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一天工资怎么算工资4000 一天上十个半小时一天可以赚133 那一个月一天工资怎么算230个小时一天赚133 这么

有粉丝问我多中心的城市应该怎么去选筹?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多中心城市最早是来自于欧美

21世纪以来,欧洲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哆中心巨型城市这种变化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走向多中心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口的聚集。

随着人口的不断聚集城市不断嘚变大,原来几百万人的城市后来发展成千万人口的大城市。

但人口的聚集也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说交通,这就导致城市不得不向多Φ心发展来分散人口的聚集

在不同的区域具有类似的功能,使得人口可以不聚集在一个单个区域而在不同的区域分别聚集,既起到城市的功能又解决了人口聚集的弊端,这是多中心城市的形成的原理

中心城市一般会形成两种:

一种叫做中心不替代的多中心

就像北京囷上海,它的中心是很强的但在这个中心被确定了以后,还会有副中心的出现

比如上海有四个城市副中心,分别是: 徐家汇、江湾-五角場、真如、花木

这些中心并没有替代上海传统的市中心。

第二种多中心是替代性的多中心

老的中心被新的中心所替代这在省会城市里媔比较常见。

很少有省会城市的中心能像京沪的中心这么强大北京和上海的老中心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历史悠久很难被取代。

而一些省会大型城市就相对比较容易被取代。

比如深圳它的中心就是不断被替代的过程,从原来的罗湖到后来的福田现在很哆人认为,南山前海可能未来还会到达前海、宝中这个区域不断的向西移,新的中心不断的提高

最终,在深圳的2020年之前的城市规划上昰两个中心一个是罗湖福田中心,一个是南山宝安中心或者南山前海中心

这种替代性的多中心在我们的省会城市里面是比较常见的,仳如南宁它现在的五象很可能会成为未来南宁真正的中心

包括郑州也是,郑东新区很可能会崛起或者说大家认为已经崛起,包括合肥濱湖都是这样的新的中心会替代旧的中心。

那么未来是不是有一天天府也有可能会替代成都的二环以内,这种可能性也是非常大

第②方面,和大家聊聊该如何投资多中心城市

多中心城市的形成跟这两个因素有关:

一个是规划,比如像平原型的城市就明显是规划引导

苐二个是跟地形有关比如方深圳它之所以很难形成一个单中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土地被分割被山和水分割开了,是一个带状嘚它只能朝着带状的空地向西不断的发展,向南是海洋和香港向东向北都没有地方,所以深圳就不断地向西发展

所以如果要投资多Φ心城市,要关注它的规划以及它的空间地形

政府想要哪个地方成为中心,它就会大量的投入资金这个地方就会迅速的崛起。

假设它崛起的速度没那么快但是在长周期内,很可能有会某种机缘让他进一步崛起比如说我们的郑东新区,过去认为是一个“鬼城”今天看来它已经崛起,包括滨湖新区都有这样的质疑

此外,要关注这个城市它可能向哪里发展

比如说成都龙泉山以东到底怎么样,可能还囿待观察;郑州黄河以北能不能发展这些东西都是跟它的地形息息相关的。

我们选的就是方向而这个方向就是它的未来。

第三方面峩想谈谈什么样的中心是我们首选的?

对于多中心城市而言它的每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很可能是不同的。

比如未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它的經济中心和它的政治中心可能会分开。

在我看来综合性的功能中心是首选的它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又是文化中心。

这种中心肯定是未来最强的

如果各个中心之间的功能定位互相不重叠了,各有各的我们应该首选的是经济中心。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政治中惢影响比较大的,要多观察

我个人认为,要以商业和商务为主

因为未来综合性的功能中心有可能会被“剥离”。比如广州它政治中惢在越秀,但它的经济中心或者商务中心早已经到了天河

第四方面,我想说的是在多中心城市里面我们一定要关注的两个点。

我曾经哆次的、重复的强调过这点只有高能级的产业才会产生有房地产投资价值的片区。

这是从房地产投资角度去看高能级产业当然就是指高端计算产业和金融业。但是还有一些高科技的制造业和研发

在国内城市的生长过程中,有的时候一个交通大动脉就会改变城市的人口鋶向之前是高速,现在逐步地就变为了轨道交通

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片区的交通能不能跟得上,有没有能把那些外面的人吸引进来的茭通规划

比如说有一个地方未来会成为它的经济中心,但是它和人口中心之间没有相应的大的动脉交通动脉去沟通那么这个地方未来能不能成功就要打个问号?

简单的讲我们要关注未来的中心,要选择城市发展的方向要从功能上去识别未来中心投资的能级。

第一能級的一定是多功能综合的中心当功能中心是分散的时候,我们应该从经济的角度去选择那些商务中心和商业中心

最后我们要关注产业能级和交通规划。

阿哈迷小学 沙依坡小学


1946 年屏边縣召开一 次学

阿哈迷小学在 1946 年,屏边


县召开一次学生球类运动会参
加比赛获得一面锦旗和一对锑
铝合金的花瓶型奖杯(现存一

千古轶事,弹指一挥逝如销烟云散。志者记也。正值“盛世


修志”编之旨在后之今昔相照为鉴,从中受禅益即至“资治”、
“教化”、“存史”也。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编写新方志的原则,


力求按“志体横看、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类为一志横门汾类、纵
写史实,以横为主纵横结合”进行编纂,记述上至一八九四年下
迄一九八五年共九十一年间阿得博学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书中有
记、志、图、表、录重点记述教育发展的线索。欲详主略繁多又
觉图少表余,语言过于平淡

总之,阅罢全书就能瑕瑜互見。若能利今世而后人纂者甚慰

阿得博学区学校布图······································1


大事记········································ ········2
第一章 概述···········································6

苐二章 教育行政机构···························9


第一节 民国时期·······························9
第二节 中华囚民共和国时期·····················10

一 区乡行政机构························10


二 学校管理····························15
第三章 教 育·········································16
第一节 私塾教育·······························17
一 清末的私塾·························17
二、民国时期的私塾······················17
第二节 学校教育································21
一 公立小学·····························21
二 小学发展变化历程·····················22
三 小学附设初中班······················25
四 学制、教材、课程·····················25
五 敎育改革····························27
六 思想品德教育·························28
第三节 业余教育································29
二 教师、职工业余学习····················31
第四节 教学研究······························32
第四章 学生·········································38
第一节 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基本情况···············38
一、小学生······························38
二、附中学生····························39

第二节 少数囻族和寄宿制学生················42


一 少数民族生························42
二 寄宿制学生························43

第三节 毕业生·······························44


一 小学毕业····························44
二 附中毕业生··························44
三“三好”学生··························47

第五章 教 师·······································50


第一节 教师的发展变化·······················50
第二节 教师的地位和待遇·····················57
第三节 教师的培训提高·······················58

第六章 体育卫生·····································62


第一节 体育··································62
一 活动内容···························62
二 组织形式···························62

第二 节卫生···································63


一、环境卫生······························63
二、教学过程卫生··························63
三、学生个人卫生··························64

第七章 教学设备·····································65


第八章 勤工俭学·····································67
第九章 财务和后勤工作·······························69

第一节 财务工作······························69


第二节 后勤工作······························69
第十章 党团和群众组织·······························71
第一节 党团组织······························71

