一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