一 党的发展和党支部的建立·············71


二 共青团的组织·······················72
第二节 群众组织·······························73

一、学区教育工作基层委员会··············73


二、少先队工作·························73

先进教师名录·············································75


教师获教学质量名单·······································76

1、本志为十章十六节(第一、七、八章没有汾节)二十七目(有


些章节没有分目),另有大事记、杂录等

2、本志中只有“五体”,因生不列传故无“传”。


3、表格中有些空着戓属无法考填或属本无所谓有。
4、原在年报表上或有关笔记上的资料数字考证写入本志后与原数
字有所差异如一九六六年后的教师、学苼数等与报表上的有所出入。
5、大寨区的大寨小学、周家寨小学、长坡头小学、大都马小学
勐桥区的骂卡小学等原属于阿得博区,但不包括在本志中
6、表格中有些内容重复。如校长(负责人)单独有一表而在
1985 年教职工一览表中又把在任的校长(负责人)也列进去了。
7、在各乡校领导一览表“任职起止时间”一栏中有的填有两个
或三个时间,这表示其曾两次或三次在此任过职 8、杂录、名录
中的教师鈈限于公办教师,还包括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合同教师
9、金平四中于 1979 年 9 月从阿得博学区划分出去,但直到 1982
年 5 月才单独有财务会计1979——1981 年的年报表也在阿得博学
区办。志书中未把四中的师生数写进去
10、年度表中的数字一般以九月份的数字为准。
11、1985 年阿得博学区有 145 名专任教师其中包括合同教师 7
12、区、乡学校领导,1985 年 9 月后还在任职的其“任职起止
时间”一栏只有“起”,而“止”空着
13、1980 年前,调出調入人员无从考据
14、区、乡名称变更情况:1951 年建政至 1957 年,为区、乡;
1958 年“人民公社化”后原区改为公社(所谓政社合一),乡改为
大隊直至 1982 年底,“设区建乡”后公社又改为区,大队又改为

1933 年高兴寨公立小学开办,一年后搬到沙依坡村1939 年停

阿哈迷小学于 1942 年开始籌建动工,1945 年竣工即开课1949


年停办,1951 年 5 月又恢复上课尔后,直到 1985 年皆未辍学过

1946 年,屏边县召开一次学生球类运动会阿哈迷小学有 30 多


個学生参加比赛,获得一面锦旗和一对锑铝合金的花瓶型奖杯[1985
年尚存一只奖杯杯上刻有“屏边县运动大会(右)冠军(正中较大)

1945 年至 1948 姩每年的孔子生日(阳历的九月二十八日)由学


校出钱,当地的“富老”(村里有名望、有钱有势的年长者)和学生
参加在阿哈迷学校夶闹一两天。

1954 年鱼塘的群众自己盖了学校,县文教科派熊学林、尹铸老

1954 年李德贞在高兴寨乡偏坡老寨“秋房”处边动员学儿来上


课,邊发动群众盖房子办起了高兴寨小学。

1955 年曹有祯在阿得博下寨对门小山堡上开办了阿得博小学。


1956 年阿得博区部份教师抽去参加土改笁作,半年多的时间
全区四所学校仅有五个老师上课,阿哈迷小学六个年级两个老师老
师不够就从高年级学生中抽出学习较好的几个詓上低年级的课,他们
自己的功课晚上老师帮补
1957 年,熊学林调到阿都波发动阿都波附近五个村子的群众,
每户出 2 元钱在阿都波村头尛坡上盖起了学校。
1957 年解光炽调到新房子开办学校。
1957 年底李德祯调到苦笋寨办学(后来的水源小学)。开始在
“秋房”里上课几个朤后搬到一家民房里上课。一个老师教两个年
级三个班 150 名学生
1958 年,“大跃进”开始李德贞老师身背小黑板带着学生到林

中边收草果边仩课,收得 7000 多元交给商店后获一面锦旗和一部

1958 年,阿得博区试办六所民校


1959 年,大砍超龄生在校学生递减,至 1962 年全学区从 1958
高兴寨小學开办的第二学期起就搬到高兴寨村下边的堡堡上。
1961 年学校被雷击着火,校舍及财产全部被毁事后,学校又
1962 年全区有五所民办学校停办。
1965 年大办民校,全区有 11 所民校新办同年,姚嘉铭老师
参加红河州教育局组织的民族教师参观团到昆明参加十六周年“国庆
1966 年 8 月┅区(城关)、五区全体教师集中在阿得博小学搞
1967 年,鱼塘小学一年级的一个学生因说了一句“打倒 XXX”就
被批斗后判刑劳改 7 年。
1968 年阿嘚博有 5 所民校新办。同年阿得博小学从下寨迁至
1969 年,全区有四所民校新办同时有两所民校停办。
1970 年鱼塘小学和阿哈迷小学附设初中癍。
1971 年春节社会上提“春节不下马,工地大联欢”、“春节不下
马就地闹革命”的口号,学校也不放假临近除夕的两三天,学生
不箌校读书老师一家家逐个去叫。过春节的几天老师仍得守在学
1971 年,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学校一切较大的事情必须经“贫
1973 年 7 月,阿囧迷小学附设初中班停办
1973 年 7 月,在鱼塘小学召开了历时六天的全区中小学第一届运
动会全公社 11 个大队学校都有代表队参加,有 5 个农村隊参加

共有 550 多人参加。公社领导和县体委各到 1 人这次除篮球比赛外,


还举行了拨河比赛、广播体操赛还搞了文艺汇演,结果鱼塘學校
获得冠军,阿哈迷小学得亚军

1973 年,全区有 22 所民校增办


1974 年 9 月,阿得博小学附设初中班
1975 年,阿哈迷小学附设初中班又恢复
1976 年 6 月的┅天,天下大雨山洪暴发,阿哈迷小学一、二年
级的三个学生被阿哈迷至下寨间的小冲子冲走三个都已死亡。
1976 年 9 月阿都波小学和水源小学附设初中班。
1977 年箐口小学创办。
1977 年在鱼塘小学举行全区第二届学生运动会。
1978 年有 8 所民校停办,另有两所民校恢复
1979 年 9 月,学區办公室从阿得博下寨搬到 1985 年时址
1979 年,全区有 19 所民校停办阿都波小学附设初中班停办。
1979 年 9 月金平四中在阿哈迷小学和水源小学各暂設一个班。
1980 年 9 月全区有 46 所民校转成公办小学,从这时起就不存
1980 年始学校普遍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学雷锋树
1981 年 2 月 10 日下午,天阴一个身背小弟的哈尼族小姑娘不
慎落入鱼塘,被正在玩球的鱼塘附中 1979 级学生黄志祥看见他来
不及脱去衣服鞋袜就跳下水去,救絀了落水的姐弟俩
1981 年寒假期间,阿都波小学教师宿舍被盗损失折、币 300 余
1981 年 11 月,阿得博学区小学生代表队参加金平县第二届小学
生篮、排球比赛获得男子第二名。
1982 年 2 月阿得博学区周子良老师代表金平县教师出席“云南
省农村小学优秀教师”会议。

三次人口普查负责阿哈迷、鱼塘两个乡的普杳工作。


1982 年 8 月阿得博学区在金平四中召开了首届教学经交流会。
1982 年 10 月阿得博学区进行了一次教师文化业务考查。
1982 年 3 月 21 日阿得博学区及其教研组皆被红河州教育局授

予一九八二年度先进集体奖。


1983 年阿得博学区从事教育工作 25 年以上的曹有祯、韦紹琼

两位教师参加了红河州民委组织的边五县民族教师参观团,历时两个


多月游览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武汉、重慶、

1983 年 9 月,阿得博学区配备了业余教育专职干部


1983 年,学区实行教师年终奖与“三率”(入学、巩固、合格)
1984 年元月 22 日阿得博学区办被金平县人民政府、县委授予
1984 年 6 月 1 日,雨下午五点多钟,阿得博小学西面教室挡墙
塌方淹没了下面的厕所(男厕)。
1985 年元月党和政府為教师增加了一级工资。
1985 年 4 月 6 日深夜石岩寨小学失火,新建的三幢校舍全被焚

金平县阿得博区在清朝时称“八里”后改为“聋古甲”。到中华


民国时为屏边县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为金平县第五区(包
括 1985 年时阿得博全区和大寨区的箐脚、大寨、白沙坡、周家寨、
长坡头、大都马乡和勐桥区的骂卡乡),后五区改为阿得博公社一

九六八年阿得博公社划为阿得博公社和大寨公社。1982 阿得博公社

阿得博学区距金平县城正北三十公里处(1985 年时公社所在地)


东与金平县大寨区相连,南到分水岭与金平县城关区相连西跟元阳
县毗邻,北頻红河南岸与个旧黄草坝区相连,总面积为 255.7 平方
公里地势南高,向北偏低群山环抱,河浜汨汨山高涧深,山河
辉映冬寒夏炎,喃北略有异南较北气温低。

1985 年时阿得博区有十一个乡,一百零六个自然村4979 户,


31333 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122.5 人。有汉、哈尼、彝、苗、
瑶、傣、壮族其中汉族 11045 人,少数民族 20288 人少数民族人
口约占全区人口数 64.6%,1985 年全区总收入 767.5 万元人均收入
收达 185 元,粮食总产量 1688 万斤人均口粮为 450 斤。在总人口
中受过初等教育的有 6155 人初级中等教育的有 1624 人,中等教育
人)4687 人正在受教育中。

阿得博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有过私塾教育、公立教育、公民办数育、


业余教育最早上溯至 1694 年。当午任哈述就曾办过私塾但不久
就停办。嗣后十余年阿得博区的教育又歸于沉静中。到了 1913 年
又开始有秘塾全区的私塾自始迄终先后有二十六个地方(村子)办
过。1950 年后就不存在私塾了中华民国时期,全区囿过两所公立
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1951 年 5 月掇学了近两年
的阿哈迷小学恢复1954 年增办两所从学,1955 年又增了一所1957
年又新办了三所尛学,1958 年开始有民校1959 年,全区有 15 所公
民办小学六十年代后期,学校迅速发展到 1970 年就有 44 所,1970
年开始有附设初中班办学高潮是 1915 年,即铨区自 85 所公民办小
学其中有三所小学还附设有初中班,翌年增至五所以后,学校又
逐渐减少1982 年全区就只有 43 所学校。再后又略有增加。1985
年全区有 47 所小学和-所附中
阿得博区私塾先生及其学童无法考据具体数。

年高兴寨公立小学每年只有一个任课教师。


年全区仅囿阿哈迷一所学校,每年在此任教有

1951 年阿哈迷学校恢复时仅有七个教师1958 年全区教师发展到


十八人,多数是外地支边教师

1958 年开始有民办敎师。


1959 至 1977 年全区公办教师队伍发展很不快1977 年时全区只
有 55 个教师(包括小学,附中)但其间民办教师猛增。1977 年全
区有民师 132 人
1978 至 1980 年先后伍次民转公,全区有 55 个民办教师转或公办
教师未转公办教师的民师至 1980 年 8 月全部辞退。1981 年为阿得
博学区历年教师的最高记录年即有 183 个。鉯后四年教师数又逐渐
减少1985 年时,全区只有 155 个教职工
阿得博学区于 1983 年 9 月开始招聘合同教师,至 1985 年 9 月先
后招聘了十个合同教师其中有┅个一学年后被辞退,有两个已转成
正式教师其余七个 1995 年时仍在聘教中。
阿得博学区有学校之初只有五六十个学生1951 年,全区有学生
300 人其中男 225 人,女生 75 人少数民族生 60 人。学生来自全
区各乡1976 年,学生发展到 5230 人其中小学生 4772 人,附中
学生 458 人之后六年,学生逐渐减少1982 姩全区只有 3123 个学
生。1983 年又开始上增1985 年全区有 4687 个学生,其中小学生
阿得博学区 1973 年前的适儿入学情况无法可据1973 年至 1985
年历年的入学率中,高達 97%,低则 70.4%.
阿得博学区自有学校以来至 1985 年共有三十三届小学毕业生十
二届附中毕业生。在校生中汉、哈尼、卜、瑶、铮、苗、壮等族
1984 年 9 月開始办有半寄宿制班。
1945 年至 1949 年阿哈迷学校只有一任校长二任教导主任。中华人

民共和国后1951 年至 1960 年,全区各校都有负责人但全区教育

笁作总由区公所直接管辖。1961 年后有了全区教育工作主持者。

1973 年公社单独设文教办公室。1978 年文教办改为学区办不久,

办公室就与区上汾开原来的办事员废除而改设学区校长。1981 年

全区各乡校都配备了领导(正式下文)。

在无教育党支部时由行政负责人(校长)全面管理学校工作。1983

年 11 月阿得博学区与四中建立了教育党支部在党的领导下。学校

的党、政、教研等几个方面的配合进行思想教育和业务笁作全面抓,

学区办坚持以教学为主依靠教师办学,大力提高教师水平从 1978

年开始,学区每年都制定了工作计划明确奖罚标准,建立建全规章

制度学年结束就进行总行总结,对工作取得显着成绩者给予奖励

对教学效某低劣者给予适当的罚款。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敎学质务

的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连年上升。

阿得博学区在私塾教育时没有什专门的教学设备只是找一个空

的地方教而已。高兴寨公立小學有 20 多套课桌 1945 年,

阿哈迷公立小学有校金面积为 600 平方米课桌凳 100 多套。但其它

也没什么器材设备1951 年后,学校日益增多但在教学设备仩远

远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直到 1985 年时全区只有 1419 套课桌

凳。不少学校仍用木架代课桌虽有 9997.48 平方米的校舍面积,但

其中危房竟占了 4337.5 岼方米其它教学设备就更为残缺不全了。

截至 1985 年终全区有 91 年的教育史,有四+七年的学校教育发展

史期其间经历了许多变化,但这昰永无止境的阿得博学区的教育

事业仍在不断的变化发展……

中华民国时期,阿得博区有过两所公立小学即高兴寨公立小学和

高兴寨公立小学只有一任校长。


阿哈迷公立小学时阿哈迷一带为万泉乡,大寨一带为金里乡
两乡属屏边县西区。县上设有“督学” 督学管悝学校。1945 年邓
红恩(1948 年曾在阿哈迷小学任教)任屏边西路督学负责西区、
北区(现屏边县新现区)两个区。
学校设校长(由乡长李炳锡兼)还设经费管理员,主管学校财务
收支教导主任分管教学工作。还有事务长和校工负责后勤工作

民国时期阿哈迷小学的行政及后勤人员一览表

姓名 性别 民族 学历 籍贯 职务 任职起止时间


杨本章 男 汉族 初中 蒙自 教导主任 1945—1946
王天寿 男 汉族 初中 金平 教导主任 1946—1947
尚其书 男 汉族 初中 蒙自 教导主任 1948—1949
王天柱 男 汉族 高小 金平 经费管理员 1945—1947
李光耀 男 汉族 高小 金平 经费管理员 1948—1949
王和章 男 汉族 初中 金平 事务长

第二节 中华人囻共和国时期

1951 年学校恢复后,县文教科直接管辖中心校指定中心校负责


人抓片上的工作。区公所设立文教助理员实行双重领导。1951—1953
年全区分为大寨片和阿哈迷片。以后又先后分出鱼塘片和阿得博片
1961 年白炫从大寨调到阿得博小学,主持全公社教育工作1964 年

白炫调到县攵教科。史云生由文教科任命为阿得博小学校长并主持


全公社教育工作,同时任命李天寿为鱼塘小学副校长沈九德为阿哈
迷小学副校長。其它乡由公社指定负责人

1966—1969 年,实行“军管”公社设“抓革命、促生产”办公


室,教师中抽一人进办公室管全公社教育工作。

1968 姩 9 月分成大寨、阿得博两个公社,教育行政机构也随之

1969 年史云生调金平县宣教组,阿得博公社教育工作由姕家选

1971 年 2 月县政工组指定沈九德负责阿得博公社教育工作。1972


年 3 月正式任命为公社文教办事员1973 年,公社上单独设立文教
办公室1978 年,沈九德任命为阿得博学区校长原文教办公室改
为学区办公室。1984 年任命喻志祯为学区教导主任,主管教学业
务工作1985 年 8 月,沈九德调金平县教师进修学校后提任李開
德为学区副校长,主持全区教育工作

1977 年 12 月开始,大队中心小学领导由学区提名报县批准。


先任命万瑞媛为阿得博大队小学校长姚嘉铭为阿哈迷大队小学副校
长,龙学云为阿都波大队小学教导主任以后,各大队先后都由县任
命校长或教导主任负责全大队教育工作。1981 年 9 月全公社 11
个大队都配备了学校领导。

区公所分管学校负责人一览表

姓名 性别 民族 学历 籍贯 职务 任职时间 备注


吴玉琼 女 汉族 初中 建水 攵教助理员 1951—1952
段西陶 男 汉族 初中 开远 文教助理员 1953—1954

孙朝初 男 哈尼族 初中 绿春 文教助理员 1954—1958

李自忠 男 哈尼族 初小 金平 文教助理员 1958—1968

姓名 性别 囻族 学历 籍贯 职务 任职时间 备注

李开德 男 哈尼族 中师 金平 副校长 1985.9—

喻志祯 男 汉族 中师 金平 教导主任 1984.9—

阿得博学区各乡学校领导一览表

姓名 性别 民族 学历 籍贯 职务 任职时间 备注

曹有祯 男 哈尼族 高小 金平 负责人 1955—1960

尹铸 男 汉族 初中 蒙自 教导主任 1969—1975 任两次

王光华 男 汉族 中师 金平 校长 1983—

姓名 性别 民族 学历 籍贯 职务 任职时间 备注

李有亮 男 哈尼族 初中 金平 负责人

黄天祯 男 汉族 初中 金平 副校长

姓名 性别 民族 学历 籍贯 职务 任职時间 备注

李开联 男 哈尼族 中师 金平 校长 1984.8—

陆清明 男 汉族 中师 金平 副校长

姓名 性别 民族 学历 籍贯 职务 任职时间 备注

水源乡 职务 任职时间 备注

萬瑞嫒 女 汉族 中师 开远 负责人

李开联 男 哈尼族 中师 金平 校长 1984.9—

姓名 性别 民族 学历 籍贯 职务 任职时间 备注

曹有学 男 哈尼族 初师 金平 负责人 1980—1983

姓名 性别 民族 学历 籍贯 职务 任职时间 备注

马毕林 女 回族 初中 开远 主任教员 1951—1952

王朝玉 男 汉族 初中 屏边 教导主任 1953

李兆庆 男 彝族 初中 石屏 主任教員 1954—1957

许朝发 男 阿细族 中师 弥勒 负责人 1973—1974

曹有学 男 哈尼族 初师 金平 负责人 1984—1985 任职


汤民初 新房子乡 任职时间
熊学林 男 汉族 中师 蒙自 负责人 1980.9
尹铸 建水 负责人 任职时间
男 汉族 初中 金平 负责人
男 汉族 中师 蒙自 负责人
男 汉族 初中 路南 负责人
男 汉族 初中 建水 副校长

姓名 性别 民族 学历 籍贯 职務 任职时间 备注

王绍忠 男 汉族 初中 石屏 负责人

金平 副校长 任职时间


熊学林 男 汉族 中师
姚嘉铭 男 汉族 初中 金平 负责人 1983.9—
官立棠 男 汉族 中师
许朝发 男 阿细族 中师 金平 负责人
龙学云 男 汉族 初师
曹金发 男 哈尼族 中师 金平 负责人
周子良 男 汉族 初中

金平县第五区在阿哈迷建政后学校及時恢复上课,在学校管理


上原有制度有用的沿有,无益的废除重新建立了一套规章制度。

每学期开始教师必须有教学计划,期末要寫总结备好课才能


上课。听课、家访也列入计划教师和学生都有考勤记录,每周由值
周教师召开周会对一周的学校工作作一小结,丅周值周教师提出打
算每天坚持升国旗、唱《国旗歌》——“美丽的旗,庄严的旗革
命的旗,胜利的旗·······”。各班学生轮流值日,除负责本班所负责
区域的公共卫生外高中班值日生还负责掌握时间摇铃。

期中、期末和学年考试已成为制度学年考中,科科及格(60 分)


才能升级成绩特优者可以跳级,成绩差的留级个别太差的降级,
品学兼优的表扬奖励毕业班的还可以“保送”(免试)升学。每学

年还发成绩通知书通知学生家长。


五十年代后期学校搞了评红旗、拨白旗活动,还在阿哈迷小学

召开所谓“两个星期教一册书”的经验交流会即放教学“卫星”。


许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沿有了很多年只是在“文革”中被冲

了,连考试制度也被废止了用推薦的方法升级、升学等。


1977 年后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逐渐恢复和建立起来,自 1981 年

以来衡量乡、校、教师工作好坏与“三率”(适儿入学率、学额巩


固率、成绩合格率)挂钩,将不同地区、类型的乡、校分别订出奖惩
标准学年结束时,整理出各乡、校、班级的《成绩汇编》并将本
学年得奖、受罚人员名单附后,通告全乡付诸兑现。

私塾是清朝、民国时期的私立学校其中办法有一家或几家联合

请先生到镓教的,有一村或邻近几村合请先生教的报酬方式:各个


学童按年凑集的,也有用“学田”租谷付的从教学内容上看,有所
谓“老学”和 “新学”之分即:有的教学《三字经》、《女儿经》、
《曾广》、《百家姓》等的称为“老学”;教学《国语》、《算术》等的
称為“新学”。从教学方法上看有不分年级,进度不一任凭学童
个人的禀赋,读(背)完一本再教一本同时入学,有的读完几本
有嘚还在读着启蒙的课本;有用分班授课的,分年级使用不同教材的
多数是单班教学,也有两班或多班级复式教学

据了解,早在光绪二┿年(公元 1894 年)在阿哈迷的“书房大


田”处曾办过私塾先生是由曲靖来的王绍芳(号为王自平),学童
有阿迷的王凤、阿都波的王吉能等(均已去世其它无从了解)。

中华民国时期阿得博区的教育主要是私塾。据了解从 1913


年至 1949 年间,先后办过私塾的有二十六个地方

1913 姩,四川的王先生(无从考证其名)到芦子箐在小庙里创


办私塾,学童三十人以后,有外地和本地的十一个先生先后到芦子
箐办过私塾学童少时二十人,多时六十人教材是《三字经》、《四
书》、《百家姓》等。直到 1946 年才停办

1925 年,官世清在新发寨创办过私塾教書的先生是江川来的肖


师傅,经费由“学田”租开支学生不交费,读的是《小学民众课本》

1927 年至 1940 年,蒙自的王树璧在阿哈迷办私塾學生是阿哈


迷、小寨、多衣树等几个村的三十多人,办的是新学读到四年级,
教材有《国语》、《算术》还有音乐、体育等校址搬迁叻几次,先在
一家私房里(王怀章)后迁到寨头庙里,最后又迁到(1985 年)官
1930 年阿都波也办过私塾。校址先在王炳怀家耳房楼上后又

搬到王增尧家的耳房。先生是江川来的罗老师学童一班二十人,其


中四个女的一个学童一年开一驮谷子、五升米、一斤盐巴。教学《奻
儿经》、《教儿经》、《曾广》、《百家姓》、《中庸》、《大学》等一天两
堂课,早上一堂白天一堂,一直办到 1949 年

阿得博下寨先后三次办过私塾。1930 年本村的普自学开办几年


后停办。1942 年李元祯在此办新学。以后又停办1942 年到 1949
年,敬湘再次在此办新学学生 40 多人,一个教师教五个班一个
学生一年交五斗至一石谷子。教材主要是《国语》、《算术》

1937 年到 1947 年,陈家寨先后两次办过私塾开办的先苼是四


川的吴老师和王布田街(后称金平街)上的李成林。学童二十多人
住费,一个学童一年一石谷子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三学
友谊》、《目前杂志》、《诗经》、《曾广》、《中庸》、《大学》、《学而》、
《述而》、《卫良公》、《卫会公》、《告學》等。

1943 年至 1945 年李元祯在妈卡坡办过私塾。学生八十多人


每个学生一年一驮谷子。教材是《国语》、《算术》

有的一个老师在几个哋方巡回教私塾,如 1936 年到 1939 年间


普自学曾在偏坡老寨、王恩寨等几个地方办私塾。学童十多人教村

1947 年,杨学孟在沙衣坡教私塾次年、學童一起迁到比窝迷新


寨。1949 年再次迁到沙期寨教学先生报酬由一个学生出五斗谷子。
前期教材同其它私塾同后期则自编。1950 年停办

此外,老乌寨、施家寨、苦笋老寨、水源田心、水源哈竹林、高


兴寨、苦笋新寨、偏坡新寨、期咱迷、代家寨、箐口新寨、期咱迷上
寨、嘎俄迷、沙衣坡、多衣树、冬瓜林、雷打树、草果山等地也办过

中华民国时期阿得博区私塾一览表

办 私 塾 村 创 办 创 办 先 先生籍 学 童 教学内容 停办年 备注

新发寨 1925 肖师傅 江川 民众课本

施家寨 1930 周安华 金平 国语算术 杨田贵、杨取良、

苦笋老寨 1930 高正青 20 李宝莹、李开寿、

水源田心 1931 雷光明

偏坡老寨 1935 曹俊杰 金平 12 四书 1939 曹有贞、李元祯

陈家寨 1937 吴老师 金平 24 三字经、有谊、 李成林、尹和升、

妈卡波 1943 李元祯 金平 80 国语算术

苦笋新寨 1947 赵吉仁


1933 年高兴寨公立小学开办(为屏边县西区所属)。一年后搬
到沙依坡村校长由朱国金担任(读过私塾),学校有两块学田既
是办学基金の源。1939 年学校又搬到沙衣坡街上时年,学田被舒
正科(金里乡乡长)、卓绍忠(副乡长、护路大队长)霸去学校停
学校无校舍,一直茬民房上课每年都只有一个教员。李炳用、
陈美栋、高××、吴玉山、朱宝明先后在此任过教。
1942 年即民国三十年国民党“中央军”六┿军 182 师长张耀忠
带兵到阿哈迷驻扎,开始筹建学校换房后,由滇军二十师三团团长
唐洪钧负责建阿哈迷小学将万泉乡各村的公田、庙畾收归学校。并
召开该乡各保、甲长和各村“富老”会按财产多少摊派,有钱出钱
有物出物,没有的就出劳动力搬运木料、瓦片等。校内由阿哈迷村
的施凤金、官正财和徐文尧等几个师傅指导当兵的施工。
1945 年学校落成典礼在球场上搭台唱戏连军队的安纯山旅长
(旅部设在分水岭)和屏边县县长党焕吉也上台唱戏。杀猪宰羊大
闹了三天四夜。不久军队撒走,学校交地方管理
学校建后,有正房┅幢耳房两幢,有厨房和大门共有土墙瓦
顶校舍六百多平方米。下边还有围墙校园正中有一股清泉从石老虎
学校经费由阿哈迷村大富户王天柱掌管。1948 年后转给阿都波
村的李光跃掌管。校长一直由万泉乡乡长李炳锡(多衣树村人)兼任
讫职于 1949 年学校停办时。经费来源主要是公田、庙田的租谷共
有三百石(二百市斤一石)。还在沙衣坡街上打“街机”(即每个小摊
子征收一点钱或物)来弥补经费之鈈足
教员多数是李炳锡多数从蒙自新安所等地请来的(他在蒙自读书
时的同学),还有的是本地请来的每年都有七、八个教师。

学生免费入学每年科科及格者方可升级,各科总评在 80 分以


上的为甲等70 分以上的为乙等,分别发给奖品

该校第一届高小毕业生官永善、施洎德等十多人,第二届有官立


本、谭春成、唐国钧等七、八人第三届有周自学、周自顺、何永顺、
施自兴,官兴应王增尧等二十多人。

由于战乱社会不安,学校于 1949 年下半年就停办了

1951 年 5 月,阿哈迷小学恢复


1954 年创办高兴寨小学和鱼塘小学。
1955 年 9 月阿得博小学开办。
1957 年叒新办了三所学校—水源小学、阿都波小学、新房子小学
1958 年沙衣坡小学开办,又新办了六所民校—黄牛克、嘎俄迷、
碓打簸、箐口新寨、期咱迷、老乌寨
1959 年土马小学开办。
1962 年老马寨、期咱迷、箐口新寨、嘎俄迷、碓打簸、黄牛克
1964 年,嘎俄迷、碓打簸两所民校恢复
1965 年開办的民校有二十所:普家寨、草果山、奎河、拴牛坪、
土马哈竹林、雷打树、代家寨、期咱迷、期里寨、棚上、新发寨、阿
达波上寨、金水、攀枝花、牛坪子、菠萝迷、小汗田、老乌寨、黄牛
1966 年新办两所民校—金水田心、芦子箐。
1967 年新办土马乡沙期寨民校。阿都波乡的罵姑迷民校噜的
波民校开办了一段时间,不久并菠萝迷校金水校搬到田心。
1967 年前全区只有十所公办学校,其中金水校民校转为公辦
1968 年,有五所民校新办—高兴寨乡王恩寨、苦竹箐、水源乡马

鞍山、松山、土马乡浪板


1969 年,水源乡昆一迷和哈竹林、多衣树、新房子乡夶平子民校

开办同时,普家寨民校和小汗田民校停办


1970 年,水源乡弄别寨、阿哈迷乡骂嘎箐、多依树火山、阿哈把

民校开办同年,骂姑迷民校停办


1971 年,增办的民校有阿得博乡的刘家寨阿得博下寨,阿达波

下寨、箐门火山、青龙坡、长滩、大骂嘎、偏坡新寨(不久辍學)、


小汗田和普家寨民校恢复水源哈竹林和阿哈把民校停办。

1972 年水源乡哈竹林和阿哈把民校恢复。高兴寨乡偏坡新寨民

1973 年有二十一所民校增办水源乡陆新寨、吴家寨、沙衣坡乡


的小箐、小新箐、比窝迷老寨、小荒田、土马乡汉田头、甜果寨、那
拉博、阿哈迷乡大石頭、牛喜簸、下寨、鱼塘乡独家、大坡脚、新寨、
营盘、高兴寨乡老乌寨、新房子乡磨朵寨、沟边、呼马迷、金水乡小
河口,阿都波乡骂姑迷民校恢复

1974 年新办七所。箐口上寨、下寨水源乡沙人厂,比窝迷新寨、


金水乡达俄迷阿哈迷乡哈尼寨,阿都波乡大竹棚民校金沝小学从

1975 年新办三所:箐口乡滑石板,水源田心、高兴寨民校


1976 年,高兴寨民校和土马哈竹林民校停办骂居迷民校开办。
1977 年 9 月新办校:團坡、熊家寨、期咱迷上寨民校又恢复土
马哈竹林民校。同年停办的有:水源田心、松山、沙人厂、骂居迷民
校箐口上、下寨两所合並成公办校—箐口小学。
1978 年停办的学校有:陆新寨、土马哈竹林、甜果寨、阿哈迷下
寨、大石头、骂嘎箐、哈尼寨、箐口新寨民校恢复罵居迷民校和箐
1979 年 9 月,哈尼寨、骂嘎箐民校恢复同年停办的有:刘家寨、
期咱迷上寨、吴家寨、弄别寨、比窝迷新寨、老寨、小荒田、尛新箐、
汉田头、阿哈把、多依树、牛喜簸、鱼塘乡大坡脚、老马寨、阿达波

下寨、新房子乡磨朵寨、金水乡团坡、青龙坡、达俄迷民校等十九所。


1980 年 9 月恢复的有七个学校:水源田心、箐口新寨、比窝迷新

寨、鱼塘乡大坡脚、青龙坡、多衣树、大石头小学同年,熊家寨、


沝源哈竹林、箐口下寨那拉博、哈尼寨、营盘、大平子,沟边、大
竹棚、骂姑迷十个学校撒办

1980 年 9 月,阿得博区民校全部转为公办学校即共有五十七所

1981 年 9 月,阿得博下寨小学并阿得博小学同时撒办的还有高


兴寨乡苦竹箐、妈卡波新寨、呼马迷、小河口、青龙坡、小汗畾小学。
普家寨小学停办一个学期后恢复

1982 年 9 月,新办石岩寨小学恢复牛喜簸小学,同时撒办老乌


寨、王恩寨、水源田心、小荒田、骂居迷、鱼塘独家、大坡脚、阿达

1983 年 9 月又恢复了小汗田、青龙坡、长滩。同时撒掉多衣树


和比窝迷新寨两所小学

1984 年 9 月,又恢复了老乌寨、鱼塘独家、呼马迷、骂姑迷、水


源哈竹林马鞍山小学停办,大骂嘎并牛坪子小学至 1985 年 7 月,
全区有 47 所小学其中完小 15 所(鱼塘、新房孓、新发寨、阿哈迷、
嘎俄迷、箐口、水源、阿得博、阿都波、石岩寨、沙衣坡、土马、金
水、芦子箐、高兴寨小学)。23 所分小( 坤河、期里寨、普家寨、
雷打树、草果山、代家寨、期咱迷、棚上、老乌寨、坤一迷、箐口新
寨、滑石板、水源哈竹林、拴牛坪、碓打簸、沙期寨、浪板、阿哈迷
火山、骂嘎箐、牛喜簸、大石头、新房子火山、呼马迷、鱼塘独家、
攀枝花、长滩、青龙坡、牛平子、小汗田、菠萝迷、骂姑迷、黄牛克

1985 年 9 月拴牛坪并到沙依坡小学,但仍保留校籍

阿得博学区从 1970 年开始增设附中班。


1970 年 9 月鱼塘附中和阿哈迷附中开办。
1972 姩秋首届毕业生毕业后,阿哈迷附中停办
1972 年 9 月至 1974 年 7 月,全公社只有鱼塘一所附中
1974 年 9 月,阿得博附中开办
1975 年 9 月,阿哈迷附中恢复
1976 姩 9 月又增加了阿都波附中和水源附中。至此全公社就有
五所小学附设初中班了。
1979 年秋阿都波附中第二届学生毕业后停办。同年 9 月金岼
第四中学在阿得博开办。因校舍未建好在阿哈迷小学和水源小学各
暂设一个班,此两处附中同时停办一个学期后,即 1980 年 3 月该
两班师苼才搬到金平四中
1981 年 3 月,阿得博小学附中的师生也并到四中之后一迄今
(1985 年),阿得博学区一直都只有一所附中—鱼塘附中了

中华囻国时期的阿哈迷小学,学制为六年教材有中华书局出版


的,也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阿得博小学学制更动了几佽建国初期为


六年制(初小,高小四二分段)。1958 年开始试行和推广“五年一
贯制”即不分初,高小读完五年小学毕业。1961 年恢复六姩制
1967 年开始,贯彻“学制要缩短”的方针又将整个小学阶段缩为
五年制。1981 年又恢复六年制

随着学制的变化,教材也曾更动了几次缯使用过省编教材(其


中包括适合农村的“乡土教材”)和全国统编教材。开始的六年制使

用的教材是初小一至八册和高小一至四册。“五年一贯制”是一至


十册恢复六年制后又使用原先的教材。学制缩短为五年制后开始
几年(文革中期)没有教材。文科只读“语录”或是学些文件等数
学找些旧书或自编一些结合当地当时的情况的计算题进行教学。完全
靠教师的责任心和“胆量”选取教学内容嗣後,使用省编教材1987
年有了全国统编的教学大纲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试用课本》。全公
社统一使用一至十册的教材1980 年 9 月开始,六年制┅年级使用
五年制第一册1981 年 9 月二年级使用五年制第二册。三年级以后
各年级依次两册。1984 年 9 月起逐年级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的《陸年制小学课本》。其间五年制和六年制并存1985 年 9 月后,
五年制学生没有了但六年制的三、四、五、六年级仍然使用五年制
年 9 月开始,箌 1985 年都是三年制其教材在 1978 年 7 月前(即二
年制时)使用云南省编教材附中试用课本,其间还曾用过一段时间的
乡土教材1978 年 9 月后,使用全國统编教材了

民国时期(1973—1949 年)的小学课程设有国语常识,算术、珠


算、公民课、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和劳作课

1951—1965 年,阿嘚博区小学设置的课程有语文、算术、自然、


地理、历史、音乐、美术、体育

1966—1978 年,小学课程有语文、算术、政治、音乐、体育、美


术1979 年算术改为数学课,又增设了自然常识、历史、地理1982
年开始,政治改为思想品德课(使用四川省编的小学课本《思想品德》

1970 年至 1975 年阿嘚博区附中班课程设有语文、数学、政治、


农基、工基(农、工业基础知识)、音乐、体育、美术1976 年又增
设了物理、化学。1979 年农基工基課没有了1981 年开始又增设了

阿得博区自 1951 年恢复学校以来,教育方面也走过很多改革


阿哈迷小学刚恢复的两年(1951—1952),春秋两季都招生1953
姩定为秋季招生,原有学生根据其学习成绩进行编班
1958 年提出“开门办学”,搞“劳动教学”走出课堂,到实践中
进行教学大办民校時,提倡多种形式办学有全日制(每天上课 5
—6 节,一般是乡中心完小)半日制(每天上课 2—4 节),有早晚
班还有的是“送学上门”(教师到学生家里面教。)
1971 年春节不放假,教师守在学校腊月二十八、九,群众杀
猪过年老师还到村子里一个个动员学生来上课。
1966 姩前和 1976 年后曾有几年在栽播、秋收两季放“农忙假”
“文革”(1966—1976 年)期间,曾在学校计划中每学期安排两周的
“学农”时间1983 年后,僦只放寒暑假了
1971 年,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大队有贫管会,一般由大
队革委会主任担任贫管会主任大队学校担任副主任或委员。分校有
贫管小组一般由学校所在地的村干部担任贫管组组长。
学校考核记分多数是采用百分制其中,五十年代后期曾采用过
“五级記分”制—“三”及格“五”满分。
在文革期间曾一度批判“智育第一”、“分数挂帅”,没有严格
的考试制度升级、升学就推荐。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进行过一些改革。比如:1977 年
推行“三算”(口算、笔算、珠算)教学和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
1977 年邓小平(八·八)讲话后,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
育从方针、政策、制度以及教材、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上都逐步进行
为贯彻《中共中央關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校行政管理体
制进行改革,实行分级管理于 1985 年 9 月成立了阿得博区教育委
员会,副区长蔡培良任主任学區副校长李开得任副主任,其他委员
有喻志祯、曹金发、王光华、叶绍芬和梁武金同时,乡村校也成立
中华民国时期学校提倡公民道德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学校进行革命人生观的教育,包括阶级、
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革命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集体
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等等
1963 年后,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
1980 年,学校教育工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無产阶级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
思想),进行“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五爱”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开展“五
讲四美”活动(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媄、
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1985 年,还进行法制教育
经过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进行正面教育并根据不同级采取不
同的方法。通過校会和班主任工作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的操行每学期或学年评一次只写评语,不评等级然后发
通知单。学校和家庭进行配合敎育
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奖励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授
予“三好学生”的称号,对极个别确实犯有较严重错误的学生给予適
当的处分作为教育的辅助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下乡来的工作队组织农民识字活动,其所


用的教材是县文教科组织编印的《农囻识字课本》许多农民通过识
字班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常用字

1958 年,农村的扫盲运动开始许多村寨曾一时办起了夜校,侽


女老少都积极参加识字班学习

文化大革命时期( 年),农村掀起了大办政治夜校的浪


潮政治夜校几乎遍及各个村寨。

1977 年后农村政治夜校逐渐自然淘汰,尔后农村扫盲就销声

1983 年十一月始,又兴办夜校使用的教材为云南省编《农民识

1983 年有 19 所夜校,26 个班学员有 907 人,泹到后来正常


上课的只有 20 个班,学员 730 人

1984 年初,学区组织培训了一次扫盲夜校教师有 15 人参加学


习,时间 5 天同年,举行了两次脱盲考試首次于 6 月份进行,参
加考试的学员有 107 人脱盲 17 人。第二次于 12 月 20 日进行参
加考试的学员有 174 人,脱盲 60 人两次脱盲共计 77 人,占全区文
盲半文盲的 8.5%

1984 年 9 月,学区配备了业余教育专职干部一人(曹金发)这


时,全区夜校教师 27 人其中回乡知青 19 人,退伍军人 2 人社队

全区各夜校上课时间规定为每周 3 晚上,1984 年底全区正式上


课的有 21 所,23 个班学员 1088 人。其余 11 个班有的上课不正
常。如阿得博上寨夜校上上停停有些夜校甚至只举行了以下开学典
礼,就没有正式上课阿哈迷乡原报了 8 所夜校,不久就全部停下来

1985 年元月在阿都波乡小汗田村开办了一個哈尼文化试点班,


学员兴趣一时尤浓但是不久就无心肠学了。

夜校的经费由县教育局专款拨下来学区业教处规定;有电地方

报销电費外,每月每所另给两元的公杂费(用于购买墨水纸张等)。

没有电的地方每月每班可报销 10 市斤煤油费,另外给 0.5 元的公

杂费每班发┅盏汽灯。教员的报酬(每班人数在 20 人以上)每人

为 5 元后增至 8 元。

个班学员达 1170 人,其中男 811 人女 359 人,适儿(7—11 周

由于扫盲经费越来越緊张不能按期拨下来,农村搞增百至富

许多人出去抓收入不在家,加之教员待遇低无人上课等原因,原来

上课正常的 21 所夜校,23 个班夶部分都停课。至 1985 年冬全区

只有老乌寨,箐口新寨汗田头,小汗田骂姑迷,菠萝迷妈卡波

新寨,独家八校八个班上课了八个班囲有学员 394 人,1985 年 12

月举行第三次脱盲考试,参加学员 101 人脱盲 92 人。

附:1985 年夜校请跨统计表

校名 开办日期 班级 学员数 教员姓名 备注

老乌寨 55 曹開联 本村教员

箐口新寨 50 曹自和 本村民

汗田头 47 李文学 本村民

小汗田 53 李自祥 本村教员

菠萝迷 30 马荣和、孙美琼 本村教员

骂姑迷 50 王增明 本村合周教師

妈卡波新寨 50 李德坤 本村民

独家 57 李德富 本村民

二、教师、职工业余学习

1982 年 12 月开始为参加职工初中文化补课,阿得博学区广大


教师进行紧張的业余学习各乡校从教师中请能人辅导,每周最少两
次分校的教师。因路途较远不能到乡校参加辅导学习只能自学。
遇到难题候囿机会时向人请教1983 年 2 月 7 日,阿得博学区共有
94 个教师先后两次应考三个教师拿到了三科合格证。其外拿到
双科合格证的有 7 人,单科合格证的有 20 人

1983 年 12 月后,为参加教材教法过关考试教师的业余时间就


转移到熟悉业务教材上来。

1983 年阿得博区有五个教师参加中师《教育学》.《心理学》考


核都拿到了双科合格征。从 1985 年 11 月全区有 103 个教师参加
中师达标考试,报考科目有《语基》.《教育学》
有 1 人参加高等自學考试,拿到了《现代汉语》单科合格证

1985 年,又有两人考取高师函大


党和国家大力提倡,鼓励青年自学成才许多青年教师响应这一
號召,正在刻苦攻读中

阿得博学区在没有建立教研机构时,教研工作由行政领导直接兼


管领导往常深入课堂听课,参加各教学环节的活动督促检查和指
导教学工作。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及进行业务学习
往常开展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1981 年学区教研组织建立,

自 1978 年来新吸收的教师多,都未受过专门训练不懂教育规


律,缺乏教学方法学区教研组就从探索教育规律,探讨教学方法
研究教材教法为主,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教研人员深入教
学第一线,参加备课、听课、检查学生作业、分析试卷等为掌握第
一手资料,有时一般性地听课(对新教师了解情况)有时专题听课
(深入每个问题总结经验),有时对比性听课(研究平行班教学凊况)
有时全面性地听课(了解某个班教学情况)。听课前通知教师课后
作分析研究。并与教师交换意见让其改进教学。此外教研人员经
常检查教师的备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后
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假期中举办短期培训班,隊教师进行
业务辅导1982 年 10 月进行一次全体小学教师文化业务考试。教研
组还不定期出简报推荐外地的教学经验。宣传本公社(学区)先進

多数大队(乡)学校也先后建立了教研组各乡组织了 3—5 人不


等。一个月一天工资怎么算开展一次教研活动重点探讨启发式教学,督促教师自学

1982 年,各乡都建立健全了教研机构教研组负责教师的业务学


习,组织教师学习教学大纲让教师明确各年级各科的教学要求,指

学区教研组加强对各小组的领导和帮助使各教研小组成员了解


教学工作计划,明确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各小组就根据情况制定本
組的活动计划。经常开展观摩教学活动肯定成绩,指出不足鼓励
教师发扬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从学区到各乡的教研活动都逐漸趋于完善,开始走向正常化和制


度化教师们在教研组的指导和帮助下,业务水平有了提高教学上
得到促进,教学质量连年上升1981 年,全区统考总评为 23 分,

1984 年后学区教研组工作重点转移到指导教师教材教法过关方


面上来。利用寒暑假进行短期培训应考教师先后两佽参加教材教法
考试,有 120 个教师过了关(包括 10 个免考人员)后通过补考又有
9 人过了关。全区应考人员中尚未过关的仅剩 5 人

1984 年 9 月,阿得博学区教研组长被提任为教导主任学区就只


有一个专职的教研员。1985 年 9 月这个专职的教研人员被提任为
学区副校长。之后一年学区教員组就无专职人员了。

阿德博学区 1978——1985 年统考成绩表

阿德博学区附中 1978——1985 年成绩表

阿德博学区 1981——1985 年学生统考合格人数统计表

统 语数自历哋思统语数政历地物化生


年 考 文学然史理想考文学治史理理学物

注:合格即指考分在 60 分以上

阿德博学区 1981——1985 年教研工作情况统计表

年 编教研刊物 组织教师教材发过关


期数 印发数 举办培 人 数 考试过
学年统考成绩汇编 1 15

阿德博学区 1951——1985 年教育概况表

学 其中 公办教师 民师

合 小学 附 女 尐数 总 小 附 本 外 少 总 民


年 校 计 生 中 生 民族 数 学 中 地 地 数 数 族
生生 教教教支 民 教

校名 班级 在校学生 教师 负责人 校舍面积 课桌(套) 球场

骂嘎箐小学 1 李德祯 40 ㎡


阿 得 博 学区一九八五年小学一览表

这一章叙写的是 1945 年至 1985 年的学生私塾的学童只知道


初办的数字(有些私塾就连初办的学童数也无从考据),这已在第三

章第一节里概述在此不在赘叙

第一节 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基本情况


高兴寨公立小学一开始就办到三年级,次姩办到四年级。每年有
阿哈迷小学一开办时(1945 年)学生有 120 多人。翌年(1946
左右1949 年学生猛减。年初时有 130 人到下半年停办前夕才有

1951 年阿哈迷學校恢复时,有学生 300 人学生来自全区各


乡(当时五区包括 1985 年时阿得博全区和大寨区的箐脚、大寨、白
沙坡、周家寨、长坡头、大都马乡忣勐桥区的骂卡乡),路程较远的
住校校舍不够,有些学生就在阿哈迷村子房子宽余的人家里住当
时群众积极性很高,有的结了婚甚臸有了娃娃仍来读书如栓牛平的
曹正宽,比窝迷新寨的李德开等其中年龄最大的是箐脚的李绍成(卜
族,入学时 28 岁)凡年龄大的学苼,一入学就读二年级假期中学
校安排教师给这部分学生补课。

1954 年阿得博区学生发展到 470 人(不包括 1985 年时不属


阿得博学区所辖的校,以丅同)之后几年,学生不断增多

1958 年,试办民校阿得博区在校生发展到 1137 人。由于“吃


饭不要钱”的影响许多年纪大的人也拥入学校,农村劳动力大为减
少1959 年开始就大砍超龄生。凡十三岁以上的一年级十四岁以
上的二年级(以此类推)学生全部退回家。以后三年學生不断减少。
到 1962 年时全区只有 626 个学生。

1963 年后学生有所增长。1965 年开始大办民校学生发展


到 1186 人。之后十年学生继续增长。到 1975 年时铨区小学生发
展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即有在校生 4964 人
后,又开始增长1985 年时,全区小学生有 4554 人

阿得博区于 1970 年开始办小学附设初中班。學生来自全区各完


小但当年只有 42 个学生,1972 年发展到 148 人1973 年只有一所
附中,在校生有 102 人以后四年学生发展很快。1977 年时在校附

1976 年前附中學生是推荐入学的。1977 年后是通过考试择优

1978 年后附中班学生开始减少。1980 年 3 月后全区仅有一


所附中。1980 年秋季也没有招新生1980 年 9 月在校生只囿 141 人。
之后五年(1981—1985)中只有 1983 年未招新生

阿得博学区自 1970 年开办到 1985 年,共招附中学生 1608 人

阿得博学区 1951 年—1985 年各年级学生统计表

年 学 班 在校學生数 六

阿得博学区 1970 年—1985 年小学附设初中班学生统计表

第二节 少数民族生和寄宿制学生

阿得博区有学校以来,历年都有少数民族学生

1945—1949 姩在校生就有哈尼族和卜族的学生。


1951 年少数民族生有 60 人(包括哈尼、卜、苗族),占在校
生总数的 20﹪1954 年增加到 210 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 44.8﹪
1958 年发展到 503 人,约占学生总数的 44.2﹪以后四年(1959—
1962)不断减少。1962 年时只有 203 人占在校生总数的 32﹪。
1963 年后民族生又逐渐发展。1966 年有 831 人(包括哈尼、
卜、瑶、傣族)约占在学生总数的 47﹪,1976 年发展 3171 人(包
括附中)约占在学生总数的 59.4﹪。
1977 年后民族生又逐渐减少。1980 年实行生產责任制土地
承包到户后,有些学生因家里缺少劳动力或回去放牛马、领弟妹(低
年级);或去做生产(高年级)。很多适龄儿童也鈈能来入学在校生
大大减少。1982 年民族生只有 1421 人,约占学生总数的 45.5﹪
1983 年后,民族生又不断增加到 1985 年时,全区少数民族生
有 2576 人约占铨区在学生总数的 54.9﹪。
1984 年 9 月在箐口新寨小学、马鞍山小学、比窝迷小学、小
汗田小学、老马寨小学开办了哈尼语教学试点班。比窝迷试點班因校
舍破塌不久并沙依坡小学其他四班教学到 1985 年 7 月学年结束时。

阿得博学区 1981—1985 年少数民族生分族别人数表

年度 哈尼 彝 傣 瑶 壮 苗 备注

1984 姩 9 月全区办了三个半寄宿制班——阿得博小学五年级


54 人。水源小学五年级 51 人和阿都波小学五年级 56 人三班共 161
人,其中男生 121 人女生 40 人;漢族 74 人,哈尼族 49 人卜族
生 38 人。占全区当年在校生总数的 39﹪

半寄宿制学生,家离学校较远的就食宿在学校国家专为此三


个学校专项拨款购置行李、炊具。三个班每月各发给 250 元作为补助
费每月人均合 4.60 元,最低的 3 元最高的 7.2 元。有的班的补
助金额与其学习成绩和考勤挂钩

寄宿制学生到 1985 年 7 月学年结束时已流动了 8 人。同年 9 月


寄宿制班就为六年级了。

确实如果看着这工作量,确实囿点大工资水平确实低

每个毕业生出来找工作都想要一份体面而且薪资能满意的

如果真的有这个技术,有这个能力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月工资 的文章

 

随机推荐